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海淀区高考生物二模试卷解析版
2017年北京市海淀区高考生物二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叶肉细胞的下列生命活动中,会发生ATP水解的是( ) A.C3的还原 B.CO2进入叶绿体中 C.光能的吸收 D.O2和[H]结合生成水 2.某考生参加高考体检,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在等待体检的过程中,该考生体内发生的变化是( ) A.神经调控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体温迅速上升 B.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增加,血糖浓度下降 C.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增加,细胞代谢增强 D.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 3.果蝇的羽化(从蛹变为蝇)时间有一定昼夜节律.影响昼夜节律的野生型基因per及其三个等位基因pers、perL、per01都仅位于X染色体上,突变基因pers、perL、per01分别导致果蝇的羽化节律的周期变为19h( pers)、29h( perL)和无节律( per01).如图所示为野生型及纯合突变体l、2、3的羽化节律,对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由于基因突变的多方向性导致pers、perL、per0l出现 B.突变体1与野生型正交或反交,F1羽化周期均为24h C.突变体2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1羽化周期大约为19h D.突变体3与2杂交,F1雄性的羽化周期与野生型不同 4.林木覆盖度高的草原上,无刺的合欢树分布较多;林木覆盖度低的草原上,有刺的合欢树分布较多.羚羊相对更喜爱取食无刺合欢树的叶片.在林木覆盖度低的草原上,羚羊能够更早地发现并躲避野狗等掠食动物的伏击.据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合欢树、羚羊和野狗构成一条食物链 B.有刺有利于合欢树抵御羚羊的取食 C.林木覆盖度高的草原羚羊相对较多 D.野狗捕食羚羊影响了有刺基因的频率 5.为研究赤霉素和光敏色素(接受光信号的蛋白质)在水稻幼苗发育中的作用,科研人员将野生型、光敏色素A突变体、光敏色素B突变体的水稻种子播种在含有不同浓度赤霉索合成抑制剂( PAC)的培养基中,在光照条件下培养8天后测量地上部分和主根长度,得到如图所示结果.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三种水稻地上部分的生长均随PAC浓度增加而受到抑制 B.浓度为10﹣5和10﹣4mol/L的PAC对主根生长均为抑制作用 C.适当降低赤霉素含量对三种水稻主根生长均有促进作用 D.光敏色素B接受光信号异常使赤霉素对主根伸长的抑制减弱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50分) 6.研究表明,嫁接会影响砧木和接穗(嫁接到砧木上的芽、枝等)的性状.为研究嫁接后mRNA转运的机理,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l)嫁接后,在接穗与砧木的接合部分形成 组织,使接合部位的伤口愈合,这时通过细胞分裂和 形成新的组织,使接穗和砧木问的韧皮部上下连通. (2)为研究梨属特异性Pb基因转录出的mRNA(简称PbmRNA)在侧枝中的运输,科研人员以杜梨为材料进行实验,处理方法及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 ①科研人员将枝条的树皮(含韧皮部)进行环剥,同时要去除两道环剥间的所有叶片,去除叶片的目的是 . ②由实验结果可知,在环剥当日,第 枝段的韧皮部存在PhmRNA.环剥后第2天和第4天, 依次消失.随着环剥口的愈合,至环剥后第22天、第32天,第2和3枝段的PbmRNA .据此推测,PbmRNA在韧皮部中的运输方向是 . (3)为进一步研究砧木和接穗间mRNA的传递规律,科研人员将取自鸭梨的接穗嫁接到杜梨上,嫁接后第2、3、7天分别提取接穗部位和砧木部位细胞的总mRNA,经 获得cDNA,PCR扩增后,用特定的限制酶处理,电泳检测得到图2所示结果.实验结果说明 . (4)为了验证上述结论,科研人员利用以下三种烟草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嫁接实验,检测接穗和砧木韧皮部的PbmRNA含量.请写出实验组应选用的砧木和接穗. 