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成都外国语学校 2019—2020 学年度下期半期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用时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 2B 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8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让传统村落走向现代走向世界 当前,传统村落面临的当务之急依然是严格保护。对传统村落进行严格保护,一方面需 要开展传统村落谱系研究,对重要村落进行测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精细化记录和 管理,把传统村落中有价值的内容进行进一步明确。另一方面则要健全传统村落保护体系, 分级分类,精准保护利用。对于有价值的传统村落,要保护好传统风貌,充分挖掘特色,适 度恢复和还原,采取有机更新的方式逐步修复、提升村落,促进传统建筑的改善利用。 让传统村落走向现代,离不开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当前历史村镇最突出 的矛盾之一,就是居住者对现代生活的要求与历史文化的冲突。对此,我们要重点研究和突 破,进一步提升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包括加强公共服务,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配设小型综合体;盘活利用闲置房屋、集体用地等。通过优化调整适宜的产业,促进传统村 落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建立品牌;要鼓励支 持传统手工业、提高附加值;重点开展民宿、旅游、康养、度假、休闲、“互联网+”等新产 业模式。此外,积极拓展传统村落利用模式,如承担各级文化部门活动场所、老年活动机构、 中小学生教育基地、校外拉练场地、文创基地、民宿等功能,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让 村落用起来、活起来。 传统村落是珍贵的农耕文明遗产。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让传统村落融入未 来,在新格局下进行功能定位,重新融入城乡发展,是今后的一个重要议题。传统村落要在 城乡融合背景下实现不断发展,这是对传统村落最好的保护。因为发展才能体现传统村落的 价值,发展才会让传统村落传承下去。未来,历史村镇将和现代城市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并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特色保护类和重要聚焦点,在未来的城乡格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 2 - 带动城乡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发展旅游依然是当下传统村落最现实的保护与发展手段 之一,但仍需要在品质提升、健康引导上下功夫,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更不能 为招徕游人任意编造和添加与村落历史文化无关的“景点”。 面向未来,要依靠传统村落的智慧来指引美丽乡村建设,在风貌特色方面,利用适合新 民居的创造和推广的方式进行形象易懂的指导,多采用传统的建造、生产、生活的方式传承 和延续传统村落。今后,我们要尝试把传统村落推广成为世界旅游的主要目的地,要积极促 进传统村落的国际传播,推动传统村落申报世界遗产,采取措施引进国外游客,将传统村落 推向世界,提升传统村落的旅游品质。通过加强宣传、打通渠道、完善设施,让传统村落融 入世界旅游大循环,也让世界了解中国丰富多彩、数量庞大的农耕文化遗产,了解中国美丽 鲜活的传统村落。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要深入开展研究,构建和完善传统村落保护体系,分级分类,精准保护利用。 B. 对于有价值的传统村落,要保护好传统风貌,充分挖掘特色,尽可能地恢复和还原。 C. 传统村落是珍贵的农耕文明遗产,因此我们不能对传统村落进行过多旅游开发。 D. 历史村镇和现代城市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在城乡格局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从两个方面阐述了我们对传统村落进行严格保护需要开展的工作。 B. 第二段通过大量举例阐述了我们如何进一步提升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 C. 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传统村落发展旅游需要提升品质,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 D. 全文层层递进,阐述了传统村落如何严格保护,不断发展,面向未来和走向世界。 3. 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传统村落进行严格保护,需要明确有价值的内容并健全保护体系。 B. 传统村落在城乡融合背景下实现不断发展,就会让传统村落传承下去。 C. 探索新产业模式,拓展传统村落利用模式,可以促进传统村落的发展。 D. 我们既要传承和延续传统村落,又要让传统村落走向现代融入世界。 