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备课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备课

第四单元备课 教学内容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第 页至第 页。‎ 教材分析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虚构小说”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桥》《穷人》《在柏林》三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读小说,喜欢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走进小说天地,感受小说的魅力。去看一看肆虐的洪水中,老支书舍小家为大家,用血肉之躯筑起一座生命之桥;去看一看波涛轰鸣、狂风怒吼中的海边小屋里,桑娜夫妇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用爱心奏响一曲动人的赞歌;去看一看寂静的火车车厢里,老兵夫妇被残酷的战争无情地折磨,用无声的抗议控诉战争的罪恶。品读小说,理解形象,感悟真情,总能给我们一些触动和启示。‎ 本单元的三篇小说都有着出人意料而感人至深的情节,既体现了小说结构、语言上的魅力,也体现了小说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也要感受小说语言的精彩。‎ 教学 目标 ‎1.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2. 深刻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想象来虚构出动人故事的,并学习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以及情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读小说。‎ ‎3.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教学 重点 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小说,都写出了令人感动的情节。如:《桥》一文中老支书在桥头指挥全村人过桥的情节,《穷人》一文中桑娜从邻居家宝来孩子后等丈夫归来的情节,《在柏林》一文中老兵的妻子在车厢里数“一、二、三”的情节等。这些情节为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有感情地读出这些情节。‎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深刻感受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内心情感。作者利用多种手法塑造出了一个个性格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深刻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想象来虚构出动人故事的,并学习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以及情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另外,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要逐步学会语文本对话,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学习老支书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桑娜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可怜老兵的悲惨命运,愤恨可恶的战争。‎ 课时 安排 ‎12 桥....................................2课时 ‎13 穷人..................................2课时 ‎14 在柏林................................2课时 口语交际.................................2课时 习作.....................................2课时 语文园地四...............................2课时 ‎课题 ‎12 桥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课时 教学 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借助字典掌握“势不可当”的读音及用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抓住关键词句、入情入境地读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汉形象,体会文中老汉的崇高精神及对老汉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4.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领悟设置悬念、环境描写等表达特点及作用、效果。‎ ‎5.学习老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其高度责任感,产生崇敬之情,收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入情入境地读,感受老汉这一人物形象及精神品格,体会课文在表情达意上的特点及作用、效果。‎ 难点:理解题目蕴含的深意,领悟、学习表达方法。‎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初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了解“桥”的两层意思 ‎(1)对于桥,我们已经很熟悉了。你能想到哪些桥呢?‎ ‎(2)四年级时我们曾学过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一课中的“桥”指的是什么呢?‎ ‎2、看来,“桥”有两层意思:一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桥;而是象征人或人之间情感的桥。那么,本课中的“桥”又是指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落实目标1、2)‎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文中哪些语句写到了桥?‎ ‎2、课件出示课文中比较难读或容易读错的词语:狂奔、拥戴、呻吟、胸膛、吞没、搀扶、祭奠、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跌跌撞撞。请小老师领读词语。落实“势不可当”的读音及用法。‎ ‎3、交流写到“桥”的句子,概括小标题,理清故事脉络 ‎(1)学生交流文中写到桥的句子,师生互为补充(课件出示九处句子)‎ ‎(2)概括小标题,理清故事脉络。‎ a.前两句写的是什么?能不能试着用四个字来概括?(板书:拥向木桥)‎ b.中间这几句写的是什么呢?