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解析版
. 绝密★启用前 201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Ⅱ卷 语 文 本试卷共 22 题,共 150 分,共 10 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 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 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 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 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 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 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 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 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 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 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 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 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 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 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 1 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 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 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 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 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 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 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 《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 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 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 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 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轮渡复七律直言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 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 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 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关照。多情的投入,又有客观 视角的观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 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 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作了对比。 D. 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2 1. 根据原文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A. 杜甫之前的诗人,或以感性见长,或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B. 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C. 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 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 【答案】 1. B 2. D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 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项,“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 评价”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说“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并 不是做出“正面评价”。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 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 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 传统”强加因果,原文第三段说“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 裕”。故选 D。 的 【3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 第二步,逐个选项到文中找对应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要扣住题干要点结合原文逐项判断。 A 项,“杜 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无中生有,原文第一段说,“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 兼长并美的诗人”, 并没有评价杜甫之前的诗人。 B 项,“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 在五言古诗上做出革新” 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列举一系列诗人要论证的观点是“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截取,尽其所长, 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 C项,“作者在情感上一视同仁”曲解文意,从第三段的 论述看, 作者列举“逃避”和“被击败”这两种回应危急的方式, 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对杜甫“正面担荷” 3 这种应对方式的欣赏和肯定。故选 D。 【点睛】解答论述类文本,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 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 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中国工程人员数十年来在桥梁建设工程中 作过许多努力,有过很多成续,钱塘江铁桥就是中国工程人员自己设计的。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完全用自 己的力量建设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五十年前的黄河铁桥是由比利时包工的。其后的钱塘江铁桥的主 要结构部分也是由德国、英国、丹麦三个“洋行”分别承包的,这就不可能使我们系统地积累自己的桥梁 建设经验,没有能组成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中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也就长期停滞不前。