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考语文一模试题精选汇编记叙文阅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中考语文一模试题精选汇编记叙文阅读

北京市 2019 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精选汇编:记 叙文阅读 内容预览: 昌平区 (一)阅读《秦淮河上寻浆声》,完成第 15—17 题。(共 15 分) 秦淮河上寻浆声 龚文瑞 ①最早对秦淮河的认识,缘于唐代杜牧的诗《泊秦淮》:“烟 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 唱后庭花。”雾霭如烟,酒肆飞歌,人家热闹,商女如花…… 从此,在我的印象中,秦淮河与风月,与商女、人家、诗人 是裹挟在一块儿的。 ②当时的我没有能力走近秦淮河,只能是心生些无端的遐 想。想什么呢?想秦淮河的风月,历经六朝撂下来是不是可 以撂成一摞诗册了?想有谁可以测知秦淮河里究竟融了商 女胭脂红多还是融了商女相思泪多?想秦淮人家是谁?是 酒家、船家、商家、女人家?是酒家的花雕芬芳?是船家的 轻舟载月?是商家的挥金如土?是女人家的袅袅婷婷?想 是秦淮河风流还是来到秦淮河的诗人风流?是秦淮河的风 流诱发了诗人的风流,还是诗人的风流赋予了秦淮河风流? 到过秦淮河的人说,在秦淮河,诗境与环境曼妙无比——诗 歌中可以读出秦淮河,秦淮河可以流出诗歌。 ③我想象的秦淮河,两岸的酒家肯定是要有的,软软的吴歌 也肯定是要有的,即便是艳俗的女子也是可以有的,而每个 酒家门前肯定也飘逸着一方旌旗或是几盏灯笼,打着诱人的 “秦淮人家”字样,吸引着天下来客;临河的窗边最好有一 扇窗开着,窗台上吊一盏小灯,供着一盆兰花或茶花,或倚 着一个婉约的江南女子,如果没有女子倚窗,则要有吴歌从 窗里飘逸出来,迷得游船的才子、公子们船舱探头,引颈觅 美人。而秦淮河的水呢,必定是清澈见底,甚至可见鱼虾追 逐,船从如镜的水面划过,划出一道清波,清波在逶迤的灯 光下闪烁着片片鳞光;天上有一轮孤月随着船走,船窗里有 三两个知己男女,或抚琴或轻歌,或饮酒或品茗,或叙情或 抒怀,尽说些风花雪月的事。如果是冬天则要有一炉暖炭煮 着黄酒,如果是夏天则要有一把绢丝的扇摇着凉风,如果是 春天就遐想“无风自婀娜”的王献之诗中的桃叶姑娘,如果 是秋天就戏说来江南贡院考试的才子唐伯虎的风流韵事 …… ④后来,我读大学时,读到了朱自清、俞平伯两位散文大师 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对秦淮河有了新的感 悟。两位大师因为生活经历和对事物感悟的角度不同,写出 来的文章或重于抒情或偏于状景,伯仲难分,均是千秋文章。 这时的秦淮河,已然没了六朝的历史味的古韵,但仍有商女 的歌声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朱、俞是性情中人, 更是道德中人,显然不适应这种缺乏情韵的歌声,他们宁愿 在灯与月交融的秦淮河静静的一隅“静听那汩——汩的桨 声”……于是,秦淮河的风月在我心中演变成了“汩——汩 的桨声”。 ⑤2019 年农历大雪的一天,我走近秦淮河。时值寒冬,却人 流如织。秦淮河窄窄的,不过百米,两岸灯火如炬,迷离闪 烁,旧唐诗流淌的风韵被放大得有些变形,感觉上更似一位 珠光宝气的女子。这热烈的场景令我一时竟不能适应。我心 想:秦淮河可以有商女有人家,但秦淮河不应该是如许艳俗 的呀! ⑥显然,我要失望了。把秦淮河定格于美好想象的诗歌与传 说中,只会是如同朱自清一样的感觉了——“心里充满了幻 灭的情思”。21 世纪的市场经济,商业运作古文化,秦淮河 的商味浓郁得像黏稠的蜜,现代、时尚的霓虹灯五光十色, 加之行色匆匆的人群、南腔北调的人语,蛊惑得秦淮河的清 韵全然了无踪影。或许,秦淮河的唐诗宋词的妙韵全部回到 诗卷中去,回到历史中去了。这日,天寒地冻,我四处寻觅 也没有寻觅到曾经载过朱、俞的那种带桨的“七板子”船, 因此,我放弃了游船的想法,我预见上了船去必定也感受不 到杜牧的诗韵,感受 不到朱、俞笔下的那感动人心的“汩 ——汩的桨声”。 ⑦ 其实,浮躁的是人心。秦淮河始终是厚重的,她沉淀了 层层叠叠的历史,流逝了年年岁岁的时光,而且,还将继续 把历史沉淀,把时光溶解,直到永远。秦淮河始终是静谧的, 她历经千秋 岁月,早已看惯了风花雪月、刀光剑影,看惯 了朝野更迭、聚合离散,看惯了春风杨柳、冰霜残梅,也早 就习惯了商女们的歌舞升平,习惯了商女们的爱恨情仇。秦 淮河始终是自然的,她为城市承载了过多的奢侈,包容了过 多的繁华,可这奢侈与繁华是人类给予她的呀,应该返朴的 是人类,是搅了秦淮河清韵的人类。历史一页一页翻过,时 光一年一年走过,世事变迁,世事缤纷,灵魂属于自己,本 就是走马观花的我们又何必向秦淮河寻求些什么呢? ⑧对秦淮河有了这样的理解,我的心蓦地清明起来。身临繁 华却心如静水。而这心的静水中,一支灵魂之桨在游弋,发 出“汩——汩的桨声”…… 15.作者在写对秦淮河认识的过程中,主要写了对秦淮河的 印象及感悟,阅读文章,填写表格。(4 分) 认识过程印象、感悟 ①热闹风流,曼妙无比。秦淮河与风月,与商女、人家、诗 人是裹挟在一块儿的。 读《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② 16.阅读画线句子,结合文章内容,揣摩作者“失望”的内 容和原因(4 分) “失望”的内容:_ ①__ “失望”的原因:__②__ 17.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写秦淮河的变化的。 (不超过 150 个字)(7 分) 答: 参考答案: 15.答案示例: ①读《泊秦淮》 ②古韵消失,歌声缺乏情韵。秦淮河的风月变成了“汩—— 汩的桨声” ③走近秦淮河 ④清韵诗韵全无,“汩——汩”桨声消失。秦淮河是厚重的、 静谧的、自然的。 (共 4 分。每空 1 分) 16. 答案示例: ①热烈艳俗的场景 ②因为作者把秦淮河定格于美好想象的诗歌与传说中;秦淮 河商味浓郁、清韵消失;感受不到杜牧的诗韵,感受不到朱、 俞笔下的那感动人心的“汩——汩的桨声”。 (共 4 分。①1 分;②3 分,每个要点 1 分) 17. 答案示例: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来描写秦淮河的。作者将想象 中的秦淮河与朱自清、俞平伯笔下的秦淮河作对比,写出秦 淮河已由古韵之美、诗性之美演变成“汩——汩的桨声”之 美;作者又将想象中的秦淮河与现实中的秦淮河作对比,通 过对秦淮河畔人们浮躁与喧嚣的描写和自己深刻的反思,突 出秦淮河的厚重 、静谧、自然。 (共 7 分。有“方法”1 分,结合内容 2 分,作出分析 2 分, 语言表达 2 分) 朝阳区 (一)阅读《修髯飘飘》节选,完成第 16~18 题。(共 14 分) 修髯飘飘 汪曾祺 ①很多人都知道闻一多先生是留胡子的。报刊上发表他的照 片,大都有胡子。那张流传很广的木刻像,闻先生口噙烟斗, 目光炯炯,而又深沉,是很传神的。这张木刻像上,闻先生 是有胡子的,但是闻先生原来并未留胡子,他的胡子是抗战 那一天留起来的。当时发誓:抗战不胜,誓不剃须。 ②闻先生原来并不热衷于政治。他潜心治学,用心甚笃。他 的治学,考证精严,而又极富想象。他是个诗人学者,一个 艺术家。他的讲课很有号召力,许多工学院的学生会步行穿 过全城,来听闻先生的讲课。他很会讲课,能把本来是很枯 燥的内容,讲得层次分明,文词生动,引人入胜。他讲话很 有节奏,顿挫铿锵,有“穿透力”,如同一流的演员。好几 篇文章说过,闻先生讲楚辞,第一句话是:“痛饮酒,熟读 离骚,可以为名士”,是这样的。我上闻先生的楚辞课,他 就是这样开头的。他讲唐诗,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放 在一起讲。