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9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最新精英时文精选素材十四
最新高考精英时文精选素材(十四) 1.2018年,我们怀揣梦想共同向前 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中国站上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12月29日《人民日报》)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2017年已经过去,2018年如期而至。今天《人民日报》盘点出了十大国内重要新闻,标注与盘点了这一年最重要的事件。有些是举世瞩目的大会议、大盛典、大活动,比如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共产党员与世界政党高层的首次对话、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沙场阅兵,令人心潮澎湃、难以忘怀。有些是关注国计民生的大事件、大举措、大动作,民法总则实施、设立雄安新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全面推开,令人心向往之、催人奋进。有些是科技和科技领域的新突破、新进展、新成就,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行、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首艘国产航母下水、国产大飞机首飞令人心驰神往、坚定信心。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者。毫无疑问,对于每个人来说,无论你身处何地、拥有何种身份,作为历史的见证者、经历者、创造者,都拥有无上的荣誉与幸福,因为我们一起经历着这段历史,并共同创造着历史。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国家的富强路上更应关注于个体,因为我们每个人既是社会化生存,但又是个体化的模式。每个人的梦想,汇聚起伟大的“中国梦”;每个人的行动,凝聚起前进的磅薄动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还有许多难题需要破解,还有重重障碍需要扫除,这就需要凝聚每个人的情感和信念,需要每个人付出自己的辛劳和智慧。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蓝图是方向指引,信心是力量源泉。在实现伟大梦想的征程中,每一个中华儿女必将坚定信心、保持定力、迎难而上、找准坐标、奋勇前行。“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新的一年,让我们踏上新征程,砥砺再前行。 (作者:齐国瑞) 2.让我们满怀豪情 踏歌走进新时代 新年前夕,国家最高领导人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和互联网,发表了二〇一八年新年贺词。贺词指出:“2018年是全面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共十九大描绘了我国发展今后30多年的美好蓝图。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要把这个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12月31日新华网) 9 新年气象,新年新希望!在12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新年茶话会上,高领导人就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线已经明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正在乘风破浪前行。在这艘巨轮上,每一份力量都不可或缺。时间不等人!我们必须走在时间前面,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是呀,要划动这艘时代的巨轮,驶向民族复兴的光辉彼岸,就当“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用实际行动“干”出幸福美丽的生活,“干”出共和国灿烂的明天。 不平凡的2017年,在全国人民齐心协力,脱贫攻坚奔小康的铿锵脚步声中悄然离去,新年的朝阳正从东方冉冉升起。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高领导人的贺词给了我们百倍的信心。伫立新年的十字路口,看千帆竟发,赏万里粼波;观夕阳行雁,睹素裹银装……我们秉承“天道酬勤”,才会有发展的“日新月异”;我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才会有各条战线的捷报频传。新起点,新征程,我们当乘十九大浩荡的东风,勇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潮头,临风而歌,振臂而歌。 高领导人在新年贺词中说,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不是吗?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一年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入了决胜阶段,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攻坚模式在各地推广。广大党员干部怀揣责任与梦想,奔向最需要的地方——偏远的农村,与百姓们同甘共苦,对群众真帮实扶,敢于挑战困难,敢于攻坚拔寨。一年中,全国数十个贫困县顺利摘掉了穷帽,正行进在全面小康和美丽乡村的建设路上。 2017年金秋十月,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此次盛会,高领导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果推向了新的高度。这一理论体系充分证明,一个伟大的真正意义上的新时代已经到来。