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3人教部编版
1.能交流、总结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 2.体会意思相近的俗语和成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示例,把牛郎织女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2.背诵《乞巧》。 一、导入新课。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特别有意思的民间故事,都有哪些故事呢?(《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 2.读到好的故事,同学们是不是忍不住要跟别人分享,讲给别人听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单元的“语文园地”。 二、学习“交流平台”。 1.民间故事流传很广,你想讲的故事别人可能听过了,为了让故事更有新鲜感,同学们可以来点儿小创作。那么有哪些好方法呢?请大家齐读教科书第45页“交流平台”中的句子,再来交流一下你的看法。 2.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有三种方法: (1)可以换一种人称来讲。 (2)可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 (3)可变换情节的顺序。 3.分小组讨论,先确定要用哪种方法来讲,在小组内说一说,互相提意见,教师巡视。 4.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复述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其他同学认真听,然后评议。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1.先出示课本中相关部分左边的词语,让学生读一读。再出示右边的词语,让学生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左右两边的词语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2.思考:左右两边的词语表达的意思一样,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学生交流。(左边的是俗语,多用于口语,语言通俗、活泼;右边的是成语,多用于书面表达,比较凝练、文雅。) 3.教师出示七字成语,让学生猜四字成语。 打破砂锅问到底(刨根问底) 此地无银三百两(欲盖弥彰) 心有灵犀一点通(心有灵犀) 知人知面不知心(口是心非) (二)第二题。 1.教师先出示教科书第46页的第一个片段,学生先读一读,再说说这个片段讲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再出示课本中的第二个片段,全班齐读后思考:这个片段讲了一件什么事?对比这两个片段,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举手回答。 (两个片段都写的是狼把小羊吃了。第二个片段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把事情的经过写得更加生动、具体。) 3.教师小结:是的,我们要写一个故事情节,就要充分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这样能把故事写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 4.练习:把牛郎和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四人一小组进行练习,互相补充。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派代表讲述,评出优胜者。教师及时表扬、小结。 四、学习“日积月累”。 1.学生齐读《乞巧》,教师正音,指导朗读。(注意读音:乞、霄、尽。区分“气”和“乞”,“宵”和“霄”。) 2.了解作者。 林杰(831—847),字智周,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乞巧》是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3.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哪个节日吗?(七夕) 4.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古代,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 5.大家知道“乞巧”是什么意思吗? 所谓乞巧,就是女子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请求帮助她们提高刺绣缝纫的技巧。 6.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今天是七夕节,人们仰望浩瀚无际的青天,因为有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家家户户的少女们对着秋月穿针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7.齐读全诗,感受诗人丰富的想象,想想这首诗表达的情感。 8.教师小结:《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七夕民间乞巧盛况的名诗,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表达了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9.再次齐读并练习背诵。 五、课堂小结。 民间故事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故事情节曲折动人,而且大多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同学们课后可以搜集更多的民间故事,并且把故事和家人、朋友分享,尽量讲得生动、具体、传神。 1.学生通过创造性复述故事、将情节说得更具体的练习,初步掌握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把事情的经过说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生积累了民间故事和描写节日的古诗,体会到祖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