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市2020届高三毕业班4月模拟(三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西柳州市2020届高三毕业班4月模拟(三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2020年高三毕业班4月模拟试题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共22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整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史料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建历史真实的各种痕迹。当前,新史料源源不断地被发现,史料范围在逐渐扩展,人们获取史料的途径、方式和速度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进步。然而,史料终究要由人来处理,历史研究者的史料观念直接影响着史料处理和学术研究水平。当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亟须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史料观念。‎ 自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在学术上取得巨大成功后,学术界越来越重视地下出土文献,再加上考古学的兴起与发展,一些人形成了出土文献更能反映历史真实的认知。实际上,出土文献也是人写的,同样存在造伪的可能。相比传世文献,出土文献的优势主要在于没有经过世间流传带来的失真。但也应看到,传世文献在世间流传既有可能导致失真,也有可能经过历代史家的考证去除原来之伪。还应看到,出土文献自己不会说话,需要史家的解读,同样无法避开主观因素。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出土文献比传世文献更能反映历史真实。‎ - 25 -‎ 随着史学研究新领域新视角的拓展、史学新理论新方法的运用,原来不被人们关注的遗存进入了史料的范围,如图片、音像、口述资料等。随着史料范围的扩展,可以利用的史料越来越多,但有的历史研究者对一些基本史料的利用还处于“浅尝辄止”状态,缺乏深入挖掘。史家与史料的关系是一种反复对话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问题的不同、史家认识角度的转换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对同一史料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从中勾稽出来的历史信息也是不同的,一些基本史料是历史信息取之不竭的源泉,也是某一研究领域的基本支撑。因此,史料范围的扩展固然重要,基本史料的深入挖掘、反复研究也不可偏废,直接史料又被称为第一手史料或原始史料,间接史料也被称为第二手史料或转手史料。很多人认为,直接史料价值高,间接史料价值低,因而高度重视直接史料,对间接史料相对重视不够。重视直接史料固然没错,轻视间接史料则不可取。直接史料的稀少是史家难以摆脱的困境,此其一。其二,直接史料也未必符合历史真实,回忆录一般被认为是直接史料或第一手史料,但回忆者的立场及其记忆能力会影响史料的真实性;被来访者受采访者影响,也可能导致失真。可见,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都应得到重视。要广泛搜集各类史料,采取比较的方法比勘史料,先对间接史料下一番细功夫,如此才能了解直接史料的意义,进而有效加以利用。‎ 互联网的出现和数据库的推广,让史料的搜集工作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人们为了尽快获取相关史料,常常围绕自己的选题拟定关键词查找史料。但这也带来了新问题:通过数据库和互联网得到的史料是“查找”出来的,而不是“阅读”出来的,“查找”出来的史料往往会因为缺失史料存在的背景而使研究者不了解史料的语境,难以真正理解史料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容易造成对史料的误读,其搜集与运用,需要采用合理的做法。‎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11月4日第9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是研究史料的主体,树立正确的史料观,对于史料处理和学术研究意义重大。‎ B. 扩展史料范围的同时,历史研究者还可通过对基本史料深度挖掘获得新的理解。‎ C. 要想让回忆录有效地被利用,就要对其下一番功夫,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其意义。‎ D. 互联网的出现和数据库的推广,为史料查找大开了方便之门,也带来新的问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论点的提出是基于史料的用途与研究实际,旨在提高史料研究水平与创新能力。‎ B. 文章第三段以讲道理为主,论证挖掘基本史料与拓展史料都非常重要,二者不可偏废。‎ C. 文章采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从四个角度阐明了对待史料的正确态度。‎ D. 文章总体上采用“总一分”式结构,分论中采用递进式结构,论证层次非常清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不论出土文献还是传世文献,都无法避开主观因素,都存在失真的可能性。‎ B. 研究问题的环境和角度不同,同一个史学家对同一个史料的理解也会不同。‎ C. 间接史料虽不如直接史料价值高,但也是史学研究的重要凭借,不能忽视。‎ - 25 -‎ D. 互联网和数据库查找出来的史料往往缺失背景,造成误读,必须仔细阅读。‎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C项,“要想让回忆录有效地被利用”以偏概全。文章是以回忆录为例来阐明正确对待直接史料应持的态度,而不仅仅是说明如何利用回忆录。此外,文章的表述是“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都应得到重视。要广泛搜集各类史料,采取比较的方法比勘史料,先对间接史料下一番细功夫,如此才能了解直接史料的意义,进而有效加以利用”,可见“采取比较的方法”是比勘所有史料,“下一番功夫”是首先对“间接材料”。‎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分论中采用递进式结构”分析不当。文章分论中采用是并列式结构:第二段论证既要重视出土文献,也要重视传世文献。第三段论证既要重视史料范围的扩展,也要重视史料深度的挖掘。第四段论证既要重视直接史料,也要重视间接史料。第五段论证史料的搜集运用需要采用合理的做法。‎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B项,“研究问题的环境和角度不同”说法不当。第三段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问题的不同、史家认识角度的转换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对同一史料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从中勾稽出来的历史信息也是不同的。”