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海南省海口市2020届高三6月模拟演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2020 年海口市高考模拟演练 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糖类和脂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脂肪可以有效保护人体的内脏器官 B. 蔗糖和淀粉的水解产物都含葡萄糖 C. 磷脂和蛋白质是核糖体的主要成分 D. 细胞膜上的糖类能与脂质结合成糖脂 【答案】C 【解析】 【分析】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储能物质。 【详解】A、人体中的脂肪主要分布在人体内的皮下、大网膜和肠系膜等部位,具有隔热、保 温、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可以有效地保护内脏器官,A 正确; B、蔗糖是—种二糖,其水解产物为葡萄糖和果糖,淀粉是一种多糖,其彻底水解的产物为葡 萄糖,B 正确; C、核糖体不具有膜结构,不含有磷脂,C 错误; D、细胞膜上的糖类与蛋白质、脂质结合,分别形成糖蛋白和糖脂,分布于细胞膜的外侧,D 正确。 故选 C。 2.ATP 是细胞内的能量“通货”。下列有关人和绿色植物体内 ATP 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氧气进入人体组织细胞需要消耗 ATP B. 叶肉细胞在无氧条件下不能合成 ATP C. 光反应中 ATP 的合成需要叶绿体内的色素吸收光能 D. 在饥饿状态下,人体内 ATP 的含量难以维持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ATP 是直接的能源物质,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均可产生 ATP。 【详解】A、氧气进入人体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A 项错误; - 2 - B、叶肉细胞在无氧条件下可通过无氧呼吸合成 ATP,B 项错误; C、光反应过程中,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并将光能转化为 ATP 中活跃的 化学能,C 项正确; D、人体细胞内的 ATP 含量少,但 ATP 与 ADP 的相互转化是时刻进行的,在饥饿与剧烈运动的 情况下,也能维持相对稳定,D 项错误。 故选 C。 3.在适宜光照和温度条件下,植物叶绿体内 C3 和 C5 的浓度能达到饱和并维持相对稳定,通过 改变实验条件可使叶绿体中的 C3 浓度在短时间内上升。据此分析,改变的实验条件可能是 ( ) A. 中断 CO2 供应 B. 突然停止光照 C. 降低环境温度 D. 减少水分 供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外界影响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 【详解】A、合作用的暗反应包括 CO2 的固定和 C3 的还原,C3 的还原需要光反应提供[H 和 ATP。 若中断 CO2 的供应,则 CO2 的固定受阻,而 C3 的还原仍在进行,将导致 C3 浓度降低,C5 浓度上 升,A 项错误; B、若突然停止光照,则光反应不能进行,缺乏光反应提供的[H]和 ATP,C3 的还原受阻,而 CO2 的固定仍在进行,将导致 C3 浓度上升,C5 浓度下降,B 项正确; C、若降低环境温度,则光反应和暗反应都会受到影响,暗反应中 CO2 的周定和 C3 的还原都会 受影响,总体结果是 C3 浓度和 C5 浓度都会下降,C 项错误; D、若减少水分供应,则会导致叶片气孔关闭,CO2 供应不足,C3 浓度降低,C5 浓度上升,D 项 错误。 故选 B。 4.分别用含放射性标记尿嘧啶的宿主细胞和含放射性标记胸腺嘧啶的宿主细胞培养某病毒, 结果发现前者的子代病毒含有放射性标记,而后者的子代病毒不含有放射性标记。该实验能 说明 ( ) A. 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 B. 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 C. 该病毒的 RNA 仅含有碱基 U D. 该病毒能独立合成 mRNA - 3 -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 2、核酸的种类: 英文缩 写 基本组成单 位 五碳糖 含氮碱 基 存在场所 结构 DNA 脱氧核糖核 苷酸 脱氧核 糖 A、C、G、 T 主要在细胞核中,在叶绿体和线粒体 中有少量存在 一般是双链 结构 RNA 核糖核苷酸 核糖 A、C、G、 U 主要存在细胞质中 一般是单链 结构 【详解】AB、病毒营寄生生活,合成自身成分的原料来自宿主细胞。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可知, 该病毒以尿嘧啶为原料合成白身核酸,说明它是一种 RNA 病毒,遗传物质是 RNA,A 错误,B 正确; C、RNA 含有 A、C、G、U 四种碱基,C 错误; D、病毒不能独立地合成 mRNA 和蛋白质,这些过程都是借助宿主细胞完成的,D 错误。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探究病毒的遗传物质的实验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获取 信息的能力和实验与探究能力。 5.下列实验方法或处理中,能达到实验预期目的的是( ) A. 利用光学显微镜可观察到类囊体堆叠形成的基粒 B. 利用双缩脲试剂可定性检测氨基酸的相对含量 C. 利用橙色重铬酸钾溶液可在酸性条件下检测酒精 D. 利用低温可诱导洋葱叶肉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在水浴加热下会呈现砖红色反应;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会呈现紫色反应。 - 4 - 【详解】A、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到显微结构,不能观察到如类囊体堆叠形成的基粒等亚显微 结枃,A 项错误; B、双缩脲试剂可与肽键结合形成紫色络合物,氨基酸中不含肽键,不能用双缩脲试剂检测氨 基酸的含量,B 项错误; C、酒精可使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变成灰绿色,C 项正确; D、叶肉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分裂,不能使用低温诱导其染色体数目加倍,D 项错误。 故选 C。 6.下列关于以鸡血为实验材料进行“DNA 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过程中两次加入蒸馏水的目的相同 B. DNA 在浓度为 0. 