【答案】1. A 2. C 3. B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 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 - 3 - 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B 项,曲解文意,“尽可能地恢复和还原”有误。由第一段“对于有价值的传统村落……适度 恢复和还原”可知,作者的观点是“适度恢复和还原”。 C 项,无中生有,“我们不能对传统村落进行过多旅游开发”于文无据。 D 项,未然误为已然,“历史村镇和现代城市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有误。由第三段“未来, 历史村镇将和现代城市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并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特色保护类和重要 聚焦点,在未来的城乡格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带动城乡发展”可知,原文关键词“未 来”“将”等表示还未发生。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 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 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C 项,第三段主要阐述的是传统村落要在城乡融合背景下实现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发展旅游 需要提升品质,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只是发展旅游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非主要内 容。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 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 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B 项,选项过于绝对化。由第三段“传统村落要在城乡融合背景下实现不断发展,这是对传统 村落最好的保护。因为发展才能体现传统村落的价值,发展才会让传统村落传承下去”可知, “发展”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选项过于绝对化。 故选 B。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 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 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 - 4 - 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 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 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2 小题,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 SARS 已经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人们对 SARS 的来源有过很多的猜测,实验室也被 列为怀疑对象。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研究员陈继明告诉《中国科学报》,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 SARS 病毒是人为制造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彻底排除人为制造的可能。“首先,有不少实验 室,包括美国、欧洲或中国数十家实验室,能够人为制造多种危害极大的病毒,而且人为制 造这些病毒不需要特殊材料和设施设备,费用也很少。”他说。 一些科学不端、不察行为,甚至有组织的科学不端、不察行为,屡见不鲜,这也导致人 们对现今很多新发的传染性疾病有越来越多怀疑。“比如 2009 年导致全球流感大流行的病毒, 就被人们怀疑是人为制造的,”陈继明说,“这是因为至今未发现这个基因组上看似猪的病毒 确实来自猪群的实际证据。而且这个病毒的‘父亲’和‘母亲’历来分居在欧亚和北美两处, 至今也没有发现它们在‘同居’的迹象,那么它们生下这个‘孽子’的概率应该很小。” 此外,有不少危害极大的病毒,包括埃博拉病毒、SARS 病毒、尼帕病毒,能够在人群中 快速传播 H5N1 亚型的禽流感病毒,以及 1918 年引起全球数千万人死亡的、对人有神经毒性 的 H1N1 亚型流感病毒等,都被一些实验室复制出来了;这类行为已经遭受诸多人士的广泛关 注,甚至谴责。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所长曹务春表示,在 2004 年实验室感染事件发生后, 有人就说 SARS 是源于实验室泄漏。“我与一位长期研究 SARS 冠状病毒的英国专家专门探讨 过这个问题。他认为人造病毒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 SARS 病毒是 RNA 病毒类中基因组最大的 病毒,现在的技术水平很难操控。”曹务春说。 俄罗斯的一些专家则认为 SARS 病毒来自实验室的可能性较大。因为,SARS 来无影去无踪, 不符合一般的传染病流行规律。一般的传染病流行,在大的流行风波发生后总会再经历一个 小的流行风波,也就是说总会持续几年。