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语文之古典诗歌鉴赏考前全攻略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3高考语文之古典诗歌鉴赏考前全攻略

2013 高考语文之古典诗歌鉴赏考前全攻略 [引言] 近年高考全国 18 套试卷诗歌鉴赏题涉及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送别诗、田园诗、羁旅诗、边塞 诗,此前高考也曾考查过节令诗和题画诗,为给 2009 年考生指引迷津,下面结合近几年高考题例进行分 类指导。 节令诗:万家灯火闹春桥,每逢佳节倍思亲 [送你金针] 节日、神话、孔子、地动仪甚至豆腐……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权、阐释权正在流失。每一种民俗文化 都是民族精神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 2008 年起国务院对法定节假日进行了调整,内容之一是将清明节、 端午节、中秋节等纳入法定假日体系,此举有利于发掘民族文化内涵,弘扬民族精神,是建设和谐社会重 要的组成部分。节令诗对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有良好的导向作用,08 年考生对节令诗不能 掉以轻心,应引起高度关注。 田园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鉴赏节令诗的关键是要了解不同节令所蕴涵的民俗活动:如人日,正月初七日。古代诗人在人 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古代的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 节。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蔡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 日,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难得的娱乐活动。寒食,清明前二日,此日禁火吃冷食。 清明,是祭祖扫坟的日子或到郊外踏青。上巳(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后 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端午,五月初五日,吃粽子,赛龙舟。七夕,七月七日,传说此日 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中秋,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月色最好,是合家赏月的佳 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重阳,九月初九日,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冬至,是 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古人认为阴极阳生之时。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除”意为 除旧布新。 (2)在有些古诗中,并没有明显的节令字眼,鉴赏时要抓住诗歌中的细节,看看作者写的是什么时 间、什么物候,诗中记了哪些景物、哪些事情,再结合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推究诗歌中反映的节令。 [高考链接] (05 年上海春考卷)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答题。 [越调] 小桃红 江岸水灯 元·盍西村 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宵,波间涌出蓬莱岛。 香烟乱飘,笙歌喧闹, 飞上玉楼腰, (1)作品描写的是传统节日__________的盛况。 (2)作品中“涌”、“乱”、“飞”等词颇可品味,选择其一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1)元宵节。 (2)本诗以点面结合的手法,疑幻疑真的构思,选取“闹”“照”“舞”“翔”“涌”“乱”“飞”等 一系列跃动感强烈的词语,着意渲染热烈欢快的节日气氛。起笔总写元宵佳节盛况,一个“闹”字,烘托 出灯火的繁盛,色彩的缤纷。一个“涌”字,不落窠臼,诗人以虚托实,以幻写真,由于是在夜间,这茫 茫江面上浮现的辉煌璀璨的灯船确实给人以宛若仙山琼阁之感。船儿飘摇,香烟缭绕,笙歌齐发,人声鼎 沸,一起飘向云空,飞上华丽的高楼。此情此景,怕是九霄云外天上宫阙,也在偷偷窥视:人间好不热闹! 全曲在幻觉般的境界中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田园诗: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送你金针] 田园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 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这类诗歌,就内容而言,有对农村自然景物与 田园生活图景的描绘;有对农忙欢歌及多彩乡村生活的描写;有对农民劳动艰辛、生活惨痛的反映和对官 府剥削、赋税苛重的深刻揭露;也有壮阔山川景色的描绘、山林隐逸者幽居情景的描写,以及旅途情景的 叙述等。 田园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 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⑵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 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⑶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既要感知作者的身世,做到知人论世,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 的情感,又要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高考链接] (2008 年上海春考卷)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步入衡山 范成大 应有人家住隔溪,绿阴亭午但闻鸡。 松根当路龙筋瘦,竹笋漫山凤尾齐。 墨染深云犹似瘴,丝来小雨不成泥。 更无骑吹喧相逐,散诞闲身信马蹄。 [注]散诞:逍遥自在。 (1)诗人推断“应有人家”的依据是 。 (2)对颈联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乌云如墨、小雨如丝的山景。 B.在描绘雨中山景的同时,也对尾联的情感表达起了衬托作用。 C.通过对乌云、小雨的动态描写,写出了衡山气候的变化无常。 D.四周乌云似瘴,小雨连绵,山道泥泞,作者顿感游兴索然。 (3)分析尾联所含的寓意。 [参考答案] 范成大是南宋著名的田园诗人,与陆游、杨万里、尤袤一起被称为“南宋四大家”, 他写了不少歌咏江南 水乡的田园诗。 (1)听到小溪那边的鸡鸣之声,推断似有人家。 (2)B(3 分); A(1 分)。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命题组对该题的答案和赋分作了如下规定:答 B 给 3 分; 答 A 给 1 分。因为 B 项由景到情全面概括了颈联在律诗中的作用,而 A 项只赏析到景物这一层,没能深入 体会景中之情。这是上海语文高考第一次对分层评估、分层给分问题进行的探索。由于考生在知识结构、 能力性格、阅读的量和面等方面有一定差异,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就有一定程度的区别,有深浅之分,因而 根据考生不同程度的解题情况进行分层给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对官场喧嚣(城市生活的喧嚣)、排场的厌倦;对自然山水(闲适生活)的追求。 题画诗:画者得于心,诗者会以意 [送你金针] 题画诗,广义地说是指一切题咏画作的诗歌,题画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她是中国文学百花园中 的一朵奇葩,是中国画“诗画合一”艺术精神内核的外化。