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9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贵州省铜仁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铜仁市2020年1月高一年级质量监测试卷 生 物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命科学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列文虎克发明的显微镜为人类进入微观世界奠定了基础 B. 欧文顿发现脂溶性物质更容易穿过细胞膜表明细胞膜含有脂质 C. 卡尔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光合作用中的卡尔文循环 D. 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细胞膜模型不能解释细胞膜的流动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为流动镶嵌模型大多数人所接受。 2、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 【详解】A、列文虎克发明的显微镜第一次发现了细胞,为人类进入微观世界奠定了基础,A正确; B、欧文顿发现脂溶性物质更容易穿过细胞膜表明细胞膜由脂质组成,B正确; C、卡尔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光合作用中的卡尔文循环,C正确; D、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能解释细胞膜的流动性,D错误。 故选D。 2.如图所示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一些细胞,①~⑥是有关使用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要将图甲中低倍镜视野转化成图乙中高倍镜图像,所列A、B、C、D四种操作顺序中,正确的是 ①向右上方移动玻片②向左下方移动玻片③转动转换器④转动细准焦螺旋⑤转动粗准焦螺旋 A ②④③ B. ③①⑤ C. ①③④ D. ①⑤④ - 29 -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从低倍镜转换到高倍镜的操作步骤是: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找到物像→①向右上方移动玻片→③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④调节光圈以调亮视野→⑤调节细准焦螺旋旋直到物像清晰可见,在高倍镜下不能用粗准焦螺旋。 【详解】分析题图:甲和乙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两个视野,甲与乙相比,乙的放大倍数大,所以从甲到乙,是从低倍镜观察转换到高倍镜观察。乙位于甲的右上方,由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上下、左右都颠倒的像,所以要将乙移到视野的中央,应该还向右上方移动玻片,再转动转换器,转动细准焦螺旋。 故选C。 【点睛】显微镜的结构: 3.下列关于HIV病毒(一种RNA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HIV病毒属于生物的理由是可以使人体致病 B. HIV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繁殖,不能独立生存 C. HIV病毒在进行生命活动时,所需的能量和物质由宿主细胞提供 D. HIV病毒的遗传物质含有尿嘧啶核糖核苷酸,不含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答案】A - 29 - 【解析】 【分析】 有关病毒需要掌握以下知识: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进行生命活动,必须借助于活细胞才能代谢和繁殖。 2、常见的病毒有:艾滋病毒、流感病毒、SARS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噬菌体等等。 3、病毒的成分包括蛋白质和核酸(DNA或RNA)。 【详解】A、 HIV病毒属于生物的理由是其有遗传物质,能够繁殖后代,A错误; B、HIV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繁殖,B正确; C、HIV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在进行生命活动时所需的能量和物质由宿主细胞提供,C正确; D、HIV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含有尿嘧啶核糖核苷酸,不含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D正确。 故选A。 4.某校生物兴趣小组从梵净山获得了一生物,并在实验室老师的指导下对该生物进行鉴定,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显微镜下发现该生物细胞中有细胞核,则该生物肯定为真核生物 B. 显微镜下发现该生物细胞中有线粒体,则该生物肯定能进行有氧呼吸 C. 显微镜下发现该生物细胞中有叶绿体,则该生物肯定能进行光合作用 D. 显微镜下发现该生物细胞中有中心体和叶绿体,则该生物肯定为高等植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类 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一般1~10um) 较大(1~100um)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只有拟核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等 - 29 - 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 细胞壁 细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来源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共性 都含有细胞膜、核糖体,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等 【详解】A、有成形细胞核的生物为真核生物,A正确; B、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有线粒体的生物肯定能进行有氧呼吸,B正确; C、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有叶绿体的生物肯定能进行光合作用,C正确; D、同时含有中心体和叶绿体的生物为低等植物,D错误。 故选D。 5.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葡萄糖与斐林试剂混合后水浴加热会产生砖红色沉淀 B. 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必须混合使用,并且要现配现用 C. 鉴定蛋白质时,先加双缩脲试剂的A液,后滴加B液 D. 