像刚才一样,也用简练的语言来说一说?(板书:指挥过桥)‎ c.最后一句呢?(桥前祭奠)‎ ‎4、对应写环境的句子,补充小标题 a.我们从写桥的句子中概括出三个小标题,也就大体了解了故事的脉络。那么,故事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个句子(课件出示八处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这些句子都是写什么的?‎ b.读读这些写环境的句子,看看这些情节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发展的呢?(板书:洪水突来、洪水肆虐、洪水退后)‎ ‎5、教师小结,落实表达 看,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这些写的是环境,这些写的是情节,环境的变化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落实目标3)‎ 三、入情入境,研读文本 ‎1、学习第一至第六自然段,感受洪水的肆虐 ‎(1)学生自读课文,想象洪水到来时的凶猛、势不可当的危急形势,试着读出当时的情景,感受形势的危急。‎ ‎(2)交流句子:‎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的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a.逐句体会,当时的雨很大,洪水来势凶猛,无法阻挡,感受当时紧张的气氛,指导朗读。‎ b.来,连起来读读这几句话,看看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c.这里是把洪水当做人来看吗?你感觉这更像什么?‎ ‎ 师小结:对呀,这分明是魔鬼,是猛兽,死亡之神渐渐逼近,也只有比喻和拟人的句子才有这样强的表现力,这正是文章的写作特点,用比喻和拟人的句子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这么丰富的画面,作者写作时仅用一个词就能表现出来。请看第一句“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像这样的句子,一个词也是一句,我们叫他短句,这就是短句独特魅力,短而有力,短而丰富,让我们感受到了特殊的魅力。   读好短句要注意停顿。齐读句子。‎ ‎(3)录像补充,充实感性认识;教师语言渲染:看,暴雨中,洪水卷着泥沙从山谷里倾泻下来,树木都被连根拔起……洪水就这样冲进了村子,冲毁房屋,村庄顿时陷入一片汪洋。假如你就是其中一个村民,此时此刻,你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生:逃生)‎ ‎(4)师生组合朗读,再现洪水到来时的凶猛情景(落实目标2、3)‎ ‎ ‎ ‎ 小结:只有一座窄窄的木桥,这意味着——(生:这是唯一的生路)现在人们跌跌撞撞一拥而上,结果会——(生:桥毁人亡)就在这危急关头,求生是人的本能。在死神面前,人都有求生的欲望,唯有一个人是例外的,他是谁?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又作出了怎样的抉择呢?下节课再学。‎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有感情朗读第1—6自然段,再现危急情势。‎ 二、再读再悟,感受老汉伟大形象 过渡: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人们惊慌失措,极度恐慌,唯有一个人是例外的,他是谁?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又作出了怎样的抉择呢?‎ ‎1、学习第7——第13自然段,感受老汉的形象(落实目标3、4)‎ ‎(1)品味“山”的含义。大家看图,从图中你看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老汉?‎ 是啊,他不健壮,也不魁梧,是那样的清瘦,课文中说他像一座山,看到山,你想到哪些词语?(高大、伟岸、坚定……)你感觉他像一座山吗?细细的默读7——13段,从哪些地方你能体会到像一座山,可以圈画,可以批注。‎ ‎(2)学生自学 ‎(3)共同交流 a.透过老汉的神态感悟其镇定如山。(课件出示句子)这么危险的关头,老汉竟然不说一句话,但他盯着这乱哄哄的局面,心里在想……‎ ‎ 师小结:作为全村人拥戴的党支部书记,他一心想到的是怎样使更多的人逃生。一个“盯”字,让我们看出老汉如此镇定,他像一座山。‎ b.透过语言感悟其坚定如山。课件出示老汉说的三句话,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 师:是啊,只有三句话,就连用三个感叹号。从这三个感叹号,你看出了什么?‎ 读书要会看标点,谁能读出3个感叹号。指名多生读(评价:读得有力些、坚定些)‎ 老汉的声音虽然沙哑,但是传来的声音却像大山一样坚定,铿锵有力。‎ 我们一起合作读读句子:‎ 再次朗读,老汉沙哑地喊——‎ 老汉坚定地喊——‎ c.透过动作感悟其责任如山。洪水突来,乡亲们拥到桥前,老支书命令党员排在后边,这其中也包括了他自己;在老汉的指挥下,当人们依次奔上木桥,他仍然屹立在滚滚洪流之中。这一切都源于他肩头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2、学习第14——第23自然段(落实目标3、4、5)‎ ‎ ‎ ‎ 过渡:形势更加严峻了,洪水已经漫上人们的腰,在这愈发危急的时刻,又出现哪些感人的画面呢?默读14—23自然段,划出让你心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1)学生默读课文 ‎(2)交流感受:(课件出示)‎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a.引导学生找出体现“老汉凶得像只豹子”的词。(突然、冲、揪、吼)‎ b.引导体会这时老汉为什么要揪出小伙子?如果不这么做,会是什么后果?体会老汉在危急时刻把小伙子党员揪出来,严格要求党员把生的希望让给村民们,把死的危险党员扛起来,避免再次陷入慌乱。‎ c.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a.这两段都是写老汉的表现,两次吼道意义却完全不一样,大家结合当时的情况小组讨论一下。‎ ‎(3)被揪出的小伙子,将站在什么位置?(最后)这意味着什么?揪出的小伙子可是他——儿子,他犹豫过吗?‎ 揪得那么果断。(突然冲上去)‎ ‎(4)此时,你们看到的是怎样的老汉?(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私无畏、舍己为人)‎ 让我们通过朗读让大家看到一个铁面无私、无私无畏的老汉。女支书先读,(温柔了,再读。或好凶的女支书)(男支书读得要胜过女支书哦,有信心吗?拭目以待)‎ 师:文中与“揪”相反的动作,请同学们找找。课件出示:‎ ‎(5)这一推又让你有什么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儿子对父亲深深的爱)‎ 师:这一推推出了——父子情深,多么感人的场面啊!‎ ‎(6)突然,桥轰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想想老汉想对儿子说什么?‎ ‎(7)儿子被洪水冲走了,老汉被洪水吞没了,让我们满怀哀思与崇敬齐读一段。‎ 师小结: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那么老汉的这种精神尽显在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这就是刻画人物的方法。