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单元 第19课 父爱之舟 部编版
19 父爱之舟 《父爱之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的父亲已经去世,对他深深的思念只能依托于梦中相见。课文采用倒序手法,以梦的形式呈现往事,描写了作者和父亲在一起的一个个生活场景,表现了父亲对作者无微不至的深沉的爱,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思念。 本文选取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写出了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抒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怀念和对父爱的感激之情。文章所写内容看似零碎,实则结构严谨,四次写到姑爹的小船,以此为线索贯穿全文,把种种旧事连为一体;父爱与小舟不可分割,船来船往,“我”的感受也在发生变化,主题思想在叙述中得到了层层深化。最后一次提到小舟时,作者明确写道:“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至此直接点题,文章主旨得以彰显。 课文以“父爱之舟”为题,是因为父亲总是借用姑爹的小渔船送“我”离开家乡去报考和上学,这只小船承载着父亲对“我”的期望和深沉的爱,是人生之舟,希望之舟,爱之舟,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也承载着作者对父亲的思念感怀。 本文的语言平白如话。作者将父亲对自己的爱以及对父亲的怀念融于字里行间,缓缓叙述,饱含深情,感人至深。 1.认识“茧、钱”等生字,会写“蚕、考”等生字,会写“渔船、报考”等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 3.理解课文题目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深切父爱。 教学重点 1.概括作者在梦中出现的种种场景,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 2.研读重点句子,正确理解“父爱之舟”的含义,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深厚的父子之情。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知恩、感恩的情感。 1.字词教学 在需要认识的生字中,形声字可以利用其构字规律进行识记。如,“榜=木+旁”“嘲=口+朝”。“兼”是会意字,像一只手同时抓住了两棵禾苗,现多引申为“合并”之义。还可以将生字随文识记,或者和需要掌握的词语结合着识记,如“恍恍惚惚、出嫁、陪嫁、 启迪”。“冤枉”课文中标注的是字的本音,在读词语的时候,后一个字要读成轻声,文中“枇杷”的读音也是如此。 本课要写的字中,笔画撇较多,可集中指导。“疼、糖、枕”在书写时注意“丿”的穿插与避让;“考、暑、煮”在书写时“老字头”的“丿”是长撇,下面的部件要写在“土”字的正下方;“暑”提醒学生要和“署”分辨清楚,上面是“日”;“考”不要多写一横。 2.阅读教学 本文所写的内容看似零碎,其实结构严谨。全篇采用倒叙的手法,从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照应,开合自如。文章以“小船”为明线,以“父爱的深沉、伟大”为暗线,将零碎的场景串联起来,寓厚重的父爱和真挚的父子之情于各个场景之中。教学时,先要熟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出课文叙述的场景,为下一步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感受蕴含的情感打好基础。接下来就是细致研读重点句子,理解“父爱之舟”的含义,体会文中表达的深厚的父子之情。 让学生说说场景大意。在学生找到文中描写了哪些场景之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体会父爱,一边默读,一边批注。先进行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交流。 可以让学生按照场景呈现的顺序,依次谈感受,也可以让学生自由汇报,从自己最感动的场景入手。教师点拨,提示学生关注容易忽略的场景和细节,最后再让学生自主梳理和总结。 学生在感受到整篇文章所表现的浓浓的父爱之后,可结合课后第三题,深入理解课题的含义。可以让学生关注“小渔船”在文中出现了几次,父亲在渔船上为作者做了些什么。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报考和上学总是离不开小渔船,父亲在小渔船上摇橹、做饭、缝补棉被,这一切都是为了省吃俭用供我上学,这也是父亲对作者的支持和期望。父亲和小渔船的形象在作者记忆中融为一体,永难磨灭,因此作者才会以“父爱之舟”为题。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全文进行思考:对父亲的付出,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结合课后第二题第二小题的提问,理解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父亲难忘的爱和深切的怀念。 3.表达运用 本文所选择的材料都是生活中平凡的小事,而这些平凡的小事恰恰更能体现父爱的深沉和伟大,起到以小见大的效果。同学们在平时写作时,最苦恼的事情就是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本文在选材上就给同学们提供了典范。学习本文时,就要让同学们进行课堂练笔,学习从生活中选材,选择平凡的小事,从小事中挖掘大主题。 1.收集作者吴冠中的资料,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为学习本文奠定基础。 2.预习生字词,读准字音,学会运用。 3.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试着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受父爱的深沉和伟大。 