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8淮阴区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开学考试语文(附答案)
2020.8 淮阴区高级中学 2021 届高三开学考试语 文(附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 题纸上。 3.请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按题号在答题纸指定区域作答,在其 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把传染病、流行病通称为“瘟疫”,自商代开始就有“瘟 疫”的文献记载。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 中国先后发生过 321 次疫病流行,由于中医的有效预防和治疗,在有 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 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一次瘟疫就造成数千万人 死亡的悲剧。 中医文化传延几千年,出现了神农、黄帝、扁鹊、华佗、张仲景、 孙思邈、李时珍等中医药名家,留下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中医学著作和《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 等中药学著作。中医药并不局限于汉族医药,还包括中国各具特色的 民族医药,他们各成体系,各具奇效。20 世纪 50 年代,小儿流脑、 乙脑流行,中医成功地运用白虎汤和白虎加苍术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 治疗。在 2003 年的非典型性肺炎以及 2009 年的甲型流感战疫中,中 医药再次让人们见证了其特殊疗效。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中, 中医药及时参与病毒感染群众治疗,其治愈和康复效果更为明显。张 伯礼院士团队观察数据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 间为 5.15 天,比单纯西医少 2 天;体温恢复时间为 2.64 天,比西医 少 1.7 天;平均住院天数少 2.2 天,CT 影像好转率高 22%,临床治愈 率高 33%,普通转重症比率低 27.4%。 (摘编自王守富《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谈增强中医文化自信》) 材料二: 2020 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再度激起“中西医之争”。否定中医的理 由集中于“不科学”。那么,“科学”能等同于“合理”吗?谁也不能 说在近代科学出现于欧洲之前,人类的想法和做法从来没有合理过。 也不能说在近代科学出现之后,实践中就只有这一种“合理”。而且 即便在科学领域之内,其方法和结论也在不断分化和变革中。做科研 的学者和从事临床治疗的西医医生并不轻易否定中医学,部分原因他 们在长期的专业训练中成“科学精神”只说证据支持的话,对自己研 究范围之外的事物保持审慎。倒是一些并不从事科研临床工作的“科 普作家”,生搬“双盲实验”“安慰剂效应”等概念,以医书里有蝙蝠 粪便这类耸听的药材为由,急吼吼地来“反伪科学”了。这体现了他 们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迷信。所谓迷信,不必是某种“信”的内容,而 应是一种“信”的方式,比如:不承认有科技控制能力之外的事情等。 “合理”也分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质疑中医的人倾向于将其无 法否认的治愈效果归为心理暗示。这虽是以偏概全,但中医的确不排 斥心理效应,“情志”是重要的诊疗因素。 心理效应被视作对实验室科学研究的干扰,但如果安慰剂会增强 人的求生意志,若在生死一线间起决定作用,是否要采用呢?但凡进 过手术室的人,都会给出跟登台演讲、键盘作文的人不同的回答。此 次抗疫中,重症患者的意志力是关键性的疗愈因素。 中国传统医学与基于近代科学的西医学确有思想观念的分歧。西 医的思维方式基于身心二分的哲传统,将“身”拆分为组织、细胞、 蛋白质、基因等物质对象和转氨酶、血糖等物质指标,追求不断增强 对物质对象的精确认识和人为控制。治病的思路是把病毒、癌细胞或 者其他不良的物质实体精确定位,然后用药物、手术刀等人工手段把 它们清除。中医则更仰赖每个生命体的自组织能力,方剂和针灸都旨 在激活和加强生命本有的免疫和自愈能力,并把积累的经验凝固在其 理论和操作体系中。这种思路擅长的不是定义和消灭病原体、癌细胞 等,而是效变小环境,使其干不成坏事。 在此次疫情中,西医有时也表现得无能为力,尤其在涉及个体免 疫力、自愈力和体质差异等方面,而中医则有较为明显的效果,但最 激烈的争议倒不在这些实践效果,而是在观念上能否相信中医合理。 不过,专精于研究物质实体的西医有其难以企及的优势:一个强 大的学术共同体,一个可积累可传播的知识体系。实验室研究出来的 最新成果,一旦公布于权威期刊,全球的医疗界都能了解和应用。相 对而言,传统中医的实践和理论都更支持个别化诊治。每个人,包括 患者和医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整体,待解决的问题也是高度差异 化的。大夫要摸索自己独有的模式并愈加精熟,所以“老中医”貌似 更可靠。但这个特点让“可重复”“可证伪”和“可交流”变得困难。 “说不清楚”在理想状态是“妙不可言”,但流于平庸则文过饰丑。 不世出的高手因医术高超被传为神话,但水准高却不能只靠讲故事。 意象化的概念体系要由扎实的技艺训练去承载,技艺怕失传,更怕“道” “气”等词语被各路“大师”用作蒙混的话术。 (摘编自孙焘《文化反思中西医之争》) 材料三: 根据经合组织(OECD) 2017 年数据, 我国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 数(人) 为 2.0, 美国 2.6,日本 2.4,欧洲国家多在 3 以上,奥地 利则为 5.2。即使不考虑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短期激增需求,我国的 医疗服务供给也是相对不足的。此外,我国自进入“老龄化社会”后, 老龄化进程迅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 占总人口比例从 2000 年的 7.0%已上升到 2018 年的 1.9%。根据世界 银行发布的报告,预计到 2050 年,我国这一数字将达 26%。 根据《2018 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全国中 医药人员总数为 71.5 万人,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 7.5%。而西 医为主的综合医院中,更是只有少量的中医从业人员,且主要工作于 中医科,并未真正融入各个专科,实现中医的全面参与。据 2017 年 教育部数据,在医学教育供给体系中,医学类在校生数为 124.4 万人, 其中,中医类专业学生在校生数为 17 万人,仅占医学类教育规模 13.7%。在西医院校或综合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 过程,尽管中医学在防治疫情、慢性病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在课 程体系设置中,通常只有《中医学》一门课程,多则 100 学时左右, 少则 30 学时左右。 (摘编自翟双庆《疫情“大考”背景下对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虽然发生过三百多次疫病流行,但从没出现过一次瘟疫 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现象,中医起到了重要作用。 B.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医学名家灿若群星,医学典籍浩如烟海, 其中我们最熟知的当属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 C.通过材料一中数据的対比,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中医治 愈和康复效果比西医具有明显优势。 D.质疑中医的人,即使对中医体现出来的治疗效果无法否认, 也往往将中医的疗效归为心理作用而不认可其科学性。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并不完全等同于“合理”,因此,远在近代科学出现 之前就存在的中医虽然“不科学”,却是“合理”的。 B.从事科研的学者和临床的医生不轻易否定自己不了解的事物, 一些“科普作家”则对科技控制能力之外的事物予以否定。 C.西医拥有强大的学术共同体和可积累可传播的知识体系,较 中医有“可重复”“可证伪”和“可交流”的优势。 D.数据显示,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医疗服务供给存在较大缺 口,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医疗服务供需何题更加凸显。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精确制导炸弹可以打击敌人的军事目标,却对隐匿在平民中 的敌人束手无策。 B.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 汁,尽服之”的抗疟记载。 C.即使面对同一患者,张医生说的“气血”也未必是王医生理 解的意思。 D.同样的曲谱,每个乐师各有发挥,甚至同款的乐器都各各不 同。 4.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从材料三看出,当前中医发展面临哪些问题? (二)现代文阅读 II (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谁持彩练当空舞 熊召政 老远我就看到那棵大樟树了。那是怎样的一棵樟树啊,它的主干 比碾盘还要粗壮。枝盘曲着伸向天空,每一根都分明留下铁打铜铸的 英雄气,树上所有的叶子都葱绿、晶亮,它们密密簇簇,横拓出去, 遮盖了村落前大半个稻场;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不仅有被春雨洗 亮的阳光,更有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的鸟鸣。 这棵大树后面,是一栋江南常见的白墙青瓦的古民居,一种四水 归堂的泥砖建筑。从墙上的铜牌可知,这是当年毛泽东担任中央苏维 埃政府主席时的旧居。 我们说战争是残酷的,但战场上的风景往往如诗如画。就像这栋 位于瑞金叶坪的伟人住过的古民居,无论是它瓦檐上苍郁的针菲,还 是泥墙上被风雨剥蚀的苔痕;无论是它天井里潮润的细沙,还是瓦脊 上等待炊烟的雨燕,给予我的都是恬淡的乡村牧歌之感。