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7 发布 |
- 37.5 KB |
- 3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 人教版专题8文化的作用与文化发展教案(全国)
专题八 文化作用与文化发展 考情分析——对考题理解要深(把握备考方向) ————————[析五年考情 看2018高考]———————— ————————[循专题线索 查思维断点]———————— 一个核心: 文化的作用 两道主线: 横向(文化的传播、交流);纵向(文化的继承、发展、创新) 两条途径: 根本途径(社会实践)、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四对关系: 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文化与个人成长的关系、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 核心考点一 文化实质与文化作用 [找规律——真题研究] 1.(2017·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胸怀科技报国的梦想,奋战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取得了世界一流成果,被称为创新中国的科技领航者。潘建伟率领科研团队在十多年的时间内使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从跟随者变成世界的领跑者;王晓东对乙肝病毒的新发现,为未来相关药物研发打开新大门;赖远明带领科研团队成功破解青藏铁路修建中冻土如何“保冷”这一被称为“无法攻克的世界性难题”;鲁先平历经14年创新创业成功研制中国首个用于治疗淋巴癌的原创化学药“西达本胺”,在这一领域实现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和部分领跑……他们的创新实践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鲁先平将原创新药的研发形容为“走钢丝”。潘建伟说:“科学研究一定不能惧怕失败”王晓东将“不只是填补国内空白,而且是获取人类知识的创新”作为自己的事业追求。做事挑剔、追求完美的赖远明用“要想成功,就必须坚持”概括他的创新经验。 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弘扬创新精神对于推动创新发展的作用。 答案:文化引导、制约社会实践的发展,先进文化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弘扬创新精神,有利于树立和贯彻创新发展的新理念,增强创新自信,培养创新人才,培育创新文化,推动创新发展。 解析:本题知识范围是“文化作用”,答题的角度是“作用”,围绕的主题是“弘扬创新精神对于推动创新发展的作用”。材料给我们的核心信息是:“他们的创新实践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材料实际上隐含了创新精神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本问要求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答题时先结合教材理论,分析先进文化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个人全面发展起推动作用,然后联系材料具体分析弘扬创新精神对于推动创新发展的作用。 2.(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工作,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和要求。 十八洞村是由4个寨子合并而成的贫困村,村民生活困难,观念相对保守,存在“等靠要”思想,同村不同心。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和要求,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花垣县派出扶贫工作队进驻十八洞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村委会开办“道德讲堂”,评选明理尚德星级示范户,组织参观考察和学习培训,培育村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活精准扶贫内生动力;根据当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民族文化资源,精准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如猕猴桃种植、黄牛养殖、乡村旅游、劳务经济和苗绣;精准识别贫困人口542人,摸索出“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合作社)走,能人(合作社)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扶贫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3 580元。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先后报道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经验。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扶贫先扶“精气神”是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重要经验,运用文化对经济作用的知识说明这一经验的合理性。 答案:文化以经济为基础,又对经济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文化阻碍经济的发展,先进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观念保守是十八洞村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扶贫必须转变观念。通过举办“道德讲堂”、考察学习和培训等活动,增强了自主脱贫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扶贫实践提供了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了经济发展。 解析:首先明确考查的知识范围是文化对经济的作用。其次分析材料:观念相对保守,存在“等靠要”思想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工作队和村党支部、村委会开办“道德讲堂”,评选明理尚德星级示范户,培育村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活精准扶贫内生动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最后,理论结合材料分析扶贫先扶“精气神”的合理性即可。 [状元说——破题绝招] 1.细读选项与题干,“一眼”看透题眼 (1)看到无形中、熏陶、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可知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看到难以改变、保持、“乡音无改鬓毛衰”等,可知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2)看到欣赏到、感受到、享受了、体验到、体会到、领略到、修养、境界,可知为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看到增强、鼓舞、激励、振奋、促进,可知为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2.区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 (1)“相互影响”强调三者之间彼此制约、相互作用,关键词有基础、决定、反映、反作用、促进、阻碍等。 (2)“相互交融”强调三者彼此渗透、相互融合。关键词有科学技术、劳动者素质、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文化生产力、政治素养、文化渗透等。 3.步步为营,理解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互影响的关系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加→资本涌入,推动了文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生产发展壮大,文化领域出现新兴的产业或部门→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明题点——主干归纳] 知识点一 文化的社会作用 材料设置 常考题型 考查角度 文化发展带来社会经济效益,或经济发展带动文化的具体事例 选择题 非选择题 说明促进文化发展的原因和措施 ►怎样答| 1.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②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特别提示】 从横向看,有外域文化与中华文化;从纵向看,有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从内容上看,有民族精神和思想道德等;从性质上看,有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先进文化等。所以,文化的作用、特点、传承、创新等,也同样适用于其他文化现象。 2.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的 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与经 济、政治 ①相互影响: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相互交融:a.在经济发展中,发展科学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b.