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3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4中国地理
2009年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4) 中国地理 1.选择题 (09年全国卷文综Ⅰ第11题) 我国南水北调方案中涉及的某水源地总面积约94700km²,表1为该地区域部分土地覆盖类型面积构成,下图示意该区域部分土地覆盖类型的地形构成。 表1 部分土地覆盖类型面积构成 类型 箭竹及灌丛 阔叶林 旱地 水田 石砾地、裸地 高山灌丛草甸 比重(%) 28.90 25.30 10.40 3.10 5.70 0.01 11.该水源地位于 A.长江三峡谷地 B.青藏高原 C.汉江谷地 D.江南丘陵 答案:C 【解析】该地为亚热带,且为调水的水源地、谷地。选C,汉江谷地。 (09年全国卷文综Ⅱ第11题) 某旅游团希望在杭州西湖欣赏“雷锋(塔)夕照”的同时,也领略“月到中天(月亮高度最大),水面风来”的情境。(注:月球公转周期约为30天,农历初一月球在天空中的视位置最靠近太阳 11.若该旅行团在18时40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并欣赏到“雷峰夕照”,那么这时期 A.华北平原小麦丰收在望 B.长江三角洲油菜花盛开 C.松嫩平原稻谷飘香 D.山东半岛瑞雪迎春 答案:A (09年北京文综第1,10,11题) 1.下图是中国局部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读图知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比Ⅳ区高,主要因为Ⅰ区 A. 夏季大气逆辐射强 B. 年平均气温比较高 C. 正午太阳高度角大 D. 天气晴朗且海拔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区域定位,区域特征描述能力、对比分析能力。依据图示经纬网,定位区域;联系所学知识,对比分析区域特征。关联考点:太阳辐射总量及其影响因素。 影响太阳辐射总量的因素众多:地形、气候(降水)、纬度(太阳高度角),图中两区域的辐射总量差异的关键在于地形和降水天数。 下图显示某年湖北省与相邻省级行政区往来货物的铁路运输量差异。读下图 10.接受湖北输出货运量最多的省份(直辖市)位于湖北以 A.南 B北 C.东 D.西 答案:A 11.承担由邻省(直辖市)输入湖北的货运量最大的铁路线是 A.京沪线、京广线 B.京广线、焦枝线 C.京九线、枝柳线 D.陇海线、焦枝线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对区域内交通运输的线路进行分析。由坐标图提取解题信息: 输出货运量依次为:湘、豫、赣、陕、皖、渝; 输入货运量依次为:豫、陕、湘、赣、皖、渝; (09年福建文综第3,4题) 图2示意我国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能源自给率的变化情况。完成3-4题。 3. 图中四条曲线代表西部地带的是 A.Ⅰ B.Ⅱ C.Ⅲ D.Ⅳ 答案:C 4. 下列地区可以大量调出能源输往Ⅳ地带的是 ①东北地区 ②西北地区 ③青藏地区 ④西南地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09年山东文综第5,6,7,8题) 艾丁湖的存在对吐鲁番盆地绿洲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图3是l万多年来艾丁湖变迁示意图回答5-6题。 5.图中信息反映出艾丁湖 ①湖面低干海平面 ②古湖盆地势北陡南缓 ③环境调节作用减弱 ④含盐量降低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答案:A 6.艾丁湖1万多年来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围湖造田 B.绿洲萎缩 C.湖区汇水面积减少 D.气候变干 答案:D 图4为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1973 -2002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 7-8题 7. 关于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前期增加后期减少的是林地 B.增幅和减幅均最大的是灌丛草地 C.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旱地 D.整个时期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 答案:D 8 以下土地利用类型中,其面积前后期变化能反映流域生态状况由退化趋于好转的是 ①林地 ②灌丛草地 ③建设用地 ④裸岩地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B (09年辽宁,宁夏文综第9,10,11题)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有多条河流从东、南、西三面注入,北部有水道通往长江,湖泊水面呈现“冬季一条线,夏季一大片”的景象变化。鄱阳湖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栖息地。据此完成9-11题。 9.鄱阳湖在冬季成为迁徙鸟群重要栖息地的原因是 A 湖滩面积大,水浅 B 湖底砂砾石广布,水质好 C 湖区少有大舞,能见度好 D 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答案:A 10.鄱阳湖冬、夏水面景象变化的原因是 A 湖底有线状洼地,冬季河道封冻,夏季来水量大 B 湖底平坦,入湖水量夏季大于冬季 C 湖底有线状洼地,水位季节差异明显 D 湖底平坦,长江顶托作用季节变化明显 答案:C 11.过去50年来,鄱阳湖湿地大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A 水土流失加速湖泊淤积 B 围湖造田 C 气候变干造成湖泊水位降低 D 湖区地壳明显抬升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运用地理原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取信息迁移思考的能力。 (9)鄱阳湖成为候鸟栖息地,条件在于:气候(纬度地、气候适宜,适于越冬)、湿地面积广、滩涂、浅滩等鸟类活动的场所多。 (10)“一条线”、“一大片”反映出湖区水域轮廓的变化,可从水量、水位的变化进行分析。 (11)“湿地减少”、“湖泊面积减少”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受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原因影响,但人为原因占主导,即:围湖造田、湿地开发或引水灌溉致使湖水水量下降。 (09年浙江文综第10题) 10.关于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国南方土地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尤为脆弱。 B.自然因素引起的荒漠化速率比人为活动引起的要快。 C.三江平原过度垦殖,土地荒漠化更加严重。 D.西北地区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 答案:D (09年四川文综第7,8,9题) 根据表1资料,回答7-9题。 表1 我国四省(区)人口及部分自然资源统计数据(2006年) 省(区)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耕地面积(万公顷) 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 木林总蓄积量(亿立方米) ① 34.3 532.5 1865.8 15.8 ② 53.5 1539.1 727.9 15.0 ③ 51.9 542.4 404.4 0.4 ④ 31.1 361.0 184.6 2.0 7. 表1中①、②、③、④所示省(区)的简称依次是 A.川、黑、苏、陇 B. 苏、川、陇、黑 C.黑、川、陇、苏 D. 陇、黑、川、苏 答案:A 8.下列推理,其过程和结论正确的是 A.耕地面积①比②小,因此.山区面积①比②大 B.水资源总量②比③多,因此,年降水量②比③大 C.木材总蓄积量③比④少,因此,森林覆盖率③比④低 D.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①比③小,因此,乡村人口比重①比③大 答案:D 9.有关四省(区)农业生产地叙述.正确的是 A.①省(区)西部是该省种植业集中地区 B.②省(区)东部是我国著名的棉花产区 C.③省(区)南部农业耕作制度一年三熟 D.④省(区)北部灌溉用水主要是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 答案:D (09年江苏地理第2,7,8,21,22,25,26题) 图1是一张反映“滴水叶尖”现象的照片。据此回答 2.该现象在我国较普遍出现于 A.天山天池湖滨 B.西双版纳澜沧江畔 C.桂林漓江沿岸 D.武夷山九曲溪边 答案:B 【解析】: 在我国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主要分布在台湾南部、海南岛南部、云南南部河口、西双版纳和西藏东南部。故2选B。 小明计划考察某地,地理老师建议他最好把时间安排在8月至10月,要带上墨镜、遮阳帽、防晒霜、羽绒服和防水服等物品。按照老师的建议,小明顺利地完成了考察活动。据此回答7-8题。 7.小明考察的目的地是 A.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 B.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 C.四川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D.内蒙古大草原 答案:A 8.图4的四幅照片中,由小明在考察地拍摄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文材料信息的获取能力及对相关中国地理知识的掌握。材料提示小明的考察时间为8-10月,为我国夏季,所带物品有墨镜、遮阳帽、防晒霜,说明日照强烈,羽绒服说明气温低、温差大,防水服说明有较强烈的雨雪天气。据此,第7题选A。第8题对应第7题选项如下:①四川大熊猫自然保护区,②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③内蒙古大草原,④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故第8题选B。 图11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读图回答21~22题。 21.P地与Q地相比,P地 A.年大风日数少 B.年降水量多 C.年降雪日数少 D.沙尘暴日数多 答案:AB 22.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 是 A.截留水分 B.改变气候类型 C.削弱风力 D.改变植被类型 答案:AC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区域地图信息获取、处理及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该区域为宁夏、内蒙古交界地带,图示信息反映该区域沙漠广布,荒漠化问题严重。Q在沙漠地带,根据新月形沙丘可知该地多大风,多沙尘暴。P地位于河谷地带,故较Q地年降水量多,年降雪日数多。故21选AB。该区域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生态功能是防风固沙,削弱风力,截留水分,增加植被覆盖,调节小气候,但不能改变当地大陆性气候的类型,植被类型也不会有大的改变。故22题选AC。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依据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等14项指标,对我国200个城市2006年度宜居状况做了评估。图1 3中数字是前30名的城市在各省级行政区的分布个数。读图回答25~26题。 25.前30名城市个数较多的省级行政区组合是 A.湘、粤、闽 B.苏、皖、鄂 C.京、辽、鲁 D.沪、浙、赣 答案:AB 26.西北地区的城市未排入前30名,其主要限制因素可能是 A.自然条件 B.旅游资源 C.城市建筑 D.