“环境”无中生有。‎ C项,“间接史料虽不如直接史料价值高”曲解文意。原文第四段说:“很多人认 - 25 -‎ ‎,直接史料价值高,间接史料价值低,因而高度重视直接史料,对间接史料相对重视不够。重视直接史料固然没错,轻视间接史料则不可取。”由此可知,作者并没有对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进行价值比较。‎ D项,“互联网和数据库查找出来的史料……必须仔细阅读”曲解文意,文意是搜集运用史料需要采用阅读的做法。‎ 故选A。‎ ‎【点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答非所问、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指出:“世界格局正处在一个加快演的历史性进程之中。和平、发展、进步的阳光足以穿透战争、贫穷、落后的阴霾。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需要认真对待的新威胁新挑战。”正是基于以上前所未有的机遇和世所罕见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又接着庄严宣告:“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人民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以更大的勇气打开国门,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和进步事业敢于担当精神的集中体现。‎ ‎(摘编自《红旗文稿》2019年第17期)‎ 材料二: ‎‎1月17日 - 25 -‎ 至18日,习近平主席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两国领导人达成构建中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政治共识,更加深刻诠释了中缅两国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特殊关系,为两国关系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也预示着双方将为推动国际社会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贡献。“中国一直是我们的好朋友,命运已把我们双方紧紧联系在一起。缅方愿与中方继续同甘共苦,构建命运共同体。”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的话,道出了缅甸人民的心声。《缅甸环球新光报》专门发表社论,认为缅中构建命运共同体将“续写千年胞波情谊的新乐章”。习近平主席同缅方领导人就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进行深入探讨,双方同意统筹推进皎漂经济特区、中缅边境经济合作区、仰光新城和公路铁路、电力能源等互联互通骨架建设,标志着中缅经济走廊从概念规划转入实质建设阶段。‎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年1月19日)‎ 材料三:‎ 当前层出不穷的国际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国家间利益争夺的结果。这种纯粹的国家利益至上的国家利己性考虑,使得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不断沦为外交辞令,许多国家依旧把对本国利益的单纯追求作为国际关系的本质和国家行为的根本动力,导致国家利益观的扭曲。所以,无论从历史上还是现实中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十分困难的。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家间的争夺与斗争可谓屡见不鲜。以中美两国的贸易冲突为例,2018年3月特朗普政府不顾中方劝阻,执意发动贸易战,使得中国的金融业、农业、高新产业等发展产生了大幅度的波动。这种大国之间的博弈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阻碍了国际社会走向真正的命运共同、责任共担。美苏冷战结束以后,治理制度化尽管已经成为全球治理的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但是全球治理制度仍然存在着许多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其展现出的多种弊端,都严重影响了全球性问题的治理进度。目前国际间缺少权威性的立法机构及执法体系,某些国家即使在某一问题上与国际社会达成共识,也难以让所有国家自觉自愿地信守执行。‎ ‎(摘编自参考网‎2019年3月29日)‎ ‎4. 下列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最高领导人最早倡导的,体现了中国人民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敢于为人类文明和进步事业担当的精神。‎ B.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世界格局处在加快演变的历史性进程中,在前所未有的机遇和世所罕见的挑战并存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C. 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新形势下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的更大勇气。‎ D.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宗旨是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精神,使多极化世界进一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最高领导人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就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问题进行深人探讨,中缅经济走廊开始转入实质建设阶段。‎ B.‎ - 25 -‎ ‎ 中缅两国领导人达成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的政治共识,标志着两国为推动国际社会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新贡献。‎ C. 纯粹的国家利益至上是对国家利益观的扭曲,只要这种思潮存在、国家间的争斗就会不断、就会阻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D. 国际间如果有权威性的立法机构与执法体系,就有可能使各国对国际社会达成的共识信守执行,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6.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哪些挑战?