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走月亮》教案设计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走月亮》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走月亮》教案设计 ‎2 走月亮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走月亮》是一篇充满浓郁情感的散文。散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完成对作品形象的破解,感悟作者在文本中流淌的人性情感,同时引导学生走进语言的密林,赏析和品味文本语言和表现手法。教学本文,以“奇妙”为文眼,以“课文中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核心话题,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在充分地朗读、品味、想象中,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与此同时,关注文本语言的“文质”“情采”,引导学生掂量和品味语言文字的质地、情味、分寸和美感,品味语言的色、香、味,感受文本语言文字丰韵的内涵、细腻的情思、深远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言语智慧,以此来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和课文相关的图片及文字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做到流利地朗读课文;搜集描写月亮的诗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诵读诗句,导入新课 ‎1.同学们,每当我们翘首仰望那夜空中的一轮明月,总会让我们浮想联翩。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月景图),看到月亮,谁能吟诵几句有关月亮的诗词名句吗?‎ ‎2.学生根据课前准备,吟诵诗词名句。‎ ‎3.教师课件出示有关月亮的诗词名句,指导学生一起吟诵。‎ 课件出示:‎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4.月亮历来都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月亮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走月亮)说说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教师简要介绍“走月亮”:吴地的一种传统民俗,一般是中秋夜妇女盛妆出游,结伴在月下游玩,或互相走访。课文讲的就是“我”和母亲在月光下游走的情景。)‎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出示月景图,并引导学生吟诵与月亮有关的诗句,一方面营造了一定的意境,为课文教学奠定基调,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诗句积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根据自读要求自学。‎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准确认读横线内的生字,与同桌交流田字格内生字书写注意点。‎ ‎(3)思考:“我”和阿妈走过了哪些地方?并用“△△”标记出来。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写的?‎ 要引导学生感知“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出现四处,是文章的行文线索。‎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教师相机正音识字。‎ ‎(1)出示课文中会认字和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鹅卵石 风俗 跳跃 稻穗 镀亮 田埂 闪烁 淘洗 牵手  坑坑洼洼 填上 庄稼 葡萄 成熟 ‎①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②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和书写的注意点。‎ 识记方法:‎ ‎“鹅”“俗”“跃”“穗”“镀”“埂”“烁”等字都可以用部件相加法来识记。老师可以适当讲解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字义。‎ ‎“卵”字,出示金文字形,引导学生观察字形,了解字义:‎ ‎:像昆虫产在叶子或枝条上的两颗蛋珠。‎ ‎:像许多孕育中的虫蛋。‎ 书写注意点:‎ ‎“牵”上面的“大”要写得小一点,最后一笔是长点;“鹅”左右基本同宽,“我”的斜钩适当收一点,“鸟”的竖折折钩中的横折不要写得太大;“卵”的笔顺是“撇、竖提、点、撇、横折钩、竖、点”。“葡”和“萄”的“横折钩”要写得略微大一点,以便能包住里面的字,而里面的“甫”和“缶”则要写得紧凑些。‎ ‎③齐读词语。‎ ‎④进行生字书写练习,并组织反馈。‎ ‎(2)朗读挑战:你认为哪个段落最难读?你有信心把它读好吗?(注意“运载”的“载”是多音字,读zài;“衣裳”的“裳”和“庄稼”的“稼”都读轻声。)‎ ‎(3)理清课文脉络。‎ ‎①交流“我”和阿妈走过的地方:小路、溪边、田埂。‎ ‎②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写的?以此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1~3段):写月明之夜,洱海边景色美丽,阿妈带“我”出来走月亮。‎ 第二部分(4、5段):写“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 第三部分(6、7段):写“我”和阿妈在田埂上走月亮。‎ 第四部分(8、9段):写走月亮带给“我”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自我的经验进行自主识字,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通过“卵”字的字源识字,将字义和字形巧妙地结合起来,更利于学生识记。“朗读挑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朗读指导的针对性。