住在这样的 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 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从这激战之后的诗句来看,伟人自有伟人的胸襟,伟人自有伟人 的浪漫。在诗人眼中,历史总是充满诗意。 走出这所房子,我站在大樟树下。突然,不知什么地方的广播放 起了《十送红军》。尽管当地人说,这首歌唱得失去了赣南的韵味, 已经不是乡音了,但我仍在这略带忧伤的旋律中,领略到七十年前那 些浸在血水与泪水中的记忆。 毛泽东在这棵大樟树下骑上战马,迈向重重关山;八万多红军在 这片土地上启程,在乡亲们期盼与炙热的眼光中,开始了人类历史上 最为壮烈的长征。 我的家乡是另一片苏区,红军战士头上的八角葵帽,成为我童年 记忆中不可亵渎的神圣图腾。神圣可以沉眠,但不会消失。此刻我站 在这棵大樟树下,听完《十送红军》后,忍不住四下张望:与漠漠水 田上的白鹭一起飞扬的战旗呢?在青石板上驰过的马蹄呢?它们都 去了哪里? 我常说,如果我早生半个世纪,我可能不会成为一名作家。几乎 不用置疑,多血质的我,肯定是一名红军战士。我羡慕毛泽东、周恩 来、朱德这样的伟人,在中国的大地上,写下民族的史诗。一支笔比 之一杆刺破黑暗的长枪,一本书比之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毕竟 分量太轻,太轻。 十送红军,送的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骨肉。多少个苏区的母亲 啊,在漫漫长夜里,她们纺车上的手柄,一次又一次摇圆了中天明月, 但总不能摇圆她们无尽的思念。那永远不能收回的,村口送别的目光 啊,又怎能穿透二万五千里的重重阴霾?雪山草地,沼泽荒漠,一寸 一寸,不仅沾满了战士的血,也沾满了亲人的泪。 纵览历史,我们可以说,所有通往天堂的路,都充满了艰辛与苦 难。一个人扭转乾坤的能力,取决于他化腐朽为神奇、化苦难为诗情 的禀赋。历史拒绝呻吟,但历史不拒绝浪漫。毛泽东在硝烟弥漫的战 场上吟唱“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何等的想象力啊!正是他和他的 战友们,用自己的如虹豪气,为我们的民族炼出了一条魅力四射的彩 练。 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炮火 不能烧毁它,风雨不能摧残它。当这条彩练飞过于都河,飞过金沙江, 飞过娄山关,飞过乌蒙山,飞过南国的雾,飞过北国的雪,我们惊异 地发现,原来这一条彩练,竟是一条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谁持 彩练当空舞?是我们的红军,我们餐风饮露、百折不挠的中华儿女。 物换星移,历史的烽烟早化作大地上的虹霓,我们也只能从竟夜 的春风、从山间的鸟啼来谛听烈士们的呼吸。但是七十年前的那棵老 树,还是那么苍翠欲滴,这是因为它的根须,始终抓住了泥土;七十 年前的那条彩练,还在我们的仰望中飘舞,这是因为民族的精气还在。 对于我们来说,长征不仅仅是一段逝去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种奋进 的象征,还是一只正在吹响的号角,一首还没有完成的史诗。 (摘自熊召政散文集《历史的驴友》)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述古民居的屋檐针菲、泥墙苔痕、瓦脊雨燕等,突出 其古朴淡雅,旨在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B.文中用“最壮烈”修饰“长征”,既写出了亲人思、战争之烈, 又表现出长征路途之长、人员之众。 C.文章写赣南、作者家乡等地的苏区,表明中国革命能够取得 胜利,离不开众多苏区百姓的大力支持。 D.文章没有详写战争生活的残酷激烈,而是着重表革命的浪漫 主义情怀,礼赞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描写大樟树的主干、枝ㄚ、叶子突出大樟树的盎然 生机,为全文营造了昂扬明朗的氛围。 B.文章虚实结合,借大樟树与《十送红军》,将现实与回忆融为 一体,在现实描写与历史回忆间自如转换。 C.散文贵在有“我”,文章提到“我”的向往时,用笔与长枪、 书与战争作比,表现出尚武轻文的倾向。 D.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樟树根须始终抓住泥土而苍翠依旧,象 征着军民之情长在,长征精神永葆生机。 8.请简析诗句“谁持彩练当空舞”在全文中的作用。 9.本文是“长征精神赞”征文获奖作品,请从语言与内容两个 角度分析其恢弘磅礴的风格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2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苏夔字伯尼,京兆武功人也。少聪敏,有口辩。八岁诵诗书,兼 解骑射,年十三,从父威至尚书省,与安德王雄驰射,赌得雄骏马而 归。十四诣学,与诸儒论议,词致可观,见者莫不称善。及长,博览 群言,尤以钟律自命。初不名夔其父改之颇为有识所哂起家太子通事 舍人杨素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儿苏夔无父 后与沛国公郑译、国 子博士何妥议乐,夔与国子博士何妥各有所持。于是夔、妥俱为一议, 使百僚署其所同。朝廷多附威,同夔者十八九。妥恚曰:“吾席间函 丈四十余年,反为昨暮儿之所屈也!”因而得罪,议寝不行。著《乐 志》十五篇,以见其志。数载,迁太子舍人。后加武骑尉。仁寿末, 诏天下举达礼乐之源者,晋王昭时为雍州牧,举夔应之。与诸州所举 五十余人谒见,高祖望夔谓侍臣:“唯此一人,称吾所举。”