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3第十四单元第38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3第十四单元第38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学案

单元概览 近代百年中,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先进分子为救亡图存,不断探索独立、富强之路。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线索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学造器物。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先进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并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2)仿行制度。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制,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3)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线索2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明确反帝反封建,成为国共两党合作进行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 ‎(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第38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 ‎1.原因 ‎(1)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 ‎(2)直接原因:鸦片战争的战败,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 ‎(3)主观原因: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2.代表:林则徐、魏源。‎ ‎3.主张: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4.作用 ‎(1)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2)为后来洋务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中体西用(地主阶级洋务派)‎ 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形势 代表 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 主张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2)“师夷长技以自强”‎ 实践 ‎(1)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筹划建设近代海军,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2)清末新政初期也以“中体西用”为主旨 影响 ‎(1)冲击了“夷夏之辨/华夷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2)未消除“中学”与“西体”的矛盾,在维新变法期间,影响了西学的传播和实践,成为了反对维新思想的武器(与维新思想相抵触)。‎ ‎(3)维新运动之后,“中体西用”论仍流行。‎ 归纳总结 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 一个层面:学习西方技术。‎ 两个派别:抵抗派、洋务派。‎ 两个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 三点影响:冲击了传统观念;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 ‎1.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王韬、郑观应等。‎ ‎(3)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局限:因为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它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2.康梁维新思想 ‎(1)背景: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严重;经济上,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自身反思:洋务运动破产的反思。‎ ‎(2)代表 人物 代表作 主张(特点)‎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借助经学的外衣,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梁启超 ‎《变法通议》‎ 主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严复 翻译《天演论》‎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国家属于人民 ‎(3)实践:戊戌变法。‎ ‎(4)影响 ‎①维新思想直接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 ‎②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③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是后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先声。‎ 易错辨析 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异同 ‎(1)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富国强兵;都注重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2)不同点: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政治制度;维新派则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 ‎(3)分歧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四、新文化运动 ‎1.背景 物质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思想基础 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直接原因 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社会环境 从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到国民党1927年开始训政,中国社会言论空前自由 ‎2.兴起 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旗手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 阵地 ‎《新青年》(主要阵地)、北京大学(主要活动基地)‎ ‎3.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质),动摇了专制思想的统治基础(最大功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②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促进了民众的觉醒。‎ ‎③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⑤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2)局限性 ‎①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 ‎②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③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④从后来的中国历史来看,新文化运动并未根除中国根深蒂固的专制极权制度。‎ ‎5.