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后作业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后作业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后作业(二十一) 一、选择题 1.1956 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 后果》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毛泽东最初的感受是“一则以 喜,一则以忧”,“忧”指的是赫鲁晓夫搞突然袭击,将斯大林一棍 子打死会造成混乱,“喜”则表明毛泽东希望中国借此( ) A.冲破苏联的外交禁锢 B.改善与苏联的外交关系 C.实现赶英超美的目标 D.破除对苏联模式的盲从 [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 边,没有受到苏联的外交禁锢,故 A 项错误;当时中苏关系尚可, 故 B 项错误;中国提出赶英超美的目标是在 1958 年大跃进时期,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毛泽东对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报告的看 法,可知中国想借此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来破除对苏联模式的盲 从,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2.布尔拉茨基在评价赫鲁晓夫时指出:“他谴责了斯大林,但 是没有触及专横的政权机构;他批驳个人迷信,但在很大程度上保留 了生育他的体制。”据此可知赫鲁晓夫改革( ) A.以政治体制改革为重点 B.有效防止了权力的专横 C.彻底消除个人迷信根源 D.尚未打破原有体制框架 [解析] 根据所学,赫鲁晓夫的改革方向重点在农业领域,故 A 项错误;B 项材料没有反映,故错误;根据材料“在很大程度上保留 了生育他的体制”可知,没有根本触及斯大林模式,相当于保留了个 人崇拜滋生的土壤,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没有触及专横的政权 机构……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生育他的体制”,表明赫鲁晓夫改革的 不彻底性,只是原有体制上的一种修正,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3.1954 年赫鲁晓夫在回答英国贝尔纳教授时说道:“我知道, 国外有人说,农业方面的新措施意味着苏联的整个经济政策有了根本 的改变。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我们并没有放松对工业发展的注 意,我们并没有因为农业而牺牲工业,工业部门将继续根据拟定的计 划发展。在将来,主要注意力还是放在重工业上。”这表明赫鲁晓夫 ( ) A.仍然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 B.将改革的重心放在发展重工业上 C.改变了为工业化而牺牲农业的思路 D.找到了增加消费品生产的有效途径 [解析] 材料中“主要注意力还是放在重工业上”等信息表明 赫鲁晓夫改革还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故 A 项正确;赫鲁晓夫 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故 B 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 突破斯大林模式,与材料中“我们并没有因为农业而牺牲工业,工业 部门将继续根据拟定的计划发展。在将来,主要注意力还是放在重工 业上”不符,故 C 项错误;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 了斯大林模式,但最终失败,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4.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一次失败的尝试,但 我们对赫鲁晓夫的改革不应全盘否定,主要原因是( ) A.其改革中农业成就显著 B.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C.其改革指导思想正确 D.其改革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解析] 赫鲁晓夫改革尝试对农业和工业进行改革,在教条主义 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故选 B。 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但是由于赫鲁晓夫急躁冒进,不顾客观实 际,倡导“种植玉米运动”,导致粮食减产,因此农业成就显著的说 法错误,A 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时期高度 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只是在原有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C 项错 误;由于赫鲁晓夫个人反复无常,造成混乱,阻碍了改革的进行,D 项错误。 [答案] B 5.1962 年,有苏联经济学专家建议:把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关系 建立在利润分配的基础上,挖掘企业生产潜力,其核心思想是利润刺 激。赫鲁晓夫改革措施中符合这一建议的是( ) A.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B.鼓励大规模垦荒种玉米 C.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 D.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解析] 材料中“把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利润分配的 基础上”,说明这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中关于工业方面的改革措施, 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中农业方面的改革措施, 故 A 项错误;鼓励大规模垦荒种玉米也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中农业 方面的改革措施,故 B 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在工业方面扩大地方 和企业自主权,即通过利润刺激企业生产潜力,故 C 项正确;批判 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是赫鲁晓夫改革在政治方面的改革措施,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6.1965 年苏联新一轮改革开始实施,国家给企业下达的指标, 由原来的八类二十多项减为六类九项,强调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与企 业经营活动结果之间要挂钩,相当一部分利润应留给企业。这些措施 体现了( ) A.赫鲁晓夫时期积极改革和应对计划经济体制 B.企业自主权问题得到实质性解决 C.指令性计划的做法得到改变 D.勃列日涅夫改革具有合理性与必要性 [解析] 1965 年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A 项错误;B、C 两项 不符合材料“国家给企业下达的指标”,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勃列日 涅夫改革时期,国家减少了对企业的干预,加强了企业的自主权,对 促进工业发展具有合理性与必要性,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7.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推广了赫鲁晓夫时期已进行过的农业领域 小组包工奖励制,包工小组拥有机械设备和几名至几十名固定人员, 实行内部经济核算,超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费用有奖,反之则罚。 这一制度( ) A.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B.动摇了集体农庄公有制基础 C.冲击了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D.使得集体农庄变成国营农场 [解析] 农业领域小组包工奖励制的特点在于,实行内部经济核 算,超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费用有奖,反之则罚。在资金的诱导 下,成员的生产积极性会得到增长,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答案] A 8.1965 年 10 月,苏联政府通过《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 决定实施“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 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新经济体制的 实施( ) A.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再现和补充 B.是对社会主义改革的有益探索 C.使苏联冲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D.是苏联借鉴中国建设经验的尝试 [解析] 与新经济政策不同,新经济体制是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 的前提下进行的,故 A 项错误;勃列日涅夫利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 改进经营管理,使苏联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故 B 项正确; 根据所学,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未冲破原有的斯大林模式, 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1965 年”,我国尚处于对苏联的学习中, 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9.俄罗斯《晨报》报道,20 世纪苏联领导人好感度最新民调调 查结果,勃列日涅夫成为现代俄罗斯人最喜欢的苏联领导人,其中有 56%的受访者对勃列日涅夫持肯定态度。勃列日涅夫得到肯定的理由 是( ) A.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B.苏联保持了大国的荣耀 C.苏联军事实力全面超过美国 D.