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三轮排查大提分练习第二部分 第一节 小说阅读
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一节 小说阅读 考题信息 高考这样考·新课标全国卷 核心知能梳理 考题内容 类型 2011 (2)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语段的作用1 解题点拨 1.三要素:(主题) 2.人物描写的作用 (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展示内心世界及特定性格。 (2)语言描写:反映心理;刻画性格;促进情节;描摹语态,栩栩如生。 (3)心理描写:直接表现内在情感;刻画性格;突出品质;推动情节。 3.环境描写的作用 (1)渲染气氛,营造氛围; (2)衬托人物形象; (3)创设主人公活动的场所,暗示时代背景; (4)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5)暗示和深化主题思想。 4.不同结构方式的作用 (1)顺序: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突出人物形象特征和主题内涵。 (3)插叙: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人物更丰满,内容更充实。 5.标题问题 (1)关系:标题与主要情节、主要人物、主要内容和主题密切相关。 (2)作用:①线索作用,②象征作用,③突显人物特征和主题的作用。 6.赏析情节常见角度 (1)全文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3)开头运用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4)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引人深思。 (5)结尾出人意料,情节逆转,深化主题。 (3)“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形象的特点1 (4)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标题探究1 2012 (2)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语段的作用2 (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形象的特点2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 个性解读1 2013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马里诺说影子是有独立生命的实际存在,是让观众相信他对影子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他的表演技艺的高超。 B.马里诺离开饭店前,请客人上前搜身,以证明他没有带走任何物品,这表明他品行端正,爱惜自己的名声。 C.马里诺谢幕时,有人发出“幻术玩够了,来点音乐”的呼声,这呼声暗示客人们看穿了幻术,需要更多的娱乐节目刺激。 D.马里诺穿过花园时,遭到警察的威胁和警告,表明马里诺的影子表演缺乏新意,已经让警察感到厌烦了。 E.小说对马里诺在家中茫然失神状态的描写,真实反映了一个江湖艺人的现实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这类人物的同情。 与2011、2012年基本一致,主要涉及对小说情节、细节的理解,对人物和主题的把握,对各种描写手段等表现手法及语言、风格的赏析。 (2)“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形象的作用1 (3)小说主人公马里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形象的特点3 (4)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 结构技巧1 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常考题型及解题思维梳理 一、分析情节 常见题型 题型解读 解题思维 答题思路 1.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考查小说线索和构思(布局谋篇)的题目常常直接考问,多有“怎么展开的”“有什么作用”等暗示,或要求概括情节,或要求说明某一情节(段落)或细节有何作用。 1.找出线索,整体把握文本,在领会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把握文章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文本作答。 2.弄清情节之间的关联与人物、主题之间的关系,往往就是问题答案的要点。 3.回答某个情节与上下文的对应关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情节内容,既要用术语(如“引出”“铺垫”“照应”等),又要结合小说内容具体说明。 ……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2.某些情节(或片段)的特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情节的高潮或结尾有什么作用? 4.文章为什么写××?有什么作用? 二、分析人物形象 常见题型 题型解读 解题思维 答题思路 1.分析人物的复杂心理(情感)。 考查人物形象的题目,一般都有明确提示。有时明确要求从某个角度进行分析。 1.从情节入手。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去剖析事情背后的本质。 2.从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入手。主要有正面(直接)、侧面(间接)描写等。 3.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4.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特别是具有感情倾向性的语言。 5.特别提醒,深入领会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在展示人物、深化主题、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结合文中的事例或描写,分条陈述有关性格的评语,评语要恰如其分。特别要注意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例如正面人物也有局限)。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的形象(性格、品质等)。 3.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手法及其作用。 三、分析环境描写 常见题型 题型解读 解题思维 答题思路 1.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表现手法。 考查小说环境描写的题目,一般都考问景物特点、表现手法、描写作用(好处)等。 1.在文中找到景物描写的句子,然后分析。 2.熟练掌握描写的手法:渲染,衬托、烘托等。 3.熟练掌握环境描写的基本作用,然后结合具体文本,判断其作用,注意题目要求。 描写内容(特点)+表现手法+表达效果。 2.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 3.