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与综 合国力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知识点二 文化对人的影响 材料设置 常考题型 考查角度 积极或消极的文化现象及产生的影响 选择题 文化如何对人产生影响,以及有哪些影响 ►怎样答| 文化对人的影响 内容 启示 来源 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要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表现 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重视文化的影响,把握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的不同特点 特点 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主动感悟、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塑造 人生 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侧重广度),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侧重力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接受优秀文化,自觉抵制落后、腐朽文化,全面提升个人素质 [知趋势——命题猜想] 命题点一 文化的社会作用 1.2016年12月10日,旨在推进工业遗产保护、发展工业文化产业、传承精工文化的中国工业遗产联盟正式成立。当前,我国正致力于建设制造强国,这不仅需要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刚性推进,更需要工业文化提供柔性支撑和精神动力。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 ( ) ①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是亦步亦趋的 ②文化与经济是相互交融的 ③一定的文化能够给予经济重大影响 ④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中国工业遗产联盟的成立,说明我国正致力于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工业文化提供柔性支撑和精神动力,从中可以领悟到文化与经济是相互交融的,一定的文化能够给予经济重大影响,②③正确;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①错误;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④错误。故答案选D。 2.(2017·北京大兴期末)空间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回望一甲子,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强到辉煌,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2016年11月3日20时43分,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成功发射。我国航空航天事业步入全新的时代,我国加速迈向航天强国的序列。可见( ) A.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B.文化对社会发展能够产生积极影响 C.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D.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答案:D 解析:空间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说明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D正确;材料不是强调文化的内涵,A排除;只有先进的、优秀的文化才能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B排除;材料未体现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C排除。 命题点二 文化对人的影响 3.(2017·焦作二模)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内容,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音乐家创作了《富强之路》《民主之风》《文明之花》等13首歌曲,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故事中、在诗歌中、在音乐中,将24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充分说明( ) ①人的文化素养可以通过参与文化活动培养出来 ②适当的载体是文化得以广泛传播之根本 ③不同形式的文化是人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常发生于潜移默化之中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A 解析: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故事中、在诗歌中、在音乐中,将24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说明人的文化素养可以通过参与文化活动培养出来,也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发生于潜移默化之中,①④正确;文化传播需要一定的载体,但这并不是文化传播的根本,②错误;只有优秀的、健康的文化才是人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③错误。 4.(2017·六安一中月考)世界精神卫生组织把每年的5月8日订立为“世界微笑日”,希望通过微笑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同时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愉悦与友善是最美丽的语言,当每个人每天笑容洋溢,开心喜乐,没有纷争,没有烦恼,人心洗涤了,心灵净化了,社会因此而祥和。这说明( )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③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发展和享用文化 ④文化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当每个人每天笑容洋溢,开心喜乐,没有纷争,没有烦恼,人心洗涤了,心灵净化了,社会因此而祥和”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①符合题意,入选;“希望通过微笑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同时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愉悦与友善是最美丽的语言”体现③;②与题意无关;④说法错误,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5.(2017·烟台期末)五年一届的全国文代会、作代会,是全国文艺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盛会。2016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第十次文代会、第九次作代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两年前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的基础上,再度从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阐释文艺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为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运用“文化与生活” 知识,分析为什么要将文艺工作上升到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 答案: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文艺工作能使一个民族精神富有,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艺工作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文艺工作者创造的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答题模板】 如何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分析问题 答题要素:文化对社会(精神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对人(表现、特点、塑造人生) 提示: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⑤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⑥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核心考点二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 [找规律——真题研究] 1.(2017·全国新课标卷Ⅲ)80多年来,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埃德加·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史诗,引起强烈反响。