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9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二散文阅读课时达标21散文的内容和结构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课时达标(二十一) 散文的内容和结构 一、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题目。 太阳梦 晓 浩 朋友老刘说起他做的一个梦,激动得满脸通红。他梦见自己驾着一叶小舟,划行在太阳里。那境界好动 人啊。 太阳大得无边无沿,透明的浆液,把世界溢成一片红色,岸,在哪里?船桨轻轻一拨,溅起一串火红的 水珠,落下时它们忽然凝结成一座座山,千姿百态。 老刘是个画家,那时候,画山画得正苦。 听了老刘的话,我放眼望去,但见群山在我周围有节奏地起伏着,群山之上是蓝天,一轮硕日,漂泊在 蓝天上,永恒地照耀着。 记得刚到拉萨的时候,我被惊呆了,一片明晃晃的阳光,铺天盖地而来,拼命地往身体里渗透,我觉得 身后的影子都透着亮儿。 是不是在梦里? 我走向那些经幡。五颜六色的经幡,在阳光下舞蹈着,似乎一头连着天,一头接着地,天地之间一派和 谐宁静。一幢幢别致的藏式楼房和现代建筑,从绿树鲜花中冒出来,寺庙的金顶间杂其中,香火缭绕,放生 羊和野狗昂着哲人般的头颅,在大街上踱步。 向生活深处走去,我知道这不是梦。 远方的亲朋好友非说这就是梦,神秘,朦胧,可想而不可及。一位女友,曾在拉萨生活数月,后移居加 拿大,她来信说:“想到拉萨我就想大哭一场,那真是一个梦,温暖而又明亮,它在我睡着的时候来了,醒来, 它却飞走了。” 对于我来说,拉萨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在我那间常摇曳着烛光的小屋里,我认识了一群又一群的寻梦 人。你见过一步一叩,跋涉千里而来的朝佛者吗?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梦者的精神更为感人,他们为了追寻 一个美丽的梦,翻越了无数精神意义上的大山,微笑着,走向太阳,尽管,他们的身心遍体鳞伤。 一位年轻的战士,常年驻守在某个四季冰封雪锁的哨卡上,一天,下哨归来,迈过一个半米多的土坎, 他跌倒了,再没爬起来,过度缺氧导致了他的牺牲。一位大学生,为了抢救别人,被汹涌的泥石流吞没。一 次,在我出去采访的途中,车翻出十五六米,车棚碎了,我安然无恙……还有啊还有,无数恶魔张开大嘴, 要吞没我们这些寻梦者。 我常常仰望太阳,流着无法抑制的泪水,感情的大堤在瞬间决口了。想到夸父,他没追赶上太阳,却不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是也为后人称颂么?幸福在于追寻这种过程本身。 朋友老刘实现了自己的梦。他独创了一种画派,叫西藏山水画,得到国内外普遍承认,台湾三原色艺术 中心还专门为他搞了个人画展。 我不止一次地为他的画所感动。画面上,塞满了山,绝少人间气息,那山汹涌呼啸,奔腾流动着,下降, 再升腾,势不可挡。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 跳跃。 最近,我又见到了老刘。只见他熊腰虎背,一摇一晃,整个一座山在晃动。他说他又陷入了苦闷期。他 想在艺术上再上一个高峰。 是啊。太阳只有一个,梦,是无数的。 1.怎样理解“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跳 跃”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联系全文,不要断章取义。从实到虚,思考老刘的画中 蕴含了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思想。 答案:①老刘的画中没画太阳,却是以太阳照耀为背景。②画中蕴含着他对理想境界——“太阳梦”的 追求。 ▲2.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的能力。“梦”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寻梦——实现——再寻 梦,按照顺序筛选、归纳、整理即可。 答案:①艰辛寻“梦”——画山画得苦 。②“梦”的实现——从太阳中获得灵感,独创“西藏山水画派”。 ③再寻新“梦”——陷入苦闷期,想再上一个艺术高峰。 3.现实与梦的交织是本文突出的特点,请指出其具体表现。它们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理解以及对这种结构与主旨的关系的分析。判断一篇文章的主旨主要依据 有两方面:一是写作主体的态度,二是作者对主体的态度,或者说是情感与价值观。“太阳梦”是文章的题目, 也是文章的线索,也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内容,一定要深入思考,既要答出表层意思,又要答出深层意蕴。 答案:(1)拉萨的美景,既是现实,又是人们心中的美好梦想,人们寻梦的过程就是对人生美好理想的追 求,比如老刘作画是现实,老刘的理想是梦。(2)对拉萨的热爱,对寻梦者的崇敬。 二、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题目。 在鲁迅先生故居 郑文燮 或许是一种机缘,或许冥冥中的感召,纯属偶然,我在暌隔三十余年之后,又回到了北京。北京城市的 变化之大,几乎使我难以辨识,先前熟悉的街衢大都不知所往,连僻野荒郊的阜成门外都鳞次栉比地起了高 楼。我要寻找的旧地是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鲁迅故居。