我记得他讲李贺诗,同时讲法国的点彩派,这样 东西方比较的研究方法,当时运用的人还很少。他讲古代神 话,在黑板上钉满了他亲自用墨笔临摹的大幅伏羲女娲的石 刻画像(这本身是珍贵的艺术品)。大教室里各系学生坐得满 满的,鸦雀无声。听这样的课,真是超高级的艺术享受。 ③闻先生的个性很强,处处可以看出。他用的笔记本是特制 的,毛边纸,红格,宽一尺,高一尺有半,是离京时带出来 的。他上课就带了这样的笔记,外面用一块蓝布包着。闻先 生写笔记用的是正楷,一笔不苟,字兼欧柳,字体稍长。他 爱用秃笔。用的笔都是从别人笔筒中搜来的废笔。秃笔写蝇 头小字,字字都像刻出来的,真是见功夫。他原是学画的。 他和几位教授带领一群学生从北京步行到长沙,一路上画了 许多铅笔速写(多半是风景)。他的铅笔速写另具一格,他以 中国的书法入铅笔画,笔触肯定,有金石味。他冶印,朱白 布置很讲究,奏刀有力。 ④闻先生的胡子不是络腮胡子,只下巴下长髯一绺,但上髭 浓黑,衬出他的轮廓分明,稍稍扁阔的嘴巴,显得潇洒而又 坚毅。 ⑤闻先生以前整天钻在图书馆楼上,同事曾戏称为“何妨一 下楼主人”。后来,闻先生走下“楼”来,拍案而起,献身 民主运动,原因很多,我只想说,这和他的刚强的个性是很 有关系的。一是一,二是二,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心口如 一,义无反顾。他的人格,是一首诗。 ⑥能为闻先生塑像的理想人物,是罗丹。可惜罗丹早就死了。 ⑦在西南联大旧址,现在的西南师范学院的校园中有闻先生 的全身石像,长髯飘飘,很有神采。 ⑧闻先生遇难时,已经剃了胡子,那时抗战已经胜利。我建 议在闻先生牺牲的西仓坡另立一个胸像,最好是铜像。这个 胸像可以没有胡子。 (有改动) 16.阅读全文,概括写出闻一多先生是个怎样的人。(4 分) 答: 17.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听这样的课,真是超高级的 艺术享受”。(4 分) 答: 18.这篇文章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就其中你感触最 深的一点,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150 字以内)(6 分) 答: 参考答案: 16.答案示例: ①爱国 ②潜心治学 ③个性很强 ④热爱民 主 (共 4 分。每点 1 分) 17. 答案要点:①他把枯燥的考证讲得层次分明,引人入 胜。 ②他讲话有节奏,如同一流的演员。 ③他用东西方比较的方法讲唐诗。 ④他借助自己亲手临摹的石刻画像讲古代神话。 (共 4 分。每点 1 分) 18.答案要点: 对先生上课的崇拜(爱国精神的敬佩;美好人格的赞颂;独 特个性的欣赏……) (共 6 分。结合原文 1 分,说出情感 2 分,谈出理解 2 分, 语言表达 1 分 。学生任一个角度谈出理解即可) 大兴区 (一)阅读《人在胡同第几槐》,完成第 15—17 题。(共 15 分) 人在胡同第几槐 刘心武 ①五十八年前跟随父母来到北京,从此定居此地 再无迁挪。 ②北京于我,缘分之中,有槐。童年在东四牌楼隆福寺附近 一条胡同的四合院里居住。那大院后身,有巨槐。那株巨槐, 仰起头,脖子酸了,还不能望全它那顶冠。巨槐叶茂如伞, 网住好大一片阴凉。最喜欢它开花的时候,满树挂满一嘟噜 一嘟噜白中带点嫩黄的槐花,于是,就有院里还缠着小脚的 老奶奶,指挥她家孙儿,用好长好长的竹竿,去采下一笸箩 新鲜的槐花,而我们一群小伙伴,就会无形中集合到他们家 厨房附近,先是闻见香气,然后,就会从老奶奶让孙儿捧出 的圆形盖帘上,分食到用鸡蛋、蜂蜜、面粉和槐花烘出的槐 花香饼…… ③后来我搬出那四合院了,但依然会在梦里来到巨槐之下, 梦境是现实的变形。我会觉得自己在用一根长长的竹竿,吃 力地举起,不是采槐花,而是采槐花谢后结出的槐豆。如果 槐花意味着甜蜜,那么槐豆就意味着苦涩,过去北京胡同杂 院里生活困难的人家,每到槐豆成熟,就会去采集,将它晾 干后卖给药房做药材……在梦里,我费尽力气也揪不下槐豆 来,而巨槐顶冠仿佛乌云,又化为火烫的铁板,朝我砸了下 来,我想喊,喊不出声;想哭,哭不出调……噩梦醒来是清 晨,但迷瞪中,也还懂得喟叹:生存自有艰难面,世道难免 多诡谲①…… ④除了院子里的槐树,还有更可爱的胡同路边的路槐。槐树 有多种,国槐虽气派,若论妩媚,则似乎略输洋槐几分。洋 槐开花在 春天,一株大洋槐,开出的花能香满整条胡同。 ⑤北京胡同四合院树木种类繁多,而最让我有家园之思的, 是槐树。 ⑥东四牌楼附近,现在仍保留着若干条齐整的胡同。胡同里, 依然还有寿数很高的槐树,有时还会是连续很多株,甚至一 大排。不要只对胡同的院墙门楼木门石墩感兴趣,树也很要 紧,槐树尤其值得珍视。青年时代,就一直想画这样一幅画, 胡同里的大槐树下,一架骡马大车,静静地停在那里,骡马 站着打盹,车把式则铺一张凉席,睡在树阴下,车上露出些 卖剩的西瓜……这画始终没画出来,现在倘若要画,大槐树 依然,画面上却不该有早已禁止入城的牲口大车,而应该画 上艳红的私家小轿车…… ⑦过去从空中俯瞰北京,中轴线上有“半城宫殿半城树”一 说,倘若单俯瞰东四牌楼或者西四牌楼一带 ,则青瓦灰墙 仿佛起伏的波浪,而其中团团簇簇的树冠,则仿佛绿色的风 帆。这是我定居五十八年的古城,我的童年、少年、青年、 壮年的歌哭悲欢,都融进了胡同院落,融进了槐枝槐叶槐花 槐豆之中。 ⑧不过,别指望我会在这篇文章里,附和某些高人的高论 ——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一点都不能拆不能动……城市的改 变当然包括着拆旧与建新,拆建毕竟是一种活力的体现,而 一个民族在经济起飞期的亢奋、激进乃至幼稚、鲁莽,反映 到城市规划与改造中,总会留下一些短期内难以抹平的疤 痕。我主张在北京旧城中多划分一些保护区,一旦纳入了保 护区就要切 实细致地实施保护。在此前提下,对非保护区 的拆与建都采取个案分析,该容忍的容忍,该反对的反对。 发展中的北京确实有混乱与失误的一面,但北京依然是一艘 不沉的航空母舰,我对她的挚爱,丝毫没有动摇。 ⑨最近我用了半天时间,徜徉在北京安定门内的旧城保护 区,走过许多条胡同,亲近了许多株槐树,发小打来手机, 问我在哪儿。我说,你该问:岁移小鬼成翁叟②,人在胡同 第几槐? (原文有删改) 注:①诡谲(jué):奇异多变 ②翁叟:年老的男子 15.在不同时期,“那株巨槐”给“我”不同的感受和人生 感悟。请阅读文章,填写表格。(4 分) 时间事件感受人生感悟 童年时①甜蜜② 搬出四合院后梦中采槐豆③④ 16.本文笔墨多集中在槐树上,而第⑧段又写到作者对北京 城改造的看法。你认为这段内容是否可以删去?请结合文章 中心谈谈你的看法。(4 分) 答:________ 17.作者在文末用两句诗结束全文,请简要赏析这样写的妙 处。(不 超过 150 个字)(7 分) 答:________ 参考答案: 15.答案示例:① 吃槐花香饼 ②人情美好 ③苦涩 ④生存 艰难 (共 4 分。每空 1 分,意思相同即可) 16.示例一:不该删去。(1 分)文章谈的是槐树,实际上是 借槐树谈对胡同院落和北京传统生 活的眷恋。(1 分)本段 作者谈对北京城改 造的看法,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1 分) 表达自己对胡同院落的情感不会改变,对北京传统生活方式 不会消失的信念。(1 分) 示例二:可以删去。(1 分)文章的中心是借槐树表达自己对 北京传统生活的眷恋。(1 分)本段虽然也谈到了对北京的爱, 但大段篇幅都在谈旧城改造,略显枝蔓,(1 分)如果删去可 使中心更明确集中。(1 分) (共 4 分。具体采分点见答案标注,意思相同即可) 17.答案示例: 作者在文末用两句诗结束全文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1 分)表达自己从“小鬼”到“翁叟”(1 分)都对以槐树为 代表的老北京胡同院落和传统生活充满深深的眷恋之情(1 分)。