生态环境 答案:AD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政区认知及中国西北地区环境、资源的综合认知。第25题要求考生将各组合中前30名城市个数计算出来后再做选择,A各省共有1+5+1即7个,B各省共有5+2+1即8个,C各省共有1+2+3即6个,D各省共有1+5+0即6个,故选AB。西北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限制了西北地区城市的发展,故第26题选AD。 (09年广东地理第3,4,5,16,18,25,26,27,28,29题) 3. 1980年以来,黑龙江西部水稻集中种植区向北推移了一个纬度左右,替代了原玉米种植区。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 土壤肥力 B. 热量条件 C. 河流汛期 D. 降水总量 答案:B 4. 云南某地梯田规模巨大,级数最多的达5000级,现已成为中外闻名的观光景点。当初修建梯田的主要目的是 A.保持水土 B. 发展旅游 C. 利于浇灌 D. 便于运输 答案:A 5. 与广东某特大城市相比,北京城市公路立交桥的设计坡度较小,主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A. 地质条件 B. 水文条件 C. 土壤条件 D. 气候条件 答案:D 16.我国天山北坡和北疆大部分地区,冬、春两季有时出现较长时间的连续降水。与此直接相关的天气系统是 A.快行冷锋 B.准静止锋 C.暖锋 D.反气旋 答案:B 18.人口抚养比是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的比值。 读图6,关于我国五省市人口抚养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贵州的少儿人口抚养比最大 B. 上海的老年人口抚养比最小 C. 北京的少儿人口抚养比大于广东 D. 江苏的少儿人口抚养比小于北京 答案:A 我国国有企业劳动生产率存在地区差异。读图9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25~26题. 25.关于我国国有企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省际差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湖北大于河北 B.山西大于江西 C.天津大于重庆 D.湖南大于海南 答案:AC 26我国沿海地区国有企业平均劳动生产率高于内陆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A.劳动者数量较多 B.市场化程度较高 C.企业规模较大 D.经营管理水平较高 答案:BD 大气污染与使用能源的种类密切相关。读图10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27~28题 27.关于四省市农村不同生活能源对大气SO2污染的贡献率,正确的叙述是 A.广东省以煤炭最小 B.福建省以薪柴最大 C.江苏省以薪柴最大 D.北京市以秸秆最小 答案:AB 28.减少我国农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措施有 A.发展沼气 B.开采小煤窑 C.利用太阳能 D.种植薪柴林 答案:AC 29.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市区极端最高气温和高温日数明显高于郊区,热岛效应更为 显著。其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郊区人口减少 B.城市消耗能源增加 C.单位面积蒸发耗热减少 D.城乡局地环流增强 答案:BC (09年海南地理第2,3,4,16,17,18题) 图l表示我国某水库年内逐月入库水量(a)、月均水位(水面海拔)(b)。读图1,完成2~4题。 2.图中信息表明 A.1~7月流域降水量持续增加 B.夏秋季节水库水位随入库水量的减少而降低 C.冬春季节水库入库水量少于出库水量 D.6~12月水库水位随流域降水量的增多而升高 答案:C 3.对5月份水库出现最低水位的合理解释是 A.降水量少 B.入库水量少 C.蒸发量大 D.为防洪放水腾出库容 答案:D 4.该水库可能位于 A.太行山地 B.秦岭山地 C.江苏省北部 D.云南省中部 答案:C 【解析】: 该题考查考生读图、析图;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布区域定位能力。 关联考点:水位变化的原因分析;水文特点、气候降水。 (2)a图中各月入库水量,3~7月持续增加,8~3月逐渐减少,入库水量主要集中在7~9月,A选项中“持续增加”的描述是错误的,1~3呈下降趋势。B图中各月份均水位变化:5~9月持续增加,10~5月持续降低,其中5月水位最低,9月最高。B选项夏秋季节入库水量并无降低趋势;D选项中入库水量、月均水位并非是一个不变的渐增或渐减过程。 (3)水库水位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入流水量减少,也可能是出水量增加;由a、b图示可知,5月份在入流水量递增的情况下(即气候特点变化不大,降水、蒸发变化不大),仍出现低水位,则需分析可行的出水原因,如:灌溉、腾挪库容等。 (4)分析其可能的大气降水作为该水库水补给形式,推敲该地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且水库有行洪、泄洪、分洪需求,进而可筛选甄别出正确选项。 图5示意我国某地形区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读图5,完成16~18题。 16.造成该地形区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及地质作用分别为 A.流水、沉积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沉积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 答案:A 17.该地形区应重点防御的自然灾害是 A.洪涝 B.干旱 C.低温冻害 D.滑坡、泥石流 答案:A 18.该地形区可能位于我国的 A.黄河下游地区 B.长江中游地区 C.云贵高原 D.