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海南省海口市国兴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海南省国兴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考试范围:必修三1-7、14-16课;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1.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讲到亚洲各国发展这一问题时,引用了汉代桓宽《盐铁论》中“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句话,这一言论体现了先秦时期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A. 荀子 B. 韩非子 C. 墨子 D. 董仲舒 【答案】B 【解析】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体现了韩非子“事异则备变”的变革思想,故B项正确;荀子是儒家代表主张“礼法并存”等思想,故A项错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等思想,故C项错误;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D项错误。 2.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 Age),“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 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D. 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答案】A 【解析】 【详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指的是人文思想的产生,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正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此时期诸侯争霸,思想家纷纷发表各自治国言论,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故C项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故A项错误。崇儒尚佛,兼收并蓄是理学形成的背景,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以法为教、焚书坑儒是秦朝时期,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百家争鸣的时间和意义.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题干时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现象是中国重要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其中涉及到政治、经济的根源和思想文化现象的推动。 3.中国古代儒学历经孔子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和宋明理学三个主要阶段。这三个时期的儒学思想最大的共同特点是 A. 都被当时统治者所极力尊崇 B. 都体现了儒道佛思想的融合 C. 都宣扬了“君权神授”思想 D. 都要求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孔子的儒学思想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和尊崇,A项错误。佛教是东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孔子儒学和董仲舒儒学不可能吸收佛教思想,B项错误。孔子的儒学思想中并没有“君权神授”的内容,C项错误。孔子的“克己复礼”强调维护西周的统治秩序,董仲舒的新儒学有利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稳定统治秩序,宋明理学是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D项正确。 4.西汉初年,大臣陆贾评论秦的统治说:“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淫愈炽,兵马益而敌愈多。”这段话最根本的含义是 A. 严刑酷法不能保证统治的安定 B. 减少政事清静无为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C. 秦朝养兵太多反而招致灭亡 D. 秦朝法网严密却不能阻止民间的反抗 【答案】B 【解析】 材料“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淫愈炽,兵马益而敌愈多”认为,事情越弄得麻烦天下反而越不安定,法律越颁布的多反而做坏事的越多,打仗的军队越多反而敌人越多;这就要求减少政事清静无为才是长治久安之道,故B项正确;ACD项材料没有体现。 点睛:对材料“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淫愈炽,兵马益而敌愈多”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5.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 B. 儒学对政治的强大影响 C. 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 D. 古代选官重视经济基础 【答案】B 【解析】 根据“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可知,儒学对政治的影响强大,故B正确;材料信息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排除C;材料信息与古代选官无关,排除D。 6.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历来是治国理政的大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特别强调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 A. 汉代儒学 B. 程朱理学 C. 陆王心学 D.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答案】D 【解析】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家针对明清时期空谈心性学说提出经世致用思想,D正确;汉代儒学是神话儒学特点,A错误;程朱理学是空谈学说,B错误;C属于从内心角度阐述理学思想。 7.某思想家曾作诗咏《中秋》:“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该思想家是 A. 董仲舒 B. 朱熹 C. 王阳明 D. 李贽 【答案】C 【解析】 “吾心自有光明月”体现作者主张世间万物都是“我”的主观产物,强调人的主观感受,结合所学可知这最有可能是心学家王阳明的主张。故答案为C项。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排除A项;朱熹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和格物致知,排除B项;李贽的思想特点是离经叛道,排除D项。 点睛: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人人都有良知,只要识得此理,则“满街都是圣人”;认为学以至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陆王心学属于理学,是对程朱理学的新发展,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8.古代希腊人认为,神也是生出来的,会说话,有体形,穿戴和人相同,希腊人和诸神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平等交换的关系,他们祈祷和献祭的目的,是指望诸神能对他们表示好意。这体现古希腊 A. 否定宗教信仰 B. 忽视道德作用 C. 崇尚人文精神 D. 重视人民主权 【答案】C 【解析】 材料信息说明古希腊神和人是一样的,这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否定宗教信仰的信息,故A项错误;忽视道德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人民主权是政府权力来自于人民,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 9.现代化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历史学家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A. 