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ww.ks5u.com ‎2019年秋四川省叙州区第一中学高一期末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第I卷 选择题(6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 A. 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 B. 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C. 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 D. 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可知,汉元帝等三位皇帝在位期间,外戚当政,以丞相为首的官僚集团势力下降。故答案为A项。B项,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强化,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排除;D项,封建制度的腐朽是王朝灭亡的根源,而不是宦官和外戚专权,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2.包拯在《请复御史里行》中说:“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这表明包拯 A. 强调科举选才标准 B. 重视监察官员素质 C. 痛斥官员贪腐行为 D. 注重维护朝廷法纪 ‎【答案】B ‎【解析】‎ 材料“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反映了要选拔品行端正之人才可算作称职,由此可知包拯比较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监察官员的任职资格,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官员贪腐、朝廷法纪的内容,故CD两项排除。‎ ‎3.《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材料说明 ‎①当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 ‎②当时实行的分封制 ‎③当时的社会是平等的、各有分工 ‎④当时实行的宗法制 A. ②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可以看出,当时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结构。①②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项。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形成严格的等级,③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③的A、B、D项。‎ ‎【点睛】本题作为组合式选择题,可以采用排除法解答。联系所学史实可知,西周分封制形成森严的等级,因此“当时的社会是平等的、各有分工”说法错误,排除含有这一说法的选项,剩下的选项就是正确答案。‎ ‎4.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功伐之患。”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肯定了秦朝统一历史意义 B. 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 C. 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 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本质区别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的意思是不实行分封制,所得到的效果是“使后无攻伐之患”,意思就是说避免了诸侯之间的彼此征伐,这是对秦朝实行郡县制的肯定,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故A项错误;材料分析的是郡县制的作用,不是指出分封制的弊端,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分析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本质区别,主要是说明郡县制的作用,故D项错误。‎ ‎5. 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写道,“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涕泪多。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该诗反映了鸦片战争前中国( )‎ A.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B. 土地兼并严重 C. 清政府政治腐败 D. 自然灾害频繁 ‎【答案】C ‎【解析】‎ ‎【详解】‎ 材料“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涕泪多。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体现的是清政府对民众的压迫与剥削,故C正确。‎ ‎6.“他(孙中山)进校以后,天天谈革命……常常谈起洪秀全,称为反清第一英雄,很可惜他没有成功。”(《兴中会革命史要》)孙中山崇拜洪秀全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 ( )‎ A. 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B. 将暴力斗争矛头直指满洲贵族统治 C. 英勇抗击中外反动势力的剿杀 D. 表达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答案】B ‎【解析】‎ ‎《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平均分配土地,具有空想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不可能实现,并未彻底解决土地问题,故A项错误。由题干“称为反清第一英雄”并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体现了其反对满清贵族统治的民族主义思想,因此孙中山之所以崇拜洪秀全,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直指清王朝的统治,故B项正确。孙中山将洪秀全“称为反清第一英雄”,并未体现对其反对外国侵略势力的评价,故C项错误。题干未涉及到对于太平天国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内容,故D项错误。‎ 点睛:从”革命”“反清”等信息可以判断,孙中山崇拜洪秀全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与孙中山在斗争方式和目标上存在一致性。‎ ‎7.据记载,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洋语及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重则致杀身之祸。陈旭麓先生将其概括成“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这里的“某一时期”是指 A.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 维新变法时期 C. 义和团运动时期 D. 辛亥革命时期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 “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杀无赦……轻则被殴辱抢,重则致杀身之祸”可知,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特点, 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没有盲目排外,故A排除。维新变法时期,向日本学习,也没有盲目排外,故B排除。辛亥革命时期,也没有盲目排外,故D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8.日本帝国主义割占台湾初期一直由武官实施军事统治。1898年,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公布了《匪徒刑罚令》,把反日的台湾民众一律当作土匪来处置。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 台湾人民具有强烈的反殖民精神 B. 日本侵略台湾蓄谋已久 C. 清政府丧失维护统治的能力 D. 日本实行依法治台策略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反日的台湾民众一律当作土匪来处置”说明台湾人民不甘心作亡国奴,具有强烈的反殖民精神,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台湾已经成为日本殖民地,故排除B项。C项,材料没有清政府的统治状况,故排除。D项,材料体现了日本对台湾的野蛮统治,故排除。‎ ‎9.外国使节采用何种礼节觐见中国皇帝,始终是中外关系的一个死结,围绕着“跪与不跪”,引发了多次外交冲突(见下表)其反映的实质是 A. 列强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B. 近代外交确立的艰难历程 C. 清政府天朝上国的意识 D. 维护国家主权利益的斗争 ‎【答案】B ‎【解析】‎ ‎“礼部坚持英国特使马嘎尔尼行跪拜礼,并擅改英国外交文书”不属于干涉别国内政,故A项错误;材料中从“乾隆时代(1793年)”到“同治时代(1873年)”漫长的过程中才有了近代外交的形式,故B项正确;“英、法、俄、美等六中使节首次以平等礼仪觐见皇帝”已经不能体现“天朝上国”意识,故C项错误;“指示决不见不行跪拜礼之夷人,否则‘唯有与之决战’”这种情况不属于维护主权,故D项错误。‎ ‎10.1851年,正当伦敦世博会召开,宣布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力重塑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形态时,已经有人在解剖它的病灶,预备提前宣判它的死刑了。“解剖病灶”产生的历史影响是 A. 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指导 B. 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 C. 冲击了清朝封建统治 D. 冲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1851年宣布资本主义死刑”和所学史实应该指的是1848年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宣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开始成为一种社会思潮而且迅速蔓延,故A项正确;启蒙思想是在18世纪,而且是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理想蓝图”,故B项排除;太平天国属于农民反封建斗争,故C项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没有体现出英国的影响,故D项排除。‎ ‎11.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的标志,主要是因为《辛丑条约》的签订导致了 A. 清政府开始采用西方的政治制度 B. 中国内政被帝国主义完全控制 C.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 D. 中国完全被纳入帝国主义世界体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说明这时的清政府完全站在人民的对立面,放弃了反抗,是替帝国主义列强来维护它们在中国侵略利益的反动政府,完全变成了“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A、B、D不符合史实,故选C。