珠江三角洲 答案:B 【解析】: 该题考查考生读图、析图;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由图可知:该地河、湖众多,地势地平(海拔在20m~40m之间),因此,可筛选选项,判断该地可能为我国东部地势第三阶梯,江河下游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平原。 (17)地势低平、河网密布,防洪、防涝是其重中之重。 (18)由(16)题可以得出正确选项。 (09年上海文综第16题) 16.台湾岛是祖国的宝岛。自大陆赴台旅游开通后,游客日益增多。下列选项符合岛内地理概况的是( ) ①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区 ②气候受太平洋北赤道暖流影响 ③基隆盛行东北风,降水量较多 ④水果之乡,盛产苹果、柑桔与香蕉等 ⑤阿里山、日月潭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A.①④⑤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答案:B (09年上海地理第一,九,十,十一题) (一)经过建国以来60年的奋斗,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中国正崛起于世界东方。 1.下列选项中,能正确反映我国历年来社会经济变迁的是 ①石油出口量不断增加 ②铁路通车里程不断增加 ③农业人口比例不断降低 ④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2.下列选项中,能正确反映上海60年来社会经济变迁的是 ①港区布局由沿江向沿海发展 ②钢铁工业由分散到集中 ③郊区农业用地面积由小到大 ④第三产业比重由低到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九)迎着金融风暴挑战,2009年3月浙江海宁某村农民在村干部带领下,共同集资参股购买某国土地种植大豆。村干部介绍说:“该国一半国土位于世界最大的高原,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可耕地开垦面积不到50%,该国政府鼓励外资从事土地开发……’ 19.浙江海宁农民海外创业所去的国家是 A. 智利 B. 巴西 C.阿根廷 D. 秘鲁 答案:B 20与该国相比,浙江农业区位条件不利的是 A.耕地资源不足 B. 市场需求量不大 C. 水热资源贫乏 D. 农业劳力短缺 答案:A (十)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热岛效应、咸潮侵袭、滩涂冲刷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21.长江三角洲区域性热岛效应比较明显的主要原因是 ①能源消耗加大 ②城市人口剧增 ③水域面积扩大 ④市郊农业发展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A 22.上海在长兴岛北侧边滩筑堤建成青草沙水库。该水库主要功能是 A.防止洪水泛滥 B. 扩大湿地面积 C. 开发旅游景点 D. 提供优质水源 答案:D 23.下列因素中,可能使长江三角洲滩涂遭受侵蚀与海岸线后退的是 ①上游输沙量降低 ②风暴潮频发 ③长江径流量加大 ④海平面上升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十一)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冬季避寒旅游逐渐流行起来。据研究,一月平均 气温一般在10℃到22之间的地区.适合于作冬季避寒旅游的目的地。 24.我国冬季比世界上度地区偏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A.受副极地低气压的控制 B. 西伯利亚冷空气频繁南下 C. 东部沿海受到海流影响 D. 太阳高度小,日照时间短 答案:B 25.下列各组城市中,适合于冬季避寒旅游的是 A. 珠海、南昌 B. 南昌、贵阳 C. 贵阳、厦门 D. 厦门、珠海 答案:D (09年广东文基第38,39,40,48,53,54题) 38.沼气是我国农村地区积极推广的新能源之一。就沼气开发利用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北方比南方日照强,利用沼气时间长 B.北方冬季晴天较多,沼气产气量较大 C.南方夏季降水较多,沼气产气量较小 D.南方比北方气温高,开发利用条件好 答案:D 农作物栽培布局与距离农村居民点的远近有一定联系。某村位于我国平原地形区,主要种植蔬菜和春小麦。图1为以该村居民点为中心的农作物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39—40题。 39.图1中甲、乙、丙分别为 A.蔬菜带、混作带、粮食带 B.粮食带、蔬菜带、混作带 C.蔬菜带、粮食带、混作带 D.粮食带、混作带、蔬菜带 答案:A 40.该村最可能位于 A.成都平原 B.东北平原 C.华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答案:B 48.我国河流的枯水期一般出现在冬季,河水流量和水位变化都很小。该时期河流水量最稳定的补给来源是 A.大气降水 B.地下水 C.湖泊水 D.高山冰川融水, 答案:B 图6为1969—2004年我国东部H省洪灾面积和洪涝灾害的复杂度指数变化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53~54题。 53.1990年以来,H省洪涝灾害变化的趋势是 A.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增加,复杂度指数趋于减小 B.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减少,复杂度指数趋于减小 C.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减少,复杂度指数趋于增大 D.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增加,复杂度指数趋于增大 答案:D 54.造成H省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降水强度大 B.冰川消融快 C.湖泊面积广 D.植被覆盖好 答案:A 2.综合题 (09年江苏地理第27,29题) 27.