14 mol ・ L-1 的 NaC1 溶液中溶解度最大 C. DNA 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试剂,沸水浴加热后溶液显蓝色 D. 若以洋葱为实验材料,使用洗涤剂的目的是瓦解细胞壁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 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的 NaCl 溶液中溶解度不同,利用这一特点,选择适当的 盐浓度就能使 DNA 充分溶解,而使杂质沉淀。 【详解】A、实验过程中两次加入蒸馏水的目的不同,第一次是为了让细胞吸水涨破,第二次 是为了稀释盐溶液,A 错误; B、DNA 在 0.14mol/L 的 NaCl 溶液中的溶解度最低,B 错误; C、在沸水浴条件下,DNA 与二苯胺反应呈现蓝色,故其可以作为鉴定 DNA 的试剂,C 正确; D、若以洋葱为实验材料,使用洗涤剂是为了瓦解细胞膜,D 错误。 故选 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 DNA 粗提取过程中各步骤的目的,以及各试剂的作用。 7.下列关于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状腺激素可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垂体 B. 甲状腺激素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 性 C. 气温降低可能会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 D. 甲状腺激素增多会提高机体对低氧 的耐受力 【答案】D - 5 -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的功能: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 统的兴奋性。 【详解】A、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至全身各处,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的细胞都起作用, A 正确; B、甲状腺激素能提髙神经系统的兴奋性,B 正确; C、环境温度降低,机体需要产生更多的热量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因此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和分泌增加,C 正确; D、甲状腺激素含量増加会提高新陈代谢速率,机体对低氧环境的耐受力降低,D 错误。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内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应用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综 合运用能力。 8.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浆和淋巴可以是淋巴细胞的生活环境 B.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C. 正常情况下,组织液形成血浆和淋巴的量差别较大 D. 恶性肿瘤细胞侵入并堵塞淋巴管会导致组织液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是由组织液、淋巴、血浆等细胞外液组成。 2、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A、淋巴细胞可以分布于血浆、淋巴中,淋巴细胞的生活环境可以是血浆、淋巴,A 正确; B、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B 正确; C、正常情况下,绝大部分组织液回渗到血浆中,只有少部分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C 正确; D、恶性肿瘤细胞侵入并堵塞淋巴管会导致淋巴循环受阻,从而导致组织液增加,D 错误。 故选 D。 - 6 -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 运用能力。 9.在群落中一起生活的两种生物,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 营养以维持生活,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是 ( ) A. 寄生 B. 捕食 C. 种间竞争 D. 互利共生 【答案】A 【解析】 【分析】 种间关系: (1)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使得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 量减少或死亡。 (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4)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详解】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种生物(寄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 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这种种间关系称为寄生,A 正确,BCD 错误。 故选 A。 【点睛】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10.如图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代表湿地生态系统的三种成分。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返回无机环境中 B. 大气中的 CO2 进入乙可通过光合作用完成 C. 丙为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 乙同化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答案】D - 7 -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乙是生产者,甲是分解者,丙是消费者。 【详解】A、甲为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返回无机环境中,A 项正确; B、乙是生产者,大气中的 CO2 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B 项正确; C、丙为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 项正确;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城市污水中有机物中的化学能,D 项错 误。 