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18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课标版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课件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满分攻略一 “三步”突破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 选择题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第一题,考查对文本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 的分析鉴赏。其考点涉及面广,包括人物形象、思想内容、结构、语言、手 法、标题、细节等,既是对文本的综合考查,又有助于考生深入理解文本内 容。自2017年由原来的“五选二”改为“四选一”后,几年来一直保持“四 选一”的考查形式。 步骤 解说 一标 标注选项 敏感点 题干中已经明确选项敏感点(考查点),即“相关内容” “艺术特色”等,快速浏览各选项,把与其相关的核心词语标注出来。 二找 回归原文 找对应 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内容。 三排 排除判断 定答案 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 最后确定答案。 “三步”法快速突破选择题 温馨提示 (2019课标全国Ⅰ,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理 水(节选) 鲁 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 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 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 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 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 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 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 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 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 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 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 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 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 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 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 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 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 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 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 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 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 ”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 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 ”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 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 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 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 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 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 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 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 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 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 …… ”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 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 一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 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 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 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 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 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 (有删改) 技法演示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选项 对应原文分析 判定正误 A.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为“水乡沿途的风景”等谈资,这不仅是讽刺,更表达了忧愤。 第一段主要讲水利局的同事大排筵宴为外出考察大员接风,席间聊到了考察地沿途风景。他们本来是去考察民情的,这里却将民间疾苦变成了风景谈资,因此有讽刺之意,体现了作者的忧愤情感。 正确 B.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流出着一层油汗”是细节描写,写出了胖大官员的富态和不安;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也是细节描写,写出了祥林嫂的神情木讷、精神不振。二者都以细节描写刻画出了人物内在特征。 正确 C.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谓“孝”给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 由文本可知,禹治水力求“导”,而其父的方法是“湮”。众大员口中的“老大人”就是禹的父亲,他们认为禹应该遵从父亲的做法,不能改变“湮”的治水方法,这是以“孝”的名义给禹施压,以此来反对变革。 正确 D.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理解错误。文中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是为了讽刺那些大员不恤民生、只知享乐,使他们与大禹等人的埋头苦干、一心为民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大禹治水的历史意义。 错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5分) 火眼金睛 侯发山 大高是河洛地区远近闻名的杂技演员。一般杂技演员都有绝招,否则,难以在 这个行当里立足,一招鲜,吃遍天嘛。可能大家都看过“口中喷火”的杂技, 演员嘴里能喷出长长的火龙,或一团一团的火球。大高早就不玩这个了。按 他的说法,这个是初级的。他玩的是眼中喷火,两股火苗从眼睛里喷出,像两 条火蛇一样,而且,不是直线飞射,是带拐弯的,像舞蹈着的火龙,想想就很精 彩、刺激。当初,这个杂技没名字,传得久了,大家就叫它“火眼金睛”。 大高有个徒弟叫阿三。说是徒弟,其实就是个跟班打杂的,跑跑腿,搬搬道 具。阿三一直想学习“火眼金睛”,这也是他当初拜大高为师的原因,大高没 有答应。问的次数多了,大高就告诉阿三,说眼里喷火是所有火术表演中最危 险的,演员必须具有高超的技艺,竭尽所能去保证自身和周围观众的安全。因 为表演过程中需要用到火焰、易燃物和有毒燃料等,一不小心非死即伤。 这话说得语重心长,阿三却以为大高自私,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跟老 辈子那些师傅一样,都要留一手。 离了王屠夫——也不能带毛吃猪。阿三耳濡目染,加上偷偷观看师傅练习,也 学得八九不离十了。私下里,阿三瞒着师傅训练,练习过程中,他没有使用燃 料,倒不是怕危险,而是怕被师傅发现,就用水来替代燃料,练习的重点是如何 控制喷射的方向和连贯性。 这天,阿三的老父亲老树来看望阿三。阿三正在配燃料(这个配方大高倒没有 隐瞒,每次表演都安排阿三配制),当晚有一场表演,阿三不敢怠慢。老树看到 地上滚落的空酒瓶,顺嘴问道:“用酒代替燃料?咋不用汽油和酒精呢?阿三 说:“师傅说过,汽油和酒精是最危险的,千万不能使用,一不小心就会烧伤演 员。” 老树问阿三:“你还没学会‘火眼金睛’?” 阿三哀怨地说:“他不教我。” 老树叹口气,好久才恨恨地说:“当年我送你到这里,就是为了学习这个独门 绝技。” 阿三说:“我偷偷学着呢。” “阿三,阿三。”前台大高在喊。 “来了,师傅。”阿三应答着出去了。 大高说:“阿三,今天晚上你表演‘火眼金睛’。” “师傅,我,我 …… ”阿三有点不自然,莫非师傅知道自己偷学的事儿了? 大高没有兴师问罪的意思,拍了拍阿三的肩膀,说:“今天你老父亲不是来了 吗?你就好好给他老人家表演一番,我知道你能行的。别慌张,我给你当助 手。” “师傅 …… ”阿三的不自然很快被感动代替。 接下来,大高就给阿三讲解了几个要点,然后鼓励他上台表演。 就这样,阿三翻了几个跟头热身之后,开始正式表演“火眼金睛”。 没想到,两股火苗刚从阿三的眼里喷出,就听阿三“啊”的一声倒在地上,不 停地翻滚——阿三的两只眼睛着火了! 大高明白过来后急忙扑火。后来,阿三被送往医院,性命无忧,两只眼睛给烧 毁了。 阿三的父亲老树要到官府告大高。大高求情道:“阿三残废了,今后怎么生 活?不如让他跟着我,我保证一辈子照顾他,并教他几门能够养活自己的杂 技。” 老树想了想,也就答应了。 后来,师徒两人无意中说起那次意外。大高说,那次燃料被人更换,添加了汽 油。 阿三大吃一惊,气愤地说:“师傅,果真如此?您怎么不报官啊?” “没有证据,报官也没用。”大高说罢,长叹一声。 其实,大高已经猜测到,那次从中做手脚的是阿三的父亲老树,他害怕自己吃 官司,来了个恶人先告状。 大高知道,一旦猜测被证实,老树的牢狱之灾是免不掉的。阿三呢?他如何接 受这个现实?所以,大高没有报官。 有一次回家,阿三跟父亲老树说起这事,老树沉默了半天才说:“阿三,一日为 师,终身为父,以后你要好好待你的师傅!” 阿三懵懂地点了点头,感觉这天父亲跟往常不一样,有点怪怪的。 不过,自从阿三的眼睛失明后,大高再没表演过“火眼金睛”。到了今天,这 门杂技也就失传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小说虽篇幅不长,情节也不复杂,但人物个性鲜明,寥寥几笔就显露出了人 物的灵魂,直达人性深处,令人叫绝。 B.小说中人物取名有很高的艺术性,如“老树”谐音“老鼠”,老树的行为也确实与老鼠喜欢阴暗等特性相像。他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害了自己的儿子。 C.小说中写到老树看到地上滚落的空酒瓶,问咋不用汽油和酒精,阿三回答汽 油和酒精危险,不小心会烧伤演员。这里运用了悬念的手法。 D.在阿三被烧伤后,与老树有关的描写一波三折:恶人先告状,要告官;在大高答应照顾阿三一辈子后 , 他又顺势脱身 ; 最后良心发现 , 要儿子终身善待师傅。 2.小说标题“火眼金睛”含义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人物形象刻画得深刻,呈现出人性的复杂。如大高,有人认为他是一 个有情有义、心地善良的好师傅,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城府深密的小人。结 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答案 ①“火眼金睛”本指一门眼里喷火的杂技。②“火眼金睛”也指老树对大高内心世界的猜疑,大高怕阿三学会了这门杂技而抢了他的饭碗。③“火眼金睛”还指大高的眼光锐利,一下子就看穿了老树的鬼把戏。④“火眼金睛”具有反讽意味,老树自以为聪明,看透了大高的意图,结果反被“聪明”误,害了自己的儿子。 1. 答案 C “悬念的手法”错,应该是伏笔。 3. 答案 (观点1)大高是一个有情有义、心地善良的人。①他很清楚表演“火眼金睛”的危险性,从爱护徒弟出发,不愿传他此门杂技。②得知阿三暗中学艺,便鼓励阿三在他父亲面前露一手。③阿三表演失败受伤,大高明知是老树所为,却表示要照顾阿三一辈子,传徒弟几门杂技作为终生的饭碗。④阿三失明后,大高再没有表演过“火眼金睛”,表现大高内心的愧疚和伤痛。 (观点2)大高是一个城府极深的小人。①他思想狭隘,不愿意传授徒弟“火睛金晴”。②他已经看穿了老树的把戏,还鼓励没有实战过的阿三上场表演。③在阿三表演失败、眼睛被烧毁后,老树本要到官府告大高;大高承诺照顾阿三并教其几门杂技。 