观察脂肪时,可以用苏丹IV将花生子叶染成橘黄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大分子的检测方法: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淀粉遇碘液变蓝;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观察DNA和RNA的分布,需要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DNA可以被甲基绿染成绿色,RNA可以被吡罗红染成红色;脂肪需要使用苏丹Ⅲ(苏丹IV)染色,使用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红色)的脂肪颗粒。 【详解】A、葡萄糖属于可溶性还原糖,与斐林试剂混合后水浴加热会产生砖红色沉淀,A正确; B、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必须混合使用,并且要现配现用,B正确; C、鉴定蛋白质时,先加双缩脲试剂的A液,后滴加B液,C正确; D、观察脂肪时,可以用苏丹IV将花生子叶染成红色,D错误; - 29 - 故选D。 6.下列不属于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 ) A. 氨基酸的种类和数目 B. 氨基酸的脱水缩合方式 C. 肽链盘曲折叠的方式 D. 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蛋白质结构多样性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有关;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决定功能多样性。 【详解】ACD、蛋白质结构多样性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有关,属于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ACD错误; B、氨基酸的脱水缩合方式都是相同的,不属于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B正确。 故选B。 7.自1965年我国率先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以来,人类就没有停止过对蛋白质的人工合成探索,并于2003年12月15日启动了——人类蛋白质组计划(HPP),而人类胰岛素也属于该计划之一。人类胰岛素分子由A、B两条肽链组成,A链有21个氨基酸,B链有30个氨基酸。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人类胰岛素中至少有2个游离的氨基和羧基,并含有49个肽键 B. 人类胰岛素的形成需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 C. 某患者因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糖尿病,口服胰岛素可以减轻患病程度 D. 胰岛素合成过程中,相关细胞内的核仁活动比较活跃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 29 - 2、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 【详解】A、人类胰岛素中含有两条链共51个氨基酸,至少有2个游离的氨基和羧基,并含有49个肽键,A正确; B、人类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其形成需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B正确; C、胰岛素属于蛋白质,不能口服胰岛素治疗糖尿病,C错误; D、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故胰岛素合成过程中,相关细胞内的核仁活动比较活跃,D正确。 故选C。 8.如图是核酸的基本单位模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若③为腺嘌呤,则①②③只能组成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B. 若②为核糖,则③可以是A、U、C、G C. 若②为脱氧核糖,则其组成的核酸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 D. 若③为尿嘧啶,则①②③只能组成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DNA和RNA,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根据碱基不同分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鸟嘌呤核糖核苷酸、胞嘧啶核糖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四种,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根据碱基不同分为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四种。 2、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核苷酸的模式图,其中①是磷酸,②是五碳糖,③是含氮碱基。 【详解】A、若③为腺嘌呤,则①②③能组成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或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错误; B、若②为核糖,图示结构是核糖核苷酸,碱基有A、U、C、G四种,B正确; - 29 - C、若②为脱氧核糖,图示结构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聚合形成的大分子化合物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C正确; D、尿嘧啶是RNA中特有的碱基,如果③为尿嘧啶,则①②③共同组成尿嘧啶核糖核苷酸,D正确。 故选A。 9.正确选择实验材料是得出正确结论的前提,下列有关实验材料的选择,正确的是( ) A. 鉴定还原糖——西瓜汁或麦芽汁 B. 观察叶绿体——黑藻叶或眼虫 C. 提取细胞膜——公鸡的成熟红细胞 D. 观察核酸的分布——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 2、制备细胞膜常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原因是无核膜和细胞器膜。 【详解】A、西瓜汁有颜色,不适合作鉴定还原糖的实验材料,A错误; B、黑藻叶或眼虫都含有叶绿体,可用作观察叶绿体的实验材料,B正确; C、公鸡不是哺乳动物,其成熟红细胞含有细胞核和有膜细胞器,不适合作提取细胞膜材料,C错误; D、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有紫色,会对核酸分布的观察造成干扰,D错误。 故选B。 10.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 B. 核糖体、溶酶体都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 C. 蓝藻细胞的能量来源于其线粒体有氧呼吸过程 D. 在叶绿体中可进行CO2的固定但不能合成ATP 【答案】A 【解析】 - 29 - 【分析】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生物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原核生物只能进行二分裂生殖.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基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DNA和RNA)和蛋白质等物质。