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专题3 考点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专题3 考点2

专题三 古代诗歌鉴赏 ‎ 考点二 语言与表达技巧 ‎1.(2013·江苏扬州中学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歌子 吕本中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注】 吕本中在宋高宗时做过中书舍人,因主张政治清明,收复失地,得罪秦桧被免职,这首词就是他被免职后在流徙途中写成的。‎ ‎(1)请赏析本词上片开头两句中“侵”和“度”这两个动词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片“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和下片“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分别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本词的写作背景,赏析词的最后两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中的炼字。首先,用自己的语言对该字进行解读,“侵”写斜月照射下的驿路被行旅者侵扰,“度”写溪桥上的晓霜被行旅者踏破。然后,指出所描写的匆忙奔波的人物的形象特点。‎ ‎(2)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上片“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是描写景色,下片“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是抒发情感。(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本词的写作背景中可以看出吕本中被免职后又被流放。“只言”和“不道”形成对比,虽然江左风光好,但是难免思归中原的凄凉之情。既说明了原因,又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精神和刚正品格。‎ 答案 ‎ ‎(1)前者写斜月照射下的驿路被行旅者侵扰,后者是写溪桥上的晓霜被行旅者踏破。作者用这两个动词将一个不怕秋寒砭骨、不顾霜寒路滑匆忙奔波的行旅者的形象勾画出来。‎ ‎(2)前者是描写,后者是抒情。‎ ‎(3)“只言”和“不道”句形成鲜明对比,既揭示了“旅枕元无梦”的原因,又表现了作者屡遭坎坷却不改其政治态度的爱国精神和刚正品格。‎ ‎2.(2013·德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孤 雁 崔涂①‎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②,孤飞自可疑。‎ ‎【注】 ①崔涂:一生客游巴、蜀、湘、鄂、秦、陇等地。②矰(zēnɡ):短箭;缴(zhuó):系箭的丝绳。‎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整体运用的主要手法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①解释: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表达效果: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评价: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这首诗题名“孤雁”,全篇皆实赋孤雁,“诗眼”就是一个“孤”字。一个“孤”字将全诗的神韵、意境结合在一起,浑然天成。‎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咏物诗的特点就是寄情于物、托物言志,关键是要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孤。首联由“几行”到“独何之”,是写离群,颔联写失群原因和失群后的仓皇,颈联用“低”“冷”表现只影独飞的艰险和心境的凄凉,尾联写因孤独无依而怕受伤害的疑虑。一个“孤”‎ 字将全诗的神韵和意境融在一起,浑然天成。‎ ‎(2)寄情于物(象征手法),诗人借写孤雁来表现自己漂泊异乡、世路峻险、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3.(2013·漳州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秋江写望①‎ ‎[宋]林逋②‎ 苍茫沙咀鹭鸶眠,片水无痕浸碧天。‎ 最爱芦花经雨后,一篷烟火饭渔船。‎ ‎【注】 ①写望:描写眼前的景物。②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终身不仕不娶,长期隐居西湖的孤山,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称。‎ ‎(1)“片水无痕浸碧天”一句中“浸”在使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歌作简要欣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炼字技巧的能力。“浸”是“映照”的意思。这句是说:水面静得没有波纹,把青天映了出来。应从营造意境和表达情感等方面回答。‎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鹭鸶安详地在沙滩上打盹,一切都是静悄悄的,水面连一丝涟漪都没有。一片芦花被刚刚下过的雨洗刷得格外白净,缕缕炊烟自渔船上徐徐升起,把寂静的世界点活了。在这静谧的景色中自然隐藏着诗人醉心自然、宁静轻松的心情。由此,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不难看出。‎ 答案 (1)“浸”字形象地写出了平静的水面倒映青天的特点,营造了一种静谧安适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闲适。