满分攻略二 小说人物形象三种题型突破秘诀 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之一,在小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鉴赏小说 中的人物形象是高考小说阅读重点考查的对象。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主 要有概括人物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作用等几种题型,也有结 合塑造形象的手法考查人物形象的情况。考查形式以主观题为主。 角度 解说 概括 人物 性格 特征 ①通过人物言行、心理等方面去分析。 ②通过情节去分析。 ③通过社会环境去分析。 ④通过他人或作者的评价去分析。 概括 人物 形象 ①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概括人物的外在特征。 ③概括人物的主要事迹。 分析 人物 作用 ①情节方面的作用。对情节起推进作用。 ②主题方面的作用。反映现实或寄托情感。 ③社会方面的作用。结合社会现实理解人物 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 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烘托)作用。 ②推动情节发展。 ③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④升华主题,画龙点睛。 (2018课标全国Ⅰ,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赵一曼女士 阿 成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 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 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 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 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 战士们哟” …… 这些 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 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 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 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 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 的关系。 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 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 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上了车,车立 刻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 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 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 ”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十几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 不是太愚蠢了吗?”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 烟。 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 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 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 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 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勇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半年多的相处,使韩勇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父、 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等等。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 日队伍中的生活,有趣的、欢乐的生活。语调是深情的、甜蜜的。 韩护士真诚地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 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 追到阿什河以东20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 父,将他们逮捕。 赵一曼女士淡淡地笑了。 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 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 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 一曼。 赵一曼被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 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 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有删改) 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 作品简要分析。(6分) 技法演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文人的气质: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义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人。②军人的冷峻:遭严刑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4分) 船 歌 蒙福森 张德贵是抚河镇的把船老大,水性甚好,人称“浪里白条张顺”。他胆色一 流,技术更是一流。在整个抚河镇的船工中,无人能及。他从13岁开始,就跟 着他的老爹在抚河上行船,不到30岁就开始掌舵。多年来他虽历经风雨坎坷, 但从来没有失过手。 抚河镇因河而得名,站在抚河镇最高处的望江楼上远眺抚河,它就像一条银色 的巨龙,流过抚河镇。抚河发源于血木岭,水流一路平缓,水面宽阔,从西向东, 一泻千里,波涛滚滚。然而至抚河镇时,水道突然变得弯曲,怪石嶙峋,两岸悬 崖峭壁,杂树丛生,飞鸟鸣叫,猿猴嬉戏。 过了抚河镇不远,就是一个险滩,叫乱石滩。乱石滩水情复杂,滩险浪急,江水 轰鸣。斯时要攻上险滩谈何容易!非要请抚河镇的船工不可,否则,外地人不 知水情,十有八九翻船,葬身此地。 张德贵和他的伙伴们,接了工,在望江楼要了一坛白酒、几盘猪头肉,吃饱喝 足,一抹嘴,一甩上衣,奔江边去了。张德贵把舵,指挥他的兄弟们,下船的、拉 缆的,把船缆挂上肩头,把竹篙顶在肩上,扎紧脚步,开始过滩了。张德贵一声 令下,大伙齐心协力把船向着滩面攻上去,这时,船工们的号子如轰雷般吼出 —— “哎哟咦咦哎哟,哎哎哟,无呀无底深呀个潭,怎呀得呀上啰嗬!” “哎哟咦咦哎哟,哎哎哟,无呀无底深呀个潭,怎呀得呀上啰嗬!” 那声音,悠扬动听,铿锵有力,在山崖间回荡着;那声音,充满了男人的阳刚之气, 富有韵味 …… 喊着号子,可过险滩几丈。 过了乱石滩,前面水面宽阔,一马平川,水流骤然变得平缓。老板递过钱给张 德贵,道一声“辛苦啦”。张德贵回一声“一路平安”。回去兄弟们分了钱, 这趟攻滩就算完美结束了。 张德贵的老婆在镇上开了个裁缝店,两口子还有一个5岁的儿子和一个3岁的 女儿。空闲时,张德贵在望江楼和兄弟们喝喝茶,聊聊天,或者在家逗逗孩子, 教孩子念几个字。过几年,他们就可以入学念书了。 日子就像抚河里的水,昼夜不停地奔流着。转眼,就到了1943年。 这年春天,日本人的枪炮声打破了抚河镇的宁静。一队队日本兵杀气腾腾地 开进了抚河镇。 抚河镇的望江楼成了鬼子的司令部。鬼子以抚河镇为据点,四处烧杀淫掠,抢 劫了大量的粮食,然后装到船上,准备运往前线。 鬼子占用了老百姓的帆船来运粮,可他们不敢过乱石滩。 一天,在汉奸的带领下,鬼子来到张德贵家——他们要张德贵和他的兄弟们帮 他们运粮过乱石滩。 张德贵断然拒绝。 鬼子军官嗖的一声拔出军刀,架在张德贵的脖子上。张德贵冷冷地坐着,面不 改色。鬼子军官十分恼怒,嘴里叽里咕噜地骂着,眼珠一转,放下刀,带人走 了。他们抓走了张德贵的老婆和孩子,撂下话来:“哪天答应为皇军效力,哪 天就放人!” 张德贵像困兽般焦躁不已,想了很久,终于,他到望江楼,跟鬼子说:“我愿意替 皇军效力。” 鬼子放了人。当天晚上,张德贵把老婆和孩子交给他的徒弟赵小雷,让他连夜 送他们去乡下避风头。 第二天,晨曦初露,江水苍茫,张德贵和他的十几个兄弟,像每次过乱石滩一样, 有序分工,把运粮船带过乱石滩。 张德贵的几个兄弟像往常一样,要一起上船,张德贵不让,他一个人跟着鬼子 上了船。 这一次,张德贵没能把运粮船带过险滩。在最危险的地方,运粮船撞到了一块 大石头,船沉没了。满满一大船大米和押运的十几个鬼子,连同张德贵一起, 瞬间,就沉没在波涛汹涌的抚河中,再也不见踪影 …… 船沉下去的那一刻,张德贵的兄弟们的号子声猛然如雷声般吼出来——“哎 哟咦咦哎哟,哎哎哟,无呀无底深呀个潭,怎呀得呀上啰嗬!” 两岸围观的老百姓不禁流下眼泪。那抚河上的船歌,铿锵有力,在山崖间久久 地回荡着 …… (有删改) 1.(概括人物性格特征)小说在刻画张德贵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哪些主要性 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人物形象)张德贵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 ———————————————————————————————— ———————————————————————————————————————————————————————————————————————————————————————————————————————————————————————————————————————— 3.(分析主要人物的作用)小说塑造张德贵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试结合文本 简要分析。(6分) 答: ———————————————————————————————————————————————————————————————————————————————————————————————————————————————————————————————————————————————————————————————————————— 4.(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小说描写张德贵的老婆、儿子和女儿有什么作用? 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答案 ①胆大心细。张德贵能过乱石滩,这说明了他既胆大又心细。②刚烈。他誓死不帮日本人运输粮食,反映了他刚烈的性格特征。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概括能力。本题可通过主要事件情节、人物言行心理等进行分析。如小说的主要事件是张德贵誓死不帮日本人运输粮食,反映了他刚烈的性格特征。 2. 答案 张德贵是一个技艺高超、胆大心细、热爱家庭、刚烈、勇而有谋的船工领头人。由“他胆色一流,技术更是一流”,可以看出他技艺高超。由他能过险石滩,可以看出他胆大心细。由他救回老婆和孩子,在与敌人同归于尽前安排好老婆和孩子,可以看出他热爱家庭。与日本人同归于尽,可以看出他的刚烈。为了不帮敌人运粮,设计与敌人同归于尽,可以看出他勇而有谋。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可从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等角度作答。注意列举出具体事例。 3. 答案 ①推动情节发展。小说以“张德贵”为中心人物讲述故事的来龙去脉。②塑造英雄人物形象。这篇小说通过塑造张德贵这一人物形象,高度赞扬了那些面对外来侵略不屈服、誓死保家卫国的英雄形象。③揭示小说的主题。本文借助张德贵这一人物形象,歌颂了中国人民面对外族入侵英勇反抗、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 解析 本题主要从对情节的作用、对人物塑造的作用、对主题的作用等方面来思考,概括要准确。 4. 答案 ①丰富小说的内容。描写张德贵的老婆、儿子和女儿,使故事内容更加丰富,扩大了小说的容量。②烘托主要人物形象。张德贵先救出家人,再赴运输“战场”,从侧面塑造出人物形象。③使情节波澜起伏。张德贵的老婆、儿子和女儿的安危影响着张德贵的选择。次要人物的安排使小说情节富有波澜。 解析 本题可以从对小说内容的丰富、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对情节的发展等方面进行思考。 满分攻略三 赏析小说构思与叙述视角的策略 小说构思决定着小说的谋篇布局,体现着小说的结构、情节安排、艺术 技巧。小说构思一直是小说阅读的重要关注点。小说的叙述视角关系到小 说故事情节的呈现、艺术效果的表达,近年来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小说构思 与叙述视角的赏析成为近年高考小说阅读的热点。 技法 作用 悬念 吸引读者,引入入胜。 