武汉长江大桥的修 建将改变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面貌。三年来,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的工程人员和地质人员,在 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大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既考虑了最经济地建设桥梁,又 考虑了航运等有关部门对利用长江的要求,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完成了这个伟大工程的初步设计。 同时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工程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 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摘自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人民日报》 1954 年 2 月 6 日) 材料二: 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对于这座目前世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跨 海大桥而言,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全长 55 公里,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 桥;海底隧道长 5.6 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处距海平面 46 米,世界上埋 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 8 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 快速成岛技术,截至通车前夕,港珠澳大桥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 31 项、创新软件 13 项、创新装备 31 项, 创新产品 3 项,申请专利 454 项,7 项创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在这一大国重器的 背后,不光有千千万万建设者的汗水,更有不少为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团队。如今,如今,中国的桥 梁和高铁一样,已经成为中国走的世界的一张名片。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是我们身为国人的自信 心。 4 (摘自王忠耀等《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光明日报》 2018 年 10 月 24 日) 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先技术,创造具有感 知储存能力、学习判断能力的智能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延伸工程建设者的感知能力、预测能力、 控制能力及作业能力,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使工程建设更为 安全。智能建造平台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及应用层组成。感知层是基础,借助卫星等 多种技术手段,采集各类数据信息,类似人的眼睛等感官;网络层利用光纤通信网等技术,将感知层采集 的各类数据信息传输至数据层,类似人体神经系统;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 云存储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类似于大脑,实现数 据融合,最终在应用层形成各种智能控制系统,辅助工程建设者进行决策。 (摘编自林鸣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 1.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B. B C. C D. D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的社论沉雄庄重,激发读者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材料二的报道用确凿事实和翔实数据凸显我国 科技实力,唤起读者强烈的自豪感。 B.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虽然有苏联专家援助,但在建桥伊始就计划全部工程使用我国自己的材料和人力, 从而培养锻炼新中国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 C. 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总体跨度和海底隧道、进海最深的沉管隧道、最重的隧道对接沉管,以及 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和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 D. 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大型桥梁工程摆脱了以往的落后面貌,数十年来的中国桥梁建设史,也反 5 映了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1. 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 4. D 5. C 6. ①港珠澳大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外媒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②港珠澳大桥证明当今中 国桥梁建设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③从武汉长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体现了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和不 断创新的精神。 【解析】 【4 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内容,尤其是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问题。 D项,“实现数 据融合”与文意不符,原文说“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 分析和概括能力。关于文章的内容注意找到选项对应的语段进行对读,发现其 中的细微差别,关于手法首先看手法概括的是否得当,然后看分析的是否合理。 C项,“世界最长的海底隧 道”表述不当,应为“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故选 C。 6 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解答时,应通读全文,结合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进行信息的 的 提取和整合。题干要求概括“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的原因,这句话是材料二的 最后一句,所以界定答题区间为材料二,对材料二进行分层概括即可。材料二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句为 一个层次, 主要引述外国媒体对中国桥梁的高度评价; 第二、 三句为第二个层次, 列举一系列“世界之最” 【 主要为了证明我国桥梁技术领先世界;第三句话为第三个层次,通过列举数字,证明我国自主研发和科技 创新能力在桥梁建设中的体现。这些都是自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以来我国桥梁建设的突破。据此组织答案即 可。