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 四、赏析主题(内涵) 常见题型 题型解读 解题思维 答题思路 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主题)。 概括小说主题、赏析小说内涵类题目,常常有“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意义”“对主题起什么作用”等等提示,多直接提问。 1.分析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社会环境描写。 2.从小说的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3.从小说的情节和精巧构思入手,分析小说的矛盾冲突,理解小说故事内容的深意,进而理解主题。 4.分析小说中的关键语句,尤其是一些画龙点睛式的议论抒情语句。 小说通过塑造××人物……的形象(描绘……的情景),表现了……的主旨,寄寓了……的深刻内涵。 2.读了全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什么启发)? 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五、赏析语言 常见题型 题型解读 解题思维 答题思路 1.小说中画线句子的含意是什么?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类的题目,常常问到句子(段落)的“含义”“作用”“语言特色”“描写效果”等等。 1.辨清题干,是叙述语言还是人物语言。 2.叙述语言一般是全文的语言风格,包括修辞、句式、地方风情和风格等。 3.鉴赏人物语言要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否符合人物身份,体现人物性格。 审题要清楚,把握关键词;分析时结合原文,并写出其表达效果。 2.小说中某段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3.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特色? 六、探究 常见题型 题型解读 解题思维 答题思路 1.小说写了“……”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1.探究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类题目,常常直接提问。 1.深入理解文本。探究小说的主题,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情感是其根本依据。 2.弄清题干要求。审明题干,弄清楚命题者的意图。 3.人物形象、环境氛围、情节(细节)描写是探究小说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最为重要的三个切入点,必要时还要从语言表达、时代背景等方面探究。 1.审明要求,确定探究的主旨和方向。 2.明确观点,分要点有层次地展开。 3.结合文本,叙议结合,整合答案。 4.贴近文本,联系实际,表达具体见解。 2.从全文看,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 2.探究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类题目,一般会有“……的意图”“……的目的”等提示。 3.请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3.提出自己的见解类题目,常常有“你的思考”“谈谈你的感受”“谈谈你的启发、看法”等等的提示。 提分要领: 教材中的每一篇小说都是经典,可以给我们提供切实有效的鉴赏和解题规范。尤其是《祝福》,一篇文章几乎包含了小说鉴赏中的所有问题。同学们已经做了不少训练题,临考之际,再回归到课本中来吧,好好梳理一下,让你的经验宝库更加充盈,思维更加敏捷、缜密。 一、立足情节,分析形象 以下三组内容是关于课文情节、细节、人物形象及有关写法的表述,请在正确的表述后面打“√”,错误的打“×”,并将错误改正过来。 第一组 1.《祝福》先用序幕摆出故事的结局,再用回忆展开故事情节,最后用尾声结束故事。作者这样安排故事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采用倒叙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引人入胜,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同时,对人物形象和主题有着强烈的突出作用。 ( ) 2.“祝福”是小说展开情节的线索,文中多次描写了“祝福”的景象,其实,在不同的情节阶段和场景中,“祝福”的作用是一样的。 ( ) 3.《老人与海》中除了描写有关老渔夫与鲨鱼搏斗的场面之外,还有大量的老人的内心独白。这些内心独白不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那内心的自豪感、坚毅以及寻求援助的孤独感,而且闪烁着深邃丰富的哲理光彩,丰富了小说的思想,突出了人物形象和主题。 ( ) 4.《装在套子里的人》其结尾的叙述方式显得很“另类”,作者采用了以议论为主的表达方式,叙述中插入大量议论,并且采用对比手法,深刻地揭露了沙皇统治的长期性、残酷性,启示人们继续斗争。这样的结尾,不仅突出了小说的主旨,而且给人以启发,令人深思。 ( ) 错题改正 题号 错 因 改 正 答案 题号 错 因 改 正 2 对线索的作用理解错误。 “祝福”在不同情景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第二组 1.契诃夫用细节塑造别里科夫性格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时他重复几个略有改变的关键性的细节写出人物的整个一生,有时却抓住一个道具,或者一件外衣的细节来刻画人物的心理。这些细节描写都能够极其俭省而又极其有力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有助于合理而出色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情节紧密围绕突现主题和人物性格,有层次地延伸或有目的地合拢,或成为人物性格演变的契机,或成为情节发展的网结和纽带。 ( ) 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开头细致描写了陆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的事,而且和林冲有关系。这些细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 ( ) 3.细节往往包含有人物的动作、状态等具体内容,是人物形象具体性格的外在表现,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中贾宝玉“摔玉”就是一个极其典型的细节,这一细节充分反映了贾宝玉作为封建大家族继承人的至高权威和蛮横霸道的性格。 ( ) 4.林冲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买酒时、奔山神庙安身时,都有关于随身携带尖刀、花枪的细节描写,最后,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这个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份,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 ( ) 错题改正 题号 错 因 改 正 答案 题号 错 因 改 正 3 对细节描写的内涵理解错误。 这一细节充分反映了贾宝玉叛逆的性格。 第三组 1.对王熙凤的出场作者运用的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以及对比的手法,通过林黛玉的感受,突出了王熙凤的与众不同和泼辣的性格。