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古典诗歌214唐诗五首课件粤教版必修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古典诗歌214唐诗五首课件粤教版必修3

内容概括 篇目 内容情感 意象 手法 语言风格 山居 秋暝 反映了诗人过隐居生活的愿望 山、雨、明月、清泉、浣女、渔舟 情景交融、动静结合:明月松间照 …… 莲动下渔舟。 用典:王孙自可留。 清新 含蓄 登 高 抒发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风、天、猿啸、落木、长江等 对仗:四句全对。 情景交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沉郁 顿挫 石头城 寄托国运衰微的感慨 山、潮、旧时月 拟人:潮打空城寂寞回。 寄寓深远 内容概括 篇目 内容情感 意象 手法 语言风格 锦 瑟 悼亡诗,表达伤痛悲哀之情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渴望 锦瑟、沧海明月、泣泪、珠、烟 起兴:锦瑟无端五十弦 …… 用典: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意境 朦胧 琵琶行 ( 并序 ) 叙述了琵琶女晚年沦落的遭遇,也表达了诗人 “ 谪居卧病 ” 中的凄凉心境 枫叶、荻花、秋 月 互文:主人下马客在船。 比喻:大弦嘈嘈如急雨 …… 四弦一声如裂帛。 对比:琵琶女年轻貌美和年长色衰。 侧面烘托: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如泣 如诉, 凄楚 动人 内容概括 篇目 内容情感 意象 手法 语言风格 雨霖铃 送别之词 寒蝉、长亭、兰舟、杨柳岸、晓风、残月 融情于景:杨柳岸,晓风残月 ( 心残而月残 ) 。 虚实结合:上下阕分别为实写、虚写。 铺叙:寒蝉凄切 …… 暮霭沉沉楚天阔。 婉约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抒发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难酬的感情 大江、故垒、江水、江月 烘托:以赤壁的壮美来衬托周瑜的英雄形象。 虚实结合:上下阕分别为实写、虚写。 借代:强虏灰飞烟灭。 豪迈 洒脱 声声慢 表现词人孤独凄苦的心境 雁、黄花、梧桐、细雨 借景抒情。 反问:独自怎生得黑。 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哀婉 清丽 内容概括 篇目 内容情感 意象 手法 语言风格 永遇乐 · 京口北固 亭怀古 怀古抒情 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句句用典。 对比:刘裕与其子。 豪放 悲壮 虞美人 亡国之思 小楼、明月、江水   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比喻: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借景抒情。 凄楚 忧愤 内容概括 篇目 内容情感 意象 手法 语言风格 书 愤 追述诗人早年抱负,抒发壮志未酬的感慨 楼船、夜雪、铁马、秋风 用典:塞上长城空自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激昂 悲壮 扬州慢 黍离之悲 荠麦、废池乔木、二十四桥、桥边芍药 对比: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乐景写哀情:念桥边红药。 借代:自胡马窥江 …… 清空 悲凉 内容概括 另外几首诗词曲的内容如下: 《 从军行 ( 之四 )》 在辽阔的大背景下抒写战士们 “ 不破楼兰终不还 ” 的抱负、胸怀。 《 蜀道难 》 充分体现了李白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他以飘逸奔放的语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蜀地山川的神奇壮观,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惊人的艺术技巧。 《 [ 双调 ] 蟾宫曲 · 叹世 》 抒发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 [ 南吕 ] 四块玉 · 别情 》 表现了男女离别相思。 《 [ 般涉调 ] 哨遍 · 高祖还乡 》 真实而自然地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嘲弄、讽刺和鞭挞。 学法指津 1. 朗读、吟诵、意境想象与描摹。 2 .根据诗歌主题的不同,分类制表总结各类诗歌特点。 3 .仿写对联、创作近体诗歌。 14  唐诗五首 山居即事 ( 唐 )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 诗意解读 】 寂寞独居,门扉紧掩,孤独地看着夕阳逐渐落下。夕照满山,鸟雀还巢,行人归宅,柴扉紧掩。绿竹生长,红莲花瓣掉落在老叶上。渡口处升起袅袅炊烟,到处可以见到归家的采菱人。 此诗主要是描述了诗人隐居山林之后的生活和心态写照,写出了生活的惬意,表达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欣赏,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的落寞之情。全诗语言清新,情趣盎然,传神地描绘了一幅田园生活图景,充分体现了王维 “ 诗中有画 ” 的特色。 1 .王维 (701 — 761) ,字摩诘,蒲州 ( 今山西永济县 ) 人。盛唐山水诗派的代表诗人,与孟浩然并称 “ 王孟 ” 。 15 岁起,游学长安, 21 岁进士及第。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安史之乱时,两京沦陷,他被叛军俘获,被迫接受伪职。后为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隐居辋川,以禅悟诗,故有 “ 诗佛 ” 之称。著有 《 王右丞集 》28 卷。 作者介绍 1 . 