促使人类自立、自觉、自信意识的形成 B. 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 C. 使宗教宽容主张被广泛接受 D. 确保了代议制的逐步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都属于近代思想解放运动,近代科技革命也促进人们思想解放,促使人类自立、自觉、自信意识的形成,A正确;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主要是文艺复兴的作用,B错误;使宗教宽容主张被广泛接受是宗教改革的作用,C错误;确保了代议制的逐步建立的是资产阶级政治革命,D错误。 10.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人们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你认为后者思考的问题与前者相比,更加突出强调了 A. 构建民权政府 B. 批判神权统治 C. 鼓吹人性解放 D. 主张自由平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思想家试图以“社会契约”的方式构建出民权政府来保护每个人的人身和财富,故选A。BCD属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共同点,排除。 11.德国学者韦伯在《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认为,“这是一种秘密的精神酵母”,它与其他因素结合而造成“西方”的兴起。亚洲人因为没有它而不可能发展资本主义,因而根本不可能真正的发展起来,即使他们发挥城市、生产和商业的作用也无济于事。材料中韦伯强调了 A. 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B. 东方缺少促使资本主义发展的思想基础 C. 西学东渐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大发展 D. 亚洲商业城市的发展产生不了资本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宗教改革。材料中韦伯所说的“精神酵母”,指的是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推动新教的兴起,思想的解放有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B。新航路开辟与本题无关,故排除A。材料中未涉及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故C错误。材料中突出了亚洲的宗教未进行改革,从而使亚洲缺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素,而非“产生”,故D错误。 12.伏尔泰非常推崇“在(中国)帝国最早时代,便允许人们在皇宫中一张长桌上写下他们认为朝政中应受谴责之事。”其用意是 A. 否定君主政体 B. 批评君主专制 C. 宣扬暴力革命 D. 以基督教取代儒学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伏尔泰非常推崇……中国……允许人们在皇宫中一张长桌上写下他们认为朝政中应受谴责之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推崇中国古代制度的目的是批评法国的君主专制,为宣传启蒙思想服务,故B项正确;伏尔泰并不否定君主政体,故A项错误;伏尔泰也没有宣扬暴力革命的主张,故C项错误;伏尔泰也没有要求以基督教取代儒学,故D项错误。故选B。 13.宗教改革期间,英国人威克里夫把《新约全书》从拉丁文译为英文,他的几个弟子翻译了《旧约全书》,文字浅显流畅,使普通人可以阅读并形成自己的理解。威克里夫等人的行为在当时 A. 动摇了上帝在人心中的地位 B. 挑战了罗马教会的权威 C. 破除了人们对神学的迷信 D. 使人们的民主意识觉醒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罗马教会神职人员垄断和把持翻译《圣经》和解释《圣经》的权利,但在宗教改革期间,威克里夫和其弟子打破了这一规定,挑战了罗马教会的权威,这有助于人们摆脱罗马教廷的束缚,使人们可以自由理解《圣经》的教义,但人们还是信仰上帝的,故B项正确,A项错误;C项说法夸大了威克里夫等人的行为的作用,可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民主意识问题,故D项排除。 14. 19世纪四五十年代,许多中国人在诗文中将西方人称为“夷”。过了二三十年,这些人的诗文再版发行时,“夷”都改为“洋”了。这个变化反映了( ) A. 中国社会普遍接受了西方文化中的平等观念 B. 中国知识界已经意识到了西方对中国的优势 C. “西学”通过洋务运动已成中国思想界主流 D. 中西之间已经实现了相互尊重与和平共处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之前称西方为“夷”,但有一定的贬意,当时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其他国家和民族远远落后于自己。之后,将“夷”都改为“洋”,说明看到西方的长处,答案为B。A项错在“普遍”,C项错在“主流”,D项错在“相互”。 考点: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思想•向西方学习 15.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 A. 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的统治 B. 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丧失了斗争精神 C. 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D. 中国君主专制意识根深蒂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所谓的“教义”指的就是中国的儒家思想,所谓的“雄主”指的就是中国的君主专制。因此“教义之浸淫”就是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的影响,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B选项错解了宗教的内涵。D选项是“雄主”的含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影响 16.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第一版《共产党宣言》在上海正式公开出版,初版时印了1000本,很快销售一空。到1926年5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重印达17版之多。由此可知,当时 A. 中国工人阶级力量迅速壮大 B.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指南 C.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逐步扩大 D. 上海是中国工人运动中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很快销售一空”“重印达17版之多”中可以看出,《共产党宣言》在当时比较畅销,这说明当时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不断扩大,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没有体现出工人阶级的状况和上海的地位,故AD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南,故B项排除。 17.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A. 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 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 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 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多数国民”是为民众,“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是为觉悟,由此选出D不是难事。AB在题干中无从体现,可排除;C 同样体现,而且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对应的是孙中山等革命派,而不是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派。 考点:新文化运动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关键是看考生能否将材料与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怕考生完全寄托课本而又理解不够深入导致错选其它选项。