而对贾宝玉,则更多地采用了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和欲扬先抑的手法,先通过众人之口,从反面入手,突出了这一人物的顽劣异常、不合常规,致黛玉心生“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的印象。及至见到真人,却是一位清秀俊朗的年轻公子,欲扬先抑,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 2.《祝福》的语言精练传神,突出刻画了人物性格。如:“四叔”见祥林嫂的婆家将其抢走时,只说了“可恶!然而……”一句,但这句话含意深刻,有着丰富的潜台词,短短四个字就深刻逼真地把鲁四老爷这位封建卫道士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 ) 3.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 ( ) 4.老头儿是海明威笔下最典型的“硬汉”形象,他能面对险恶形势毫不气馁,不屈不挠地斗争下去,在精神上压倒敌人。在与鲨鱼搏斗时,老头儿有短暂的犹豫甚至是畏惧心理,这使得老人的“硬汉”形象有所削弱,但却使情节和人物形象更真实了。 ( ) 错题改正 题号 错 因 改 正 答案 题号 错 因 改 正 4 对心理描写和人物形象认识错误。 这是几乎为战斗而耗尽精力的战斗者的本能的想法,但是,当情势危急时,老人又毫不犹豫地投入了战斗,这样,不但没有削弱老人的“硬汉”形象,反而使这个形象更丰满、更真实。 二、环境描写,艺术手法 以下三组表述对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小说的环境描写、语言艺术和表达技巧极有帮助。请在正确的表述后面打“√”,错误的打“×”,并将错误改正过来。 第一组 1.自然环境即自然景物,它在以写人为主的文体中起着烘托、映衬人物性格的作用。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风雪的描写,既渲染了天气的寒冷砭骨,又烘托了人物的凄惘怆然的心情,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因风雪大而买酒御寒,而途中见山神庙;因风雪大压塌草厅,而去山神庙安身,既免于被烧死,又发现陆谦等人的阴谋,从而血刃仇敌。此处的景物描写可谓一箭三雕。对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可着眼于渲染气氛、烘托心境、推动情节三方面,或其中几个方面(因文而异),结合小说情节作具体分析。 ( ) 2.有时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又是夹杂在一起的。如《祝福》一文中的“鲁镇”既是自然环境,又是社会环境,它就是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的一个缩影,“祝福”发生在这里,也就揭示了祥林嫂生活的典型环境。 ( ) 3.“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了“我”沉重寂寞的心情。同时又与文章结束处形成一种照应,使整个文章浑然一体。文段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舒畅”实际上可理解为一种释怀和坦然。( ) 4.《边城》中,用了那么多的环境描写,其作用是不尽相同的,有的是烘托夜幕降临时的气氛,有的是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有的是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有的是为了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 ( ) 错题改正 题号 错 因 改 正 答案 题号 错 因 改 正 3 对“我”的心理状态理解错误。 “舒畅”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 第二组 1.一个人物的语言能反映一个人的心灵,当然也就能体现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有许多话,都体现了其小心谨慎的特征,我们在分析时就要注意通过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 ) 2.语言和动作是人物性格得以体现的主要方面。用荒诞式的方法描写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往往更能彰显人物性格的内涵。 运用幽默、讽刺和夸张等“不合常理”“怪诞荒谬”的语言方式对别里科夫的肖像、语言、动作等作变形的刻画,能让读者在不合常态的描写中捧腹大笑,在笑声中感悟作者深刻的寓意,以收到一般描写难以达到的效果。 ( ) 3.《水浒传》的语言明快洗练,生动准确。无论叙事还是写人,绘声绘色,形神毕肖。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同样体现了这一语言特色。如:林冲对李小二说,“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未知久后如何”。从这几句话可看出林冲“逆来顺受”的软弱性格,他对“罪囚”生活非常安分,对敌人已不抱有幻想。再如,他得知陆谦密谋要害他时,他先“大惊”后“大怒”,发誓要“叫他骨肉为泥”,情绪的急剧变化,语言的干脆强硬,表明林冲的思想性格已有了质的变化,表现了他的反抗精神。 ( ) 4.《祝福》的开头和结尾都描写了瑟瑟作响的雪花声,其作用有三:(1)表现屋内的静,衬托“我”的无聊,引出联想。(2)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3)以“有声”衬托“无声”,表现了冷寂、凄凉的气氛,衬托“我”心境的孤寂。 ( ) 错题改正 题号 错 因 改 正 答案 题号 错 因 改 正 3 对林冲的语言和性格理解错误。 他对“罪囚”生活非常安分,对敌人还抱有幻想。 第三组 1.《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夸张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夸张人物形象,像别里科夫这样整天躲在“套子”里的人,在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二是夸张人物作用,说他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着他的辖制。这些夸张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展现了社会的真实本质,体现了艺术的真实。 ( ) 2.祥林嫂去土地庙求捐门槛,写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这里使用的是对比手法,写庙祝执意不允许,来突出祥林嫂捐门槛的“自觉性”,从而反映她受毒害之深,控诉封建道德对人的戕害。 ( ) 3.在人们“祝福”的时候,祥林嫂却死了,这就是对比;过去“祝福”的时候,祥林嫂可以预备福礼,后来不让她插手了,这也是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 ) 4.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心理描写也是刻画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老人与海》在描写完每一次搏斗后,都有大量的丰富复杂的心理描写(内心独白),通过这些细腻而真实的心理描写,表现出了老人的性格特点,也就是海明威所推崇的“硬汉精神”,也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 错题改正 题号 错 因 改 正 答案 题号 错 因 改 正 2 对表现手法理解不当。 