拐了几个胡同,周遭都是用红颜料刷写的加了醒目 圆圈的“拆”字,好在鲁迅故居的门匾还在,寻找起来还不甚费事,只是在阴晦的冬日显得突兀而孤独,冷 清的小四合院落依然冷清! 鲁迅在北京生活了十余个年头,一共搬了三次家。“家”,这个词对鲁迅先生来说,或许并不确切,他一 生或许都没有过“家”,鲁迅是孤独者。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建立。鲁迅从故乡浙江绍兴到北京的教育部 供职,在教育部作“佥事”,夜晚回到他寄居的绍兴会馆,在冷冰的屋子里百无聊赖,靠研读《佛经》和抄写 古碑打发时日。钱玄同来看望他,希望他给《新青年》写点文字。鲁迅用疑惑的目光看着钱玄同,说:“写文 章有什么用处!”这个在推翻满清封建专制王朝的辛亥革命中激进的青年对“革命”感到失望。他说,以前我 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革命”了,“维新”了,世事依然还是原先的老样子。1926 年 3 月 18 日, 他任教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等,在向段祺瑞执政的国务院和平请愿时,惨遭枪杀。鲁迅先生满腔 激愤,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章,说:“三月十八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青年学生的热血,使 鲁迅由《彷徨》到《呐喊》。 鲁迅是周家的长子,对家庭更多一份责任。他到北京以后,把母亲、妻子朱安从故乡绍兴接到了北京, 连同从日本留学回国的二弟周作人及他的日籍妻子羽太信子及子女,住进了他在西四八道湾购置的新居—— 一所宽敞、豁亮的“三进”大四合院。不久,周氏兄弟反目,鲁迅不得不搬出八道湾,另觅居处。他用一本 书的四百元版税,在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买了一所小四合院,也就是现在鲁迅博物馆的所在地。 四合院实在太小!院子里种植的两棵白丁香占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空间,似乎再也容纳不下几个人物的 活动了。周遭的几间小屋,一间作了书房,一间住着一个女佣人,另外一间北屋住着鲁迅的母亲和妻子朱安。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母亲和妻子的木床相对而立,床上挂着白夏布蚊帐,都是老家带来的旧物。鲁迅在母亲和妻子的住室连通了 一个长条形的小间,戏称“老虎尾巴”。鲁迅在这“老虎尾巴”里写作和住宿,室内仅一床一桌一椅而已。床 是单人的板床,两条长凳上横架着一块木板,褥子是单薄的,被子是陈旧的有着小点蓝花的布衾,床上用竹 竿挂着一顶发黄发灰的夏布蚊帐。书桌旁的白墙上挂着一个镜框,里面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 “阴冷”“悲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孤寂的鲁迅先生相互注视,似有话要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受过死神的 洗礼,是从沙皇的绞刑架上走下来的,他在执行死刑的最后一刻被“赦免”,幸存下来。 那天天气阴霾、沉郁,像要下雪的样子。我在鲁迅故居待了很久,大约是我太专注、太虔诚的目光吸引 了讲解人员——一位和善的中年女性,她打开“游人免进”的门扉,“破了例”让我进入先前只能够隔着玻璃 窗看到的内室。这样我就真切地触摸到了“老虎尾巴”、“尾巴”墙上挂着的那帧陀思妥耶夫斯基阴冷的照片。 我在鲁迅先生曾经沉思默想的藤椅上坐了一会儿,望着窗外的景致,一座依然不大的荒芜的园子,园子角落 里有一圈石头的井栏。据说这井水实在苦涩,不能饮用,只能用来浇灌园中的几棵枣树,也就是鲁迅先生《秋 夜》中劈头所说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在我还是中学 生的时候,我就在课文中读到了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我曾向授课的语文老师请教过这句话的意思,老师支 支吾吾,也未说出个所以然来。其后很久,我都未曾明白鲁迅先生写这句话的深意。而现在,身临其境的我, 感悟到了鲁迅先生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境——这是否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 呢?这是否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呢?…… 走出鲁迅先生故居,天上纷纷扬扬下起了雪。踏着落了雪的白茫茫的土地,我在近旁的一条胡同口,找 了一家小店铺,喝了两碗羊杂碎汤,全身顿时燥热起来。 (选自 2014 年第 4 期《散文百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写寻找鲁迅先生故居的过程以及故居周边的环境,隐隐有一种批评时人淡忘鲁迅先生和漠视 文化传承之意。 B.文章中有大量的有关天气的环境描写,其作用是渲染阴冷、沉郁的氛围,抒发作者游览鲁迅故居时对 鲁迅先生的痛悼和缅怀之情。 C.“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这句话表明了鲁迅先生对革命的漠视和鄙夷,认为革命改变 不了社会现实。 D.文章从多个角度来介绍先生的故居,突出其狭小和简陋的特点。这样处理是为了表现先生孤僻、阴冷 的性格。 E.