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部分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部分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

- 1 - 天津市部分区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 高一地理 温馨提示∶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第 I 卷 1-5 页,第Ⅱ卷 6—8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 I 卷(选择题,共 60 分) 一、选择题(共 20 个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太阳系八大行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表示地球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唯一被液态水所覆盖的星球,使地球上的水主要以液态形式存在 的根本原因是( ) A.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 B.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C. 八大行星绕日公转,互不干扰 D. 地球有大气包围 【答案】1. B 2. A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布、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 题详解】 太阳系八大行星,按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 - 2 - 天王星、海王星,可判断出乙为地球,B 正确。甲为金星、丙为土星、丁为海王星。故选 B。 【2 题详解】 地球上的水主要以液态形式存的原因是地球的温度适宜,地球温度适宜的原因是地球与太阳 的距离适中,A 正确。故选 A。 【点睛】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与地球所处的安全的宇宙环境和自身的有利条件有密切关系。 太阳正处于壮年期,状态稳定;行星及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 公转和自转周期适当,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保持在 15℃左右,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和生命过程 发生、发展;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形成 包围地球的大气层;地球有液态水。 3. 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很大,当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稀薄的大 气层摩擦碰撞,会出现美丽的极光现象。读图完成问题。关于极光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极光现象是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B. 极光现象是太阳活动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 C. 极光现象是太阳活动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D. 极光现象在地球上任何地区均可见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详解】极光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太阳的带电微粒发射到地球磁场的势力范围,受到地球磁场 的影响,从高纬度进入地球的高空大气,激发了高层空气质粒而造成的发光现象,可知极光 现象是太阳活动对地球磁场的影响,C 正确。 【点睛】极光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太阳的带电微粒发射到地球磁场的势力范围,受到地球磁场 - 3 - 的影响,从高纬度进入地球的高空大气,激发了高层空气质粒而造成的发光现象。地球是一 块巨大的磁石,而它的磁极在南北两极附近。我们知道,指南针总是指着南北方向,就是因 为受了地磁场的影响。从太阳射来的带电微粒流,也要受到地磁场的影响,而且使带电微粒 流聚集在磁极附近。所以极光大多在南北两极附近的上空出现。在南极发生的叫南极光,在 北极发生的叫北极光。 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 图完成下面小题。 4. 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 A. 爬行类 B. 鸟类 C. 两栖类 D. 鱼类 5. 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 ) A. 古生代寒武纪 B. 古生代末期 C. 中生代末期 D. 新生代 【答案】4. D 5. C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图中显示,爬行类出现在古生代后期,鸟类出现在新生代,鱼类出现在古生代早期,两栖类 出现在古生代中后期,因此出现最早的是鱼类,D 正确。故选 D。 【5 题详解】 中生代末期,恐龙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海洋中有 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C 正确。故选 C。 - 4 - 【点睛】从图中可以看出,动物这几个类群出现的先后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 →鸟类,由此可见,最早出现的是鱼类,最晚出现的是鸟类。 《齐民要术》中有文字记载:“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常预于园中,往往贮恶 草生粪。天雨新晴,北风寒切,是夜必霜,此时放火做煴(无焰的微火),少得烟气,则免于 霜矣。”下图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②→④→③ 7. “放火做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是因为“烟气”可以( ) A. 吸收大气逆辐射,增加地面温度 B. 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C. 阻挡冷空气南下,防止冻害发生 D. 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 【答案】6. B 7. 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齐民要术》中有文字记载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 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6 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读图可知①为太阳辐射部分,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部分,地表在吸收了太 阳辐射,在不断增温同时也向外以长波辐射的形式释放热量即地面辐射,读图可知④为地面 辐射,近地面的大气不断地吸收地面辐射的热量逐渐升温,可知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 量传递过程是①→②→④,可知 ACD 错误,故 B 正确。 