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新旧交替时期 新文化运动前期,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民权、平等为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旗号,开展思想启蒙运动,所以前期仍然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可以说是对辛亥革命的补充;但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新民主主义的曙光开始显现。因此,新文化运动既是中国人学习西方失败的终点,也是中国人学习俄国的起点,呈现出新旧交替的突出特点。‎ 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原因 ‎(1)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2)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3)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部分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 ‎2.过程 ‎(1)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 ‎①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②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第二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创立社团 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 思想转变 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先进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面向工人 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出版《劳动界》《劳动者》等刊物 ‎3.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图示明史 近代“西学东渐”的历程 考点一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1.道器之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是一个最高的哲学范畴,有点像是包罗万象的统一性,是先天地之生的万物本原,或一切事物永恒规律的代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与“道”相对的是“器”,指各种派生的、有形的或具体的事物。“重道轻器”的思想长期占上风。要么强调要“以道御器”, 要么强调“道本器末”,即道是根本,其他一切是道的外在表现,器是从属的东西。孔圣人就明确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讲究“安贫乐道”。‎ ‎2.华夷之辨 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仪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大致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血缘衡量标准阶段,地缘衡量标准阶段,衣饰、礼仪等文化衡量标准阶段。华夷之辨的宗旨植根于《春秋》以及《仪礼》《周礼》《礼记》《尚书》,以文化礼仪作标准。‎ 针对练1 (2018·德阳二模,28)19世纪六七十年代,李鸿章一再著文强调,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西方科技如算学、矿学、化学、地学等都是从中国学的;王韬也认为,“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流传及外”。这些主张(  )‎ A.超越了“中体西用”的范畴 B.减轻了传播西方文明的阻力 C.打破了“华夷之辨”的偏见 D.成为了洋务运动的科学依据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流传及外”反映了中体思想,没有超越“中体西用”的范畴,故A项错误;李鸿章强调中体,目的是减少学习西方的阻力,故B项正确;仍强调中体,说明并没有打破“华夷之辨”的偏见,故C项错误;中体思想不是洋务运动的科学依据,故D项错误。‎ ‎1.多种史观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1)从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从现代化史观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从整体史观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从文明史观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2.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 ‎①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②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发生。‎ ‎③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成因 ‎①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慢,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硬性地宣传资产阶级主张,否定封建伦理道德,阻力很大,而且必然会失败。‎ ‎②主观原因: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幻想“中西结合”。‎ 考点二 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1.民主与科学 民主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包括人权平等、个性解放、独立人格、共和政体等。科学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包括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反对封建迷信愚昧盲从和偶像崇拜等。‎ ‎2.问题与主义之争 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第一次论战,是社会革命论与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分裂的开始。在这次斗争以后,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同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进行论战,逐步开拓自己前进的道路。‎ ‎1.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 ‎(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氛围。‎ ‎(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 针对练2 (2018·全国大联考二)1919年胡适在发表的《谈新诗》中指出: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先要语言文体的解放,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据此,胡适认为(  )‎ A.文学革命也是思想革命 B.思想变革应从文学开始 C.新文化运动迎合了时势 D.文学革命需要变革儒学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胡适认为,若要文学革命,需要语言文体的解放,需要破除旧的精神 枷锁,也就是说,文学革命也是思想革命,故选A项。‎ ‎2.新文化运动“新”的表现 新领导 前期领导者为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期为马克思主义者 新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经济基础 新思想 前期的指导思想是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后期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 新内容 前期以宣传民主与科学为突破口,以提倡新文学、新道德为手段,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提出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新成果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3.