‎ ‎(2)全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中描写了安详打盹的鹭鸶、平静的水面、白净的芦花和渔船上升起的炊烟,构成了一幅静谧的秋江美景图,表现了诗人醉心自然、宁静轻松的心情。‎ ‎4.(2013·济南外国语学校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①‎ 许 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 ①阙:指长安。此诗作于作者奔赴长安应试途中。‎ ‎②太华:陕西的华山;中条:山西的中条山。两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 ‎★(1)“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两句中运用的动词被人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题干限定在动词上,在这两句中就是“归”和“过”字。残云归岫,说明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渺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照理说,离长安不过一天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打算,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许浑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表白了自己并非专为名利而来。这类结尾,委婉得体,优游不迫。‎ 答案 (1)远处的云彩渐渐归返太华峰际,残云远去,天将放晴;稀疏的细雨缓缓地路过中条山区,给人一种灵动、清爽之感。情随景迁,随着天空放晴,诗人的情绪也从离愁别苦中陡转过来,胸襟也因之开阔、豁达起来。‎ ‎(2)诗人赴京应考即将到达目的地,却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隐者生活。委婉含蓄地表白了诗人并非热衷功名之人,写出了诗人动摇于出仕与退隐之间的矛盾心态。‎ ‎5.(2013·安徽江南十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卖花声 雨花台①‎ ‎[清]朱彝尊②‎ 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鱼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注】 ①雨花台,即今南京雨花台。白门湾、小长干、大长干均在南京。②朱彝尊:(1629~1709),清初词人。‎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作者朱彝尊是清朝的一位词人,这首词是他在游览雨花台时写出来的,是一首吊古伤今之作,描写了清初战乱之后金陵破败荒凉景象,以此来表达自己满腔的悲凉与伤感之情。‎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全词以景寄情,情寓景中。作者分别描写了柳、潮、歌板、酒旗、鱼竿、草、坛、燕子、斜阳等一系列景物,无论哪种景物的描写都带着浓浓的衰败落寞的哀伤之感,作者以此巧妙地将自己吊古伤今无尽的伤感之情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含蓄自然地表达出来。词中大量化用了前人的词句。像“潮打城还”就是化用了刘禹锡在《石头城》中“潮打空城寂寞回”的诗意。这样一来,就可以使读者在联系以前诗词的基础上,更快更深刻地体会出作者的感受和词的意境。‎ 答案 (1)怀古伤今之情。词人看到眼前金陵城寥落衰败、雨花台萧瑟冷清的景象,想到它曾经的繁华阜盛,一种昔盛今衰的感慨油然而生。‎ ‎(2)(示例)①借景抒情。词人选取衰柳、潮水、秋草、斜阳等衰败、冷清的意象来抒发家国兴亡之感。‎ ‎②用典。如“燕子斜阳”出自刘禹锡的《乌衣巷》,“更无人处一凭栏”、“如此江山”出自李煜的《浪淘沙》,词人借此来写金陵城的昔盛今衰,表达一种感伤之情。(其他还有“白门湾”、“潮打城还”。)‎ ‎6.(2013·山东省实验中学诊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 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词的上阕是如何表现“愁”的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下阕内容,赏析“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思想感情的能力。前两句以“杨柳”“丝雨”绘出江南春雨图。“丝丝”逼真地再现了柳枝的柔姿,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也喻指丝丝愁绪。下面转入伤怀的心理描写——“楼儿忒小不藏愁”,南宋末年,国事江河日下。词人对前途感到无穷忧虑。心中的愁苦郁积,遇感而发。乡愁在文人眼里是一个永远抺不去的痛。古人写之多样,蒋捷此句则以“楼儿忒小”藏不下作喻。“藏”字,表现了隐忍、按捺已久但以其愁太多,楼儿忒小,因而这“愁”摆脱小楼的羁绊,“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了。“几度”一词,渲染了词人思归之情的执着与痴迷。然而幻想只能是暂时的避难所,只能徒增忧愁。‎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细雨中的海棠,颜色自非一般。词人在这里写的是雨中海棠。词人羁旅已久,韶华已逝,思乡欲归,心境黯然。然而目触之处却是竞相红艳的海棠,对比之下,更增添心中伤愁。用海棠反衬,貌似红绿满眼的场景,实际上却暗含了凄凉之意。‎ 答案 (1)前两句融情入景,写杨柳如丝,细雨绵绵,一派迷蒙景象,渲染倚楼人的愁绪如万缕千丝。后两句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手法(答出其中两种即可),将抽象的愁形象化,并以楼小藏不下,愁几度飞上云天寻觅归舟,生动含蓄地突出愁之浓重。‎ ‎(2)运用反衬手法,以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的艳丽之景衬托凄凉乡愁,突出乡愁的浓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