抑扬 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照应 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 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对比 突出某事物的特征,或表现主题。 衬托 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铺垫 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突转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小说构思常用技法及其作用 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特点 人称视角 视角特点 人称特点 第一人称 单一、受限制 真实生动,亲切自然,便于抒情 全知视角 无所不能 不受时空限制,叙述自由、灵活 受限视角 非全知全能 作者的认知不能超越人物认知 客观视角 纯客观 作者和读者的认知同步 (2017课标全国Ⅰ,5—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1分) 天 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 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 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 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它无情地和 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 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 , 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 , 运水车不能 出动 , 直升机无法起飞 , 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 , 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 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 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 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 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 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 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 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 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 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沙砾石 块,屋里霎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 , 都顺门板滑到地上 , 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 , 大家才记起滚进 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 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 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 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 , 顺着刀把滴滴答答淌 , 馋人极了 !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 , 但谁也说不出味来 , 谁都不知道 , 那几块 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地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 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 (有删改) 1.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解题思路 (1)审清题干,明确鉴赏点。由题干“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 有什么好处”可知,该题考查作品构思,要求分析如此谋篇布局的好处。 (2)再读全文,理清关键点。通读全文可知,“渴”是小说的线索,以“渴”为 中心谋篇布局的好处可以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情感主题等角度思考分 析。 ①情节结构:小说开头直接将“渴”的问题摆在读者面前,然后写敲门声,这 一情节是由“渴”到解“渴”这一过程的过渡。既是上文由风沙引起的 “渴”的状态的发展,也是下文“渴”的问题得到解决的铺垫。最后送瓜人 的出现,解决了“渴”的问题,故事自然结束。小说不蔓不枝,叙事脉络十分 清晰。 ②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的生命意志的顽强。 ③情感主题:小说表现出积极的社会意义,以“渴”为中心,有利于集中描写 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生命状态与心理感受,从而更好地表现主题。 (3)依据要求,呈现答题点。依据题干“简要说明”的要求,将前面的分析概 括整合即可。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 , 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 请 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 分 ) 解题思路 (1)审清题干,明确鉴赏点。由题干“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 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可知,该题考查作品构思,主要涉及 叙述视角等考点。 (2)回顾全文,理清关键点。联系全文分析可知,如此结尾,主要是由于叙述视 角。小说主要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叙事,即主要通过小说人物“他”的视角叙 述故事。“他”与送瓜的蒙古族同胞素无交集,在当时极度干渴、自身极为 虚弱的情况下,“他”没有精力关心和了解送瓜人的情况,这样结尾,使得小 说叙事更加真实。从故事的角度讲,蒙古族同胞如何得知试验队被困缺水,他 又是如何在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来到这里,都没有做必要的交代。戛然而 止的处理方式,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使小说富有神秘感,可以激发读者的探 索欲望。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故事结尾,强化了读者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 识,扩大了小说的想象与回味空间。 (3)依据要求,呈现答题点。依据题干“结合作品进行分析”的要求,将前面 的分析概括整合即可。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答案 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2. 答案 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5分) 我就等拆迁 伍中正 宋玉生的房子低、矮,逢雨必漏。他对自己的房子特别不满意,一心盼望着拆 迁。那年,宋玉生30岁。 有天早上,宋玉生从门前的枫树上的高音喇叭里听到了一个让他振奋的消 息。在离宋村三十里开外的地方要建一个大型变电站,那地方有十多户人家 要搬迁,并且,那十多户人家的房子由政府统一修建后,再分给他们。也就是 那天早上,宋玉生就萌生了一个希望,将来哪一天,自己也能名正言顺地搬 迁。 不到一年,变电站建好了。宋玉生去看变电站。除了变电站,宋玉生最关心的 是那些拆迁户。他跑到统一安置的住房一看,一栋栋房屋果真整齐漂亮。回 来的路上,他就想,自己的房子有那么漂亮就好了。 好不容易到来一次的拆迁机会白白地错失了。宋玉生那年40岁。 那一年,从葛洲坝输往广州的高压线路经过宋村。测量线路时,宋玉生拉着一 位测量员问,线路经过不经过他的房屋?他那破屋碍事不碍事?测量员说,还说 不准,要等整个线路的测量数据都计算好再定。 等吧。宋玉生不再犹豫。 后来,宋村有三户人家需要搬迁。那三户人家的房子由政府出钱修建,三幢房 子建好后,在丽日蓝天下格外漂亮。 宋玉生开始埋怨:那条线路怎么就不经过自己的房屋? 50岁那年,宋玉生的身体再没有以前健康,时常咳嗽,还伴随头晕。可是一听 到要拆迁的消息,他就会强打起精神。 那一年,县里要在宋村修建一个农药厂。整个村里,再没有比宋玉生更兴奋 的。宋玉生逢人便说,只要项目一开工,自己就可以搬迁,就可以享受到政府 修建的好房子。他经常出现在人堆里,开口闭口就是拆迁。 这个项目让宋玉生兴奋了一年。那一年,宋玉生的咳嗽和头晕仿佛减轻了很 多。 一年后,农药厂的建设没有一点儿动静。 后来他才明白,建农药厂是县长的想法,没经过科学论证。有专家提出,在宋 村坚决不能修建农药厂,还列出了不能建厂的八条理由。 宋玉生的病情慢慢加重。他的房子越来越破败。 村主任宋家宝每次见到宋玉生就说,玉生老爹,村里愿意出钱翻修你的房子, 说不定得等上好多年才能拆迁呢。 宋玉生说,不翻修,我就等拆迁,愿意等。 60岁那年,宋玉生大病了一场。宋家宝领着村医去看宋玉生。村医拿出听诊 器搁在宋玉生胸口,还摸着宋玉生的手,辨别着他的脉象。 听完看完,村医给了宋玉生一些药,叮嘱他怎么吃。 临走,宋家宝说,今年,宋村将引来市里的公墓建设项目,需要宋村几座山,说不 定,你的房屋会被拆除。 真的!宋家宝肯定。 不久,宋玉生用颤抖的手在房屋拆迁协议上签了字。 签完字的那天晚上,宋玉生一阵猛咳,一口气没接上来,就走了。那年他61 岁。 宋玉生走的时候,手里紧紧抓着那份拆迁协议。宋家宝说。 宋家宝在村委会上提议,宋玉生用不着分房子了。他的钱,放在宋村的账户 上,往后,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拿出一部分作为学费。 宋家宝的提议很好,村干部都答应,村民也答应。 2011年春,宋家宝讲了同族人宋玉生的故事。我一直没有怀疑这个故事的真 实性。 按辈分,宋玉生,我应该叫他叔。 后来,我才知道,我的命运跟宋玉生紧紧地连在一起。我还知道,村里其他孩 子的命运还将与他连在一起。 我就是拿着宋村,也就是宋玉生的钱念完大学的。这是一个老人等了半辈子 却没有享用到的房屋拆迁费用。 大学毕业,我留在了宋村小学。每次上课,我都对孩子们说,只要你们用心学 习,考上大学,村里就会有一个人为你们提供学费。那个人是谁,我没有告诉 孩子们,孩子们也没有问。 每年清明,我都领着宋村小学的孩子们在宋玉生的坟头放上一挂长长的鞭炮, 烧些纸钱。 空旷的天空下,宁静的山野中,那一挂鞭炮清脆激越的声音,传播得很远、很远。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 A.这篇小说立足于社会现实,“拆迁户”能获得一栋由政府出资建设的漂亮 房子,是小说主人公“就等拆迁”的心理支撑。 B.拆迁后农民变市民,村委会变居委会,宋玉生代表着农民在思想观念和生活 方式上的与时俱进。 C.小说从语言、细节等方面来表现人物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拆迁”给主人 公带来的精神刺激。 D.宋玉生“等拆迁”等了大半辈子,小说以其为视点,暴露了浓缩的众生相。 ★2.小说的叙事角度新颖,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这样叙事的好处。(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宋家宝的提议很好”,好在哪里?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答案 B “农民变市民,村委会变居委会”“代表着农民在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上的与时俱进”于文无据。 2. 答案 小说运用了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相结合的叙事方式。用第三人称叙述宋玉生的故事,客观真实地再现了他希图“天上掉馅饼”,渴望不劳而获的思想,这种现状令人深思。用第一人称叙述“我”的成长经历及“我”对孩子们的教育,真实地表现了“我”及后代人思想的改变。 3. 答案 ①符合农村子女上大学急需学费的实际情况。②下一代人文化素养的提高,需要摆脱上一代人不思进取的懒惰思想。③宋玉生坟头的鞭炮声,反映了后代人思想的改变,是“宋家宝的提议很好”的事实印证。 满分攻略四 赏析小说阅读之环境描写 环境作为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对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发展、主题的突显 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然受到命题人的青睐。对环境描写的考查,主要涉 及其特点、手法、作用等方面;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单独设题考查,也有的和 其他考查点一起综合考查;近年来,也有的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类型 解题策略 分析环境 的特点 ①找出物象(注意各物象的特点)。 ②重新组合画面,在脑海中再现画面,想象、品味画面的整体特色。 ③用几个形容词概括环境特点。 分析环境 描写的手法 ①从描写方式角度看: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面描写结合,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②从写景角度看: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写景顺序——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由内到外等。 分析环境描 写的作用 ①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对环境本身有何作用。 ②对情节的推动有何作用,与情节的发展是否呼应。 ③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心理的衬托有何作用。 答题模式 ① …… 的环境(景物描写),写出了 …… 的景色(或环境),表现了人物 …… 的性格和品质。 ② …… 的环境(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了人物 …… 的性格和精神。 ③ …… 的环境(景物描写),描绘了 …… 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 …… 的感情基调。 知识拓展 场景描写 场景描写,是环境描写的一种,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 总体情况的描写,是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 现。场景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 论等表达方式,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这样才能使场景变成一幅幅生动 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 (2019课标全国Ⅲ,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 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 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 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 到车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 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 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 …… 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 “是。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 一方!” 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 天里显得又白又亮 …… “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 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 “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 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 “我 …… ” “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力大啊;上边决 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 “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 …… ” “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 没有?” “哪一篇?” “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 ‘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 … … ” 路转了一个大弯——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 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 …… “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 “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 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 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 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 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 …… 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 肩膀:“停一停!” 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 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 看不见那条沟。 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咹?”老人家听不清。 老赵大声说:“沟——挖过一条沟啊!” “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 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 是红星队 …… ” 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 里?” “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 …… ” 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 “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 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 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 …… ” 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 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 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 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 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 老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 任,都没再说一句话。 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 1979年5月 (有删改) 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6分) 步骤 解说 审清题干 明确考点 题干要求分析小说中多处景物描写的功能,旨在考查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 再读全文 赏析景物 分析作用 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要从文中找出,并分析其具体写了什么,然后联系文本分析其具体作用。(1)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不时有布谷在啼叫”,是去梨花屯的沿途风景,描绘了田野中庄稼茂盛、鸟儿欢唱的景象,营造出生机勃勃的氛围,为下文的情节发展提供了自然的背景。(2)“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 …… ”,联系前文“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及“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可知,此处“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蓝天”“又白又亮”的景物描写配合了氛围的变化,同时也体现了两人心理的转变,关系逐渐缓和。(3)“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 ”“坝子上水田 …… 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描绘了一派清新的田园景象,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依据要求 整合答案 根据上面的分析,依照题干要求,分条规范整理即可。 技法演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展开提供自然的背景;②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③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5分) 匆匆过客 路 遥 天阴了,灰暗的云层在头顶静静地凝聚着,空气里满含着潮湿。看来另一场大 雪就要降临了——快到汽车站的时候,觉得脸上似乎已经落了一颗冰凉的雪 粒。我的心情沉重了。明天就是春节呀!要是再下一场雪,班车一停,回家过 节就根本不可能了。 候车室里已经人头攒动,乱得像一个集市。突然传来一个微弱而苍老的声音: “哪位同志行行好,给我买一张去桃县的票吧 …… ” 只见旁边的一张椅子上蜷缩着一位老人——正是他在反复地念叨着。他蓬 头垢面的,看来身体有病,面容十分苍老。不像是乞丐,因为我看见他手里捏 着买车票的钱。这是一个盲人! 我瞅了一眼去桃县的售票口,正好!803次和802次的售票口紧挨着,并且车次 牌上写着“增加两辆车”的字样。 先排哪个队呢?如果现在去给那个老头排队买票,我自己的票十有八九买不 上了。我将不得不垂头丧气地滚回单位。但如果我先给自己买票,那老头的 票也把握不大了。 我来不及多想,很快站到了802次的队伍后面。 我终于把一张802次的车票拿到手了!我带着这个充实的收获,站在803次的队 伍后面,我很愉快:我自己得到了满足并且开始加紧做一件崇高的事。 前面站着一个高大的青年,头发乱蓬蓬的,穿一条带条格的裤子,一双皮鞋的 后跟闪着亮光,右脚在地板上有节奏地敲着锣鼓点。时髦青年!不看他的正 面,光那后背就叫我反感。奇怪!他竟然能正经八百地站在这个队伍后面排 队。要是售票员喊一声“票快完了,后面的人不要排队了”,他准会如狼似虎 地扑过去。 我又发现这队伍的旁边还站着一位青年妇女。 当售票员宣布只剩一张票的时候,那青年妇女猛地把手抢先伸进了售票口。 那个男青年两只拳头紧捏着,用很难听的话斥责她。 “叔叔,求求你,不要打妈妈!” 他有点吃惊地盯着那个妇女旁边站着的胖胖的小姑娘,皱了一下眉头,随后, 用一种极温柔的语调不连贯地说:“你 …… 别怕!” 小伙子的腮帮子急速地抽动了几下,泪花在眼里直转。他突然从上衣口袋里 摸出了一张车票,递到青年妇女的面前。 “您不要奇怪,”他说,“我是买到了一张803次的车票,但这不是给自己买 的。我第二次排队才准备给自己买一张。您带着孩子,待下去太不方便。我 不走了,但请您替我在路上照料照料那个人。”他向后面的角落里努了努嘴, “那个老头。” 我一下子被震惊得目瞪口呆!那青年妇女尖叫了一声,惊喜地喊叫着说:“呀, 我这张票也是给他买的呀!” 那青年妇女说:“同志,我根本不是去桃县的!我本来是要买802次车票的。但 看见那个老头太可怜了,我觉得有责任帮助他,我又怕给老头买不上票,就厚 着脸皮插到您前面了。快要进站了,您赶快和那老头上车去吧!” 只见那个男青年神色庄严地从她手里接过车票,掏出车票钱放到了青年妇女 的手里;然后弯下腰,小心翼翼地在那个小女孩的脸蛋上亲了一下,便转身走 了。 我猛地迈着难以抑制的激动步伐,走到了那位青年妇女面前,掏出车票,对她 说:“你要802次的票吗?我有事不能走了,退票。”她惊喜地一边掏钱,一边 说:“真运气!太谢谢您啦!” 我接过钱,把帽檐往下拉了拉,默默地走过拥挤的人群,出了候车室。 外面已经变成一片银白的世界,飞舞着的雪花打着旋儿。街道上一片寂静。 我踏上洁白的路面,匆匆向单位走去。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 A.在是先给自己买票还是先给老人买票的两难选择中,作者细腻地描写了 “我”、男青年、青年妇女的不同表现,深刻剖析并批评了“我”的自私。 B.这篇小说的段落都比较短小,这种形式便于加快叙事节奏,推进小说情节的 发展,便于人物刻画上的灵活切换,能够简洁清晰地表达内容。 C.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了旅客暗中争相为盲眼老人买车票的故事。 “我”是事件的见证人,由此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同时起到线索的作用。 D.本文擅长在平实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我”在震惊于男青年买票 的真相后,把票让给了青年妇女,这一情节设计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2.