这样写使表达更加凝炼,更富有文采;也使文章抒发 的对老北京胡同院落的眷恋之情显得更加浓烈,更容易引起 读者共鸣。(1 分)同时又与题目“人在胡同第几槐”相照应。 (1 分) (共 7 分。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赏析 5 分,具体采分点见答案 标注;语言表达 2 分) 东城区 (一)阅读《和周总理的两次相遇》,完成第 15-17 题。(共 14 分) 和周总理的两次相遇 王琦 ①提起敬爱的周总理,人民都非常崇敬他。相信见过他的和 未见过他的人,都有一肚子情怀想表达。见过他的人,会缅 怀他的风姿和神采;未曾与之谋面的,也熟知他的人品和传 奇。而我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北京中学生,有幸与之两度 相遇。周总理是国家总理啊,日理万机,两次相遇很不容易, 非同寻常。 ②上初一的时候,北京的中学生经常有迎宾的任务。那是我 第一次参加迎宾活动,辅导员再三要求我们穿得漂亮一些, 女生穿裙子,男生是白衬衫蓝裤子。妈妈拿出了平时很少让 穿的一件连衣裙。那时的连衣裙叫布拉吉,这条裙子放在今 天也是一件经典之作——浅粉色的泡泡纱布料上,布满了深 粉、水红、淡蓝、鹅黄色的大大小小的气球,我穿上别提多 美了。 ③来到长安街,我们沿街站成两排,男生在前,女生在后。 车队徐徐而来,人群开始躁动,欢呼声更加热烈,我眼前一 亮:啊,那敞篷车里陪在外宾身边的,不就是周总理吗! ④那时的长安街还没现在这样宽,车速很慢,我觉得和总理 近在咫尺。忽然,总理向我这边招手。我左看看,右看看, 好像总理是在召唤我,辅导员也发现了,她跑前跑后,有点 不知所措,犹豫了片刻,一把把我推到了前排,我站到了一 排白衣蓝裤的少年之间。车队缓缓前行,总理转身回眸一笑, 那么温和,那么慈祥,那么美好……周总理的微笑,一直深 深地印在我的心底。 ⑤第二次与总理的相遇,更加神奇。 ⑥那年我在二十二中读高一。五一劳动节那天风和日丽,各 校校旗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交相辉映,一个学校围成一个大 圈,尽情地唱歌跳舞。当时我们班排练的是朝鲜舞《嗡嘿呀》, 由于我在少年宫学过几年,手风琴拉得不错,所以担任伴奏。 ⑦时至中午,节目都演完了,大家收拾东西准备撤离。我信 马由缰地拉起了舞曲《多瑙河之波》。听到舞曲,不少人放 下手里的工作,身不由己地跳起舞来。正跳着、笑着、闹着, 一群黑人朋友不知什么时候也 加入进来。他们身材修长, 舞姿粗犷、动作舒展却又不失优雅。他们的加入,使快要结 束的联欢活动又掀起一个小高潮。 ⑧正在此时,又有一拨人涌到这里,人群中爆发出一阵热烈 的掌声。走在前面的人神采飞扬、大步流星——啊,是周总 理,千真万确是周总理!“周总理好!”同学们激动得脸都 红了。“同学们好!”总理高声向大家问好,接着,总理走 到我的身边:“小同学,你会演奏拉美风格的舞曲 吗?”“会。我会拉《鸽子》。”“好,就拉一曲《鸽子》。” ⑨于是,古巴舞曲《鸽子》的音乐响彻广场。这下可沸腾了, 黑人兄弟们突然变得狂热起来,一边跳还一边唱,带动全场 的气氛异常热烈:这是朋友间的狂欢,是一种他乡遇知己的 欢乐。周总理非常兴奋,向我伸出大拇指,并随着舞曲的节 奏为大家鼓掌。 ⑩眼前的这一切,兴奋、幸福,都融入了我的琴声,令人陶 醉。 ○11 一曲跳毕,总理要走了,我不知哪来的勇气,快步跑到 总理身边,低头小声地对总理讲:“周总理,我能和您握握 手吗?”总理握住我的手:“小同学,你在哪儿学的手风 琴?”“少年宫。”总理用力地摇了一下我的手:“好,好 好学!”总理又一次向大家挥手致意,随后与黑人朋友们向 公园门口走去。 ○12“不要停!不要停!”此时后面有人连声高喊,只见一 位记者模样的人满头大汗地跑来,肩上还扛着一架摄影机。 看到总理刚刚转身离开,急得直跺脚,那种遗憾和无可奈何 的样子至今还留在我的记忆中。拍不了总理,他把镜头对准 我们,于是胶片记录下我们幸福的笑脸和载歌载舞的欢乐情 景。 ○13 几天后,《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录片在影院上映,交道 口影院就在学校旁边,学校组织全体同学观看:噢!电影中 还真有一个镜头,我在中间拉着手风琴,同学们簇 拥着我 幸福地歌唱。只是,深深地遗憾,摄影师没有捕捉到我们同 周总理载歌载舞的珍贵时刻 。 (有删改) 15.作者满怀深情地记录了与周总理的两次相遇,阅读全文, 填写表格。(4 分) 第一次第二次 时间①读高一那年的五一节 地点长安街② 场景③与周总理交谈、握手 感受意外、美好④ 16.结合文章,品味“神奇”一词写出了什么?(5 分) 答: 17.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与周总理的见面写得如此生动感 人的?(不超过 150 字)(5 分) 答: 参考答案: 15.4 分。答案示例: ①上初一的时候 ②劳动人民文化宫 ③周总理向我们微笑、招手 ④兴奋、幸福、陶醉 16.5 分。答案示例: ①上初一迎宾时,周总理向人群中的“我”招手微笑。 ②庆“五一”在劳动人民文化宫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巧遇 周总理。 ③周总理是国家总理,日理万机,再次相遇很不容易,非同 寻常。 ④周总理与我们交谈、握手、载歌载舞给我留下美 好印象, 终身难忘。 ⑤周总理的形象非常高大、神圣,表达了“我的”崇敬之情。 17.5 分。答案示例: 文章详细地写了与周总理的两次见面,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生动感人。如:写第二次见到周总理时,主动提出和周总理 握手,真实而生动地表达了一个中学生对敬爱的周总理的无 限爱戴和尊敬,也表现了周总理的平易近人,非常感人。 房山区 (一)阅 读《剽悍的十八岁》,完成第 15—17 题。(共 15 分) 剽悍的十八岁 曹春雷 ①那年夏天的七月,是他一生都抹不去的黑色。 ②高考前一天,父亲突患重病,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他毅 然放弃了高考,还有什么能比父亲的命更重要呢?他穿梭在 医院各科室之间,交钱、拿药、取化验单…… ③父亲终究还是离开了人世。从此以后,再没人为他和母亲 遮风挡雨了。 ④办完丧事,他想,自己必须成为一棵大树,来为母亲遮风 挡雨。 ⑤父亲留给娘俩的,不是财产,而是债务。父亲生前举债办 了一家石粉厂,谁知厂子办起来后,产品严重滞销。 ⑥他和母亲商量后,关闭了厂子,变卖了设备,连同家里积 攒的钱,都用来偿还了债务。但依然有八家没能还清。都是 村里的乡亲,当初父亲借钱时,他们连老底儿都拿出来了, 指望着父亲年底能给一些分红,可现在…… ⑦几个不眠之夜后,他告诉母亲,决定休学一年,出门打工 挣钱还债。母亲长久不语,泪流满面。 ⑧临行前,他将自己高中的课本都装在包里。他要去的是一 个叫紫川的地方。那里小煤窑比较多,村里好几个人在那里 打工。那一年,他十八岁。 ⑨辗转奔波之后,他站在了小煤窑前。第一次下井,他惊恐 不已。巷道黢黑,周围时不时有矸石坠落的声音。采煤面上 很嘈杂,有用木柱支护顸板的,有打眼放炮的,还有拉拖运 煤的。队长安排他拉拖运煤,不是技术活,有力气就能干。 ⑩拉拖,就是将绳子拴在用汽车外胎做成的筐上,套在肩上, 用近乎爬的原始方式往外运煤。运煤巷道只有半人高,根本 不能直立。 ⑾近一年里,他一直在巷道里拉拖。刚开始时,困扰他的是 孤独、寂寞,还有累、疼。绳子紧紧地勒在后背上,磨得脊 背火辣辣的疼。但他从没想过放弃。他总在盘算着,再干几 天活,谁家的债就能还上了。这个念头,让他在黑暗中看到 了光亮。 ⑿他慢慢适应了,后背渐渐消肿,大概已磨出茧了。