实验材料:野生型烟草、转入Ph基因的转基因烟草、转入空载体的转基因烟草实验组: . 7.科研人员获得了两种单基因被“敲除”的拟南芥突变体﹣﹣C2和C5,与野生型比较,根毛长度或主根长度发生了变化,如图所示. (I)科研人员通过 法将T﹣DNA上插入了青霉索抗性基因的Ti质粒转入拟南芥细胞中,经筛选获得C2和C5突变体.从功能上来说,筛选转基因拟南芥时所使用的含有青霉素的培养基属于 培养基. (2)据图可知,C2的表现型是 ,推测C2的基因被“敲除”后,很可能影响了细胞的 生长. (3)将C2和C5突变体杂交,F1全部表现为野生型,说明这两种突变均为 突变.让F1植株随机授粉,将所得的种子播种在含有青霉索的培养基中,发现有l%的种子不能完成萌发,推测这两对基因 .预测双突变体植株的表现型为 ,双突变体植株在F2中所占比例为 . (4)研究发现,C5植株根部的分生细胞在有丝分裂时缺乏一种周期性出现和消失的酶,这种酶与纤维素的合成有关.请解释C5植株出现突变性状的原因 . 8.科研人员利用秀丽隐杆线虫研究癫痫抽搐发生的机理. (1)当兴奋传到秀丽隐杆线虫 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与 融合,释放乙酰胆碱,使肌细胞膜的电位变为 ,引起肌细胞收缩.若肌细胞持续重复收缩,则出现类似于人类癫痫抽搐的表现型. (2)秀丽隐杆线虫的A基因控制合成乙酰胆碱受体.科研人员利用A基因和Z基因突变体进行实验,得到如图所示结果.据图分析,A基因突变导致肌细胞 ,说明A基因突变导致信息传递功能 (填“增强”或“减弱”).由 组实验结果分析,Z基因的功能是抑制抽搐发生. (3)为进一步探究Z基因功能,科研人员进行了如表所示实验. 组别 对野生型秀丽隐杆线虫的处理 突触数目相对值 敲除Z基因 转入Z基因 Ⅰ组 ﹣ ﹣ 25.1 Ⅱ组 + ﹣ 34.3 Ⅲ组 + + 24.9 注:“+”表示处理,“﹣”表示来处理. ①实验结果说明Z基因 ②据此分析,图中第4组抽搐次数明显高于2组的原因是 . 2017年北京市海淀区高考生物二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叶肉细胞的下列生命活动中,会发生ATP水解的是( ) A.C3的还原 B.CO2进入叶绿体中 C.光能的吸收 D.O2和[H]结合生成水 【考点】3J: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3F: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的综合. 【分析】1、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 ①光反应阶段:场所是类囊体薄膜 a.水的光解:2H2O4[H]+O2 b.ATP的生成:ADP+PiATP ②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a.CO2的固定:CO2 +C52C3 b.三碳化合物的还原:2C3(CH2O)+C5+H2O 2、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区别如下: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运输方向 顺浓度梯度 高浓度→低浓度 顺浓度梯度 高浓度→低浓度 逆浓度梯度 低浓度→高浓度 载体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能量 不消耗 不消耗 消耗 举例 O2、CO2、H2O、N2 甘油、乙醇、苯、尿素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Na+、K+、Ca2+等离子; 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 3、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反应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 【解答】解:A、C3的还原需要消耗光反应提供的ATP,A正确; B、CO2进入叶绿体中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消耗ATP,B错误; C、光能的吸收不需要消耗ATP,C错误; D、O2和[H]结合生成水能够生成大量的ATP,D错误. 故选:A. 2.某考生参加高考体检,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在等待体检的过程中,该考生体内发生的变化是( ) A.神经调控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体温迅速上升 B.