这表明( ) ①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 ③革命文化的内涵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 ④革命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具有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我国的红军长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表明了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同时也充分反映了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博大精深、源远流长。③④错:文化的内涵不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革命文化的价值也不是由大众传媒的传播决定的。 2.(2017·全国新课标卷Ⅲ)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铁路“走出去”,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 材料一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目前,中国建成了营运总里程达2.2万千米的高速铁路网,居世界首位。近年来中国加快高铁“走出去”步伐。2017年4月,中国企业经过激烈竞争,获得了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的建设合同。该铁路的开工建设,促进了中国高铁从单一的产品输出向产品、服务、技术、品牌、管理和资本的全产业链输出的转变。 材料二 中国铁路项目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在埃塞俄比亚,中国企业近年来为当地培训了1.5万名铁路员工,满足了亚吉铁路建设运营需要。在肯尼亚,7年内将有超过3 000名蒙内铁路的员工在当地和中国接受技术培训。中国企业负责人说,我们不仅要完成铁路工程硬件的良好建设,更注重铁路工程技术和管理经验等软件的完整移交,实现“中国标准”真正为肯尼亚人所用。中国铁路“走出去”越来越成为中外经济往来的桥梁、民心相通的纽带,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文化意义。 答案:商业贸易和人员交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国铁路“走出去”,提高了中国制造的知名度,成为外国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扩大了中外人员交往,有利于中国民众了解外国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解析:本题知识范围是“文化传播的知识”,答题的角度是“文化意义”,围绕的主题是“中国铁路‘走出去’”。中国铁路“走出去” ,一方面,促进了商业贸易和人员交往,既有利于外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也有利于中国民众了解外来文化;另一方面,中国铁路“走出去”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状元说——破题绝招] 1.细读选项与题干,“一眼”看透题眼 (1)看到经济、国力、文化传播等,可以考虑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还可以考虑文化的传播、交流。 (2)看到电视、网络、手机等,要考虑文化传播的手段。 2.从两个角度认识文化多样性 从世界角度看,不同国家文化各具特点;从国内角度看,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也有不同的文化。 3.步步为营,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 推动交流→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平等交流、博采众长→文化平等原则→通过相应途径和手段推动文化传播。 [明题点——主干归纳] 知识点一 文化的多样性 材料设置 常考题型 考查角度 民族节日或文化遗产的具体事例 选择题 对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地位、作用的认识以及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措施 ►怎样答| 文化多样性 表现 ①民族节日: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为什 么尊 重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怎样 尊重 ①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原则: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任务: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知识点二 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 材料设置 常考题型 考查角度 中外文化交流年,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典型事例 选择题 非选择题 中外文化交流的原因和措施 ►怎样答| 加强文化的交流 必要性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交流是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要求 ②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③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意义 ①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有利于我国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②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怎么办 ①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②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时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③中外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④拓宽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活动等文化传播的途径,发挥大众传媒在文化传递、沟通、共享方面的强大功能 【特别提示】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的关系: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开展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知趋势——命题猜想] 命题点一 文化的多样性 1.(2017·济南一模)“大雪寒梅迎风狂”。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表明( ) ①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享用者 ②文化遗产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A 解析: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说明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说明人又是文化的享用者,①正确;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③正确;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错误;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④错误。 2.(2017·宜春二模)2017年3月,中英两国共同举办的“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讲述了世界历史发展变迁的故事,让观众在领略人类文明精华的同时更加真切地感知文明间的互补、互动和相互交流。从中可以看出( ) 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②发展本民族文化必须尊重和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③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文化交流中要欢迎和鼓励各国文化在中国传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让观众在领略人类文明精华的同时更加真切地感知文明间的互补、互动和相互交流,这体现了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也说明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①③正确;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②错误;文化交流中,要欢迎和鼓励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④错误。 命题点二 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 3.(2017·南京一模)中国通过在海外各地举办孔子学院给世界打开了一扇“中国之窗”,让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以及古老的文化。