他在拉 拖的时候思考着高中课本上的问题,消磨漫长的时光。 ⒀闲暇时间,工友们打牌喝酒。而他,捧着高中课本写写画 画。晚上,别人睡了,他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着读书。他相 信:总有一天,自己会站在大学校园里。 ⒁这不是梦想。 ⒂终于有一天,他真的坐在了宽敞明亮的大学教室里。打工 的第二年,他还清了债务,还留有一部分结余的钱。他参加 了当年的高考,被顺利录取。 ⒃大学毕业后,他在这个城市安了家,把母亲接到身边,一 家人其乐融融。 ⒄多年后,单位组织旅游,他又到了当初打工的地方。小煤 窑已不复存在,被当地政府关停,建成了旅游区。 ⒅站在曾经流过汗的地方,他透过时空,看到了当年在井下 匍匐拉拖的自己。 ⒆他感谢那段岁月,正是当初的匍匐,才让他褪去了青涩和 稚嫩,学会了真正的站立,这样的十八岁,属于真正剽悍的 男人。 (摘自 2019 年 9 月 10 日《解放日报》有删改) 15.阅读②-○15 段,请将“他”这段经历的几个过程补充完 整。((4 分) 16.阅读○12 段中画线句子,结合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慢 慢适应”的内容和原因各有哪些?(4 分) “慢慢适应”的内容: “慢慢适应”的原因: 17.请结合文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作者除用行动描写外, 还通过什么描写来逐步表现人物的“剽悍”性格的?(150 字左右) (7 分) 答: 参考答案: 15.答案示例:放弃高考,承担责任(或照顾父亲);变卖设 备,资不抵债(或偿债未清);决定休学,挣钱还债;还清 债务,高考录取 评分:本题 4 分。每空 1 分。表达准确、规范即可得分。 16.答案示例:内容:一是孤独和寂寞;二是累和疼 原因:有“还债”这一坚定的信念;后背已消肿,磨出茧子。 (本题应从心理和身体两方面思考作答) 评分:本题 4 分。每个要点各 1 分。 17.答案示例:作者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逐步体现“他”的 剽悍的。首先“他”的“为母亲遮风挡雨”的心理,体现了 他的敢于担当,“休学一年”“打工还债”凸显了他的果断 与勇气。打工时靠“一定要还清债务”的“念头”挺过来 了,最后以“他相信:总有一天,自己会站在大学校园里” 的坚定信念实现理想,此刻, 一个剽悍的男子汉形象跃然 纸上。 评分:本题 7 分。答出心理描写 1 分,举例与分析 3 分,体 现“逐步”1 分,语言表达 2 分。 丰台区 (一)阅读《天上的那件事》,完成 15—18 题。(共 15 分) 天上的那件事 ①对老北京来说,有两缕声音最让人魂牵梦萦:鸽哨与空竹。 ②安静的年代,无论串胡同,还是伫立庭院,只要稍留神, 耳朵里就会飘入它们。二者的音色又近乎姊妹:嗡嗡嘤嘤, 如梦如幻,清越绵长……不同的是,一个在高处疾掠,一个 于低空回荡。尤其鸽哨,乃皇城根最大牌的嗓子。鸽哨声声 的年代,几乎每条胡同上空都有两三盘鸽子在飞,悦耳的哨 声,时宏时细,忽远忽近,亦低亦昂,倏疾倏徐,它是北京 的情趣,不知多少次把人的目光引向遥空…… ③应该说,正是鸽和哨,排遣了天空的寂寞。 ④如今没有了鸽哨,没有了这动静,京城的空气便仿佛睡着 了,丢了魂儿……北京的鸽哨难觅了,大家很少再集体仰望 什么。天上的那件事——那件最美妙的事,那些溜冰似的、 滑着弧线的翅膀,那群雨点般的精灵,不见了。天寂寞了, 云枯瘦了。即使晴空,因没有了翅膀和音符,也像白痴。 ⑤奥运前夕,北京广播电台灌了一张 CD《听,北京的声音, 2019 秒》。 雕刻市井之声,描画古都音容,这是个很童话的 创意。据说最费周折的是录鸽哨。起初难觅养鸽人,他们仿 佛蒸发了,不知被高楼大厦撵到了何处。总算找到了一户, 但环境太嘈杂,车水马龙,根本没法录。末了,幸运地遇 上 了酷爱驯鸽并擅长配哨的郑氏兄弟,可谁知又遇上了大麻 烦:附近住着位高官,嫌闹腾,不让鸽子带哨上天…… ⑥我最早对鸽哨的印象来自电影,尤其在以北京、西安为背 景的片子中,它几乎是故事开场的第一声,又总和钟鼓楼、 四合院配一起。想必在导演看来,鸽哨亦是生活空间的必需 元素吧。可令人遗憾的是,后来我才知道,影视里的鸽哨, 其实是音效合成的,或者是口技。 ⑦视畜鸽听哨为至爱的 王世襄①老人曾言一笑话,说他看央视某节目片头:“升国 旗,多么庄严,接着是壮丽山河、长城。随后从老远飞过来 鸽子,等近了一看,啊,怎么是那种叫‘落地王’ 的西洋肉鸽啊!” ⑧老人钟爱的是中华观赏鸽。原来,担负鸽阵和佩哨任务的 并非普通鸽子,而是观赏鸽。然而如今广场鸽、庆典鸽和媒 体画面中的鸽子,多是无飞翔天赋的肉鸽,在养鸽人眼里, 属“盘”不起来的阿斗,只能滥竽充数、鱼目混珠。 ⑨年已九旬的世襄先生寄望北京奥运会上腾空而起的是中 华观赏鸽,他亲书《关于奥运会放飞观赏鸽的献议》正式呈 交奥组委。谁都明白,老人想借奥运东风,托一把摇摇欲坠 的鸽文化。然而,奥运开幕那夜,老人未能如愿——该放鸽 了,“鸟巢”里升起的竟然不是翅膀,而是少女的纤纤玉手 和声光烟幕……那晚,我为老人黯然神 伤。 ⑩在京这些年,我只在东城和高碑店几片拆剩的平房区邂逅 过鸽阵。不过,大概一两盘的样子,飞得吃力,有些恍惚, 很难配得上“翱翔”一词。这也怪不得它们,到处高楼大厦, 犹如在石林中穿梭,怎敢不小心翼 翼、如履薄冰。其实, 我不希望它们飞得更高、更远。背景的楼如雨后春笋,起得 太快、太突兀,在空中找稳定的地标是件难事,鸽子会迷路 的。 ?翅膀在流浪,有翅膀的人被放逐。 ?如今,谁是天空的主人?尘埃、噪音、尾气、高楼、机翼? ?城市的飞鸟时代,真的落幕了? ?除了那件事,还有什么能让人突然驻足,对着天空久久着 迷?还有什么能让我们从生活中停下,养成仰望的习惯? ?没了那件事,我们会不会变成一群只顾低头觅食、左刨右 挖,在地上找东西的动物? ?什么时候,京城的天上能随处 可见鸽哨编队呢? (作者王开岭,原文有删改) 【注】①王世襄,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物专家、学 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国家××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研究员,曾编著《北京鸽 哨》《明代鸽经?清宫鸽谱》等书。 15.阅读全文,简要说出本文围绕“鸽哨”行文的思路。(每 空须有“鸽哨”二字)(4 分) 16.阅读①-④段,具体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正是鸽和哨, 排遣了天空的寂寞”。(4 分) 答: 17.本文?-?段,作者连用六个问句,从中你体会到作者怎 样复杂的情感?再联系现实,说说这些情感带给你的思考。 (不超过 150 字)(7 分) 参考答案: 15.答案示例:①魂牵梦萦的鸽哨;②难以寻觅的鸽哨;③ 令人遗憾的鸽哨;④引人深思的鸽哨 (共 4 分,每空 1 分) 16.答案示例:①因为群鸽在天空中盘旋的形态看起来很美: 有着溜冰似的、滑着弧线的翅膀,像雨点般的精灵;鸽哨听 起来很动听:嗡嗡嘤嘤,如梦如幻,清越绵长。②鸽哨是北 京的情趣,不知多少次把人的目光引向遥空(没有了鸽哨, 没有了这动静,京城的空气便仿佛睡着了,丢了魂儿)(共 4 分,每个要点 2 分) 17. 答案示例:复杂情感:对人们破坏环境的谴 责,对飞 鸟时代逝去的遗憾,对鸽哨的怀念,对人们只重物质追求的 忧虑……思考紧扣作者情感中的某一点作答。(共 7 分,情 感 3 分,思考 2 分,联系实际 1 分,语言顺畅、表达清晰 1 分) 海淀区 (一)阅读《命运的驱使》,完成第 13-15 题。(共 15 分) 命运的驱使 ①文化大革命到来之前,我才 20 多岁。我决心把一生的时 光,都溶进调色盘里。