故选 D。 11.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一种主要由肾脏分泌的蛋白类激素,能够促进红细胞生成。EPO 兴奋剂是人工合成的违禁药物,能提升肌肉力量,让运动员在高速奔跑中坚持的时间更久。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体内 EPO 的分泌需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共同参与 B. 红细胞中含有丰富的血红蛋白,与运输氧的功能相适应 C. EPO 兴奋剂的使用可增强运动员的训练耐力和训练负荷 D. EPO 基因表达能促进肾脏中的细胞增殖、分化成红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泌蛋白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需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转运。 【详解】A、促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分泌蛋白,其分泌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的参与, A 正确; B、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有运输氧的功能,B 正确; C、EPO 兴奋剂是人工合成的,它能促进红细胞生成,从而提升肌肉力量,使运动员的训练耐 力和训练负荷增强,C 正确; D、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表达能促进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成红细胞,D 错误。 故选 D。 12.下图为光合作用暗反应的产物磷酸丙糖的代谢途径,其中磷酸丙糖转移蛋白(TPT)的活 性是限制光合速率大小的重要因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8 - A. Pi 输入叶绿体减少时,磷酸丙糖从叶绿体输出增多 B. 暗反应中磷酸丙糖的合成需要消耗光反应产生的 ATP C. 叶肉细胞的光合产物主要是以淀粉形式运出细胞的 D. 可通过增加 TPT 的活性来提高作物的淀粉产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在 TPT 的参与下,磷酸丙糖可以被运出叶绿体合成蔗糖。 【详解】A、据图示信息,磷酸丙糖从叶绿体输出的同时伴随着 Pi 进入叶绿休,因此 Pi 输入 叶绿体减少说明磷酸丙糖从叶绿体中的输出过程受阻,即输出减少,A 项错误; B、光反应产生的 ATP 能用于暗反应中磷酸丙糖的合成,B 项正确; C、据图分析,叶肉细胞的光合产物主要是以蔗糖形式运出细胞的,C 项错误; D、据图可知,当 TPT 活性高时,暗反应产生的磷酸丙糖从叶绿体输出增多,则淀粉合成减少, D 项错误。 故选 B。 13.下列有关中心法则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以 RNA 为模板通过逆转录可合成 DNA B. 基因转录形成的RNA 中可能存在氢键 C. HIV 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不存在 A-T 的配对 D. 抑制解旋酶的活性会影响DNA 分子的 复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中心法则包括 DNA 的复制、转录、翻译、逆转录和 RNA 的复制。 【详解】A、逆转录是以 RNA 为模板合成 DNA 的过程,A 项正确; B、某因转录形成的 tRNA 中含有氢键,B 项正确; C、HIV 的遗传物质是 RNA,其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可发生逆转录过程,有在 A-T 的配对,C - 9 - 项错误; D、DNA 分子复制时需要解旋酶断裂氢键,因此抑制解旋酶的活性会影响 DNA 分子的复制,D 项正确。 故选 C。 14.图表示某细胞分裂过程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中会发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B. 与过程②相比,过程③的细胞质均等分裂 C. 细胞 A 和 B 中染色体数/核 DNA 数的值相同 D. 细胞 B 与精子进行受精的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组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过程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②和③为减数第二次分裂。 【详解】A、过程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该过程中不会发生着丝点分裂,没有姐妹染色单体分 离,A 错误; B、过程②为不均等分裂,③为均等分裂,B 正确; C、A 为次级卵母细胞,染色体数/核 DNA 数的值为 1/2 或 1,细胞 B 为卵细胞,染色体数/核 DNA 数的值为 1,C 错误; D、受精作用过程中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D 错误。 故选 B。 15.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生物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都可能导致其合成的肤链长度改变 B. 利用农杆菌介导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并表达,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C. 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生物能以新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为生物的发展开辟新前景 - 10 - D. 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均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 方向。 