引导学生“交流‘我’和阿妈走过了哪些地方”并依据此划分段落,意在指导学生把握行文线索和文本结构,提高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三、走进月夜,感受月境 ‎1.同学们,课文最后写道:“多么奇妙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板书:奇妙)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奇妙”的夜晚呢?让我们伴着月亮一起走进这个夜晚!‎ ‎(播放课件,营造意境)秋天的夜晚,那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洱海边升起来了……‎ 请同学们认真看课件,用几句话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画面。‎ ‎2.那么,课文是怎么描述这一轮洱海边的明月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画出描写月亮和月下景物的句子。‎ ‎3.组织学生交流。‎ 出示句段: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引导学生了解此处省略号表示的是内容上的省略,说明月光下的美景还有很多。‎ ‎(1)说说读了这一段的感受,以及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2)作者是怎样把月亮皎洁的特点表现出来的?‎ ‎(一是用了一个问句“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来突出月亮的洁净、明亮;二是用一种直接描写的方法“那样明亮,那样柔和”突出月亮的特点;三是通过描写月下景物被照亮了突出月亮的皎洁的特点。)‎ ‎(3)配乐朗读,读出画面感。‎ ‎4.学习作者第二自然段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写某一事物的特点,如“大风”“太阳炎热”“声音响亮”等。‎ 设计意图:“奇妙”是这篇课文的文眼,抓住这一个核心词眼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去体悟夜晚的奇妙,可以较好地架构整篇课文的教学。在引导学生感受月境的基础上重点领悟作者是怎么表现月亮皎洁的特点的,并且迁移写法,意在强化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提升语言能力。‎ 四、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1.这节课,同学们读书读得认真,写字写得漂亮,还学到了怎样把事物的特点充分表现出来的写作方法。课后请同学们把记不牢的生字多练几遍,并且熟读课文,下节课咱们比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2.作业布置:抄写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 设计意图:在识字、写字中夯实基础,在充分读书中积淀情感,扎扎实实地为第二课时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打好基础。‎ 第二课时 一、巩固词语,回顾内容。‎ ‎1.出示课文中的词语和词组。‎ 牵着 鹅卵石 风俗 稻穗 庄稼 坑坑洼洼 葡萄 田埂 跃出水面 月影团团 闪闪烁烁 沟水汩汩 镀亮的银毯 洒满月光的小路 月光闪闪的溪岸 ‎(1)指名朗读。‎ ‎(2)选用其中的几个词语或词组说几句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话。‎ ‎2.导入:上一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走进了一个美妙的月夜,这一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作者和阿妈的脚步一起走月亮。‎ 设计意图:通过多次再现,引导学生牢固识记。运用生字词语来说几句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话语,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回顾,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又可以引导学生准确地积累运用,促进学生运用的意识,提高运用的能力。‎ 二、精读感悟,品味“奇妙”‎ ‎1.提出自主学习要求:潜心品读课文,思考:作者和阿妈走月亮,哪些所见所闻让你觉得很奇妙?你脑海中浮现了哪些难忘的画面?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交流。‎ ‎2.组织学生交流,出示相应的段落。‎ ‎(1)句段一: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一个“抱”字,形象地写出了小水塘的形状及倒映在水中的月影。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哟!‎ ‎①说说这段话中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很奇妙。‎ ‎②读着这些奇妙的景物,你的眼前浮现出一幅幅怎样的画面?你能和同学来分享一下吗?(教师指导学生交流画面,随机进行表达指导。)‎ ‎③品味语言。‎ 过渡:月下的溪水是奇妙的,河床是奇妙的,小水塘是奇妙的。每一个奇妙的景物在同学们的想象中都是一幅美妙的画面。不仅如此,这一段文字也是美妙的,你们再读读这段话,哪些文字你觉得用得很奇妙?‎ 引导学生交流体会:‎ A.“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这一句中的“流着”将月光映照下的溪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以及溪水两岸山草、野花的香气迷人写了出来。‎ B. “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这句中的“抱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将月亮倒映在小水塘里的优美意境表现了出来,也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⑤指导品读并尝试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2)句段二: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声里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在坡头那片月光下的果园里,这些好吃的果子挂满枝头。