图14是我国某地区地形等高线及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此时,A城镇风向是 。A与D相比,晴天概率大的是 ,原因是 。(4分) (2)四个城镇中,最容易遭受突发地质灾害的是 ,原因是 。(3分) (3)四个城镇中,规模最大的应是 ,原因是 。(4分) (4)该地某中学地理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两个研究课题,即“山区农业资源合理利用调查研究”和“本地形成堰塞湖可能性的研究”。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考察获得以下信息:西北部海拔500米以上山地的坡度多在以上,已有大片开垦为耕地;在E、F两地附近有多处崩塌滑坡。崩塌滑坡容易导致峡谷堵塞形成堰塞湖。如果你是课题组成员,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①西北部海拔500米以上山地适宜发展 ,建议 。(2分) ②在E、F两地中, 地附近较容易形成堰塞湖,建议应用地理信息技术中的 技术密切监视崩塌滑坡的动态。(2分) 答案:(1)西南风 A A地位于冷锋锋前 (2)D 坡陡;水充足。 (3)A 河流交汇,水源丰富;地形平坦开阔;交通便捷。 (4)林业 退耕还林(或封山育林) E 遥感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涉及考点如地形图的判读,锋面气旋系统判读,城市等级发展条件、区域生态问题、地质灾害的防控及3S技术的应用等。 (1)根据等压线判定该区域主要受低压系统控制,根据气压梯度力(方向大体向北)、地转偏向力(方向向右)及摩擦力,三力平衡决定风向为西南风。同理,D附近为西北风。D与C之间可认为是冷锋锋线所在区域,则A在冷锋前,冷锋降水主要在锋后,故A地晴天概率大。 (2)等高线反映该区域高低落差大,植被图例反映该区域一些坡地种植了农作物,有毁林开荒的现象。故在山高坡地、落差较大、植被覆盖较差、流水作用强烈的地区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D处恰好如前面所述。 (3)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等级提升,与城市所在的位置、交通条件及资源条件密切相关。A城镇所在地,河流交汇,水源丰富;地形平坦开阔;交通便捷。这些条件有利于促进其规模扩大。 (4)山地地区从地形条件及保持水土、防灾减灾的需要来看,适宜发展林业,该区有毁林开荒的现象,故可建议退耕还林(或封山育林)。E处两岸为陡崖,谷地有河流流经,如在E附近出现崩塌滑坡,造成下游土石成堆、阻断河流,很可能形成堰塞湖。应借助遥感,远距离观察监控,做好预防工作。 29.我国A区域位于沿海,海陆交通便利;B区域位于内陆山区,有两条省道通过,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下表是两区域部分统计数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两区域发展经济的相对优势是:A区域 ;B区域 。(6分) (2)A区域和B区域合作发展,产生下列要素的流动。从A区域流向B区域的主要是(填选项代码) ,从B区域流向A区域的主要是(填选项代码) 。(2分) ①资金 ②劳动力 ③技术、管理 ④原料、燃料 ⑤劳动密集型产业 (3)分析技术和资金的流动对流入区的影响。(3分) 答案:(1)A区域:经济发达;劳动力素质高;交通便利;科技发达;产业结构成熟。 B区域:劳动力资源丰富;煤铁资源丰富;人均耕地多。 (2)①③⑤ ②④ (3)促进资源能源开发;加快工业化进程;改善产业结构;提供就业机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统计表的分析能力。主要涉及知识点有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区际联系及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等。 (1)从题干及表格数据,A区域地处沿海,交通便利;GDP16013亿元,经济发达;大学生比例高,劳动力素质较高,同时,单位GDP能耗低,反映科技较为发达;二三产业比重高,产业结构成熟。B区域煤铁资源丰富;耕地资源较A多;人口众多,大学生比例低,则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 (2)从区际联系和协调发展来看,A区域可以为B区域发展提供资金、技术、管理支持,并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专业到B区域,促进B区域经济发展。B区域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煤炭资源丰富,这些都可以提供给A区域。 (3)技术和资金从A区域流入B区域,有助于推动B区域矿产能源资源的开发及相关工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加快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09年北京文综第36题) 36.(36分)读图Ⅱ,回答下列问题。 (1) 归纳图中旅游资源的类型,并说明各类型的分布特点。(6分) (2) 比较图中两水文站所测河流泥沙含量的差异,任选一个水文站分析其原因。(8分) (1) 概述图中高原国土整治的主要任务及措施。(5分) (2) 简述渭河平原的成因,说明该平原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7分) (3) 指出图中的山脉名称、走向,并简述其自然地理意义。(10分) 答案:(1)图中旅游资源可以分为自然旅游资源(景观)和人文旅游资源(景观)。自然旅游资源(景观)主要分布在南部山脉(区);人文旅游资源(景观)主要分布在中部的渭河平原。 (2)张家山(咸阳)水文站河流泥沙含量高(低)。 泾河张家山(渭河咸阳)水文站以上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南部山区),植被覆盖率低(高),张家山(咸阳)河段比降大(小),流速快(慢)。 (3)主要任务是治理水土流失。 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或三项具体措施)。 (4)由于构造下沉(构造运动形成地堑),河流堆积形成冲积平原。 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 (5)秦岭,呈东西走向。 中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秦岭以北暖温带、以南亚热带); 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界线(以北为半湿润地区,以南为湿润地区); 界线以北以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为主,以南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解析】:区域特征解析,综合考查考生分析问题、阐述结论的能力。 仔细读图,包括图例和注记:陵墓、寺庙、遗址、石刻、公园等; “泾渭分明”的地理含义,分布于两河流上的两个水文站水文特点的比较,着眼于两河流发源地的植被状况; 黄土高原国土整治的重点治理水土流失,措施在于植被恢复;地堑构造发育形成的渭河平原,加之河流的影响,是该区域具备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如:水源、土壤、地形等;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秦岭,地理意义众多,可从气候区划、地形区划、流域区划、农业区划、行政区划等角度分类阐述。 (09年天津文综第36题) 36.(30分)读图文(图7)材料,回答问题。 天津近、现代工业集聚地经历了由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处附近→市区海河两岸、铁路沿线→市区边缘→滨海地区、卫星城镇的变化过程。 (1) 引起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除交通运输方式变化外,还有_________; 工业集聚地的变化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是________.(6分) (2) 据图中信息说明,该区域城镇体系构成的主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等; 京、津两城市都建有中心商务区(CBD)的共同条件是_________。(9分) (3)图中所示调水工程建成后,将对调入区自然环境产生的有利影响是_________,______。(6分) 近年来,天津北部山区开发了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城市游客前来观光、采摘果蔬、吃农家饭等。 (4)山区农家乐旅游活动吸引城市游客的原因是_________;这种旅游活动对区域文化的积极影响是__________;若游客数量大幅度增加,旅游管理部门应根据___________,合理控制游客数量。(9分) 答案:(1)城市规模扩大(利用廉价土地、缓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改变了城市功能区的分布(使城市功能区更加明确、促进城市功能区的分化)。 (2)城镇之间交通便捷(城镇之间形成了交通网络);各城镇功能不同(各城镇分工明确);城镇规模大小不同(城镇形成等级序列)。(答出其中两项即可) 人口规模大(都是超大城市、服务范围广、经济发达)。 (3)补充水源;保护动植物资源;调节区域气候;促进水循环;保护湿地;缓解地面沉降。(答出其中两项即可) (4)城乡景观差异大(山区景观有特色、山区民风民俗有特色);有助于城乡文化交流;环境容量。 (09年四川文综第36题) 36.(36分)阅读材料一(我国某区域图)和材料二,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在图幅中部,用“==>”符号(“==>”画成3厘米左右长),表示该区域年降水量递减变化的总趋势。(2分) (2)小冬作文中写道:“……烈日当空,我们爬上了山顶,大家惊呆了。眺望山下,湖水碧波荡漾;俯视陡崖,使人心颤汗冒。下午,更神奇了。下山途中,突然,天空滚云密布,雷电交加,倾盆大雨哗哗而下。不一会儿,雨停了,太阳在天空又露出了笑脸……” 小冬所登山是图中我国著名的旅游名山,它的名称是 ;作文中描述的降水,按成因划分属 雨,这种类型的降水在图示区域的时间分布规律是 。(6分) (3)图中甲山脉多低谷、山口,形成这种地表特征的主要外力是 ;地质历史时期该山脉有多次岩浆侵入活动,由此推测该地可能出现的地理事物有 。(4分) (4)比较长江中游“地上河”(荆江河段)与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的不同及其治理措施的差异。(12分) 答案:(1)(2分)箭头指向左,在图内大致呈水平状(2分)。 (2)(6分)庐山(2分) 对流(2分) 多发生在夏秋午后(2分) (3)(4分)流水(2分) 岩浆岩(或花岗岩、或变质岩、或金属矿产) (2分) (4)(12分) 成因不同: 长江“地上河:河道特别弯曲”,水流不畅,泥沙容易沉积(2分)。 黄河“地上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下游水流平缓,泥沙大量沉积(2分)。 治理措施差异: 长江“地上河”:裁弯取直工程(2分);建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2分)。 黄河“地上河”:黄土高原打坝建库(或打坝淤地),抽引水灌溉(或引黄淤灌) (2分)黄河中游地区种草植树(2分)。 (5)(12分) 十堰位于秦巴山区,交通相对不便,远离市场(2分);位于山谷地区,工业集聚、协作条件欠缺(2分)。因而,工业区位条件差。 武汉(乙地)位于长江与京广铁路交会处,水陆交通发达,联系市场方便(2分);武汉(乙地)地处江汉平原,工业用地、用水充足,农产富饶,劳动力资源丰富(2分);武汉(乙地)位于长江沿岸工业地带,近钢铁产地,工业历史悠久,技术力量雄厚(2分);武汉(乙地)葛洲坝、三峡电站,能源供应充足(2分)。因而,武汉(乙地)工业区位条件优越。 (09年广东地理第32,34,35题) 32.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800~1600mm之间。根据所学知识和下列资料,回答(1)~(5)题。(共15分) 资料一:见图15。 资料二:见图16。 资料三:见图17。 (1)长江上游流域的优势自然资源有 、 、 等。