2课时 第一课时 1.认读“茧、栈”等生字,会写“蚕、考”等生字,正确读写“渔船、报考”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能概括“我”在梦中回忆的种种场景。 板块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歌曲《父亲》。 2.过渡:父亲的爱,就像大山一样,高大而坚定。父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父爱是一艘小船,承载着你所有的梦想,包揽了你所有的疲惫与希望。让我们搭乘“父爱之舟”,去看看沿途的美景,去探寻父爱的伟大!一起学课文《父爱之舟》,深深感受那博大的父爱! 3.认识作者,出示作者资料。 吴冠中,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一个乡村教师家庭。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黄山松》等。 板块二 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词可以查字典或问询他人,再多读两遍。 (2)将课文读通顺。 2.汇报交流自读情况,解决生字词,教师纠正错误发音。 “栈”易读错成jiàn。 “枉”的读音是wǎng,在“冤枉”一词中读轻声。 “屑”易读错成xiāo。 “缴”易读错成jiāo。 3.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关注写这些字时应当注意什么。指导本课要写的字,笔画较多的字可集中进行指导,重点指导“疼、糖、屑、暑、煮”的书写。 “疼”“糖”“枕”,在书写的时候,注意“丿”的穿插避让;“考”“暑”“煮” 在书写时,“老字头”的“丿”是长撇,下面的部件要写在“土”字的正下方;“暑”字提醒学生要和“署”分清楚,上面是“日”;“考”不要多写一横。 4.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全班齐读词语。 渔船 报考 教训 心疼 席子 庙会 彩排 糖果 抽象 启迪 毕业 寄宿 师范 路费 轮换 领略 意境 磨灭 精致 5.检查读课文,可以抽查、轮读,学生之间互相纠正,对读得好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对读的不好的同学要准确指出他的不足之处,再加以鼓励。 6.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以梦境回忆的方式追叙在艰难求学的经历中父亲对自己的关爱。 (2)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方式? 时间顺序;倒叙。 (3)课文从哪几个场景进行描述?哪个场景让你感动? ①父亲给“我”买枇杷; ②心疼“我”被臭虫咬了; ③带“我”逛庙会,给“我”买热豆腐脑吃; ④给“我”制作万花筒; ⑤大雨大雪天,背“我”去上学; ⑥摇船送“我”去无锡报考、上学。 (4)过渡:这些场景都表达了浓浓父爱,叫人感动。 板块三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课件出示阅读任务。 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分别写了什么?这样写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学生交流阅读成果。 开头写“是昨夜梦中的经历”,结尾写“醒来,枕边一片湿”。这样写属于首尾呼应。 3.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以梦境的形式回忆往事? (1)感受父爱的真挚和深沉,体会文章主题。 (2)体会这些回忆对作者的重要性,以至于在其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样的写法也更好地表达了文章主题。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训练。 第二课时 1.细致分析每个场景的描写,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 2.联系全文理解“父爱之舟”的含义,体会文中表达的深厚的父子之情。 3.培养学生知恩、感恩的情感。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回忆父亲对你关爱的场景,并与同学交流。 2.回忆课文中父亲关爱“我”的场景,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3.过渡:今天我们继续上节课的学习,在不同的场景中感受浓浓的父爱。 板块二 精品细读,品味描写 1.默读课文,出示阅读任务。 思考:课文中的哪个场景最感人? 2.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抓住每个场景中体现出的父爱。 3.依次出示句段,精讲1至3个场景,体会父亲对“我”的关爱。 句段1:有一次,父亲同我住了一间最便宜的小客栈,半夜我被臭虫咬醒,身上都是被咬的大红疙瘩。父亲心疼极了,叫来茶房,掀开席子让他看满床乱爬的臭虫和我身上的疙瘩。 (1)指名朗读。 (2)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节俭的词句,思考为什么节俭的父亲要动心换价格更贵的房间。 (3)引导学生从父子俩的行为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理解。 父亲平时用钱极为节省,但在住旅馆时,看到“我”身上被臭虫咬的大红疙瘩,却心疼得同意加钱换房,这样相互映衬下,父亲对儿子的疼爱跃然纸上。 句段2:吃完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卖玩意儿的也不少…… 虽然不可能花钱买玩意儿,但父亲很理解我那恋恋不舍的心思,回家后他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 (1)从“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理解父亲不愿苦着“我”,想方设法满足“我”的小小愿望,从中感受浓浓父爱。 