题画诗有抒写怀抱、持赠他人和艺术评论等, 往往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这种题画诗的创作,是诗人参透了画家之画的神韵情思,从而与画 家共鸣,诗画融通,画如已出,于是以诗应之,其素材其情思,均与画同,正如高山流水的契合,使鉴赏 达到一种至高的境界。可谓画者得于心,诗者会以意。 题画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题画诗的共同特点往往是将静止的画写活写动,写得画中之物跳出画外。画是诗的脸面,诗是 画的神韵,诗是对画的提炼和概括,也更赋予了题画者自已特有的观感和情思, (2)题画诗多采用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即借景抒情,借对画中的某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 摹刻画,抒发自己的感情,延伸画意,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使景致与情怀相互融通,达 到和谐统一。 (3)了解题画诗在创造意境方面有三大特点,一是寄寓主观情思,二是展开艺术联想,三是借题发 挥、抨击时弊。 [高考链接] (2006 年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 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参考答案] (1)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 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在作者心中石与竹同样怜爱: 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 的。 咏史诗:古今多少兴亡事,叹人叹已叹人生 [送你金针]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 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它们大多以文学的语言,史论的笔法,感人的形象,精辟 的议论,耐人寻味的哲理意蕴博得了人们的青睐,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不可或缺的内容。 咏史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了解解读程序:披史入文,披文入情。了解作者的简历、史实、创作诗篇时的有关背景,要读 好注解,这是读懂咏史诗的一把钥匙。 (2) 在鉴赏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从而领悟诗人真正的写作 意图和感情。 (3) 了解咏史诗常见的情感抒发模式:借古喻今,揭示今不如昔;崇敬古人,要效法古人;怀古伤今, 揭露社会现实;反思历史,警示后人。 (4)熟悉鉴赏中常用语:思想内容方面,如哀叹国运、忧国忧民、昔盛今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缅怀先贤……表现手法方面,如借古讽今、用典(正用和反用、明用和暗用)、衬托(正衬、反衬)、对比、 寓情于景、欲扬先抑……语言特点方面,如含蓄隽永、生动形象、雄浑深沉…… [高考链接] (2007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春社、 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之感。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 (1)燕子 兴亡 (2) 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 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咏物诗:花鸟草虫皆有品,仔细体察物关情 [送你金针]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在诗人笔下,花鸟草 虫皆有品,一草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留下了一首首精美的咏物诗篇。 咏物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体察物态。描摹物态是咏物的共同特征,因此,赏析咏物诗可以从体察物态开始,要抓所咏之物 的形态、色泽、特征,或所处环境。 (2)品味寄托。要由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分析其内在品性,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联系 诗人的情趣爱好、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等,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3)明辨技巧。从表现手法上看,由咏物诗重寄托,所以常常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从修辞手法 上看,咏物诗在构思时常常运用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双关等修辞格,从描写角度看,除了正面描写 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或三言两语勾勒事物形态,不求形似,只求神似。 (4) 了解一些常见事物的寓意。如:月、思乡;莲,高洁;柳,送别;花,美好;松,坚忍不拔;梅, 孤高,不谐流俗;菊,品格坚强,气质清高;梧桐,凄凉悲伤;芳草,离恨;杜鹃,哀怨、思归等等。 (5)了解鉴赏常用语:如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生动传神、贬词褒用、形神兼备、烘云托月、朦胧含 蓄…… [高考链接] (2006 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薛宝钗咏白海棠 林黛玉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 1996 年 12 月第 2 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 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 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 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 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 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送别诗: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你金针] 送别诗一般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或者直接抒写离情别绪,或者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或者重在写离愁别恨,或者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或者以上几个方面兼而有之。送别诗大多写得情真意 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 送别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 (2)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 (3)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细节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细小情节,抓 住了细节,才能以小见大,透视全篇。 (4)品味语言。如谐音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赠别诗词中能起到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赠别诗词中最为 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丝”谐“思”等。 (5)了解诗中常用的意象:班马,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长(短)亭、南浦、柳岸、西楼,表示送 别地或悠悠愁绪;烟波、浮云、秋蓬,比喻离别后漂泊无依;落花,伤春之意;落叶,秋愁之感; 杨柳、 劳歌、阳关、渭城,送别之曲;夕阳、落日,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老年。 (6)了解鉴赏中常用语: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烘托对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高考链接] (2007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 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 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参考答案] (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 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边塞诗: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送你金针] 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由于每个朝代不同时期的国力或盛或衰,导致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 情调或高昂或低沉。如盛唐之时的边塞诗则普遍带有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烈无比, 如王维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如王昌龄的“黄沙百战 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如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 回”。而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 惋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宋代, 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 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边塞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应有所了解。如李颀的《古从军行》,此诗写当时 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对当时帝王好大喜功、 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了解诗歌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诗歌 的主题,与诗人取得感情上的共鸣。 (2)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感情。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边塞征战诗的思想内容异彩纷呈:有对建 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人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 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因此,我们在鉴赏时 要注意区别。 (3)分析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边塞诗的艺术风格也是异彩纷呈的。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 有的委婉清丽……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能准确地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 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的不同诗人在边塞战诗这个大主题下所表现出来的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 (4)了解边塞诗常用意象:金鼓旌旗、烽火羽书、边关戍楼、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长云秋月、雪 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投笔表示弃文从武,长城表示守边的将士,楼兰表示边境之敌,吴钩表 示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高考链接] (2007 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 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 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羁旅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送你金针] 有些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 或探亲访友。他们眼中有所见,耳中有所闻,心中有所感,由此触发灵感,写下诗篇,就叫作羁旅诗。这 类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或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大多抒发绵绵的乡愁, 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凝聚了诗人的人生感叹、飘泊愁苦,表达了古人对亲情、友情的 重视,有极高的人文价值。 羁旅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鉴赏时要抓住意象,构建图景, 展开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复活诗歌意境。 (2)熟悉羁旅诗常见意象: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情感的无耐,时空的永恒,思乡思亲;孤雁: 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寒蝉:悲凉;猿猴:哀伤;落花: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沙 鸥:飘零,伤感;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3)了解羁旅诗常见主题:①文人失意。②漂泊哀伤。③思念亲人。④生活潦倒。⑤互勉互慰。⑥ 孤傲不群。⑦珍爱友谊。 (4)诗人是怎样把羁旅之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探寻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的审美境界。 [高考链接] (2007 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 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