你认为应该怎样应对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这些挑战?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答案】4. D 5. B ‎ ‎6. (1)①国家利益的冲突。②国家实力的不均衡。③国际社会治理存在诸多问题。‎ ‎(2)①坚持和平外交政策,为消除国家利益冲突创造条件。②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努力缩小国家实力的差距。③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促进全球社会治理体系的形成。‎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D项,“构建宗旨是……使多极化世界进一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理解不当。 由材料一可以看出,“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是当前世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这一历史潮流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而不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宗旨。‎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B项,“标志着两国为推动国际社会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新贡献”把未然当已然。中缅两国领导人达成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的政治共识,只是“预示着双方将为推动国际社会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贡献”,而不是标志着已经做出了新贡献。‎ 故选B。‎ ‎【6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挑战”从而分析出应对这一挑战的措施。主要信息在材料三,关键句主要有:“这种纯粹的国家利益至上的国家利己性考虑,使得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不断沦为外交辞令,许多国家依旧把对本国利益的单纯追求作为国际关系的本质和国家行为的根本动力,导致国家利益观的扭曲”“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家间的争夺与斗争可谓屡见不鲜”“全球治理制度仍然存在着许多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其展现出的多种弊端,都严重影响了全球性问题的治理进度”“目前国际间缺少权威性的立法机构及执法体系,某些国家即使在某一问题上与国际社会达成共识,也难以让所有国家自觉自愿地信守执行”。材料二“习近平主席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两国领导人达成构建中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政治共识,更加深刻诠释了中缅两国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特殊关系,为两国关系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也预示着双方将为推动国际社会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贡献”从习近平出访缅甸的实例概括出应对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挑战,需要各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扶贫 王馨远 太阳刚爬上东边的树梢,山村就开始活跃起来了。下地干活的、出门探亲的、四下赶集的、开会议事的,织成了一幅山村忙碌图。‎ 乡政府的会议室里,精准扶贫工作组对接见面会正在郑重的气氛中进行。‎ 这次前来对口扶贫的有两个单位——市财政局和市科技局,帮扶对象是荷花坞和侯家屯。‎ - 25 -‎ 荷花坞村支书韩大廉带着村两委成员一大早就到了会场,专等助自己一臂之力的救星出现。‎ 时针刚刚指向8点,陈乡长立即主持会议,并宣布:“市财政局帮扶侯家屯,科技局帮扶荷花坞。”‎ 韩支书听到这个消息,愁云油然而生,立即以上卫生间为借口,蹲在走廊的角落里,悄悄掏出手机发“微信”紧急求见陈乡长。‎ 陈乡长火急火燎地从会场跨到走廊:“老韩,啥事儿,这么急?”‎ 韩支书贴在陈乡长的耳朵边用沙哑的嗓子说:“俺的好领导,开开恩,帮俺调换调换,侯家屯条件稍好点,让科技局驻侯家屯,财政局驻俺们村行不?求您了!”‎ 陈乡长:“为啥?”‎ 韩支书:“这不是明摆着嘛。财政局是财神爷,那是有钱的主;科技局是清水衙门,比俺们村好不到哪里去,三年摘掉贫困村的帽子,担子重啊!”‎ 陈乡长:“扶贫并不是看谁的钱多,而是要为村民找到赚钱的门路,帮咱老百姓走上致富道路。你看,这回财政局就派来一个普通干部,而科技局则是徐大局长亲自带队,还有两个常驻队员。人家是真心实意帮你,你还嫌这嫌那,党性原则跑到哪里去了?这是乡党委集体决定的,必须服从组织安排!”‎ 散会以后,果然不出韩支书所料。‎ 财政局的干部小覃当着大家的面,拿出了五万元现金,递给了侯家屯的侯支书:“这是局里为侯家屯下拨的扶贫款,一定要精准施策,专款专用。下午局里还有个会,我就先不到村里去了,有事电话联系!”‎ 科技局的马局长有些尴尬:“韩支书,咱们科技局虽然是‘清水衙门’,但是,有的是人才。今后三年,这两位小伙子就是你们村的正式村民了,小周是果树专家,小吴是研究旅游开发与管理的。咱们先到村里看看?”‎ 韩支书内心蛮不愿意,脸上却强装笑容:“欢迎到村里指导。”‎ 小周、小吴把党员关系转到荷花坞,很快就跟村干部和广大党员抱成团,并规划了致富方案。小周发挥一技之长,带领全体村民在山坡上种植猕猴桃,一家一户地做思想工作,“一兜一树”地抓技术培训。小吴每天爬山涉水,一盘大卷尺,时刻不离其手,丈量着荷花坞的每一寸土地,在图纸上画来画去,那副仔细认真的样子,似乎描绘着一种希望,一种梦想。‎ 年底,乡扶贫领导小组盘点账目;侯家屯扶贫收入5万元;荷花坞不仅没有1分钱的入账,每户还为购买猕猴桃树苗支出了5千多元。‎ - 25 -‎ 侯书记得意洋洋,韩书记一脸沮丧。‎ 第二年,荷花坞的猕猴桃茁壮成长,像一柄柄绿色的大伞,分布在漫山遍野,长势喜人。小周的注意力从山坡转向了水塘。他到农商银行争取了无息贷款,发动村民每户挖一方池塘,种上莲藕。夏末秋初,“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不久,小吴去年设计的”荷花风情园”入选了市政府乡村旅游开发计划,政府搭台,村民唱戏:满园争艳的荷花,即将挂果的猕猴桃,农家乐餐宿,土法烤制的红薯,垂钓的鱼塘……荷花坞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城里人来了,荷花坞笑了。‎ 年底,乡扶贫领导小组盘点账目:侯家屯扶贫收入5万元;荷花坞平均每户收入5千元以上,其中有卖藕卖莲蓬的钱,有吃饭住宿的钱,有卖土特产的钱。‎ 侯书记羡慕不已,韩书记满面笑容。‎ 第三年,荷花坞猕猴桃挂满枝头,荷花朵朵飘香,游人如织;侯家屯面貌依旧,宁静得出奇。