作者善于抓住一揪一抓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也是小说吸引人的魅力。‎ ‎3、学习第24——第27自然段,感受结尾的别出心裁(落实目标3)‎ ‎(1)同学们,让我们静静地看,谁来读一读这个结局 ‎(2)出示句子,指导朗读。听老师读读。‎ ‎(3)读到这里的时候你惊讶吗?为什么?‎ 小结:最后揭示人物关系也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设计,给人一种意料之外的感觉,细细品味又在意料之中,这样才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这也是文章的又一写作特点,设置悬念。‎ 同学们,学到这里,是否发现这篇文章的布局与平时看到的文章有什么不一样?(好几个地方一个句子就是一段,这叫“独句成段”板书:独句成段 四、启发想象,体验感悟(落实目标4、5) ‎ ‎1、同学们,老汉牺牲后,村民们会怎么做,怎么说?想象当时的一个场景,以不同的身份,写个片断。参考题目:     爷爷,我们想您!     老支书,慢走!     洪水退后……‎ ‎2、再读课题,探究深意 ‎(1)文中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老汉)为什么文章要以“桥”为题?‎ ‎(2)学生自由发言。‎ ‎(3)让我们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老汉,并尽量用上“桥”字,好吗?如:“老支书,您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啊!”“老支书,是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不坍塌的桥!”‎ 小结:是的,窄窄的桥不存在了,然而在人们的心中却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他们用血肉之躯架起的一座不朽的精神之桥,这座桥紧紧的联系着党员和群众,这是连心桥,使用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架起的生命桥,它将永远放射着人性的光辉。‎ 五、回顾全文,领悟表达方法(落实目标3)‎ ‎1.过渡:这篇文章感人至深,除了内容感人这方面的原因外,其实跟作者独具匠心的表达方法也有很大的关系。请大家再认真读课文,看看作者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看看谁的发现多。‎ ‎2.分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3.全班交流自己的新发现,老师总结归纳。‎ ‎(1)巧妙的设置悬念。讨论:课文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 (2)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象。 (3)语言简练,语句简短,渲染紧张的气氛。‎ ‎(4)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课堂检测 一、我会读 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 二、我会填 sì 放( ) ( )庙 ( )乎 ( )养 jì ( )奠 肆无( )惮 ( )往开来 ( )承事业 ( )录 ‎ 令人心( ) 万籁俱( ) 一( )之长 三、填上恰当的修辞方法,再仿写句子。‎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 ‎ ‎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 ‎ ‎ 板书设计 ‎16 桥 ‎ 洪水袭来 拥向木桥 ‎ 洪水肆虐 指挥过桥 责任如山 ‎ 洪水退后 桥前祭奠 舍生忘死 ‎ 环境 → 情节 教学反思 ‎课题 ‎13.穷人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课时 教学 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认识 “溅、熄”等16个生字,正确写“汹”,正确认读“搁板、魁梧、勉强、蜷缩”等词语,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领悟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善良的品质。‎ ‎3. 通过抓住关键词,运用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等方法,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 重点 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2.难点: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初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板书课题:穷人是什么意思?(穷苦的人)看着这个课题,你心里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 ‎(课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 ‎ ‎2.出示图片:列夫•托尔斯泰 ‎ 问:这个名字熟悉吗?谁来介绍有关他的一些情况? ‎ ‎3.我还知道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 ‎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落实目标1、2)‎ ‎1.出示初读要求: ‎ 读准每一个字,生字随时查字典弄清字形;读好每一个词,新词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读通每一句话,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反馈初读情况。‎ ‎3. 检查朗读课文,师生评议,教师点评 ‎ 三、学生自学课文——探究穷人“穷”在哪里。 ‎ ‎1.同学们,这篇课文老师读了很多遍,除了题目之外,文中一个“穷”字也没有,让我们来试着找一找,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写出穷人的 “穷”。 ‎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点。交流探究成果,多角度感悟穷人的“穷”。 ‎ 学生或谈看法,或朗读,充分体会穷人的“穷”。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梳理,把握下面几个要点: ‎ ‎(1)从“屋内装饰”看出“穷”。 ‎ 相关句子: ‎ a.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 b.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 ‎(2)从“吃、穿”看出“穷”。 ‎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 ‎(3)从桑娜和渔夫的忙碌看出“穷”。 ‎ ‎①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 ‎②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 ‎③“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 ‎▲请你把这一部分读一读。谁来点评一下能否突出桑娜的家境贫穷? ‎ ‎3.相机引导学生反复读描写恶劣环境的句子,反复品读夫妻的对话。然后完成填空练习。 ‎ 课件出示: ‎ 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___________;孩子们没有___________;吃的是___________,菜_______鱼。 ‎ 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___________! ‎ 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__________垂下来。母亲的临死的时候,拿___________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___________包住他们的小脚。 ‎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穷人一课,齐读课题。 ‎ ‎1.谁来用一、二句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桑娜和她的丈夫虽然日子过得极其艰难,但仍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这样一件事。)随机板书:桑娜、渔夫、西蒙,而他们的贫穷,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了,现在先来回顾一下,请大家完成填空练习。 ‎ 出示一: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_________________;孩子们没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吃的是_________________,菜_______________鱼。而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__________________! ‎ ‎2.学生练习填空。 ‎ ‎3.从上面的这 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是贫穷的,那谁能读出他们的贫穷?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 二、解读桑娜 (落实学习目标3)‎ ‎(一)多角度理解“忐忑不安 ” ‎ ‎1.贫穷的桑娜收养了西蒙的两个 孩子后,心里是?——忐忑不安的。(板书:忐忑不安) ‎ ‎2.请大家默读课文的9~1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边划划,桑娜在忐忑不安地想些什么? ‎ ‎▲这是我按照课文的顺序提取了五句桑娜的心理活动,请大家来思考思考,这是正常的思维顺序吗?如果按照正常的思维,那先后顺序应该是——(学生交流) ‎ ‎▲出示二: ‎ ‎1.他会说什么呢? 1.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 ‎2.这是闹着玩的吗? 2.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 ‎3.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3.这是闹着玩的吗? ‎ ‎4.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4.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 ‎5.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5.他会说什么呢? ‎ ‎▲为什么课文不按这样的顺序来写呢?( 因为桑娜心里很紧张,生怕丈夫会揍她。) ‎ ‎▲因为此时的桑娜心里慌张、不安、思绪很乱。用“忐忑不安”来形容是最准确的,那谁能看着屏幕来读出桑娜的忐忑不安来。 ‎ 出示三:9、11自然段 ‎ ‎3.让我们把这些句子放回课文,请你再来读读,你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了桑娜的“忐忑不安”? ‎ ‎4.你还能从哪里看出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省略号。 ‎ ‎5.请大家再深入地读读这一部分,你读出了桑娜怎样的内心活动 ? ‎ ‎【害怕(板书)。桑娜家本来已经有五个孩子,孩子们一年四季赤着脚。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再多两个孩子,桑娜很害怕,怕渔夫会揍她一顿。】 ‎ ‎【紧张。(板书)抱回了两个孩子,桑娜不知道该怎么开口跟渔夫说。】 ‎ ‎【勇敢、坚定(板书)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 ‎【担心。(板书)又多了两个孩子,意味着以后的生活会更加艰苦了。】 ‎ ‎6.此刻,桑娜的心里是既担心、害怕、又坚定、勇敢,这么复杂的内心活动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忐忑不安。那请用你的朗读来表现这份忐忑不安吧。 ‎ 同桌练习朗读。指名读。师生评价。 ‎ ‎7.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着,她不停地问自己,“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为什么要抱回这两个孩子”。 ‎ ‎▲出示四,完成句式练习,填空: ‎ 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 ‎ 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 ‎ 这边是爱,是对五个孩子和丈夫的爱,那边也是爱,是对两个孤儿的爱。可桑娜又想到了什么? ‎ 桑娜想:宁可( ),也要( )。 ‎ ‎8.在这忐忑不安地想之前,她就已经抱回了那两个孤儿,并且她觉得她非这样做不可。这是源自什么?(母爱、良心、……善良,板书:善良) ‎ ‎9.善良的桑娜将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之后,带着紧张、担忧、自责,久久地坐在床前。这时候,门突然开了,渔夫回来了…… ‎ 三、解读渔夫 ‎ ‎1.请大家快速默读12~27自然段,找到一句最能打动你的渔夫的话或者渔夫讲的哪个字让你听后感动了?——熬 出示五: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 ‎2.能给“熬”换个词吗?(挺——坚持——挨——撑) ‎ ‎3.你从“熬”中读懂了什么?(善良、伟大、坚强……) ‎ ‎4.将来的日子将更苦,渔夫想到了吗?(想到了。) ‎ ‎5.但他宁可以后自己再苦点,也要做这个决定,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 ‎(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色变得很严肃,忧虑;他搔搔后脑勺;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 ‎6.