小说开头和结尾的两处环境描写各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误会”是本文的一大特征,请概述文本中的“误会”,并简要分析其作 用。(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答案 A “深刻剖析并批评了‘我’的自私”分析有误。小说突出了男青年和青年妇女的无私,但并没有剖析批评“我”的自私。 2. 答案 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营造了阴冷、沉重的氛围,暗示了人物的心情,为后文买票做铺垫。结尾描绘了一幅宁静、纯洁的画面,以此映衬人物的美好心灵,升华小说的主旨,同时和开头的环境描写相照应。 3. 答案 第一问:小说中主要的“误会”有“我”误会了男青年和青年妇女,男青年误会了青年妇女,小女孩误会了男青年。第二问:①这些“误会”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使情节前后形成巨大的反差,行文富有波澜。②在“误会”解开的过程中塑造了人物形象,突出了男青年和青年妇女的无私,表现了“人间有大爱”这一主旨。 满分攻略五 理解散文的词语含义与语句意蕴 散文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难点,读懂文章是答好散文阅读题的关键,理 解词语的含义与语句意蕴是读懂的前提。理解词语的含义常以选择题的形 式出现,理解语句意蕴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 类型 解题策略 理解词语的含义 ①联系语境理解其含义。 ②从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情感态度中揣摩词语的含义。 ③从修辞的角度理解其表达效果。 答题模式:词语本义+具体语境义+使用了 …… 手法+表达了 …… 的情感。 理解句子的含意 ①由所在语段、相邻句子入手,体会其含意。 ②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应进行修辞还原。 ③分析句子的结构及语意的层次。 ④由表及里,理解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 答题模式:句子表层含意+使用了 …… 手法+深层含意+表达了 …… 的情感。 分析句段的作用 ①明确句段在文本中的位置。 ②分析句段在文本内容、概括思路上的作用。 ③分析句段对表现文章的情感、主旨等的作用。 答题模式:简述句段具体内容+与上(下)文 …… 有着 …… 的联系+表达了 …… 的情感。 梳理文章的思路 ①归纳各段的含意。 ②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 ③理清文章的线索和层次。 温馨提示 理解句子妙诀 1. 应根据文意 , 将形象的、含蓄的、有着特殊意义或者有复指意味的句子 , 还 原成原来的意义。 2.要注意句子在文中的地位。重要句子在文章或语段中往往起关键作用。 要先看其是否为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结尾句,然后根据其具体特点进 行分析。 (2017课标全国Ⅲ,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我们的裁缝店 李 娟 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这是游牧 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 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 截睡觉、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 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 没完没了 …… 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 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 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 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闪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 拢,携着音乐一般 …… 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去许多。 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店。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 不愿试穿,即使试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往镜子跟前拖,让 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拍兹”(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 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 新的布料。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 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 我们让她先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 来——“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 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 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 怪)嘛!” “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 “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现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 一有空就来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 始终凑不出来。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捏着新衣服摸了又摸, 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这就是我的!”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过去了,可它还 在我们店里挂着!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 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 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料、烫粘 合衬、合缝 …… 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缲裤边。浅色衣服 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染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 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 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 活。—— 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 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 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地一家伙下去 …… 烫糊一大片 …… 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 做大,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 “马蹄袖”。 但是后来 …… 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 她们加工“马蹄袖”。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 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 (有删改)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分) 技法演示 (1)审清题干,明确答题方向。根据题目要求可知,本题旨在考查理解句 子的含意与意蕴,这就需要理解其中的关键词语的含义。 (2)联系语境,理解语句含意。理解“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这个句子的 含意,关键在于对“一样”所指代内容的理解。画线句子是作者的内心独白, 需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前文说“我们”发誓不愿再做裁缝,但紧接着又写 道,不做裁缝“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因此,画横 线部分的句子以怀疑、不确定的语气提出问题,真实地展现了一个普通裁缝 的心理:裁缝这个行当辛苦,与其他行当一样。结合下文“是这样的 …… ”及 “马蹄袖”事件可知,这一职业也充满着喜悦、成就感等。 (3)根据理解,规范整合答案。将前面的分析,按要求规范整合,形成答案即 可。要注意条理清晰,表述全面。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②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感到它有独特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5分) 千年丝路归去来 陈晋源 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地,剔透的天没有任何白云,通蓝地将大地罩了个严严 实实,地也是尽力地延展,在尽头迫不得已而与天交于一线。这无垠的沙地与 戈壁本没有路,一个脚印踏过,来一阵风,便什么也不曾留下了。 这样的一方天地,一直在沉睡。终于,公元前138年,等来了一位26岁的年轻人, 他与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一拍即合”,为了击退匈奴,决心打通西域。这位正 值盛年的侍从官,从汉武帝刘彻的手中接过象征授权的符节,再拜君主,一表 心系朝廷的忠心,二表定当竭力完成任务的决心。前路漫漫,这位名叫张骞的 侍从官,带领着身后的100多名随行人员,转身骑上骏马,面向西域进发。 这一 转身,便是一个新纪元的序曲。 马匹走在沙丘上,四周悄无声息。久居长安城,从未见过如此阔大的景致,他 惊叹于大自然的壮美,同时心底也有些寒意,漠漠平沙有一种令人畏惧的肃 穆。天似穹庐,笼盖四方沙地。人与马被晚霞映得通红,犹如披着一件神圣的 袈裟。 张骞用一生丈量出一条蜿蜒的路,这条路将时间与空间融为一体。再大的风 也抵挡不住历史的进程,丝绸之路应运而生,长安和罗马,形形色色的人一队 又一队,带有中亚的骏马、印度的医药、西亚的金银器、美洲的棉花和番薯 …… 在这贫瘠的土地上留下了文明的印记。 张骞来过后,这里便设有玉石障,五代是天门关,明代又称嘉峪关。站在关上, 天地尽是金黄,城楼的砖与戈壁沙漠连在一起,分不清彼此,仿佛这关口是大 自然一手造就的。古老的风,似从城墙上吹起,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一阶阶走下千古关隘,觉得这已经被风干的历史,此刻却都活了起来。我能听 到,驼铃声、熙攘的人声夹着羌笛和胡笳,点缀着这条路,与自然浑为一体。 随着人群来到关隘里的一个小楼之前,这座红色木制的关帝庙,与这个土黄色 的世界格格不入。敦煌这一带本该是佛教盛行之地,那莫高窟、榆林窟,吸引 了一代代工匠前来修葺,也吸引了中外虔诚的信徒来此拜谒。 可偏偏,为什么在这丝路之上,出现了这样一座庙?殿内供奉着关公,手持青龙 偃月刀,赤面长髯,带着一种与莫高窟瑰丽色调完全不同的美感。这座庙告诉 后人,古代在这里戍守边关的是山西人。因为关帝来自山西运城。 运城与嘉峪关,家乡与边邑,近1600公里,唯有信仰能跨越这段距离。这样的 信仰,又在有形的丝绸古路之上架设起一条无形的精神之路。人们虽然殊途, 但最终会同归于内心深处的那份安宁。这份安宁,可以抵抗走在大漠中深深 的不安感。丝路古道,将急切的军令和温暖的家书,由内地传向边疆或者从边 疆传回内地。 我开始想象古时戍守边关人的生活:扎营,练兵,打仗,闲暇时注视着远方若有 若无的地平线和家乡的方向。“无事则耕,有事则战”,在那个闭塞的地方, 唯一的乐趣可能就是闲暇时去戏台子转一转吧,听听边塞的曲艺,那铿铿的撼 动天地的锣鼓声中,或许可以听到秦腔,运城离着陕西很近,所以秦腔也能被 认作是乡音了。听到了,心中又不禁翻腾起不尽的乡思。一台戏终了,还可以 在戏台周围打听打听各路的讯息,运气好,会收到家人的口信。 1516年,这明代的重要隘口被满速儿汗攻破,大西洋上船只的黑烟也渐渐代替 了丝路上的驼铃。清朝末年,这座要塞荒废,众人东迁,官道与民道一同成为 百姓的弃子。一百年后,一把火也将那座古物烧成断壁残垣。这段历史画上 了句号。中原的史官把卷帙一片片翻过,此处的西风裹着沙,也一层一层地将 这条昔日繁华的古道淹没。 此后,中原大地一如这沉默的古道一般,强盛不再,自信不再,被列强践踏,被帝 国瓜分。 时间转到今日,我来到此地,又是喧闹的景致了,游客熙攘。这样一条用丝绸 点缀的路已然复活。同时复兴和崛起的,还有整个民族。