这说明( ) ①教育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②孔子思想对世界具有普世价值 ③各国坚持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④文化传播需借助一定物质载体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C 解析:中国在海外各地举办孔子学院进行汉语等教育,让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以及古老的文化,这说明教育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也说明文化传播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①④正确;材料只是强调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华文化,未涉及孔子思想是否对世界具有普世价值,②排除;材料未涉及文化交流过程中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且未必所有国家都能坚持这一原则,③排除。 4.(2017·亳州质检)中央电视台大型青年励志栏目《开讲啦》,邀请“中国青年心中的榜样”作为演讲嘉宾,分享他们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感悟,给予中国青年现实的讨论和心灵的滋养,讨论青年们的人生问题,同时也在讨论青春中国的社会问题。这说明( ) ①文化作品总是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③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④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思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开讲啦》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青年励志栏目,这体现了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③正确;《开讲啦》邀请“中国青年心中的榜样”作为演讲嘉宾,给予中国青年现实的讨论和心灵的滋养,说明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思潮,④正确;优秀的文化作品才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①错误;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②错误。 核心考点三 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 [找规律——真题研究] 1.(2017·全国新课标卷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世界一流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世界第一颗量子通讯卫星“墨子号”遨游太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世界领先,“蛟龙”号创造了作业类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新的世界纪录,超级计算机排名稳居世界第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文化意义在于( ) ①凸显了科学素养在文化素养中的核心地位 ②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 ③强化文化的统一性、缩小文化的差异性 ④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②④入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能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也有利于我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①错: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③错:科技创新有利于发展本民族文化,也有利于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而不是强化文化的统一性、缩小文化的差异性。 2.(2017·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舞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 答案:选择艺术价值高、影响大、代表性强的诗词,集中展示中国诗词的魅力;重视发掘诗词的深刻文化内涵,引导人们向美向善;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激发民众内心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引导民众广泛参与。 解析:本题知识范围是“文化生活”,具体范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答题的角度是“原因”,围绕的主题是“《中国诗词大会》成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材料给我们的信息是,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大胆创新,精选诗词内容、引导全民参与、深挖文化内涵、采用丰富形式、运用现代传媒,打造诗词文化盛宴。提炼出答案要点:精选诗词内容,选择艺术价值高、影响大、代表性强的诗词,展示中国诗词的魅力;嘉宾深入挖掘诗词的文化内涵和道德价值,引导人们向美向善;运用现代传媒,增强中国诗词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抓住了受众的诗词文化情结,广泛吸引民众参与。 [状元说——破题绝招] 1.细读选项与题干,“一眼”看透题眼 (1)看到传统文化、现代科技等,应该考虑文化继承、文化创新等。 (2)看到现代科技类事物,要考虑影响因素、创新传播的方式。 2.如何辨别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1)辨别传统文化的特点:相对稳定性强调的是对原有基本特征的保留;鲜明的民族性强调的是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点。 (2)辩证评价传统文化的作用:一般是需要对一些错误言论,或者某些具体传统文化作出评价。 3.区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侧重于对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2)“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前提和基础,“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必然要求。二者是一个前后相继的、不可分割的过程。 [明题点——主干归纳] 知识点一 传统文化 材料设置 常考题型 考查角度 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党和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选择题 非选择题 传统文化的特点、作用以及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怎样答| 认识传统文化 表现 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特点 ①继承性: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 ②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③鲜明民族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现实 价值 ①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②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态度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③反对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和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经验值】 区分对待文化多样性、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和做法 态度和做法 对待文化 多样性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对待传 统文化 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对待外 来文化 要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既要反对盲目排外主义,又要抵制“全盘西化” 知识点二 文化发展 材料设置 常考题型 考查角度 结合正确(错误)对待传统文化的事例以及科技教育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选择题 非选择题 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怎样答|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二者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2)如何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① 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②把握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要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2.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经验值】 区分文化继承与文化传播 文化继承主要是文化纵向积累的过程,侧重于本民族文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文化传播主要是文化横向积累的过程,侧重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文化继承与文化传播都能够促进文化发展,都存在着精华与糟粕,要辩证分析;教育在其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3.