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主观题时,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 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 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语, 6 联词成句分条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步舞 [ 法] 莫泊桑 大灾大难不会使我悲伤,我亲眼目睹过战争,人类的残酷暴行令我们发出恐惧和愤怒的呐喊,但绝不 会令我们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瘩,有那么两三件事至今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它 们像针扎似的,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又细又长的创伤,我就给您讲讲其中的一件吧。 那时我还年轻,有点多愁善感,不太喜欢喧闹。我最喜爱的享受之一,就是早上独自一人在卢森堡公 园的苗圃里散步。 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一座像老妇人的温柔微笑一样依然美丽的花园,绿篱隔出 一条条狭窄、规整的小径,显得非常幽静。在这迷人的小树林里,有一个角落完全被蜜蜂占据。他们的小 窝坐落在木板上,朝着太阳大开顶针大的小门。走在小路上,随时都能看到嗡嗡叫的金黄色的蜜蜂,它们 是这片和平地带真正的主人,清幽小径上真正的漫步者。 我不久就发现,经常到这里来的不止我一人,我有时也会迎面遇上一个小老头儿。 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遮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肠绒毛宽檐的怪诞的 灰礼帽,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 他长得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他爱做鬼脸,也常常微笑。他手里总是拿着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 杖,这手杖对他来说一定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 这老人起初让我感到怪怪的,后来却引起我莫大的兴趣。 一个早晨,他以为周围没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先是几个小步跳跃,继而行了个屈膝礼, 接着用他那细长的腿来了个还算利落的击脚跳,然后开始优雅的旋转,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动 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频频点头致意,他是在跳舞呀! 跳完舞,他又继续散起步来。 我注意到,他每天上午都要重复一遍这套动作。 我想和他谈一谈,于是有一天,再向他致礼以后,我开口说: “今天天气真好啊,先生。” 他也鞠了个躬: “是呀,先生,真是和从前的天气一样。” 7 一个星期以后,我们已经成了朋友,我也知道了他的身世。在国王路易十五时代,他曾是歌剧院的舞 蹈教师。他那根漂亮的手杖就是德 ? 克莱蒙伯爵送的一件礼物。一跟他说起舞蹈,他就絮叨个没完没了。 有一天,他很知心地跟我说: “先生,我的妻子叫拉· 卡斯特利。如果您乐意,我可以介绍您认识她,不过她要到下午才上这儿来。 这个花园,就是我们的欢乐,我们的生命,过去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个了,如果没有它,我们简直就不能 再活下去。我妻子和我,我们整个下午都是在这儿过的。只是我上午就来,因为我起得早。” 我一吃完上午饭就立刻回到公园,不一会儿,我就远远望见我的朋友,彬彬有礼地让一位穿黑衣服的 矮小的老妇人挽着胳膊。她就是拉 ? 卡斯特利,曾经深受那整个风流时代宠爱的伟大舞蹈家。 我们在一张石头长凳上坐下,那是五月。阵阵花香在洁净的小径上飘溢;温暖的太阳透过树叶在我们 身上洒下大片大片的亮光。拉 ? 卡斯特利的黑色连衣裙仿佛整个儿浸润在春晖里。 “请您给我解释一下,小步舞是怎么回事,好吗?”我对老舞蹈师说。 他意外地打了个哆嗦。 “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皇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没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步舞。” 他开始用夸张的文体发表起对小步舞的赞词来。可惜我一点也没听懂。 突然,他朝一直保持沉默和严肃的老伴转过身去: “艾丽丝,让我们跳给这位看看什么是小步舞,你乐意吗?” 于是我看见了一件令我永生难忘的事。 他们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像孩子似的装腔作势,弯腰施礼,活像两个跳舞的小木偶,只是驱动这对 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儿损害了。 我望着他们,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悲又可笑的幽灵现身,看到 一个时代已经过时的幻影。 他们突然停了下来,面对面伫立了几秒钟,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 三天以后,我动身去外省了。我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那片苗圃已 被铲平。没有了心爱的过去时代的花园,没有它旧时的气息和小树林的通幽曲径,他们怎样了呢? 对他们的回忆一直萦绕着我,像一道伤痕留在我的心头。 (张英伦译,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初见老舞蹈师时见他拿着一根手杖,后来得知这是德· 克莱蒙伯爵送给他的一件礼物,二者不仅 8 前后照应,也暗示着人世的沧桑。 B. 老舞蹈师在一个早晨,“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他之所以避开别人,是因为 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 C. 老舞蹈师夫妇跳完小步舞之后,“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这种失态其实是一种宣泄,说明当 时他们的内心压抑痛苦。 D. 小说注重从小事中感受大时代,虽然“我”与老舞蹈师夫妇的相遇相识十分平常,但偶尔提到的“国王 路易十五时代”,却使寻常故事有了历史感。 1. 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2. 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7. B 8. 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 他是一个怀旧的人;②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 痛苦与无奈;③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村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6. ①故事切入自然,“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 自然而不做作。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也是人生的舞台。③使故事有余味。 苗圃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 【解析】 【7 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 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答题时明确具体的考查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 B 项,“因 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强加因果,老人避开别人的原因与出身、性格无关,他只是想在这 个幽静的地方重温被人遗忘的舞步,享受这份独特的快乐。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题干的核心词有两个:“以老舞蹈师形象为 例”“塑造人物形象运用的表现手法”。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 后结合文中叙述性的语句,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特点。