‎ 冬日的午后,太阳远远地悬于空中,为大地增添了丝丝暖意,喜鹊在温暖的阳光下欢快地唱着。乡政府扶贫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如期举行。会议室里,陈乡长进行工作总结:荷花坞平均每户收入5万元,彻底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科技局的小周和小吴分别被授予精准扶贫先进个人的称号;侯家屯脱贫工作不利,拖了乡里的后腿,财政局收回了扶贫款,侯支书作了深刻检查,一脸沮丧。‎ 会后不久,侯家屯也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韩支书莫名其妙地成了扶贫工作先进个人。‎ 原来,韩支书回村之后,决心把本村的致富经验传授给侯家屯,并发动群众,每户捐款两万元,户对户帮扶侯家屯。侯家屯当年就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一段的环境描写,不但交代了“扶贫”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而且为精准扶贫工作组对接见面会的召开渲染了气氛。‎ B. 作者运用对话描写的手法展现韩支书与陈乡长在走廊相会的场面,突出了陈乡长的坚持原则和韩支书保守狭隘的落后思想。‎ C. 小说以“扶贫”为主线组织材料,展开情节,在表现扶贫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暴露出农村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D.‎ - 25 -‎ ‎ 小说故事简单,人物关系也不复杂,很难看出哪个人物是中心人物,但是这个故事和这些人物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8. 小说中的人物是时代生活的缩影,请结合作品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9. 小说是怎样叙述“扶贫”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小周、小吴凭借扎实的工作作风,依托政策和技术对荷花坞进行项目扶持,帮助荷花坞脱贫致富。他们是党关怀贫困地区人民的载体,代表精准扶贫工作者的主流。②韩支书带领党员干部,与扶贫工作组同心同德、共战脱贫,致富不忘帮扶后进单位。他的形象,体现了党的基层干部的主流精神风貌。③陈乡长是普通乡镇干部的形象。他不为韩支书的说辞所动摇,认真贯 彻乡党委关于扶贫工作组的分配决定,体现了基层干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政策和集体决定的党性。 ‎ ‎9. 示例:①运用对比手法。作品拿财政局与科技局的做法进行对比,拿侯家屯与荷花坞脱贫的经过进行对比。这样写,使作品的主题更加突出。②顺叙与补叙相结合。作品以顺叙为主,篇末设一补叙。这样写,能够对上文情节起到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③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这样写,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把复杂的情节表达得清楚明了。‎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保守狭隘的落后思想”分析不当。这里只是表现出韩支书的本位主义思想,“落后思想”程度偏重。‎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 25 -‎ 题干要求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就是分析人物的典型性,小说中的人物虽然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但每个人物都代表了一类人,有其类型化特征,具有典型意义,考生只要分析出人物的典型意义即可。如小周、小吴,根据“小周是果树专家,小吴是研究旅游开发与管理的。咱们先到村里看看”“小周、小吴把党员关系转到荷花坞,很快就跟村干部和广大党员抱成团,并规划了致富方案”“小周发挥一技之长,带领全体村民在山坡上种植猕猴桃,一家一户地做思想工作,“一兜一树”地抓技术培训。小吴每天爬山涉水,一盘大卷尺,时刻不离其手,丈量着荷花坞的每一寸土地,在图纸上画来画去”概括出工作扎实,代表精准扶贫工作者的主流;韩支书,根据“韩支书回村之后,决心把本村的致富经验传授给侯家屯,并发动群众,每户捐款两万元,户对户帮扶侯家屯”“韩支书莫名其妙地成了扶贫工作先进个人”概括出代表基层的党员干部形象;陈乡长,根据“扶贫并不是看谁的钱多,而是要为村民找到赚钱的门路,帮咱老百姓走上致富道路……这是乡党委集体决定的,必须服从组织安排!”代表了坚持原则的乡镇干部形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怎样叙述故事,一般要求回答叙事的角度、叙事的方式、叙事的线索、故事的展开形式等。‎ 首先,叙事人称的选择上,本文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叙述“扶贫”的故事,自由灵活;叙事顺序上,“乡政府的会议室里,精准扶贫工作组对接见面会正在郑重的气氛中进行”“时针刚刚指向8点,陈乡长立即主持会议”“散会以后”“年底,乡扶贫领导小组盘点账目”“第二年”“第三年”概括出小说主体以顺叙为主,只在结尾“原来,韩支书回村之后,决心把本村的致富经验传授给侯家屯……”设置补叙情节,交代前文的内容;叙事手法上,小说选取“荷花坞”和“侯家屯”两个扶贫村作为典型,在扶贫方式、工作成效等方面设置对比,“财政局的干部小覃当着大家的面,拿出了五万元现金”“下午局里还有个会,我就先不到村里去了,有事电话联系”“科技局的马局长……今后三年,这两位小伙子就是你们村的正式村民了,小周是果树专家,小吴是研究旅游开发与管理的。咱们先到村里看看”又重点把财政局与科技局在扶贫做法上作对比,突出小说的主题。如此分析,便可得出答案。‎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点)的方法。步骤一:仔细审题,明确方向。(1)是概括还是分析。“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文本内容做解释。(2)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形象”一词应大于“性格”,它以性格为中心,兼及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等。答形象题时不要忘记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因素。若问的只是“特点”,则略等同于形象特点。步骤二:总体把握,划句分析。确定作者感情倾向是褒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二、古代诗文阅读 - 25 -‎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夏侯胜字长公,东平人。胜少孤,好学,为学精孰,所问非一师也。征为博士、光禄大夫。会昭帝崩,昌邑王嗣立,数出。胜当乘舆前谏曰:“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陛下出欲何之?”王怒,谓胜为妖言,缚以属吏。吏白大将军霍光,光不举法。