那雨中的船、枝上的鸟、泥土中的小 花小草、薄暮冥冥中一张张模糊而有生气的脸,把我牢牢地 固定在画架前,再也没有想到与它分开。 ②然而,1966 年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动乱就像从天而降的重 锤,把我的世界砸得粉碎。于是,往日那些山光水色、鸟语 花香,美梦一般流散了。 ③一夜之间,千万人的命运发 生骤变;千万个家庭演出了 在书本里都不曾见过的怪诞离奇的悲剧。那时在海河边有个 地方叫挂甲寺,经常会发现有投河自尽的人。有老者、有青 年、有腰间捆着婴儿一同殉难的妇女。每当看到这些下狠心 毁掉自己的人时,我的心都会颤栗,心想他们必有许多隐忍 在心、难以抗拒的苦痛。于是我便不自觉地虚构起他们生前 的故事。我平日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万千感受也都自然而 然地向虚构的故事中聚拥而来。开始,我只是把这些故事讲 给至亲好友们听。为了安全,我把故事中的人物、地点、社 会背景全换成外国的,当做一个个旧的外国小说或电影故 事。我以讲故事来排遣郁结心中的情感。 ④一个夜晚,外边刮着冷风。一位许久未见的老朋友突然跑 到我家来。他不等我说什么,便一口气讲了他长长一段奇特 的遭遇。我听着,流下泪,夹在手指间的烟卷灭了也不知道。 他讲完了,忽然 用激动得发颤的声音问我:“你说,将来 的人会不会知道咱们这种生活?这种处境?你说,现在有没 有人把这些事写下来?可是那就得冒着生命的危险呀!不 过,这对于将来的人该是多么有价值啊!” 我们都沉默了。 我俩都顺着他这番话思索下去……从此,我便产生了动笔写 的念头。 ⑤我把自己锁在屋里,偷偷写起来,只要有人叩门,我立即 停笔,并把写了字的纸东藏西掖,尽管是片言只语,但是这 片言只语要是被人发现,就会毁了自己,甚至家破人亡,不 堪设想。后来写得多了,我就把这些写好的东西埋藏在院子 的砖块下边、塞在楼板缝里,或者一层层粘起来,外边糊上 宣传画片,做为掩蔽,以便将来有用时拿温水泡了再一张张 揭出来……但藏东西的人总觉得什么地方都不稳妥。一度, 我把这些稿子卷成卷儿,塞进自行车的横梁管儿里。这车白 天就放在单位里,单位整天闹着互相查找“敌情线索”。我 总觉得会有人猛扑过去从车管儿里把稿子掏出来。不安整天 折磨着我。 ⑥终于有一天,我把稿子悄悄弄出来,用火点着烧了。心里 立刻平静下来,跟着而来的却是茫然和沮丧。 ⑦以后,我一旦有了抑制不住的写的冲动时,便随写随撕碎, 扔在厕所里冲掉;有时写好了,轻轻读给自己听,读到自己 也受感动时便再重读几遍,最后却只能恋恋不舍地投进火炉 里。当辗转的火舌把一张张浸着心血的纸舔成薄薄的余灰 时,我的心仿佛被灼热的火舌刺穿了。写了不能发表,又不 能给任何人看,还收留不住,有什么用?多么傻气的做法! 多么愚蠢的冲动!多么无望的希望! ⑧但是我必须从自己身上寻找力量充实自己。我发现,我是 有良心的,我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我是悄悄地为祖国的将 来做一点点事呀!这样,我便再不毁掉自己笔下的每一张纸 了。我下了决心,我干我的——不管将来如何,不管光明多 么遥远,不管路途中间会多么艰辛和寂寞,会有多大的阻碍, 会出现怎样意外的变故。 ⑨现在回想起来,这便是我走向文学之路最初的脚步了。 ⑩那年我在滇南,那里的亚热带风情使我耳目一新。那些哈 尼族人的大茅屋顶、傣族人的竹楼、苗族妇女艳丽的短裙, 混在一片棕榈、芭蕉、竹丛、雪花一样飘飞的木棉和蓝蓝的 山影之中,令我感动不已。不知不觉又唤起我画画的欲望。 我回到家,赶忙翻出搁放许久的纸笔墨砚,呆在屋里一连画 了许多天,还拿出其中若干幅参加了美术展览。当时,一些 朋友真怀疑我要重操旧业了。不,不,这仅仅像着了魔似的 闹了一阵子而已。跟着,潜在心底的人物又开始浮现出来, 日夜不宁地折磨我了。我便收拾起画具,抹净桌面,摆上一 叠空白的稿纸…… ○11 是啊,我之所以离开至今依然酷爱的绘画,中途易辙, 改从写作生涯,大概是受命运的驱使吧!这不单是个人的命 运,也是同时代人、祖国、民族共同的命运所致。 (作者冯骥才 有删改) 13. 文章中作者详细写出了自己在“文革”那个特殊年代 里最初走向文学之路时的写作经历及心路历程,阅读文章第 ⑤—⑧段,填写表格。(5 分) “我”的写作经历“我”的心路历程 偷偷写并用各种方法藏稿子① ②平静、茫然和沮丧 珍惜写下的稿子⑤ 答: 14. 本文第⑩段作者记叙了自己因感动而重拾画笔,最后又 依然回归文学之路的事情。这些记叙有什么作用?(4 分) 答: 15. 作者为什么说改从写作生涯不仅是个人的命运,“也是 同时代人、祖国、民族共同的命运所致”?请结合文章内容, 简要说出你的理解。(不超过 150 字)(6 分) 答: 参考答案: 13. ①害怕、不安 ②把保存的稿子烧毁了 ③随写随毁稿 子 ④痛苦、绝望、愤懑 ⑤坚定、义无反顾 (共 5 分。每小题 1 分) 14.表现出作者对绘画的热爱,并有一定造诣(小有成就); 照应了文章第①段内容,强调了自己对绘画的情感;突出自 己对文学的珍爱之情,体现了自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共 4 分。每个要点 1 分,表达 1 分。) 15.答案示例: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让作者从事绘画的梦破 灭了;看到了很多家庭的不幸、无辜人的含冤自杀,听到老 朋友坎坷的经历,他们的悲苦刺痛了作者的心;这些人都是 与作者同时代的人,他们的悲剧命运也就是祖国与民族的悲 剧。出于要真实表现这段同时代人、祖国、民族悲剧历史的 责任感,作者走上了文学之路。 (共 6 分。能够扣住个人、同时代人、祖国民族三个角度谈 理解,分别得 2 分、1 分、1 分,责任感理解 1 分,语言表 达 1 分) 怀柔区 (一)阅读《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完成第 15~19 题。(共 15 分) 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有删改) 梁衡 ①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名人,但没有谁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 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中国大地上有无数座祠堂,但没有哪 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这样,让人生出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 考和深深的遗憾。 ②武侯祠坐落在成都市区略偏南的闹市。两棵古榕为屏,一 对古狮拱卫,当街一座朱红飞檐的庙门。进门是一庭院,满 院绿树披道,杂花映目,一条五十米长的甬道直达二门,路 两侧各有唐代、明代的古碑一座。这绿阴的清凉和古碑的幽 远先教你有一种感情的准备,我们将去造访一位一千七百年 前的哲人。 ③成都最早建祠是在西晋,以后多有变迁。先是武侯祠与刘 备庙毗邻,诸葛祠前香火旺,刘备庙前车马稀。到清康熙年 间,改建为君臣合庙,刘备殿在前,诸葛亮殿在后,并正名 为昭烈庙(刘备谥号昭烈帝)。但是朝朝代代,人们总是称 它为武侯祠,直到今天。 ④诸葛亮殿,殿柱矗立,贯大地正气,殿门前敞,容万年之 情。诸葛亮端坐在正中的龛(kān)台上,头戴纶巾,手持 羽扇,正凝神沉思。往事越千年,历史的风尘不能掩遮他聪 慧的目光,墙外车马的喧闹也不能把他从沉思中唤醒。殿的 左右两壁书着他的两篇名文,左为《隆中对》,条分缕析, (甲);右为《出师表》,慷慨陈词, (乙)。