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本文开头用雄浑的笔调描绘出戈壁滩苍茫的景色和恶劣的环境,也从侧面 表现出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和伟大。 B.作者游览嘉峪关,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任笔端在现实与想象间来回穿梭, 连缀出一幅幅壮丽的关外图景。 C.第三段运用比喻的手法和诗意的语言,把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具有特殊历史 意义的事件描绘得庄严又神圣。 D. 第九段中描写了古时戍守边关者孤独单调的生活,渲染了将士们的思乡之 情和有家不能回的哀怨之情。 2.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对张骞出使西域这一事件评价极高,说“这一转身,便是一个新纪元 的序曲”,结合全文阐述你的理解。(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答案 D “有家不能回的哀怨之情”说法错误,无中生有。从文中看,作者描写古时戍守边关者孤独单调的生活的目的是渲染将士们的思乡之情,突出开辟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 2. 答案 ①与前文形成对比,前文写了丝绸之路的衰落,本段写丝绸之路的复兴。②照应标题,“这样一条用丝绸点缀的路已然复活”照应标题中的“归去来”。③深化主题,一带一路的建设象征着古丝绸之路的复兴,如今中华民族已然崛起,中国已经踏上复兴之路。 解析 从内容上来看,文章最后一段用“喧闹”“熙攘”“复活”等词语体现出丝绸之路的复兴,而上文写的是丝绸之路的衰落,前后内容构成鲜明的对比;从结构上来看,“这样一条用丝绸点缀的路已然复活”中的“复活”照应了标题中的“归去来”;从主旨上来看,文章结尾说“同时复兴和崛起的,还有整个民族”,从“丝绸之路的复兴”想到“民族的复兴和崛起”,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3. 答案 ①这句话的意思是张骞从汉廷出使西域,是汉朝击退匈奴,开辟强盛王朝的开端。②将张骞出使西域比作“新纪元的序曲”,形象地揭示了开辟丝绸之路这一壮举深远的历史意义。③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表达了作者对其的赞颂之情。 解析 答题时,要先从文中找到题干中的这句话,圈出句子中的一些重点词,再结合语境分析这些重点词的意思,最后理解句子的内涵。从文中来看,“这一转身,便是一个新纪元的序曲”在文章第二段,关键词是“转身”“新纪元”“序曲”。从前面“这位名叫张骞的侍从官,带领着身后的100多名随 行人员,转身骑上骏马,面向西域进发”可知,“转身”是指张骞出使西域;从后文“丝绸之路应运而生,长安和罗马,形形色色的人一队又一队,带有中亚的骏马、印度的医药、西亚的金银器、美洲的棉花和番薯……在这贫瘠的土地上留下了文明的印记”这一内容可知,“新纪元”是指国家强盛,文明开始;“序曲”比喻事情、行动的开端。文中把张骞出使西域比作“新纪元的 序曲”,肯定了张骞之行对于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作者以此表达对张骞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不同文化的碰撞,加强文化交流的赞颂之情。 满分攻略六 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及语言风格 “学会品味散文的语言,走进散文语言的审美世界,才是真正走进了散 文。”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赏析散文语言的重要性。赏析散文语言,自然涉及 散文的艺术手法及语言风格,这也是在读懂散文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的更高层 次的审美活动。“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是对此的明确要求,赏析散文 的艺术手法及语言风格也就成为散文阅读考查的热点。 答题 思路 ①记牢知识,明确具体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技巧及其作用,具体内容如下: ②研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鉴赏技巧的作用。 ③重点分析鉴赏在表达情感、主题等方面的效果(作用)。 ④组织答案,注意条理性,分点阐述。 答题 模式 明手法+具体分析所写内容+表达效果。 续表 知识拓展 常见语言风格 平实自然 形象生动 含蓄委婉 清新明快 洗练简洁 绚丽飘逸 婉约细腻 旷达豪放 华丽典雅 幽默讽刺 整散结合 音韵和谐 (2018浙江,10—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9分) 汴京的星河 叶文玲 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夏 夜仰望那缀满星星的夜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着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 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于是,我总相信月宫里有嫦娥,早晚有一天会 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 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 一抖,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宝纷纷落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 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样醇 甜。 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 兴奋地大喊大叫。 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得耀 眼的珠宝。 那是在汴京——开封。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 天上的星河,让无数次揣想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的我, 感到如此新 奇和庆幸 。 素享盛誉的汴京,果不负人愿。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 如昼的姿颜,呈现了它非同寻常的辉煌。 非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我总觉得在汴京看灯会,别有一番意 趣,在灯会中看汴京,别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 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盏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人,也因了 那挂灯的街。 先说那街。 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 路那厢,则一色是明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很 能教人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市井人家”。甚至连门口那长 垂的竹帘一动,你都会蓦然一惊:是要走出一位肩搭长巾鼻头抹了点白粉的 “酒保”,还是珠钗满头罗裙曳地的“女娇娃”? 且说那人。 也许正月正是“闲月”吧,不大的汴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闲人”。 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设在一条长而又长的窄巷内,天天人头攒动,熙 来攘往,那琳琅满目的小摊和形形色色的顾客,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相国 寺万姓交易”的盛况呢!那儿,摆着那么多卖各色小吃的食摊,香气四溢,烟雾 腾腾,碗盏丁冬,吆声大作。那个素享盛名的“第一楼”,更是整日价顾客盈 门,座无虚席。这一切,不也大有向以时令小吃著称天下的汴京城遗风么?但 是,我晓得,这盛况,这胜景,前些年是断断没有的,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新经济 政策带来的繁荣,一向贫寒的豫东农民,能这样衣帽鲜亮亮、脸上油光光地率 领举家老小来开封大饱眼福和口福吗? 今年,到开封游逛的人特别多,游逛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来观灯。 再说那灯。 我们抵达之时,虽是正午,却见鼓楼、龙亭这些主要街区,俱已“东风夜放花 千树”了。 说也怪,越盼淡月胧明,偏偏日落迟迟,待挨得黄昏近,笑语喧,好心的主人却又 劝阻道:此时去观灯,保准你们挨都挨不到跟前! 纵然心急难耐,也只好耐下心来,远远地站在门口,放眼眺望长街,果然是人潮 滚滚,黑压压一片。虽未亲临,可是一阵阵传来的欢声笑浪,越发教你心痒痒 得如痴如醉了。 好容易等到了“灯火阑珊”时。哦,这话儿也许不算准确,已是夜露生凉月横 中天了,兴致浓浓的观灯人,还是一簇簇一队队地蜂拥不绝。 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 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地 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态,大放光华,直教人眼 花缭乱;远远地望,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它是银河垂 地,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 失色,端端地消淡了许多光华。 古人观灯,只能欣赏那奇巧百端的扎灯技艺,点的是蜡烛,糊的是绢纸,纵然巧 夺天工,也难经风吹雪打;而今的灯,有了科学技术辅佐,自然更加高明。你看 那腾跃而起的奔马灯浑身通亮,那纵马奔驰的勇士目光如炬;那能与人对话的 机器娃娃灯前趋后仰,憨态可掬;那大书“为民作主”的扇子灯来回穿梭,熠 熠生辉。 呵,怪不得,所有的看灯人都不恋恋于那些只有光色,只亮不转的小灯,却把以 上那些巨大的,既有传统技巧,又有现代化特色的新鲜有趣的大转灯,密匝匝 地围了个水泄不通。 一点不错,尽管灯节是古老传统,但人,毕竟是80年代的人,现代人最仰慕的还 是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啊! 兴尽欲归时,在长街的拐角处,却又见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一间 小木楼的门窗呀的一声启开,一根长竹竿软软地伸将出来,竹竿头上,滴溜溜 地悬了一盏八角宫灯,那宫灯虽小,款式却玲珑剔透,做工也极精致细巧。一 时间,我没看清灯壁上那悠悠旋转的花卉图样,只觉得像飘过去一簇飞花,一 团流云 …… 我看得呆了,循了那挑灯的手望去,恍恍的灯影下,只见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 姑娘。许是那衣衫太红,那灯光太朦胧了,我看不清姑娘的眉眼儿,只见她那 笑盈盈的脸蛋儿,被身上那件红衫,手中的那盏红灯,映照成了一团艳艳的红 云 …… 那红云,那灯影,久久地晃在我的眼前,直伴着我进入梦境。 午夜,我果然重温了少年时的梦——我见那闪闪烁烁的星星,都从天河里飞溅 下来,变成了“灯雨”,洒落在汴京城 …… (本文有删改) 1.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4分) 解题思路 (1)审清题干,明确答题方向。题目要求分析“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 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考查赏析散文的语言特点(风格)的能 力。 (2)结合语境,赏析语言特点。在结合语境准确理解画横线部分的含意的基础 上,从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语的选用、句式的选择等方面进行赏析。画横线 部分多用四字词语,辞藻华丽;口语化的词语“果有”“真个”,加强语气;第 二人称的“你”,直接呼告;运用铺陈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彩灯的盛况,都表 明了作者兴奋的情绪。 (3)依据要求,规范整理答案。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分“概括特点” “举例分析”“明确效果”三步整理答案,也可以综合整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连用10个“一”,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5分) 解题思路 (1)审清题干,明确答题方向。题目要求分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连用10 个‘一’,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考查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艺术特色的能 力。 (2)理解内容,赏析艺术效果。回读全文,可以看出,在前文充分渲染繁华热闹 的基础上,这两段文字就像一个特写镜头,和前文开阔轩敞处的热闹形成对 比。这两段文字描写的是“长街的拐角”,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用十个 “一”字,突出了该角落的安静和独特。