小说直接描写老舞蹈师的句子比较多,“他穿一 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折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长绒毛,宽沿的怪诞的灰礼 9 貌”“长的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 属于外貌描写,“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只是驱动这对木 偶的机械已经有点损坏了” 属于细节刻画,都表现了老舞蹈师的守旧和衰老;“他意外打了个哆嗦”“出 人意料的相拥着哭起来”是细节刻画,“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王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没有了 国王,也就没有了小步舞”是语言描写,表现了老舞蹈师谈起小步舞时的痛苦和无奈。对老人的侧面烘托 主要集中在对花园的描写上,“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 的花园⋯⋯非常幽静”“当我两年后重 返巴黎的时候,那片苗圃已被铲平”,花园的幽静和消失都烘托了时代变迁使小步舞被渐渐遗忘所带给老 人的痛苦和失落。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侧重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从 环境的渲染、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刻画、主题的暗示等角度考虑,但题干中要求分析卢森堡公园苗圃 “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指向性特别明显,解答此题,重点分析环境与情节的作用即可。自然环境描写 以情节为依据,而情节发展又常常依赖于自然环境的推动。本文开篇就对卢森堡公园的环境进行描写,公 园里幽静宜人,而我“不太喜欢喧闹”,到公园散步“是我最喜爱的享受”,如此美好休闲画面自然为我 和老人相遇提供了可能,同时又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背景;我和老人从相遇到了解再到感悟人生都 是在苗圃这个特定的环境展开,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消失了的旧时代的芳华,“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 我的灵魂”,这里不仅仅是一座苗圃,还是一个已逝时代的展现,所以苗圃自然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同 时也展现了老人的一生,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我和老人的相失也是因为苗圃被铲平,留白式结 尾“他们怎么样了”韵味无穷,容易引起读者思考。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组织答案的步骤: 第一步 , 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 第二步 , 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和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 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 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 10 杀之无令出境 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 ..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 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 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换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 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 汤.武.不循古而王,夏般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 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 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 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 . 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 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 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随去安邑, 徙都大梁,惠王日:“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 商君列传》)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会座病 / 魏惠王亲往问病 / 公叔曰 / 公孙鞅年虽少有 / 奇才/ 愿王举国而听之 / 王即不听用鞅 / 必杀之 / 无令 出境 / B. 会座病 / 魏惠王亲往问病 / 公叔曰 / 公孙鞅年虽少 / 有奇才 / 愿王举国而听之 / 王即不听用鞅 / 必杀之 / 无令 出境 / C. 会座病 / 魏惠王亲往问病 / 公叔曰 / 公孙鞅年虽少 / 有奇才 / 愿王举国而听之 / 王即不听 / 用鞅必杀之 / 无令 出境 / D. 会座病 / 魏惠王亲往问病 / 公叔曰 / 公孙鞅年虽少 / 有奇才 / 愿王举国 / 而听之 / 王即不听用鞅 / 必杀之 / 无令 出境 /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 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 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 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 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11 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 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 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 必要,劝说孝公变法, 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 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 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 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 的 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干数。 【答案】 10. B 11. B 12. C 6. 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循旧制。 (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 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 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适遇公叔座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往探望病情,说: “您的病倘若有三长两短,国家将怎么办?”公叔座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年纪虽轻,却身怀奇才, 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出国境。”句中“年虽 少”与“有奇才”是公叔座推荐商鞅的话,“有”的宾语是“奇才”,不能断开。排除 A 项。