(3分) (2)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是 ;在地形坡度5°~25°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 。(2分) (3)长江上游流域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 (多选题,填选项字母)。(3分) A.植物种类增加 B.土壤肥力降低 C.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D.泥沙淤积河道和湖泊 E.增加降水量,引发滑坡、泥石流 (4)分析影响该区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3分) (5)提出该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4分) 答案:(1)水资源 水力资源 矿产资源 生物资源(森林资源) (2)旱地 增大 (3)B C D (4)自然因素:① 降水(强度);②地形坡度;③土质条件;④植被状况。 (5)治理对策:①(封山育林)保护植被;②退耕还林还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③建设水土保持工程;④实施生态移民;⑤调整产业结构。 34.北海 、钦州、防城港是北部湾经济区重要的港口城市。根据下列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题。(共14分) 资料一:见图20。 资料二:见表1。 资料三:见图21。 资料四:见图22。 (1)与铁路和公路运输相比,海运的优势是____________。(2分) (2)关于三城市2000-2004年的三次产业产值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__(单选题,填选项字母)。(2分) A.北海市第一产业产值逐年下降 B.防城港市第二产业产值逐年上升 C.钦州市第三产业产值逐年上升 D.第三产业产值上升最快的是北海市 (3)关于区域经济发展与三城市的城市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多选题,填选项字母)。(3分) A.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是北海 B.2005年广西GDP小于重庆 C.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防城港 D.城市化水平最低的是钦州 E.2005年西南五省(市、区)GDP之和小于广东 (4)分析北海、钦州和防城港三港口发展中遇到的共同问题。(3分) (5)提出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群的发展对策。(4分) 答案:(1)①运输量大;②运输价格(成本)低。 (2)A (3)A D E (4)遇到的共同问题: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港口腹地发展水平较低);②周边港口多,竞争激烈;③城市化水平较低,工业化水平不高。 (5)①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②提高港口管理水平;③加强港口之间的交流协作;④大力发展临港工业;⑤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协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5.某考察队在内蒙古巴丹吉林海港东南湖泊与高大沙山共存的奇观。根据下列资料,结合 所学知识,回答(1)~(3)题。(10分) 资料一:见图23。 资料二:该地全年盛行西北风、西风,年降水量小于80mm,蒸发量大于3500mm,广泛分布着平均高达200-300m的沙山。沙区总面积中,湖泊群约占10%;面积大于的湖泊有5个,严冬也不结冰。 资料三:考察队在沙山中发现了保存完好、未曾移动的植物根管结核化石,经测定年龄在4000年以上。同时发现沙山内部含水量较高。 资料四:经测定,湖泊水的理化指标与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相近,与周边地表水差异较大。 (1) 该地沙山是固定的还是流动的?说明判断依据。(3分) (2) 该地湖泊冬季不结冰的原因是 。(2分) (3) 分析该地补给水的各种可能来源,并给出主要来源及其判断依据。(5分) 答案:(1)是固定的。判断依据: 沙山中发现了保存完好且未曾移动的植物根管结核化石。 (2)原因:有来自(深层断裂带)温度较高的地下水补给 (3)各种可能来源:①(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 ;②周边地表水 ;③本地降水。 主要来源: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www.k s 5 u.com 判断依据:本地湖泊水的理化指标与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且与补给水水温较高吻合,说明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是主要补给源。(本地湖泊水的理化指标与周边地表水差异较大,排除周边水补给是主要补给源;本地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排除降水补给是主要补给源) (09年上海文综第35~42题) 三、(本题14分)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万里奔流,途经11个省区和直辖市,是我国的第一大河。约占全国面积1/5的长沙流域养育了全国1/3的人口,制造了全国1/3的GDP。长江的开发与保护是影响全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事。今年4月20日以“长江·河口·城市”为主题的第三届长江论坛在上海举行,共商健康长江、生态河口与美好城市的相互促进与和谐发展。 35.读“长江流域图”,写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 ① ,② 。 36.长江浩浩浩荡荡向东奔流入海,其间塑造了不同的地貌景观。看图完成下表。 37.