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9 发布 |
- 37.5 KB |
- 5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2实用类文本阅读第2讲题型突破4文字选择题__巧用比对勘正误课件
第二讲 题型突破,提升解题能力 题型突破 4 文字选择题 —— 巧用比对 勘正误 基础 · 知识回扣 一、选择题解题原则 比对有无 比对选项是否故意添加原文中没有的内容,如事件的前提、原因、过程、结果等。 比对评析 比对选项对人物的思绪观点或事件性质、意义 ( 危害 ) 等方面的评析,是否符合原文。 比对逻辑关系 比对选项是否改变、增加或减少因果、条件、假设关系句的前提内容,使逻辑推断不严密。 比对归纳、整合、梳理 比对选项对内容要点归纳、整合与原文内容是否一致,注意不要因为字句不同而判断错误,应善于归纳概括每段材料的大意,明确材料的侧重点。 二、文字切片比对法 除图表材料选项外,其余选项的解答皆适用于此方法。但因客观选择题的选项的类型不同,其比对的侧重点则稍有不同。其解题具体步骤为: (2019· 全国卷 Ⅱ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3 题。 材料一 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中国工程人员数十年来在桥梁建设工程中作过许多努力,有过很多成绩,钱塘江铁桥就是中国工程人员自己设计的。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五十年前的黄河铁桥是由比利时包工的。其后的钱塘江 学情 · 准确诊断 铁桥的主要结构部分也是由德国、英国、丹麦三个 “ 洋行 ” 分别承包的,这就不可能使我们系统地积累自己的桥梁建设经验,没有能组成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中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也就长期停滞不前。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将改变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面貌。三年来,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的工程人员和地质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既考虑了最经济地建设桥梁,又考虑了航运等有关部门对利用长江的要求, 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完成了这个伟大工程的初步设计。同时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工程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 摘自社论 《 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 》 , 《 人民日报 》 1954 年 2 月 6 日 ) 材料二 港珠澳大桥被英国 《 卫报 》 誉为 “ 新世界七大奇迹 ” 之一。对于这座目前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而言,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全长 55 公里,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 5.6 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处距海平面 46 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 8 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截至通车前夕,港珠澳大桥共完成项 目创新工法 31 项、创新软件 13 项、创新装备 31 项,创新产品 3 项,申请专利 454 项, 7 项创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在这一大国重器的背后,不光有千千万万建设者的汗水,更有不少为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团队。如今,中国的桥梁和高铁一样,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是我们身为国人的自信心。 ( 摘编自王忠耀等 《 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 》 , 《 光明日报 》 2018 年 10 月 24 日 ) 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创造具有感知储存能力、学习判断能力的智能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延伸工程建设者的感知能力、预测能力、控制能力及作业能力,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使工程建设更为安全。智能建造平台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及应用层组成。感知层是基础,借助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采集各类数据信息,类 似人的眼睛等感官;网络层利用光纤通信网等技术,将感知层采集的各类数据信息传输至数据层,类似人体神经系统;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类似于大脑,实现数据融合,最终在应用层形成各种智能控制系统,辅助工程建设者进行决策。 ( 摘编自林鸣等 《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 》 ) [ 整体阅读 ] 材料一介绍了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重在阐述大桥兴建的意义。 