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2020届高三前演练(六)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202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演练(六)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 第 I 卷 1. 公元前 482 年黄池之会,吴王说吴国开国者在周室中辈份最高,所以“为长”,晋定公说 从晋文公开始,晋国尊王攘夷,成为周王室认定的霸主,所以自己才是“长”。这反映出 A. 宗法分封制蕴含着大一统的因子 B. 诸侯争霸导致周天子的威信扫地 C. 嫡长子继承制因诸侯争霸受到冲击 D. 周王室与诸侯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黄池之会和晋国尊王攘夷的行为,说明吴王和晋定公都认为自己在周王室 中有一定的地位,而当时周王室是统一国家的象征,因此反映的是宗法分封制蕴含着大一统 的因子,A 正确;BD 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嫡长子继承制对封建社会影响深远,C 排除。故 选 A。 2. 如图为《东汉洛阳城平面图》。根据考古发现,东汉的太学一处在辟雍(皇家弟子学习六 艺之地)之北,一处在辟雍东北,与明堂(天子的太庙)灵台(观天象望气之所)相距不远。 据此可知,当时 A. 统治者注重政治教化与儒学相渗透 B. 统治者加强了对太学的管理 C. 太学作为最高学府发展已相当成熟 D. 儒家思想开始占据主流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把太学设在皇家弟子学习六艺之地的附近,以及天子的太庙的附近,可见汉代统治 者重视对子弟的政治教化,而太学又以儒学为主,因此体现政治教化与儒学相渗透,故 A 正 确;材料没有体现管理的信息,排除 B;材料不能说明太学成熟,排除 C;西汉儒学已经占据 主导,排除 D。 3. 据《宋会要辑稿》记载,每当农业生产结束后的秋冬季节,江西赣州农民就结伴到其他地 方从事贩牛、出售小土布或贩卖私盐等商业活动,也有人到手工业部门从事手工劳动。木代 农民的兼业现象 - 2 - A. 冲击了传统的经济结构 B. 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C. 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D. 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了小农户在日常耕种之外,还会经营一些副业,以维持生计,这有利于巩 固小农经济,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故 B 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不是经济结构变动,排除 A; C 项与主旨无关,排除 C;材料中的现象有利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提 高,排除 D。 4. 下表为明朝士大夫对内阁大学士的不同看法,由此可知 A. 内阁地位一度等同于宰相 B. 阁员拥有较大的行政权力 C. 政府职能发生了显著变化 D. 决策机制异化削弱了阁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黄瑜、何孟春和骆问礼都认为内阁的权力较大,这主要是因为内阁成 员属于皇帝的秘书班子,通过票拟权间接的控制了行政权,B 正确;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 机构,地位与宰相不同,A 排除;材料未涉及政府职能的变化,C 排除;材料强调额是阁权的 加强,D 排除。故选 B。 5. 1876 年底,中英航运企业双方相互压低客货运价,轮船招商局“上海运出和运入的货物, 每吨运费从四两猛跌到七厘”,太古、怡和则“愈将客货水脚更跌相争”,一年之后,英方 提出和解,与轮船招商局订立了齐价和约。材料表明 A. 列强减缓了经济扩张步伐 B. 企业残酷竞争不利于民生 C. 民族工业更具有竞争优势 D. 我国近代航运业发展艰难 【答案】D 【解析】 - 3 - 【详解】轮船招商局的出现与英国航运公司形成激烈竞争,英国航运公司通过企图通过压低 航运运费排挤轮船招商局,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轮船招商局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经 济侵略,但也说明我国近代航运业发展的艰难,故选 D;近代列强并没有减缓在中国经济扩张 的步伐,排除 A;由题意可知,轮船招商局与英国航运公司的竞争压低了航运运费,有利于民 生,排除 B;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民族工业更具有竞争优势,排除 C。故选 D。 6. 晚清时期,地方绅士以“兴学堂”等名义征用庙产,得到了各级官府的支持。至民国初年, 宗教人士纷纷要求政府保护庙产,中央道教会质问政府:“道人既属民国一分子,可否在私 权上有取得平民资格之权利?”这表明当时 A. 民众萌发国民意识和平等观念 B. 国民财产得到了切实保护 C. 地方绅士的社会地位显著降低 D. 实现了全体国民一律平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以“兴学堂”等名义征用庙产”“道人既属民国一分子,可否在私权上有取 得平民资格之权利?”可以看出,当时民众已经有保护财产的意识,同时也主张“平民资格 之权利”即平等的观念,故 A 正确;“切实保护”不能体现,排除 B;地方绅士的主张获得了 政府的支持,说明地位有所提升,排除 C;“实现了”不符合史实,排除 D。 7. 下表为国民政府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一览表。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土地政策趋同 B. 