这个结局是微笑中带着泪光,泪光中透着微笑的。 ‎ 四、点题提升 ‎ ‎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一起告诉我——穷人。而课文中却没有出现一个“穷”字,为什么? ‎ 出示六: ‎ 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 ‎ 人生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 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 生:因为他们的心灵是富有的。 ‎ 生:因为他们的心灵是可爱的,美丽的。 ‎ 生:他们的穷是表面的,但他们的内在心灵却是高贵的,高尚的。 ‎ ‎2.穷人不穷,改个课题。 生:好人。 ‎ ‎3.结束:好人——一生平安。好人——有好报。 ‎ 五、放飞思维 ‎ ‎1.能有幸和各位大作家一起学习、探讨,本人深感荣幸。(学生欢笑)下面就请各位追忆往昔。谈一谈当时的社会本质及桑娜一家。 ‎ 生(1):当时社会黑暗,穷人命运悲惨。 ‎ 生(2):桑娜一家住在海边,以捕鱼为生,生活穷困潦倒,但心地善良。 ‎ 生(3):他们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 ‎ ‎2.在以后的生活中,桑娜一家又会发生哪些事呢? ‎ 学生独立思考。 ‎ ‎(生活越来越艰难,可他们对西蒙的孩子特别关心,总是先让他俩吃饱,自己仅喝一点汤;西蒙的孩子病了,桑娜日夜守候,精心照顾。当孩子退烧时,桑娜——一位贤妻,一位慈母终于倒下了……桑娜的五个孩子也非常关心西蒙的两个孩子他们一起快乐地玩耍;西蒙的大儿子捡到一颗大珍珠,卖了好价钱,渔夫开了一间小鱼铺,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课堂检测 一、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 二、一锤定音(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后画“√”)。‎ ‎  搔痒(náo sāo)  破帆(fān fán)‎ ‎  倾听(qīnɡ qiōnɡ)  刮断(ɡuā ɡuǎ)‎ ‎  蜷身(juǎn quán)  澎湃(pài bài)‎ ‎  勉强(qiánɡ qiǎnɡ)  傍晚(bànɡ pánɡ)‎ 三、添枝加叶。‎ ‎  (  )的波涛 (  )的狂风 (  )的小屋 ‎  (  )的海风 (  )的神情 (  )的天气 四、活学活用(在句中用上本课词语)。‎ ‎  1、小红,你__________在那小声嘟囔什么?‎ ‎  2、太险了!谁站在这儿都会感到__________的。‎ ‎  3、我的心里__________,像大海在翻腾。‎ ‎  4、__________!不干好事,被警察抓了,活该!‎ ‎  5、他这会儿心里像揣着一只兔子,__________的!‎ 五、分清敌友。‎ ‎  抱怨(  ) 张罗(  ) 探望(  )‎ ‎  保佑(  ) 顾惜(  ) 照顾(  )‎ ‎  六、句式辨析(填序号)。‎ ‎  A、陈述句 B、疑问句 C、感叹句 D、祈使句 ‎  1、桑娜一惊,从椅子上站起来。    (  )‎ ‎  2、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  )‎ ‎  3、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  )‎ ‎  4、唉!她死得好惨哪!    (  )‎ 七、择优录取(选词填空)。‎ 宁静 平静 安静 幽静 寂静 僻静 冷静 恬静 ‎  1、他住在一个(  )的小山村里,很少与人来往。‎ ‎  2、清晨的小树林里格外(  )。‎ ‎  3、小城的夜晚显得格外祥和而又(  )!‎ ‎  4、他刚吃了镇静药,这会儿(  )得多了!‎ ‎  5、他都欺负人到家门口了,你让我怎么(  )?‎ ‎  6、所有的人都离去了,校园里格外(  )。‎ ‎  7、看他的表情非常(  ),每一点激动的样子。‎ ‎  8、院子里默默地着,任月光洒在她(  )的脸上。‎ 八、巧妙关联(关联词语填空)。‎ ‎  1、(  )夫妻俩心地都很善良,(  )在收养孩子的问题上想法才会不谋而合。‎ ‎  2、(  )替两个孩子担心,倒(  )干脆把他们都收养过来。‎ ‎  3、夫妻俩(  )自己多受点罪,(  )愿意看着两个可怜的孩子没有人照顾。‎ ‎  4、(  )自己家的日子已经够苦的了,渔夫夫妻俩(  )决定要收养邻居家的两个孤儿。‎ ‎  5、渔夫夫妇认为,(  )还有一口气活着,(  )绝不能看着两个失去爹娘的孩子没有人照顾。‎ 九、标点妙用(辨析省略号的不同用法,填序号)。‎ ‎  A、表示思维的跳跃 B、表示说话的断续 ‎  C、表示话题的转换 D、表示次数的递增 ‎  1、古老的钟声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  )‎ ‎  2、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  )‎ ‎  3、步,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  )‎ ‎  4、我……我嘛……缝缝补补……    (  )‎ 板书设计 ‎9 穷人 ‎ 桑娜: 温暖而舒适——勤劳 非……不可——善良 乐于助人 渔夫: 神态、言行——心地善良 教学反思 ‎课题 ‎14.在柏林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课时 教学 目标 ‎1.能够读准课文中标注拼音的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了解从侧面描写战争的写法,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情节和人物描写凸显主题的。‎ ‎4.理解小说深刻的主旨,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5.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 重点 难点 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学习从侧面描写战争的写法,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情节和人物描写凸显主题的。‎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初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 ‎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 2.请你们谈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 ‎(找准话题导入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文本的情境,为体会文章的主旨服务。)‎ 二、探究标题,想象畅谈 ‎1.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板书:在柏林)【出示课件1:出示课题】 其实,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的。‎ ‎ 2.同学们一定读过一些关于战争的文章或看过关于战争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请大家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 ‎ ‎3.