乙地(见图I)所在的荆江素有“九曲回肠”之称。该曲流现象的形成与流水的侵蚀和堆积作用有关,右图反映的是( )。 A.a为凹岸侵蚀,b为凸岸堆积 B.a为凸岸堆积,b为凹岸侵蚀 C.a为凹岸堆积,b为凸岸侵蚀 D.a为凸岸侵蚀,b为凹岸堆积 38.被誉为“黄金水道”的长江,凭借其流域内不同区域的地理优势,发展了区域经济。“长江流域图” 中甲地附近建造的世界最大水利枢纽工程是 ;丙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39.“母亲河”——长江孕育了中华文明,但是经济发展使流域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读右图可知,该时段内长江流量小、水位高;流量未达历史最高,而水位却超过历史最高,其原因是 40.读图II,长江口段南北两侧的河道宽度明显不同,较宽的是 (填“南”或“北”)侧。形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41.目前在长江口相继建起了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与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等。其主要目的是( )。 A.发展第三产业 B.增加入海径流 C.丰富旅游资源 D.保护河口生态 42.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高速增长,它以上海为中心带动周围城市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已成为目前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群。该城市群的发展与下列各项条件有关的是( )。 ①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土壤肥沃 ②亚热带湿润气候,温暖多雨 ③历史悠久,人口稠密,技术力量强 ④沿江靠海,地处“黄金海岸” ⑤依托本地矿产资源,发展重化工业 ⑥经济意识开放,市场机制比较成熟 ⑦自古以来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⑧以航空、水运为城市间的主要运输方式 A.①②③⑦ B.④⑤⑦⑧ C.①③④⑥ D.②⑤⑥⑧ 答案: 三、35—42题,共14分 35 湖北(鄂);重庆(渝) 2分 一空1分 36 峡谷(V型河谷);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平原) 2分 一空1分 37 A 1分 38 三峡水利枢纽(三峡);水田农业(水田 2分 一空1分) 39 河床抬高(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泥沙淤积)或调蓄水流的能力减弱(占用河漫滩,围湖造田) 1分 40 南;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 2分 一空1分 (09年上海地理第十六题) (十六)我国是一个耕地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比较不同区域的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读图表回答问题。(16分) 45.填表比较苏州河徐州农业生产区位条件 ┏━━━━━━━┳━━━━━━━━━━━━┳━━━━━━━━━━━━┓ ┃ ┃ 苏州 ┃ 徐州 ┃ ┣━━━━━━━╋━━━━━━━━━━━━╋━━━━━━━━━━━━┫ ┃面积 ┃8848平方千米 ┃11258平方千米 ┃ ┣━━━━━━━╋━━━━━━━━━━━━╋━━━━━━━━━━━━┫ ┃地理位置 ┃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以南 ┃江苏省西北部,淮河以北 ┃ ┣━━━━━━━╋━━━━━━━━━━━━╋━━━━━━━━━━━━┫ ┃地形区 ┃ ┃ ┃ ┣━━━━━━━╋━━━━━━━━━━━━╋━━━━━━━━━━━━┫ ┃气候类型 ┃ ┃ ┃ ┣━━━━━━━╋━━━━━━━━━━━━╋━━━━━━━━━━━━┫ ┃农业地域类型 ┃ ┃ ┃ ┗━━━━━━━┻━━━━━━━━━━━━┻━━━━━━━━━━━━┛ 46.读图比较1990年至2006年苏州和徐州耕地面积总体变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47.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徐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表,比较两地“GDP”和“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变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48.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就两地“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提出合理建议。 对苏州的建议: 对徐州的建议: 答案:45. 苏州 徐州 地形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 华北平原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农业地域类型 水田农业 旱作农业 46.1990年至2006年两地耕地面积总体呈减少的趋势;苏州面积减少快,徐州耕地面积减少相对缓慢。 47.苏州和徐州GDP都呈上升趋势,但苏州GDP始终高于徐州。苏州和徐州“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均在下降,但下降幅度徐州大于苏州。 48.苏州地区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努力降低每增加亿元产值占用的耕地面积。徐州地区在保护好耕地的同时,要依靠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的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