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主题升级(一) 家国一体——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范式作业
第二部分主题升级练 主题升级练(一) 家国一体——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范式 注意事项:本试卷共14题,全卷满分85分,考试用时4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中后期,不少诸侯国相继颁布了成文法,如郑国“铸刑书”、晋国“铸刑鼎”。成文法的颁布引发不少保守势力的不满,如孔子就反对晋国“铸刑鼎”,但各国诸侯往往以“救世”的说辞加以应对。成文法的出现表明( ) A.法家思想受到统治阶级的青睐 B.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快速增强 C.时势变化引发治国方略的调整 D.儒家思想不利于维护社会和谐 答案:C 解析: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才开始受到统治阶级的青睐,A项错误;春秋时期各国改革的性质仍然是奴隶主阶级的改革,其指导思想是根据形势的变化来调整治国方式,故B项错误,C项正确;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2.(2019安徽“江淮十校”第一次联考)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 ) A.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 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 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 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可知,这一时期,地主绅士依旧是秦王朝基层政权的根基,故A项正确;富庶家族仅仅占据着乡、里、亭这些基层而非各级政权,故B项错误;秦王朝非常注重基层政权的建设和控制,故C项错误;秦王朝完全废除了先秦时期的分封制而代之以郡县制,故D项错误。 3.丞相制度建立后,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掌握实权的人数减少了,杜绝了春秋战国以来“政出私门”的现象。这表明,丞相制度的建立( ) A.强化了专制主义皇权 B.加剧了与皇权的矛盾 C.实现了国家吏治清明 D.有利于行政效率提升 答案:D 解析:丞相制度的建立减少了“掌握实权的人数”,反映了丞相权力大,分散了皇权,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吏治清明,故C项错误;掌握实权的人数减少了,丞相统筹大权,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升,故D项正确。 4.《史记》载:“秦之法,任(举荐)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上述规定表明当时的举荐制度( ) A.有利于调动举荐官员的积极性 B.规避了举荐制任人唯亲的弊端 C.具有以责问权、权责相连的特点 D.力图以严刑峻法维护政治统治 答案:C 解析:材料的大意是:举荐人推举的官员如果犯罪,举荐人也要连坐受罚。这表明举荐制具有责权相连的特点,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这种举荐制度不利于调动举荐官员的积极性,A项错误;B项错在“规避”;材料只涉及举荐制度,无法得出严刑峻法,故D项错误。 5.(2019山东宁阳高三模拟)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内容的嬗变过程,由此可知( ) 皇帝 州刺史权力内容 汉武帝 “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打击地方高级官员不法行为” 汉昭帝、宣帝 增加“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 汉平帝 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 A.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 B.王国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C.丞相权力受到极大削弱 D.刺史成为地方行政长官 答案:A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汉代时期刺史权力由督察郡国到“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这表明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刺史的权力不断扩大,故A项正确。从“镇压诸侯的谋反”可以看出,当时诸侯王国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故B项错误;表格内容的主旨是汉代刺史的权力在逐渐扩大,无法反映丞相权力的信息,故C项错误;表格反映的是刺史的权力在监察郡国的基础上不断扩大,故D项错误。 6.唐代士人对科举制这样评价:“入仕之门太多,世胄之家太优”“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该评价旨在说明( ) A.士族凭借经济文化优势保持政治优势 B.唐代科举制仍以门第为标准选拔官员 C.科举制是唐代选拔官员的最主要途径 D.唐代科举制违背机会公平的设计理念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世胄之家太优”分析,虽然科举制废除了按门第高低选官的制度,给社会各阶层提供了平等的晋升机会,但由于求学与参加考试需要经济、文化、人脉等各种资源的支撑,士族比其他社会阶层拥有更多的优势,故A项正确。 7.(2019河北大名高三模拟)宋朝神宗、哲宗时期党争激烈,党人对史官多有责难,这影响到史书的修纂,修史过程中出现种种弊端。如朱熹曾指出:今之修史者,只是依本子(奏本)写,不敢增减一字。据此可知( ) A.宋修史书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 B.宋修史书无法反映真实历史面貌 C.史官修书要严格遵循党人的意见 D.党人与史官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的党争影响了史书编撰,导致修史者只能照本宣科,这说明宋修史书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故A项正确;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材料只反映党人对史官有责难,无法说明史官修书要遵循党人的意见和两者之间存在尖锐矛盾,C、D两项错误。 8.有学者指出:“行省是中央与地方沟通的桥梁,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的,使中央政府有足够的力量统治好全国,又能保障地方有适度的权力建设好地方。”这表明行省制度( ) A.实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制衡 B.较好地维护了地方政府的权力 C.实现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调适 D.导致了皇权加强和相权的衰落 答案:C 解析:材料的主旨是元代的行省制度既有利于中央集权,也兼顾了地方利益,实现了中央和地方权力的适度调适,C项正确;元代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不是分权制衡,A项错误;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行省制度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解决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涉及皇权与相权,D项错误。 9.(2019河北唐山高三模拟)明代设置锦衣卫、东厂、西厂和内行厂,负责侦察监视吏民,可以不通过司法程序任意逮捕。厂卫的设置反映了( ) A.官僚政治模式的异化 B.传统司法体系的崩溃 C.明代朝局民政的混乱 D.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明代设立厂卫机构对人民实行特务统治,厂卫参与司法,严重破坏了国家的正常法制秩序,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政治后果。这反映了官僚政治模式的异化,故A项正确。明代传统司法体系仍然存在,并未崩溃,B项错误;厂卫的设置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不是明代朝局民政混乱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C、D两项错误。 