这里使用的是反衬手法。 三、个性解读,意蕴探究 下面两组内容是对课文内容中有关人物、情节、主题、语言以及表达技巧等所做的探究性表述,请认真阅读体会,学会迁移运用,并尝试写两段探究性文字。 第一组 1.对《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王熙凤的形象历来众说纷纭,真可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王熙凤”。那你怎样看待这一人物呢? 【探究提示】 形象 思维方式 分 析 刁钻、泼辣、善于逢迎 常规思维 (1)王熙凤逢场作戏,做表面文章,面面俱到,圆滑至极,明为称赞林黛玉,实际上是阿谀贾母,同时不忘赞美迎春等嫡亲的孙女儿。(2)实际上是一心在贾母身上。这反映出王熙凤善于逢迎的性格特征。 坦率直爽、能干、热情 逆向思维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前前后后只说了短短的五六句话,她热情夸赞黛玉长得标致,她叮咛黛玉要吃要玩,“只管告诉她,丫头老婆不好了,也只管告诉她”,表现了王熙凤的坦率直爽、热情。王熙凤回王夫人的那几句话,又说明了她的能干与想得周到。 独具特性的女性 辩证思维 从书中不仅可以看到她狠毒狡黠的一面,还要看到她热情活泼而又能干的一面。她是一个“毒妇”,也是一位“女中豪杰”。 总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评价人物时,我们要努力把握人物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客观公平地来评价她,要结合文章而不限于文章,要紧扣故事情节,在情节发展、矛盾斗争中解读人物的性格。同时,可发挥想象,得出不同的结论,只要得出的结论能找出有关情节做印证且合理即可。 2.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描写,能够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具体来说,应该抓哪些内容呢? 【探究提示】 (1)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身份地位、年龄特征、生活经历,尤其是人物的个性特征和精神面貌,传达出人物独特的思想性格。 (2)通过分析人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语言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环境不同,心情不同,对象不同,同一人物的语言的内容与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特定的环境能够表现出人物特定的心理状态。 (3)结合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分析人物语言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3.《边城》中翠翠的爱情悲剧让我们每个人感到叹惋和酸楚,你认为造成翠翠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提示】 观点一:祖父:虽然非常疼爱孙女,但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他既担心翠翠走了她妈妈的老路,又不直接告诉翠翠,使事情一步步走向阴差阳错。 观点二:翠翠:有自己的心上人,却不去大胆地坦露心迹,祖父不能明白她的内心,所以才导致了悲剧的结果。 观点三:天保:虽然喜欢翠翠,却不知道翠翠的内心情感,当爱情受挫,发现自己没有任何希望时,采取了逃避的态度,更由于意外的发生,而造成翠翠爱情的悲剧。 观点四:傩送:喜欢翠翠,为追求爱情和“哥哥”夜半唱情歌“决斗”,但这一切并不为心上人所知,他应该采取更明朗的做法。 观点五:也有人认为翠翠的爱情悲剧是由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所致。 4.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致被旧社会吞噬。那么祥林嫂有没有反抗精神?请你试作探究。 【探究提示一】 认为祥林嫂没有明显的反抗性格,作者对她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依据有三: (1)她从婆家逃出来做工,是要用自己的劳动去换碗饭吃以求生存,看不出有什么反抗性格。 (2)她被卖改嫁时,一路嚎,骂,“出格”地吵闹,以致“ 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也并非出于对旧社会的反抗。作品中明确交代过,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也就是说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受到了封建礼教的毒害,禁锢了她的思想。使她誓死不肯改嫁的是“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好女不嫁二夫”等封建伦理观念,所以也不能算是对旧社会的反抗。 (3)至于她对灵魂有无问题的疑惑,根本谈不上对鬼神的否定,也不具有反抗性。 【探究提示二】 认为祥林嫂的反抗具有反封建礼教的战斗色彩。其依据是: (1)祥林嫂是在鲁镇准备“祝福”大典之际,向“我”提了三个问题,然后在当天晚上突然死去的。她所提出的三个问题预示着祥林嫂将以自己的生命和决心忍受地狱的酷刑,来换取和已死的丈夫与爱子见最后一面的机会。祥林嫂无视统治中国人民几千年的封建礼教的说教,无视神权世界的最后审判,这是祥林嫂在她所处的那个时代“出格”的反抗。 (2)祥林嫂不早不迟偏偏要死在“祝福”这个时候,给鲁镇的祝福笼罩了不祥的阴影,给鲁镇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鲁四老爷带来了极大的恼怒和不安,这也是反抗。 结论:祥林嫂的死本身就包含着热烈的追求与不屈的反抗。 【探究提示三】 认为祥林嫂对封建社会所给予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曾进行了不间断的抗争——即反抗,不过这种反抗还不是自发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实质上是她倔强、不屈从的性格的反映。 第二组 1.《祝福》既然是一出悲剧,为何还以“祝福”为题? 【探究提示】 “祝福”是鲁镇的一种封建迷信活动,充满了“男尊女卑”等封建礼教色彩,“祝福”之时也正是封建思想对人们影响和制约最深的时候,也是人们对祥林嫂歧视和迫害最甚的时候。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以此为题可突出主题。 “祝福”与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是人物命运转变的契机和背景。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祝福”展示了初到鲁镇的祥林嫂的勤劳能干,后几次“祝福”时,一向勤快能干的祥林嫂受到了鲁家的冷遇和歧视,即使她倾其所有,花费了“历来积存的工钱”“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后也没有改变。这使她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最后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惨死在雪夜。 所谓“祝福”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其实像祥林嫂这样的处在封建思想和制度压迫下的劳动人民哪有福可“祝”?又岂能“祝”来幸福?