【详解】A、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可能导致终止密码子的位置发生改变,导致其 合成的肽链长度发生改变,A 正确; B、利用农杄菌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并表达,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B 错误; C、新物种的出现意味着生物能够以新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C 正确; D、“收割理论”是指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 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D 正确。 故选 B。 16.某遗传病是由 X 染色体上隐性基因(m)控制的单基因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极低(不 考虑变异)。下列关于该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禁止近亲结婚和进行遗传咨询能杜绝该种遗传病的发生 B. 某男性患有该遗传病,则其父肯定不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 C. 理论上,人群中 m 的基因频率与男性群体中患该病的概率不同 D. 人群中 M 的基因频率大于 m 的基因频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详解】A、禁止近亲结婚和进行遗传咨询可以有效降低该种遗传病发生的概率,但不能杜绝 该遗传病的发 生,A 项错误; B、某男性患者的 X 染色体来自母亲,不能推断其父亲是否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B 项错误; C、对于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而言,男性只有一条 X 染色体,只要其上有致病基因即患病, 因此理论上,人群中致病基因的频率与男性群体中患该遗传病的概率相同,C 项错误; D、该病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发病率极低,因此,人群中 M 的基因频率远大于 - 11 - m 的基因频率,D 项正确。 故选 D。 17.草莓果实表面有许多瘦果,将生长一致的草莓植株均分为四组(S0、S1、S2、S3)进行如图 实验(注:生长素溶液的浓度适宜且相同,S2 和 S3 的生长素溶液的用量相同)。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 A. 生长素是否促进果实长大与喷施生长素溶液的浓度无关 B. 由 S0、S1、S3 组结果对比可知,瘦果能合成大量的生长素促进草莓果实长大 C. 由 S2 组的结果可知,喷施到叶片上的生长素可以运输到果实发挥催化作用 D. S1 组的果实略微长大的原因可能是果实中含有来源于其他组织的生长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详解】A、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既能促进果实发育,也能抑制果实发育,甚至导 致果实脱落,生长素是否促进果实长大与喷施生长素溶液的浓度有关,A 项错误; B、与 S0 组相比,S1 组去除瘦果后草莓发育显著减小,S3 组去除瘦果并对幼果喷施生长素溶液 后,草莓发育与 S0 组大致相当,说明瘦果可以分泌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长大,但是激素是微 量、高效物质,瘦果不能合成大量生长素,B 项错误; C、激素起调节作用,C 项错误; D、S1 组的果实比原来略有增大,其原因可能是自身合成的生长素或来源于其他组织的生长素 运输至果实促进了果实发育,D 项正确。 故选 D。 18.在注射青霉素类药物前要做皮试。某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面色苍白、心率加快、血压下降、 脉搏细弱、血糖降低等临床症状,请推测出现该症状的主要原因是( ) - 12 - A. 青霉素属于过敏原,引起患者发生过敏反应 B. 青霉素是一种神经递质,注射后会导致患者心率加快 C. 青霉素破坏患者的胰岛 A 细胞,注射后导致患者血糖降低 D. 青霉素能引起机体免疫功能减弱,注射后导致患者血压下降 【答案】A 【解析】 【分析】 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 叫做过敏原。 【详解】A、青霉素属于过敏原,会引发过敏反应,一般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A 正确; B、青霉素是一种抗生素,不是神经递质,B 错误; C、青霉素可破坏细菌的细胞壁,不会破坏患者的胰島 A 细胞,C 错误; D、青霉素杀菌是外来物质的作用,不会引起机体免疫功能减弱,D 错误。 故选 A。 19.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将一定数量的酵母菌接种到装有 100 mL 培养液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培养, 接种后不再更换或添加培养液,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所用时间与培养液的体积无关 B. 向培养液中通入无菌空气将会使酵母菌种群达到 K 值所用时间延长 C. 0—8h 酵母菌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导致种群增长速率一直增大 D. 8—10 h 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是营养物质减少和代谢产物积累 【答案】D 【解析】 - 13 - 【分析】 由图可知,酵母菌的种群密度先增后减。 【详解】A、改变培养液的体积会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所用时间的长短,A 错误; B、向培养液中定时通气会增大氧气浓度,促进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以大量繁殖,从而使酵母 菌种群达到 K 值所用时间缩短,B 错误; C、0~8h 酵母菌种群的出生大于死亡率导致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但种群増长速率先升高后 降低,C 错误; D、8~10h 可能是营养物质减少和代谢产物积累引起了酵母菌种样数量下降,D 正确。 故选 D。 20.科学家以质粒为载体,将金属硫蛋白基因导入烟草细胞中,培育出了汞吸收能力极强的转 基因烟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质粒作为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是具有标记基因 B. 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需要限制酶和 DNA 聚合酶参与 C. 金属硫蛋白基因插入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以便大量复制 D. 