不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和中心体。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细胞质中含少量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细胞核中含少量RNA)。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光反应,能合成ATP;在叶绿体的基质进行暗反应,可进行CO2的固定。 【详解】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其细胞核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A正确;溶酶体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而核糖体是不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B错误;蓝藻细胞是原核细胞,细胞内没有线粒体,C错误;在叶绿体中可进行CO2的固定,也能合成ATP,D错误。 【点睛】注意: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细胞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中DNA是遗传物质,非细胞生物(病毒)中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其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11.下列关于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脂质中的磷脂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B. 脂肪比相同质量多糖彻底氧化产能少 C. 维生素D和性激素不属于固醇类物质 D. 脂质在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上合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有隔热、保温、缓冲、减压的功能,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胆固醇参与血脂的运输;性激素可以促进生殖器官发育和生殖细胞形成;维生素D可以促进胃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详解】A、脂质中的磷脂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A正确; B、脂肪含H量高,比相同质量的多糖彻底氧化产能多,B错误; C、维生素D和性激素都属于固醇类物质,C错误; D、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脂质主要在滑面内质网上合成,D错误。 故选A。 - 29 - 12.“绵绵的春雨润醒了小草,润绿了杨树,润开了报春花。”下列各图为植物在复苏过程中细胞中自由水与结合水相对含量变化的曲线图,其中表示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及功能,要求考生知道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及功能,理解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含量变化对细胞代谢的影响。 植物在复苏过程中细胞代谢逐渐旺盛,此时细胞中自由水含量升高,结合水相对含量降低,对应B图的曲线,所以B正确,ACD错误。 13.下列关于心肌细胞和唾液腺细胞的相关比较中错误的是( ) A. 唾液腺细胞含有较多的核糖体 B. 心肌细胞含有较多的线粒体 C. 心肌细胞不含自由水 D. 唾液腺细胞的高尔基体发达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AD、唾液腺细胞要合成分泌大量的唾液淀粉酶,含有较多的核糖体和发达的高尔基体,AD正确; B、心肌细胞需要消耗较多能量,含有较多的线粒体,B正确; C、心肌细胞含有自由水,C错误。 故选C。 14.下列有关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过程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分泌蛋白分泌到细胞外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 - 29 - B. 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分泌蛋白是该蛋白能被运输到细胞外的前提 C. 分泌蛋白经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修饰,最终由囊泡运输到细胞膜 D. 细胞将分泌蛋白运出细胞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A、分泌蛋白分泌到细胞外体现了膜的流动性,A错误; B、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分泌蛋白是该蛋白能被运输到细胞外的前提,B正确; C、分泌蛋白经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修饰,最终由囊泡运输到细胞膜,C正确; D、细胞将分泌蛋白运出细胞的过程属于胞吐过程,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故选A。 15.如图是胡萝卜在不同的含氧情况下从硝酸钾溶液中吸收K+和NO3—:的曲线。影响A.B两点和B、C两点吸收量不同的因素分别是 A. 载体数量、能量 B. 能量、载体数量 C. 载体数量、离子浓度 D. 能量、离子浓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有三种: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吸收K+和NO3-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协助,消耗能量ATP;A、B两点表示不同温度下吸收NO3-的量,则载体相同,影响因素是能量,B、C两点表示在同一氧浓度下吸收K+和NO3-的量,则能量相同,影响因素是载体。 - 29 - 【详解】无机盐离子的吸收是主动运输,与载体和能量有关,据图可知:A、B两点在同一曲线(吸收NO3-)上,载体数量相同,因变量是氧浓度,A点大于B,A点有氧呼吸较强,提供能量较多,则主动运输吸收的NO3-较多;而B、C两点对应的氧浓度一样,说明有氧呼吸提供的能量一样,不同是B所在的曲线NO3-载体数量多于A所在曲线K+载体数量。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的影响因素,难度中等,理解主动运输的条件,物质跨膜运输的影响因素:①影响自由扩散的因素:细胞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②影响协助扩散的因素:a.细胞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b.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③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a.载体(核糖体);b.能量(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16.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B. 