文章结尾意味隽永,明写因喝羊杂碎汤而全身燥热,实际上隐隐表达了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不满、钦 佩、振奋等复杂情感。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解析:C.鲁迅先生对革命并非漠视和鄙夷,只是清醒地认识到革命的局限性,感到失望。D.写故居狭小 和简陋,是说小天地里有大胸怀,反衬出鲁迅先生精神的可贵与伟大。 答案:CD ▲2.在第二段中,作者称鲁迅先生为“孤独者”,先生的孤独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你结合原文加以概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要求围绕一个中心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即考查对全文材料安排作用的理解。围绕“孤独者” 这个说法,全文安排材料,有时是一层一个方面,有时则需要打破段落界限来加以整合。 答案:(1)生活方面:鲁迅先生居住在北京的十余年里多次搬家,寄居寓所,没有更多的爱好和友人,兄 弟反目,百无聊赖,以学术研究打发时日;(2)精神方面:鲁迅先生的精神孤独,他能清醒地认识到辛亥革命 的局限性,因此对革命感到失望,对现实社会感到失望。 ▲3.在描写鲁迅先生故居的布局和陈设中,作者为什么要着重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理解文中某部分材料的作用。局部的一个细节,要结合全文的主旨来理解,要考虑 它在文中所处的位置。 答案: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突出其“阴冷”“悲悯”的特点;并由此写到他的命运,突出其不屈不 挠的精神品质。以此烘托鲁迅先生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境以及在民族危难之际的大无畏抗争精神。 4.在游览鲁迅先生故居时,作者想起先生的文章中有“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 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语句。对这句话的深意理解,作者由“不曾明白”转而有所感悟。请你结合原文 并联系现实,探究这句话的深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探究能力。先要从字面上来分析,“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也是”就含有一种沮丧、不满意的情绪,光是枣树,单调乏味。再结合全文鲁迅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其深 刻含义。 答案:这句话表明了院落环境和居住生活的单调、枯燥,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法言语的疲惫感、沉闷 压抑和挣扎无力的绝望感。作者身处先生故居中,感受先生的生活环境,回忆先生的为人处世,体会到了先 生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境,钦佩先生在社会黑暗、革命有着局限性、民族前途难卜的情况下,却顽强地战 斗,绝不向黑暗势力低头的不朽精神。 三、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题目。 浙江的感兴 我很想追怀自己在浙江的童年,却只记起了一些片段:随着母亲去一个庙里看初期的电影,去曹娥江头 看潮水,随着小舅舅到河埠头石桥边的馆子里吃馄饨,那样好吃的馄饨,后来似乎再也没有吃过。如此等等, 连不起来,而且越来越模糊了。 于是我怀疑自己是否配称浙江人。 这一次到杭州,住在西湖旁边,又有幸去了绍兴,看到鲁迅故居,还在咸亨酒店里喝了加饭酒,并且站 在门外吃了一串油豆腐,上面涂了厚厚一层辣酱,吃着吃着,心里感到不管配不配,我是喜欢这乡土的。 这里主要的色泽是黑与白,黑的瓦顶,白的粉墙,冲洗得发白的石板路,连木柱子也是黑的,严谨、素 净。然而空间是庞大的,人有足够的地方可以移动,物件也是厚实可靠的,像那件大大的厨房里的那口大大 的腌菜缸。在朴质的生活里有温厚的人情,正如那三味书屋里,既有严厉老师的戒方,又有那顽皮学童的小 小乐园,而门前的石板路下则是潺潺的流水。 水是浙江的灵秀所在,是音乐,是想象力。 在鲁迅的艺术素描里不是也有这样的黑泥、白石和绿水的配合么?多么朴质,又弥漫着多大的温情!你 看他用笔何等经济,总是短短几句话就勾画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生处境,而同时他又总是把这处境放在一片 抒情的气氛之内。他是最严格的,又是最温情的,这就使得他最平常的叙述也带有余音,富有感染力——他 的闰土成了我们一切人记忆中的童年好友,他的乌篷船成为我们每个人梦里的航船,他的忧郁、愤怒和向往 也成为几代读者难以排遣的感情。 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 回到杭州,又是另一番景色。1981 年我第一次来,忙于游览名胜,但也抽时间陪一位老友去追寻他年少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时代的踪迹,走了一个旧的市区。像是有一家过去很有名的布鞋店,那里依然卖着素净而又雅致的黑面白底 的舒服鞋。接着进入一家咸肉店,面前是一条长长的洗得白白的木柜台,上面摆着十几块干干净净的咸肉, 随你挑选。