冲破了斯大林模式束缚 [解析] 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农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明显改 善,故 A 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体赶上了美 国,在美苏争霸中苏联具有一定优势,故 B 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时 期,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体上赶上了美国,并不能说苏联军事实力全面 超过美国,故 C 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 框架,并未冲破斯大林模式,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10.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1951~1955 年,苏联对农业的投 资由年均 200 亿卢布增长到 409 亿卢布 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 以改变 B 赫鲁晓夫时,苏联谷物年均产量 与 1945~1953 年相比增加了 62% 苏联已经解决了农业生产问题 C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军事实 力与美国相匹敌 苏联的国民经济总水平已经超 过美国 D 戈尔巴乔夫用经济管理方法代 替行政命令 苏联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 调节作用 [解析] 1951~1955 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增多,不能得出工农 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故 A 项错误;赫鲁晓夫时,苏联谷物 年均产量增长,但后来出现了粮食危机,不能得出苏联已经解决了农 业生产问题,故 B 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军事实力与美 国相匹敌不能得出苏联的国民经济总水平已经超过美国,故 C 项错 误;戈尔巴乔夫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可得出实际承认了市 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11.20 世纪 90 年代,中、苏都深化了国企改革。苏联制定了“500 天计划”。即从 1990 年 11 月 1 日到 1992 年 3 月 14 日的 500 天内, 分四个阶段将苏联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以下关于 90 年代的 中、苏国企改革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次改革私有化的程度不同 B.都使国有企业恢复活力 C.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 D.都阻碍了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 由材料可知,90 年代,苏联要建立市场经济是全面私有 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国企改革还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因此 二者的私有化程度不同,故 A 项正确;苏联的改革并没有出现企业 活力提高的成果,中国的改革出现了这一成果,故 B 项错误;苏联 通过改革导致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后社会制度发生了改变,故 C 项错误;中国的改革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12.戈尔巴乔夫改革过程中形成了“共青团经济”,即国家职能 部门变成股份公司后,股份大都被领导人瓜分。结果,“国家官员、 党的职能人员、共青团积极分子成为最初类型的俄罗斯企业家、20 世纪 90 年代初的第一批百万富翁”。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 A.仍然推行计划经济体制 B.经济转型滋生腐败现象 C.经济改革直接导致解体 D.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改变 [解析] “国家官员、党的职能人员、共青团积极分子成为最初 类型的俄罗斯企业家、20 世纪 90 年代初的第一批百万富翁”说明戈 尔巴乔夫改革时期出现腐败现象,B 正确;此时苏联经济体制开始转 型,A 错误;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导致苏联直接解体,C 错误;D 中 根本改变说法错误。 [答案] B 13.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二走 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的人是( )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斯大林 [解析] 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是苏联的解体,而苏联就是葬送于 戈尔巴乔夫之手。A、B、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 C 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4.20 世纪 50~80 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 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 1953~1983 年苏联与世界实际 GDP 平均增长 率的对比。 对应时期的苏联领导人:1953~1964 年是赫鲁晓夫,1964~1982 年是勃列日涅夫。 材料二 1986 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 做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 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 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 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 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1)从材料一看,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对苏联经济 的作用如何? (2)材料二中 1986 年苏联“无法继续前进”时,戈尔巴乔夫是如 何解决“铁轨”问题的?结果如何? [解析] 第(1)问,应注意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上台的时间,再 结合材料一图示指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作用。第(2) 问,应围绕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分析。 [答案] (1)在一段时期内有一定的效果,但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 地陷入了失败的境地,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 (2)措施: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了根本性 的变革和改造。结果: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政治体制改革使国内 局势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前苏联有许多学者以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 廓,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在国家计划 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 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 ……——《有关社会主义的现代概念》专题讨论会纪要 材料二 关于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 “经济垄断”,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 复社会公正”。1987 年通过的、次年生效的《国营企业(联合公司) 法》是改革时期主要的经济法。《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 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摘编自肖明《戈 尔巴乔夫改革及其本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特 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进行评 价。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戈尔巴乔夫改革 一成一败的原因。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两个分号前后的三句话逐层概括即 可。第(2)问,材料二共三句话,第一句话反映了对经济体制的改革, 第二句话反映了以立法的形式把企业推向市场,第三句话反映了改革 方案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破坏。从这三个方面概括归纳即可。第(3) 问结合所学,从改革的方向、措施等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 (1)特征:一定程度上恢复国家资本主义,实行“按劳分 配”和自由贸易政策;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形式,充分利用商品 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 (2)评价:打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垄断”,发展多种形式 的所有制,通过立法的形式,使国营企业成为独立的生产者,把企业 推向市场,这都是必要的。但实行完全私有化,建立所谓“真正的市 场经济”,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3)原因:列宁改革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改革措施配套,坚持社 会主义方向;戈尔巴乔夫改革不顾苏联实际情况,改革缺乏相应的配 套措施,且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