培育转基因烟草时选用的受体细胞一定是受精卵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常用的工具有限制酶、DNA 连接酶和载体。 【详解】A、质粒作为载体应具备的条件是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定存在;有一个或多个限 制酶切割位点,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 DNA 的选择与鉴定,A 项正确; B、构建基因表达载体需要限制酶和 DNA 连接酶参与,B 项错误; C、金属硫蛋白基因需插入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才能转录出相应的 mRNA,以便于基因表达,而 复制需要有复制原点,C 项错误; D、培育转基因植物时选用的受体细胞可以是受精卵,也可以是体细胞,D 项错误。 故选 A。 二、非选择题 21.酶是一类极为重要的生物催化剂,在生物体的细胞代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请回答下列 问题: (1)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专一性、高效性和_____ 的特性。酶能提高生物化学反应速 - 14 - 率,其作用机制是 ___________________。 (2)在 0℃和 80℃条件下,淀粉酶的活性都极低甚至接近于 0,其原理_____ (填“相同” 或“不同”),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适宜浓度的过氧化氢、过氧化氢酶和蒸馏水为实验材料探究酶具有催化作用,请写出 简要的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作用条件较温和 (2). 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3). 不同 (4). 在 0℃条件下,淀粉酶的活性极低是因为低温抑制酶的活性,其空间结构并没有发生变 化;在 80℃条件下,淀粉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导致淀粉酶的活性极低 (5). 将一定量适 宜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均分为两组,一组加入适量的过氧化氢酶溶液,另一组加入等量的蒸 馏水,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观察气泡的产生情况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 RNA;酶的催化具有 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的进行)、作用条件比较温和(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 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 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 【详解】(1)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较温和等特性;酶通过 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生物化学反应速率。 (2)在 0℃条件下,淀粉酶的活性极低是因为低温抑制酶的活性,其空间结构并没有发生变 化,而 80℃条件下,淀粉酶空间结构被破坏,变性失活。 (3)要证明过氧化氢酶具有催化作用,自变量为过氧化氢酶的有无,即以蒸馏水处理作为对 照。由于过氧化氢在过氧化氢酶的作用下分解成水和氧气,故因变量是气泡的产生速率(或 产生情况)。即实验思路为:将一定量适宜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均分为两组,一组加入适量的 过氧化氢酶溶液,另一组加入等量的蒸馏水,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观察气泡的产生情 况。 【点睛】本题考查酶的作用机理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实验与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22.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系统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功能的调节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寒冷环境下,体温的相对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体液调节是指 - 15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维持静息电位的机制 主要是 K 十外流,其运输方式为____________。 神经纤维受到适宜刺激时,当兴奋传至神经 元轴突末梢时,会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通过_____方式释放 到突触间隙中。 (3)在缩手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这主要与_____ (结构)有关。 某种止痛药并不会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在阻断神经冲动传递的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的 神经递质的量不变,据此推测该种止痛药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2). 外 正内负 (3). 协助扩散 (4). 胞吐 (5). 突触 (6). 抑制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 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解析】 【分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 【详解】(1)体液调节是指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2)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维持静息电位的机制主要 是 K+外流,其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3)兴奋在反射弧中传导的单向性主要与突触结构有关。