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 维新变法运动 新文化运动 命运 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全面否定儒家的传统道德 原因 ‎①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也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②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③与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 ‎①袁世凯企图利用孔子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③陈独秀等人的思想和经历 目的 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扫清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 不足之处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全盘否定儒家传统道德和中国传统文化 实质 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 家国情怀——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面对文明的碰撞,如何保护本国文化,繁荣世界文化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地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材料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风东渐,对中国的传统秩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而等清政府认识到这一点时已为时过晚。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曾编译《四洲志》 ,此书后经魏源增补为《海国图志》。魏源的思想新旧参半,他在提出上述主张的同时,又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思想。“自强运动”便脱胎于这种思想,该派中人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机器制造技术,这实际上是魏源等人“经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孙子兵法》中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正好表明了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不幸的是,中国太大了,士大夫们墨守成规、思想闭塞,对外界情况麻木不仁,因而西方的影响主要只是局限于香港等通商口岸地区。 ——费正清《东亚:传统与变迁》 ‎ 要求:阅读材料,分析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学东渐发生的变化。‎ 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学东渐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传播主体以开明官员、先进知识分子、旅行家等为主;传播内容以学习西方的先进武器以及相关的器械运输等为主;传播范围局限于香港等通商口岸地区;传播的影响对中国人开阔视野、开始认识世界起了启蒙的作用,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有利于中国工业化的启动。‎ 材料 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西方的冲击,是使人难以支持的打击。然而,对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下一代的人来说,西方却成为仿效的榜样,以便更好地加强中国的实力来对付西方。最后,到了20世纪,西方已经成为鼓舞中国进行革命的思想来源。‎ ‎——摘编自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要求:阅读材料,论证西方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近代转型的推动者。‎ 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洋务运动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开启并推动了中国经济领域的近代化进程;西方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等的传入,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近代化进程;西学东渐以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开启了中国政治领域的近代化进程。‎ 材料 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虽然对孔教批评多于肯定,但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孔子本人和孔教的价值评判实际上大都能够采取一种历史的、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和立场,而并非如一般人印象中误解的那样,是不加区别分析地一概全盘予以否定或简单地予以蔑弃。因此,就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对孔子本人的真实态度而言,可一言以蔽之,即坚决 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 ‎——林存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孔子观念的根本转折》‎ 发现问题:材料表明作者区别对待孔子及儒家思想,并非全盘否定。‎ 思考:材料中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子及儒家思想的?‎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反对对孔子偶像崇拜和儒家伦理纲常,但是却尊重和崇敬孔子,辩证地看待孔子本人和孔教的价值。‎ ‎1.(2018·课标全国Ⅲ,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答案 D 解析 D对:严复将《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翻译到中国,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我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因此严复宣扬进化论,提出社会发展也是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目的是倡导维新变法,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A错:材料反映的是严复将译书与其救亡思想主张相结合,不是在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错:严复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维新,不主张反清革命。C错:材料中严复主张维新变法,而“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 ‎2.(2018·课标全国Ⅲ,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答案 C 解析 C对: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20年”及材料中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结合所学可知是反对胡适提出的改良主义,主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说明俄国十月革命后,‎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且其在中国的影响日益增强。‎ ‎3.(2017·课标全国Ⅰ,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 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答案 A ‎ 解析 材料反映出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地区的留日学生人数明显多于内地省份,这是因为这些地区正是近代开放较早、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故A项正确。