教师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落实目标2)。‎ 三、深入文本 层层剖析 (落实目标3、4)‎ ‎(一)分组探究下列问题。 【出示课件2】 ‎ ‎1. 车厢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说明了什么?‎ ‎2.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 ‎3.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 ‎ 4.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 ‎ (二)学生汇报以后,师生评价,教师点拨指导。 ‎ ‎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板书: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 老妇人 后备役老兵)‎ ‎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板书:失去三个儿子 送妻子进疯人院) ‎ ‎3.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 四、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落实目标4) ‎ ‎1.分组讨论: 【出示课件3】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评价。 ‎ ‎3.教师指导: 【出示课件4】 ‎ 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摧残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感受技法(落实目标5)‎ 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请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铺垫呢?‎ 例如:一开始老妇人让人不能捉摸的数数“一、二、三”,一直到小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儿子相继死去而变疯的疯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还例如:一开始小姑娘们的嗤笑,当老兵说出真想后,车厢里一片寂静。‎ ‎2.对比《桥》和《在柏林》,他们有哪些相同点。‎ 作业设计 ‎ 1.积累写战争的词语。‎ ‎2.以反映战争为主题,根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 课堂检测 ‎1. 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嗤笑 傻笑 耻笑 ‎(1)看着他们滑稽的样子,我不由得( )起来。‎ ‎(2)对待学习较差的同学,我们不应该( )他。‎ ‎(3)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不假思索地( )起来。‎ ‎2. 用恰当的四字词语替换句中画线部分。‎ ‎(1)坐在老兵身旁的是一位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 ‎(2)老王成天不专研业务,却喜欢对年轻人的工作轻率地指点、批评。 ( )‎ ‎(3)聪明的弟弟用不着想就回答出了爸爸的问题。( )‎ ‎3.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微型小说,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表达了战争的残酷 B.两个小姑娘第一次“嗤笑”反映了她们缺乏关怀和同情心,第二次“傻笑”反映出她们对战争有了深刻的认识 C.全文两次写到了“静”,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第二处“静”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 D.课文以《在柏林》为题目,巧妙点出了遭受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的后备役老兵这一家 板书设计 ‎14 在柏林 老妇人: 体弱多病,神志不清 在柏林 两个小姑娘:指手画脚,嗤笑,傻笑 控诉战争 ‎ 老兵:强忍悲痛,说出真相 渴望和平 车厢中的人:陷入沉思,一片寂静 教学反思 ‎课题 口语交际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课时 教学 目标 ‎1.通过训练,学会有理有据有礼地说服别人,请求别人支持。‎ ‎2.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说服别人时要把具体的理由讲清楚,学会设想对方可能的反应,恰当应对。‎ ‎3.选取任务,模拟对应情境,分角色表演,说服别人。‎ 教学 重点 难点 ‎1.把理由讲清楚,有说服力、吸引力。‎ ‎2.面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初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议一议,提出话题 ‎1.教师设置情境,激发兴趣。(落实目标1)‎ ‎(任意选择一个情境,但要与“说服”有关。)‎ 过渡:同学们,最近我遇到了一个小难题。我的小侄子每个周末都得上各种培训班。他特别苦恼,求我帮帮他,让我和他的爸爸妈妈说一说,不要再给他报那么多兴趣班。这让我很头疼。他的成绩不算特别好,所以他的爸爸妈妈才送他去补习,可是看他每周末都不能出去玩儿,我也很心疼。同学们,关于兴趣班你们一定都很熟悉,你们说说,我是不是该答应我小侄子的请求,去帮帮他呢?(学生会答:是。)那么我又该怎么去说服他的爸爸妈妈呢?‎ 预设:站在学生的角度,他们肯定都支持教师去说服小侄子的爸爸妈妈,水到渠成,进入本课学习。‎ ‎2.角色扮演游戏。‎ ‎(1)请几名同学根据上面的情境分角色扮演老师(说服人角色)、小侄子(请求帮助者角色)、爸爸和妈妈(被说服人角色)。‎ ‎(2)其他学生仔细听,对他们的表演进行评价,判断“说服”成功与否。‎ 过渡:听了同学们的话,我的心里暂时有数了,明天我就去试试看,到时候再来向你们汇报结果。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说服别人,支持我们做一件事情,怎么样才能让别人答应我们的请求呢?这里面可有不少说话的艺术。现在,我们就开始学习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请你支持我。(板书:请你支持我。)‎ 二、说一说,明确要求 ‎1.结合课本上的例子,说一说该如何表达,明确说服步骤。(落实目标2)‎ ‎(1)礼貌诚恳地说明来意:因为是有求于人,所以态度要诚恳,要有礼貌,不可盛气凌人、语气生硬。‎ 示例1:老师,请问您现在有时间吗?我想和您谈一件事。(礼貌、得体、目的明确。)‎ 示例2:老师,我有事找您,您听我说。(不太得体,没有注意说话的对象。)‎ ‎(2)把自己的请求说清楚:说说自己为什么有这个想法,有什么好处和意义。‎ 示例1:老师,我想办一份班报,把我们生活中的趣事和学习中的好点子都记录下来,您觉得怎么样?这份报纸每周一份,我已经和几位同学商量过了,具体的栏目内容我们已经想好了,可是栏目名称还没有定。