某种止痛药并不会损伤神经元的结 构,在阻断神经冲动传递的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的量不变,说明该药物不 能阻断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据此推断,该止痛药是通过抑制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 异性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的。 【点睛】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但在反射弧中或突触中只能单向传递。 23.在群落水平上可研究的问题包括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群落演替、群落的范围和 边界、优势种以及群落内的种间关系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群落在垂直方向的配置状态称为群落的_____结构。森林中的杜鹃、啄木鸟、画眉等分 别生活在不同的层次上,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群落演替是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不一定都能达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乔木逐渐取代了灌木成为优势种群, 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设计实验探究几种植物的根系之间是否具有竞争(如争夺水分等)现象,选择能适应 - 16 - 同一环境、植株大小一致的几种植物进行实验,实验前观察记录植株根系的生长情况,分别 设置对照组(单独种植、同种植株种植在一起)和实验组进行探究,对实验组的设置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垂直 (2). 不同的鸟类有不同的习性,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 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 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往往受无机环境的限 制(或群落的演替能否到达森林阶段,取决于环境条件,如缺水等恶劣的环境条件限制就无 法到达森林阶段,而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宜情况下可达到森林阶段) (4). 乔木较为高大, 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 (5). 取相同数量的不同种植株种植在一起 【解析】 【分析】 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 (1)群落内部因素(根本原因):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是演替的动力;种内和种间关系动态 变化是演替的催化剂。 (2)外界环境因素(重要条件):自然因素:火灾、洪水、严寒等;人类活动:人类的活动 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①利于群落演替的人类活动: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封山育林等。 ②不利于群落正常演替的活动:滥砍滥伐、滥捕滥猎、填湖造地等。 【详解】(1)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的配置状态,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在森 林中自上而下依次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形成明显的分层现象;不同的鸟类有不同的习 性,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杜鹃、啄木 鸟、画眉等鸟类分别生活在不同的高度,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2)由于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受无机环境的限制,群落演替不一定都能达到相对稳定的森林 阶段,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很难演替到森林阶段,或许只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 疏的灌木阶段。乔木逐渐取代了灌木成为优势种群,原因是与灌木相比,乔木较为高大,能 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 (3)要探究几种植物的根系之间是否具有竞争现象,大致步骤是:①选择的植物(一般用草 本植物)应能适应同一环境、植株大小基本一致。②实验前要做好必要的观察记录,如实验 前植株的根系生长情况。③设立对照组(单独种植、同种植株种植在一起)和实验组(不同 种植株种植在一起),并给予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件。④通过比较分析根系的长势,论证自己 的假说是否成立。 - 17 -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知识,旨在考査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验与探究能力。 24.某种二倍体高等植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 XY 型,其花色(A/a)和叶形(B/b)分别由位于两 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一对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科研人员进行如下表 的杂交实验, 亲本表 现型 杂交组合 子代表现型 父本 母本 ♂ ♀ 甲 红花宽 叶 白花宽 叶 1/4 白花宽叶、1/4 白花窄叶 1/4 红花宽 叶、1/4 红花窄叶 1/2红花宽叶1/2白 花宽叶 乙 白花窄 叶 红花宽 叶 1/2 红花宽叶 1/2 红花窄叶 无雌株 (1)根据杂交实验结果判断,控制叶形的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判断理由是________。 (2)杂交组合甲、乙中亲本红花宽叶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 (3)杂交组合乙中没有雌株的原因可能是基因 b 使雄配子致死,也可能是基因 a 和 b 共同作 用使雄配子致死,为确定究竟是哪一种原因,最好选择基因型为____________的雄株为父本 与红花宽叶雌株杂交,通过统计后代的性别比例进行判断。