材料二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句为一个层次,主要引述外国媒体对中国桥梁的高度评价;第二、三句为第二个层次,列举一系列 “ 世界之最 ” 主要为了证明我国桥梁技术领先世界;第三句话为第三个层次, [ 答题精准指导 ] 通过列举数字,证明我国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在桥梁建设中的体现。 材料三介绍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平台的探索与实践情况,同时也看出了从武汉长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增强。 [ 真题精做 ] 1 .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问题。 D 项, “ 实现数据融合 ” 与文意不符,原文说 “ 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 ” 。故选 D 。 答案 D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的社论沉雄庄重,激发读者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材料二的报道用确凿事实和翔实数据凸显我国科技实力,唤起读者强烈的自豪感。 B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虽然有苏联专家援助,但在建桥伊始就计划全部工程使用我国自己的材料和人力,从而培养锻炼新中国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 C .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总体跨度和海底隧道、进海最深的沉管隧道、最重的隧道对接沉管,以及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和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 D .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大型桥梁工程摆脱了以往的落后面貌,数十年来的中国桥梁建设史,也反映了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关于文章的内容注意找到选项对应的语段进行对读,发现其中的细微差别,关于手法首先看手法概括的是否得当,然后看分析的是否合理。 C 项, “ 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 ” 表述不当,应为 “ 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 ” 。故选 C 。 答案 C 3 .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解答时,应通读全文,结合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进行信息的提取和整合。题干要求概括 “ 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 ” 的原因,这句话是材料二的最后一句,所以界定答题区间为材料二,对材料二进行分层概括即可。 答案 ① 港珠澳大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外媒誉为 “ 新世界七大奇迹 ” 之一; ② 港珠澳大桥证明当今中国桥梁建设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③ 从武汉长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体现了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一快二准读全文,利用三比寻答案 1 . 一快:快速阅读文本能力 (1) 慢的原因 —— 专业术语,内容陌生;专注力不够,理解速度慢 ( 全文阅读,无主次;段落层次意识薄弱,不知道段落核心信息;全篇框架感不强 ) 。 (2) 应对方法 —— 关注多样化材料,每天 15 分钟进行时文阅读;焦点移动,眼脑直映,消除回跳;主题阅读,画关键词句,列提纲。 [ 题型解题思路 ] 2 . 二准 —— 准确抓取信息、准确概括 (1) 准确抓取信息 ( 六 “ 抓 ” ) ① 抓标题 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 标题的重要性 (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主标概括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副标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一般用来补充、注释和说明、印记主题 ) 如: 《 “ 墨子号 ” ,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 》 —— 我国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 《 一位把量子通信带到太空又带回地球的物理学家 》 —— 潘建伟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的贡献。 ② 抓出处 《 人民日报 》 ( 党报,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记录中国社会的变化,报道中国正在发生的变革 ) ; 《 自然 》 ( 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一份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国际综合性科学周刊,杂志以报道科学世界中的重大发现、重要突破为使命 ) ; 《 参考消息 》 ( 为中国大陆仅有的能够合法直接刊载外电的报纸,每日精选世界各地的最新消息、评论,全方位、多视角报道国际国内新闻,为读者开启了看世界的窗口,开阔了视野 ) ; 《 读卖新闻 》 ( 日本的一家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全国性报纸 )—— 立场分析。 ③ 抓时间 “ 潘建伟研究团队在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太空量子实验,并计划发射 ‘ 墨子号 ’ 后的第二颗卫星 ……” 潘团队 “ 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 ” ,可没提墨子号,但结合材料标题,与两则材料的发表时间, 《 “ 墨子号 ” ,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 》 2017 年 8 月 10 日, 2017 年 12 月,可知正确。 ④ 抓文体特征 a .新闻六要素、真实性 ( 采访过程是否充分、全面、客观,对现场情形是否客观真实,数据运用的角度是否客观真实、从细节描写的角度来看是否形象有力地展示了事件的真实 ) 。 新闻报告 —— 出处和标题确定范围对象;关注新闻六要素。 新闻评论 —— 根据标题确定主要观点,关注文段逻辑结构。 b .调查报告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 “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 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类型有介绍典型经验的、揭露问题的、反映新生事物的、反映社会情况的。 c .科普材料 —— 着意理解主要概念,理解重要句子。 d .传记材料 —— 理清事件线索,把握作者观点态度。 ⑤ 抓题干要素 构成要素 ( 问题、限制点、答题区间 ) ;探究题型本质 ( 题型、目的 ) ;看清隐含信息; “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简述各方所起的作用 ” 。 ⑥ 抓文中关键词 a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如: 中心话题:量子通信 —— 是指利用量子纠缠效应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新型的通讯方式。 量子互联网 —— 量子计量、量子计算。 关键词 —— 概括词、重要的修饰限制词、时间词、关联词、代词。 b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结构复杂难懂的长句、统摄全篇的中心句、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及过渡句、内涵较为丰富的关键句。注意词语的基本含义、特点含义、深层含义。 如: ( 量子通信 ) 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量子调控技术,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 …… 语气的必然、或然,时态的将然、已然,条件的充分、必要,程度的深浅,范围的大小,时间的先后,组成的主次,集合的容与不容,推理方式 ( 因与果、条件与结果 ) 。 c .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分辨隐含信息,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 如:日本的 《 读卖新闻 》 先介绍的是中国散裂中子源,再着重介绍量子通讯研究,最后介绍人造卫星实验,这则材料有虚有实,有隐有显,根据文本的核心,我们要清楚,举例 “ 墨子号 ” 量子通讯研究为主,其余为衬托。 (2) 准确概括 ( 行文思路、逻辑关系、文段中心、作者观点及倾向、表述规范 ) ① 列出提纲,注重段间内在逻辑; ② 归纳总结,按顺序排列; ③ 联系材料,适当提炼; ④ 选择术语,选择合适的知识思路; ⑤ 检查思路,不重不漏; ⑥ 组织答案,分点陈述。 3 . 三比 —— 比相似点、相关点、相异点 ( 信息差异、视角差异 ) (1) 比不同:比较信息的差异;比较报道视角 如:通过信息比较,三段材料叙述的中心不一样,材料叙述实验研究 —— 量子通信的加密性,材料二叙述研究者 —— 团队计划,材料三叙述有关研究状况 —— 中国崛起。 (2) 比相似:相同、相似处 中心话题 ( 都在叙述 “ 墨子号 ” 量子通讯这一研究对象 ) 。 (3) 比相关:相互牵连 中国的强大与进步 ( 国家成就、团队、他国评价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3 题。 材料一 2007 年, “ 南海一号 ” 被整体打捞出海,移驻于阳江海陵岛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封存 6 年后,近日,国家文物局决定启动 “ 南海一号 ” 的全面整理,用三四年时间,取出全船 6 万至 8 万件文物。 “ 南海一号 ” 是一艘宋代商船。船体长 24.58 米、宽 9.8 米,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宋代船只,该船发现于上世纪 80 年代,在海底沉睡了 800 多年,但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 [ 对点规范训练 ] 亘古不变的大国情结、对祖辈盛世的迷恋与崇拜,对宝藏本能的探窥心理都让人们寄希望于在 “ 南海一号 ” 中寻找答案, “ 南海一号 ” 的身世、沉船原因、千年不腐等谜题将随沉船的全面发掘而一一揭晓。可以预见,当 “ 南海一号 ” 最终完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时,无论是否符合专家的预期,任何一条有关它的信息都将是引人注目的新闻。 ( 摘编自 《 “ 南海一号 ” 试捞 20 年沉浮录 》 ,中国文化报 2013 年 12 月 5 日 ) 材料二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 南海一号 ” 考古领队崔勇介绍,此前 “ 南海一号 ” 的发掘工作以提取船内文物为主,目前船货清理进入尾声。 “ 截至 2018 年,我们发掘的文物数量是 143 000 多件,从目前看,剩下的预估还有一两万件,集中在后部几个船舱,总数可能会超过 16 万件。 ” 考古人员介绍、由于目前大部分发掘已经到船底,船体下部保存较好,基本上确认了船体的整体打捞成功。船货清理提取出的船载文物、包括大量的瓷器、铁器、钱币,还有部分金银铜锡、竹木漆器以及动植物遗存等。 崔勇表示,接下来 “ 南海一号 ” 将进入船体发掘和保护的阶段,船体未来有望整体展示。 ( 摘编自 《 宋代古沉船 “ 南海一号 ” 船货清理基本完成,文物或超 16 万件 》 ,新华网 2019 年 3 月 21 日 ) 材料三 2007 年 12 月 22 日,一艘南宋沉船 ( 被命名为 “ 南海一号 ” ) 从广东阳江附近的海底被整体打捞出水,一周以后, “ 南海一号 ” 被搬进了阳江海陵岛上专门为它建造的 “ 水晶宫 ” 里,一边开放陈列,一边继续发掘。