透过他深沉的 目光,看到他 a 在国乱家丧之时,布衣粗茶,耕读山中,心 系天下;b 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八十万曹兵灰飞烟灭; c 看到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浊泪;d 看到他在向后主 自报家产时那一颗坦然无私的心。 ⑤一千七百年前,诸葛亮输给了曹魏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唱出了这个悲剧的主调。诸葛亮殿南面 东西两廊的墙上嵌着岳飞草书的前后《出师表》,笔走龙蛇, 倒海翻江,黑底白字在幽暗的廊中如长夜闪电;读着“临表 涕零,不知所云”,读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看 那墨痕如涕如泪,笔锋如枪如戟,仿佛听到了这两位忠臣良 将遥隔九百年的灵魂共鸣。这座天井式的祠院一千七百年来 就这样始终为诸葛亮的英气所笼罩,并慢慢积聚而成为一种 民族魂。 ⑥历史早已过去,我们现在追溯旧事,对诸葛亮倍觉亲切。 在他的一生中,诸葛亮实践自己做人的规范,尝试着把聪明 才智发挥到极限,努力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他借此实现了 作为一个人,一个历史伟人的价值,从而得到永恒。 15.阅读文段④,将下面两句话,放回原处(只填序号)。 (2 分) A 痛表一颗忧国忧民心 B 预知数十年后天下事 甲: 乙: 16.文段③交待武侯祠变迁的目的是什么?(2 分) 答: 17.文段① 中“深深的遗憾”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2 分) 18.文段④中划线的句子,写了有关诸葛亮的四件事,请用 简洁的话分别说出四件事表现了诸葛亮怎样的思想品格。(4 分) 答:a b c d 19.阅读文段⑤,结合“岳飞草书的前后《出师表》”的描 写,说说你对“仿佛听到了这两位忠臣良将遥隔九百年的灵 魂共鸣”的理解和评价(5 分) 答: 参考答案: 15.甲 B,乙 A (本题满分 2 分,填对 1 空给 1 分) 16.表达人民对诸葛亮长久不衰的怀念与崇敬之情。(答对给 2 分) 17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答对给 2 分) 18a 素有大志 b 智慧超人 c 秉公执法 d 清正廉洁(本题满分 4 分,答对一点给 1 分) 19 答题要点:精忠报国,才华横溢,豪气纵横,内容与书法 相得益彰。(本题满分 5 分,理解 3 分,评价 1 分,语言 1 分;内容理解说出三点可以给满分。) 门头沟区 (一)阅读《生命之芯》,完成第 15—17 题。(共 14 分) 生命之芯 李雪峰 ①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初春时节,昏睡的 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 不久,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 的阳光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不到半月,院子的上空就摇 曳着一片苍翠,连一束金黄阳光也漏不下来。清风徐徐地一 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 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②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张扬扬的葡萄叶子的。清晨推窗一 望,绿叶田田,满眼碧绿的饱满苍翠,让人感觉到了新一天 的爽朗和清新。 ③暮秋时节,满藤的叶子都已枯黄了,飒飒秋风一吹,便有 三三两两的叶子不停地从藤架上飘飘扬扬地凋落下来,落在 庭院、墙角和台阶上,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飞的蝴蝶。这时, 素爱清爽的妻子便不得不时时清扫那些落叶。但那落叶总像 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到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 厚厚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也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 转身它就又落下了。 ④妻子想了许多的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 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 束。 ⑤去年的中秋,满架的葡萄又变紫了。剪摘葡萄时,妻子不 是挑紫透的先摘,把那些没有熟透的葡萄串子留着,而是一 次全早早摘了,不论有没有熟透,摘得一串不留。妻子说, 葡萄摘尽了,叶子落得就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 了。 ⑥果如妻子所说的那样,葡萄摘下后三四天,满架的叶子一 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一夜的工夫,庭院里就 落了厚厚的一层,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有的叶脉还青着, 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但却早早地凋落了。 ⑦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 的老藤和那些褐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偶尔飞 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 飞走了。 ⑧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 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 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 夭 折了;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岁月也就黯淡了。无论这世 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 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 ⑨果实或许就是作物们的梦想,或许就是作物们生命的纯粹 使命,或许就是作物们的灵魂,过早丢失了自己的果实,作 物们生命的秋天就提前来临了。 ⑩坐在静静的葡萄架下,仰望那一簇一簇摇曳的绿叶,我对 一切都充满了敬意。无论是生命的,还是被我们视为非生命 的,无论是一粒青青的葡萄,还是我们脚下的一把泥土…… ?一切都是有着自己的梦想和灵魂的。 (选自《时文选粹?精品散文》,南方出版社。有改动) 15.阅读选文,完成填空。 作者在“暮秋”时节描写葡萄藤叶下落时,用“三三两 两”“飘飘扬扬”写出了叶子凋落时悠闲的特点,表现了作 者对藤叶飘落姿态的 ① 之情;去年中秋叶落时,用“一下 子、一夜工夫、早早地”等词语则写出了叶子凋落时 ② 的 特点,表现了作者对藤叶因果实夭折而骤然憔悴落地的痛惜 之情。(4 分) 16.