‎ 考点: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 点评:从1840年到1919年的80年间,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这些反侵略斗争具有重大的历史作用,但是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署,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2.“文学是时代的一面镜子”。茅盾在《林家铺子》里有这样一段描写:“林小姐的一双手在那堆衣服抓捞了一会儿,就呆呆地站在床前出神……她爱这些东洋货,她又恨那些东洋人:好好儿的发兵打东三省干吗呢?不然,穿了东洋货有谁来笑骂。”使小说人物对东洋货态度纠结的历史事件是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八国联军侵华 C.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D. 淞沪会战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她爱这些东洋货,她又恨那些东洋人;好好儿的发兵打东三省干吗呢?不然,穿了东洋货有谁来笑骂”可以知道,该事件与东北三省和日本有关,故C项正确。《南京条约》的签订与东北三省和日本都无关,八国联军侵华不涉及东北, 淞沪会战主要是在上海,故ABD三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的空间能力。解决此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提示的空间信息“东三省”,运用所学可知与“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有关。‎ ‎13.毛泽东一生写了大量诗词,每一首背后都有一件甚或数件中国近现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下列诗词,反映南京国民政府覆灭的是 A.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C.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D.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答案】B ‎【解析】‎ ‎【详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里的钟山指的就是南京,根据已学知识可以知道,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了南京,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A项写的是秋收起义,与“反映南京国民政府覆灭”信息不符,排除A项。C项是毛泽东写于1962年,与“反映南京国民政府覆灭”信息不符,排除C项。D项与长征有关,不符合“反映南京国民政府覆灭”,故排除D项。‎ ‎14.《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 “另起炉灶”。‎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一边倒”‎ D. 和平共处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中“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中“另起炉灶”方面的含义,故A项正确;B项指的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排除;一边倒则是指新中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D项排除。‎ ‎15.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高潮也有低潮。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力量变化的趋势,其中与第二个高峰形成直接相关的是 A. 北伐战争的推动 B. 南昌起义的爆发 C.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文可以看出,第二个高峰是在1931年之后,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推动下,农村革命根据地纷纷建立,“工农武装割据”形成,中国共产党力量发展壮大,C正确;北伐战争的推动、南昌起义的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都与材料时间无关,排除ABD。所以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工农武装割据 第II卷 非选择题(4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二 但是,正像黑暗过了是光明一样,中国历史发展在谷底时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从这时候起(注:指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在这以前,中国社会也有不自觉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有改革派的主张和呐喊,但相对于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而言,不占优势;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如日本侵华),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前期“沉沦”的过程。“过渡期”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上升”做了怎样的准备?‎ ‎(2)根据材料二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史实,说明觉醒后的中国人民在扭转“沉沦”方面取得的伟大成果。‎ ‎【答案】(1)过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准备: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这一切都为中国社会的“上升”做了必要准备。‎ ‎(2)成果: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促使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并“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国共合作推动下的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同时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解析】‎ ‎【详解】(1)过程:依据材料一和所学从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以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对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准备:依据材料一“1901-1920”的时间和所学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性质和作用回答。‎ ‎(2)成果:依据材料二的信息和所学从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和国共合作的作用以及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回答。‎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专以提倡过激派学说。平时学生亦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发生,而其远因,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派之所为。‎ ‎——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 材料二:自北京大学发生学生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玩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 ‎——1921年1月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 材料三:在二十年前的今天,由学生们参加的一场运动在中国发生了,这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运动。运动以来,中国青年起了什么作用呢?起先锋队的作用,.但是光靠它是不能打败敌人的,因为它还不是主力军。主力军是谁呢?就是工农大众。中国的知识青年和学生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他们动员起来,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 ‎——1939年5月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材料四:这次学生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 ‎——杜威《中国人国家情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引起“罢学风潮”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毛泽东和孙中山看法与主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材料四所说的“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具体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学生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哪些最为坚实的基础?‎ ‎【答案】(1)原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十月革命的影响,先进知识分子宣传十月革命,启发了青年学生的觉悟,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2)同:都指出了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并加以肯定。异:孙中山没有认识到工农群众的力量;毛泽东则认识到了工农群众的伟大力量。‎ ‎(3)情感:爱国主义情感。‎ 坚实基础:思想基础:促进了中国思想的解放;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组织基础:影响和教育了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解析】‎ ‎【详解】(1)由材料“近因虽由政治问题发生”,结合所学,指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由材料“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派之所为”, 可得知十月革命启发了青年学生的觉悟,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2)由材料“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 这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运动”,可见孙中山和毛泽东都肯定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由材料“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可见孙中山只认识到知识分子的作用,没有认识到工农群众的力量;由材料“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可见毛泽东则认识到了工农群众的伟大力量。‎ ‎(3)第一小问,“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爱国主义情感。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思想、阶级和组织等方面归纳。‎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