胸怀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做出一番大事业的王维,在 40 多岁的时候由于政治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了下来,他特地在蓝田 ( 今属陕西 ) 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 山居秋暝 》 就是他这个时候的作品。 2 . 《 从军行 ( 之四 )》 为乐府旧题,属 《 相和歌辞 · 平调曲 》 ,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王昌龄的 《 从军行 》 共有七首,课本所选的是第四首。 背景解读 3 . 《 登高 》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 (767) 秋天,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所作。诗人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755) 开始挈妇将雏,流浪漂泊,备尝生活的艰辛,直到唐肃宗广德元年 (763) 。公元 767 年的时候,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乘机而起,社会仍然是一片混乱。这时,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的 56 岁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败,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称为 “ 杜集七言律诗之冠 ” 的 《 登高 》 一诗。 4 .刘禹锡写 《 石头城 》 这首诗时,唐王朝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 “ 牛李党争 ” ,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仍然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5 . 《 锦瑟 》 这首诗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 (858) ,这年诗人 46 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格调低沉,诵读时要放慢速度,给人迷惘的感觉。本诗虽题为 “ 锦瑟 ” ,但并非 “ 咏物诗 ” ,只是以开头二字为题。 近体诗 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五代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 ( 或尾联 ) ;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 ( 首句可押可不押 ) ,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相关链接 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王维的 《 山居秋暝 》 是五言律诗,课文中选的杜甫的 《 登高 》 和李商隐的 《 锦瑟 》 是七言律诗,王昌龄的 《 从军行 ( 之四 )》 和刘禹锡的 《 石头城 》 是七言绝句。 1 . 《 山居秋暝 》 写了哪些山居之景、山居之人?在景物的描写中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趣? 提示: 山居之景,明月松林、清泉岩石。山居之人,浣衣之女、渔舟之人。诗人用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俗画: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风。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陶醉于闲适恬淡生活的情趣。 2 . 《 从军行 ( 之四 )》 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试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提示: 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即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一、二句虚写,写出边塞的荒凉艰苦:长云弥漫,绵延千里的雪山,河西走廊荒漠中孤城一座,与之遥望的是玉门关。地域广阔、境界阔大,感情悲壮,这就是西北边陲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三、四句则实写:黄沙、战场,荒凉萧瑟。直接抒发感情:万里边塞虽然艰苦,但男儿卫国的一腔热血并不因此削减,大漠百战,金甲磨穿,不灭强敌,誓不回还。一股豪勇壮烈之气撼人心扉。 3 . 《 石头城 》 中面对着眼前的衰景,诗人并没有说出造成此景的原因,而是去描写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月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 把石头城放在沉寂的群山、带凉意的潮声和朦胧的月夜中,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感慨。作者希望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4 . 《 锦瑟 》 的颔联和颈联连续用典,这四句用了哪些典故?有何含义? 提示: 这四句用了四个典故:庄周梦蝶、望帝啼鹃、鲛人泣珠、良玉生烟。作者引用庄周梦蝶的故事,以言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之意。这里面隐约包含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无缥缈的梦,也有着人生如梦的惆怅和迷惘。 “ 杜鹃心托 ” 依 “ 春 ” 字点破,使旧有的怨恨怅惘之情化出勃勃生机之感,是希望春光永驻,激励自己向前搏击奋斗。 