文本开头说孩提时的“梦”,这两段 之后又写到“直伴着我进入梦境”“我果然重温了少年时的梦”,正是这拐 角处的景象让首尾自然呼应,让现实和梦相交。这就使得整个作品有繁华、 喧闹的同时还有安静,有大场景也有小画面,让人深思,耐人回味。 (3)依据要求,规范整理答案。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要求规范整合答案 即可。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答案 ①用词夸饰,辞彩绚丽。 ②运用铺陈、排比语句。 ③语气急切:用副词“果有”“真个”等加强语气,用“你看”“你抬头”等表现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 2. 答案 ①连用10个“一”将“东京梦华”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有开有合。 ②前文渲染的是“闹”,此处连用“一”凸显的是“静”,形成强烈反差。 ③前文铺陈的是“繁”,此处聚焦于“一”,梦与现实交相呼应,让作品余韵十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5分) 窗 钱钟书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 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 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 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 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同时,我们悟到,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当然,门是造了让人出进的。但是,窗 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私约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所 以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若据赏春一事来看,我 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 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 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需再到外面去找。古代诗人像陶渊明对于窗子的这种精 神,颇有会心。《归去来兮辞》有两句道:“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 安。”不等于说,只要有窗可以凭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么?他又说:“夏月虚 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意思是只要窗子透风,小屋子 可成极乐世界;他虽然是柴桑人,就近有庐山,也用不着上去避暑。所以,门许 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这个分别,不但是住在屋里 的人的看法,有时也适用于屋外的来人。一个外来者,打门请进,有所要求,有 所询问,他至多是个客人,一切要等主人来决定。反过来说,一个钻窗子进来 的人,不管是偷东西还是偷情,早已决心来替你做个暂时的主人,顾不到你的 欢迎和拒绝了。缪塞在《少女做的是什么梦》那首诗剧里,有句妙语,略谓父 亲开了门,请进了物质上的丈夫,但是理想的爱人,总是从窗子出进的。换句 话说,从前门进来的,只是形式上的女婿,虽然经丈人看中,还待博取小姐自己 的欢心;要是从后窗进来的,才是女郎们把灵魂肉体完全交托的真正情人。你 进前门,先要经门房通知,再要等主人出现,还得寒暄几句,方能说明来意,既费 心思,又费时间,哪像从后窗进来的直截痛快?好像学问的捷径,在乎书背后的 引得,若从前面正文看起,反见得迂远了。这当然只是在社会常态下的分别, 到了战争等变态时期,屋子本身就保不住,还讲什么门和窗! 世界上的屋子全有门,而不开窗的屋子我们还看得到。这指示出窗比门代表 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屋子的本 意,只像鸟窠兽窟,准备人回来过夜的,把门关上,算是保护。但是墙上开了窗 子,收入光明和空气,使我们白天不必到户外去,关了门也可生活。屋子在人 生里因此增添了意义,不只是避风雨、过夜的地方,并且有了陈设,挂着书画, 是我们从早到晚思想、工作,娱乐、演出人生悲喜剧的场子。门是人的进出 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屋子本是人造了为躲避自然的胁害,而向四垛 墙、一个屋顶里,窗引诱了一角天进来,驯服了它,给人利用,好比我们笼络野 马,变为家畜一样。从此我们在屋子里就能和自然接触,不必去找光明,换空 气,光明和空气会来找到我们。所以,人对于自然的胜利,窗也是一个。不过, 这种胜利,有如女子对于男子的胜利,表面上看来好像是让步——人开了窗让 风和日光进来占领,谁知道来占领这个地方的就给这个地方占领去了!我们刚 说门是需要,需要是不由人做得主的。譬如饿了就要吃,渴了就得喝。所以, 有人敲门,你总得去开,也许是易卜生所说比你下一代的青年想冲进来,也许 像德·昆西《论谋杀后闻打门声》所说,光天化日的世界想攻进黑暗罪恶的世 界,也许是浪子回家,也许是有人借债(更许是讨债),你愈不知道,怕去开,你愈 想知道究竟,愈要去开。甚至每天邮差打门的声音,也使你起了带疑惧的希 冀,因为你不知道而又愿知道他带来的是什么消息。 门的开关是由不得你的。但是窗呢?你清早起来,只要把窗幕拉过一边,你就 知道窗外有什么东西在招呼着你,是雪,是雾,是雨,还是好太阳,决定要不要开 窗子。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本文由春天入笔,引出“窗子”话题。在作者看来,屋外的春天太“贱 了”,到处是阳光和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连鸟语也琐碎而单薄。 B.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所欣赏的是阴深中的一缕阳光,沉闷中的一阵清风。作 者愿独自留屋内,享受如画风景,细品人生滋味。 C.作者引用了陶渊明作品中的句子来论述窗对屋里的意义,进一步说明门和 窗的区别,门打开的是人的精神世界,窗打开的是人的世俗社会。 D.作者将我们每个人每天必看见的窗户和门的意义写得深具哲学意味,独特 的视角和独特的语言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和生活的情趣。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门”和“窗”的不同。(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钱钟书先生带着“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对世道人心发表看 法。请从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两方面谈谈你对这篇文章的看法。(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答案 C 作者引用了陶渊明作品中的句子,是为了说明窗打开的是人的精神世界,门打开的是人的世俗社会。 2. 答案 门和窗的根本区别不在于能否供人进出,而在于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在屋子里就可安坐享受美景。门表示欲望,窗子表示享受。门打开的是人的世俗社会,窗打开的是人的精神世界。 3. 答案 ①文章语言平实简约、机智幽默。②将精深的人生哲理,通过“门”和“窗”两种常见之物表现出来,更容易让人理解。③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为我们展示了“窗”这道文化风景,寄予了作者的思索,表现了作者淡泊名利、享受寂寞的情怀。 满分攻略七 文学类文本标题与主题探究 在对小说阅读和散文阅读的考查中,都常涉及标题与主题探究的考查,这 也是在理解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必须进行的深层次探讨,关系到对文本的 创作意图、社会价值的深入挖掘,也成为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高频考点,也是 难点,我们在复习备考中要足够重视。 类别 解题策略 探究文章标题 ①思考标题自身含义(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 ②思考标题是否点明写作对象及其特点。有的作品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作者所写作的对象。有的还在对象前添加了修饰性 词语,组成偏正结构的标题。我们要注意对象前面的修饰语,同时结合文章内容仔细揣摩其内在的意蕴,明确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③思考标题是否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态度。在这些标题中要特别注意表达感情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是作者对对象的主体特征或对自身感情的一种概括,要结合文章内容准确理解其含义。 ④思考标题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有些文章是以句子为标题的。这个标题常常就是作者要表达的主旨。 ⑤思考标题是不是文章的线索。从构思看,写景状物的散文如果以写作对象为标题,那么这个写作对象常常就是文章的线索,并能够设定全文的结构思路。 探究语句意蕴 ①联系语境,瞻前顾后。分析句子含意首要的是分析其所处的具体语境,把握其前后句子的意思,确定其在文中的特有含意。 ②解读修辞,把握内涵。对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应从修辞手法本身特点的角度理解,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特别是具有隐喻性质的句子,探究时必须抓住喻体与本体的关系来分析。 ③紧扣主旨,仔细斟酌。散文要探究的句子,往往同时是情感的集结句或含有哲理的语句。这类句子,往往是作者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启发性。要想正确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必须对文章的主旨有比较深刻、透彻和全面的了解。 探究思想情感 ①总览全文,整体把握。要善于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 ②联系生活,明确观点。首先,在对文本主题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阅读感受或生活体验,分析评判作者的观点。其次,分析评判时要实事求是,公正公允。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③内引外联,言之有据。内引,即引用文中的观点材料,必要时还要结合作者的经历和创作背景;外联,即要联系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和体验。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这两个方面都要兼顾,不可架空分析或随意褒贬。 ④结构完整,力求简明。首先要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必要的话,还要阐述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要做到结构清晰完整;语言精练简明;答题规范,要点分明。 探究艺术构思 ①明确考查特点。艺术构思探究是散文艺术特色探究中的重要内容,其题干多表述为“题为 …… ,文章却写了 …… ,请对此进行探究”。 ②明确思考方向。这种题型是基于全文主旨、结构思路、艺术手法之间的关系判断来设置问题的,其探究内容多为材料与材料、材料与主旨、标题与文本等关系的处理意图。 ③明确答题要求。答题的核心是联系文本,对题干和文本二者之间的关系从多个角度进行准确理解与分析。 (2018北京改编,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水缸里的文学 ①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②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此家 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 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 姐,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 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 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 关水缸深处的一只河蚌。 ③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 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 缸里。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 是一个仙女!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 出来,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 蚌里去。