是时,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谋欲废昌邑王。光让安世以为泄语,安世实不言。乃召问胜,胜对言:“在《洪范传》曰‘皇之不极,厥罚常阴,时则下人有伐上者’,恶察察言,故云臣下有谋。”光、安世大惊,以此益重经术士。宣帝初即位,欲褒先帝,胜独曰:“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①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亡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公卿共难胜曰:“此诏书也。”胜曰:“人臣之义,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议已出口,虽死不悔。”于是丞相义、御史大夫广明劾奏胜非议诏书,毁先帝,不道,及丞相长史黄霸阿纵胜,不举劾,俱下狱。胜、霸既久系,霸欲从胜受经,胜辞以罪死。霸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胜贤其言,遂授之。系再更冬,讲论不怠。至四年夏,因大赦,胜出为谏大夫、给事中,霸为扬州刺史。胜为人质朴守正,简易亡威仪,见时谓上为君,误相字②于前,上亦以是亲信之。尝见,出道上语,上闻而让胜,胜曰:“陛下所言善,臣故扬之。尧言布于天下,至今见诵。臣以为可传,故传耳。”朝廷每有大议上知胜素真谓曰先生通正言无惩前事胜复为长信少府迁太子太傅年九十卒官赐冢茔,葬平陵。‎ ‎(节选自《汉书·夏侯胜传》)‎ ‎【注】①物故:指人死亡②相字:互相以字称呼。‎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朝廷每有大议上/知胜素直/谓曰/先生通正言/无惩前事/胜复为长信少府/迁太子太傅/年九十卒官/‎ B. 朝廷每有大议/上知胜素直/谓曰/先生通正言/无惩前事/胜复为长信少府/迁太子太傅/年九十卒官/‎ C. 朝廷每有大议/上知胜素直/谓曰/先生通正言/无惩前事/胜复为长信/少府迁太子太傅/年九十卒官/‎ D. 朝廷每有大议/上知胜素直/谓曰/先生通正/言无惩前事/胜复为长信少府/迁太子太傅/年九十卒官/‎ - 25 -‎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博士,古代的学官名,执掌殿试组织、国子生学业、政治咨询、祭典活动等事务。‎ B. 乘舆,古代特指天子或者诸侯所乘坐的车子,文中用来代指昌邑王所乘坐的车驾。‎ C. 四夷,古籍中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D. 刺史,官名,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始设于汉武帝时,后为地方官职名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夏侯胜年少而孤,喜欢求师学习。他年少时虽是孤儿,但非常喜欢学习;他做学问专诚仔细,请教的老师不只一个,受到朝廷征召。‎ B. 夏侯胜直言不讳,敢于坚持原则。宣帝即位后要颂扬先帝,夏侯胜认为武帝虽有安国扩疆之功,但对百姓缺乏德泽,不应设立庙乐。‎ C. 夏侯胜擅长经术,乐于传授他人。在被关押时,黄霸恳求向他学习经术,他欣然应允;关在监狱的两个冬天里,他的讲授从不懈怠。‎ D. 夏侯胜平易质朴,不拘礼节。他拜见天子时称皇上为君,在皇上面前敢以字号称呼,入朝拜见天子之后敢把天子说的话对外人说。‎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怒,谓胜为妖言,缚以属吏。吏白大将军霍光,光不举法。‎ ‎(2)陛下所言善,臣故扬之。尧言布于天下,至今见诵。‎ ‎【答案】10. B 11. A 12. C ‎ ‎13. (1)昌邑王很生气,说夏侯胜制造妖言,把他捆绑起来交给有关官吏。官吏告诉大将军霍光,霍光没有动用法典。‎ ‎(2)陛下说的话特别好,我特意宣扬它。尧说的话遍布天下,至今还被传诵。‎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①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②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③ 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句子的翻译是:朝廷中每逢有大事商讨,皇上知道夏侯胜一向正直,对他说:“先生只管发表正面意见,不要顾虑以前的事。”夏侯胜又做了长信少府,调任太子太傅。九十岁时在官任上逝世。“上”皇上,作下一句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A - 25 -‎ ‎;“正”与“言”是定中修饰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长信少府”官职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A项,“执掌殿试组织”解说不当,博士没有这种职能。‎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C项,“他欣然应允”分析不当。原文的意思是,当黄霸提出向夏侯胜学习经术的请求后,夏侯胜先是以犯罪将死的理由拒绝了他,后来听到他的话认为黄霸高尚,才答应教他经术。‎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1)为,制造;缚,捆绑;白,告诉、禀告;举法,动用法典。‎ ‎(2)故,特意;扬,宣扬;布,遍布;见,被。‎ ‎【点睛】文言文翻译常见问题:一是翻译不周全,一是语序混乱,一是不注重上下文。翻译时要注意。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 - 25 -‎ ‎)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夏侯胜,字长公,是东平人。他年少时就成了孤儿,喜欢学习,做学问专诚仔细,请教的老师不只一个。被朝廷征召做了博士、光禄大夫。适逢汉昭帝逝世,昌邑王继位,经常外出。夏侯胜挡住昌邑王的车驾劝阻说:“长久阴天却不下雨,臣下有对皇上图谋不轨的,陛下外出要到哪里去?”昌邑王很生气,说夏侯胜制造妖言,把他捆绑起来交给有关官吏。官吏告诉大将军霍光,霍光没有动用法典。这时,霍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打算谋划废掉昌邑王。霍光责备张安世以为他泄露了机密,张安世实际没说。霍光于是召夏侯胜查问,夏侯胜回答说:“《洪范传》中说‘君王不守法则,惩罚经常会暗中跟随着他,时刻都有攻击皇上的下人,隐讳而不明言,所以说臣下有所图谋。”霍光、张安世非常吃惊,因此更加重视经术之士。宣帝刚即位,要颂扬先帝,只有夏侯胜说:“武帝虽然有安定四方扩大疆土的功劳,但是杀死很多平民百姓,耗尽百姓财力,奢侈腐化没有限度,天下财力空竭,百姓流离失所,死亡达一半之多。蝗虫大规模暴发,没有庄稼的土地好几千里,有的人吃人,积蓄到现在不能恢复。对百姓没有恩德布泽,不应为他设立庙乐。”公卿都责难夏侯胜说:“这是诏书。”夏侯胜说:“人臣对于皇上的义,应该体现在讲真话持正确观点上,不应当迎合顺从旨意。我的议论已经出口,即使死了也不后悔。”于是丞相蔡义、御史大夫田广明弹劾夏侯胜非议诏书,毁谤先帝,不合君臣之道,等到丞相长史黄霸迎合放纵夏侯胜,既不检举,也不弹劾,他们被一 起下到监狱。夏侯胜、黄霸关在监狱时间久了,黄霸想跟从夏侯胜学习经术,夏侯胜以犯罪将死的理由来拒绝。