国民党抗战路线有所调整 C. 国民党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 D. 土地革命的影响空前扩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1938—1941 年间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此时国民政府限定地租额度, 管制粮食价格和平均地权,这些措施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调动农民生产和 抗日的积极性,因此说国民党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故选 C;国共两党的政党性质决定 了两党的土地政策并不相同,排除 A;材料反映的是国民党的土地政策,不是抗战路线的调整, - 4 - 排除 B;国民政府没有进行土地革命,排除 D。故选 C。 8. 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多时间中,党领导人民完成了祖国大陆的统一和各项民主革命的遗留 任务,恢复了国民经济,同时普遍召开了各级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积累了民主生活的经验。 这意味着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 B.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趋于成熟 C. 民主政治建设有了一定基础 D. 社会主义制度受到普遍欢迎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强调在完成相关任务后,普遍召开了各级各界人民代表大会,这积累了民主 生活的经验,为之后的民主政治建设奠定的基础,故 C 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于 1954 年,与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这一时间不符合,排除 A;趋于成熟的说法不符 合史实,排除 B;当时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立,排除 D。 9. 裁判官告示是罗马法庭的裁判官按照自然法的原则作出的裁决,成为万民法中积极而有生 气的内容。该“告示”通常刻于木板之上,置于罗马广场,与《十二铜表法》并立。通过裁 判官告示新的法律意识和交易习惯影响着罗马法的发展和完善。这说明 A. 裁判官据民意作司法判决 B.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习惯法的汇编 C. 自然法是具体的法律条文 D. 裁判官告示是万民法的重要渊源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裁判官按照自然法的原则作出的裁决,成为万民法中积极而有生气的内容” 可得出万民法的形成与裁判官告示有着密切的关系,裁判官告示成为万民法的重要参考来源, 故 D 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司法判决,排除 A;B 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B;C 项不符合史实, 自然法是一种法律精神与原则,排除 C。 10. 16 世纪后,欧洲市场上的胡椒供应量比 14 世纪中叶充足很多,其价格下降走上更多寻常 人家的餐桌不再受到贵族的青睐,取而代之的是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这说明 A. 价格革命催生了洲际物种的交流 B. 新航路的开辟削弱了贵族的地位 C. 欧洲贵族全面接受了美洲饮食文化 D. 食物被赋予了区分社会等级的功能 【答案】D - 5 -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贸易加强,美洲饮食传入,胡椒由贵族餐桌 走向普通民众,取而代之的是的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反映食物的使用在当时的欧洲体现 等级的区分,故 D 项正确;A 项,物种交流是商业革命的表现,排除;B 项,题干未体现贵族 地位的衰落,排除;C 项,题干不能说明贵族全面接受美洲饮食文化,排除。 11.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艺术家在荷兰组成艺术群体“风格派”,希望以精神和艺术 来拯救社会,他们在创作上追求艺术的“抽象和简化”,外形上缩减到几何形状,而且颜色 只使用黑与白的原色。由此可知,“风格派" A. 抒发了浪漫情怀 B. 遵循了写实原则 C. 突出了理性思维 D. 表达了反叛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以精神和艺术来拯救社会”““抽象和简化”,外形上缩减到几何形状,而 且颜色只使用黑与白的原色”可以看出,这不同于传统的风格,反映了一战期间西方青年的 苦闷心理和空虚的精神状态,是一种对传统的反叛,故 D 正确;ABC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 除。 12. 自冷战结束以来,许多冷战的当事人纷纷发表回忆录,回顾自己在冷战岁月中的亲身经 历,为今天以及今后的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1995 年,美国时代出版公司出版的苏联 驻美国大使阿纳托利多勃雷宁的回忆录《信赖》就是这样一本书。该回忆录 A. 因其版本新所以它可信度高 B. 只记述作者的个人情感 C. 作为史料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D. 带有明显的阶级倾向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回忆录是当事人的在当时所处时代背景的经历,具有一定的权 威性,C 正确,B 排除;回忆录并非是年代越近越权威,A 排除;材料无法得出该书的阶级倾 向性,D 排除。