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C.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D. 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更容易观察到实验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 2、质壁分离复原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吸水,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紧贴细胞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详解】A、采用红色花瓣可以与外界溶液形成颜色对比,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A正确; B、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细胞液浓度可能不同,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也可能不同,B正确; C、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C正确; D、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没有颜色,更不容易观察到实验现象,D错误。 - 29 - 故选D。 17.下图为某种植物幼苗(大小、长势相同)均分为甲、乙两组后,在两种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中培养时鲜重的变化情况(其他条件相同且不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12 h后,若继续培养,甲组幼苗的鲜重可能超过处理前,乙组幼苗将死亡 B. 该植物幼苗对水分和矿质元素(K+、 N03-)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C. 3 h时,两组幼苗均己出现萎蔫现象,直接原因蒸腾作用和根细胞失水 D. 6 h后,甲组幼苗因根系开始吸收K+、 N03-,吸水能力增强,使鲜重逐渐提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组先失水,重量减少;由于根系不断通过主动运输吸收K+、 NO3-,从而保持根细胞内外浓度差,使其吸水量大于蒸腾量而有可能超过处理前的鲜重量;乙组放在比根细胞液浓度大很多的KNO3溶液中,根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和蒸腾作用不断大量失水造成严重萎蔫最后死亡。 【详解】A、 12 h后,甲组由于根系不断通过主动运输吸收K+、 NO3-,从而保持根细胞内外浓度差,使其吸水量大于蒸腾量而有可能超过处理前的鲜重量;乙组放在比根细胞液浓度大很多的KNO3溶液中,根细胞大量失水造成严重萎蔫最后死亡,A正确; B、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植物吸收离子与吸收水分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B正确; C、3 h时,两组幼苗均己出现萎蔫现象,直接原因是蒸腾作用和根细胞渗透失水,C正确; D、实验开始时,甲组幼苗根系就已开始吸收K+、 NO3-,而不是在6h时才开始吸收K+、 NO3-,到6小时时细胞液浓度大于KNO3溶液浓度,从而使吸水能力增强,使鲜重逐渐提高,D错误。 故选D。 18.细胞代谢离不开酶,下列关于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同一种酶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细胞中 B. 低温降低酶的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 - 29 - C. 酶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D. 酶既可以做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所以酶的基本组成单位为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2、酶的特性:(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详解】A、同一种酶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细胞中,如ATP水解酶,A正确; B、低温只是暂时降低酶的活性,没有破坏酶的空间结构,B错误; C、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从而提高化学反应速率,C正确; D、酶可以做催化剂,本身也是蛋白质或RNA,故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D正确; 故选B。 19.在探究不同的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时,温度和pH分别属于( ) A. 自变量和因变量 B. 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C. 自变量和无关变量 D. 自变量和对照变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变量是指实验过程可以变化的因素,自变量是指人为改变的量,无关变量是指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是因变量。 【详解】本题实验探究的目的是不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温度是自变量,PH值是无关变量,C正确。A、B、D错误。 20.如图中甲是pH对酶活性影响的曲线,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反应物浓度对该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29 - A. 初始pH改为a时,e点下移,d点左移 B. 初始温度升高10℃时,e点不移,d点右移 C. 在d点时,加入少量该酶,e点上移,d点右移 D od段,随反应物浓度增加,该酶活性逐渐增强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图表示pH对酶活性的影响,强酸、强碱条件下酶的活性丧失,pH=b时,酶的活性最高;乙图表示最适宜温度和pH条件下,反应物浓度对该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升高,反应速率先增加后维持稳定,d点以后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酶的浓度。 【详解】A、乙图中初始pH改为a时,酶的活性降低,最大反应速率会降低,到达化学反应平衡点所需的反应物浓度增大,因此e点下移、d点右移,A错误; B、初始温度升高10℃时,酶的活性降低,化学反应速率减慢,到达化学反应平衡点所需的反应物浓度增大,但化学反应的平衡点不变,因此e点下移、d点右移,B错误; C、在d点时,加入少量该酶,则大反应速率会升高,因此e点上移,d点右移,C正确; D、由于乙图是在最适宜温度和pH条件下进行的,因此od段,随反应物浓度增加,酶的活性不变,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酶的特性,明确温度和pH都会影响酶的活性,注意该题中乙图实验是在最适宜pH和温度下进行,改变温度和pH都会使得酶的活性降低,进而影响反应的最大速率。 