解答材料类选择题,必须按照材料第一性,课本第二性的原则解答。有时可能是命题人断章取义造成所选材料的意思与课本表达的意思不一致或者命题人故意选择一个与课本知识相反的错误观点来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如果完全拘泥于课本则会导致错误。 18. 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问题的是孙中山的 ( ) A. 民族主义思想 B. 民主主义思想 C. 民权主义思想 D. 民生主义思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民权主义是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解决了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问题。 故选C。A项是主张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D项是实现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因此AD项均不符合题意。B项是迷惑项,无实质意义。 考点:三民主义 点评:民主义孙中山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分民族、民权、民生三部分。民族主义指的是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民权主义主张建立共和国,是核心;民生主义是要实现人民的富裕,平均地权。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辛亥革命的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19.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这一论述的侧重点是 A. 肯定“中体西用”思想的积极意义 B. 批判“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性 C. 论证“中体”和“西用”相互矛盾 D. 强调“西用”必须服从于“中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反映出“中体”为“西用”能进入中国奠定了基础,即认为中体西用理论为西学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因此材料的侧重点是肯定“中体西用”思想的积极意义,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中体”和“西用”之间相互矛盾,故C项排除;材料反映出“中体”为“西用”能进入中国奠定了基础,而不是“西用”必须服从于“中体”,故D项错误。 【点睛】“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是关键信息。 20.蒋介石曾在1925年演讲中说:“民生主义就是打倒资本家,反对大地主。这明明白白是为无产阶级而奋斗的……只是因为民生两个字足以代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解决人类生活,谋求社会生存的要义,所以我们叫做民生主义,而不再分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这一论断 A. 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 B. 推动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兴起 C. 奠定了国共之间第二次合作的理论基础 D. 明确显示蒋介石掩盖反动面目的欺骗性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民生主义就是打倒资本家,反对大地主”、“民生两个字足以代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解决人类生活,谋求社会生存的要义”、“民生主义,而不再分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倡导的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的目标基本一致, A项正确。国民革命兴起于1924年国民党一大后,故B项错误,排除。第二次国共合作出现于抗战时期,与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相关,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蒋介石掩盖反动面目的欺骗性,而是强调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排除D。 第II卷(非选择题) 21.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几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 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比如“熟人社会”,比如“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麻痹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 (1)材料一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文化转型难的原因。 【答案】(1)三个阶段:①“学术觉悟”:洋务派“师夷长技”,学习西方科技尤其是军事科技。②“政治觉悟”:维新派、革命派效仿西方政治制度,进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③“伦理觉悟”:先进知识分子开展新文化运动。 (2)原因:①政治:专制制度(或皇帝制度)的阻碍。②经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③思想: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或传统文化的制约)。 【解析】 依据材料一中的“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结合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所学知识,概括总结陈独秀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的三阶段。 依据材料二“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比如‘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麻痹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结合中国近代社会特征的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概括近代中国文化转型艰难的主要原因。 22.材料一 孟德斯鸠(1689-1755)曾任波尔多市法院院长,后游遍欧洲,考察各国制度,潜心著述。他认为,专制就是君王集一切权利于一身,“完全按照自己一个人一时的与反复无常的意志行事”“法律等于零”。专制君王依靠唯上是从的官吏做爪牙,借助庞大军队和严峻刑罚进行统治,可任意征收重税、没收个人财产。在此制度下,“人的命运与牲畜别无二致,只有本能、服从于惩罚”。 ——摘编自路易·戴格拉夫《孟德斯鸠传》 材料二 严复(1854-1921)曾到英国留学,后在北洋水师学堂任职,意欲培养人才建设强大海军。但官场腐朽,使他认识到办理海军教育无法施展政治抱负。1895年前后,严复深为民族前途担忧,陆续发表文章,翻译西方著作,评论史事与时政,鼓吹学习西方民主。 严复尖锐批判中国专制政体:“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不独国主君上之权为无限也,乃至寻常一守宰,于其所治,实皆兼三权(刑、宪、政)而领之”,故无公正可言。他主张“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设议院于京师,而今天下郡县各公举其守宰”。他认为“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郡自由,非小己自由也”。他主张通过鼓民力、新民德、开民智,逐步使国家走上民主法治之路。 ——摘编自王拭主编《严复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孟德斯鸠、严复反专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主张在那些方面与孟德斯鸠相同,有何主要差异。 【答案】(1)孟:欧洲启蒙运动兴起,英国已建立君主立宪制,法国专制制度日趋腐朽,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矛盾尖锐。 