颈联沧海中的珍珠只有在月明之夜,才能流下晶莹的泪珠,蓝田下的美玉只有在日暖之时,才能升起飘逸的烟霞,物犹如此,人当如是。诗人以物推人,表达自己对美好往事的追怀以及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这两联中每一个典故无不蕴含着作者追忆往事时的怅然、惋惜与苦闷。 1 .结构图示 2 . 主旨归纳 《 山居秋暝 》  这首诗通过写山中秋雨过后黄昏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怡然自适的心境,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于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 从军行 ( 之四 )》  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 “ 孤城 ” 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必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以及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 登高 》  诗人通过重九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边深远空旷的秋景,抒发了潦倒一生、年老多病、流落异乡的身世之感及感时伤逝、寄寓异乡的悲苦之情,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 石头城 》  诗人在貌似平实的写景中,借六朝的覆灭讽喻现实,寓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和国运衰微的感慨,希望统治者以前车之覆为鉴。 《 锦瑟 》  此诗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较有影响的有咏瑟说 ( 苏轼 ) 、悼亡说 ( 朱鹤龄 ) 、自伤身世说 ( 元好问、何焯 ) 、自序其诗说 ( 程湘蘅 ) ,钱钟书又有自寓创作说等。现在多倾向于认为它是诗人晚年追叙平生、自伤身世之辞。全诗意境朦胧,但情真感人。 1 . 《 从军行 ( 之四 )》 一诗中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试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 对应考点 】 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 提示 】 衬托手法的运用主要表现的第一、二句上。 【 答案 】 本诗中第一、二句描写景物,第三、四句抒情议论,第一、二句展示了一个全景镜头:青海湖上绵延不断的浓云遮暗了千里雪山,大漠之中一座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视野极为广阔,意象极为典型,渲染了战争气氛,点出了西北边境的典型环境,借以衬托远征将士战胜艰难困苦的无畏精神。另外,第三句写戍边将士铁甲上沾满黄沙,铁甲上一个个磨穿的洞。这些也衬托出将士们征战的艰难。 2 . 《 登高 》 前两联写了哪些景?这些景有怎样的特点?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 对应考点 】 鉴赏作品的形象,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 提示 】 找出这些景物,并分析这些景物的特点,通过所写景物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感情。 【 答案 】 从听觉、视觉、触觉等角度,描摹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特点是冷清、凄凉、悲惨。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感情基调。 3 . 《 锦瑟 》 由 “ 五十弦 ” 的 “ 锦瑟 ” 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对应考点 】 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 提示 】 从 “ 锦瑟 ” 这一物象和 “ 思 ” 的内容作答。 【 答案 】 由 “ 锦瑟 ” 这一物象的今昔的变化,想到世事的沧桑、自己曾有过的灿烂岁月、花样年华。运用了托物起兴和比喻的手法,以 “ 锦瑟 ” 喻 “ 美好的年华 ” ,以 “ 思 ” 引发 “ 无端 ” 之问,开门见山,点出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深深思考。 苏轼评王维的诗 “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诗人仅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犹如世外桃源一般。在这幅画里,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水乳交融。诗歌画山描水,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含蕴丰富,耐人寻味。同时,诗歌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诗人又通过对山水的描绘来寄情言志,含蓄隽永。 技法镜鉴 诗情画意,情理交融 【 即时小练 】 请围绕诗人的诗句写一段文字,试着使你的语言具有诗情画意、情理交融的特色。 150 字左右。 【 答案 】 示例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物换星移,日月如梭。展望历史的长河,我们的生命只不过是一条小溪,一泓山泉,一段小河。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表现在何处呢?我们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生命的广度与深度。少年心事当 拏云 ,莫让年华付流水,珍惜分分秒秒,走好每一段人生路,让生命绽放出奇光异彩。 