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增加,血糖浓度下降 C.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增加,细胞代谢增强 D.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 【考点】E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解答】解:A、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通过神经调节,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A错误; B、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释放胰高血糖素增加,血糖浓度升高,B错误; C、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增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细胞代谢增强,C错误; D、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D正确. 故选:D. 3.果蝇的羽化(从蛹变为蝇)时间有一定昼夜节律.影响昼夜节律的野生型基因per及其三个等位基因pers、perL、per01都仅位于X染色体上,突变基因pers、perL、per01分别导致果蝇的羽化节律的周期变为19h( pers)、29h( perL)和无节律( per01).如图所示为野生型及纯合突变体l、2、3的羽化节律,对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由于基因突变的多方向性导致pers、perL、per0l出现 B.突变体1与野生型正交或反交,F1羽化周期均为24h C.突变体2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1羽化周期大约为19h D.突变体3与2杂交,F1雄性的羽化周期与野生型不同 【考点】85: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8A:伴性遗传.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影响昼夜节律的野生型基因per及其三个等位基因pers、perL、per01都仅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伴性遗传.突变基因pers、perL、per01分别导致果蝇的羽化节律的周期变为19h( pers)、29h( perL)和无节律( per01),根据图中曲线可判断:突变体l为per01,突变体2为 pers,突变体3为perL. 【解答】解:A、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其多方向性导致pers、perL、per0l出现,A正确; B、由于控制昼夜节律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突变体1导致果蝇的羽化节律的周期变为无节律,所以突变体1与野生型正交或反交,F1羽化周期有的为24h,有的无节律,B错误; C、突变体2导致果蝇的羽化节律的周期变为19h,所以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1羽化周期大约为19h,C正确; D、突变体3与2杂交,F1雄性的羽化周期为19h和29h,与野生型24h不同,D正确. 故选:B. 4.林木覆盖度高的草原上,无刺的合欢树分布较多;林木覆盖度低的草原上,有刺的合欢树分布较多.羚羊相对更喜爱取食无刺合欢树的叶片.在林木覆盖度低的草原上,羚羊能够更早地发现并躲避野狗等掠食动物的伏击.据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合欢树、羚羊和野狗构成一条食物链 B.有刺有利于合欢树抵御羚羊的取食 C.林木覆盖度高的草原羚羊相对较多 D.野狗捕食羚羊影响了有刺基因的频率 【考点】F7:种间关系. 【分析】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 (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 (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如噬菌体侵染细菌. 【解答】解:A、合欢树、羚羊和野狗构成一条食物链,即合欢树→羚羊→野狗,A正确; B、羚羊相对更喜爱取食无刺合欢树的叶片,故有刺有利于合欢树抵御羚羊的取食,B正确; C、在林木覆盖度低的草原上,羚羊能够更早地发现并躲避野狗等掠食动物的伏击,因此林木覆盖度低的草原羚羊相对较多,C错误; D、野狗捕食羚羊影响了有刺基因的频率,D正确. 