这铺子的旧式建筑有高的屋顶,店堂里空空荡荡的,没有现代肉店那种血淋淋的屠场味道,人们 从容选肉,大刀切下去,一段醇厚的咸肉香随之而起。 这次重来,我很想再出去看看那些犹有南宋遗风的街道和店铺,却始终不得空儿,只在汽车里匆匆看了 一下中心区的主要街道。在我游历过的城市里,我总觉得杭州是最富于中国人情味的,即使车站旁边的闹市 也闹而不乱,人行道上人来人往却不拥挤,同时有一些老铺子老字号还以传统的礼貌待客。 杭州难分市区与郊外。环湖的大道既是闹市,又因西湖在旁而似乎把红尘洗涤了。任何风尘仆仆的远来 人也是一见湖光白色而顿时感到清爽。 在阳光下,西湖是明媚的,但更多的时候显得清幽。这次因为就住在湖岸上,朝朝夕夕散步湖畔,总是 把湖的各种面容看了一个真切。清晨薄雾下,黄昏夕照里,湖的表情是不同的,沉沉夜色下则只见远岸的灯 火荡漾在黑黑的湖水里。千变万化,没有太浓太艳的时候,而是素抹淡妆,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 在湖岸散步的时候,抬起头来,看到了环湖的群山在天边耸起,也是淡淡的那抹青色。然而它们都引人 遐想,给了西湖以厚度和重量。没有人能把西湖看得轻飘飘的。它是有性格的。从而我也看到了浙江的另一 面:水固然使它灵秀,山却给予它骨气。 (取材于王佐良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饮食在作者关于故乡的感兴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源于作者无法追怀的童年。 B.作者书写的是对故乡的追忆和游历,感物寄兴,表达了对浙江性格的体悟。 C.作者插叙初次游览杭州的经过,揭示了这座城市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特征。 D.“水”既是浙江灵秀风景的精髓,也是本文组织结构展开叙述的核心线索。 E.文章勾勒出一幅融汇了自然山水、风土人情、历史传承等因素的江南图景。 解析:A.“占有重要地位”没有依据,“根源于作者无法追怀的童年”更是主观臆断。D.水是本文组织结 构中绍兴和鲁迅部分展开叙述的核心线索,但不是描写杭州日常生活的核心线索,属于以偏概全。 答案:AD ▲2.文中说:“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结合原文, 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从鲁迅的故乡环境中看出了哪些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要求围绕“鲁迅故乡环境特色”筛选整合信息,范围在文章的前半部分,梳理作者写了哪些 方面的事物,概括起来有哪几方面的特点。 答案:①黑白色泽鲜明,严谨、素净。②空间庞大,物件厚实可靠,朴质的生活里有温厚的人情。③水 灵秀,朴质,温情。 (2)作者对鲁迅又多了哪些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关于鲁迅的文字只在第六段,所以答案就在这一段中筛选整合。 答案:①鲁迅创作中即使最平常的叙述也富于感染力。②鲁迅性格中既严格的一面又有不乏温情的一面。 ▲3.作者从湖光山色中感受到西湖的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信息进行筛选整合的能力。中心是“作者所感受到的西湖的特点”,范围在最后三段。 要仔细辨别是否每一段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归纳一个特点。 答案:①模糊了市区与郊外的界限,虽处闹市,却清静脱俗。②明媚但更显清幽、素淡,以天然而不是 人工胜。③因环湖的群山而具有了厚重的性格。 4.有评论者曾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概括本文带给读者的艺术感受。请谈谈你对“一切景语皆情语” 的理解,并结合本文进行具体阐述。(不少于 200 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某一特点进行探究的能力。答题时可以首先对“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大概念作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9 简要介绍,并用一些耳熟能详的情景交融的诗词佐证。再从文中找一两个情景交融的细节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一切景语皆情语”指作家、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接触外界景物,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 于是客观景物也就带上了人的主观感情色彩。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 写,从那烟花三月中已经透露出对友人的祝福,从那孤帆远影中表达出作者真挚的情感。如本文的第 11 段中, “清晨薄雾下,黄昏夕照里,湖的表情是不同的,沉沉夜色下则只见远岸的灯火荡漾在黑黑的湖水里。千变 万化,没有太浓太艳的时候,而是素抹淡妆,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这一段文字表现了西湖的清幽淡雅,文 中没有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但在作者平淡的语调中,不难体会作者对故乡杭州山水的热爱。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