故选 C。 第 II 卷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般认为赦宥起源于周,《周礼》中说:国家可以对幼弱、年老、智力有缺陷的 - 6 - 罪犯施行赦免。《尚书》中说:断狱定案有疑难时,根据“罪疑惟轻”的原则进行赦免。汉代 以“大丧”“帝冠”“郊祀”“祀明堂”“临雍”“封禅”“立庙”“徙宫”“定都”“从 军”“克捷”“年丰”“祥瑞”“灾异”“劭农”“饮酎”“遇乱”“巡狩”等作为赦免的 理由和条件,赦免施行频繁。唐代的赦宥包括赦、大赦、曲赦等具体形式,但统治者大多持 “赦不妄下”的慎赦态度。明代推行“重典治乱世”的思想,认为赦免是“法外之仁”,执 行刑法应“协中,毋枉毋弛”,只有遇到“覃庆大典,或逢水旱偏灾”,才实行赦免。清代 大赦平均 14 年多一次,且经常采用的只是对一切在押罪犯减刑一等的办法,并不全部免除刑 罚。 ——摘编自伍操《赦免制度的历史存在及其现实合理性刍议》 材料二 美国独立前,英国国王将其赦免权委任给在美洲殖民地的统治者。美国独立后, 赦免权转移到独立州的州长。但存在这样一种观念:将赦免权赋予行政首长违反“人民的、 由人民组织的、为人民的”政府观念。所以,大多数州将赦免权赋予了立法机构,或要求州 长与立法委员会分享赦免权。有的州即使将赦免权赋予州长行使,但对行使该权力加以限制。 随着州宪法制度的发展,关于赦免权潜在滥用的担心慢慢消除,加入联邦的一些新的州将赦 免权独立赋予州长行使而不受法院的司法审查。 ——摘编自赖早兴《美国行政赦免制度及其对死刑执行的限制》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 1976 年前进行过七次特赦,除了第一次特赦的对象是反 革命犯和普通刑事犯外,其余六次特赦的对象都是蒋介石集团、伪满洲国和伪蒙自治政府的 战争犯,采取“一个不杀,分批释放”的政策。此外,对日本战犯采取“一个不杀,宽大处 理”的政策,这些政策虽然没有特赦之名,但是有着特赦的实质。 ——摘编自金悦、毛英歌《中国与美国现代特赦制度实践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赦免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赦免制度相较于中国古代的不同之处,并说 明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特赦实践的现实意义。 【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彰显统治者权威;赦免条件五花八门;施行赦免的态度由随 意到审慎;受儒家文化影响。 (2)不同之处:对传统的继承;能显宪法和法律权威;尊重人权。原因:摆脱殖民统治赢得 独立;三权.分立体制的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法制的不断完善;启蒙思想的传播。 - 7 - (3)现实意义:妥善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的级和;促进中日两国关系 的进一步改善;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般认为赦宥起源于周”可归纳出历史悠久;根据材料汉代 的赦免理由可归纳出彰显统治者权威和赦免条件五花八门;根据材料中的“《周礼》、《尚书》” 可归纳出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据明清时期的做法可归纳出施行赦免的态度由随意到审慎。 (2)不同:根据材料“但存在这样一种观念:将赦免权赋予行政首长违反‘人民的、由人民 组织的、为人民的‘’政府观念”可归纳出对传统的继承和彰显人权;根据材料“大多数州 将赦免权赋予了立法机构,或要求州长与立法委员会分享赦免权”可归纳出能显宪法和法律 权威。原因:可从美国赢得独立、三权分立体制、民主法制的完善和启蒙思想影响的角度进 行分析即可。 (3)意义:根据材料中的赦免对象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现实意义可归纳出如下:妥善解决 了历史遗留问题;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的级和;促进中日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改善;体现了社 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面抗战大事年表(部分) 阶段 时间 事件 防御阶 段 1937 年 7 月 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北平沦陷 1937 年 8—11 月 淞沪会战,上海沦陷 1937 年 9—11 月 太原会战,华北沧陷 1937 年 12 月 南京沦陷,南京大屠杀 1938 年 1—5 月 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 1938 年 6—10 月 武汉会战,广州、武汉沦陷,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相持阶 1939 年 9—10 月 第一次长沙会战 - 8 - 段 1940 年 8—12 月 百团大战 1941 年 9—10 月 第二次长沙会战 1941 年 12 月、1942 年 1 月 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2 年 2 月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1943 年夏 鄂西会战 反攻阶 段 1944 年 4—12 月 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打通大陆交通线 1945 年 4—6 月 湘西会战 根据材料提取全面抗战的一个阶段特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 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论题:从防御阶段到相持阶段,日军的休整周期越来越长。 