21.下图为细胞中ATP与ADP相互转化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29 - A.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可以发生过程① B. 催化过程①和②的酶相同 C. 过程①和②是一个可逆反应 D. 细胞在进行物质运输时,ATP的含量会大量减少 【答案】A 【解析】 【分析】 ATP 的结构简式是 A-P~P~P,其中A代表腺苷,T是三的意思,P代表磷酸基团。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详解】A、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可以合成ATP,即发生过程①,A正确; B、酶具有专一性,催化过程①和②的酶不同,B错误; C、过程①和②中的能量及所需的酶不同,不属于可逆反应,C错误; D、正常情况下细胞中ATP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不会大量减少,D错误。 故选A。 22.下列关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正确的是( ) A.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不相同 B.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整个过程中都有ATP的生成 C. 人体成熟的红细胞运输O2,只能进行有氧呼吸 D. 在机体中,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可以同时发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总反应方程式:6O2+C6H12O6+6H2O 6CO2+12H2O+能量。 - 29 - 1、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C6H12O6(葡萄糖) 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 20[H]+6CO2+少量能量(2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 反应式:24[H]+6O2 12H2O+大量能量(34ATP); 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为:C6H12O6 2CO2+2C2H5OH+能量;C6H12O6 2C3H6O3+能量。 2、无氧呼吸可以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C6H12O6 2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2丙酮酸+4[H] 2酒精+2CO2(细胞质基质) 或2丙酮酸+4[H] 2乳酸(细胞质基质)。 【详解】A、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A错误; B、无氧呼吸第二阶段没有ATP的生成,B错误; C、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C错误; D、在机体的不同细胞中,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可以同时发生,D正确。 故选D。 23.下图是测定发芽种子的呼吸类型所用装置(假设呼吸底物只有葡萄糖,并且不考虑外界条件的影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选项 现象 结论 - 29 - 甲装置 乙装置 A 液滴不动 液滴不动 只进行有氧呼吸 B 液滴不动 液滴右移 只进行无氧呼吸 C 液滴左移 液滴不动 只进行有氧呼吸 D 液滴左移 液滴右移 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过程和产物是考查,发芽种子有氧呼吸过程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且氧气的吸收量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相等,无氧呼吸过程不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甲装置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因此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氧气的吸收量,乙装置没有氢氧化钠,液滴移动的距离是细胞呼吸吸收的二氧化碳和产生氧气的差值。 【详解】A、甲装置液滴不动,说明细胞呼吸不消耗氧气,不进行有氧呼吸,乙装置液滴不动,可能是进行产乳酸的无氧呼吸,A错误; B、甲装置液滴不动,说明细胞呼吸不消耗氧气,乙装置液滴右移,说明二氧化碳释放量多样氧气吸收量,此时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B正确 C、甲装置液滴左移,说明细胞呼吸消耗氧气,乙装置液滴不动,说明细胞呼吸吸收的氧气与是产生的二氧化碳相等,此时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C正确; D、甲装置液滴左移,说明细胞呼吸消耗氧气,进行有氧呼吸,乙装置液滴右移说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大于氧气的吸收量,所以此时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D正确。 故选A。 24.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下列关于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氧呼吸时,生成物H2O中的氢只来自线粒体中丙酮酸的分解 B. 在最基本生命系统中,H2O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存在形式 C. 由氨基酸形成多肽链时,生成物H2O中的氢来自氨基和羧基 - 29 - D. H2O在光下分解,产生的[H]将固定的CO2还原成(CH2O)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2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 反应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 【详解】A、有氧呼吸时,生成物H2O中的氢来自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中葡萄糖的分解及第二阶段线粒体中丙酮酸和水的分解,A错误; B、在细胞中,H2O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存在形式,B正确; C、由氨基酸形成多肽链时,生成物H2O中的氢来自氨基和羧基,C正确; D、H2O在光下分解,产生的[H]将固定的CO2及三碳化合物还原成(CH2O),D正确。 故选A。 25.下列是新鲜绿叶的四种光合色素在滤纸上分离的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丁依次表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 B. 四种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乙色素的溶解度最大 C. 水稻在收获时节,叶片中色素量的变化是(甲+乙)<(丙+丁) D. 