于是拜晋 王友。炀帝嗣位,迁太子洗马,转司朝谒者。以父免职,夔亦去官。 后历尚书职方郎、燕王司马。辽东之役,夔领宿卫,以功拜朝散大夫。 时帝方勤远略,蛮夷朝贡,前后相属。帝尝从容谓宇文述、虞世基等 曰:“四夷率服,观礼华夏,鸿胪之职,须归令望。宁有多才艺,美 容仪,可以接对宾客者为之乎?”咸以夔对。帝然之,即日拜鸿胪少 卿。其后弘化、延安等数郡盗贼蜂起,所在屯结,夔奉诏巡抚关中。 突厥之围雁门也,夔领城东面事。夔为弩楼车箱兽圈,一夕而就。帝 见而善之,以功进位通议大夫。坐父事,除名为民。复丁母忧,不胜 哀而卒,时年四十九。史臣曰:夔志识沉敏,方雅可称,若天假之年, 足以不亏堂构矣。 (节选自《隋书·苏夔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初不名夔/其父改之/颇为有识/所哂起家太子通事舍人/杨素 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儿/苏夔无父/ B.初不名夔/其父改之/颇为有识所哂/起家太子通事舍人/杨素 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儿/苏夔无父/ C.初不名夔/其父改之/颇为有识所哂/起家太子通事舍人/杨素 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儿/苏夔无父/ D.初不名夔/其父改之/颇为有识所哂/起家太子通事/舍人杨素 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儿/苏夔无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京兆,属古代二级行政单位,所辖范围相当于陕西省西安市 及其附近所属地区。 B.洗马,太子属官,在宫中服役,掌管图书等。如《陈情表》: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C.除名,封建时代对官吏的一种惩罚。此外,罢、黜、贬谪、右 迁等也属惩罚方式。 D.华夏,最初指周王朝及属于周“王母弟甥舅”的诸侯国,后为 神州及汉族的别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苏夔多才善辩,知识广博。他自幼聪敏,富有口才;少年时就 能够与众儒辩论,受人称赞;他博览群书,擅长骑射。 B.苏夔通晓礼乐,深受赏识。他著有《乐志》十五篇,后来又凭 借着音乐才华被推荐去觐见皇帝,高祖对他称赞不已。 C.苏夔人生坎坷,屡遭挫折。仕途上,他两次因为父亲的缘故被 罢免官职;生活上,他重视亲情,因母亲去世哀伤而死。 D.苏夔临危不惧,御敌建功。突厥围困雁门关时,他组织军民短 时间完成弩楼、车箱和兽圈的制作,凭借军功晋升官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夔领宿卫,以功拜朝散大夫。时帝方勤远略,蛮夷朝贡,前 后相属。(4 分) (2)谢果道骑贲金银珠玉以赂龟兹。起伏兵遮击,尽杀之。(4 分) ((研柔列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15 题。 玉楼春 李清照 红酥肯放琼芭碎。探著南枝开遍未。 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 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注]此词作于宋崇宁三年(1104),期间李清照曾上诗赵挺之(赵 明诚之父)请教其父。当时的朋党之争非常强烈,李清照为党祸之松 紧所左右,时居汴京,时返原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诗尽得梅花神韵。而且活画出赏梅者虽愁闷却仍禁不住要及 时赏梅的矛盾心情。 B.首句以“红酥”比拟梅花花瓣的宛如红色凝脂。以“琼苞”形 容梅花花苞的美好。 C.四两句的“几多香”“无限意” ,将梅花盛开后所发的幽香、 所呈的意态摄纳其中。 D.“道人憔悴春窗底” ,作者借隔壁道观的道人来抒写自己内 心愁闷煞人的情状。 15.“朱彝尊《静态居诗话》卷十:‘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 风不起。’皆得梅花之神。”请结合此评论,简要分析尾联的内涵。(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其 中“进亦忧”指的是“ ”,“退亦忧”指的是“ ” (2)《 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 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 。 (3)龚自珍《己亥杂诗》中“ , 。两句,传达出诗人“不 在其位,亦谋其政”的精神,表明了诗人无比坚定的决心。 三、语言文字运用(2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 题。 中国历史前进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制度演进所带来的更加紧 密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则使 的躲藏变得愈发困难。这样的窘 况,让求隐不能的魏晋士人不得不转而寻求精神上的逃避,他们眼见 财富和地位不再_ 却无能为力,终日周旋于身份认知与生存状况的 巨大落差中不得解脱,还要时时____,唯恐稍有疏忽而招致祸端。