闸述: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以来,国共两党团结合作,相互配合。1938 年日军占领广州、武 汉后,由于占领区域太大,战线太长,兵力分散.难以集中力量持续发动进攻。1941 年 12 月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逐渐陷人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随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中国 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实力大大增强。这些都导致侵华日军从防御阶段的几乎不休整到 相持阶段的休整周期不断拉长。 综上所述.日军休整周期的不断拉长是中国人民不畏牺牲.坚持抗战的结果。 示例二论题: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军民为争取民族解放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闸述:全面抗战初期,中国军民奋力抵抗.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等.以巨大的牺牲粉碎了日军速胜的妄想。全面抗战初期,日军以军事上的优势先后占领了我 国华北、华东、华南、华中等大片国土.并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在日军的暴行之下, 中国军民不畏强暴.英勇抵抗.将抗日战争拖入相持阶段。从 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到 1945 年 日本无条件投降.日军在中国战场几乎每年都会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导致我国军民的巨大伤 亡和牺牲.中国人民不属不挠,不畏牺牲.坚持抗战.并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综上所述,中国军民为抗战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尊重。提高了中国 - 9 - 的国际地位。 【解析】 【详解】根据题目要求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战可分为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反攻阶段。因此 可就问题选择一个阶段进行论述。比如选择防御阶段的内容,可从表格中提取相关的信息, 得出防御阶段国民党在正面战场进行了抵抗,论述时结合几次重要的会战的内容及影响进行 概括即可。 1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忽必烈对全国户籍实行编定术,即把全国人民编为一下多种户籍。大致有一下诸 色:军户、站户、民户、匠户、儒户、医卜户、阴阳户、僧户、道户、也里可温户、达失蛮 户、斡脱户、商贾户、盐户、窑冶户、船户、海道梢水户、弓手户、多递户、打捕鹰房户。 但其中位列前四的“军站民匠”四中是元代四中基本户,数量众多,遍布各地,包括各族。 户籍的各类一旦编定,不能任意改变,已有定籍,各安生理、即各务本业。除军、匠户外, 户又分等。根据每户“事产多寡”分为三等九甲,即九等。1270 年,忽必烈还下诏公布社制, 无论各族什么户,凡 50 家为一社,由社众推举年高晓农事、有兼丁的人为社长。忽必烈的这 种全国户籍规划,客观上有利于经济发展,符合大一统多民族封建国家这种版图的稳定和巩 固。 ——节选自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中国元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概括忽必烈户籍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忽必烈户籍改革的积极作用。 【答案】(1)按照职业划分户籍;按照各户的财产多少划分等级;实行社制管理模式。 (2)积极作用:各民族按职业人籍,有利于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民族融合;由年高晓 农事者管理,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农业的发展;按职业人籍加强了社会分工且有利于技术的传 承;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版图的稳定和巩固。 【解析】 【详解】(1)根据“即把全国人民编为一下多种户籍”得出按照职业划分户籍;根据“根据 每户“事产多寡”分为三等九甲,即九等”得出按照各户的财产多少划分等级;根据“忽必 烈还下诏公布社制,无论各族什么户,凡 50 家为一社,由社众推举年高晓农事、有兼丁的人 为社长。”得出实行社制管理模式。 (2)积极作用:根据“忽必烈的这种全国户籍规划,客观上有利于经济发展,符合大一统多 - 10 - 民族封建国家这种版图的稳定和巩固。”可从有利于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民族融合、有 利于社会稳定和农业的发展、有利于技术的传承、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有利于统一 多民族国家政治版图的稳定和巩固等角度概括。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冷战伊始,澳大利亚即积极投身于美国领导的全球冷战事业。1962 年,澳大利亚 政府应美国政府要求,向南越派遣了 30 名军事教官。1965 年,澳大利亚基本上全面卷入越战。 时任总理孟席斯企图通过分担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军事义务,为澳大利亚未来的战略安全 “购买”一份所谓的“安全保险”。卷入越战以后,澳大利亚的对外政策基本上是根据美国 政府的态度和需要而制定的,其反共政策的核心就是反华。