SARS 显然不是这样。从这一点看,SARS 病毒不太像 自然发生的病毒。 (摘编自《SARS 溯源猜想》,中国科学报 2013 年 4 月 12 日,有删改) - 5 - 材料二: 衡量一种传染病的影响,一个粗糙的思路是考虑两个维度:毒力和传播力。前者衡量的 是如果一个人一旦患上该传染病,症状的严重程度;后者衡量的是一个人有多大概率会得上 这种疾病。 新冠病毒肺炎的毒力目前有一些粗糙的估计。在最初患病住院的 40 多人当中,病死率高 达 15 ,重症监护的比例超过 30 ,都已经超过了 SARS 的水平。但是如果综合考虑更多症状 轻微的患者的话,综合病死率目前在 3 左右,远低于 SARS(10 )和 MERS(35 )的水平。 而关于这种病毒的传播力,有一个相对简便的定量指标,叫基本传染指数(R0),代表在 没有外力干预的条件下,一个感染者平均而言能够传染给几个人。可想而知,R0 越大则意味 着传播力越强,如果 R0 小于 1,则意味着这个疾病会慢慢自我消亡。作为对比,这里列举了 几个人类历史上重要的传染病的传播力数据:麻疹(12-18),天花(3.5-7),流感(2-4), SARS(2-5)。世界卫生组织对新冠病毒肺炎在 1 月 23 日给出过一个粗糙的估计在 1.4-2.5 之 间,也就是说它的传播力远不如 SARS。 (摘编自新华网《新型冠状病毒的来龙去脉》2020 年 1 月 29 日,有删改) 材料三: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敬畏生命的精妙论述。例如,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云: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唐代孙思邈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 德逾于此”等。这些观点,也引起了西方学者的高度关注,德国哲学家施韦泽提出:“中国 伦理是人类思想的伟大成就。较之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中国思想都走在了前面……并且赋予 了爱还要涉及生灵及万物的内涵。”他认为中国的伦理学者早就确定了人对动物的义务和责 任。例如,他指出孟子以感人的语言表达了对动物的同情,列子认为动物心理和人类心理的 差别并不很大,杨朱反对动物只是为了人及其需要而存在的偏见,《太上感应篇》提到了《月 令》“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的要求。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施韦泽明确提出敬畏生命的概念,他基于欧洲传统思想认为道德关 系只限于人类自身,把动物、植物等生命形态置之度外的缺陷,认为世界不仅是过程,而且 是生命,倡导一种对所有生命都承担起责任的伦理学。因此把“敬畏生命”作为当代生命伦 理学的核心范畴是可行的。 …… 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人民已经充分动员起来,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 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正在取得积极成效。特别是广大医护人员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 - 6 - 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成为阻击疫情的中坚力量,也是全社会学习的榜样。而 从当代生命伦理学体系构建的角度看来,这也是一个从敬畏生命到敬佑生命的深化、丰富和 发展过程。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攸关全体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时刻,伦理学工作者要与 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在事上磨炼”,把“敬畏生命”的信念落实为“敬佑生命”的行动, 向面对重大传染病威胁义无反顾、舍己救人的医护人员学习,团结一心、排除干扰,直至最 终战胜疫情。 (摘编自《新冠肺炎疫情的生命伦理学思考》,《光明日报》2020 年 02 月 17 日 15 版,作 者陈泽环,有删改)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很多新发的传染病导致人们怀疑一些科学不端、不察行为,SARS 等病毒被实验室复制出来 的行为受到关注和谴责。 B. 基本传染指数是一个判断病毒传播力相对简便的定量指标,因此在抗击新冠病毒肺炎时可 以采取外力干预的办法降低 R0 指数。 C. 孟子、列子、施韦泽等认为人应该敬畏生命,同时人应该承担起对动物的义务和责任。《黄 帝内经》、《月令》等典籍也有此观点。 D. 材料三以全国人民打响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作为事例,来论证全国上下要团结一心、 排除干扰,最终战胜疫情。 5.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人类怎样才能应对流行病毒。 【答案】4. D 5. (1)加强对科学家的人文教育和对实验室的监控,监督、制止、谴责 一些科学不端、不察行为,避免人为制造灾难。(2)传染病发生后,加强外力干预,尽量避 免易感人群互相接触,降低基本传染指数。(3)重视生命伦理学,加强敬畏生命教育,引导 人们尊重生命,敬佑生命,承担起对动物的义务和责任。(4)全民动员,团结一心;发挥医 护医护人员的中坚力量。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各段材料的主 要内容,辨析其中的异同点。