正 如《晋书》所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朝不保 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几乎使这三百年间的 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后人提起魏晋风流, 无不带着艳羡的语气,言必提“‘六朝’卖莱佣都有烟水色”,殊不知 这风雅至极的“烟水色”背后,是多少徒劳无功的苦闷和刻意为之的 伪装。就在这 _, 连对坐争辩都得规避俗事、政事以避祸的“清谈 时代”,玄学家何晏带着一剂名为“五石散”的药方华丽登场,由此 开启了六朝名士依靠药物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新风尚。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明哲保身 与生俱来 处心积虑 人人自危 B.全身而退 与生俱来 殚精竭虑 人人自危 C.全身而退 天赋异禀 处心积虑 提心吊胆 D.明哲保身 天赋异禀 殚精竭虑 提心吊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千百年间弦诵不绝的古典诗文,也仿佛一条长河,_①。对于桐 庐这个地方,早在南北朝时期,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中,就已 经有着极为生动的描写了。 诗画不分家。富春江的涛声,在诗人吟哦声中化成一行行韵脚, 而她的浪花溅落到宣纸上,_②_。元代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 图》, 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初秋景色。六百多年前,年近八十的黄公 望游历至此,感慨于这里“山峰俊奇,峡谷雄伟”,于是长住下来, 用整整四年的时光,走遍富春江两岸的峰峦林壑,绘就了这幅被誉为 “画中之兰亭”的山水长卷。据说,八成画面都取材于桐庐境内的江 山景色。画卷上,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阔波渺,林峦浑秀,草木 华滋,村舍茅亭之间,樵夫钓客的身影参差隐现,弥漫着萧散淡泊的 诗意。凭借艺术的非凡力量,大自然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 分) A.引用 比喻 夸张 B.对偶 反复 排比 C.对偶 夸张 拟人 D.排比 引用 比喻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 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4 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村舍茅亭之间的樵夫钓客的 身影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 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 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 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 分) ①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关系密切,②谷雨也不例外。 ③雨水、小雪、大雪等节气跟谷雨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④谷雨有“雨生百谷”的意思,⑤降水量增加,气温迅速升高,⑥田 中初插的秧苗在雨水滋润下茁壮成长。⑦谷雨时节巳时值暮春,⑧许 多地方鲜花盛开,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⑨甚至南方一些地区已开始 有炎夏的感觉。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 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70 个字。(5 分) 新华社北京 4 月 3 日电(记者吴晶、杨依军)中共中央总书记、国 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 3 日上午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 调,在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不断推进的时刻,我们 一起参加义务植树,既是以实际行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秩 序加快恢复,又是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促进人 与自然和谐共生。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 态保护和修复,扩大城乡绿色空间,为人民群众植树造林,努力打造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天朗气清,春意盎然,又到了植树造林的大好时节。上午 10 时 30 分许,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 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集体乘车,来到位于北京市大兴区旧宫镇的 植树点,同首都群众一-起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生命赞歌、家国情怀、审美鉴赏、科学之趣、文化传承、英雄情 结、思辨创新、自然之美”,这是即将使用的高中语文统编新教材设 定的单元主题。 