随着深陷越战泥潭而难以自拔, “鹰派”和“鸽派”的分歧冲突更加严重。自由党在外交上的抱残守缺以及越战政策的失败 为工党的重新崛起创造了机会。越战结束后,澳大利亚政府对其传统的亚洲观和冷战思维进 行了重新审视与思考,这就为 1970 年以后澳亚关系的调整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张建新《澳大利亚出兵越南、原因、后果和教训》 (1)根据材料,概括澳大利亚出兵越南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澳大利亚出兵越南产生的影响。 【答案】(1)背景:澳大利亚推行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美国侵略越南.要求澳大利亚支持美 国;澳大利亚意图通过越战维护其安全。 (2)影响;使中澳关系进一步恶化;加速澳大利亚国内的分歧和矛盾:引发澳大利亚政局的 变动,加速工党的崛起。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澳大利亚即积极投身于美国领导的全球冷战事业。”得出澳大利 亚推行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根据“澳大利亚政府应美国政府要求,向南越派遣了 30 名军事 教官。”得出美国侵略越南,要求澳大利亚支持美国;根据“为澳大利亚未来的战略安全“购 买”一份所谓的“安全保险””得出澳大利亚意图通过越战维护其安全。 (2)影响;根据“其反共政策的核心就是反华。”得出使中澳关系进一步恶化;根据““鹰 派”和“鸽派”的分歧冲突更加严重”得出加速澳大利亚国内的分歧和矛盾:根据“自由党 在外交上的抱残守缺以及越战政策的失败为工党的重新崛起创造了机会。”得出引发澳大利 亚政局的变动,加速工党的崛起。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11 - 材料 西奥多.舒尔茨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认为只有现代化的 农业,才能推动经济腾飞。因此,如何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也就很自然地成了要讨 论的中心问题。而作为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因素,新的生产要素(技术、设备、经验等)是 农业经济发展的“钥匙”。他还认为,新的生产要素能否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必然要求农 民要为获得知识和技能付出成本,从本质上看,它们就是人力资本投资。……他多次借鉴历 史事实,来论证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强调在人力资本投资中,学校教育就至关重要。日本、 西欧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舒尔茨乐观地指出,农业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已不容 置疑。但是,政府必须向农业投资,这不仅要注意投向,还要对农民给予指导和鼓励。“一 旦有了投资机会和有效的鼓励,农民将把黄沙变成黄金。” ——据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 (1)根据材料,概括舒尔茨的农业经济观点。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舒尔茨的农业经济理论。 【答案】(1)农业经济观点:现代化农业是推动经济的重要因素;新生产因素是推动农业发 展的钥匙;人力资本在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政府要对农业生产给予必要投资;政府要 对农业生产给予指导与鼓励强调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2)舒尔茨的农业经济发展理论.对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有 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丰富了农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对人力资源研究的拓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的思想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扮演起到了指导作用。 【解析】 【详解】(1)观点:根据材料“舒尔茨认为只有现代化的农业,才能推动经济腾飞”可归纳 出现代化农业是推动经济的重要因素;根据材料“新的生产要素(技术、设备、经验等)是 农业经济发展的‘钥匙’”可归纳出新生产因素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钥匙;根据材料“新的生 产要素能否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必然要求农民要为获得知识和技能付出成本,从本质上看, 它们就是人力资本投资”可归纳出人力资本在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材料“政府必 须向农业投资”可归纳出政府要对农业生产给予必要投资;根据材料“强调在人力资本投资 中,学校教育就至关重要”可归纳出政府要对农业生产给予指导与鼓励强调学校教育的重要 性。 (2)评价:结合其主张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评价可从促进农业转型、推动经济发展、丰富 农业相关理论、促进人力资源研究及推动政府改变经济指导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 12 - - 1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