之后浏览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 D 项,“来论证全国上下要团结一心、排除干扰,最终战胜疫情”错,原文中以全国人民打响 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作为事例来论证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是如何“敬畏生命” - 7 - 的。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 明确题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 整体理解答题。最后不要忽略了材料的出处,有时材料出处的标题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材料的 主要内容,甚至标题就是材料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的第三自然段中“一些科学不端、不察行为,甚至有组织的科学不端、不察行为,屡 见不鲜,这也导致人们对现今很多新发的传染性疾病有越来越多怀疑”可知,应大力度加强 这方面的监管力度;材料二的第一和三自然段中“衡量一种传染病的影响,一个粗糙的思路 是考虑两个维度:毒力和传播力”“而关于这种病毒的传播力,有一个相对简便的定量指标, 叫基本传染指数(R0),代表在没有外力干预的条件下,一个感染者平均而言能够传染给几个 人”可知,避免易感人群互相接触,降低基本传染指数尤为重要;材料三的一二自然段中“中 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敬畏生命的精妙论述”“把“敬畏生命”作为当代生命伦理学 的核心范畴是可行的”可知,要引导人们尊重生命,敬佑生命,这也是应对流行病毒的关键 环节;材料三的第三自然段中“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正在取 得积极成效。特别是广大医护人员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 神,成为阻击疫情的中坚力量,也是全社会学习的榜样”可知,强调的是这是一场人民的战 争,需要众志成城,尤其广大医务人员的作用不可忽视。此题围绕着这几点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可参考以下技巧: 1.关注材料的标题出处。2.概括材料中心,理清材料关系。3.客观题要了解设误方式,包括 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夸大缩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淆时态、偷换概念、因果混乱。4. 主观题要遵循审题干、定范围、选要点、巧归纳的步骤。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篱笆青青 宋长征 ①篱笆青青,来自乡村的深处,青绿着,蜿蜒着,像一条绿色的丝带,拴住乡村的暖, 拴住庄户人的脚步,拴住千里万里之外游子的心。你见过山的险峻,见过海的宽广,却不一 定见过一围小小的篱笆,纤细,温柔,一如母亲慈爱的眼神。等你走近了,等你放下手中的 - 8 - 行囊,你禁不住要停下来,在这小小的篱笆旁,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远方的亲人。 ②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段小小的竹林。青青的叶子,细细的竹节,繁密或稀疏的枝条, 透过去,能看见鸡的逡巡、鸭的悠闲,或许还有一条狗戒备的眼神。忽而,篱笆深处闪过一 张朴实的面孔,和蔼的女主人会用浓浓的方言问你:渴了,还是累了,要歇歇脚?庄户人家的 日子散乱,不过水是甜甜的。没错,甜津津,凉丝丝,你不要介意隔着竹篱递过来的青瓷大 碗,井里汲取的凉水混着竹的清新,沁人心脾。 ③竹篱内外,陌生也变得如此温馨。 ④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棵棵紧密相连的花椒树。尖尖的针刺均匀分布在相互交错的枝丫间, 不挡风,不挡雨,却可以忠实守护好自家的小院。院子里的枣树挂满了果儿,红的青的真好 看,馋杀了几个调皮的乡下小子,他们围着花椒树篱笆转了好几圈儿,就是没找到一个可以 下手的地方。这些,树篱都看见了,只是不想说,但等八月十五的当口,卸枣果儿,主人自 会提了满满一篮子,东家西家,左邻右舍,无论哪个乡下的捣蛋鬼都能咀嚼上甜丝丝、脆生 生的大红枣。 ⑤花椒树上已然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的小花椒,红红的,秋风里飘着麻酥酥的香味儿。 ⑥一丛篱笆可能是一串长长的豆角丝瓜架。父亲随便插了一圈小木棍,母亲在春天撒上 种子。单等着春风吹,单等着夏雨下,长长的木篱笆上开满了花,有吊瓜花,有丝瓜花,有 紫红如梅朵的梅豆花。要不人说乡下的母亲辛苦呢——见缝插针地打扮了一下,就给小小的 农家小院牵来一篱笆美丽的花。蜜蜂嗡嗡飞,蝴蝶对对舞,偶尔也有一只小虫子躲在花篱的 深处,弹起柔柔的丝弦。 ⑦繁花锦簇的木篱笆是母性乡村优雅的蕾丝花边,掩映间,羞怯不语。 ⑧红红的朝阳升起来了,一声鸡啼唱破了黎明,一刹那,乡村沐浴在七彩云霞下,鸟儿 们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歌声婉转,流淌着多情的音符。我自散发着谷物香醇的梦里醒来, 绕着青青的篱笆看了又看,像读一首诗,像欣赏一幅画,像听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每片叶 子都是清新的,每朵花都飘散着清香。就连晶莹的露珠,一旦亲近上青青的篱笆,也会久久 舍不得离去。它快乐地从高处滑落,落在低处的叶面上,又调皮地跌落在篱笆下青青的草丛 里;又或许被几只早起的蚂蚁匆匆抢了去,分享着自然母亲赐予的芳醇。 ⑨花墙,当我想起这个词来,青青的篱笆把我包围在幸福的记忆中央。我知道,乡村是 贫穷的,但乡村又是那样质朴。每一个村庄有每一个村庄的气息,每一个村庄都会有几条青 青柔柔的篱笆墙。春天,你推开料峭的春寒,跟墙角的爬山虎较着劲儿,和田野里的庄稼打 个赌——一定要把乡村打扮成如花的女儿。秋天,你怎能拒绝篱笆上面青青红红的果实,长 - 9 - 长的丝瓜,爬一路结一路,点缀其间;紫红的梅豆,站在最高处,像一面面飘扬在风中的旗帜。 母亲呢,正忙着招呼路过篱笆门的大娘婶子:“多摘点,多摘点,你看这篱笆要压塌了呢!” ⑩平原的乡下,不见山不见水,唯独随处可见青青的篱笆。土墙呢,嫌太厚,嫌太重, 让人感觉不到一丝轻松;砖墙呢,嫌太高,嫌太冷,有点不近人情;只有篱笆墙的影子,青青 细细柔柔长长,像过也过不完的青葱岁月。我从乡下走来,深深懂得篱笆墙的弱德之美:不 与人争辩,也不自惭形秽,只要心中永驻春天,生命的青绿会一直蔓延。 轻轻地,当我的眼神再次抚摸青青的篱笆,刚好暮色渐浓,一弯新月升起在村庄的上 空,皎洁的月光洒在屋檐上,流泻在安静的庭院中,穿过岁月那围青青的篱笆,投影在我安 静的思绪里。这一生,是不是我也会拥有自己的篱墙,一丛青青的竹,或一排密密的小树, 抑或一堵开满春天的花墙,清与浊,真与假,善与恶,都不会轻易逾越。 我只愿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 (选自《美文欣赏》,有删改) 6.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点题,作者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了远方的亲人,由此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即表达了对乡村、对亲人的怀念和敬佩之情。 B. 在第⑦段中,作者运用了拟人和借代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繁花锦簇的木篱笆给 母性乡村带来的优雅感与含蓄美。 C. 作者以土墙的厚重、砖墙的高大冷漠衬托篱笆墙,突出了篱笆墙的青细柔长和温情等特点, 抒发了作者对篱笆墙的喜爱之情。 D. 作品的结尾出乎意料,似乎不在情理之中。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暗示我们不能破坏乡村, 而要让篱笆阻隔喧嚣,守护乡村。 7. 本文在表达上很有特点,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以第⑧段为例分析其表达技巧。 8. 文章最后一段说“我只愿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请探究其深刻含意及作 用。 【答案】6. C 7. ①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篱笆比做“一首诗”“一幅 画”“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赋予鸟、露珠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篱笆的优雅之 美,表达了作者对篱笆和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②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细致地描绘了 乡村早晨的美好景色,感染力强,引人入胜。 8. 深刻含意:①由篱笆墙的弱德之美——不与人争辩,不自惭形秽以及打扮乡村、守卫乡村 联想到自己,希望自己也能像篱笆墙一样,在生命中摒弃假恶浊,坚守真善清。②与篱笆相 - 10 - 守,实际上是守住心灵。守住心灵,就是守住内心的宁静、本真,不要让物欲膨胀了我们的 内心,不要让浮躁扰乱了我们的本性。③与乡村相守,就是守住乡村文化。守住乡村文化, 远离现代城市喧嚣,在淳朴的乡村尽享人情之美、本真之美。 作用:①结构上:照应前文,总结全文,篇末点题。②内容上: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远 离污浊、虚假、丑恶,坚守心灵的宁静,永葆真诚、善良、质朴的思想感情。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层次的概括, 思想情感赏析、写作手法的评价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正确 的一项是”,然后浏览每个选项,比照文章内容再逐一进行分析。 A 项,由第一段“在这小小的篱笆旁,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远方的亲人”可知,第①段 借篱笆会引起你对远方亲人的怀念,表达作者自己对篱笆、对亲人的热爱之情。作者身处篱 笆与亲人之中,不能说是“怀念和敬佩”。 B 项,“借代”错,“繁花锦簇的木篱笆是母性乡村优雅的蕾丝花边,掩映间,羞怯不语”中, 应为比喻修辞,是比喻中的暗喻,将“木篱笆”比作“蕾丝花边”。 D 项,结尾并非出乎意料,而是在情理之中,这一点从上文作者对乡村充满热爱的描写中可以 看出。最后一段“我只愿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写的是“我”与“篱笆”、 “乡村相守到老”,并不是“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抒情手 法以及语言特点等方面着手分析。然后浏览文章,明确答题区间,对表达技巧进行标注。在 整理答案的过程中,应首先点明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并解释其效果。 题目中应注意“多种”“表达技巧”,学生应分条作答,注意不要丢点。 “鸟儿们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歌声婉转,流淌着多情的音符”中运用拟人手法,拟人,赋 予鸟、露珠以人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我自散发着谷物香醇的梦里醒来,绕着青青的篱笆看了又看,像读一首诗,像欣赏一幅画, 像听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一句,运用了比喻、排比修辞,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个角度 细致地描绘了乡村早晨的美好景色。比喻,把篱笆比做“一首诗”“一幅画”“一曲古典的 - 11 - 乡情乡韵”,“一首诗”“一幅画”“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又构成排比,生动形象地描写 出篱笆的优雅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篱笆和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鸟儿们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歌声婉转,流淌着多情的音符”从听觉角度进行描写;“我 自散发着谷物香醇的梦里醒来,绕着青青的篱笆看了又看,像读一首诗,像欣赏一幅画,像 听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从视觉角度进行描写;“每片叶子都是清新的,每朵花都飘散着清 香”从嗅觉等角度进行描写。通过多角度细致地描绘了乡村早晨的美好景色,有形有色,有 声有味,感染力强,引人入胜。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语句意蕴及其作用的探究能力。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 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种题型可以说“逢散文阅读题必有之”。这样的考 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作用方面,需结合句子或段落 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有指定就问题回答,没有指定,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内 容上,内容的充实作用;主题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结构上,呼应前 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等。 此题要在整体感悟文章主题“守住心灵的真善美”基础上,进行品读与理解。从“与篱笆相 守”“与乡村相守”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由第十段“我从乡下走来,深深懂得篱笆墙的弱德 之美:不与人争辩,也不自惭形秽,只要心中永驻春天,生命的青绿会一直蔓延”可知,篱 笆不与人争辩、不自惭形秽。由第十一段“这一生,是不是我也会拥有自己的篱墙,一丛青 青的竹,或一排密密的小树,抑或一堵开满春天的花墙,清与浊,真与假,善与恶,都不会 轻易逾越”可知,通过篱笆打扮乡村、守卫乡村。而与篱笆“相守”,就是要学习篱笆的品 格,守住内心的宁静、清洁、本真心灵,远离浮躁;“竹篱内外,陌生也变得如此温馨”可 知,乡村生活有着人情美,真善美,对于与乡村相守,就是“爱护”,爱护乡村,远离尘嚣。 作用:该语段为文章的最后一段,从结构的角度看,可以其与文章题目“篱笆青青”相照应, 与前文对篱笆乡村的描写相照应;从内容的角度看,主要是对主旨“守住心灵的真善美”的 深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4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浮槎山水记 欧阳修 - 12 - 浮槎山在慎县南三十五里,或曰浮阇山,或曰浮巢山,其事出于浮图..、老子之徒荒怪诞幻之 说。其上有泉,自前世论水者皆弗道。 余尝读《茶经》,爱陆羽善言水。后得张又新《水记》,载刘伯刍、李季卿所列水次第,以 为得之于羽,然以《茶经》考之,皆不合。又新,妄狂险谲之士,其言难信,颇疑非羽之说。及得 浮槎山水,然后益以羽为知水者。浮槎与龙池山,皆在庐州界中,较其水味,不及浮槎远甚。而 又新所记以龙池为第十,浮槎之水弃而不录,以此知其所失多矣。羽则不然,其论曰:“山水上, 江次之,井为下。山水: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言虽简,而于论水尽矣。 浮槎之水,发自李侯。嘉祐二年,李侯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因游金陵,登蒋山,饮其水。 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所谓乳泉、石池漫流者也。饮之而甘,乃考图记, 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余报之曰:李侯可谓贤矣。 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 此山林者之乐也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 而获乐于斯。彼富贵者之能致物矣,而其不可兼者,惟山林之乐尔。惟富贵者而不得兼,然后贫 贱之士有以自足而高世。其不能两得,亦其理与势使然欤。今李侯生长富贵,厌于耳目,又知山 水之为乐,至于攀缘上下,幽隐穷绝,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其兼取于物者可谓多矣。 