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历史坐标上的沉思第2课六国论学案鲁人版必修 (1)
六国论 人,总要仰望点什么 李兴濂 人生在世,不能总是低头觅食,那样会矮化得像动物一般。人,总要仰望点什么,向着 高远,支撑起生命和灵魂。 仰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精神上昂的生存姿态,它使生命战栗、贯注、凝神,形成 张力,就像鲜花绽开、泉水喷涌。它是根植于一切情愫之中又最终超越其上的永恒的精神。 仰望,就是漫漫黑夜中的灵魂追寻,它使人重返失落的精神家园。 贝多芬豪迈地宣称:“我的王国在天空!”“当黄昏来临,我满怀着惊奇感,注视着天 空,坠入沉思。一群闪闪发光的星体在那儿旋转运行,永无停息……此时此刻,我神游魂驰, 精神超越了这些距我们亿万公里的群星,一直向那万物之源奔去……渐渐地,我试着把那团 激情转化为音响……打开心坎的东西,必定来自天空!” 仰望就是追寻崇高。也许我们抵达不到崇高,但我们可以仰望,让崇高引领,在人世中 行走,穿越灵魂,在心灵根底树起精神的皇座,把立在大地上的血肉之躯与高高在上的精神 品格结合起来,感悟到皈依的崇高,最终作为生命的坚强支柱而矗立在世界上,支撑起富于 意义与价值的生命世界。 一次,仰望诺日朗大瀑布。瀑布从一片绿色的灌木丛中流出来,突然跌入深谷,形成一 缕缕雪白的水帘,千姿百态地垂挂在宽阔的绝壁上,深谷中,飞扬起一片水雾。然而走近它, 抬头仰望大瀑布,才真正领略到那惊心动魄的气势。云雾迷蒙的天上,仿佛裂开一道巨大的 豁口,天水从豁口处汹涌而下,浩浩荡荡,一落千丈,在山谷激起飞扬的水花和震耳欲聋的 回声。站在大瀑布前,感觉自己只是漫天飘洒的水雾中的一滴水珠。仰望大瀑布,人类那一 点可怜的悲哀,又有何资格絮叨呢? 人,总要仰望点什么,一轮红日,一弯新月,一片云朵,一座山峰,一棵古树……只要 能激起你心底的波澜,哪怕是一丝涟漪。当你仰望时,一股庄严神圣的力量就会从你内心涌 起! 微感言: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程颢 赏读:不为富贵所迷惑而安于贫贱,男子汉能达到这一境界才称得上英雄豪杰。今赋予其新 的含义,形容志士仁人不谋名利的高尚品质。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赏读:蹊(xī):小路。桃树、李树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它们那芬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实,却 吸引人们纷纷前去欣赏采摘,以至在树下自然踩出一条条小路来。此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自 然会赢得人们的敬仰。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杜荀鹤《泾溪》 赏读:告诫人们,一帆风顺时,不要自满疏忽,而要小心谨慎。沉沦:指沉船、溺人。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谏逐客书》 赏读:让:拒绝,舍弃。就:成就。原喻指要广纳人才,才能成就大业。也可喻指博学多闻, 才有更深的造诣。 一、作者视窗 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 散文家。据说 27 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并将他们 父子三人合称“三苏”,一并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 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 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范。代表作有《辨奸论》《管仲论》《权书》等。著有《嘉祐 集》。 苏洵发愤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这是《三 字经》中有关苏洵的故事,劝人趁年轻应发奋学习。 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据说年少时好交游, 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 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祐元年, 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 22 篇文章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 论》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 洵的文名因而大盛。 二、写作背景 苏洵生活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复杂的北宋中期。当时北方的辽和西夏贵族向内地 扩展势力,经常向北宋发动战争。北宋统治者为了集中力量镇压内部人民的反抗,对外采取 屈辱求和的政策。宋向辽国、西夏输银与物,等于是割地献城。苏洵到汴京后,疾恶宋王朝 的投降让步路线,主张对辽与西夏用兵,因而就有了《六国论》的写作。 三、基础梳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赂.秦( ) ②厥.( ) ③暴.霜露( ) ④草芥.( ) ⑤殆.尽( ) ⑥为.国者( ) ⑦洎.( ) ⑧抱薪.救火( ) 2.辨形组词 ① 弊 蔽 敝 ② 赂 恪 络 ③ 暴 爆 曝 ④ 赢 羸 ⑤ 殆 怡 贻 3.词语解释 (1)古今异义 ①至于..颠覆 古义: 今义: ②其实..百倍 古义: 今义: ③思厥先祖父.. 古义: 今义: ④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 今义: ⑤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 今义: (2)一词多义 ①非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②或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③得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此言得.之 诚不得.已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④相 当与秦相.较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⑤势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其势.弱于秦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⑥兵 非兵.