故选:C. 5.为研究赤霉素和光敏色素(接受光信号的蛋白质)在水稻幼苗发育中的作用,科研人员将野生型、光敏色素A突变体、光敏色素B突变体的水稻种子播种在含有不同浓度赤霉索合成抑制剂( PAC)的培养基中,在光照条件下培养8天后测量地上部分和主根长度,得到如图所示结果.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三种水稻地上部分的生长均随PAC浓度增加而受到抑制 B.浓度为10﹣5和10﹣4mol/L的PAC对主根生长均为抑制作用 C.适当降低赤霉素含量对三种水稻主根生长均有促进作用 D.光敏色素B接受光信号异常使赤霉素对主根伸长的抑制减弱 【考点】C7: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分析图中曲线图可知,自变量为 PAC浓度和水稻种类,因变量为地上部分和主根长度,由左图可知,三种水稻地上部分的生长均随PAC浓度增加而受到抑制;由右图可知,适当降低赤霉素含量对三种水稻主根生长均有促进作用. 【解答】解:A、由左图可知,三种水稻地上部分的生长均随PAC浓度增加而受到抑制,A正确; B、由右图可知,浓度为10﹣5和10﹣4mol/L的PAC对主根生长均为促进作用,只是促进作用较弱而已,B错误; C、由右图可知,适当降低赤霉素含量对三种水稻主根生长均有促进作用,C正确; D、由右图可知,光敏色素B接受光信号异常使赤霉素对主根伸长的抑制减弱,D正确. 故选:B.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50分) 6.研究表明,嫁接会影响砧木和接穗(嫁接到砧木上的芽、枝等)的性状.为研究嫁接后mRNA转运的机理,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l)嫁接后,在接穗与砧木的接合部分形成 愈伤 组织,使接合部位的伤口愈合,这时通过细胞分裂和 分化 形成新的组织,使接穗和砧木问的韧皮部上下连通. (2)为研究梨属特异性Pb基因转录出的mRNA(简称PbmRNA)在侧枝中的运输,科研人员以杜梨为材料进行实验,处理方法及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 ①科研人员将枝条的树皮(含韧皮部)进行环剥,同时要去除两道环剥间的所有叶片,去除叶片的目的是 避免PbmRNA运输到叶片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或避免叶片产生PbmRNA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 . ②由实验结果可知,在环剥当日,第 1、2、3 枝段的韧皮部存在PhmRNA.环剥后第2天和第4天, 第3和第2枝段的PbmRNA 依次消失.随着环剥口的愈合,至环剥后第22天、第32天,第2和3枝段的PbmRNA 依次出现 .据此推测,PbmRNA在韧皮部中的运输方向是 由第1枝段依次向2、3枝段运输 . (3)为进一步研究砧木和接穗间mRNA的传递规律,科研人员将取自鸭梨的接穗嫁接到杜梨上,嫁接后第2、3、7天分别提取接穗部位和砧木部位细胞的总mRNA,经 逆转录 获得cDNA,PCR扩增后,用特定的限制酶处理,电泳检测得到图2所示结果.实验结果说明 mRNA可在砧木和接穗之间双向传递 . (4)为了验证上述结论,科研人员利用以下三种烟草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嫁接实验,检测接穗和砧木韧皮部的PbmRNA含量.请写出实验组应选用的砧木和接穗. 实验材料:野生型烟草、转入Ph基因的转基因烟草、转入空载体的转基因烟草实验组: 一组砧木用野生型烟草,接穗用转入Pb基因的转基因烟草;另一组砧木用转入Pb基因的转基因烟草,接穗用野生型烟草 . 【考点】Q2: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7F: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嫁接属于无性生殖中的营养生殖,嫁接时砧木和接穗的形成层之间对接,形成愈伤组织,使接合部位的伤口愈合.植物的韧皮部是有机物运输的通道,木质部是水和无机盐运输的通道. 【解答】解:(1)嫁接后,在接穗与砧木的接合部分形成愈伤组织,使接合部位的伤口愈合,这时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组织,使接穗和砧木问的韧皮部上下连通,从而有利于有机物的运输. (2)①为避免PbmRNA运输到叶片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或避免叶片产生PbmRNA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在实验过程中,要将枝条的树皮(含韧皮部)进行环剥,同时要去除两道环剥间的所有叶片. ②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环剥当日,第1、2、3枝段的韧皮部存在PhmRNA.