当时清政府正在进行改革,革命运动并不高涨,B项错误;清政府的留学政策并没有变化,C项错误;当时,日本在华势力范围在福建,但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其他省份留日学生也多,故D项错误。‎ ‎4.(2017·课标全国Ⅱ,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产品广告与“国之进步”“人民精神”等新思想相联系,取得巨大成功,体现出当时民众对新思想的推崇与追求,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A项与材料时间“1913年”不符;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仅提及广告对产品销售的影响,无法得出D项。‎ ‎5.(2016·课标全国Ⅲ,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答案 C 解析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可知梁启超主张学习英、日改制图强,救亡图存,故本题选择C项。梁启超是维新派代表人物,主张改良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故A项错误。白话文运动兴起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与题干时间不吻合,故B项错误。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在甲午战争之前已经出现,故排除D项。‎ ‎6.(2016·课标全国Ⅲ,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答案 D 解析 “禁止……新名词”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这体现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同时又保有传统的儒学思想以维护清王朝统治,故选择D项。A、B两项不是根本目的,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7.(2015·课标全国Ⅱ,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答案 C 解析 《新学伪经考》倡导变法,对于统治阶级是致命的打击,因此才会遭到清政府禁毁,故A项错误,C项正确。康有为把西方民主思想与儒家经史相结合,托古改制,利用孔子学说宣传变法,主要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故B、D两项错误。‎ ‎8.(2014·课标全国Ⅱ,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维新派的目的。康有为认为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故其主张易服主要是为变法营造社会氛围。本题选择B项。A、C项不合题意,排除。不能武断地说长袍马褂代表守旧势力,排除D项。‎ ‎1.(2018·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一,28)鸦片战争后,姚莹写下《康輶纪行》,“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该书的意义在于(  )‎ A.引起了清政府对边防问题足够的重视 B.推动了清政府大规模近代化的实践 C.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 D.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主动融入世界 答案 C 解析 材料并未体现该书引起了清政府对边防问题足够的重视,故A项错误;清政府大规模近代化的实践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该书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其意义在于引导国人瞩目世界,对思想起到了启迪作用,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故C项正确;“主动融入世界”与历史事实不符,故D项错误。‎ ‎2.(2019·临沂模拟)梁启超为李鸿章作传,说:“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下列材料体现“惜李之识”的是(  )‎ A.“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于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 B.“是役也,李鸿章之事,记者不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兴盛之理”‎ C.“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 D.“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处之策,故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 答案 C 解析 C项指责李鸿章不知世界民主政治的大势,不了解西方民主政治及民主思想,仅学习西方技术层面,符合“惜李之识”,故C项正确。‎ ‎3.(2018·湖北武昌区5月调研,28)有学者认为,早期维新派主张设立议院,基本都是从得民心、通上下之情、集思广益、办事公平的考虑出发的,并未将议院视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也没有提出制定宪法。这一叙述意在论证(  )‎ A.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没有体现儒家民本观念 B.早期维新派主张参照德意志帝国体制改革 C.早期维新派没有主张以君主立宪取代专制 D.早期维新派的主张纠正了西方议会制弊端 答案 C 解析 题干中“早期维新派主张设立议院,基本都是从得民心”,体现了一定民本思想,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体现早期维新派向哪一国政体学习的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反映了早期维新派立议院的侧重在于公平,非深入地反专制,故C项正确;早期维新派此时还处于对西方政治制度的热心学习阶段,还没看到其弊端,故D项错误。‎ ‎4.(2018·淮南模拟)鸦片战争前后对西方国名的翻译,基本是带“口”旁的音译名,如英咭咧、咪唎、咈囒哂,提到西方各国时译名通常加上:“夷”“逆”或“酋”,如“米夷”“ 咈囒哂夷”“法夷”;近代后期,对各国国名的翻译多用褒义词,如“美”“英”“德”“法”。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  )‎ A.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入 B.摆脱了天朝上国观念 C.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D.实现了外交的近代化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夷’‘逆’或‘酋’,如‘米夷’‘咈囒哂夷’‘法夷’;近代后期,对各国国名的翻译多用褒义词,如‘美’‘英’‘德’‘法’”可见近代中国对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排斥到认同的过程,故A项正确。‎ ‎5.(2019·岳阳模拟)“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了(  )‎ A.近代学校广泛开展女权运动 B.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 C.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D.自由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当时女学生的思想发生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抵制专为她们设置的修身课,同时出现了“抗婚”“逃婚”等,用实际行动反抗“三纲五常”,抵制封建礼教,这是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就是“民主与科学”,故C项正确。‎ ‎6.(2018·太原模拟)1919年2月,保守复古的林纾对陈独秀、蔡元培诸人进行批判,捍卫文言文与孔孟之道,蔡元培回信辩驳。这一论战使得《新青年》声名大振,“最高印数达到一万五六千份”。这反映出当时(  )‎ 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B.文化平民化成为趋势 C.传统文化被新文化否定 D.追求新思想成为主流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促进文化平民化,故B项正确。