“愿举国而 听之”意思是“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 此句语意连贯, 中间不需要断开。 排除 D项。“听用鞅” 即“任用商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项。分析可知, B项断句正确。故选 B。 【11 题详解】 12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 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B 项解说错误,“汤武”指的 是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故选 B。 【12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 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C项“无论何人 犯法均施以刑罚”说法错误,文中“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并未对其本人施以刑罚。 故选 C。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 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 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 1)苟,如果;法,效法;固,陈规;循,遵 守。“可以(之)强国”“可以(之)利民”都是省略句。( 2)期年,满一年;之,到。“令行于民”是 介词短语后置句。 【点睛】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国公室的庶出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原本姓姬。商鞅年少时喜好刑名之学,事奉魏 国相国公叔座。公叔座知道他有才干,还没有来得及向魏王进荐。适遇公叔座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往探望 病情,说:“您的病倘若有三长两短,国家将怎么办 ?”公叔座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年纪虽轻,却身 怀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出国境。”公 叔座已死,公孙鞅听说秦孝公在国中下令寻求贤才,准备重建秦缪公的霸业,东方要收复被魏国侵占的土 地,于是就西行进入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求见孝公。孝公与他交谈,好几天还不满足。景监对 卫鞅说:“你用什么说中我国君的心意 ?我的国君高兴得很啊。”卫鞅说:“我就用强国之术向国君陈述, 国君大为高兴。” 秦孝公立即任用卫鞅,卫鞅准备变法,但秦孝公担心天下非议自己。卫鞅说:“行动迟 疑不决就不会成名,做事犹豫不定就不会成功。圣人如果可以强国,就不袭用成法 ; 如果可以利民,就不遵 循旧礼。”秦孝公说:“好。” “治理社会不只一条道路,有利国家不必效法古代。所以商汤、周武不循 古道而缔造王业,夏桀、商纣不改礼制而亡国。违反古道的不可以否定,而因循旧礼的不值得赞美。”秦 孝公说:“好。”用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决定变法的命令。 法令在百姓中实行一年,秦国百姓到国都来说 新法不适宜的人数以千计。在这时太子触犯法令。 卫鞅说:“法令不能实行,是由于上面的人触犯法令。 ” 13 准备依法惩处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便对太子傅公子虔行刑,并对太子师公孙贾 处以黥刑。第二天,秦国百姓都服从法令了。实行新法十年,秦国百姓皆大欢喜,路上不捡拾他人遗物, 山中没有蟊贼强盗,家家富裕,人人满足。于是秦孝公任用卫鞅为大良造。经过五年,秦人国富兵强,秦 孝公派遣卫鞅领兵攻伐魏国。卫鞅事先埋伏穿戴盔甲的武士而袭击俘虏了魏公子印,乘势攻击他的军队, 全部打垮魏军而返回秦国。魏惠王因军队屡次败于齐国、秦国,国内十分空虚,日益衰落,非常恐慌,于 是派遣使者割让河西之地奉送给秦国以求和解。而后魏惠王就离开安邑,迁都到大梁。魏惠王说:“我悔 恨当初不听公叔座的话啊。”卫鞅击败魏军归来,秦孝公封给他於、商之间的十五个邑,从此号称商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 注] 只望至公将卷读 ,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 注] 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首联写自己虽说出身卑微,生活贫贱,但是毕生追求的道义还在,所以我不去拜谒那些权贵豪门,而是拜 谒饱读诗书的儒学大家。(有吹捧裴侍郎的意思) 颔联写自己投诗的用意:只希望公正的裴侍郎看看我的诗卷就是了,我不想像其他的士子那样再给您休书 一封恳请您多多关照。(“此地无银三百两”之意) 颈联借用典故来写自己的想法。雨天里,我在岸边垂钓,雨丝勾起我思乡的情绪。风吹落叶,秋天的夜晚, 我听到了归鸿的鸣叫声。(传说吕尚未出仕时曾隐居渭滨垂钓,是为“垂纶”,作者用此典故,大概还有 自比吕公的意思)(整联诗的意思,大概是说考功名并不是我唯一的出路,或者说,我也不是非得死气白 咧地非考功名不可,实在不行的话,我还可以归隐闲居,或者回到故乡去。) 尾联表明自己的气节。一个人接受恩惠要有原因,我这一生不会随意地接受别人的恩赐。(一再强调,凸 现自己的耿直自立) 14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 “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 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 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 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 有什么作用? 【答案】 14. D 15.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 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 【14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 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 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 不受等闲恩。”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何 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本题颈联“垂 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 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 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 达了求仕的心。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 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15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主人公的形象之美。 (2)杜牧《阿房宫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 其雄壮之美。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 美。 【答案】 (1). 邹忌修八尺有余 (2). 而形貌昳丽 (3). 覆压三百余里 (4). 隔离天日 (5). 余音袅袅 (6). 不绝如缕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 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 有:昳、覆、袅、缕。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画是融中国哲学思想、美学精神、绘画理念于一体的民族艺术。 20 世纪以来,新的文化思潮和艺 术观念不断对中国化领域产生冲击,画家们既要突破传统观念推陈出新,又要继承传统发扬光大中国文化 精神,( ),也造就了当今画坛的各种风格。 作为中华文化的传统瑰宝,中国画的笔墨纸砚等工具材料和表现方式有着其他画种无法比拟的特殊性。 