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第三单元 高考真题精选
第三单元高考真题精选 [全国卷真题调研] 1. [2016·全国卷Ⅱ]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 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答案 B 解析 秦统一时,秦始皇推行“书同文”,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 统一全国文字,但是题干图片反映的是三种字体,排除 A 项。汉字 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题干“三国 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 种字体刻写”正是汉字演变过程的一部分,B 项正确。三国曹魏时期 当时流行的字体是隶书,这与材料“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 种字体刻写”不符,排除 C 项。中国原始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 画文字”,后来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 体系,排除 D 项。 2.[2016·全国卷Ⅲ]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 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 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 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答案 C 解析 社会对艺术的批判并不由皇帝好恶决定,而是由社会决定 的,故 A 项错误;王羲之的艺术成就虽不可超越,但直到唐太宗时 期才正式确立了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说明艺术成就不是主要原 因,故 B 项错误;王羲之的艺术成就极高,而且他的书风刚健有力 并折中南北,适应了太宗时期统一帝国的需要,并且王羲之的书法受 道教影响极大,也适应了唐代三教并行的政策,故 C 项正确;材料 反映的是唐太宗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未体现“朝代更替”的作用,故 D 项错误。 3.[2016·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 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 1300 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 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 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 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 12 年,经 6 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 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 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 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 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 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 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解析 首先,依据材料玄奘西行“他译出佛经 1300 多卷……是 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 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归纳概括, 提炼出其中心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其次,根据观 点选取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注意题目要求为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之外的其他相关史实;再次,运用相关史实对所提炼的观点进行论证, 论证时要注意观点明确,论据准确、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地方卷真题借鉴] 4.[2016·北京高考]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下图是其作品 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 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 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答案 A 解析 图片显示的是《诗经》“十五国风”涉及的 15 个诸侯国 或地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出自《诗经·国风·周南》,A 项正 确。“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中提及汉武帝时期的司马 相如和东晋的陶渊明,而题干图片涉及的诸侯国表明是秦朝统一之 前,排除 B 项。“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中提及西汉名将李广, 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C 项。“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指的是 秦始皇统一天下文字和焚书坑儒,应当在图片所示时间之后,排除 D 项。 5.[2016·上海高考]周公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人的 册典主要指的是( ) 答案 C 解析 “册”和“典”是用于记录文献资料的书籍。青铜鼎主要 是用来祭祀的,故 A 项错误;殷人不会将重大事件记录在石碑上, 故 B 项错误;殷人以占卜的方式决定国家重大事件,然后记录到兽 骨或龟甲上,因此殷人的册典主要指的是甲骨文,故 C 项正确;陶 器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故 D 项错误。 6.[2016·上海高考]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下 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 ) A.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 B.中国丝绸受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 C.唐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 D.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给出的时间 13~14 世纪处于中国宋元时期。13 世 纪,火药武器随蒙古国西征传入阿拉伯地区,后又传入欧洲,A 项正 确。中国丝绸受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出现在汉朝,排除 B 项。唐 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出现在唐时期,排除 C 项。瓷杯瓷盘随海禁 的开放传到菲律宾出现在明清时期,排除 D 项。 7.[2016·海南高考]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书体, 属于国家强力推行的是( ) 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答案 B 解析 中国汉字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经秦始皇统一全国后 “书同文”,规定小篆为全国通用,故 B 项正确;其他三种字体都 不是国家强力推行的,故排除。 8.[2015·江苏高考]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 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 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 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可知,司马相如的赋符合了 汉武帝时期大一统的文化需求,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由材料 “天子大悦”“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可知,赋成为给统治者 “润色鸿业”,歌颂丰功伟绩的载体,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汉武 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C 项错误,符合题意。由材料“飘 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可知,赋使读者觉得很有气势,D 项 正确,不符合题意。 9.[2015·广东高考]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 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据此推断,该字体 是( ) A.隶书 B.小篆 C.行书 D.草书 答案 A 解析 结合题中关键信息“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可以推断该字 体不是小篆,排除 B 项;行书、草书是在隶书等字体的基础上发展、 变化而来的,不是在篆书之后,排除 C、D 两项。答案为 A 项。 10.[2015·福建高考]如图是《说文解字》列出的“历”“史”二 字的篆书。许慎解释道,“历”者,过也,传也。“史”者,记事者 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据此可知,“历史”的原意是指( ) A.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 B.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 C.记录过往事物的书籍 D.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 答案 B 解析 依据材料的信息可知,许慎强调“历”是指过去发生的事 情,“史”指记录过往的事情,同时记录者应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记 录事实,即历史为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故选择 B 项。A 项的“一 切”说法过于绝对;C 项的“书籍”说法不准确;D 项的“文化形 式”是指文化的表现形式,材料信息没有涉及。 11.[2015·福建高考]关汉卿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描绘关 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曲中唱道,“大江东去浪千叠…… 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 社”。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 ) A.显露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 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 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 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一个无所畏惧、毅然赴约的英雄形象,排除 A 项。从材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可知,关汉卿借用关羽独赴单刀 会的典故来吊古抚今,排除 B 项。从材料“大江东去浪千叠”,与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风格有类似,体现的是豪放派,排除 D 项。材料没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故选 C 项。 12.[2015·四川高考]“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 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有( ) ①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②对仗工稳、句式 齐整,适于言志和述怀'③能合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 '④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四个题肢中只要排除一个即可。 诗句式齐整,每句的字数一样,而词句式长短不一,又称长短句,排 除②,故 C 项正确。 13.[2015·重庆高考]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 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 这位诗人应该是( ) A.杜牧 B.孟浩然 C.杜甫 D.白居易 答案 C 解析 由“安史之乱”可知,该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 代,根据相关知识以及这首诗的内容可以判断出,该诗人为杜甫(该 诗标题为《月夜》),故选 C 项。 14.[2016·天津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 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 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 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 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 29000 人,其中两浙、福建 等五路约占 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 1500 种,该五路即占 80%。 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 103 人,而所印之书只有 2 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 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材料二 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 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 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如《震泽县志续》载,乾 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 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 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 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 (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 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 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效果怎样? (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答案 (1)作用:促进了学术的复兴;满足了教育的需要。关系: 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 (2)理论来源: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新发展:创立温病学说。 实践效果: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挽救了许多人生命。 (3)相互作用: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解析 (1)第一小问作用,从材料一“宋代是印刷术……都在这 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大量印 行”,可知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是促进了学术的复兴,满足 了教育的需要;第二小问关系,从材料一“宋代进士……只有 2 种”, 可知呈正相关关系。(2)第一小问来源,从材料二“明代以前,医学 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可知明代以前中 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于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第二小问新发展从 材料二“明清两代医药学家……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可知 明清时期的新发展是创立温病学说;第三小问效果,从材料二“如《震 泽县志续》载,……又如《相城小志》载,……”,可知实践效果是 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挽救了许多人生命。(3)结合材料内容, 运用辩证分析的史学理论,归纳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社会需要促 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