若子代全为雄株,则原因是 _______,若子代中雄株:雌株=2:1,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若通过实验证明是基因 b 使雄配子致死,则杂交组合甲的子代雌雄植株随机交配所得后 代中,B 基因频率:b 基因频率=_____________。 【答案】 (1). X (2). 据杂交组合甲的子代分析可知,雄株有窄叶也有宽叶,而雌株 仝是宽叶,说明叶形性状表现与性别有关 (3). AaXBY、AAXBXb (4). AaXBY (5). 基 因 b 使雄配了致死 (6). 基因 a 和 b 共同作用使雄配子致死 (7). 13:3 【解析】 【分析】 根据甲组后代中雌雄中红花:白花均为 1:1 可知,控制花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根据 乙组杂交后代全是红花可知,红花是显性性状;根据甲后代雌雄中叶型的表现型不同可知, 控制叶型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 18 - 【详解】(1)根据杂交组合甲的子代分析可知,雄性有宽叶也有窄叶,而雌性都是宽叶,说 明宽叶和窄叶的性状表现与性别有关,据此判断控制叶形的相关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且宽 叶为显性性状。 (2)根据乙组判定,红花为显性性状。杂交组合甲的子代有红花和白花两种类型,说明亲本 红花的基因型为 Aa、白花的基因型为 aa;由于宽叶对窄叶为显性且相关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根据子代雄株有宽叶和窄叶,确定母本的基因型为 XBXb;根据子代雌株全为宽叶确定父本的基 因型为 XBY;因此杂交组合甲中亲本的基因型为 AaXBY 和 aaXBXb;分析杂交组合乙,白花窄叶 雄株的基因型为 aaXbY,由于子代雄株为红花宽叶和红花窄叶,确定亲本中红花宽叶雌株的基 因型为 AAXBXb。 (3)为确定是基因 b 使雄配子致死还是基因 a 和 b 共同作用使雄配子致死,可选择的父本基 因型为 aaXbY 和 AaXbY,由于前者不管是基因 b 使雄配子致死还是基因 a 和 b 共同作用使雄配 子致死都会出现子代无雌株,因此选用基因型为 AaXbY 的植株为父本与红花宽叶雌株杂交,若 是基因 b 使雄配子致死,则子代全为雄株;若是基因 a 和 b 共同作用使雄配子致死,则子代 中雄株:雌株=2:1。 (4)杂交组合甲亲本的基因型为 AaXBY 和 aaXBXb,了代中雌株的基因型为 1/2XBXB、1/2XBXb, 可产生雌配子为 1/4Xb、3/4XB;子代雄株的基因型为 1/2XBY 和 1/2XbY,可产生雄配子为 1/4XB、 1/4Xb、1/2Y,由于因 b 使雄配子致死,雄株产生的可育配子为 1/3XB、2/3Y,雌雄配子的结合 是随机的,XBXB、XBXb、XBY、XbY 出现的概率分别是 3/12、1/12、6/12、2/12,因此 B 基因的 频率为 13/16,b 基因频率为 3/16,即 B 基因频率:b 基因频率=13:3。 【点睛】本题的难点在于(4)中基因频率的计算,要计算子代的基因频率,首先要算出子二 代雌雄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根据其产生的配子,计算后代的基因型比例,进而计算出基因 频率。 25.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科研攻关团队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性单克隆抗体研究方 面取得了很好的进展。鼠源单克隆抗体用于疾病治疗时有严重不足,单克隆抗体人源化已成 为热点课题。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使用的技术手段有______________ 和动物细胞培养,前者依 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制备抗新型冠状病毒的单克隆抗体时,需将灭活的新型冠状病毒注射到小鼠体内,目的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次筛选,第一次筛 选的目的是获得____细胞,该过程一般使用特定的选择性培养基培养,最后收集增殖细胞即 - 19 - 可达到筛选目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了使用单克隆抗体诊断人体是否感染新型冠状病毒(RNA 病毒)外,还可以采用核酸 (DNA)检测试剂盒检测,请写出该试剂盒制备和检测的基本思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动物细胞融合 (2). 细胞膜的流动性 (3). 使小鼠产生能分泌抗新 型冠状病毒抗体的 B 淋巴细胞 (4). 杂交瘤 (5). 在该培养基上,未融合的亲本细胞 和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都会死亡,只有杂交瘤细胞才能生长 (6). 提取新型冠状病毒 中的 RNA,将其逆转录成 cDNA,使用 PCR 技术扩增,然后采用 DNA 分子杂交技术诊断某人是 否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解析】 【分析】 动物细胞融合,又称细胞杂交,指将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融合后 形成具有原来两个或多个细胞遗传信息的单核细胞,称为杂交细胞。 【详解】(1)两类细胞融合需要利用细胞融合技术,杂交瘤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培养,需要利 用细胞培养技术,所以该过程所用的生物技术有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细 胞融合依据的原理是细胞膜流动性。 (2)制备抗新型冠状病毒的单克隆抗体时,需将灭活的新型冠状病毒注射到小鼠体内,目的 是使小鼠产生能分泌抗新型冠状病毒抗体的 B 淋巴细胞;第一次筛选的目的是获得到杂交瘤 细胞(去掉未杂交的细胞以及自身融合的细胞);在该培养基上,未融合的亲本细胞和融合的 具有同种核的细胞都会死亡,只有融合的杂交细胞才能在特定的选择性培养基中正常増殖, 所以使用特定的选择性培养基培养,收集増殖细胞即可达到筛选杂交瘤细胞的目的。 (3)核酸检测试剂盒制备和检测的基本思路是先获得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RNA,然后 通过反转录获得 cDNA,利用 PCR 技术扩增,制备得到核酸检测试剂盒,运用 DNA 分子杂交原 理进行检测。 【点睛】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是细胞增殖,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 - 2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