此次盛会,处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既是对过去五年伟大成就的回顾,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深入谋划。这次盛会,不仅给全国人民吃下了政策的定心丸,更让世人明白,中国永远都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民安国泰逢盛世,风调雨顺颂华年。”告别精彩纷呈的2017年,我们豪情满怀,心潮澎湃;展望充满希望的2018年,我们信心倍增,壮志凌云。新的一年,脱贫攻坚在路上,廉政建设在路上,全面小康在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走出了最坚实的一步。在全面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新时代的号角更加铿锵。民族复兴这艘巨轮上的水手,当不怕风高浪急,临风高唱“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在风浪中顽强搏击,在砥砺中踏歌前行,走进伟大的新时代。 (作者:何竹梅) 3.从电视剧《风筝》看共产党员的信仰 近日,谍战大剧《风筝》热播,备受广大观众好评。笔者在被《风筝》紧张剧情所吸引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满满的正能量,看到了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 9 共产党员的信仰,是一种锲而不舍的坚守。郑耀先卧底军统十八载,隐姓埋名大半生,但他从未忘记组织赋予的神圣使命,从未放弃一名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支撑他的就是共产党员的信仰。这信仰,是面对党旗、举起右手时立下的铮铮誓言,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庄重承诺,是共产党员一辈子的坚守。 相比郑耀先,相比那些为实现共产主义付出生命和鲜血的先烈先辈们,我们没有资格叫苦、埋怨、不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像郑耀先一样为了心中的信仰坚守、奋斗,我们才能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的称号。 共产党员的信仰,是一份力量。在《风筝》中,有这样一个剧情:郑耀先问即将被枪决的曾墨怡,年纪轻轻的就死了,图个什么呢?曾墨怡只说了两个字:信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正是有了这份信仰,才给了曾墨怡、陆汉卿等无尽的勇气与力量,让他们即使受尽折磨、遍体鳞伤,也决不低头、从不屈服,毅然决然、英勇无畏地保护着自己的同志、完成组织交给任务。 共产党员的信仰,是一团绚烂不灭的火焰。郑耀先一生经历了太多的生死考验、面对了太多的是非抉择,但他每次都能在浴火中重生、绝境中崛起,满怀希望地开始新的工作与生活。是信仰之火给了他温暖,带给他希望,给予他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动力。信仰就像一团绚烂不灭的火焰,指引着前进的方向,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让广大党员步履坚定、奋力向前。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开启了新征程。要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这就更需要广大党员坚守信仰,以足够的勇气和力量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 作者:王京凯) 4.80万重奖19岁工匠是认可更是呼唤 近日,在江苏省政府的表彰大会上,几位不到二十岁的小伙子被授予“江苏工匠”的荣誉称号,还奖励了30~50万的奖金。据了解,他们都是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的获奖选手,靠一双巧手和艰苦的训练,在世界级大赛上获得了大奖。尤其是宋彪,作为“阿尔伯特·维达”大奖获得者,19岁的他不仅获得“江苏大工匠”称号,还被评定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奖金额达到了80万元。(1月8日环球网) “19岁”、“80万”、“副高级职称”、“技能工匠”......当这些鲜明的标签如此罕见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其引发广泛关注,也就不足为奇。其背后传递的不拘一格降人才、打破人才体制机制壁垒、注重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认可,无疑具有标签意义,也给职业教育领域的人才成长描绘了大有可为的靓丽蓝图。 9 不可否认,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职业教育并不被广泛看好。青年学子升入高中考上大学,一直是一条约定俗成的成才之路。选择职业教育,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无奈之举。背后可能折射着学习成绩差、延缓就业压力、家庭经济收入较低等现实困境。职教毕业生也普遍面临着薪酬待遇上的不具优势与社会价值认可的先天弱势,以致于在某种程度上造成许多技工急于脱离“工人队伍”。 人是社会性动物,在社会中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共同支撑。物质上,体现在薪酬待遇、福利补贴等方面,需要满足一定程度的物质期许,为生而为人提供起码的衣食住行服务。精神上,则体现在社会共识对职业的认可度,包括社会重视程度、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激励机制等精神奖励。唯有两个层面协同推进、有效弥补,人才的创造热情、奉献情怀、开拓意识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时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先进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被证实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正确路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当前,我国制造行业发展正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在世界范围看还存在迎头赶上的广阔空间。