黄霸说:“如果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夏侯胜认为他的话高尚,就教他经术。关在监狱里两个冬天,夏侯胜讲论从不懈怠。到第四年夏天,由于大赦天下,夏侯胜出狱做了谏大夫、给事中,黄霸做了扬州刺史。夏侯胜为人质朴正直,简慢轻忽没有威仪,拜见天子时称皇上为君,在皇上面前错误地互相以字称呼,皇上也因此亲近并信任他。他曾经入朝拜见天子,退朝后把天子说的话对外人说,皇上知道后责备他,他说:“陛下说的话特别好,我特意宣扬它。尧说的话遍布天下,至今还被传诵。我以为皇上的话可以传播,所以就传达了。”朝廷中每逢有大事商讨,皇上知道夏侯胜一向正直,对他说:“先生只管发表正面意见,不要顾虑以前的事。”夏侯胜又做了长信少府,调任太子太傅。九十岁时在官任上逝世,皇上赐给冢莹,埋葬在平陵。‎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西江月·秋兴 - 25 -‎ 无名氏 枝朗菊黄篱纵,霜轻草碧犹擎。雁歌阵阵间和鸣,秋士千寻无影。‎ 闲手常梳颓发,清茶宠辱不惊。诗书笑伴岁枯荣,梦醉夕阳幽径。‎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起笔两句仅十二字,通过六个具有暮秋特色的物象,描绘出一幅鲜明的静景图。‎ B. 上阕写景,调动视觉、听觉的能动性,令人感到虽已深秋但无衰败气氛。‎ C. “秋士千寻无影”一句暗示了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引出下阕对抒情主人公的描写。‎ D. 下阕抓住抒情主人公典型的生活片断进行描写,巧妙地勾勒出人物的形象特征。‎ ‎15. 这首词是如何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答案】14. A 15.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暮年颓发、热爱生活、积极达观、优游自在的闲适者形象。①上阕描写主人公的居所环境,展现其高雅闲淡的生活情趣,渲染一片生机,烘托其积极达观的精神气质。②上阕末句用典,“秋士”指悲秋、感伤迟暮的男子,画面中寻不到秋士的身影,则含蓄表达人物心迹:身至暮年却无迟暮之感。③下阕通过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刻画颓发之人的闲适之情、淡然之色,表现其不拘暮年、悠然自适的形象特点。‎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A项,“六个具有暮秋特色的物象”分析不当,应为五个,即“枝”“菊”“篱”“霜”“草”。‎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特别是诗歌反映出的核心要素以及诗人的基本性格特点,结合塑造人物的手法具体分析即可。‎ - 25 -‎ 上阙“枝朗菊黄篱纵,霜轻草碧犹擎。雁歌阵阵间和鸣”三句是景物描写,“朗”“黄”“碧”等颜色点染了画面,使秋色不颓败;“纵”“犹擎”写出暮秋自然景物的生机;联系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可知其生活的情趣;“秋士千寻无影”意思是,寻不到秋士的身影,“秋士”用典,虽暮年颓发却满怀闲适之情。下阙“梳颓发”是动作描写,“笑”是神态描写,“宠辱不惊”是心理描写,抓住抒情主人公典型的生活片断进行细节描写,塑造了一个热爱生活、积极乐观、优游自在的闲适者形象。‎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生动形象地描写马快弦急、战斗激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列子虽免于步行,但还没有达到逍遥游,因为他“_________”;只有做到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__________ ”,遨游于无穷的境域,才算逍遥游。‎ ‎(3)在《离骚》中,屈原以“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明纵使别人不了解自己,也要坚持美好的本心。‎ ‎【答案】(1)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2)犹有所待者也 而御六气之辩 (5). (3)不吾知其亦已兮 苟余情其信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霹雳、御、辩、已、苟。‎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 25 -‎ 我国历代医家对辛味药物的运用多有心得,有不少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医圣张仲景对于辛味药物的运用就达到了_________的程度,他在《伤寒论》中创造的半夏泻心汤被后世公认为是辛开苦降的代表方,_________调和脾胃、消除胃肠道炎症尤为显效。生活中最常见的感冒,不管是发散风寒的辛温药、还是发散风热的辛凉药,都离不开“辛味”这个主题。已出版的《中药学》教材共载药物484种,属于辛味的就有146种,占全部收入药物的近1/3,可见辛味药物在临床运用中有着_________的地位,以辛味药物为主药的方剂不胜枚举,如治疗感胃的麻黄汤、桂枝汤、香苏散、小半夏汤,治疗湿阻中焦的藿香正气散、平胃散、二妙散、三仁汤,治疗阳虚畏寒的四逆汤、理中九、右归丸、二姜丸等,( )。‎ 药食由于同源,许多常吃的食物同时又是中药,对民间辛味药物、食物的运用也创造了许多经验,民谚“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就是群众_________辛味防病治病经验的写照。‎ ‎17.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游刃有余 对于 不可或缺 应用 B. 得心应手 对于 举足轻重 运用 C. 游刃有余 关于 举足轻重 应用 D. 得心应手 关于 不可或缺 运用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无一不是以辛味药物为将帅的方药 B. 都是以辛味药物作为将帅的方药 C. 这些方药都尾把辛味药物当作将帅 D. 这些方药都是辛味药物被当作将帅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由于药食同源,许多中药同时又是常吃的食物,民间对辛味药物、食物的运用也创造了许多经验。‎ B. 药食由于同源,许多常吃的食物同时又是中药,民间对辛味药物、食物的运用也积累了许多经验,‎ C. 由于药食同源,许多中药同时又是常吃的食物,对民间辛味药物、食物的运用也积累了许多经验。‎ D. 由于药食同源,许多中药同时又是常吃的食物,民间对辛味药物、食物的运用也积累了许多经验。‎ ‎【答案】17. B 18. A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正确理解词义是前提,能辨明语义的轻重、色彩的褒贬、适用的对象的差异等方面是保证。在具体的语境中,考查其搭配是否得当,使用是否得体,照应是否周密是关键。‎ - 25 -‎ ‎“游刃有余”指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存有回旋的余地。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得心应手”指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此处表示张仲景准确熟练地运用辛味药物,应选“得心应手”。 ‎ ‎“对于”是介词,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关于”也是介词,引进某种行为或某种事物的关系者。此处用于引进对象,应选“对于”。 ‎ ‎“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侧重于 表示不能缺少。“举足轻重”指只要脚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形容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侧重于表示地位重要。此处表示辛味药物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地位,应选 “举足轻重”。 ‎ ‎“应用”指适用需要,以供使用。“运用”指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此处 表示群众根据辛味药物的特性进行防病治病,应选“运用”。‎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注意上下句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 整个句群的主语是“方剂”,“以辛味药物为主药的方剂不胜枚举”是总说,“如……”是举例分说。‎ A项,双重否定,加重肯定语气,与上文衔接最好。‎ B项,为一般肯定句,肯定语气不如A。‎ C项,主语“这些方药”承上复指,显得啰嗦;且运用“把……当作……”的句式,疏松了与上文的衔接。‎ D项,主语“这些方药”承上复指,显得啰嗦;且运用被动句式,疏松了与上文的衔接。‎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原句有搭配不当、结构混乱、成分残缺等语病。‎ A项,“创造……经验”搭配不当。‎ B项,结构混乱,第一个分句的主语“药食”还没有陈述完毕,第二个分句又另起炉灶。‎ C项,最后一个分句主语残缺。‎ - 25 -‎ 故选D。‎ ‎20.请说明下面漫画的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不超过120个字。‎ ‎【答案】一间蜡梅盛开的茅草屋半开着门,一位面戴口罩的童子摆着手说:“疫情严重,谢绝来访!”面戴口罩、“四”顾茅庐的刘备、关羽、张飞被拒之门外。寓意抗击新冠肺炎时期“不走亲不访友”,表达了科学防控,全民参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具体考查对漫画的理解,解答此类问题,应当先对图画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并提取有效信息,关注图画细节。解答图片赏析题,除了要注意画面细节,还要细心审清题目的要求,抓住题眼,确立重点。要根据题干的指令要求和题目所给的条件以及图中所示的内容去找答案,不能抛开题中的条件、图形和作者意图,只凭自己的想当然。‎ 这是一幅题为“‘四’顾茅庐”的漫画。说明漫画内容的题型注意表达方式是“说明”,要把画面的每一项内容表述清楚,尤其注意细节:“蜡梅盛开”“茅草屋半开着门”“戴口罩”,画面中的语言文字“疫情严重,谢绝来访!”等。‎ 概括寓意的题型,考生应根据漫画的特点,与现实生活作合理的类比联想,如本题,根据“四”顾茅庐的标题、“疫情严重,谢绝来访!”的文字提示,合理联想可知被拒之门外的是刘备、关羽、张飞,再联系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现实,可知漫画表达的寓意是“不走亲不访友”的科学防控。‎ ‎【点睛】‎ - 25 -‎ 寓意类漫画是以自然现象或景物作为创作素材的,它往往是影射社会生活中的某类人或某一现象。对这类漫画,应跟现实生活作合理的类比联想,注意画面形象的类比象征义。答题技巧:①概括主题的方法 ,概括画面的主题,先要认真细致的观察分析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讽刺或颂扬的对象或行为(有标题的,一般多是标题),然后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通常要采取联想的方法,由物及人,彰显意义。描述画面的原则,描述画面,具体说就是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画面的内容。描述时要贯彻以下原则:注意对象,留意方位,按照顺序,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人民网柳州‎2020年1月21日电:2019年以来,柳州市持续推进重大人才工程,成功举办首届龙城人才周活动,开展第九届“优秀人才接触柳州活动”等16项引才育才活动;成功举办第三届广西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问计专家暨“双百人才工程”专家服务柳州行活动,促成合作项目14个;成功引进国家特聘专家曹海平博士、国家重点实验室杨世林教授及其团队,分别给予项目资助资金3000万元,并成功引进国家级人才杨亚涛博士及其团队,高端人才团队持续集聚柳州。‎ ‎【答案】2019年,柳州市举办一系列人才引进活动,高端人才团队持续集聚柳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在作答时,首先要通读段落,了解文段的内容。其次,要根据文章内容划分层次,把每个层次的关键信息,勾画出来。最后,按要求组织答案。‎ 本题属于新闻材料,根据新闻材料的六要素筛选信息。通读材料可知,关键词是“‎2019”‎“柳州市人才引进”,材料有3个并列的分句组成,根据“成功举办……活动”“开展……活动”“成功引进……”概括出“柳州市举办一系列人才引进活动”;再根据字数的要求筛选出事件的意义(结果)“高端人才团队持续集聚柳州”。据此整理答案即可。‎ ‎【点睛】语段压缩、概括的题型,解答此类问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诗歌,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也许(节录)‎ 舒 婷 也许泪水流尽 - 25 -‎ 土壤更加肥沃 也许我们歌唱太阳 也被太阳歌唱着 也许肩上越是沉重 信念越是巍峨 也许为一切苦难疾呼 对个人的不幸只好沉默 也许 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 我们没有其他选择 你品读这首诗产生哪些联想或感触呢?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触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诗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青春对话责任 也许为一切苦难疾呼/对个人的不幸只好沉默/也许/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我们没有其他选择——题记 在今年,在这个冬春交替的季节里,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母亲却正在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大的灾难——新型肺炎。在这危难时刻,无数年轻人告别亲人,把安危置之度外,义无反顾奔赴抗“疫”第一线。他们留给家人远去的背影,定格成一帧帧精彩的感人画面,成为今年春节里最美的风景。