全面认识教育的作用 (1)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种综合的力量,其中科技和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3)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知趋势——命题猜想] 命题点一 传统文化 1.(2017·温州二模)读《论语》,可知廉耻,鉴是非;读《庄子》,可养身心,增才情……进入中学课堂的国学经典,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中学生阅读国学经典( ) A.要学会推陈出新,摒弃传统束缚 B.能提升文化素养,避免人生挫折 C.应尊重经典内涵,全面继承传统 D.要善于古为今用,把握时代价值 答案:D 解析:阅读国学经典,可以知廉耻、鉴是非,养身心、增才情,因此中学生要善于古为今用,把握时代价值,D正确;传统文化并不都是糟粕,A中“摒弃传统束缚”的说法错误,排除;B中“避免人生挫折”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C中“全面继承传统”的说法错误,排除。 2.(2017·泸州二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20世纪初的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灾难深渊。孙中山先生目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誓言“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毅然投身民主革命事业。他广泛联合革命力量,连续发动武装起义,在他领导和影响下,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推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孙中山先生的伟大,还在于他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与时俱进完善自己的革命理念和斗争方略,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推向前进。毛泽东同志把三民主义纲领、统一战线政策、艰苦奋斗精神并称为孙中山先生“留给我们的最中心最本质最伟大的遗产”。纪念孙中山先生,就是要学习他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风范;学习他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伟大情怀;学习他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学习他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从古代儒家的“天下大同”的美好憧憬,到孙中山“天下为公” 的博大情怀,传统“大同文化”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也应当是当今全球化核心内涵中的文明瑰宝。请基于传统文化的特点谈谈如何推动中国传统“大同文化”的创新。 答案:①传统文化的继承性要求我们吮吸传统“大同文化”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批判继承中创新;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要在保留“大同文化”基本特征基础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要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持传统“大同文化”的鲜明特色,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博采众长、推动创新。命题点二 文化发展 3.(2017·南通调研)“中华有大美,布上绽青花。”南通蓝印花布的制作方法在继承民间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工艺和技术的创新,并借鉴剪纸、苏绣、木刻、素描等表现手法,赋予蓝印花布以新的活力。蓝印花布的发展历程体现了( )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目的 ②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④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南通蓝印花布的制作方法在继承民间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工艺和技术的创新,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②正确;“中华有大美,布上绽青花”,这充分说明南通蓝印花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③正确;材料未体现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也未体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地位,①④排除。 4.(2017·北京海淀模拟)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林椿的《果熟来禽图》……一部中国制作的名为《美丽的森林》的动画片,利用动画技术将多幅宋代工笔画从画卷中“复活”。短片从第一帧画面开始,古韵悠然,风吹树叶动,鸟飞展翅高,精妙绝伦的宋代古画仿佛有了生命,其精美的画面,浓郁的中国风,深深打动了观众,目前已成为首部冲击2017年度奥斯卡动画短片奖的中国作品。这主要说明( ) 林椿《果熟来禽图》 A.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纽带 B.有价值的文化创新源于文化传播载体的变革 C.科学技术的运用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答案:C 解析:动画片《美丽的森林》利用动画技术将多幅宋代工笔画从画卷中“复活”,让精妙绝伦的宋代古画有了生命,说明科学技术的运用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C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传统文化的作用,A排除;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D排除。 核心考点四 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 [找规律——真题研究] 1.(2017·全国新课标卷Ⅱ)2016年9月,中国歌剧舞剧院复排的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在北京上演。该剧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域性音乐风格,又融入了时尚元素,洋溢着青春气息,在表演样式、舞美设计、服装造型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演出取得了极大成功,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这表明( ) ①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 ②只有赢得市场,优秀传统文化才有价值 ③只要引入流行元素,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很好地传承 ④善于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满足人们的新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④入选:该剧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域性音乐风格,又融入了时尚元素,表明优秀传统文化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也表明只有善于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满足人们的新需求。②错:优秀传统文化并非只有赢得市场才有价值。③错: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推陈出新。 2.(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2015年,新版《辞海》编辑委员会宣布将在推出纸质版《辞海》的同时,推出适用于各种阅读终端的电子版和网络版。这一做法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①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 ②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源于文化传播载体的变革 ③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凝聚力的保证 ④信息技术推动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科学技术的作用、文化创新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推出适用于各种阅读终端的电子版和网络版《辞海》,能方便人民群众阅读,这说明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①符合题意;科学技术的推广使用可以推动文化生产、传播以及消费方式的变革,④符合题意;②中“源于”说法不妥;③观点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状元说——破题绝招] 1.