这背后就倒逼我们奋力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产业的发展靠人才。江苏省以80万和副高职称奖励19岁技能工匠,这是时下我国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储备先进制造业青年技能人才的一个缩影。这些奖励,既是对优秀技能人才的高度认可,又是对高质量职业教育以及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深入改革的诚挚呼唤。在人人都可以绽放华丽生命乐章的新时代,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就必须积极做好教育培训、制度建设、福利保障等一系列配套工作,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让越来越多优秀的年轻工匠脱颖而出、开花结果。 (作者:汪东旭) 5.小学生编造绑架谎言值得老师和家长反思 网传浙江丽水市遂昌县马头小学一学生被绑架、拐骗系谣言。经遂昌县公安局紧急调查确认:此事件系马头小学一名学生为逃学所编造的谎言。(1月7日澎湃新闻网) 近些年来,小学生编造绑架的谎言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发生,虽说这只是虚惊一场,学生安然无恙,但是,在这之前也确实把家长和老师给折腾的惊魂失魄;把警力调入到了实战状态。假如今后再有学生报警,说自己被绑架了,家长和警方会不会想到又是一个“狼来了的故事”呢?这恐怕是一个不得不令人反思的事情。 我想,不论怎样,学生编造绑架谎言都有原因的。要么是课业负担过重,压得喘过气来;要么是考试成绩不理想,回家又怕家长来责罚;要么是在校园遭到同学欺凌等等。 也许,在孩子看来,自己遇到心情不爽的事,或是难以解开的结,与其找老师,找家长,都不如找警察,编造绑架谎言来的快。因为只要有了警察出面,学校老师和家长,以及社会都会引起足够重视了。这时候,不管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都不会打骂孩子,相反还会沉下心来,耐心细致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用心走近孩子,让孩子找回自信。 事实上,作为家长和老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有没有真正从心理上考虑孩子心理活动,或是心理感受呢? 9 我想,这恐怕还才是我们最要反思的地方。如今在应试教育竞争居高不下,素质教育重视不够的语境下,不论是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是成绩排名,都被老师和家长高度重视。学生成绩稍有停滞不前,或是出现跛腿学科,立马引起老师和家长恐慌。于是,学生一旦出现成绩下滑,或是遇到难以回避的事情,只好编造绑架谎言求助警方来解决。 我们都知道,孩子接受新事物也好,了解新知识也罢,都是由一个循序渐进、循循善诱的过程,不可能一口吃个大胖子。即便在考试成绩上有掉队,或是在平常表现上犯点错,惹出祸,这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需要成人正确引导。 作为老师和家长,对于问题学生,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式方法来教育孩子,而不是动辄就跟孩子发火,甚至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导致叛逆心理,无法得到纾解。由此可见,小学生编造绑架谎言,我们学校老师和家长等都要有所反思,尤其是在心理上,要对孩子尽心呵护,尽力爱护。唯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孩子在爱的阳光沐浴下健康快乐成长。 (作者:张维) 6.传授传统文化不妨多些“浸润式”教育 16日,教育部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新课标的相关情况。据介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这次课标修订的重点之一。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学习要求。(1月17日人民网)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沉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此次教育部在新课标中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比重,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还体现了我国不断增强的文化自信。 大篇幅地增加古诗文背诵篇目,留给学生的重心,显然不该是为了高压应试而量化的“知识点”,也不该是浮于文字表面的“平平仄仄”,而应该是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的自信以及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要触碰传统文化深厚的思想内核,激活学生心中的民族文化基因,笔者认为,进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浸润式”传导,才是传统文化最佳的教育方式。 传统文化的“浸润式”教育,需要“循循善诱”的课堂引导。目前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大多都是“介绍常识、翻译诗词、分析大意、归纳思想、背诵全文”等类似“套路”。原本的诗文音律之美、山水情境之意、人文精神之魂,在这样的“标准化”学习中“灰飞烟灭”。让传统文化的真正走进课本,深入人心,就需要更多符合规律、因材施教的积极探索和引导。要根据各阶段学生的特点,设计“启蒙认知”、“系统掌握”、“创新探究”等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案,让学生能由表及里地理解传统文化内涵,能由浅入深地领悟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进而从血脉深处焕发出对民族的责任担当。 