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九、新中国现代化进程(1949年—1976年)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九、新中国现代化进程(1949年—1976年)

‎ ‎ ‎201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 九、新中国现代化进程(1949年—1976年)‎ ‎【复习策略】‎ l. 分阶段把握这一段时期的历史大事。 1949年—1976年可划分为过渡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革时期三个阶段。‎ ‎2. 本专题内容与社会热点联系密切, 如建国60周年、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西藏问题、新疆问题、三农问题, 在复习这些知识点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l)从反帝反封建及近代化的角度理解新 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理解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3)探究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与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异同点。(4)把握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求同存异”方针, 掌握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5)建国以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950 年土地改革,1953年—1956年农业合作化,1958年人民公社,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注意每次调整的原因、核心内容及影响。(6)总结这一时期在教育、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3. 注意一些易混概念的辨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一边倒”“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考点预测】‎ 从近三年的新课标高考来看, 命题主要集中在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的理解、农业合作化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方面出现的问题、“双百”方针, 建国初期教育成就等内容。‎ 在2010年高考备考中, 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60周年), 注意从近代化角度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0周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藏、新疆民族团结), 理解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中美关系发展(奥巴马访问中国);结合新的情境, 理解新中国在科技、教育、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知识整合】‎ 考点 l、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 l. 政治建设 ‎(1) 《共同纲领》: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 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l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初步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② 1956年, 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 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宪法》确认其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实现了民族平等, 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2. 经济建设 ‎(1) 1949年—1952年经济建设: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3‎ ‎ ‎ ‎ 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 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1956年底,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3. 外交建树 ‎(1)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提出:1953年。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③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 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4) 万隆会议(1955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促进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会后, 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考点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1966年)‎ ‎1. 经济建设 ‎(1) 中共八大(1956年):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正确分析, 这是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 ‎(2)1958年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导致国内出现1959年—1961年经济困难。‎ ‎(4) 经济调整:1960年, 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 科拉成就 ‎(1) 两弹一星:①1964年, 原子弹爆炸成功和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②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 ‎(2) 电视:1958年, 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标志着中国电视业诞生。‎ 考点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 ‎1. 外交建树 ‎(1)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①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 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增强。②标志: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 ‎(2) 中美建交:1972年尼克松访华, 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9年, 中美正式建交。‎ ‎(3) 中日建交:1972年,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两国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2. 经济建设 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的劫难,(停产“闹革命”)。调整:‎ ‎(1) 1973年, 我国经济出现复苏。‎ ‎(2) 1975年, 我国经济迅速回升。‎ ‎3.科技、文艺成就 ‎(1) 指导方针:1956年, 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 使科学技术和文学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2) 航天:1970年,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 我国迈进航天时代。‎ ‎(3) 农业:1973年, 袁隆平培育出南优2号。‎ 3‎ ‎ ‎ ‎【重难点解析】‎ ‎ 1. 建国初期(1949年—1956年)新中国是如何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 (1) 经济结构变革: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三大改造完成后, 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渡。“一五计划”,形成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 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成立后, 由新政协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作用;一届人大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基本政治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的确立。‎ ‎ (3) 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主要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 全面认识1953年—1976 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成功探索与曲折失误 ‎ ‎ 措施 时间 背景 概况 后果 成功探索 一五 计划 ‎1953-‎ ‎1957年 建国之初,我国重工业极其落后 优先发展重工业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三大 改造 ‎1953-‎ ‎1956年 经济恢复,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中共 八大 ‎1956年 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正确分析我国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是一次成功探索,但未能坚持下来 八字 方针 ‎1960年 三年经济困难,为纠正“左”的错误 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1962年起,经济恢复发展 曲折失误 大跃 进 ‎1958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制定 片面大办工业、农业,提出高指标 造成严重后果,导致三年经济困难 人民 公社 化 ‎1958-‎ ‎1983年 受总路线和大跃进高潮的影响 一大二公、‎ 平均主义 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停滞不前。‎ 文化 大革命 ‎1966-‎ ‎1976年 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 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损失严重 ‎ ‎ 3‎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