这样的打捞发掘,费用昂贵:光打捞就要花费 1 亿元以上,建 “ 水晶宫 ” 又要 1 亿多元。为了一艘沉船花那么多钱,值得吗? 这就要从 20 多年前 “ 南海一号 ” 的发现说起。这艘沉船是在 1987 年被发现的,同时打捞出一批珍贵文物。由于经费和技术条件的限制,直到 2001 年才进行制图调查, 2002 年又打捞出文物 4000 多件,原来, “ 南海一号 ” 是 800 年前的大型远洋货船,船长 30 米、宽近 10 米,载重量近 800 吨。发现时甲板已经腐烂,但是船身其他部分尚保存完好,船体的木质仍然坚硬如新,是迄今发现的最大、也是保存最好的宋代沉船,对了解中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都有极其珍贵的价 值。船载货物以瓷器和铁器为主,初步估计有 6 万至 8 万件之多,其中包括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对于这项国宝的发现,采用整体打捞、室内发掘的新技术,来保证船身和物品的有效发掘和保存,是完全值得的。 “ 南海一号 ” 的发掘,也为中国古代 “ 海上丝绸之路 ” 的研究,提供了无法估量的宝贵资料。中国古代的国际贸易航线在秦汉时期已经出现,唐宋年间更为繁荣,宋代时中国的航海技术在 囯 际上遥遥领先,隋唐年间海上运送的主要是丝绸,到了宋元时期,瓷器渐渐成为主要的出口货物, “ 南海一号 ” 就是见证。 ( 摘编自 《 为什么要花巨额经费打捞 “ 南海一号 ” 沉船? 》 ,科普中国网 2017 年 4 月 14 日 )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 南海一号 ” 是南宋时期的一艘远洋贸易商船,沉没在海底已经 800 多年,在目前发现的所有宋代船只中,它船体最大、保存也最为完好。 B . “ 南海一号 ” 本身和船载货物都是价值连城的国宝,采用整体打捞、室内发掘的方式,既保证了船载文物的有效发掘,又保证了船体完好无损。 C . “ 南海一号 ” 文物发掘表明,船上货物以瓷器、铁器为主,这为中国在宋元时期的国际贸易中瓷器成为主要出口货物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D . “ 南海一号 ” 目前陈列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的 “ 水晶宫 ” 中, “ 水晶宫 ” 耗费上亿资金,专为 “ 南海一号 ” 而建,面向广大游客开放。 解析 B 项, “ 都是价值连城的国宝 ”“ 都是 ” 错误,从材料三 “ 船载货物以瓷器和铁器为主,初步估计有 6 万至 8 万件之多,其中包括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 ” 可知,船载货物 “ 包括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 ” 。故选 B 。 答案 B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 “ 南海一号 ” 在被发现 20 年后才打捞出水,得益于先进的打捞技术,船体整体打捞非常成功,当即得到专家确认。 B .随着 “ 南海一号 ” 的全面发掘,一个个的谜题逐渐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目前的考古发现完全符合专家的预期,成为新闻持续关注的热点。 C . “ 南海一号 ” 的发掘工作分为船货清理和船体发掘与保护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的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接下来将进入船体发掘和保护阶段。 D .目前, “ 南海一号 ” 文物的提取工作并没有按照国家文物局的原计划如期完成,这应该与船载文物的数量比预计多出一倍有很大的关系。 解析 A 项, “ 当即得到专家确认 ” 错误,从材料二可知是在目前船货清理尾声阶段才 “ 基本上确认了船体的整体打捞成功 ” ; B 项, “ 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 ” 未然已然混淆; “ 符合专家预期 ” 夸大其辞,原文 “‘ 南海一号 ’ 的身世、沉船原因、千年不腐等谜题将随沉船的全面发掘而一一揭晓。可以预见,当 ‘ 南海一号 ’ 最终完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时,无论是否符合专家的预期,任何一条有关它的信息都将是引人注目的新闻 ” ; C 项, “ 前一个阶段的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 错误,前一阶段是 “ 提取船内文物 ” ,船货是船内文物的主体,但不是全部。故选 D 。 答案 D 3 .材料一说,任何一条有关 “ 南海一号 ” 的信息都将是引人注目的新闻,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可从文化心理、沉船谜题、宝藏价值、考古价值等方面概括。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 “ 亘古不变的大国情结、对祖辈盛世的迷恋与崇拜,对宝藏本能的探窥心理都让人们寄希望于在 ‘ 南海一号 ’ 中寻找答案 ”“‘ 南海一号 ’ 的身世、沉船原因、千年不腐等谜题将随沉船的全面发掘而一一揭晓 ”“ 对了解中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都有极其珍贵的价值。船载货物以瓷器和铁器为主,初步估计有 6 万至 8 万件之多,其中包括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 ”“‘ 南海一号 ’ 的发掘,也为中国古代 ‘ 海上丝绸之路 ’ 的研究,提供了无法估量的宝贵资料 ” 概括答题要点即可。 答案 ① 文化心理方面:大国情结、对祖辈盛世的迷恋与崇拜、对宝藏本能的探窥心理都让人们寄希望于在 “ 南海一号 ” 中寻找答案; ② 沉船谜题方面: “ 南海一号 ” 的身世、沉船原因、千年不腐等引人关注; ③ 宝藏价值方面:船载文物数量巨大,价值连城; ④ 考古价值方面: “ 南海一号 ” 不仅对了解中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都有极其珍贵的价值,也为中国古代 “ 海上丝绸之路 ” 的研究提供了无法估量的宝贵资料。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