不利 斯用兵.之效也 而秦兵.又至矣 ⑦为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至丹以荆卿为.计 邯郸为.郡 ⑧与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3)词类活用 ①李牧连却.之 ②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⑤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4.文言句式 ①举以予人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名句默写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 ②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______,________。 ④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 6.文白对译 子丹用派荆轲去刺杀秦王来作为对付秦国的办法,才招致了灭亡。史载荆轲刺秦王未成,秦 王大怒,发兵灭燕。荆卿,荆轲。 一、文本助读 结构图示 本文着重论述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但作者并非为论史而论史,而是以此为立论的依据,借古 讽今,批评北宋王朝对辽、西夏的军事侵略采取以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政策,劝谏北宋 王朝以六国为鉴,不被“积威之所劫”,而要奋起御侮以维护其统治。 二、小组合作 1.课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都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的?用这样的方式提出,有什么好处? 答: 2.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的?是如何论证的? 答: 3.本文有时采用例证法,有时采用引证法,有时又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试各举一例,并分 别说明用这几种论证方法的好处。 答: 【考点链接】 对比论证法 对比论证。即从正反两个方面去阐述道理,使文章的论证更加充分。形式上是一正一反、 一阴一阳、一实一虚,在内容上是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或用其他对立的两方作 对比来发议论、抒感情。 例如:学会宽容,就会笑对人生,就会拥有更多朋友,就会活得精彩。反面论证可以是, 拒绝宽容,就会睚眦必报,充满矛盾,失去朋友,生活将黯淡无光。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 谐。”对比的优点正在于此。 使用这种论证法应注意:①对比必须鲜明、强烈,通过是与非、功与过、荣与辱的对照, 鲜明突出事物的特征。②在字里行间要渗透作者的褒贬、爱憎之情。 三、师生探究 如何理解文章借古讽今的写法? 答: 一、文本审美 (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 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 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本文为论说文,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文章 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 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 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 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 击。全文纲目分明,脉络清晰,结构严整。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 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文中运用了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如“赂者” 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 侯行贿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对比。通过对比 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 (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在语言方面,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还有语言生动形象 的特点。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 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文章的 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 的文字中,也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 武而不终”的惋惜, 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 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再加上对偶、对比、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博 辨以昭”(欧阳修语),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 奇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二、写法迁移 本文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在严密的论证中也不乏生动形象的描写,为文章增色不少。 我来练笔 请你也写一段议论性文字,其中加入生动的描写,300 字左右。 答: 提醒:完成作业《自测自评》 答案精析 自主积累 三、基础梳理 1.①lù ②jué ③pù ④jiè ⑤dài ⑥wéi ⑦jì ⑧xīn 2.① bì 弊端 bì 遮蔽 bì 敝帚自珍 ② lù 贿赂 kè 恪守 luò 经络 ③ bào 残暴 bào 爆炸 pù 一曝十寒 ④ yínɡ 输赢 léi 羸弱 ⑤ dài 殆尽 yí 怡人 yí 贻笑大方 3.