提取色素时加入碳酸钙是为了研磨充分,加入的二氧化硅是为了保护色素 【答案】C 【解析】 - 29 - 【分析】 1、色素提取和分离过程中几种化学物质的作用: (1)无水乙醇作为提取液,可溶解绿叶中的色素。 (2)层析液用于分离色素。 (3)二氧化硅破坏细胞结构,使研磨充分。 (4)碳酸钙可防止研磨过程中色素被破坏。 2、分离绿叶中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详解】A、根据扩散的距离可判断,甲、乙、丙、丁依次表示叶绿素b、叶绿素a、叶黄素、胡萝卜素,A错误; B、四种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丁色素(胡萝卜素)溶解度最大,B错误; C、水稻在收获时节呈黄色,主要是叶绿素含量小于类胡萝卜素含量,即(甲+乙)<(丙+丁),C正确; D、提取色素时加入碳酸钙是为了保护色素,加入的二氧化硅是为了研磨充分,D错误。 故选C。 26. 正常生长的绿藻,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用黑布迅速将培养瓶罩上,此后绿藻细胞的叶绿体内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 O2的产生停止 B. CO2的固定加快 C. ATP/ADP比值下降 D. NADPH/NADP+比值下降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用黑布将培养瓶罩上,光反应停止,氧气的产生停止, A正确; B、同时NADPH和 ATP 的产生停止,使暗反应 C3 的还原速度减慢,从而导致二氧化碳的固定减慢,B错误; C、ADP生成 ATP减少,使ATP/ADP 比值下降,C 正确; D、NADPH的产生减少,NADPH/NADP比值下降,D 正确。 故选B。 - 29 -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7.已知某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是25℃、30℃,如图曲线表示该植物在30℃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若将温度调节到25℃的条件下(原光照强度和CO2浓度不变),从理论上讲,图中相应点的移动分别是 A. a点上移,b点左移,m值增加 B. a点下移,b点左移,m值不变 C. a点上移,b点右移,m值下降 D. a点下移,b点不移,m值上升 【答案】A 【解析】 【分析】 1、解答本题关键是利用题中所给条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因此由30℃下降到25℃的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均改变,光合作用强度增加,而呼吸作用强度下降,再由此判断三点移动方向。 2、分析图形:a点代表呼吸速率,b点代表光补偿点,m代表最大净光合作用强度。 【详解】图中a、b、m三点分别表示细胞呼吸强度、光补偿点和在光饱和点时的净光合作用强度。据题意,由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酶的最适温度不同,当温度由30℃降到25℃时,细胞呼吸强度降低,a点上移;光合作用强度增大,呼吸速率减小,故净光合作用强度增大,m值增大;b点表示光合作用强度=细胞呼吸强度,在25℃时细胞呼吸作用强度降低,在除光照强度外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使光合作用强度仍然与细胞呼吸强度相等,需降低光照强度以使光合作用强度减弱,即b点左移。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难度适中,解答时能通过温度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再来考虑图中的对应点的移动方向,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28.科学家用含 15N 的硝酸盐作为标记物浸泡蚕豆幼苗,并追踪蚕豆根尖细胞分裂情况, 得到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连续分裂的数据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29 - A. 一个细胞周期可以用AC段或者CE段来表示 B. 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BC段中 C. 分裂期细胞中的核糖体、线粒体等活动最活跃 D. 显微镜中观察到处于BC或DE段的细胞最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AB、CD、EF都表示分裂期;BC、DE都表示分裂间期。其中BD、DF表示一个细胞周期。 【详解】A、一个细胞周期可以用BD段或者DF段来表示,A错误; B、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分裂后期,而BC段表示分裂间期,B错误; C、分裂间期细胞中主要完成DNA复制和相关蛋白质合成,核糖体、线粒体等活动活跃,C错误; D、分裂间期持续时间较长,显微镜中观察到处于BC或DE段的细胞最多,D正确。 故选D。 29.如图是一高等植物细胞不同分裂时期的图像,据图分析可做出的判断是( ) A. ①②③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都含有2个DNA B. 细胞分裂的顺序依次为①→④→③→② C. 图④为分裂中期,原因是在细胞中央存在赤道板 D. ①的细胞两极均有一个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①②③④分别处于有丝分裂前期、末期、后期、中期,据此答题。 - 29 - 【详解】A、②③细胞中没有染色单体,每条染色体上只含有1个DNA,A错误; B、据分析可知,细胞分裂的顺序依次为①→④→③→②,B正确; C、赤道板并不真实存在于植物细胞中,C错误; D、该高等植物细胞没有中心体,是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D错误。 故选B。 30.下图所示为来自同一人体的3种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因为来自同一人体,所以各细胞中核 DNA 含量相同 B. 因为各细胞中携带的基因不同,所以细胞形态、功能不同 C. 虽然各细胞大小不同,但细胞中各种化合物的含量相同 D. 虽然各细胞的生理功能不同,但所含蛋白质种类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2、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其细胞全能性受到限制,但细胞核仍保持着全能性。 【详解】A、同一人体各体细胞中核 DNA 含量相同,A正确; - 29 - B、各细胞携带的基因相同,因为基因选择性表达,细胞形态、功能不同,B错误; C、各细胞中各种化合物的含量不相同,C错误; D、各细胞的生理功能不同,所含蛋白质种类也不同,D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31.如图是对连续分裂的某动物胚胎细胞在不同时期核DNA含量的测定结果,请据图回答: (1)细胞体积不能无限增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f h段表示的时期是________,该时期细胞内的主要代谢活动是_____________。 (3)图中表示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时期是_________或_________段,若要观察该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的形态,最好选择________或________段的细胞。 (4)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不同主要表现在______和_______时期。 【答案】 (1). 细胞核的控制范围有限 (2). 物质运输效率的限制 (3). 分裂间期 (4). 完成DNA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 (5). de (6). jk (7). cd (8). ij (9). 前期 (10). 末期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图示是连续分裂的细胞在不同时期DNA含量的测定结果,其中ob段和fh段表示分裂间期;bc段和hi段表示前期;cd段和ij段表示分裂中期;de段和jk段表示分裂后期;ef段和kl段表示分裂未期。 【详解】(1)细胞体积不能无限增大的原因是细胞核的控制范围有限和物质运输效率的限制。 (2)据上分析可知,图中f h段表示分裂间期,该时期细胞内的主要完成DNA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 (3)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时期是有丝分裂后期,即对应图中的de或jk段,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中央,数目清晰,是观察该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的形态的最佳时期,故最好选择cd段或ij段的细胞。 - 29 - (4)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前期形成纺锤体方式不同和末期细胞质分裂方式不同。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区段所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32.某学生为了验证唾液淀粉酶的特性,设计了以下4组实验。4组实验振荡混合后,都作了如下处理:恒温(37℃)处理15min;各加入2mL斐林试剂并振荡使之混合,再将4组试管水浴加热1min。请分析回答: 试管号 加入物质 1 2 3 4 1%淀粉溶液 2mL 2mL 2%蔗糖溶液 2mL 2mL 稀释的唾液 1mL 1mL 蒸馏水 1mL 1mL 稀盐酸 (1)酶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酶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能催化唾液淀粉酶水解的酶是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温度设置为37℃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加入斐林试剂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束时,有相应颜色变化的试管是__________。 (4)设置试管1、2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试管3和4的对比说明_____________。 (5)除温度外,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2种)。 【答案】 (1). 有机物 (2). 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3). 蛋白酶 (4). 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37℃ (5). 与反应产生的还原糖水浴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 (6). 3 (7). 作为对照 (8). 酶具有专一性 (9). PH、酶浓度、底物浓度、抑制剂等 - 29 -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的特性。 3、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自变量是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无关变量是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4、本尼迪特试剂与还原性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发生作用,生成红黄色沉淀。 【详解】(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酶是通过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唾液淀粉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能催化唾液淀粉酶水解的酶是蛋白酶。 (2)实验中,温度为无关变量要保证相同且适宜,设置为37℃的原因是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37℃。 (3)加入斐林试剂的目的是与反应产生的还原糖水浴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3号试管中会出现砖红色,因3号试管有淀粉和淀粉酶溶液(稀释的唾液)、且条件适宜,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下会水解产生还原性糖,故会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3号试管。 (4)设置试管1、2的目的是作为对照,试管3和4的自变量是底物不同,对比可以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5)除温度外,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还有pH、酶浓度、底物浓度、抑制剂等。 【点睛】本题考查酶的专一性和实验的相关知识,根据实验目的分析出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实验原理并对实验进行分析、评价和完善是解题的关键。 33.为了探究生长条件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将某品种植物的盆栽苗分成甲、乙两组,置于人工气候室中,甲组模拟自然光照,乙组提供低光照,其他培养条件相同。培养较长一段时间(T)后,测定两组植株叶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光合作用强度(即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吸收CO2的量),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 29 - (1)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可以用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吸收(固定)CO2的量表示,还可以用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_____________表示,图中表示的是植物的_________(填“净光合作用强度”或“真光合作用强度”)。 (2)据图判断,光照强度低于a时,影响甲组植物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是___________,b光照强度下,要使甲组的光合作用强度升高,可以考虑的措施是提高____________(填“CO2浓度”或“O2浓度”)。 (3)a光照强度下,乙组植物根尖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O2的产生(释放)量或有机物的产生(积累)量 (2). 净光合作用强度 (3). 光照强度 (4). CO2浓度 (5).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植物种类;因变量是光合作用强度;据图判断,光照强度低于a时,甲、乙组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改变而改变,由此可知:光照强度低于a时,影响甲、乙组植物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是光照强度。b光照强度下,光照强度不再是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此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可能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 【详解】(1)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可以用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吸收(固定)CO2的量表示,还可以用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O2的产生(释放)量或有机物的产生(积累)量表示,图中表示的是植物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吸收CO2的量,即表示净光合作用强度。 (2)据图判断,光照强度低于a时,甲组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改变而改变,由此可知:光照强度低于a时,影响甲组植物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是光照强度,b光照强度下,光照强度不再是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此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可能是二氧化碳浓度等,要使甲组的光合作用强度升高,可以考虑的措施是提高CO2浓度。 (3)a光照强度下,乙组植物根尖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故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 29 - 【点睛】本题着重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相关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审题能力,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34.研究表明,癌细胞和正常分化细胞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ATP总量没有明显差异,但癌细胞从内环境中摄取并用于细胞呼吸的葡萄糖是正常细胞的若干倍。下图是癌细胞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的部分代谢过程,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细胞在致癌因子的影响下,_____________________基因发生突变而导致细胞癌变,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_含量减少,导致癌细胞容易分散和转移,同时细胞周期也___________(填“缩短”或“延长”)。若要研制药物来抑制癌症患者细胞中的异常代谢途径,图中的过程______________(填编号)不宜选为作用位点。 (2)在有氧条件下,癌细胞呼吸作用的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正常细胞相比,①~④过程在癌细胞中明显增强的有_____________(填编号),代谢途径发生这种变化的意义在于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有利于癌细胞的增殖。 (3)图中A代表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________。葡萄糖进入癌细胞后,在代谢过程中可通过形成五碳糖进而合成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DNA复制的原料。 【答案】 (1).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2). 糖蛋白 (3). 缩短 (4). ①和③ (5).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6). ①②④ (7). 产生大量的中间产物,为合成DNA和蛋白质等物质提供原料 (8). 葡萄糖的载体蛋白 (9). 脱氧核糖(核苷酸)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癌细胞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的部分代谢过程,①表示癌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过程,其中A最可能是细胞膜上运输葡萄糖的载体;②表示葡萄糖代谢形成中间产物五碳糖;③表示癌细胞的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④表示癌细胞无氧呼吸(第二阶段)。 - 29 - 【详解】(1)细胞在致癌因子的影响下,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而导致细胞癌变,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导致癌细胞容易分散和转移,同时癌细胞分裂旺盛,细胞周期也缩短。分析题图可知①③是正常细胞代谢所必需的途径,所以要研制药物来抑制癌症患者细胞中的异常代谢途径,图中的过程①③不宜选为作用位点。 (2)图示是癌细胞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的部分代谢过程,从图中可以看出,癌细胞在有氧条件下既可进行③有氧呼吸,也能进行④无氧呼吸。癌细胞的代谢比较旺盛,需要大量的大分子物质合成材料,所以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内①②④会加强,这样能产生大量的中间产物,为合成DNA和蛋白质等重要物质提供原料,从而有利于癌细胞的增殖。 (3)图中A代表细胞膜上的葡萄糖的载体蛋白。葡萄糖进入癌细胞后,在代谢过程中可通过形成五碳糖进而合成脱氧核糖核苷酸作为DNA复制的原料。 【点睛】本题属于信息题,以癌细胞中的葡萄糖代谢过程为载体,考查癌细胞和细胞代谢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熟记细胞癌变的原因等知识.本题重点考查了考生从题文和题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此外本题还要求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结合题图和所学细胞代谢的知识,解释抑癌药物的作用位点。 - 29 - - 29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