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 脱了贫困。 ④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 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 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 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 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 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然后 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 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 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 小就不爱吃鱼。) ⑤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 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 时间去体会。我从来没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见童话的再现,去别人家揭别人 家的水缸也一样,除了水,都没有蚌壳,更不见仙女。偶尔地我母亲从市场上 买回河蚌,准备烧豆腐,我却对河蚌的归宿另有想法,我总是觉得应该把河蚌 放到水缸里试验一下,我试过一次,由于河蚌在水里散发的腥味影响水质,试 验很快被发现,家里人把河蚌从缸底捞出来扔了,说,水缸里怎么养河蚌?你看 看,辛辛苦苦挑来的水,不能喝了,你这孩子,聪明面孔笨肚肠! ⑥我童年时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有 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我想吃得好穿得光鲜,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 贫困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 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我们家家都有 水缸,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像一条鱼。孩子眼里的世 界与孩子身体一样有待发育,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 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 ⑦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 动的。对于普通的成年人来说,好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一片云彩,这 云彩有时灿烂明亮,有时阴郁发黑,有时则碎若游丝,残存在成年人身上所有 的好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奥,有的直接发展为知识和技术。对人事纠缠的好 奇心导致了历史哲学等等人文科学,对物的无限好奇导致了无数科学学科和 科技发明。而所谓的作家,他们的好奇心都化为了有用或无用的文字,被淘 汰,或者被挽留。这是一个与现代文明若即若离的族群,他们阅读,多半是出 于对别人的好奇,他们创作,多半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在好奇心方面,他们 扮演的角色最幸运也最蹊跷,似乎同时拥有幸运和不幸,他们的好奇心包罗万 象,因为没有实用价值和具体方向而略显模糊,凭借一颗模糊的好奇心,却要 对现实世界做出最锋利的解剖和说明,因此这职业有时让我觉得是宿命,是挑 战,更是一个奇迹。 ⑧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 一只水缸上了,时光流逝,带走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我从不喜欢过 度美化童年的生活,也不愿意坐在回忆的大树上卖弄泛滥的情感,但我绝不忍 心抛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 那个揭开水缸的动作,谁知道这是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从一只水 缸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 以看见奇迹的光芒。 (取材于苏童的同名散文) 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 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技法演示 (1)审清题干,明确答题方向。题干要求理解题目“水缸里的文学”的寓 意及分析以其为题的表达效果,考查探究文学类文本的标题与主题的能力。 (2)再读全文,解寓意明效果。解答本题要在再读全文、梳理文章思路、把握 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思考“水缸”与“文学”的关系,进而概括出答案要 点。文章开篇点题,“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继而扣住 二者之间的关系,从回顾童年时“水缸”里隐藏着的故事,以及对“我”想象 力的刺激等,交代了“水缸”对“我”创作的影响。表达效果方面,则要从文 章构思、主旨体现、设疑激趣等方面思考。 (3)依据要求,规范整理答案。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要求规范整合答案 即可。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要点)寓意:①“我”的文学梦是从对水缸里的河蚌仙女的想象中萌发的。水缸是“我”童年时代精神世界的寄托,可以让“我”的梦想在其中畅游。 ②水缸的记忆伴随着“我”,是“我”文学创作的源泉及动力,“水缸”成为“我”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文学世界的象征。 效果:①既形象又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虚实结合,凸显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5分) 最后一季豌豆 周大新 在诸种庄稼中,我最喜欢豌豆。 小时候,每到豌豆苗长得有筷子高时,娘总要让我拎个小篮,去豌豆地里掐一 点豌豆叶回来,放在面条锅里当菜。一大锅面条有这一把豌豆叶,就显出一股 青鲜之气。我们兄妹几个逢着吃这豌豆叶面条,都要呼噜呼噜吞个肚子滚 圆。 豌豆开花的时候,便是我们这些乡间孩子最快活的赏花日子。在诸种庄稼中, 只有豌豆开起花来最好看。小麦花花朵太小,绿豆花颜色单调,玉米花香味太 淡,唯有豌豆花又大又艳,香味又好闻。豌豆花大部分是红色,也有紫色和白 色相掺其间。红色中又分大红、榴红、粉红多种,一根豌豆蔓上常有几种颜 色的花,一眼望去,真是五彩缤纷。因在豆蔓上的高度不等,豌豆花常分几层, 看上去如楼阁相叠;又因豆蔓横爬在地的长度不同且互相纠结,花便分一簇一 簇,瞧上去似花球相连。 豌豆花常常是在一个早晨陡然大放,一地的花朵猛然出现在人们眼前,浓浓的 香味在空气中弥漫,由不得人们不深深地呼吸,快活地揉着胸腹。我们这些平 日无缘赏花,根本见不到大片玫瑰、月季的农家孩子,常对着这大片的豌豆花 激动地嗷嗷乱喊,总要绕着豌豆地四周的田埂边跑边叫:嗬,看那片!哟,看这 片! 豌豆角长出后,我们便要千方百计地去偷摘来解馋。豆粒没长成、豆角还扁 还嫩时,我们便把豆角整个地塞到嘴里嚼,直嚼得满嘴青甜,绿汁直滴。待豆 粒凸起还不老不硬时,我们便把豆荚小心地打开,凑到牙上用齿尖一捋,把那 些青嫩的豆粒全捋进口中,又香又甜。 豆角将熟未熟时,大人们也常摘些到家,在锅里带荚一煮,让我们剥荚吃豆,这 时候的豆粒已是十分筋道,分外香了。待把豌豆收割下来拉到晒场上一打,我 们便又可以吃到喷喷香的豌豆糕了。娘做的豌豆糕最好吃,她总把豌豆磨碎 成面,用细箩过了,而后拌了香油、花椒、茴香、盐、蛋清和酵子等,搅成糊 状,摊在笼屉上放锅里蒸,蒸熟后用刀切成方块,让我们用筷子夹了吃,那种鲜 味和香气让人吃了还想吃。 经石碾碾压打净豆粒之后的干豌豆秧,除了可烧锅,还特别柔软好玩,我们常 在豆秧上打闹翻滚游戏。遇到家里来客,床不够睡时,娘便在地上铺厚厚一层 豌豆秧,让我盖了被在上面睡。每当我躺在那柔软的透着香气的豌豆秧上时, 总想起奶奶给我讲的那个神话故事:老天爷为了使自己造出的人能在世上活 下来,便叫自己的几个儿女各变成一种可供人吃的庄稼。性情不好的长子变 成了小麦,身上有芒;身高体胖的次子变成了苞谷,结的果实特大;性情温顺、 身子柔软的女儿变成了豌豆。所以,豌豆全身没有一点坚硬刺人之处,而且通 体溢着香气 …… 因了这些,我对豌豆怀了特别的喜爱之情。 去年初夏我回故乡探亲,当时正是豌豆长角的时节。到地头一见那久别了的 青绿色的豆秧,我立时高兴地蹲下去抚摸它们,同时扭头问弟弟:“自己的责 任田,为何不多种点豌豆?”不想弟弟沉了声答:“就这一亩我都不想种了,这 是最后一季!”“为什么?”我一惊。“你看看,还有哪家在种豌豆?”他抬手 朝四野一抡。我搭眼朝周围的田里望去,可不,到处种的都是麦子,自家的豌 豆田是唯一的一块。“咋都不种了?”我很惊异。 “这是低产庄稼,又怕大风,化肥又贵,种了根本赚不到钱!”弟弟瓮声瓮气说 道,“加上如今人们的口味变了,都只愿吃麦面,不愿吃粗粮,收了豌豆卖给 谁?” 我“哦”了一声,很觉意外,不过细想之后又觉得这话有理。 “怕是豌豆也要走大麦、荞麦、赤小豆的路了。”娘在一旁叹了一句。我 听后心里一震。早先这地方每年都种的大麦、荞麦、赤小豆,这些年已基本 上绝迹。从我记事到现在,不过几十年时间,就有三种庄稼不种了,难道我十 分喜爱的豌豆也要步它们的后尘? “明年咱也不种了!”弟弟又决然地说。我不好再劝弟弟,眼看赚不了钱,继 续种下去又有何益?也许,人类就是这样在对庄稼的比较和抛弃中前进的。 祖先们当初大约是太饿了,选定的庄稼种类太多。如今,现代人要在实践中不 断进行比较和选择,把好吃的、高产的、容易种的保留下去,把粗糙的、低产 的、不易种的抛弃掉。然而这种抛弃是否对人类自己有益? “豌豆这东西有时可做中药引子。”娘在一旁幽幽地说,“日后都不种了,用 时去哪里找?” 我长久地站在豌豆地头 , 望着那些青闪闪的生机勃勃的豌豆秧思忖 : 它们就要 在这块地上消失了 , 也许几百年之后住在这里的人们 , 就不会知道他们的祖先 曾经种过、吃过豌豆,那时的孩子,更不会享受到我们童年时摘豌豆角解馋的 乐趣 ……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 A.文章从大小、香味、颜色、位置层次等多角度来描写豌豆花,表现了它的 鲜艳香甜,突出了它给作者带来的巨大冲击。 B.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了自己喜欢豌豆的原因;第二部分记叙了 豌豆种植的现状。文章主旨突出,结构分明。 C.文章写作者躺在豌豆秧上想起奶奶讲的神话故事,丰富了文本的内容,也通 过对比,赞扬了豌豆性情的温顺,秧苗的柔软。 D.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颇为明显,作者越是喜爱豌豆,就越为豌豆被抛弃的事 实而感伤和忧虑。 ★2.请简要分析“我”对豌豆怀了特别的喜爱之情的原因。(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文本,分析标题“最后一季豌豆”的含义。(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答案 A 文章从大小、香味、颜色、位置层次等多角度来描写豌豆花,突出的是作者对豌豆花的喜爱,而非碗豆花带给作者的巨大冲击。 2. 答案 ①豌豆是“我”童年时的鲜香美味。美味的豌豆叶面条、青甜多汁的嫩豌豆、香甜的豌豆粒、喷香的豌豆糕,都让人无法忘怀。②豌豆花给了“我”愉悦的精神享受。五彩缤纷、香味浓郁的豌豆花让“我”这农家孩子有了赏花的机会。③豌豆秧给了“我”温暖的回忆。在豌豆秧上打闹翻滚游戏、躺在柔软透着香气的豌豆秧地铺上回忆奶奶讲神话故事的温馨场面,让人十分怀念。 解析 第八段“因了这些,我对豌豆怀了特别的喜爱之情”表明第一段到第七段为答题区间。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起句。第二、五、六段都是写豌豆带给“我”味觉上的感受:第二段写小时候吃美味的豌豆叶面条;第五段写吃豌豆;第六段写吃母亲做的鲜香的豌豆糕。第三、四段写豌豆花:第三段写豌豆花与别的花比起来恰到好处的美;第四段写豌豆花突然大面积开放带给人视觉、嗅觉上的冲击。第七段写在柔软的豌豆秧上打闹翻滚游戏,以及“我”躺在用豌豆秧铺成的地铺上回忆奶奶所讲的神话故事的温馨场面。据此概括即可。 3. 答案 ①表层含义:“最后一季豌豆”指的是弟弟在自家责任田种的最后一季豌豆,以后弟弟就不再种植豌豆了。②深层含义:标题突出“最后一季”,意味着豌豆的种植可能绝迹。③标题揭示文章主旨:低产的、不易种的粗粮日渐消失在田间地头和人们的餐桌,对人类而言并非有益,失去它们,对需要粗粮的身体无益;失去它们,也将失去人生的某些乐趣。这也启示我们,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有些农作物是需要得到保护、不可任其消失的。 解析 解答本题时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一是思考标题的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含义;二是思考题目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三是思考题目是否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四是思考题目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五是思考题目是不是文章的线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