以“祝福”为题有反讽之意。 2.《装在套子里的人》出色地运用了讽刺手法,请你结合课文谈谈这种讽刺手法的具体表现及其效果。 【探究提示】 (1)运用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这不仅反映了人物的迂腐可笑,更使人感到他可憎可恶。(2)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了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3)进行含蓄的对比,来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如写别里科夫白天辖制这个,辖制那个,“压得”“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而到晚上,他却“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夜,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地揭露了别里科夫貌似吓人实则虚弱的本质,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一类“套中人”腐朽丑恶的灵魂。 3.《老人与海》中充满了象征。象征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请你谈谈对这种创作手法的理解。 【探究提示】 在《老人与海》中,“风”“大海”象征着不平静的生活,象征着朋友和敌人。“鲨鱼”象征凶恶的敌人以及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老人”象征人类的精神力量。 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使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 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达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作用)象征能够委婉、含蓄地表达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化“抽象”为“具体”,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把握象征的寓意的具体方法: (1)寻找象征体,即文章中特定的具体形象。 (2)分析象征体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3)借助想象和联想把象征体与所象征的事物(品质或精神)联系起来。 (4)归纳总结象征的寓意。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4.课文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是故事发生主要的自然环境,文章也着力在“风雪”上作细致描写。课文是怎样描写大风雪的?关于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探究提示】 (1)直接描写风雪。一是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起雪下。“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纷纷扬扬”,写雪花大;“卷”,写朔风猛烈:“一天”,写范围广。二是林冲出门沽酒时,写雪势,“那雪正下得紧”。三是林冲沽酒返回时,又进一步突出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这两处的“紧”字,突出了越下越大的雪势。 (2)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如林冲看住处草屋时,只见“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买酒回到草料场时,“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用草屋的“摇振”、被“压倒”来突出狂风之烈、雪势之大。 (3)用人物动作衬托风雪。如林冲“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是用人物的感觉暗写风雪。写林冲出了大门“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写林冲回来也是“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写林冲到山神庙时,取下毡笠子抖雪……都可看出风雪之大。 文章多角度写“风雪”有如下作用: (1)这场越下越紧、越下越大的风雪成为小说中人物活动的一个特色鲜明的背景,烘托了人物感情,为人物活动渲染了气氛。(2)风雪的变化也层层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例如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被摇振、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直到暗中听到陆谦等人的谈话,促使林冲杀敌复仇,在性格上出现了重大的转折。 猜想一:中国现当代微型小说 【依据】 2010年和2013年考了外国小说,2012年考老舍的《马裤先生》,2011年考林海音的《血的故事》。 【问题设计】 涉及的作者都是现当代知名作家,文章内容主要涉及各种社会现象、伦理道德等话题。主要从人物形象把握、语段分析、表达技巧以及情节理解等方面设题,同时注重考查探究能力。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1~4题。 本次列车终点 王安忆 ①陈信从新疆回到了上海。过惯了一个人省心的日子,如今感到真烦心。第二天是厂礼拜,他天不亮早饭没吃便出了门。他想出去走走,找个开阔一点的地方。在空阔的北方过惯了,在上海总感到气闷。 ②他顺着江岸向前走去,前边是外滩公园。一进去便是一个喷水池,水从假山顶上落下,落在池子里。记得很久以前,水不是这么直接落在水面上的,水珠子落在一把伞上。伞下是一个妈妈,接着两个孩子,笑嘻嘻地挤在一起躲雨。他小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座雕像时,是多么惊讶,多么喜欢。现在想起来,雕像是在冥冥中引起了共鸣。他们从来就是这么生活的。爹爹很早就死了,妈妈和他们三个相依为命,什么苦都吃过了。可就因为大家挤在一起,再怎么苦都是暖融融的。有一次刮龙卷风 ,一家四口人全挤在大床上,紧紧抱成一团。闪电,霹雳,呼啸的狂风,引得大家又害怕又兴奋。弟弟夸张地尖叫着,妈妈笑着诅咒老天,陈信以保护人的身份坐在离电灯开关最近的地方。雷打得真吓人,可真开心。这温暖,吸引着他,吸引着他归来。 ③水,落在空荡荡的水面上,激起一个个单调而空洞的水圈。一滴水珠落在他撑在池边的手背上,他忽然意识到,这水珠是从自己脸颊上滚落的。今天……他感到一种莫大的失望,好像有一样最美好最珍重的东西突然之间破裂了。他扭头走出了公园。 ④商店开门了,营业员都在卸排门板,亮出了橱窗。他走到一个橱窗跟前,不由自主地站住了脚。他感到心里忽然有什么被唤回了,是的,被唤回了。他离开上海时,心中留下了一片金色的记忆,而这记忆在十年中被误认为是上海了。于是,他便拼命地争取回来。上海,是回来了,然而失去的,却仍是失去了。 ⑤路上的人越来越多,漫下了人行道。人和人,肩挨肩,脚跟脚,这么密集地生活在一个世界里,然而彼此又是陌路人,不认识,不了解,彼此高傲地藐视着。那个地方却不是这样的,那里很清静,也许有些荒凉了,但走在街上,可以奔跑,可以信步,可以畅快地呼吸。因为城市小,人和人,今天不见明天见,低头不见抬头见。都是面熟的,相识的,一路走过去,几乎要不断地点头,招呼,倒别有一番亲切和温暖。看来,大有大的难处,小,却也有小的好处。 ⑥他身不由己地跟随着人流向前走,自己也不知道走向哪里。他很茫然,十年里那点渗透他心灵的苦苦的而又是甜甜的思念,消失了。十年里那种充实感也随即消失了。他的目的地达到了,下一步,他该往哪儿走?人活着,总要有个目的地。人生的目的地,总归应该是幸福,而不是苦恼。他忽然感到,自己追求的目的地,应该再扩大一点,是的,再扩大一点。 ⑦他郁闷的心情开朗了一点,好像沉重的乌云开了一条缝,一线朦朦胧胧的光透了进来。虽然是朦胧隐约的,但确实是光。 ⑧“阿信!”他转脸一看,见马路上,熙熙攘攘的行人中间,无可奈何爬行着的一辆公共汽车窗户里,伸出大哥的半个身子,向他伸着手。大哥背后还有大嫂。他不知出了什么事,掉转身子追着汽车跑去。大哥一把抓住他的手,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呆呆地看着他。他心里一酸。大嫂也伸手抓住他:“阿信,你可别想不开!” ⑨“你们想到哪儿去了?!”陈信笑了,眼泪却也滚了出来。 ⑩“回家吧!”哥哥说。 ⑪“好的,回家。”他忽然感到羞愧,为自己把十年的艰辛当作王牌随时甩出去而感到羞愧。妈妈、哥哥、弟弟、嫂嫂,都有十年的艰辛。当然,人生中,还不仅是这些,还有很多很多的欢乐!比如,林荫道、小树林、甜水井,天真无邪的学生、月牙儿般的眼睛……可全被他忽略了。好在,还有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今后的日子还很长很长。该怎么过下去,真该好好想一想。 ⑫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目的地在哪里?他只知道,那一定要是更远、更大的,也许跋涉的时间不止一个十年,要两个、三个,甚至整整一辈子。也许永远得不到安定感。然而,他相信,只要到达,就不会惶惑,不会苦恼,不会惘然若失,而是真正找到了归宿。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者在小说中提到了在新疆生活的陈信拼命地争取回到自己的故乡上海,但回来后,他感到与上海越来越陌生、疏远,有些东西永远失去了。 B.陈信正因为一个人居住,没有朋友,太过无聊,所以很烦闷,连早饭都不吃就趁着假期出去走走,就是想找回那曾经失落的青春岁月。 C.陈信一路走着,最后被他大哥、大嫂一把抓住,生怕他一时想不开,叫他回家;而陈信也忽然感到羞愧,因为他已意识到自杀的念头是错误的。 D.陈信原来在新疆生活,那个地方人少,清静,但人际关系紧张,彼此高傲地藐视着;回来后觉得上海的人多,尽管家人在上海,但自己难融其中。 E.作者从小处着手,特别关注人的内心,更多地表现了陈信这样的人回城后的人生状态,进而推及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从而引起人们深沉的思考。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根据原文可知,陈信烦闷的原因不是“一个人居住,没有朋友,太过无聊”,而是“过惯了一个人省心的日子”、“他感到一种莫大的失望,好像有一样最美好最珍重的东西突然之间破裂了”。C项,“因为他已意识到自杀的念头是错误的”不正确,原文第⑪自然段中“为自己把十年的艰辛当作王牌随时甩出去而感到羞愧”,才是陈信感到羞愧的原因。D项,根据原文可知,是新疆的人际关系和谐, 上海的人际关系紧张,人与人彼此高傲地藐视着。 答案 AE 2.文中第②自然段中画横线的部分从叙述角度看,运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找到画线部分在第②自然段中的具体位置。其次,要看画线部分具体写了什么内容,不难看出画线部分主要写了陈信对往事的回忆。再次,要联系上下文分析画线部分所运用的叙述方法。通过第②自然段中前半部分对现实的叙述及第③自然段回到现实之中的描写,可以看出画线部分运用了插叙手法。最后,结合语境分析该手法的作用。 答案 (1)插叙。(2)作用:插叙了陈信原来家庭虽然贫困,但非常温馨的种种生活场面,既起到了补充说明的作用,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有起伏美。另外,与陈信现在的烦躁形成对比,突出了陈信郁闷的心理状态。 3.小说中的陈信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文中关于陈信的事例主要有:对家人的看法,保护家人,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反思,对未来的向往等。考生对这些事例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1)重亲情,如文中“这温暖,吸引着他,吸引着他归来”以及后面他面对大哥大嫂关心时的感动与羞愧。(2)有责任。如小时候他就“以保护人的身份坐在离电灯开关最近的地方”以及对未来出路的思考。(3)能思考、会反省。他一路走着,一路思考,对人生理想与追求,对亲情,对人生价值观都有深沉的思考。(4)有决心。如在最后他虽然认为,到达下一个目的地也许要用一辈子的时间,但他仍然坚信,只要到达,就不会惶惑,不会苦恼,不会惘然若失。 4.小说的题目是“本次列车终点”,但有人说,作者在小说的最后一自然段却写了“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这不合情理。你认为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考生首先要弄懂“本次列车终点”与“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的内涵。车到站了表面上是指陈信回到了故乡,实际是指陈信经历了内心的波动,意识到生活目标。而“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表面来看,是指列车出站,但实际上是指陈信对未来的生活抱有信心。 答案 示例一:这种说法没有道理。“本次列车终点”表面是指陈信回到了上海,也指陈信已意识到生活的美好,而“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所述内容更表明这是一个新的起点,让包括陈信在内的所有人都意识到,人生就是一个接一个的到站与出站,人只有一直追寻自己的精神归宿,不要被生活消磨掉自己对生活的信心,才能创造新的生活。小说的主题得到了深化。 示例二:这种说法有道理。题目是“本次列车终点”,就是指陈信从新疆回到了上海;而倒数第二自然段结尾“该怎么过下去,真该好好想一想”又点明了陈信已感受到了人生需要奋斗,要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此时主题已完整呈现,没有必要再画蛇添足。若此时结尾,既能使小说简洁,还可留有意蕴,让人思考。(言之有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城市上空的鸡鸣 墨 村 ①任老贵身穿睡衣再一次走向了阳台,极度的兴奋已让他一夜未眠。夜的清凉抚摸着任老贵绷紧的神经,他支棱着一双耳朵,努力捕捉夜空里即将出现的蛛丝马迹。这个秘密,是他们之间的约定,他不能失约。他要在第一时间迎接那一刻的到来。 ②夜还黑,风还凉,任老贵手扶栏杆,打量着这个已生活了几十年,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女儿移民美国后,老伴也去世了,偌大的房间里只剩下他一个孤老头子,他愈发怀念儿时乡下的日子。 ③乡下老家有鸡鸣犬吠,有绿油油的庄稼、清冽的河水,他的父老乡亲们活在那片泥土上,死后,又葬在那片泥土下。可城市没有,城市只有浮躁的车流人流。城市迎合人的身体,生活舒适,却死无葬身之地,死了,烧了,灰飞烟灭 ,小小的骨灰盒,被随便摆放在一个清冷的地方,像货架上等待出售的货物一样。一想到这些,恐惧就像潮水一样席卷了任老贵,使他喘不上气来。任老贵辞退保姆,只身回到了老家。老家已没有什么亲人,只有一个当了村支书的远房侄孙接纳了任老贵。侄孙一家待他很好,任老贵却感到陌生,只住了一夜,就坚持要走。 ④整个村子,原始散漫的房屋踪迹皆无,清一色的两层红砖白顶小洋楼,一座座一排排整齐划一,像一个模子倒出来的一样。