《 考试说明 》 对古诗歌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高考对古代诗歌的阅读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文字表述性试题来体现的。考查作品以唐宋诗词为主,作品体裁以近体诗和词为主,考点分布比较全面。 对接高考 古代诗歌鉴赏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注意题目。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二要注意作者。要知人论世,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人生际遇和命运沉浮的直接反映。因此,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三要注意注释。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那是在暗示诗词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 四要注意题材。一般而言,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咏史诗、怀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边塞诗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思乡诗 ( 如张籍的 《 秋思 》) 、闺怨诗及羁旅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五要注意意象。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把握意象,这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 六要注意细节。透过细节,可以挖掘诗中蕴含的情感。 七要注意 “ 情语 ” 。古诗中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 (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 ,借物抒情以及借物喻人 ( 托物言志、象征手法 ) 等。这里所说的 “ 情语 ” 指直抒胸臆的词句,是诗中的点睛之笔。把握了这些词句,便可触摸到诗人的情感脉络。 【 典型例题 】 (2019 年浙江卷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 唐 ] 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熏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 诗题中 “ 过 ” 字的意思是        。首联中 “        ” 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 【 答案 】 造访 朱门 2.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 ① 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熏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我的青春阅读 我的青春阅读的不只是书。 如果说青春需要一种素质,那么就需要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去选择,或者运用那些锲而不舍的青春元素,登高远望人生的辽阔。在这些经历过的风雨中,活出生活最朴素的意义和价值。 美文赏读 唐代诗人王勃的名句,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这世间风景,用一种悲凉去解读,领悟到的只有感伤与灰暗,或者是悲哀与不堪,那心底的滋味,眼前的景色,也都变得不一般,成为生命最沉重的压力、内心和这个世界最遥远的距离。 人生这一场经过,需要在迷茫中突破,本来就不排除,那些泪水背后的思考、觉醒和长大。哪里有不曾曲折的故事,哪里有不曾落泪的青春,那些出现在生命旅途中的故事,早已成为生命风景的映衬,或深或浅的色彩。 青春对梦想的思考,可以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需要一个更宽的视野,超越这世态炎凉纷纷扰扰。看见生活那些温暖与明亮,在生命的积极中做出抉择;看破那些浮云聚散的灰色与伤感,做得了自己心底的主人。 青春这条路,是一种历练也是一种态度,去承担一种对人生意义的叩问和追求,活出一种充满力量的状态,和多姿多彩的存在。 都说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人生从哪里出发,目标有多远,归宿在何方,在李商隐的 《 夜雨寄北 》 里这么说: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恰似这青春,不是任由那些来势汹汹的烦恼兴师动众,而是活出内心明亮的观照,最适合人生向前的生命力量。 青春也是一种对智慧的锤炼,温和而理性,欣赏与尊重,不可回避青春这条路的艰辛,更需要砥砺前行,更不免泪水伤痛,这青春也就活成了一场不一样的发现,和生命智慧的风采呈现。 人生需要自己去承担的力量,走过一段旅途,创造一片风景,活得出挺身而出,也活得出善良担待。不忘初心,用自己对青春的信念,活出对这个世界最好的赞美与祝愿。 对于青春的理解,不可否认,它是生命中最丰富和精彩的时光,历练着人生迎接未来的勇气和信念,也成就着人生承担压力和突破困惑的能力,当然也告诉着人生的遗憾,没有谁能在青春中停留,这一幕幕的生活场景,不是活向了一个猜不透的世界,而是在提醒着人生,好好珍惜,好好活着,好好继续。 【 课外阅读参考书 ( 篇 ) 目 】 王维: 《 过香积寺 》《 山中 》 孟浩然: 《 宿建德江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岑参: 《 逢入京使 》《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 文白对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