老师,您能帮我们想想吗?在这份班报上,每个同学都可以投稿,我想大家肯定会喜欢这个锻炼写作能力、分享生活点滴的好平台的。还有,我们还缺一位总编,您愿意来帮我们审审稿、把把关吗?(说清楚了办报的设想、好处,向老师寻求了具体的帮助。)‎ 示例2:老师,我想办一份班报,我很早就想办一份报纸了,还有几位同学和我想法一样,我们目前还没有搞清楚怎么办,但我们的报纸一定会大受欢迎。老师,我们想得到您的支持,帮我们在学校内宣传一下好吗?(自己对办报的内容、方法都没有搞清楚,怎么能说服别人去帮你宣传呢?这样没有说服力,不大可能获得支持。)‎ ‎(3)设想对方的担心和反对意见,打消疑虑,获取支持。‎ 示例:老师,您放心,我们不会因为办报而耽误学习的。报纸一周才出一份,周末我们可以在家里或约在一起完成报纸的大部分内容。而且我妈妈也答应帮我把文字录入,再找她的朋友帮忙排版。我们办的班报虽然可能不像真的报纸那样精致,但因为是我们亲手制作的,喜欢的同学一定会很多!(老师可能会担心办报这样的事太耗时耗力,会影响学习。此时提出利用课余时间,还有家长的支持,一定能让老师放心,从而获得老师的支持。)‎ ‎2.小组分角色扮演,模拟与老师交流的过程。根据每个同学的表现说说老师最有可能支持谁。‎ ‎3.师生归纳说服别人、获得支持的基本要求。‎ ‎(1)说话要有针对性,目的明确。‎ ‎(2)说话要有吸引力,把支持的好处讲清楚。‎ ‎(3)说话要善于打动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自己的情况或安排讲清楚,把他人的顾虑消除干净。‎ 三、读一读,学习技巧 ‎1.教师分发古代故事《触龙说赵太后》的打印稿,明确阅读要求。(落实目标3)‎ 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创设了两个说服他人的场景,大家也进行了演练,觉得自己的说服力如何?当说服的难度变大时,我们还有什么技巧来说服别人呢?接下来,我们去认识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大臣,他的名字叫触龙。关于他有个非常有名的故事,叫《触龙说赵太后》,这里的“说”念shuì,就是“说服”的意思。这个故事很长,大家快速默读一遍就可以,然后再结合我们讲过的说服他人的技巧,看会不会有更深的认识。‎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王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赵太后不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告诉身边的大臣说:“有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人,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希望去见太后,太后气势汹汹地等着他。触龙缓慢地小步快跑,到了太后面前向太后道歉说:“我的脚有毛病,连快跑都不能,很久没来看您了。私下里我自己宽恕自己,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太后说:“我全靠坐车走动。”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触龙说:“我现在特别不想吃东西,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体也比较舒适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触龙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才;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替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禀告太后。”太后说:“可以。年龄多大了?”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女人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女人更厉害。”触龙回答说:“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触龙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拉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够可怜的了。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难道这不是为她做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太后说:“是这样。”‎ 触龙说:“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子孙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太后说:“没有。”触龙说:“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主的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赵太后说:“我没听说过。”触龙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这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劳绩,占有的珍宝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比不上疼爱燕后。”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 ‎2.学生就故事中的说服技巧进行交流。‎ 思考:(1)注意文中加黑的字,你们发现什么了吗?‎ ‎(太后的情绪逐渐变好了。)‎ ‎(2)为什么触龙一开始要说身体情况,不直接谈正事?‎ ‎(太后正因此事生气,要先让太后情绪平静下来。谈些日常琐事,可以拉近距离。)‎ ‎(3)触龙是怎样一步步说服太后的?‎ ‎(从自己的儿子说起,站在为人父母的角度,肯定爱子情深,要为子女长远打算。又用对比的方法,将赵太后的女儿和儿子对比,假意指出她爱女儿胜过儿子。再有理有据地劝太后为儿子的将来着想,不要因为爱子情深而断了他的前程。有情有理,让太后无法反驳,支持将儿子送往齐国做人质的安排。)‎ ‎3.总结说服的技巧,课件展示。‎ ‎(1)有的放矢,迂回出击:当说服观点相对的听众时,不必直接反驳别人的观点,可以用迂回的办法,设法让他放弃自己的观点,站到你这一边。‎ ‎(2)先退后进,变守为攻:当你的观点处于不利的境地,为了达到说服他人的目的,先不妨有意识地退一步。先肯定对方观点的合理性,然后在获得对方信任的基础上再寻找机会,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设问题等方法巧妙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变退为进,化守为攻,从而最终有力地说服对方。‎ ‎(3)因势利导,激发共鸣:如果一开始,对方的观点与你不一致,那就要因势利导,经过充分说理,并在感情上打动对方,使他接受你的观点。‎ 四、试一试,完成任务 ‎1.从课本给出的任务中任选一个,分组合作。‎ ‎(1)小组内两人或数人合作,一人扮演说服人,一人(或数人)扮演被说服对象。