【7 题详解】 烟气可以增强大气逆辐射的,故 A 错误;烟气可以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故 B 错 - 5 - 误;烟气是无法阻挡冷空气南下的,故 C 错误;在田地里释放一定量地烟气,相当于把近地 面地大气浓度增加了,这样这些烟气可以拦截一部分地面散失地热量,烟气在吸收地面散失 的热量的同时自身也在升温,当烟气的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其自身也会释放一定量的热 量还给近地面,相当于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即增强了大气的保温作用,故 D 正确。 【点睛】读图可知①是太阳辐射,②为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部分,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 面辐射。 读下列四幅地貌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8. 图中所示景观,属于喀斯特地貌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9. 丁地貌景观主要分布于( ) A. 河流入海口附近 B. 溶洞集中分布地区 C. 河流出山口附近 D. 干旱沙漠广布地区 【答案】8. A 9. C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8 题详解】 图中甲为喀斯特地貌,A 正确。乙为风蚀蘑菇、丙为海蚀柱和海蚀崖、丁为冲积扇,BCD 错误。 故选 A。 【9 题详解】 从图中看,丁地貌为冲积扇,主要分布在河流出山口附近,C 正确。故选 C。 【点睛】河流堆积地貌:(1)冲积扇,主要分布在山前,其形成过程是在山区,由于地势陡 峭,河流携带了大量泥沙和砾石,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 水流变慢,泥沙和砾石在山麓地带堆积而成。(2)河漫滩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3)三 - 6 - 角洲,主要分布在河流入海口,其形成过程是河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海洋时,由于河流入海 处坡度平缓,河道变宽,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流速减缓,泥沙在河口前方堆积形成三角洲。 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吕氏春秋·国 道》),这段文字涉及的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是( )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 ④⑤⑥ D. ⑤⑥⑦ 11. 下列关于水循环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使水呈三态变化 B. 使海平面不断上升 C. 加速陆地冰川融化 D. 使陆地水资源不断更新 【答案】10. B 11. D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水循环 【10 题详解】 图中①表示蒸发、②表示海洋上降水、③表示水汽输送、④表示陆地降水、⑤表示地表径 流、⑥表示地下径流、⑦表示植物蒸腾。云气西行为水汽输送③,水泉东流为地表径流和地 下径流⑤⑥,B 正确。故选 B。 【11 题详解】 水在水循环这个庞大的系统中不断运动、转化,使水资源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D 正确。水呈三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温度,A 错。海平面不断上升和加速陆地冰川融化的原因 是全球变暖,而不是水循环,B C 错。故选 D。 【点睛】水循环的意义:水在水循环这个庞大的系统中不断运动、转化,使水资源不断更新, 水循环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它 对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起着吸叫、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 - 7 - 矛盾。水循环又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 机物和无机盐类。水循环还是自然界最富动力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总之,水 循环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全球的地理环境。 读海水表层平均温度和盐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影响图中海水表层水温分布规律的因素是( ) A. 太阳辐射 B. 海底地形 C. 陆地径流 D. 海水密度 13. 关于表层海水平均盐度的纬度分布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B. 从赤道向两极呈马蹄形分布 C. 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逐渐降低 D. 从副热带向两极递减 【答案】12. A 13. B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海水性质 【12 题详解】 从图中看,海水温度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地区减小,可判断出影响图中海水表层水温分布规律 的因素是太阳辐射,A 正确。故选 A。 【13 题详解】 从图中看,表层海水平均盐度从赤道向两极呈马蹄形分布,B 正确、AC 错。从副热带向两侧 递减,D 错。故选 B。 【点睛】副热带海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又因纬度较低,蒸发 旺盛,海水盐高。 波浪能是指海洋表面波浪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它是由风把能量传递给海洋而产生的。目前 - 8 - 利用波浪能的主要方式是发电,下图是我国东海某海域不同方向波浪能占总波浪能的比例统 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该海域波浪能最丰富的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15. 与渤海北部海域相比,该海域波浪能开发的有利条件是 A. 海域深度小 B. 离陆地更近 C. 海域不封冻 D. 消费市场 近 【答案】14. D 15. C 【解析】 【14 题详解】 波浪能是由风把能量传递给海洋而产生的。我国是季风气候,冬季南北温差大,风力强劲。 夏季南北温差小,风力弱。该海域波浪能最丰富的季节是冬季,D 对。夏季最弱,B 错。春季、 秋季居中,A、C 错。 