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责任的力量。‎ 自古以来,我中华民族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不论是外族的入侵还是本民族内的自然灾害。但是,不论是再强悍的“豺狼虎豹”入侵,还是多么凶猛的自然灾害,都没有将我中华民族击倒。虽然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母亲在这一次次的侵袭中被蹂躏得体无完肤,但她从没有被真正的击倒,因为她倔强的性格和顽强的生命力的背后,是亿万万我华夏子女的抛头颅,洒热血的勇毅前行,是对于民族的责任!‎ 我想,在今天的华夏儿女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抗击病毒疫情危机之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责任:“2003年,我还太小,17年后刚刚好。”在来势汹涌的疫情面前,不少90后选择“逆行”,奔赴抗击疫情一线。“如有不幸,请捐献我的遗体研究攻克病毒。”武汉科技大学天佑医院肿瘤科95‎ - 25 -‎ 后的年轻护士李慧,在疫情严重的时间节点上,主动请缨,要求到任务重、风险高的呼吸二病区参与一线工作。为避免交叉感染,节约穿防护服的时间,90后女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神经内科护士单霞剃光了及腰长发,她说:“头发没了可以再长,现在首要问题是保护好自己的同时,尽力量去救更多人。”今年24岁的佘沙是2008年汶川地震幸存者,也是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内科四病区的一名护士,在医院征集援助武汉的医护人员时,她主动请战,“因为我和其他护士不一样,我是汶川的呀!”一句话,感动了无数人。‎ ‎“不计报酬,无论生死!请战,上一线!”这些在“前线”为我们守关的“可爱的人”,也不过是父母眼中的孩子,心中的宝贝。而此时,他们用肩膀扛起重担,守护着更多的人。他们是我们的旗帜和榜样!‎ 在这场疫情之中,我眼中看到的不仅仅是灾难,还有国民的责任!年轻一代人的责任!正是这种对于国家的,对于民族的责任,才让我中华民族倔强而顽强的蓬勃富强发展!‎ 鲁迅曾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 此刻的我们,也将从上一辈的手中接过大旗,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做一个有温度、有情怀、有担当的青年人,成长为中国的脊梁!在中华的大地上,褪去冬日的瑟缩,迎春花将会绽放给我们一个别样美丽的春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 审题:所选材料是一首现代诗,诗歌连续使用三个“也许……”,形象地表现生活的苦难现状,下一句形成语意转折,“土壤更加肥沃”“也被太阳歌唱着”“信念越是巍峨”,表达了积极乐观的情感主题;最后两个诗节“也许为一切苦难疾呼/对个人的不幸只好沉默”“也许/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我们没有其他选择”表达了一个人活着不能为自己活,要有责任感,那不可抗拒的召唤,是自己人生唯一的选择,这就是一个豪迈的人生。这首诗诗风朴素而自然,淡淡的话语里蕴含着人生的无限哲理,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诗人内心的真挚情感。根据对诗意的理解,考生可以围绕“苦难与希望”“付出与回报”“人生信念”“使命与担当”等话题来写作。世事艰难,可是对于信念的执着追求,对于责任的傲然背负,终是人生中最为自豪的自我肯定。表达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 - 25 -‎ 参考立意:①苦难与希望共存:反思苦难的积极意义。②付出与接受(回报、支持)是双向的:我们需要彼此心灵真诚的付出。③坚定信念,勇于担当。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肩负使命与责任,选择崇高。‎ 参考素材:‎ ‎(1)当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汹涌来袭,是他们选择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我们筑起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阻挡病毒前进的脚步。他们是白衣战士,从九零后的姑娘到八十四岁的钟南山院士,他们响应号召,奋勇直前,九死不悔,用生命护佑我们的生命和健康。他们是火神山医院的建设者,他们是疫情防控物资的供应者,他们是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者……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们舍小家为大家,英勇地冲锋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有人为你负重前行。”让我们向勇士们致敬!让我们携手同心,众志成城,共同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2)很多人常常庆幸生活在太平盛世,很多人常常感慨岁月静好,可是我们知道“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在负重前行”。还记得,2008年汶川地震时,救援士兵背影的坚毅;还记得,2015年天津爆炸事故时,消防战士背影的决然;还记得,2019年四川大凉山火灾时,消防战士背影的无畏……当灾难带着恐惧、无助向毫无防备的我们袭来时,无数的逆行者挺身而出、迎难而上、负重前行,他们用实际行动给我们吃下一颗定心丸。如今,面对武汉的可怕疫情,我们始终坚信这场灾难很快会过去,中国会变得越来越好,因为我们有无数防疫一线医务工作者正在逆行武汉、奋战武汉,为我们的健康生活奋斗着!‎ ‎(3)或许谈及责任,我们会直接将它与社会、与国家联系起来,其实不然,从一开始,那一颗扣子就已准备——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品读着生活的滋味,担负着生命的责任,因为对父母的责任,我们呱呱落地;因为对社会的责任,我们日夜苦读;因为对朋友的责任,郭周宁愿选择死亡;同样因为对自己的责任,桑薇信守对生的承诺。‎ ‎(4)青春是热情奔放,责任却坚定如山;青春是神采飞扬,责任却使人眉字紧锁;;青春的你有时以挥霍光阴来显示洒脱,责任却让人感叹人生的厚重与珍贵。心中怀揣梦想,无论前方是狂风骤雨,还是鸟语花香,我们都心想着一个目标:实现理想,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因为我们有别样的青春,有自我的责任!‎ 结构示例:《青春对话责任》,议论文文体。文章引用舒婷《也许》中的诗句作为题记,开篇从年轻人的抗疫中看到了责任的力量,引出话题。正文部分,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民族信念、责任的力量和意义,然后转入现实的分析,以青年人在抗疫中的表现为例,他们的守护、奉献、担当就是责任的力量。结尾号召年轻一代有温度、有情怀、有担当,成长为中国的脊梁。‎ - 25 -‎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2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