细读选项与题干,“一眼”看透题眼(见T1) 区分文化创新的途径:看到深入基层、采风活动等,可以从社会实践角度分析;看到传统文化、新旧对比等,可以从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角度分析;看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等,可以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角度分析。 2.从四个角度把握文化创新 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主体作用,即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的创新。 3.步步为营,促进文化创新的措施 (1)经济、政治与文化相互影响、交融→文化交流、传播、借鉴→文化创新。 (2)立足实践→交流与传承→影响因素→文化创新。 [明题点——主干归纳] 知识点 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 材料设置 常考题型 考查角度 我国在文化发展和创新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文艺创作的讲话 选择题 非选择题 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文化创新的途径、人民群众的作用 ►怎样答| 全面理解文化创新 【经验值】 区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强调社会实践是“源”,即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如果材料落脚点是文化创新取材于现实生活,则体现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强调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具有能动作用。如果材料落脚点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则体现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知趋势——命题猜想] 命题点 文化创新 1.(2017·菏泽一模)我国推进“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深度融合,深入挖掘和拓展文物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时代精神,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这表明( ) 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创新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④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稳定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深度融合,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说明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①正确;也说明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③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②排除;材料也未体现文化的多样性和稳定性,④排除。 2.(2017·成都二诊)新年伊始,央视一档原创节目《朗读者》一播出就引来好评如潮。选用一段精美的文字,通过朗读这种平常媒介来展现出文字背后的精彩人生故事,节目回归到“老百姓”和“生活”原点,让镜头充满真诚,让内容富含人文的温度,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由此可见( ) ①大众传媒已成为先进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②文艺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 ③文化创作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节目回归到“老百姓”和“生活”原点,让镜头充满真诚,让内容富含人文的温度,说明文艺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②正确;节目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说明文化创作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③正确;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非主要途径,①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而不是文化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④排除。 3.(2017·鹰潭一模)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获得2016年度最高国家科技奖。她曾带领抗疟新药科研组整理典籍、走访名医,收集到2 000多个方药,对其中200多种中草药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反复探索提取青蒿素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她受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启迪,萌发了用乙醚在低温环境下提取青蒿有效成分,终于在第191次的实验中获得成功。屠呦呦的成功告诉我们( )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肘后备急方》是实践成功的灵感来源 ③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④民族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屠哟哟团队通过反复实验,最终提取了青蒿有效成分,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①正确;屠哟哟受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的记载启迪,萌发了用乙醚在低温环境下提取青蒿有效成分的想法,说明民族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④正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来源,也是灵感的来源,②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③排除。 4.(2017·南昌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广西南宁一名青年录制了一段视频,说自己“难受”“想哭”,却因口音之故,听起来像“蓝瘦”“香菇”。结果,这两个“新词”一夜爆红,在很多新媒体上刷了屏。 网络热词,折射网络时代对语言的冲击。互联网进入中国的这20多年,尤其是社交媒体兴起的这几年,可能是汉语变化最为集中、最为巨大的时段。很多发端于网络的词语,展示出汉语的不同可能性,也赋予了这种古老的语言以现代的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就曾使用“蛮拼的”“点赞”等网络语汇。不过,这绝不意味着,对于“野蛮生长”的网络热词,可以一意纵容、乃至培土助长。有不少词汇起源低俗、意义恶俗、表达粗俗,已经可说是“网络脏话”了。对于这类新词、热词,就不能听之任之了。 语言是一条有生命力的河流,不排斥不同的溪流汇入,才能保持它旺盛的活力。但一味标新立异、忽视汉语传统的所谓“时尚热词”,那种传播奇词怪语乃至低俗语汇的“流行风潮”,只是河流里激起的污浊。新词汇的形成,需要对既往的古典进行再认识,让更多的新词古色古香,充满中国独有韵味;需要沉淀和研磨,大浪淘沙,时间洗礼,才能达到“信达雅”的境界。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如何让新词汇达到“信达雅”的境界。 答案: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文化创新的来源、动力和检验标准。新词汇的形成需要社会实践的推动和检验,经得住实践检验的新词汇才能研磨得“信达雅”。②文化创新需要在继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要对中国经典进行新的挖掘利用,赋予旧词新意义,涌现一批有古典韵味的新词。③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借鉴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新词汇不排斥外来优秀文化的成分才能发展壮大,实现“信达雅”。④文化创新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抵制各种腐朽落后的不良文化,才能扬清激浊,摆脱低俗恶俗,达到“信达雅”的境界。 【答题模板】 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答题要素:答题要素:根本途径+基本途径+基本要求+人民群众+错误倾向+内容形式 提示:①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②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基本要求: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④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关注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 ⑤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⑥内容形式: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创新。 