环剥后第2天和第4天,第3和第2枝段的PbmRNA依次消失.随着环剥口的愈合,至环剥后第22天、第32天,第2和3枝段的PbmRNA又依次出现.据此可推测,PbmRNA在韧皮部中的运输方向是由第1枝段依次向2、3枝段运输. (3)以m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称为逆转录.科研人员将取自鸭梨的接穗嫁接到杜梨上,嫁接后第2、3、7天分别提取接穗部位和砧木部位细胞的总mRNA,经逆转录获得cDNA,PCR扩增后,用特定的限制酶处理,根据电泳检测得到的图2所示结果,说明mRNA可在砧木和接穗之间双向传递. (4)为了验证mRNA可在砧木和接穗之间双向传递这一结论,可一组砧木用野生型烟草,接穗用转入Pb基因的转基因烟草;另一组砧木用转入Pb基因的转基因烟草,接穗用野生型烟草,进行嫁接实验,检测接穗和砧木韧皮部的PbmRNA含量. 故答案为: (1)愈伤 分化 (2)①避免PbmRNA运输到叶片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或避免叶片产生PbmRNA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 ②1、2、3 第3和第2枝段的PbmRNA 依次出现 由第1枝段依次向2、3枝段运输 (3)逆转录 mRNA可在砧木和接穗之间双向传递 (4)一组砧木用野生型烟草,接穗用转入Pb基因的转基因烟草;另一组砧木用转入Pb基因的转基因烟草,接穗用野生型烟草 7.科研人员获得了两种单基因被“敲除”的拟南芥突变体﹣﹣C2和C5,与野生型比较,根毛长度或主根长度发生了变化,如图所示. (I)科研人员通过 农杆菌转化 法将T﹣DNA上插入了青霉索抗性基因的Ti质粒转入拟南芥细胞中,经筛选获得C2和C5突变体.从功能上来说,筛选转基因拟南芥时所使用的含有青霉素的培养基属于 选择 培养基. (2)据图可知,C2的表现型是 根毛明显变短、主根略变短 ,推测C2的基因被“敲除”后,很可能影响了细胞的 伸长 生长. (3)将C2和C5突变体杂交,F1全部表现为野生型,说明这两种突变均为 隐性 突变.让F1植株随机授粉,将所得的种子播种在含有青霉索的培养基中,发现有l%的种子不能完成萌发,推测这两对基因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预测双突变体植株的表现型为 根毛长度与C2无明显差异,主根长度比C5段 ,双突变体植株在F2中所占比例为 . (4)研究发现,C5植株根部的分生细胞在有丝分裂时缺乏一种周期性出现和消失的酶,这种酶与纤维素的合成有关.请解释C5植株出现突变性状的原因 基因被“敲除”后,其根部的分生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不能表达出相应的酶,影响细胞板(或细胞壁)的形成,抑制细胞分裂,从而使主根变短 . 【考点】Q2: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分析图解:与对照组相比,C2的根毛明显变短、主根略变短,C5的根毛长度无明显差异,主根长度明显变短. 【解答】解:(1)基因工程中,一般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即通过农杆菌转化法将T﹣DNA上插入了青霉索抗性基因的Ti质粒转入拟南芥细胞中,经筛选获得C2和C5突变体.根据题意可知,筛选获得的C2和C5突变体中含有青霉素抗性基因,因此从功能上来说,筛选转基因拟南芥时所使用的含有青霉素的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 (2)据图可知,C2的表现型是根毛明显变短、主根略变短,推测C2的基因被“敲除”后,很可能影响了细胞的伸长生长,而导致根毛变短. (3)将C2和C5突变体杂交,F1全部表现为野生型,说明野生型为显性性状,两种突变均为隐性突变.根据显隐性关系,C2和C5突变体的基因型可以分别表示为aaBB、AAbb,F1植株的基因型可以表示为AaBb.