‎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洛阳模拟)魏源在《海国图志》主张“奏仿钦天监用西洋历官之例,行取弥利坚、佛兰西、葡萄亚三国各遣头目一二人,赴粤司造船局,而择内地巧匠精兵以传习之”,“并延西洋陀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工匠习其铸造,精兵习其驾驶攻击”。据此可知魏源(  )‎ A.形成了系统学习西方的思想 B.是近代化运动实践的先驱 C.改变了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 D.为洋务思想形成奠定了基础 答案 D 解析 魏源在《海国图志》书中主要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为后来洋务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故D项正确。‎ ‎2.(2018·唐山模拟)1895年,严复在《原强》中阐述了“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思想。张之洞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发表《劝学篇》,把“中体西用”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晚清“体用之争”(  )‎ A.割裂了传统的中国文化 B.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启蒙 C.都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 D.表明民主自由深入人心 答案 B 解析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 思想依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体,保存中国传统文化,故A项错误;严复等维新派“自由为体,民主为用”宣传了自由民主思想,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启蒙,故B项正确;严复的“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思想是为其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度服务,故C项错误;晚清存在“体用之争”说明对严复的“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思想存在争论,因而民主自由思想还并未深入人心,故D项错误。‎ ‎3.(2018·新乡模拟)1896年,梁启超在代总理衙门起草的《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指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1898年张之洞出版《劝学篇》,提出:“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中体西用”是当时中国各政治派别普遍接受的主张 B.张之洞把西政作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其思想与维新派思想趋同 C.梁启超与张之洞宣扬“中体西用”都有救亡图存的目的 D.19世纪末,“中体西用”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 答案 C 解析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不可能被当时中国各政治派别普遍接受,故A项错误;张之洞作为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他的思想不可能和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趋同,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19世纪末”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成为各阶层的共识,故C项正确;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故D项错误。‎ ‎4.(2018·皖江最后一卷,29)在辛亥革命前,梁启超曾依据”亚洲”和“世界”这些新来的空间知识把中国史分为上世、中世和近世三段,分别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和“世界之中国”,进入民国后,他则明确提出“使中国进成世界的国家为最大目的”这一口号。梁启超的主张意在(  )‎ A.为维新变法提供历史的依据 B.迎合当时民主共和形势 C.敦促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D.警醒国人要有世界视野 答案 D 解析  “明确提出‘使中国进成世界的国家为最大目的’这一口号”强调世界视野对中国的作用,故D项正确。‎ ‎5.(2018·湖北仿真模拟适应性考试,28)从1895~1898年,据初步统计,中国约有76个学会组织。一般而言,学会这种组织并不需要相当的人力与物力才能实现,它只要一群知识分子有此意愿就可以成立,当时知识分子集会讲学论政的意愿是很普遍的。这表明当时的学会(  )‎ A.建立成本低因而组织成分复杂 B.具有各早期政党组织的某些特征 C.受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而出现 D.有利于西方新思想的传播扩散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1895~1898年”和“知识分子集会讲学论政”结合所学可知,中国面临民族危机,知识分子推动学习西方的政体,故D项正确。‎ ‎6.(2018·广西部分重点中学第二次联考,29)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吾中国言民族主义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者。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梁启超极力抵制民主革命 B.近代民族意识已经觉醒 C.梁启超主张加强民族融合 D.文化的近代化转型加速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在20世纪初,梁启超就认为应当抛弃狭隘的大汉族主义,形成符合全国人民利益的民族观念,这说明近代民族意识已经觉醒,故B项正确。‎ ‎7.(2019·晋中高考适应性调研,29)1906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1907年寄生认为,法国大革命“祛虐政,均利权”,其功“显赫可观”……故中国革命成功之后,即可放弃武力,不会造成社会的破坏。学者们对法国大革命的不同评价说明(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评价 B.评价历史事件应注重使用比较的方法 C.历史事件的评价应置于特定的时空 D.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取决于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康有为在《法国革命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可得出其反对革命,主张维新变法;从“法国大革命‘祛虐政,均利权’,其功‘显赫可观’”可见为革命思想的反映,故A项正确。‎ ‎8.(2018·衡水金卷模拟五,29)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倡导“取日新以图自强,去因循以厉天下”;梁启超曾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勉;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对梁启超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吾与足下分任之。”这些言论表明维新人士具有(  )‎ A.强烈的救亡意识 B.自觉的创新意识 C.勇敢的担当意识 D.明确的民主意识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无法体现救亡意识,故A项错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能体现创新意识,故B项错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吾与足下分任之”可得出勇敢的担当意识,故C项正确;“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无法体现明确的民主意识,故D项错误。‎ ‎9.(2019·渭南韩城教学质量检测,29)“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都是不惊于前驱的勇士,但是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孤独者,他们很少可以找到附和之声。”