‎ ‎(2)方法小提示:交际双方可以先在纸上列出提纲,请求支持者列出具体的理由,同时要设想对方可能的反应,想好应对的话;被说服对象列出可能反对的理由,或想知道的各种细节。‎ ‎2.课堂内分角色表演。‎ 预设:说服同学,在班里成立“生物角”。‎ 生1:同学们大家好,我提议在我们班里设立生物角。这样我们就可以在生物角里种上绿色的芦荟、仙人掌,养一些可爱的小金鱼、小乌龟,让我们不用到外面去也能亲近大自然。在班里设立生物角,一方面可以美化教室环境,给我们的教室增添无限生机,另一方面也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休息、讨论的地方,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提出想法,把具体的理由讲清楚了。)‎ 生2:可是我觉得在班里成立生物角会分散大家的注意力,可能有的同学上课了还想着去瞅瞅小动物,怎么能专心学习呢?(提出质疑,激发请求支持者完善自己的建议。)‎ 生1:开始的时候,因为新鲜,或许有的同学会这样,可当大家熟悉了我们的生物角后,这样的情况就不会再发生了吧!而且我们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不像低年级的同学那样缺乏自制力。我们不需要老师提醒,每名同学都能够做到上课专心听讲了。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了才能更放心、快乐地玩耍呀!(从实际情况出发,同时肯定大家的自制力,排除质疑。)‎ 生3:生物角难道就起个装饰作用,让我们的教室更漂亮吗?(质疑,可见理由还不够充分。)‎ 生1:当然不是了。生物角是一个充满情趣的地方,我们可以在这里细心地观察各种花草和小动物,了解它们的生长特点和生活习性,不仅能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而且能帮助我们增加知识。(把成立生物角的好处说得更具体了。)‎ 生2:可是照顾好生物角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花草要经常浇水,小动物要喂养、做清洁。这些细节问题你是怎么考虑的呢?(实际操作上的问题。)‎ 生1:我们可以分小组来照顾这些花草和小动物,采用值周或值日的形式,专门用一个本子记录下时间和照顾详情。我建议每个同学都参加,这样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责任感,而且能培养我们热爱生命、爱护自然的美好情操,还能锻炼动手能力。(提出的建议可行,同时又说明了其中的好处。)‎ 生2、3:你的建议非常棒,我们支持你!(请求支持成功。)‎ ‎3.角色扮演完成后,交流总结:面对不同的人,解决不同的问题,需要特别注意些什么?‎ 明确:交际的对象不同,使用的语言、语气也不同。比如说服家长,语气可亲昵、随便些;说服同学,语气可亲切一点、有号召力一点;说服校长,语气则要庄重一些,有理有据。解决的问题难易不同,所做的准备也应不一样。如说服妈妈答应自己养小狗,可跟妈妈说清自己的要求,自己为什么想养狗,养狗有什么好处,自己对养狗做了哪些准备等。但如果说服校长在学校组织一次义卖活动,就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了,如是什么义卖活动,这个活动的意义何在,以什么形式展开,都要提前做好调查或准备,这样才能得到支持。‎ 五、评一评,选出“最佳口才奖”‎ ‎1.师生共同制定评判标准。‎ 如:态度大方,语言有感染力,表述时有理有据,有条理。‎ ‎2.学生评议自己最喜欢的“演说家”并说明理由,最后集体投票评选。‎ ‎3.教师予以表扬、激励。‎ 小结:老师觉得这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既实用又有趣。学完本课,大家是不是掌握了一些说明的技巧,对说服别人更有自信了呢?通过今天的交流,我发现很多同学的口才真不错,思维清晰,有条有理,至少在劝说我同意办报纸时,我几乎找不到反驳的理由,只想好好地支持他们。语言是一门艺术,掌握一定的技巧会让我们的沟通更顺畅。希望在以后的交际中,当有求于人、需要说服别人时,能将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加以运用,比如有礼(有礼貌)、有理(有理由、有条理)、有力(有说服力),相信大家都能做到。‎ 作业设计:说服别人为支持自己做一件事 ‎ 板书设计 ‎ 口语交际 请你支持我 ‎ 说想法,讲目的 ‎ 做预案,备应对 教学反思 ‎课题 习作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课时 教学 目标 ‎1.了解虚构故事的特点。‎ ‎2.明确虚构故事创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练习写虚构的故事。者对刺猬称呼的不同,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根据给出的环境和人物,创编故事。‎ 难点:想象一个完整并且吸引人的故事。‎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初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重温故事内容,了解特点 ‎1.回忆本单元学过的三篇课文,指三名同学分别说说三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师总结:这三篇课文写的都是故事。【出示课件2】‎ ‎《桥》 一名老党员在洪水袭来的时刻镇定指挥全村人过桥,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 ‎《穷人》 桑娜和渔夫在自己家生活贫穷的情况下,收养邻居家两个孩子。‎ ‎《在柏林》 一位后备役老兵把自己的妻子送往疯人院,然后去参战。‎ 这三个故事都是虚构的,都非常感人。‎ 虚构的故事往往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因为作者可以充分发挥想象来写。‎ ‎(板书:虚构故事 情节曲折 吸引人)‎ 二、根据提供材料,创编故事 ‎1.学生读一读课本上为我们提供的三组材料:环境和人物,然后选择一组或自己创设一组,准备创编故事。‎ ‎2.教师指导。【出示课件3】‎ 写的时候注意:‎ 故事要围绕主要人物展开。‎ 把故事写完整,情节尽可能吸引人。‎ 试着写出故事发生的环境,还可以写一写任务的心理活动。‎ ‎3.分组指导 第一组 要注意:【出示课件4】‎ ‎1.地点:校园 ‎ ‎2.时间:丁香花盛开的季节 ‎3.人物一:张明 淘气包性格,学生角色;‎ 人物二:王寒冰 “小辣椒”性格,班长角色;‎ 人物三:李军,充满活力,班主任角色 ‎4.综合以上素材展开联想:张明怎么淘气了,班长是怎样处理的?班主任李军老师又是怎么做的?‎ 第二组 要注意:【出示课件5】‎ ‎ 1.时间:冬日黄昏 ‎ 2.地点:街头 ‎ 3.当时环境:车来人往 ‎ 4.人物一:少年陆天 特点:充满爱心 ‎ 人物二:流浪狗朵朵 ‎ 5.综合以上素材展开联想:流浪狗出现在哪儿,什么样子?陆天怎么发现了朵朵,他是怎么做的?‎ 第三组 要注意:【出示课件6】‎ ‎ 1.时间:月光下(夜晚或深夜)‎ ‎ 2.地点:村庄 ‎ 3.人物一:铁蛋 ‎ 人物二:爷爷 特点:体弱多病 ‎ 4.综合以上素材展开联想:为什么只是爷爷和铁蛋?爷爷出现了什么情况?铁蛋怎么办的?‎ ‎(板书:时间 地点 人物 故事完整)‎ ‎4.习作开始,独立完成。‎ 三、相互交流习作,提出建议 ‎1.交流习作,互相评阅。‎ ‎2.提出建议,帮助修改。‎ 板书设计 笔尖流出的故事 虚构故事 情节曲折 吸引人 时间 地点 人物 故事完整 教学反思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