严:西方入侵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封建制度没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清末改革,民主革命兴起。 相同:将君主置于法律之下;自由、民主;建立议会制度;实行三权分立;开启民智。差异:认为当时国家的独立自由高于个体自由。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回答本题的时候注意从当时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思考。结合材料“曾任波尔多市法院院长,后游遍欧洲,考察各国制度,潜心著述”“曾到英国留学,……深为民族前途担忧”判断其个人经历对其思想的影响。 (2)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对照两则材料,“故所急者,乃国郡自由,非小己自由也”是其思想的不同点;批判中国专制政体、“实皆兼三权(刑、宪、政)而领之”“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鼓民力、新民德、开民智”进行归纳即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孟德斯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严复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4年3月,周恩来在一个报告中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宣言,是孙中山先生委托鲍罗廷起草,由瞿秋白翻译,汪精卫润色的,”任何人都无法否认,共产国际通过它的决议对“一大”宣言解释三民主义的工作发挥了重大作用。该决议的作者显然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做过认真的研究,大体上能保留其基本内容,并加以扬弃和提升,从而为增强宣言的革命精神做出了良好的贡献。 材斜二 从斯三民生义的基本内容来看,它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的重大发展。这种发展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是反对帝国主义,提出耕者有其田,使新三民主义有了比较完整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二是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和节制资本的内容,新三民主义对旧三民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理想采取批判的态度^正因为有这两方面的重大发展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作为基本保证,新三民主义才根本区别于旧三民主义,从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范畴。新三民主义,按其基本性质来说,是一个民主主义的纲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姚锡长《新三民主义的产生与新民主主义基本思想的初步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三民主义发展做出贡献的各种力量,并分析这些力量能够实现合作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民主义内容的重大发展,并分析其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 【答案】(1)力量: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 原因: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国共在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上一致。中国共产党受共产国际的领导,认识到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共产国际对孙中山三民主义进行了研究;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与时俱进,发展了三民主义,同意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同中国共产党合作。 (2)发展: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提出节制资本等;并以“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为保证。 关系: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纲领,它的提出,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国民革命运动兴起,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 【解析】 【详解】(1)力量:由材料一中“孙中山先生委托鲍罗廷起草,由瞿秋白翻译,汪精卫润色的”可知。原因:由材料一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共产国际通过它的决议”;“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等信息,结合国民革命运动兴起的相关史实可得出。 (2)发展:从材料二中提取的“反对帝国主义” ;“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节制资本”;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作为基本保证等信息,结合所学进行整合。关系:从材料二中“新三民主义,按其基本性质来说,是一个民主主义的纲领。”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尤其是国民革命运动的史实,进行分析说明。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理学的兴起是当时社会存在的产物。一是北宋统治者强化封建统治的需要。封建统治者除了在政治、军事上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外,还需要在思想上对人民进行说教和控制。理学正是建立和强化封建秩序的理论基础。二是魏晋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既长期纷争,又相互影响、渗透而趋于合流的结果。隋代王通提倡三教合一,唐代韩愈仿佛、道的传法系统,建立儒家道统,为理学的产生开了先河。 ——摘编自王士立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清初大儒们召唤士人摆脱宋明学派加在他们身上的束缚,直接从古代经典中探求真谛……这些大儒激烈地反对明代的空疏和形而上学思潮,建立起一种新的学术氛围。在这种氛围下,他们把着重点放到了对古代经典做研究、旁征博引地做考证以及将知识运用到社会上。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儒”的杰出代表及他们共同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原因:封建统治者稳定封建秩序、巩固统治的需要;魏晋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合流的结果;隋唐儒学大家的倡导与努力;宋代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 (2)代表: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主张:经世致用,批判封建专制。 影响:考据学兴起;思想呈现活跃局面;冲击了官方儒学的基础;深刻影响了清末民初的思想家和民主革命家。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统治者强化封建统治需要”,可得出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由“三教……相互影响、渗透”“王通提倡三教合一”,可得出是三教合流的结果;根据材料“韩愈……建立儒家道统”可得出是隋唐儒学大家的倡导与努力;结合所学,宋代以文治国,实行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 (2)关于代表,由材料“清初”以及“大儒”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和唐甄等。关于主张,由材料“对古代经典做研究、旁征博引地做考证以及将知识运用到社会上”,可见经世致用,结合所学,他们还批判封建专制。关于影响,对当时而言,可以从清代学术引领、思想冲击等方面归纳;对后世而言,可以从社会发展与社会思潮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作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