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  )‎ A.具有急功近利的倾向 ‎ B.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 C.批判封建思想不彻底 ‎ D.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 答案 D 解析  “孤独者” “很少可以找到附和之声”表明新文化运动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故D项正确。‎ ‎10.(2018·湖北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测评,29)新文化运动认为反对专制争取民主,必须从“奴性逻辑”中解放出来,不盲从一切权威的、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其强调的是(  )‎ A.推翻儒学传统地位 B.批判封建礼教本质 C.树立科学思维方法 D.倡导西方普世价值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必须从‘奴性逻辑’中解放出来,不盲从一切权威的、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可知树立科学思维方法,故C项正确。‎ ‎11.(2018·泸州模拟)近代中国某思想家说:“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是(  )‎ A.民族危机出现后的反思 B.器物变革失败后的反思 C.制度变革失败后的反思 D.马克思主义传入的反思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中的立宪政体、国民政治可知这是制度变革失败后的反思,C项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12.(2018·长治模拟)1919年继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之后,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称赞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天才”,称马克思是“近代经济学的大家”“近代社会运动的先觉”,由此可见(  )‎ A.戴季陶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 B.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 C.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 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戴季陶思想发生改变 答案 C 解析 三民主义是国民党的指导思想,戴季陶只是“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故A项错误;以俄为师是当时马克思主义者的一种追求,并非所有的知识分子,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成为主流思想,对国民党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C项正确;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标志为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与材料所提及的时间不吻合,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8·广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早期的英国经济民族主义者认为,国内贸易虽然重要,但对外贸易是检验一个王国是否繁荣的试金石,为便于远洋贸易而进行殖民扩张,是英国摆脱对西欧其他国家依赖并最终变成强国的关键。他们强调:“在我们出口的货物里边,不应只注意到自己富余的东西,还必须考虑到我们邻友们的必需品;即使是他们不需要的以及尚未在别的地方加工制成的东西,我们也应(除了出售原料之外)尽量加工制造以从中牟利。”他们强烈要求政府限制乃至禁止羊毛出口,在他们的努力下,英国于1617年最终禁止羊毛出口。‎ ‎——摘编自傅琼《近代早期英国经济民族主义刍探》‎ 材料二 晚清以来民族主义在中国社会的勃兴以经济层面表现较为明显。“商战”是经济民族主义的一个直接表达,强调“外国所需于中国者,自行贩运;中国所需于外国者,自行制造”“须减内地出口货税,以畅其源;加外来出口税,以遏其流”,使“中国之富可期”。重商主义者提倡政府设“商部”,定“商律”,轻“厘税”,给“凭单”(专利证书),以期获得政府对实业的支持。利权观念是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随着晚清利权观念的侧重点由保富争利转向维护国家主权,人们所倡导的“收回利权”的主要方式也逐步由19世纪后半期的发展工商业、与外人商战向20世纪初之对外交涉,收回路权、矿权转变。‎ ‎——摘编自袁为鹏《从利权观念的变迁看晚清经济民族主义》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英国经济民族主义与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主张的相同之处,并说明其不同之处及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 答案 (1)相同:主张依靠政府的力量;认为发展经济是强国的重要手段;主张在对外贸易中谋利;主张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主张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 不同:英国强调殖民扩张,带有侵略性质;中国强调收回利权,带有救亡图存性质。‎ 原因:英国处于早期殖民扩张时期,希望通过殖民掠夺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 ‎(2)影响: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推动了反帝爱国斗争;促进了近代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改变了传统的“抑商”观念;促进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14.(2018·百校联盟全国Ⅰ卷4月联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他(杜亚泉)认为,近代以来,由于达尔文、斯宾塞进化论等所谓西方唯物主义学说的输入,引起了中国社会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急剧变化,而这个变化总的趋向不是积极的而是消极的。……他认为,近代国人学习西方的一大缺陷,就是完全模仿西方文明而缺乏以固有的“国性”进行必要的整合。……也即如何从中国“国性”出发,对外来文化进行必要的整合,以建立中国“独立之文明”的问题。‎ ‎——摘编自《新文化运动时期杜亚泉、陈独秀关于中西文化的论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 示例一 论题: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观体现了对中国文化的珍视。‎ 阐述: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激进民主主义者,为批判尊孔复古,提出了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而照搬西方文明的主张;杜亚泉针对此文化倾向,提出了西方文明对中国文化的消极影响和学习西方文化的不足,提出要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对外来文化进行一定融合;杜亚泉的观点尽管不利于彻底地摧毁封建传统文化,但体现了对中国文化的珍视,也有利于促进中国文明的新发展。 ‎ 示例二 论题:杜亚泉的中西文化整合观更适合当时中国的需要。‎ 阐述:任何文化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中西方文明都有各自的优点,因而西方近代文明也不可能照搬于中国而替代中国文化;杜亚泉正是针对新文化运动者极力全盘否定中国文化而照搬西方文明的现象,提出了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观;此观点将中国文化的优点与西方文明的长处相结合,不仅能弥补中西文化的不足,也能促进中国文化的新发展,因而更适合中国的发展需要。‎ ‎(注: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他观点,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有理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