-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步步高》(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学案: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章末综合提升
章末综合提升 网络构建 核心点拨 1.以与地理有关的社会时事材料为切入点,综合考查环境问题的成因、后果及解决措施。 2.以区域图、示意图、数据、表格为背景材料,考查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措施,以及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理解及价值取向等。 3.结合我国或世界具体资源开发、工程建设及其生产活动,考查环境问题的产生、危害及解决措施。 4.以我国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为突破口,结合低碳经济中“生态城市”“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绿色消费”等具体案例,考查对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内涵、原则、发展方向等的理解、判别分析能力,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成因分析类题目答题模板的构建 地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能检测学生的思维过程,因而成为地理综合题常见的设问和考查形式。命题形式上,常常以区域图为信息的载体,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通常的设问形式有“试分析××地理现象的(自然或社会)原因”“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等。 1.自然或人文地理事象形成原因的分析 典例展示 下图为“东北地区三块商品粮基地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A区域适宜水稻种植的主要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B处无水稻种植,造成A、B地区以上差异的原因不包括(双选)( ) A.B处降水较少 B.B处气温较高 C.A处更靠近海洋 D.A处热量较多 (2)B处为我国的“玉米带”,如果借鉴美国“玉米带”的经验,则B处今后的发展策略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区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但现在国家却决定不再开垦该区的宜农荒地,并且要有计划地实施退耕还湿,原因是什么? 思维过程 标准答案 (1)夏季高温多雨,土壤肥沃 BD (2)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科技水平,改良作物品种等 (3)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是重要的湿地资源,湿地对于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总结 在分析该类试题时,要注意把握两点: 一是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因”与“果”的联系;二是明确分析的原因内容: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 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方面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宗教等方面来分析。常见答题要素为: 地理要素 形成因素 太阳辐射 纬度、天气和气候、地势高低与坡向等 等温线走向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 气温日较差 纬度位置、天气状况、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地形、季节变化等 降水 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地形、洋流、人类活动等 雾、霜 湿度、地形(低洼地、山谷、盆地)和尘埃 干湿度 降水量和蒸发量共同决定 地形地貌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内力,侵蚀、堆积等外力或内外力共同影响 渔场形成 大陆架、河流入海口、寒暖流交汇、上升补偿流等 盐场的形成 地势平坦的泥质海滩、蒸发强(气温高、风力大、晴天多) 雪线高低 降水(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气温(阳坡气温高,雪线高) 山地垂直带谱 纬度、海拔与相对高度、坡向(阳坡带谱多且位置高) 水能资源 河流流量、地形落差 农业单产品质 水热条件、光照条件、土壤、灌溉、科技水平 2.资源或环境问题形成原因的分析 典例展示 (2011·新课标全国文综)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某岛国人口约500万(2009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地形单调,平均海拔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图1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图2为对应的气候资料。 (1)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2)除建水坝外,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 思维过程 标准答案 (1)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 主要原因: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陆地上储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条件差(河流短小);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 (2)①从邻国(马来西亚)购买淡水。邻国(马来西亚)面积较大,高温多雨,有较多淡水。两国之间的海峡狭窄,输送淡水成本低。②海水淡化。该国经济比较发达,四周环海,可选适当地点,建海水淡化厂,生产淡水。③废水(污水)回收利用。该国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生活、生产废水(污水)产生量大。 方法总结 资源短缺或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首先要看清题意,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还是没有限定,综合分析。常用答题要素为: 资源、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水资源 短缺 自然 气候干燥,降水稀少;降水变率大;水资源分布不均;淡水资源有限 人文 人口增加,工农业发展,需水量增多,用水量增大;人类对水的污染和利用中的浪费严重,造成水质性缺水;植被破坏严重, 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 水土 流失 自然 暴雨集中,冲刷力强;地势起伏大,坡度陡;植被覆盖率低,水土保持能力差;土质疏松或土层薄 人文 过垦、过牧、过樵;不合理的耕作、灌溉制度;工矿交通建设等行为导致植被破坏 土地 荒漠 化(沙 漠化) 自然 降水少、日照强、大风日数多;植被稀疏、地表裸露、土质疏松,风力侵蚀强烈 人文 过垦、过牧、过樵;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土壤 次生 盐碱化 自然 春旱多风沙,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水盐运动强烈;地势低平,海水倒灌;地下水位较高,或洼地排水不畅,盐分向地表积聚 人文 不合理灌溉等 生态环 境问题 自然 地形原因(海拔、起伏状况、封闭状况等)、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质地等)、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人文 当地人口压力、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