为历代画家崇尚与传承,其伟大而完整的绘画体系,成就了一代代宗师。然而,也正是这千百来逐渐趋于 完美的绘画准则,让一些画家“长跪不起”,不敢轻易逾越雷池,仍在使用今日的笔墨纸张道说古人程式 化的话语。事实上,单凭笔墨功力,是无法成就作品艺术灵魂的,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 受,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新 时代的中国画创作者,应该以笔墨激扬时代精神,让中国画在多元共融的艺术格局中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16 A. 这其中尺度的把握使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 B. 这其中尺度的把握体现着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 C. 面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影响他们对其中尺度的把握 D. 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使他们对其中尺度的把握不同 1. 对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长跪不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B. 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 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 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2. 文中面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画家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 代美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 B. 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呈现,是 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 C. 画家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呈现,是新时 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 D. 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 新时代类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 【答案】 17. B 18. B 19. A 【解析】 【17 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 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 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语境中,上文“画家们既要⋯⋯又要⋯⋯”,这就 17 需要画家对中国文化把握好尺度。这尺度如何把握体现了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据此分析, CD两项 因果倒置。排除 CD两项。 A 项与下文“也造就了⋯ ⋯ ”语意不连贯。排除 A 项。 B 项“体现了⋯ ⋯ ”与下 文“也造就了⋯ ⋯ ”语句衔接最恰当。故选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 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要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 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文中“长跪不起”并非实指,而是虚指,指一些画家 对绘画准则的虔诚遵守,这里的引号,有表述特殊含义、需要强调的作用。 A 项,“之”的引号,有突出强 调火把的形状的作用。 B项,“厚障壁”并非实指厚厚的墙壁,而是虚指父子之间存在厚厚的隔阂。引号的 作用是表述特定含义。 C项,“形神兼备,充满生机”,引号是引用话语的作用。 D项“文明”,引号是表 示讽刺或嘲笑的作用。分析可知, B项引号的作用符合要求。故选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 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 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划线句子存在两处语病,“能否”在 句子是两面对一面,不合逻辑。排除 BD两项。“并行不悖”用词不当,此词一般用在有两项以上内容的句 子中,“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只是一条准则。排除 C项。A 项修改的最 恰当。故选A。 【点睛】引号的作用: 1. 表示引用。 2. 表示特定称谓。 3. 表示特殊含义。 4. 表示讽刺和嘲笑。 5. 突出强调。 6.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18 在奇妙的植物王国,春天来临之时,有些植物先开花后长叶,① ________,还有些花叶同时生长,为什么 呢?我们知道,植物的芽有叶芽、花芽和混合芽三种,叶芽发育为枝和叶,花芽发育成花或者花序,混合 芽则发育成既长叶花又开花的枝条。而先开花还是先长叶,与② ________密切相关。如果花芽生长所需温 度比较低,叶芽所需温度较高,则先花后叶;如果花芽③ ________,则先叶后花,而那些叶芽与花芽对温 度要求相似的植物,花叶便会同时发育,形成花叶同现的景象。 【答案】 (1). ①有些先长叶后开花 (2). ②植物的芽生长所需温度 (3). ③生长所需温度比叶芽高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具体为语境补写题。首先要阅读全段,了解文 段内容;其次标出句子,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接着注意关联词的暗示作用和含 义;最后结合文体,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第①空,根据上文“先开花后长叶”,下文“花叶同时生 长”,可知,此处应为“有些先长叶后开花”。第②空,根据下文的分析,先开花还是先长叶,主要看叶 芽或是花芽,哪个生长需要的温度低,哪个就会先生长。此处应填“植物的芽生长所需温度”,与“密切 相关”衔接。第③空,根据后文“先叶后花”,根据哪个芽所需温度高,哪个后生长,可知这里要填“(花 芽)生长所需温度比叶芽高”。 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 2019 年 永定河补水工程于 3 月 13 日启动。 本次补水工程加大了补水力度, 到 4 月 2 日,已累计输水 3 100 万立方米。另外,拦截在河道上的官厅水库发电站、珠窝水库下马岭发电站、落坡岭水库的下苇甸发电站 全都停用,以保证补水全部灌入河道。目前,门头沟区城内 102 公里的永定河山峡段,近 40 年来首次实现 全级通水。 【答案】 关键信息:① 2019 年 3 月 13 日;②永定河补水工程启动;③加大补水力度,停用发电站;④永定 的 河山峡段近 40 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文段主要信息, 并将其按照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具体表现为三点:①对材料的理解;②对材料相关信息的筛选;③语言表 达简洁流畅。本题要求用简明的文字对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压缩。根据新闻报道中的主要信息,如时间、 地点、事件、结果等进行压缩,注意保留以下关键信息:时间: 2019 年 3 月 13 日;地点和事件:永定河补 19 水工程启动;结果:加大补水力度,停用发电站,永定河山峡段近 40 年来首次全线通水。注意字数限制以 及语言表达的简洁流畅。 