10.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置相》中发出了“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的感叹,由此系统阐述了他的政治主张。他阐述的主张最可能是( ) A.分权制衡有利于政治的正常运作 B.宰相职位世袭可以抗衡君主权力 C.内阁制度能够有效控制皇权的膨胀 D.宰相制度可以补救君主专制的弊端 答案:D 解析:分权制衡是民主制度的运作模式,A项错误;宰相职位不是世袭的,B项错误;内阁制度是皇权强化的表现,C项错误;材料主旨是明代废除丞相,导致治国无方,说明宰相制度可以补救君主专制的弊端,D项正确。 11.(2019广东广州高三模拟)明朝在江南市镇等关键要地设立巡检司管理日常治安;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江南市镇,直接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官员驻镇管理;对那些体量特别大的江南市镇,还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这表明,明朝江南地区( ) A.基层社会治理加强 B.市镇发展威胁到中央 C.经济发展水平趋同 D.市镇的军事功能凸显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明代加强了对江南地区的关键市镇的政治管理,因此江南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得到加强,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明代江南市镇受到中央的有效管理,并未威胁中央,B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明代江南地区的关键市镇受到中央的管理,不能体现其经济发展水平趋同,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明代派遣“巡检司”“县丞、主簿”“同知”等官员对江南关键市镇进行管理,这是政治管理的强化,与军事功能无关,D项错误。 12.在中华帝国的行政序列中,军机处相当于跨部门的临时委员会,这种委员会即便在如今的欧美等国也并不罕见,但能够如此长时期的存在,却独此一家。军机处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其( ) A.适应了加强皇权的需要 B.克服了行政效率低的弊端 C.能有效地处理军事问题 D.由雍正皇帝所首创并推行 答案:A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设置,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适应了君主专制加强的需要,A项正确。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7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 13.(2019广东肇庆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唐宋之际,乡村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唐宋推行的科举考试制造了一个拥有特权却居于乡间的士绅阶层。宋代以后,在大举将地方神明纳入国家祀典的同时,随着识字率的激增和文化的相对普及,中央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层。吕大钧首创“吕氏乡约”,后由王守仁发扬光大;朱熹等理学家则开始将宗族制度庶民化。迨至明后期,里甲制度崩坏,就由乡约、保甲承担了村落治安职能。清代的里甲、保甲、乡地、宗族、包税人则承担催征赋税的职能,基层自治功能被明清时期勃兴的宗族等各种社会组织分担。 ——摘编自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等 材料二 传统英国乡村治理,其实质是以庄园为核心的生产活动的安排问题和庄园内部领主与农民,以及农民内部的社会关系调节问题。贵族阶级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分割,将部分司法和行政权转移到庄园中,以庄园法庭为载体,有效地维护着贵族的政治、经济地位。……庄园制度对英国社会的历史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为英国土地私有产权的形成,农业的资本主义经营和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使得英国政治变迁具有精英斗争的特征;庄园制度也衍生出了法治和地方自治的传统。 ——摘编自朱可心《庄园制传统与英国乡村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英国乡村治理的主要做法,并分析其影响。(10分) 参考答案:(1)特点:由官方主导向官绅结合发展(或乡村治理的力量向多元化发展);士绅发挥较大作用;中央的权力逐步延伸到乡村;弥补国家管理体制的不足(或维护社会稳定和征发赋税;是官方机构的有益补充);乡规民约进一步发展;基层治理与宗族管理紧密结合;儒家伦理(理学/心学亦可)不断渗入乡村治理;是自然形成的自治状态。 原因:稳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科举制的推行,促使士绅阶层兴起;文化、教育的发展;儒学的发展和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宗法制庶民化和乡村族权的发展;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行政管理面临人口增长的压力;国家赋税制度的调整。 (2)主要做法:处理好庄园内部领主与农民,以及农民内部的社会关系。 影响: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得英国近代政治具有精英政治的特征;使得英国形成法治和地方自治的传统;为近代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奠定了基础。 解析:第(1)问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从政府、士绅、儒家思想等方面作答。原因可以从政府加强中央集权、士绅阶层兴起、文化繁荣兴盛、宗法制庶民化和乡村族权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回答。第(2)问,由材料二“实质是以庄园为核心的生产活动的安排问题和庄园内部领主与农民,以及农民内部的社会关系调节问题”可以看出其主要做法是处理好庄园内部领主与农民,以及农民内部的社会关系。影响可以根据材料归纳。 14.(2019山西太原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历史上对隋朝改革的评价各不相同,但在许多方面,史料的记述是明确的。 第一,地方官改由吏部任命,取消州刺史的任命权。 第二,恢复了两级地方行政制以代替三级制。 第三,中央政府任命官员,打击了门阀贵族。 第四,科举考试制度的采用。 ——摘编自《剑桥中国隋唐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制度改革和效果”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示例一: 论题:中央政府任命地方官员,加强了中央集权。 阐述:隋朝统治者取消州刺史的地方官任命权,而将这一权力交给吏部,结束了任命权力分散在地方政府手中的状态,有利于吏部运用政绩标准来任命和升迁地方官员;打击了贵族门阀势力。由隋朝中央政府任命地方官员,加强了中央集权。 示例二: 论题:地方行政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 阐述:隋朝统治者以两级地方行政制代替三级制,裁减冗员,有利于地方行政制度合理化、政府财政开支的节省和行政效率的提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地方官改由吏部任命,取消州刺史的任命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隋朝地方行政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 示例三: 论题:科举制的创立,加强了中央集权。 阐述:地方行政改革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官员素质的高低,他们的质量又取决于选拔官员的标准和方式。科举制的创立顺应了这一要求,它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改变了之前的选官制度,打破了士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从而将官吏的选拔权力收归中央。隋朝科举制的创立,加强了中央集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