请你以一名高考生的身份,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在辩论赛上,反方认为语文学习不需要强调“思辨创新”,作 为正方代表,请你写一篇反驳词。 ②有同学认为:有了“家国情怀”这个主题,就无需“英雄情结” 这个主题。请你结合当下社会现实,给“语文教材大家谈”座谈会写 -篇发言稿,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 考 答 案 1.D 2.A 3.B 4.材料二首先通过“科学”与“合理”的关系介绍了中医的合 理性。然后分析了中医和西医思想观念的分歧。最后补充交代了中医 相对西医存在的弊端。 5.①全国中医药人员数量太少。②综合医院中,中医从业人员 很少,且主要工作于中医科,并未全面参与各个专科。③在医学教育 体系中,中医类专业学生占比极小。④在医学院校中,中医学的课程 和课时都很少。 6.A 7.C 8.①以之为题,增强文学性和感染力。②在文中反复出现,结 构全篇。③以之喻指历史与现实的长征,生动形象。④表现先辈革命 豪情与浪漫情怀,突出主题。 9.语言表达:①“如虹豪气”“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等 词语宏大壮阔,充满豪情;②排比句、设问句等句式使文章气势如虹, 酣畅淋漓。 叙述内容:③历史与现实交织,时代与未来结合,描述宏观概括; ④赞颂革命先驱和伟大事业,笔调炽热奋进,抒情奔放热烈。 10.选 B 解析: A 项“颇为有识/所哂”错误,"....所” 是被动 句式; C 项 “素每戏/威曰”断句错误,“戏” 的宾语是“威”,不 能断开; D 项“太子通事舍人”不能断开,这是完整的一个官名,后 文“数载,迁太子舍人”是一个旁证。 11.选 C 解析:“除名”指开除官籍,“右迁”则指升职,二者所 指不同。 12. 选 B 解析:原文是“诏天下举达礼乐之源者”,应该是礼乐两 个方面,而不只是凭借以音乐才华。 13. (1) 苏夔兼任值宿守卫,凭借军功被任命为朝散大夫。当时 皇帝正致力于开拓疆士,前来朝贡的少数民族络绎不绝。(语意 1 分, 译出“领”“远略”“相属”各得 1 分。) (2)谢果然派了骑兵携带金银珠宝玉器来贿赂龟兹国。班超埋伏 着的士兵进行拦击,把他们全杀了。(译出“赍”“赂” 各得 1 分, 句意 2 分) 14.选 D 解析:“道人”是作者的自称。 15. (1) 作者从开得正盛的红梅联想到红梅未来的命运,以及自 己的青春时光。顿悟饮酒赏梅要迅疾。明日起风时已无梅!尾联隐含 着莫错过大好时机且举杯遣怀的意味,转愁闷为自宽自慰,自邀自乐。 (2) 尾联看似浅直,实则内涵却十分深邃含蓄。这是作者晚年流落江 南之后的反常写法。它饱含着词人对梅花命运的深沉忧虑。也深藏着 青春易老。世事难料,人世沧桑之感。这样含蓄的结句,更使全词的 艺术形象收物我一体之妙。 16. (1)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 出师未 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7.选 B 解析: “明哲保身”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 来危险的事,现在指因怕犯错误或有损自己利益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 可否的处世态度。“全身而退” 指为了保全自己,主动地退出曾经与 自己有关的事件,并且在离开的时候能够毫无牵挂。“与生俱来”表 示人一生下来就有:天生。“天赋异禀”形容一个人有异于别人的 奇特的天赋或特长,用在此处不恰当。“处心积虑”指千方百计地盘 算,多含贬义。“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人人自危” 指每个人都感到危险,不安全。“提心吊胆”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 怕。这里说的是群体,因此用“人人自危"。 18.选 D 解析:选段中没有使用夸张、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也 仿佛一 条长河”使用了比喻手法;“山峰俊奇,峡谷雄伟”使用了引 用手法;“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阔波渺,林峦浑秀,草木华滋” 使用了排比手法。 19.①有着自己的上游(源头)②便晕染成(绘就成) -幅幅画卷 (每空 2 分) 20.①原文使用了三个短句,节奏明快、有力,并和前文句式保 持一致。改成长句后,就没有这个效果了。②原文使用“参差隐现” 很好地表现出樵夫钓客的身影状态和那种当地特有的朦胧感觉,且这 里的“参差隐现”是与“萧散淡泊的诗意”紧密相连的,删掉“参差 隐 现”后.就缺失了这层诗意。(每点 2 分) 21.③句“雨水、小雪、大雪等节气跟谷雨一样”主客体关系颠 倒,应以“谷雨”为主体; ⑤句“降水量增加,气温迅速升高”与前句不连贯,缺少时间状 语“此时(这时节)": ⑦句“时节”与“时值”语意重复;⑨句“甚至 南方一些地区”语序不当,“甚至”应该放在主语“南方一些地区” 后面。 22.4 月 3 日上午, 习近平总书记和国家众多领导人同首都群众 起参 加义务植树活动。(3 分)此活动既以实际行动促进经济社会发 展,又倡导生态文明理念(2 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