四、写作( 60 分)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9 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1949 年,中 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 1979 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 子胸怀报国之志, 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 2019 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 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 宣誓“强 国有我”。 2049 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1919 年 5 月 4 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1949 年 10 月 1 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1979 年 9 月 15 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2019 年 4 月 30 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⑥2049 年 9 月 30 日,写给某位“百 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 例文: 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观后感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青春记忆,一代代青年的奋斗荣光。在五四运动 100 周年之际,重温那段激情燃烧 的岁月,蓦然发觉,五四精神已经深深刻印在我们民族的精神谱系中,成为青年绽放爱国主义青春光芒的 不竭源泉。 雨果曾经说过 :“青春是生命的春天。”青春始终洋溢着一种催人奋进的激情,等着我们绽放自己的个 性与光芒。时值五四青年节,虽五四运动已与我们遥远,但是,那些不畏强权、誓死捍卫祖国的青年们的 精神,一直激发、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断向前奋斗。 有人说 ,青春是一首歌 ,回荡着欢快、美妙的旋律 ;有人说青春是一幅画 ,镌刻着瑰丽、浪漫的色彩。曾经 有这样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最壮丽的青春之歌 ,绘就了一幅最宏伟的青春图 20 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他们已作为光辉的一页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但他们的 精神将代代相传,永续不灭。 回望五四,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枪林箭雨,荆棘满布的艰难险阻,什么是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形 势,什么是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志豪情。正是 100 年前的“五四”觉醒与呐喊,为中国人唤起了沉沦 已久的民族精神,带来了从未有过的现代意识。一脉相承、历久弥新的五四精神激发出不同时代的广大青 年实现人生价值、成就伟大梦想的源源动力。这是一个古老国家重新屹立的精神底蕴 ,更是一个伟大民族走 向复兴的磅礴力量。 青春短暂 ,梦想不灭。“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正值青 年一代的中国人,踩着改革开放的脚印一路走来,要把握好当下,奋进新时代,努力担当时代赋予的责任, 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继承先辈的精神和勇气,拥有他们的情怀,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带 领下,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青年一代。 就让我们一起,在缅怀先烈的同时,也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以此,才不枉我们是华夏儿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2019 年高考题很好地贯彻了新课标对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要 求,关注了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能较好地检测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对教材中的“表达 与交流”也给予了非常好的检测。是基于教材、忠实于课程标准,又从时代出发,能够彰显以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的成果,体现了科学性,时代性和系统性。 2019 年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年份:五四 运动 100 周年、建国 70 周年、革开放 40 周年。任务要求中明确提出要以青年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也 即要体现出青年对国家事件的思考。本题一方面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使命,具 有关照现实和社会的意义。 ①1919 年 5 月 4 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立意要结合青年生活实际,联系五四运动的爱国、进步、民 主、科学精神,思考 1919 年中国的现状,明确青年人的担当——救亡图存。文章体式限制为演讲稿,需要 符合演讲稿的基本格式,具有层层递进的感召力。 ②1949 年 10 月 1 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写作时要提及“参加开过大典庆祝游行”, 但不能花费大量篇幅描绘场景,重点是青年的思考。要考虑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是磨难、牺牲、拼搏、 奋斗。还要考虑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更要分析祖国今后的命运,需要总结经验。青年人站在历史与未 来的节点——要更自信、更坚定,要担当起奋斗的责任与使命。文章体式限制为书信,需要符合书信的基 本格式。 21 ③1979 年 9 月 15 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回到 40 年前,作为 1979 年的学生,作为时代的 参与者,未来的开创者,对于历史要更清醒,更辩证,更理性。实事求是分析社会现状,将目光放远至西 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明确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对于未来要更充满理想,充满自信,充满激情,更有改 革的担当与历史责任。写作落笔不要空泛,可以结合改革需要的勤劳、勇敢、智慧的品质,开放、创新的 精神,重视科技的动力。文章体式限制为书信,需要符合书信的基本格式,亦要符合写信人和收信人都是 青年学生的基本特点。 ④2019 年 4 月 30 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观后感要回顾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缅怀五四先驱崇高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总结党和人民探索实现民族复兴道路的宝贵经验,发扬五四精 神,激励新时代中国青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而奋斗。写作时个人的震撼、感动的情感可以穿插其中,更要写出其对自身的激励。 ⑤2049 年 9 月 30 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需要关注大时间为“ 2049 年”, 小时间为“国庆节”。行文中要关注到时代的变迁,更要思考祖国变迁背后的人物事迹,探索前行的力量 ——其家国情怀,具体可以是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等民族精神。行文中应该有对功勋人物的景仰之情,也有 奋勇接棒的担当。文章体式限制为书信,需要符合书信的基本格式,注意谦敬。 22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