传统文化的“浸润式”教育,需要“情景交融”的校园氛围。学校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校园环境则是传统文化滋生的“现实土壤”。要让学生领悟“传统之美” 9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树立文化自信,浓厚的传统文化校园氛围必不可少。学校可以利用传统节日的内涵,开展以感受传统节日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比如在清明节进行感恩先烈的教育,在端午节进行爱国教育,在中秋节进行亲情教育等。还可以利用班级活动为载体,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调,在视线所及均展示异彩纷呈的传统文化,让学生随时接收传统教育的熏陶,获得审美的感受。 传统文化的“浸润式”教育,需要“继承创新”的时代表达。高领导人曾指出,“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准确把握中华文化教化之道,让当代教育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沃土,对于在新时代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要坚持“推陈出新”,结合新实践和新时代的要求正确取舍。要坚持“以古鉴今”,引导学生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于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作者:刘鑫) 7.孩子间的冲突家长不能“以暴制暴” 近日,西安市未央区法院审理了一起因孩子打架引发家长“以暴制暴”的健康权纠纷案,厮打的双方家长被拘留不说,还把官司打到了法院。(《华商报》1月14日) 小韩和小刘放学后在村里的广场玩耍发生打架事件,小韩被打受到委屈,告诉家长是正常现象。孰料,小韩的爸爸在没有问情缘由的情况下,私自动手打了小刘,从而引起双方家长厮打,发生严重受伤事件。可以说,双方家长参与暴力护犊行为,看似出了一口气,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其实受伤最深的是两个孩子,他们的心中会留下了巨大阴影。 还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学生,他们的心智尚未成熟,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即使发生摩擦,也没有多大敌意,反而是家长的过份护犊,让本来简单的矛盾恶化加剧。他们的孩子是同班同学,今后会如何相处?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人生教师,发现孩子与他人有矛盾,应当在第一时间阻止打架行为,并言传身教正面示范。在聆听孩子讲叙事件的过程,如果发现是自家孩子的错误,就应当和孩子平等互动,分析事件的利害关系,让其心服口服,有效引导孩子,拥有承认错误的勇气和担当,亲自向被打的孩子家登门道歉,相信两家会化干戈为玉帛,握手言和的美好结局。 即使是别人家的孩子错误在先,也不至于抓住辫子不放。得饶人处且饶人,明智的家长应当抓住眼前活生生的事例,借此培养孩子的与人为善、谦让、宽容、理解、尊重的优良品质。这是孩子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孩子今后竞争社会中处理人际关系、团度合作精神有着深远影响。 9 小韩和小刘的爸爸的护犊之心可以理解,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长们疼爱的心头肉,但方式错误,两败皆伤的打架斗殴是一种违法行为,绝不可容忍。暴力护犊也是一种溺爱,在这样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对他们的性格、人格的形成,要么以自我为中心,容不得任何异议,潜移默化中误以为暴力解决一切问题;要么胆怯内向、逃避问题,失去交流的勇气和自信的孤僻者。 显然,这不是家长们愿意看到的结果。因此,各位家长们应当从中汲取教训,孩子之间有冲突时,不能一味偏袒,更不要凭义气用事,一旦暴力掺合其中,害人害己更害孩子。 (作者:杨应和) 8.对“网络水军”须坚决依法“亮剑” 经连续3个月缜密侦查,2017年7月,在公安部指挥下,全国21个省市对“三打哈”网络水军案开展集群收网行动,共抓获犯罪嫌疑人77名,涉案金额近400万元,扣押电脑、手机、移动存储设备及银行卡折等一大批涉案物品。该案为全国首个利用网站实施“网络水军”非法删帖炒作的案件,也是第一个打击“网络水军”的全国性集群战役。(2月5日新华每日电讯) 在维基百科中,网络水军被定义为一群在网络中针对特定内容发布特定信息的、被雇佣的网络写手。他们通常活跃在电子商务网站、论坛、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中,通过伪装成普通网民或消费者,通过发布、回复和传播博文等对正常用户产生影响。可以说,借助“网络水军”的力量,甚至可以能够达到“颠倒黑白”之功效。 以“三打哈”网站为例,其自称是中国最大的网络推广服务交易平台、典型的网络公关公司网站、最具代表性的“网络水军”规模网站。其业务包括做广告、推销性质的短信以及删帖。“网络水军”利用手中的网络资源大肆群发广告、炒作网络事件及论坛“灌水”;“收钱”为客户联系网络资源删除特定网站信息。 其实,“网络水军”就是网络世界中的一股浊流,充当“捧人推手”和“网络打手”两个身份。其丑恶行径,一则利用造虚假信息、诽谤攻击等违法活动,侵害公民的人身财产权利;二则也扰乱了互联网世界的正常秩序;三则一些“网络黑社会”性质,也往往会造成正义网民不敢发声。所以,“网络水军”只追求利益,不顾法律和道义的行径,令人难以容忍。 向“网络水军”开战,就需要依法“亮剑”。一方面,依法打击不手软。通过对“三打哈”网络水军案的侦破,就体现了公安机关依法打击“网络水军”、整治网络空间秩序的坚强意志。事实上,唯有对“网络水军”严打严控,对讹诈勒索钱财、损害商业信誉、.恶意诽谤等不法行为,实施依法顶格惩治,才能有效保障互联网空间的清朗。 另一方面,强化平台的法律责任。