【15 题详解】 与渤海北部海域相比,该海域波浪能开发的有利条件是位于亚热带,海域不封冻,C 对。东海 海域深度比渤海大,A 错。都是我国近海,离陆远近无差异,B 错。消费市场都是东部沿海经 济发达地区,D 错。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 9 - 16. 图中能反映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 ) A. 成土母质、气候、生物 B. 时间、人类活动、气候 C. 地形、人类活动、气候 D. 太阳辐射、成土母质、生物 17. 土壤形成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 成土母质 B. 地形 C. 气候 D. 生物 18. 如果图中该地植被为春夏长叶、冬季落叶的乔木组成的森林植被,则图示地区可能为 ( ) A. 热带干旱区 B. 亚热带湿润区 C. 温带湿润、半湿润区 D. 寒带湿润区 【答案】16. A 17. D 18. C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土壤的形成,通过图示信息的获取和解读影响土壤的因素,春夏长叶、冬季 落叶的乔木应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突出了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16 题详解】 结合图示可知,图中能够反映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成土母质、光照和降水等气候条件、植 物进行光合作用和生物循环,A 正确;图示中对人类活动没有提及,B 错误;图示中对地形也 没有提及,C 错误;图示中太阳辐射只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的条件,光照也是气候因子中的 一部分,D 错误。故选 A。 【17 题详解】 - 10 - 土壤形成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是生物因素,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 活跃的因素,其中植物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养分元素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 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 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搬运和搅动等促进有机残体的转化和改变土壤结构;微生物在成 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ABC 错误,D 正确。故选 D。 【18 题详解】 如果图中该地植被为春夏长叶、冬季落叶的乔木组成的森林植被,这说明其实落叶阔叶林, 应该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对应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C 正确;热带干旱地区因为热带荒漠,A 错误;亚热带湿润区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 错误; 寒带湿润区应为苔原,D 错误。故选 C。 【点睛】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于土壤母质而 形成的。它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其形成的因素有以下六种: 1、母质因素:经风化作用形成的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质养分元素(氮除外) 的最初来源,它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产生重要的作用。 2、气候因素:直接影响是对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造成影响,如 温度每增加 10℃,土壤中的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 1~2 倍;间接影响是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 程以及植被类型等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3、生物因素: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中植物起着最 为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养分元素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 分归还给地表;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搬 运和搅动等促进有机残体的转化和改变土壤结构;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机残 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 4、地形因素:主要是通过引起物质、能量的再分配而间接地影响土壤形成。如坡度和坡向也 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因素:母质、地形、气候和生物等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都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 如在极端环境中,岩石的风化物可能需要几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土壤发生层,而典型灰壤的 发育需要 1000~1500 年。 6、人类活动因素:主要影响是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 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在农业生产活动,通过耕耘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 土壤。 - 11 -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图中所示自然灾害是( ) A. 滑坡 B. 泥石流 C. 洪涝 D. 地震 20. 该种自然灾害发生时的避防措施叙述正确的是( ) ①该种灾害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 ②该种灾害发生时,要勇于到室内救出被困人员,并抢救一些易于携带的物资 ③不要顺沟谷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 ④千万不可在发生该种灾害的沟谷中横渡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19. B 20. D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泥石流 【19 题详解】 从图中看,山谷中为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为泥石流,B 正确。