弯曲随意的村中土路,被宽阔的水泥路取而代之,笔直得像一把利剑,穿村而过,生生把村子劈成了两半。村子里,不见一只鸡,也不见一只鸭,还有大腹便便的猪,窜来窜去的狗。一打听,竟是全被赶到村外集体圈养了。怎么可以这样呢?没有了鸡鸣,还能是农村么?任老贵表示着自己的愤慨。侄孙笑了,现代化新农村的标准之一就是要人畜分居哩。 ⑤任老贵听不到他想听的鸡鸣犬吠。整个村子,白天,满耳朵只有人声;夜晚,只有电视声。任老贵的精神几近崩溃,他身心疲惫地回到了城市,把侄孙送给他的两只芦花大公鸡,虔心敬意地养在了阳台上。每天天不亮,那此起彼伏雄壮高亢的鸡鸣声把任老贵带到了人间天堂。 ⑥可任老贵怎么也想不到,鸡鸣声打扰了邻居们的清梦,鸡粪味熏歪了邻居们的嘴脸。邻居们怨声载道横眉冷对。更要命的是,那天他忘了关鸡笼门,解放了的两只芦花大公鸡,飞到了楼下的草坪里,又刨又叨,草坪上一片狼藉。得意忘形的两只芦花大公鸡,还轮番攻击了一位手里拿着零食的小孩,把孩子的奶奶吓得哇哇大叫。邻居们把任老贵和他的鸡告到了小区物业管理处。物业管理负责人警告任老贵,咱是全市模范小区,曾三令五申严禁养鸡养鸭!今天你要不把它们处理掉,后果自负! ⑦任老贵嘴上答应着,趁夜深人静,却将两只芦花大公鸡转移到了楼顶。任老贵蹲在鸡笼前,鸡啊,听话啊,你们可不能再顽皮了,这儿安全,我每隔两天,会在半夜里给你们送来水和食物。放心吧,这里是12楼楼顶,平时没人上来,明天一早你们该怎么唱就怎么唱吧。 ⑧任老贵手扶窗栏,活动了几下酸困的双腿。突然,高空中传来了“喔喔喔”的鸡鸣声。随着一唱一和嘹亮的鸡鸣,整个城市醒来了。那蹦跳的音符,像极了乡下老家绿草尖儿上随风摇晃的露珠儿。任老贵闭上了双眼,激动地流下了两行热泪。 ⑨ “哪里还有鸡叫?天哪,让领导发现了 ,咱这月的工资就全完了!哦,它在那儿,鸡叫声在楼顶上!快抓住它!”一个粗暴的声音高叫着。任老贵浑身一个激灵。他跌跌撞撞地冲入电梯,12楼到了,他气喘吁吁地顺着嵌入墙体的钢筋竖梯,爬上了楼顶。 ⑩任老贵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楼顶上冒出了一胖一瘦两个保安,胖保安正在疯狂地踩踏着已塌了架的鸡笼,一只芦花大公鸡已死于非命,鲜血把鸡笼都染红了。而瘦保安,像一条猎狗,拼命追逐着另一只嘎嘎惊叫疲于奔命的公鸡。 ⑪鸡毛纷飞。任老贵笨拙地阻挡着,他想救回自己的鸡。无路可逃的大公鸡飞上了楼顶半米多高的护栏。瘦保安临门一脚,大公鸡一声惨叫,头朝下脚朝上,像一支离弦之箭,向楼下飞去! ⑫“我的鸡呀!”任老贵大叫一声,飞身向前。救鸡心切的他来不及刹住奔跑的速度,在一胖一瘦两个保安的惊呼声中,整个身子便飞离了护栏。坠落的过程中,任老贵忽然感到一阵轻松,身子像一根鸡毛,在空中飘起来,飘起来了。飘飞的过程中任老贵又听到了雄壮高亢的鸡鸣声。任老贵幸福地笑了。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开头作者用了细节描写表现任老贵对鸡鸣的迫切期待,生动地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城市生活的厌倦。 B.任老贵获得侄孙相赠的两只公鸡,小区却不让养鸡,只得偷养在楼顶,公鸡打鸣吸引了物管抓鸡,最后任老贵像一片鸡毛落下楼,作者这样构思是为了表达对任老贵做法的否定。 C.小说第⑧段画线处对鸡鸣的描述和任老贵的感受,作者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任老贵对故乡清新温暖的田园生活的眷恋神往。 D.小说中侄孙的笑、保安的粗暴、小区住户的厌恶其实都很合理,不合理的是任老贵的思想早已跟不上时代的节拍,这正是作者批判的重点。 E.小说记叙了主人公任老贵因两只公鸡而丧命的故事,行文以客观写实为主,但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对人性中正常的需求的吞噬。 解析 B项,错在“否定”,本文应该是表现了任老贵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D项,由文意可知“不合理的是任老贵的思想早已跟不上时代的节拍,这正是作者批判的重点”错误。 答案 BD 6.请简述小说第①段画线语句在表达上的特点以及在结构上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考生首先要确定该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然后根据该句所在位置结合上下文分析其作用。分析结构上的作用可从作铺垫、设置悬念上入手。 答案 前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夜的宁静和对主人公心灵的抚慰;后句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任老贵兴奋的心情。作用:设置悬念,引发读者联想。表现了主人公热爱自然闲适的农村生活,不满城市过多的限制、没有田园乐趣的喧嚣、单调、缺乏安全感的生活环境;执着怀念旧有的生活方式,无法融入城市生活;儿女远离自己,内心孤独。 7.小说中有多处对比,请选出其中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考生首先要了解对比有纵向的对比和横向的对比。把握规律后再回归到文本中去寻找,就会发现很多对比点,如乡村环境的今昔对比(纵向),城市与乡村的对比(横向),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的对比等。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其作用,注意语言要简洁、连贯。 答案 对比点:城市的喧嚣、过多限制、单调与乡村的自由、宁静、和谐的对比;(或)乡村过去的原始散漫、亲近泥土、人畜共居的和谐与现在笔直的水泥路、清一色的小洋楼、无鸡鸣狗叫的对比;(或)任老贵爱鸡如命与物管的凶狠灭鸡、其他居民的畏鸡形成对比。作用:表现了现代社会的发展打破了宁静与和谐的状况,体现了任老贵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为最后的悲剧结局埋下伏笔。 8.关于小说中任老贵最后的结局,有人认为体现了人性的弱点,有人则强调控诉了社会的弊病。你同意哪种说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小说的结构安排正是为了体现主旨,所以考生首先要把结尾的结构安排中的特殊之处提取出来,如为一只鸡而坠楼身亡的结局,还有“幸福的笑”这样的细节。然后要结合小说情节中主人公的经历,选取一种观点具体分析。 答案 观点一:体现人性的弱点。①任老贵不能适应也不愿意适应现代生活;②他在城市感到生活的孤独和身后的恐惧而回到农村,而在农村又不能理解人畜分居的现代生活方式又不得不回到城市,在城市因养鸡影响了小区居民的正常生活,结尾任老贵因救鸡心切失足坠楼;③任老贵的一连串人生经历以及最终的结局体现了他与现实的格格不入和不愿融入现代生活的人性弱点,最终被现实抛弃。 观点二:控诉了社会的弊病。①过度的城市化使城市充满喧嚣,人的精神没有安顿之所;②城市的发展使人远离自然田园乐趣;③子女远离造成了老人的晚年孤独;④居住环境的狭小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矛盾,缺乏宽容与谅解。 猜想二:外国微型小说 【依据】 2010年和2013年课标Ⅰ考了外国小说。外国文学中有许多经典短篇,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问题设计】 用以命题的外国小说往往篇幅短小,通过一个片断、一个镜头来反映较深刻的思想主题,且意蕴深厚。命题仍是集中在人物形象、情节、语段的理解和审美探究方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个幸运的贼 [法]莫泊桑 那晚,我们三个年轻狂徒在索里尔家聚餐,最后都喝得有几分醉意了。普瓦特文头脑还清醒些,索里尔仰面朝天躺着,讨论什么战争和服装之类的事情,说着说着他突然一跃而起,拉开抽屉,将一套轻骑兵制服穿在身上,又拿出一套掷弹兵的制服给普瓦特文,他说什么也不肯穿,于是我俩硬给他套上,衣服太大,几乎把他包起来。