《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与《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的出台,明确了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提供者开展经营和服务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商业道德,诚实信用,承担社会责任。这就意味着,平台越大,责任也越大。所以,相关平台应做抵制“网络水军”的先行军。 9 再者,也应动员广大网民的力量。互联网并非是法外之地,广大网民应做遵守法律法规、遵循社会公德、言行依法文明的好网民;也应坚决抵制“网络水军”的不法行为,不仅不参与这样的队伍,更应该敢于对这些不法行径进行举报,使其得到依法精准打击。一言以蔽之,“网络水军”并非洪水猛兽,人人献计出力,除之而后快。(杨玉龙) 9.“朋友圈屏蔽父母”,问题出在哪儿? 近日,腾讯发布《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显示,52%年轻人的朋友圈屏蔽了父母。记者采访了多位年轻的重庆轨道族得知,他们有的担心父母催婚,有的为了报喜不报忧,有的觉得自己的生活不能被父母理解……对于被子女屏蔽一事,多位父母回答:装着不知道,理解但失落,儿女开心就好……(2月6日《重庆晚报》) 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当下,许多年轻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来到积聚着更多机会和资源的大城市。当年龄上的代沟遭遇信息化浪潮带来的“数字鸿沟”,“慢了一拍”的老人们渴望能够走进子女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只不过,“朋友圈屏蔽父母”让这一愿望落空了。 “朋友圈屏蔽父母”说到底,就是父母以血缘和伦理为纽带的传统家庭观念遭遇了子女以自由与权利为核心的个体化社会思潮。在一些父母看来,子女是父母血缘的延续,子女有什么话是不能跟父母讲、有什么事情是不能让父母知道的昵?在子女看来,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有边界意识,哪怕对方是自己的父母,也不能进入自己的“全部世界”。 这是一种尬尴的现实,这也是一种纠结的处境。子女与父母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受教育水平、兴趣偏好和生活方式,拥有不同的“意义之网”。就像很多老年人不懂得“佛系青年”“蛙儿子”为何物一样,年轻人也不明白许多老年人为何总是那么爱发鸡汤文和所谓的养生、保健知识;既然“白天不懂夜的黑”,不如保持适当的距离。 许多父母渴望通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朋友圈,打开一扇了解子女的窗户;殊不知,父母进入朋友圈,会让子女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原本渴望通过朋友圈来释放“真我”的他们,不得不经过装扮、美化,为亲人们呈现出“镜中我”——在发朋友圈之前,他们不得不掂量下父母看到这条朋友圈之后会有什么反应;当朋友圈也逃脱不了印象管理,“累觉不爱”的年轻人宁可屏蔽父母的朋友圈。 不同的子女,和父母有不同的相处之道;不同的人生阶段,也会让人们对同样的事情有着不同的价值认同。在朋友圈里,笔者曾经拒绝过所有有血缘关系的长辈们,父母也未曾在好友里出现;随着年龄逐渐增大,尤其是结婚养育孩子之后,内心变得越来越柔软,朋友圈里也出现了不少长辈们;对于父母进入朋友圈,也能坦然接受了。 急剧的社会变迁,让这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可避免会带来一些观念上的碰撞与文化上的冲突。“朋友圈屏蔽父母”隐伏着注重个人权利与自由的“我一代”年轻人的利益诉求,不能简单地给其贴上不孝顺的标签,对其污名化。不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父母与子女要想更好地相处,离不开双向的救赎与努力。(杨朝清) 9 10.“照搬“的试卷“考”出不及格的教风 明明是淅川县,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西峡县”相关问题,“停车坐爱枫林晚”这一著名诗句,也因错别字变得面目全非。河南省淅川县教体局这次丑真是丢大了。 期末考试是对一个学期教学成果的检验,试卷试题也体现了教职员工的教研水平和工作态度。尽管此次据说是两县商议实行联合考试,由西峡县教研室命题,淅川县没有参与试题审核和校对工作,但这并不能成为淅川县教研室推卸责任的借口。一则,既然是联考,就应该兼顾双方特点,不应该出现一家独大、而另一家撒手不管的局面;二则,试卷中出现重大错误,相关的出题、审核、校对等程序是否依规进行?三则,考试时间两县没有协调好,出现考试时间不同步现象,导致淅川县部分学校期终考试试题泄露。如此联考,意义何在? 师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就是指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简单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追求真善美的可贵品质。老师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县的中小学试卷全盘照搬,错误迭出,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如何当得起“教书育人”几个字?若非试卷太过荒谬,引发公众议论和不满,不知道还有多少粗糙、低劣的试题在误人子弟? “照搬“的试卷“考”出不及格的教风。从中不难看出部分教育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缺位、教研专业水平的低下和治学态度的松懈。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试卷出错的新闻屡见报端,准确无误是一切考试命题的底线要求,倘若这一底线失守,考试的严肃性、权威性、教育的公信力也便岌岌可危。 德高为范,身正为范,良好的教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于学生、学校具有强有力的导向作用和规范作用,反之则损害教育声誉和社会可信度,目前县教研室主任已被免职处理,但端正教风,完善学风,整顿纪律,提升教学管理水平,杜绝类似教学事故的发生,相关追责及反思,才刚刚开始。(斯涵涵) 9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