本文第⑩段中写道“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请结合 文中具体内容说说作者产生敬意的原因。(4 分) 17.这篇文章,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情感对葡萄藤进 行了生动地描绘,请你细细品味,然后选取文中相关语句进 行赏析。(不超过 150 字)(6 分) 参考答案: 15.答案:①欣赏 ②仓促 (共 4 分。共 2 点,每点 2 分) 16.答案示例:葡萄藤虽然是作物,但在它们生命的繁衍与 生长中, 有自己的梦想和灵魂。为了实现梦想,它们辛勤 耕耘(“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萌芽、抽叶、开花”);当 果实夭折时,它们黯淡,但黯淡之后的来年,它们依然绽放 出了盎然生机(“一簇一簇摇曳的绿叶”)。由此,作者发 出了“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的感叹。 (共 4 分。“梦想和灵魂”1 分;“具体分析”3 分) 17.答案示例:“张张扬扬的葡萄叶子”“绿叶田田”“满 眼碧绿的饱满苍翠”,作者用饱含欣喜之情的语句,写出了 葡萄叶在生长时的情态、颜色、灵性以及带给人们的温馨惬 意的美好感受。“张张扬扬”“田田”等叠词的运用,显露 了作者对藤叶的喜爱之情。茂密、苍翠的葡萄叶令作者兴奋、 愉悦,并让他“感觉到了新一天的爽朗和清新”。 (共 6 分。“内容赏析”2 分;“情感”2 分;“语言表达”2 分) 密云县 (一) 阅读《白鹅》, 完成第 15—17 题。(14 分) 白 鹅 丰子恺 ①抗战胜利后,我卖掉了在重庆沙坪坝自建的小屋,除了托 庇三年的情感以外,我对这小屋实在毫无留恋。因为这屋太 简陋了,这环境太荒凉了。倒是屋里养的一只白鹅,使我恋 恋不忘。 ②这白鹅,是一位将要远 行的朋友送给我的。它伸长了头 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凡动物,头是最主要部分。这部分的形状,最能表明动物的 性格。例如狮子、老虎,头都是大的,表示其力强。麒麟、 骆驼,头都是高的,表示其高超。鹅的头在比例上比骆驼更 高,与麒麟相似,正是高超的性格的表示。而在它的叫声、 步态、吃相中,更表示出一种傲慢之气。 ③鹅的叫声,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都是“轧轧”的。但音 调上大不相同。鸭的“轧轧”,其音调琐碎而愉快,有小心 翼翼的意味;鹅的“轧轧”,其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 斥。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 后来我看到果然: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 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其叫声的严厉,不亚于狗 的狂吠。狗的狂吠,是专对生客的;见了主人,狗会摇头摆 尾,呜呜地乞怜。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要求饲 食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 ④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这在大体上也与鸭相似。但鸭的 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大模大样的,颇像平 剧里的净角出场。这正是它的傲慢的性格的表现。我们走近 鸡或鸭,这鸡或鸭一定让步逃走,这是表示对人惧怕。那鹅 就不然:它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简直不让;有时非但不 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这表示它不怕人,看不起人。 家畜之中,最傲人的无过于鹅。 ⑤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一日 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 草。先吃一口冷饭,次吃一口水,然后再到某地方去吃一口 泥及草。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滋味,它是依着它的胃口 而选定的。这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丝毫 不苟。譬如吃了一口饭,倘水盆偶然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 不迫地踏大步走上前去,饮水一口。再踏大步走到一定的地 方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这样从容不迫地 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因为 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 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等它吃过一口饭,踏着方步去吃水、 吃泥、吃草的当儿,狗就敏捷地跑上来,努力地吃它的饭。 没有吃 完,鹅老爷偶然早归,伸颈去咬狗,并且厉声叫骂, 狗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看它再吃了一口饭,再走开去 吃水、吃草、吃泥的时候,狗又敏捷地跑上来,这回就把它 的饭吃完,扬长而去了。等到鹅再来吃饭的时候,饭罐已经 空空如也。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这时我 们便替它添饭,并且站着侍候。因为邻近狗很多,一狗方去, 一狗又来蹲着窥伺了。然而它所必须的盛馔泥和草,所在的 地点远近无定。为了找这盛馔,它仍是要走远去的。因此鹅 的吃饭,非有一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的! ⑥鹅,不拘它如何高傲,我们始终要养它,直到房子卖掉为 止。因为它对我们,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贡献。物质上的贡 献,是生蛋。它每天或隔天生一个蛋,篱边特设一堆稻草, 鹅蹲伏在稻草中了,便是要生蛋了。它分娩毕,就起身,大 步走进屋里去,大声叫开饭。吃饱了饭,昂胸凸肚地,在院 子里跨方步,看野景,似乎更加神气了。 ⑦但我觉得,比吃鹅蛋更好的,还是它的精神的贡献。因为 我们这屋实在太简陋,环境实在太荒凉。赖有这一只白鹅, 点缀庭院,增加生气,慰我寂寥。 ⑧它有那么庞大的身体,那么雪白的颜色,那么雄壮的叫声, 那么轩昂的态度,那么高傲的脾气,和那么 可笑的行为。 凄风苦雨之日,手酸意倦之时,推窗一望,死气沉沉,惟有 这伟大的雪白的东西,高擎着琥珀色的喙,在雨中昂然独步, 好像一个武装的守卫,使得这小屋有了保障,这院子有了主 宰,这环境有了生气。 ⑨小屋易主的前几天,我把这鹅送给了朋友。送出之后的几 天内,颇有异样的感觉。这感觉与诀别一个人的时候所发生 的感觉完全相同。现在我写这篇短文,就好比为一个永决的 朋友立传,写照。(有删改) 15.请结合文中③④⑤段解释 “高傲”的含义(不超过 20 个字)。(3 分) 16. 文章最后说“送出之后的几天内,颇有异样的感觉”, 请说说这是怎样的感觉。