(1)①古义:至,达到;于,介词。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事。②古义:那实际情况; 今义:实际上。③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爷爷。④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理解事 物的能力。⑤古义:旧事,前例;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2)① 不是 不对,错误 无,没 不 ② 有人 有时 有的 或许 ③ 取得 正确 能够 应当 ④ 互相 偏指一方 辅佐君主的大臣 ⑤ 形势 势力 走势,形状 ⑥ 兵器 战争 军队 ⑦ 前“为”是“治理”,后“为”是“被” 作为 成为 ⑧ 结交 连词,和 (3)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②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③名词作动词,以礼相待。 ④名词作状语,从道理上说。 ⑤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4.①省略句,省略“之” ②被动句 5.①弊在赂秦 ②暴霜露 斩荆棘 ③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 ④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合作探究 二、小组合作 1.本文中心论点是行文伊始便开门见山地提出来的“弊在赂秦”。议论文论点的提出有三种: 一是先提论点,然后以论据论证论点;二是先以论据论证,然后归纳出论点;三是先以论据 论证,继而提出论点,然后提出结论(一般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本文属第一种。它的 好处是开门见山、简洁明快,引起人们的思考,没有拖泥带水的弊病。 本文分论点有二: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前者是直接提出来的。它的好处是顺应前文,接续自然,道理明晰,使人认识 更深一层。后者是在一问一答中提出来的。行文至此,意思有了转折,这种提出的方式便于 思路的转折,使其转入下一个问题自然顺畅,同时在一问一答之间也可以引人思考,提请注 意。需说明的是,这种一问一答的提出论点或进行论证的方式不是设问,因为这是议论文的 一种论证方法,而不是修辞手法。有人称之为“自设宾主”,是议论文常用的方法之一。 2.紧承第一段“赂”,是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这个方面论证的。 首先,以事实为依据,对敌对双方土地得失的分析、比较排除了战争是诸侯大量失地的原因, 突出了赂秦的危害,证明了赂秦的结果是养肥了秦,削弱了自己,深化了“六国破灭,非兵 不利,战不善”的道理,证明了“弊在赂秦”。 其次,先对比诸侯祖先得地的艰难与子孙割地的轻易,再写诸侯赂秦的情形和结果。赂秦不 仅不能得到安宁,反而激起秦国更大的野心,说明赂秦乞和适得其反,只能助长秦国的侵略 野心。 最后,引古人名言印证,再次论说“赂秦”的危害。 这一段就赂秦的国家(韩、魏、楚)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有理有据、确凿有力地论证了中心 论点。 3.例证法:“(齐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好处:举出具体史实说 明“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的道理,从而证明“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分论点。事实胜于雄 辩,有铁的事实在,最具说服力。 引证法:“古人云:‘以地事秦……火不灭。’”此句引战国时代苏秦之弟苏代的话。好处: 用苏代“抱薪救火”这一形象比喻雄辩地说明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一分论点。 对比论证法:将六国与秦的关系同宋王朝与契丹、西夏的关系作对比,从实力的强弱、地盘 的大小、胜负的趋势几个方面作对比,说明宋王朝如果因赂敌而亡国,实在是最下策的做法 了,相映成趣,形象、生动、有力。 三、师生探究 古代封建社会中的有识之士大都博古通今,对现实生活有较深刻的体察。但生活在那样的时 代,纵使心中不满,但又不可明说,特别是揭露时弊、指斥朝政更是不便明说。于是他们往 往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去寻找载体,以便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曲。借古讽今之作乃是借 鉴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方面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社会某方面的鉴戒。借古是为了讽今,观 古鉴今,两相对照,或颂古非今,或贬古刺今,以表达作品主旨。所以阅读这类作品,一定 要分析清楚历史人物和事件,再联系写作背景,从而归纳体味作品的主旨。 例如,《六国论》便是一篇借古讽今的史论,全文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贿赂秦国。但作者 不是悲叹六国的灭亡,而是借此批评北宋的统治者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政策。作者语 重心长地告诫北宋王朝,切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文本拓展 二、写法迁移 答案示例 你一腔热血,怎敌满朝苟且偷安之声?南宋统治者缩进了一个叫临安的都城里,若无其 事地享受着这临时的安定,哪里看得到中原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又哪里看得到在金兵 铁蹄下支离破碎的山河? 当手中的利剑化成软笔的那一刻,心便开始沉沦,只留下无奈的呼喊和遗憾的叹息。 你 痛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你彷徨,“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 泪”;你期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你就是这样一个不知疲惫的行人,倾尽一生之力寻找的,是梦中的桃源美景,是一个没 有侵略、没有杀伐的山河。好奢侈的愿望。词人注定要在漫长的旅途中,踽踽独行。 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命都会属于不同风 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