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是啊,它旁边,是它浇灌过的稻田。哦,阿妈,这不就是我们家的地吗?春天,我们种油菜开花了,我在田地里找兔草,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飞……收了油菜,栽上水稻。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 ‎①说说这段话中哪些情景让你觉得很奇妙。‎ ‎②读着这些奇妙的景物,你眼前又浮现出哪些画面呢?‎ ‎③比较体会:‎ ‎“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声里银光一闪”一句中的“唱着”改为“叫着”你觉得好吗?为什么?(“唱着”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体现了叫声的优美,以及作者的喜爱之情。)‎ ‎④“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你觉得这句话写得好吗?(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稻穗成熟的样子,以及月光下稻田的美丽,语言生动、形象。)‎ ‎⑤过渡:是啊,“我”和阿妈走在这样柔和的月光下,伴着虫鸣、鸟飞以及果园那边飘来的果香,边走边聊,多么甜美、多么幸福哇!即使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只是静静地走,温情也始终互相感染着,多美的意境啊!你能通过朗读将这些美妙的意境传递给同学们吗?(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天上人间、月亮星星与阿妈和“我” 融为一体的温馨画面和美好意境,体会“我”的幸福。‎ ‎     ‎ ‎(3)句段三: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啊,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①这一段话中又有哪些奇妙的地方吸引着你?你的脑海中又浮现出哪些画面?‎ ‎②省略号表示什么?引导学生通过省略号想象:“我”和阿妈还去了哪些地方。月光照在那儿又是什么样?引导学生像作者一样用“走过……走过……走过……”的句式来说一说。‎ ‎③带着感情朗读,注意把文章景美、情美、人美的意境读出来。‎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我”和阿妈走月亮的“奇妙”,在感受奇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展开想象,走进文本所描绘的意境中,使文本所描绘的人、事、景物立体丰满起来。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加强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领悟文本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表达效果,领悟文本语言文字的“奇妙”。‎ 三、总结谈话,拓展练笔 ‎1.《走月亮》这篇文章用优美的文字,领我们走过了小路、溪边、田埂,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欣赏了一幅幅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温馨、快乐、甜美、幸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全文,用心和阿妈一起走月亮!‎ ‎2.说说读了课文之后,自己有什么收获。(可以从内容的角度来谈,也可以从写作表达的角度来总结等。)‎ ‎3.实践言语:‎ ‎(1)运用比喻的方法将下列句子写生动。‎ ‎①秋天到了,树上结满了红彤彤的柿子,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平静的湖面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拟人的方法将下列句子写生动。‎ ‎①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冬天,雪花从天空中飘落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布置作业:你还记得月下的某个情景吗?仿照课文第6自然段写一写。‎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用教学,即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本环节教学以“比喻、拟人”两个语用知识点作为实践点,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学习表达,提高表达的能力。‎ 板书设计 走月亮奇妙奇妙的溪水奇妙的水塘奇妙的秋虫、夜鸟、鱼儿奇妙的果园、稻田奇妙的月亮、小星星家乡月夜美如画  浓浓亲情记心田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融朗读、品味、想象、表达于一体,引导学生用语文的方式“烹调”语文的味道,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接触言语,通过生动、扎实的语言实践活动,走进文本世界,让“言”与“意”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一是在“涵咏品味”中烹调语文的“品”味,如教学“流着”“抱着”等词以及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引导学生涵咏品味、潜心化解,体会词句表达的效果。‎ 其二是在“吟哦诵读”中烹调语文的“读”味,引导学生在体悟文本意境和想象画面的基础上入情入境地朗读,体现了读与思的结合,读与情的融合,课堂流淌着浓郁的“读”味和“情”味。‎ 其三是在“意境联想”中烹调语文的“韵”味,抓住了文本中的空白处,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意境联想,虚实相生,意蕴连绵,仿佛是打开了学生鲜明的“视界”,使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其四是在“读写结合”中烹调语文的“写”味,充分发挥教材“例子”的功能,把学生放牧在语言的原野之上,在大量的言语实践中铸就语用的品格。‎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