(4 分) 17.请简要分析第③段作者是怎样表现鹅的十足傲气的(不 超过 150 字)。(7 分) 参考答案: 15. 答案要点(3 分,每点 1 分): 严厉、稳重无畏、从容 不迫。 16. 答案要点(4 分,每点 2 分): 就像与感情深厚的老朋友诀别一样,满怀失落、悲伤和思念 之情。 17.答案要点:(共 7 分。从什么方面写的 2 分,怎么写的 4 分,表达 1 分。) 第三段从叫声严厉方面表现鹅的傲气,先与鸭对比,表明虽 然声音相似,但音调不同,鹅“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 之后和狗对比,但鹅“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最后 一句“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这个比喻非常形 象地写出了鹅有求于人也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做派,淋漓 尽致地表现了鹅的十足傲气。 平谷区 (一)阅读记叙文《善良的种子》,回答 15——17 题(共 15 分) 善良的种子 朱成玉 ①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 ②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 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 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 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 40 里路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 亲又是为了节省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 了。 ③父亲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成了小偷光顾的对象。那一次 正是春播时节,父亲和几个乡邻去城里买种子。买完种子后, 父亲的兜里还剩下 100 多块 钱,他没花,连午饭都没舍得 吃,就和几个乡邻急匆匆地坐上了回乡下的客车。大概是买 票的时候,被人瞄上了他兜里的那张 100 元的票子,再翻口 袋的时候,那张 100 元的票子就不翼而飞了。在那个年代, 100 块钱不是个小数目,可以买很多东西呢。父亲急得满头 大汗,在翻遍所有的口袋,确定钱丢了之后,父亲感到眼前 一黑,差点晕倒过去。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 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 ④父亲正在心里痛骂自己粗心大意的时候,听到了车下一个 女人声嘶力竭的尖叫:“我的种子丢了,你们谁看到我的种 子了?那可是我家里一年的种子啊……” ⑤那个丢了种子的女人在那里不停地抽泣,她说她把种子放 在站点,自己去解了个手,就这一小会儿工夫,种子咋就没 影了呢。她说她家死了男人,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支撑着, 她命苦啊。她呼天抢地。车里人都纷纷对这个丢了种子的人 表示同情,纷纷谴责那个偷种子的缺德的人,他断了穷人家 的活路。 ⑥“不管咋的,先上车再说吧。”父亲劝她,忘了自己也是 个遭遇了盗贼的人。 ⑦父亲向同来的乡邻要了个空袋子,放到那个女人手里。他 解开自己的袋子,一捧一捧地往那个素昧平生的人的空袋子 里装种子,一边捧一边说:“你少种点,我也少种点,日子 总能挺过去的。”与父亲同来的乡邻,看到父亲的所作 所 为,也都纷纷打开袋子,往那个人的空袋子里捧种子。不一 会儿,那个空袋子就鼓了起来,仿佛吃饱饭的人,振作了精 神。那女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个劲儿地要给父亲和乡邻磕 头。父亲说:“谁还没有个难处,都帮一把,就挺过去了。” ⑧满车厢的人都亲眼 目睹着父亲的小小善举,他们不知道 父亲的心灵刚刚经历的创痛。父亲也自始至终没有向人说出 自己的钱被偷了。 ⑨下车的时候,人很挤。他感觉被人紧紧地贴了一下身子。 父亲再一次翻口袋的时候,发现那张百元票 子又回到了他 的口袋里。就是他自己的那张,他认得, 皱皱巴巴的,那 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 ⑩望着从车上下来的一个个人,父亲看谁都不再像是小偷。 ○11 这个世界上,每一颗良心都是一粒善良的种子,或许你 没有财富,无法慈善,但你可以去做一粒善良的种子,把爱 孕育,让爱开花。这些种子会让世界阳光明媚,花团锦簇。 15.选文第③——⑩段记叙了父亲去城里买种子回家途中的 一段经历,请仔细阅读这几段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 情节。(4 分) (1) (2) (3) (4) 16.选文第⑨段写到“父亲再一次翻口袋的时候,发现那张 百元票子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结合上文内容,说说那张 百元票子又回到父亲口袋里的原因。(4 分) 17.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父亲这一形象写 得如此感人的?(不超过 150 个字)(7 分) 参考答案: 15.(1)父亲丢失了 100 元钱。(2)父亲听丢种子女人的哭 诉。(父亲得知一个女人种子被偷) (3)父亲把部分种子给丢种子的女人并带动乡邻也出手相 助。(4)父亲丢失的钱失而复得。 (共 4 分,每个要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16.父亲把自己的种子分给丢失种子的素不相识的女人的善 举,感染了周围的人,也唤醒了偷钱人的良知。(共 4 分, 意思对即可) 17. 答案示例一:作者从正面详细描写了父亲丢钱的焦急心情和 主动帮助丢种子女人的语言和动作。与上文父亲是有名的 “抠王”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父亲的善良无私、乐于助 人。描写乡邻帮助女人及父亲的钱失而复得的情景,写出父 亲的善举对周围人的影响,又从侧面衬托了父亲的善良无 私。正是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才使父亲这一形象写得如此感 人。 答案示例二:作者开头写父亲是一个有名的抠王,与下文写 父亲丢钱的焦急心情,和主动帮助丢种子女人的语言和动作 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父亲善良、无私的品格; “他认 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这典型的细节 描写, 说明父亲的钱来之不易而格外珍视,更衬托了父亲 善举的可贵。通过这些手法将父亲这一形象写得如此感人。 (共 7 分,写作手法 3 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对比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写出任意 3 点即可,能联 系文章内容 2 分,顺畅表达 2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