故选 B。 【20 题详解】 图中自然灾害为泥石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流速快,流量大,发生时听从指挥,应尽快转 移,不能留恋财物,②错。①③④正确,故选 D。 - 12 - 【点睛】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 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 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 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第 II 卷(综合题,共 40 分) 二、综合题(共 3 个小题,共 40 分) 21. 结合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地球圈层结构局部图。 材料二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 10 月 30 日 19 时 51 分,爱琴海海域希腊佐 泽卡尼索斯群岛发生 6.9 级地震,震源深度为 16.5 千米。由于地震发生在爱琴海海域,导致 土耳其与希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强震还一度引发小型海啸,使沿海城市很快出现海 水倒灌,街道瞬间被海水淹没,让人心惊胆战…。 - 13 - (1)材料一中①、②两层构成地壳,请简要说明地壳的组成和特征。 (2)材料一中③是界面,请描述地震波在经过该界面时传播速度的变化特点。 (3)材料二中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内部三大圈层的哪个圈层。 (4)根据材料二中震源位置,判断此次地震所属的地震带是哪个? 【答案】(1)由岩石组成,坚硬,厚度不均。 (2)莫霍界面横波、纵波的波速均突然增大。 (3)地壳 (4)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地球圈层结构局部图和爱琴海发生地震为材料,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的有关知识,难度 一般。 【详解】(1)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 度约 17 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 35 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 可达 70 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厚 度不均。 (2)读图可知,③以上为地壳,以下为地幔,该界面为莫霍面,地震波包括横波和纵波,在 莫霍面处速度均加快。 (3)由材料可知,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 16.5 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 35 千米,所以地震 震源位于地壳。 (4)该群岛位于地中海地区,地球上有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 带,此次地震属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点睛】 22. 某同学利用自己制作的学具(左图),在教室中模拟演示“热力环流”过程。读图,回答 下列问题。 - 14 - 实验开始前(左图),学生观察到学具中间悬挂的锡纸条没有明显的水平摆动。实验开始 后,学生点燃蜡烛,并在纸杯中放入冰块,逐渐观察到两张锡纸条有明显的摆动(右图)。多 次重复实验,学生发现结果相同。 (1)该实验结果可以说明 。 (2)依据左图、右图及实验过程,请在下图中连续绘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在环节..3.中 标出近地面气压状况。 (3)为了更好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参与实验的学生想让锡纸条的摆动幅度更大,请提出你的 建议。 【答案】(1)冷热不均会引起大气的运动 (2) (3)选择更轻薄的纸进行实验,增加蜡烛与冰块的数量(或缩小学具尺寸、增加学具的密封 性等,合理即可)(至少两条) 【解析】 【分析】 - 15 - 【详解】(1)“热力环流”是因温度高低不同引起的大气环流形式,锡纸条一侧为点燃的蜡 烛,一侧为冰块,温度差异明显,冷热不均会引起大气的运动。 (2)①在点燃蜡烛与放入冰块前,锡纸条两侧温度相同,没有明显的大气运动;②、锡纸条 左侧蜡烛点燃,升温;右侧放入冰块,降温;③气温高、气流上升;气温低,气流下沉;④ 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与近地面气压性质相反,在 水平方向上,风从高压吹向低压。 (3)想让锡纸条的摆动幅度更大,说明风力更大,因此应考虑增大锡纸条两侧的温差;减少 外界的影响等方面。增大锡纸条两侧的温差可以选择增加蜡烛与冰块的数量,也可以在不改 变蜡烛与冰块数量的前提下,缩小空间范围。 23. 读"影响中国的台风路径及西太平洋沿岸主要渔场、盐场、海水淡化厂、潮汐电站、洋流 分布图",回答问题。 (1)据图写出影响我国台风的源地。 (2)台风三条路径中,能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的是________路径。监测台风的移动路径, 可以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 (3)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气象灾害,其破坏力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 素决定的。 (4)据图,举例说明海水性质和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各举一例。 【答案】(1)北太平洋西部低纬度洋面(西北太平洋低纬度洋面、菲律宾群岛以东洋面) (2)西北路径 遥感技术 (3)强风、暴雨、巨浪 - 16 - (4)海水性质∶利用海水制盐(海水淡化解决水源短缺)。海水运动∶寒暖流交汇处,容易 形成渔场(利用潮汐发电)(答案合理即可得分)。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影响中国的台风路径及西太平洋沿岸主要渔场、盐场、海水淡化厂、潮汐电站、洋流 分布图为材料,考查台风的有关知识,难度一般。 【详解】(1)读图可知,影响我国的台风源地唯一西北太平洋、菲律宾以东洋面。 (2)读图可知,西北路径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可以影响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偏向路径 主要影响台湾南部、海南岛和东南亚地区,转向路径主要影响日本和朝鲜半岛,对于长江中 下游地区影响小,所以可以缓解长江中下游伏旱的为西北路径。监测台风的移动路径,主要 借助于气象卫星,工作原理属于遥感技术。 (3)台风灾害主要由强风、暴雨、风暴潮引起的巨浪导致。 (4)从海水性质看,海水较咸,含盐量高,可以晒盐,在我国台湾岛和海南岛西南部均有大 的盐场。从海水运动利用看,台湾暖流和沿岸流在舟山群岛附近交汇,使水流搅动,养分上 浮,形成舟山渔场。同时,利用海水周期性涨落,还可以发电,为人类活动提供电能。 【点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