我把自己打扮成甲胄骑士,然后,索里尔开始操练我们,他大声地说:“当了军人,就得喝出个军人的样子。” 我们拿出大碗,高唱军歌,再次开宴。尽管已喝得酩酊大醉,我还是突然举起一只手说:“静一静,我敢保证隔壁画室有走动的声音。” “有贼!”索里尔晃晃摇摇地站起来,唱起《马赛进行曲》,“拿起武器,公民们!”然后从墙上摘下几件武器。我得到的是火枪和长剑,普瓦特文拿到一支上刺刀的长枪,索里尔没找到称心武器,抓起一把手枪插到皮带上,手里握着一把大板斧,小心翼翼地打开了画室的门。当我们走到画室中央的时候,索里尔说:“我是将军。”又指着我俩:“你,甲胄骑士,负责切断敌人的退路。你,掷弹兵,作我的护卫。” 我们足足用了20分钟查看每个角落,没发现任何可疑。普瓦特文认为应该检查碗橱。我端着蜡烛过去查看,可把我吓坏了,一个人,一个活人站在里面看着我,镇定下来后,我忽地一下锁上柜门,然后我们退后几步商量对策。 索里尔想用烟呛,普瓦特文想用饥饿制服,我则想用炸药炸。最后还是采纳了普瓦特文的意见。我拿来酒烟,坐在碗橱前,为俘虏的健康开怀畅饮,普瓦特文还警惕地背着枪;又喝了很长一段时间后,索里尔建议把俘虏押出来瞧瞧。 “对!”我大声地附和。我们抓起武器,朝碗橱疯狂地冲去,索里尔端着手枪冲在前面,我俩疯子似的叫嚷着跟在后面打开柜门押出俘虏,那是个白发苍苍、形容憔悴、衣衫褴褛的老头。我们捆上他的手脚,将他放在椅子里,他没有吭声。 “我们审判这个恶棍。”索里尔厉声说。我也认为应该审判这个家伙,普瓦特文被任命为辩护人,我被任命为执行人。最后俘虏被判处死刑。 “现在就枪毙他!”索里尔说,“不过,不能不让他忏悔就死啊,”他又有所顾虑地加了一句。“我们去给他请一个神父来。” 但深夜不便去打扰神职人员,他让我代为行使神父职权,并命令俘虏向我忏悔罪过。老人早已吓得魂不附体,他不知道我们是怎样的暴徒,他开口讲话了,声音空洞沙哑: “你们要杀死我吗?” 索里尔逼他跪下,往他头上倒了一杯兰姆酒说:“坦白你的罪过吧,不要把它带到另一个世界去。” “救命啊!救命!”那老头在地板上打滚拼命嚎叫,怕他吵醒邻居,我们塞住了他的嘴。 “来,我们把他结果了吧!”索里尔不耐烦地说。他用手枪对准老头勾动了扳机,我也勾了扳机,可惜我俩的枪没有子弹,枪只是空响了两下。在一旁看着的普瓦特文说:“我们真有权力杀死这个人吗?” “我们不是已经判处他死刑了吗?”索里尔说。 “那倒是,不过我们没有权力枪毙一个公民,我们还是把他送到警察局去吧。” 我们同意了。那个老头不能走路,我们把他绑到一块木板上,我和普瓦特文抬着他到了警察局。局长认识我们,知道我们爱搞恶作剧,他认为我们闹得太过分,笑着不让我们把在押犯抬进去。索里尔非要往里抬,局长沉下脸来,说你们不要再发傻了,赶快回家去清醒一下头脑。无奈我们只好把他再抬回索里尔的家。 “我们拿他怎么办呢?”我问道。 “这个可怜的家伙一定很累了!”普瓦特文怜悯地说。 他看上去已经半死了,我也不禁起了恻隐之心,把他嘴里塞的东西掏了出来。 “喂,你感觉怎么样啊?”我问他。 “哎呀,我实在受不了。”他呻吟着说。 这时索里尔的心也软了下来,给他松了绑,开始像对久别的老友一样款待起他来。我们马上斟满了几碗酒,递给我们的俘虏一碗,他连让都没让,端起碗一饮而尽。我们几人觥筹交错痛饮起来。那老人真是海量,比我们三个人加在一起还能喝。天蒙蒙亮时,他站起来心平气和地说:“我得告辞了。” 我们再三挽留,但他坚持不依,我们怀着惋惜的心情送他到门口,索里尔高举着蜡烛说:“你的晚年可要当心啊!”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三个年轻人把一位老年人捆绑、审判并“处决”,作者正是想通过他们荒唐的举动,来表现法国社会的法制混乱,对此进行辛辣的讽刺。 B.人的善良本性及人类相亲的本能,在这三个年轻人后来的举动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小说结尾的安排,使人捧腹之余又能感受到一丝温暖。 C.小说故事情节起伏有致,结尾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为刻画人物,作家运用了大量的动作、心理和语言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D.索里尔“有所顾虑”地建议“请一个神父来”,表现他知道自己犯了不可饶恕的裁断错误,但是碍于面子想为自己洗罪的复杂心理。 E.契诃夫在谈到短篇创作的体会时说:“短篇小说的首要魅力是朴素和诚恳。”《一个幸运的贼》正是在行为的朴素与情感的诚恳中体现了这一点。 解析 A项,主题理解错误;C项,大量的“心理”描写错;D项,“有所顾虑”是觉得匆忙“行刑”于法不妥,要依照法定程序,让小偷“刑前”忏悔。 答案 BE 2.三个年轻人关系亲密,却个性迥异。试概括他们性格中的不同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三个人的个性在文中主要是通过如何对待那个老人体现出来的。如文中“索里尔开始操练我们”,整个过程都是他在指挥,所以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具有组织领导能力的人;而普瓦特文总表现得比较冷静沉稳,对那个老人比较同情;而我也总是附和着。从文中的这些细节不难概括出三个人物的个性。 答案 索里尔冲动爱幻想、组织领导能力强;普瓦特文沉稳清醒、悲悯理性;“我”缺乏主见、愿意附和顺从。 3.小说开头三人穿不同军装扮演不同角色的场面描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此类题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内容上,显然这一情节能表现三人不同的性格特征;结构上,三人这样的行为照应了小说开头的“都喝得有几分醉意”,也为下文的再次开宴和对“贼”的一系列行为作铺垫。此外,这一情节也增添了小说的喜剧色彩,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 ①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②照应了小说开头“都喝得有几分醉意”;③为下文再次开宴和拿“贼”、审“贼”作了铺垫;④为小说增添了喜剧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有人认为,本文以“三个醉汉的故事”为题,更为妥帖。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要明确观点,选择“一个幸运的贼”或者“三个醉汉的故事”。然后从情节、人物、主旨等方面说明理由。如选择“一个幸运的贼”,可以抓住“贼”和“幸运”进行分析:“贼”串联情节,为展现塑造主要人物提供了平台,深化主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如选择“三个醉汉的故事”也可以从这些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 理由一:“一个幸运的贼”更为妥帖。 ①“贼”是全文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从被发现、审判,到被释放、招待,故事情节都围绕“贼”展开,“贼”起到了串联和推动情节的作用。 ②做“贼”而幸运,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③以“一个幸运的贼”为题,预示情节必然曲折,也就为主要人物的个性展现提供了平台,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 ④“幸运”二字意蕴丰富,点明了“贼”的命运,幸运缘于人性的善良,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理由二:“三个醉汉的故事”更为妥帖。 ①“三个醉汉”是小说中的主要活动者,是小说的主人公,以此为题,便于读者把握作品的主旨。 ②醉汉必有荒唐之处,也必有可爱之处,以此为题,富有喜剧色彩,更加吸引读者。 ③由酒醉胡闹到酒醒招待,表现人性的复苏,更能突出作者寄寓的社会理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