作者逛庙会,只能饱眼福,不能买东西(只喝了一碗豆腐脑)。回来后,父亲给“我”做了一个万花筒,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事,而这些小事却给“我”的童年带来了莫大的幸福,这也能表现出父爱的真挚。 句段3:读初小的时候,遇上大雨大雪天,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上学。我背着书包伏在他背上,双手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 (1)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动作的词语,感受动词“背着,扎紧、穿、撩起、扎”对父亲负重跋涉、艰难前行的情态的描写。 (2)感受动词描绘下父亲饱满的形象,体会父亲的儿子的爱,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父亲背我去上学”这个场景表现了父亲对“我”寄予的期望,他是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知识,有出息。 句段4:为了节省路费,父亲又向姑爹借了他家的小渔船,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时值暑天,为避免炎热,夜晚便开船,父亲和姑爹轮换摇橹,让我在小舱里睡觉。 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船。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因我那长期卧病的母亲未能给我备齐行装。 (1)抓住父亲送“我”到无锡上学途中为“我”缝被子的细节。 (2)朗读这一段时注意把握好停顿和重音。 父亲为“我”缝补被子的细节,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父亲对“我”的关爱,更深刻地领悟到父亲的伟大。 4.通过刚才的学习,说一说如何才能使场景描写更感人。 (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总结。 如何使场景描写更感人? ①选材要真实; ②以小见大; ③要运用一些手法,如相互映衬等; ④要有细节描写。 5.过渡:本课写了许多父亲爱孩子的场景,在描述过程中,作者多次提到的一种东西是什么?为什么要多次写到它呢? 板块三 细读课文,分析特点 1.默读课文,找出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事物。 (1)请学生默读课文,并回答。 (2)教师作适当补充。 文中四次写到姑爹的小船,以此为线索贯穿全文,把种种往事连为一体,父爱与小舟不可分割。这条小船一次次把“我”送到人生的一个个驿站,这条船承载了父亲无尽的期望。“我”的感受也在发生变化,主题在叙述中得到了层层深化。最后一次提到小船时,作者明确写到:“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点明题目,文章主旨得以揭示。 2.围绕文章题目进行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课文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 (2)题目里的“舟”仅仅是指姑爹的小渔船吗?为什么? (1)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理解题目。一方面,“舟”指姑爹的小船,一方面指父亲的爱。作者是以小舟比喻父爱,贴切具体。 (2)明确小舟对全文的揭示作用,揭示父爱对“我”早期成长过程中的承载作用。 3.小结:本文通过回忆“我”与父亲之间的一些小事,通过刻画父亲的极度节俭和对我的爱,以姑爹的小渔船为线索,以“父爱”为中心,写出了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抒发了儿子对父亲深深地感谢与怀念。 板块四 课文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父爱之舟 2.小结:作者借梦境来回忆往事,以时间为序,围绕父亲送“我”报考学校与上学这一求学主题,记录了许多看似平淡无奇的琐碎小事,写出了浓浓的父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和对父亲的深深感激之情。 完成对应训练。 《父爱之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它以梦境的形式,采用倒叙的手法,描写了父亲关爱“我” 的几个场景,表现了父爱的伟大。 教学本文时,先梳理本文的结构和叙述顺序,概括出本文所讲述的场景,然后分析场景描写的作用,进而分析本文使用的其他写作方法。 这样安排教学内容,首先能突出重点,即本文场景描写的作用;同时能突破难点,即培养感恩之心和学习其他的写作方法。 1.紧扣课题,诱发思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紧扣题目,铺路搭桥,诱发学生思维的散发原点,把题意引向文意,让课题成为导引学生解读文本的切入点,有效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2.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抓住梦境中那些难忘的场景进行讨论,交流,体会父爱的深沉和伟大,这样以句带篇,以点带面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归纳能力,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而且,课堂上的讨论与交流,营造了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学生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3.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父亲爱“我”的语段,来体会平凡父爱的伟大,激发学生热爱父亲的思想感情。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