让F1植株随机授粉,将所得的种子播种在含有青霉索的培养基中,发现有l%的种子不能完成萌发,不能萌发的种子的基因型应该为AABB,即不含有青霉素抗性基因,由此可见,这两对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双突变体植株(aabb)的根毛长度与C2无明显差异,主根长度比C5短;由于两对基因连锁,并且AABB占,则同时会产生的aabb(双突变体),由于在含有青霉索的培养基中AABB的种子不能萌发,因此双突变体植株在F2中所占比例为. (4)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则该酶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C5 植株根部的分生细胞在有丝分裂时缺乏一种周期性出现和消失的酶,这肯能是基因被“敲除”后,其根部的分生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不能表达出相应的酶,影响细胞板(或细胞壁)的形成,抑制细胞分裂,从而使主根变短. 故答案为: (1)农杆菌转化 选择 (2)根毛明显变短、主根略变短 伸长 (3)隐性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根毛长度与C2无明显差异,主根长度比C5段 (4)基因被“敲除”后,其根部的分生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不能表达出相应的酶,影响细胞板(或细胞壁)的形成,抑制细胞分裂,从而使主根变短 8.科研人员利用秀丽隐杆线虫研究癫痫抽搐发生的机理. (1)当兴奋传到秀丽隐杆线虫 传出 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与 突触前膜 融合,释放乙酰胆碱,使肌细胞膜的电位变为 外负内正 ,引起肌细胞收缩.若肌细胞持续重复收缩,则出现类似于人类癫痫抽搐的表现型. (2)秀丽隐杆线虫的A基因控制合成乙酰胆碱受体.科研人员利用A基因和Z基因突变体进行实验,得到如图所示结果.据图分析,A基因突变导致肌细胞 持续重复收缩 ,说明A基因突变导致信息传递功能 增强 (填“增强”或“减弱”).由 2、4、5 组实验结果分析,Z基因的功能是抑制抽搐发生. (3)为进一步探究Z基因功能,科研人员进行了如表所示实验. 组别 对野生型秀丽隐杆线虫的处理 突触数目相对值 敲除Z基因 转入Z基因 Ⅰ组 ﹣ ﹣ 25.1 Ⅱ组 + ﹣ 34.3 Ⅲ组 + + 24.9 注:“+”表示处理,“﹣”表示来处理. ①实验结果说明Z基因 能够抑制(神经﹣肌肉)突触的形成 ②据此分析,图中第4组抽搐次数明显高于2组的原因是 Z基因突变后,突触数目增加,使突变的A基因导致的信息传递功能增强,抽搐次数增加 . 【考点】7G: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分析】分析柱形图:第1组和第2组相比,单一变量为A基因是否突变,结果A基因发生突变的第2组的肌肉收缩次数明显增多,说明A基因突变导致肌细胞持续重复收缩;第2组和第4组相比,单一变量为Z基因是否突变,结果Z基因发生突变的第4组的肌肉收缩次数明显增多,这说明Z基因的功能是抑制抽搐发生,同样4、5组实验结果也可以说明这一问题. 分析表格:第Ⅱ和第Ⅲ组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转入Z基因,结果转入Z基因的第Ⅲ组的突触数目相对值要明显小于没有转入Z基因的第Ⅱ组,由此可见Z基因能够抑制(神经﹣肌肉)突触的形成. 【解答】解:(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总是从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因此,当兴奋传到秀丽隐杆线虫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乙酰胆碱,使肌细胞膜上的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强,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引起肌细胞收缩. (2)由图可知,仅A基因发生突变时,肌肉收缩次数明显增多,由此可见A基因突变导致肌细胞持续重复收缩,说明A基因突变导致信息传递功能增强.由2、4或4、5组实验结果可知,Z基因的功能是抑制抽搐发生. (3)①第Ⅱ和第Ⅲ组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转入Z基因,结果转入Z基因的第Ⅲ组的突触数目相对值要明显小于没有转入Z基因的第Ⅱ组,由此可见Z基因能够抑制(神经﹣肌肉)突触的形成 ②结合(2)题和第(3)题的①可知,图中第4组抽搐次数明显高于2组的原因是Z基因突变后,突触数目增加,使突变的A基因导致的信息传递功能增强,抽搐次数增加. 故答案为: (1)传出 突触前膜 外负内正 (2)持续重复收缩 增强 2、4、5 (3)①能够抑制(神经﹣肌肉)突触的形成 ②Z基因突变后,突触数目增加,使突变的A基因导致的信息传递功能增强,抽搐次数增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