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9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后限时作业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
第一单元 第 4 课 知识点 题号 基本目标 发展目标 土地制度的演变 1、2、3 “重农抑商” 4、5、6 10、11 “海禁”与“闭关锁 国” 7 12、13 综合 8、9 14 [基本目标] 1.我国历史上,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标志是( ) A.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 B.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 C.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 D.明朝政府绘制“鱼鳞图册” B 解析 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 故 B 项正确。 2.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 违法买卖”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 A.生产力进步致使井田制瓦解 B.政府抑制土地兼并措施失效 C.商品交易已经突破空间限制 D.建立章程在地方实行分封制 B 解析 唐代实行均田制,按丁授予一定量的土地,农民拥有土地的使用权,禁止买 卖永业田,土地所有权在国家,然而唐中后期,均田制日趋瓦解,永业田买卖盛行,故 B 项正确。 3.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 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 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兼并严重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B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宋代土地多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故 B 项正确;宋代是我国古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时期,故 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坊市制度, 故 C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采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自然发展为土地集中兼 并的局面,并非是管理失控的后果,故 D 项错误。 4.《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 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D 解析 材料反映汉朝时期的商人有专门的户籍,并且还不能拥有田地,否则没收。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商人占有田地,以免影响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是从保护小农经济 正常发展的角度去颁布该禁令的,故 D 项正确。 5.雍正帝认为:“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因此,他实行的政策是( ) A.重农抑商 B.盐铁专营 C.鼓励工商 D.闭关锁国 A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雍正帝把农业作为本业,工商业作为末业,是重农抑商政策的 体现,故 A 项正确。 6.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晋商的代表之一。该家族“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购买 土地,大兴土木。上述情况源于( ) A.传统家族制度根深蒂固 B.官商勾结导致吏治腐败 C.农本商末观念仍居主导 D.经世致用思想渐成主流 C 解析 “以商贾兴,以官宦显”表明农本商末观念仍居主导,故 C 项正确。 7.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从此,船 员只得在内河的小船上当雇工,郑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明朝鼓励民间贸易 B.明朝禁绝朝贡贸易 C.明朝实行海禁政策 D.明朝造船技术落后 C 解析 “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 表明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故 C 项正确。 8.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此外还有军户、匠户、灶 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在于( ) A.强化社会控制,稳定社会秩序 B.防止阶级分化,缓和社会矛盾 C.缓和土地兼并,巩固小农经济 D.促进社会分工,发展商品经济 A 解析 由“严格禁止更换户别”可知,明代户役制度是为了加强社会控制,稳定社 会秩序,故 A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抑制阶级分化,故 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抑制土地兼并, 故 C 项错误;禁止更换户别不利于促进社会分工和发展商品经济,故 D 项错误。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易州高陌社,有节妇田催氏,偕媳王氏,青年失偶……是时,家益困,仅种旗 庄田数亩,妇姑饮泣,贫不聊生,耕耘灌溉,力作躬亲……夜则茅屋青灯,机杼轧轧,朔风 峭寒,十指冻裂,率以为常。每年租入如期纳课,恶衣粗食,有无不行,上慈下孝,一室愉 如。 ——乾隆《易州志》卷十六《艺文》 材料二 乾隆五十二年,皇帝写了这样一首诗:“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 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 ——《乾隆御制诗》五集卷二十八、丁未二《上元灯词》 材料三 “据丁云高供……是乾隆四十四年上与姐夫胡宗义到休宁,合伙租这山场…… 胡宗义在左祝源等处搭棚开垦,小的在这吕洞汰等处搭棚兴种,两棚相隔二里多远。这冯建 周、郑昆山、储玉章、汪南山、陈文翰、冯朝佐、丁添南、郑添光、钱国丰、钱柱丰、纪秀 升、何永盛都是小的雇请耕种之人……每人每年工钱四两、六两不等。” ——乾隆四十七年九月二十三日安徽巡抚萨载题本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形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基本特征。 (2)材料二中涉及的中国古代经济政策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乾隆皇帝 做此决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农业发展的新特点。 (4)根据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和政策,简述材料一与材料二、三的关系。 答案 (1)形态:小农经济。特征: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 合;自给自足。 (2)政策:闭关锁国。原因:西方殖民者东来;以“天朝上国”自居;封建自然经济的 封闭性。 (3)特点:农业生产中出现雇佣关系。 (4)关系: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的经济根源,又阻碍了新式生产关系的发展。 [发展目标] 10.清初为了笼络人心,免除各种盐税附加,推行纲法,也叫引岸制,是一种官司督商 销的形式,由政府给引票于商人,按引购盐,贩卖到特定区域(引地)。这表明清初( ) A.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 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 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D.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C 解析 引岸制是商人直接从事食盐销售,不是政府主导的,也只销不产,故 A 项错 误;以往政府盐铁专卖政策禁止商人买卖食盐,引岸制放松了管制,对商人的抑制有所松动, 民营商业有所发展,故 B 项错误,C 项正确;政府并没有放弃盐业专卖,实际权限还是掌 握在政府手中,故 D 项错误。 11.清代雍正二年(1724 年),山西巡抚刘于义奏称:“山右(今山西)积习,重利之念, 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这表明( ) A.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发生变化 D.商人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A 解析 材料中“重利之念,甚于重名”表明重农抑商观念发生变化,故 A 项正确; 抛弃学而优则仕与材料中“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不符,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山 右(今山西)积习”表明是地方性的观念变化,而非政策,故 C 项错误;“商人的政治地位大 大提高”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 D 项错误。 12.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 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 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 以下各项是对这一材料的理解,其中最恰当的是( ) A.倭患是海禁的主要原因 B.成为中国大患的倭寇,其实多是中国人 C.海禁政策的偏颇导致倭患愈演愈烈 D.海禁会使商人铤而走险,转而为海寇 C 解析 由“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有诛之不可胜诛者”可知,寇患 取决于政策,反映了海禁政策的消极作用,故 C 项正确,B、D 两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海 禁政策的影响,故 A 项错误。 13.《明史·琉球传》载,明初琉球遣使“入朝”,接受明廷封赐。琉球“一岁常再贡三 贡”,随贡使到福建等地私下交易的人员众多。成化十一年(1475 年),明廷“定令二年一贡, 毋过百人,不得附携私物”。此后数十年中,琉球不断请求增加朝贡次数。万历四十四年(1616 年)日本试图进犯鸡笼山(今台湾),琉球“遣使以闻,(明朝廷)诏海上警备”。据材料可知 ( ) A.明朝与琉球之间仅限于朝贡关系 B.琉球不断扩大与明朝的贸易规模 C.琉球对与中国发展关系相当疑虑 D.琉球曾主动支持明政府抵御倭寇 D 解析 A 项中“仅限于朝贡关系”与材料不符;B 项说法与“定令二年一贡,毋过 百人,不得附携私物”不符;C 项中“疑虑”态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由“日本试图进犯鸡 笼山(今台湾),琉球‘遣使以闻,(明朝廷)诏海上警备’”可知,D 项正确。 14.有人说,如果不懂得小农经济,也就不可能深刻理解中国历史。根据下列材料,分 析小农经济对我国社会的影响与其历史变迁。 材料一 在我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 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 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 材料二 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农村养老的路径就只能是倾向家庭供 养。家庭供养是农村养老的主体。从农民自身的角度来看,要想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就必须 要有“所依、所养”的基础,生儿养老,这就是传统社会“生男生女不一样”“多子多 福”“子孙满堂”的思想根源。传统社会以“孔孟仁政”治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家 庭子女如不孝将受到舆论压力,而孝顺有加者可受到乡亲称赞和社会肯定,汉朝就有“举孝 廉”官职。但是家庭作为基本经济单元,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生产力低下的情况,在自然 灾害和社会风险面前没有足够的应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家族邻里的互助。 材料三 为了加强对中外贸易的控制和管理,清初设“粤东之澳门,福建之漳州府,浙 江之宁波府,江南之云台山”四关,作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康熙五十九年规定,对外贸易由 广州的“公行”进行统一管理。一切必须经“公行”,非经“公行”不许私自相接受,民间 私售,即违禁例。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下令关闭三关,仅留广州一关通商。 ——鄂世镛著《清史简编》 材料四 因清政府担心“洋船至宁波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粤省之澳 门矣”。故于乾隆二十二年下令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贸易。乾隆五十七年,英国派使团来 中国,要求建立“充分的外交关系”。英使所提出的要求,遭到拒绝。乾隆帝在给英王的敕 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梁廷楠《粤海关志》 (1)根据材料一,说明小农经济与中央集权制度之间的关系。 (2)材料二体现了小农经济条件下我国家庭的哪些特点? (3)结合材料三、四说明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上实行的是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 政府实施这一政策的原因。 (4)你认为实行这一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案 (1)中央集权制度是小农经济的重要保障,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物质基础。 (2)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家庭是养老的主体;讲究多子多福,子女孝顺;应对自然 灾害和社会风险的能力差;讲究邻里互助。 (3)闭关锁国政策。原因:直接原因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根本原因是自给 自足的自然经济根深蒂固;客观原因是西方殖民者对东方的殖民侵略。 (4)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民族自卫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卫了 国家的安全,但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 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