阅卷案例:意义影响类主观题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认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学教育。他常常深情地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活: 化学教师特别重视化学实验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学生进出自由,我那时做了许多实验。生物教师常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教学生解剖蜻蜓、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设无机化学、诗词、音乐、伦理学等选修课。师生常常一起讨论数学、物理、化学等问题,大家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大家都不怕考试,没有人为考试而开夜车,更没有人死背书。有一位数学教师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裁: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富有新意,就给100分,还另加奖励。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进行了新的探索:课程超市、创意集市、探究性学习、名家讲坛、才艺拓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钱学森的中学学习经历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作用的知识,说明教育创新对培养人才的意义。(10分) 社会热点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丰富群众精神生活 【探究问题】 1.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如何才能实现中国传统工艺的振兴。 (1)立足社会实践,为传统工艺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时代内涵,使传统工业顺应时代的变迁。 (2)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传统工艺的文化内涵,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3)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把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相结合。 (4)发挥人民群众和文化创新的主体作用,培养传统工艺技术人才和理论研究人才。 2.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怎样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1)增强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任何时候都不能缺少中华优秀文化的丰厚滋养。 (2)立足实践,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形式的创新。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核心思想理念。 3.结合材料,运用意识作用的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解决传统戏曲进乡村存在的问题。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传统戏曲进乡村要将内涵丰富的优秀传统戏曲引进乡村,以传承优秀文化的基因。 (2)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传统戏曲进乡村要避免简单复古,从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 (3)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传统戏曲进乡村要反对功利化,积极探索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入脑入心。 4.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角度,说明文化部等部门为什么要联合印发《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发展。针对农村群众存在的“看戏难”问题,文化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这一方案,并将对戏曲艺术在农村地区的传播普及和传承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文化部等部门联合印发这一方案是适应我们国家社会发展现状提出来的,这一方案也必将推动我国文化发展、社会进步。 (3)价值观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导向作用。文化部等部门联合印发这一方案,有利于充分发挥戏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作用,也有利于培育文明乡风,建设美丽农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正确的价值判断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文化部等部门联合印发这一方案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是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的具体体现。 【时政训练】 1.2017年8月3日 ,教育部、文化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戏曲教育活动。各级各类学校要贴近校园生活,充实艺术教育课堂,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积极探索创新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的戏曲教育形式,形成本地本校的特色和传统。这是基于教育( ) ①是实现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途径 ②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④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手段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戏曲教育活动,这是因为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和实现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途径,也是因为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①③正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②错误;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④错误。 2.针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学者提出,要注重诗词格律等专业知识的传播。但诗词教育不等于文字教育,诗词真正的定位还得回到传统文化上去,回到修身养性上去,回到全民族的诗心、诗性上去,从诗词中提炼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文化,要以诗育人。这说明( ) ①要发挥优秀文化塑造健全人格的作用 ②传统文化在继承中要保留其基本特征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④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诗词真正的定位还得回到修身养性上去,从诗词中提炼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文化,要以诗育人,说明要发挥优秀文化塑造健全人格的作用,①正确;诗词真正的定位还得回到传统文化上去,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③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文化创新,②④排除。 3.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指出,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传统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发掘和运用传统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丰富传统工艺的题材和产品品种,提升设计与制作水平,提高产品品质,培育中国工匠和知名品牌,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应如何认识中国传统工艺。 答案: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传统工艺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统工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我们要发掘和运用传统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丰富传统工艺的题材和产品品种,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④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我们要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提升传统工艺的设计与制作水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