李侯折节好学,喜交贤士,敏于为政,所至有能名。凡物不能自见而待人以彰者有矣;凡物 未必可贵而因人以重者亦有矣。故余为志其事,俾世知斯泉发自李侯始也。 三年二月二十有四日,庐陵欧阳修记。 (有改动)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 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 B. 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 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 C. 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 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 D. 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 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 10.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13 - A. 亦其理与势使然.欤 羽则不然. B. 嬉戏莫相.忘 叶叶相.交通 C. 既其.出 其.孰能讥之乎? D.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浮图:可以解释为“和尚”,也可解释为“佛塔”。“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中的“浮 屠”指的是佛塔。 B. 留后:官名。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北宋所设节度使观察留后,仅为 虚衔。 C. “记”是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观点。分为记游、记 事、记亭台楼阁、记物等。 D. 京师:古代指帝王的都城,指北京。但在不同朝代称呼不同,如元朝称为大都,明朝则称 为京师。 1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交代浮槎山的地理位置、名称及其来由,并附以佛教、道教之说,给浮槎山增添了 神秘的色彩。 B. 陆羽在论水味时,认为山中泉水是上品,而山泉之中又以乳泉和石池之中清流四溢的泉水 为最好。 C. 作者认为李侯是一个贤士,是因为李侯在登浮槎山时发现上等的山泉后,送至京师给自己 饮用,可谓情真意切。 D. 文章既写浮槎山水之美,又写李侯游赏之乐;既笑张又新的狂妄多失,又赞陆羽的善言水, 行文开合有度。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3)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答案】9. D 10. A 11. D 12. C 13. (1)(试着)喝泉水,感到泉水味道甘美,于是对照地图记载考证,并向当地老人询问,知 - 14 - 道了这水的来历,于是把此水送给远在京城的我。 (2)向上看偌大的宇宙,向下看繁多的万物,用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极尽视和听的乐趣, 实在值得快乐啊。 (3) 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箫声这样悲凉呢?” (4)出洞之后,就有人责怪那个想出来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出来了而没能尽情享受游 山的乐趣。 【解析】 【分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 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 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者……也”为判断句式,故应在“者”、“也”后断开,排除 A 项、C 项;“荫长松” 与“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与“饮石泉之滴沥”为对偶句式,故应在“松”与“草”、 “溪”与“沥”后断开,排除 B 项。译文:取尽天下的万物,没有得不到自己所想要的东西, 这是富贵的人的乐趣。至于荫蔽在高松下,枕垫着茂盛的青草,倾听山溪潺潺流淌的声音, 喝着清澈的石泉水,这是隐居山林的人的乐趣。 故选 D。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一要积累、 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 A 项,“亦其理与势使然欤”意为“这也是情理和权力地位使成为这样”,其中“然”,这样, 代词;“羽则不然”意为“项羽就不是这样”,其中“然”,这样,代词。二者意义和用法 均相同。 B 项,“嬉戏莫相忘”意为“游戏时可不要忘了我啊”,其中“相”,表示动作动作偏指一方, 可译为“我”,代词;“叶叶相交通”意为“叶叶互相交叉勾连”,其中“相”,互相,副 词。二者意义和用法均不同。 C 项,“既其出”意为“我们出了洞以后”,其中“其”,无实际意义,助词;“其孰能讥之 乎”意为“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其中“其”,难道、怎么,语气助词。二者意义不同, 用法相同。 - 15 - D 项,“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意为“大概那更深的地方,那些来到的人就更少了”, 其中“盖”,大概、大约,表示推测语气的副词;“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 一瞬”意为“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那天地间万物没有一刻停止运动”,其中 “盖”,如果、假如,表示假设的连词。二者意义和用法均不同。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 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 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 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 D 项,“京师:古代指帝王的都城,指北京”理解错误。京师是古代国家首都的通称,并不是 单指北京。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对读选项和 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C 项,强加因果。阅读原文可知,作者认为李侯是一个贤士,并不是因为李侯发现上等山泉后 送至京师给自己饮用。二者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 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 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 实。 (1)“考”,考证;“问于故老”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于故老问”;“事迹”, 来历;“因”,于是;“遗”,送给。 (2)“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所以”,用来;“骋”,放开、敞开;“极”,穷尽; “信”,实在。 (3)“愀”,容色改变的样子;“危坐”,端坐;“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 为“其为何然也”。 - 16 - (4)“既其出”,已经出洞,其中“其”,助词,无实义;“咎”,责怪;“悔其”,后悔 自己,其中“其”,自己;“极”,尽、兴尽。 【点睛】参考译文: 浮槎山在慎县南面三十五里的地方,有人叫它浮阇山,也有人叫它浮巢山,这出自那些 佛教、道教之徒怪诞虚幻的说法。山上有泉水,以前谈论水的人都没有提到过。 我曾经读《茶经》,欣赏陆羽擅长谈论水(的本事)。(我)后来又得到张又新的《水记》, 这本书记载有刘伯刍与李季卿所排列的泉水的优劣等级,(张又新)认为他们的看法是从陆羽 那里得来的,但是用《茶经》来考证这些说法,这些说法都不符合。张又新是个狂妄怪异的 人,他所说的话很难让人相信,我很怀疑并非陆羽的说法。等我得到浮槎山的泉水,这样以 后更加认为陆羽是了解水的人。浮槎山和龙池山均位于庐州界中,比较它们的水的味道,(龙 池山的水)远远比不上浮槎山的水。但张又新记载的,把龙池山的水列为第十,对浮槎山的水 却弃而不录,从这里可以知道张又新有很多没有收录到的泉水。陆羽却不是这样,他论述 说:“山水最好,江水次一等,井水是最差的。山水中又以像乳汁一样喷流的泉水和石池里漫 流四溢的泉水为最佳。”他的言辞虽然简洁,但对水的品论(已经)达到极点了。 浮槎山的水,是李侯发现的。嘉祐二年,李侯凭镇东军留后的身份兼任庐州太守。于是 游览金陵,登上蒋山,饮蒋山的水。随后又登上浮槎山,到了山上,发现山上有石池,池水 涓涓流淌,十分可爱,大概就是陆羽所说的乳泉、石池漫流那类的水。(试着)喝泉水,感到 泉水味道甘美,于是对照地图记载考证,并向当地老人询问,知道了这水的来历,于是把此 水送给远在京城的我。我给他回信说:李侯可以称得上是个贤达的人呀。 取尽天下的万物,没有得不到自己所想要的东西,这是富贵的人的乐趣。至于荫蔽在高 松下,枕垫着茂盛的青草,倾听山溪潺潺流淌的声音,喝着清澈的石泉水,这是隐居山林的 人的乐趣。而那些隐居山林之人看待天下的乐趣,没有一样能让他们动心的。或许在心里有 那种想法,考虑到自己的能力不可达到就不再强求了,于是能够隐居在山林中并在这里获得 乐趣。那些富贵者能够获得物质上的满足,但他们不可能同时获得的,只有隐居山林的乐趣。 只有那些富贵的时候不能二者兼得,之后变得贫贱的人,才能由此自得其乐并超脱世俗。如 果两样都得不到,这也是情理和权力地位使然。现在李侯生长在富贵之家,既满足了耳目的 快乐,又感受到了山水的乐趣,至于他攀登高山,走遍了幽深隐蔽的地方,到达了常人不能 到达的地方,他同时获取的东西可以说是很多的了。 李侯能降低身份,不耻下问,喜欢结交贤士,从政勤勉,所到之处有能干的名声。有些 东西不会自己出现,却等到人们发掘才得以彰显出名,这种情况是有的;有的东西不一定珍 - 17 - 贵却依靠人的发现而得以贵重起来,这种情况也是有的。所以我把这件事记下来,使世人知 道这浮槎泉水是李侯最早发现的。 嘉祐三年二月二十四日,庐陵欧阳修记。 (二)古代诗歌阅读(6 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浣溪沙 韦 庄 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杆,想君思我锦衾寒。 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惟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 唐圭璋评论此词:“文字全用赋体白描,不着粉泽,而沉哀入骨,宛转动人。”试结合全词 逐层分析。 【答案】①先写己之忆人。从己方铺墨,“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干”,夜不能寐, 借月寄情,睹物思人。②再悬想人之忆己。“想君思我锦衾寒”,悬想对方也在牵挂自己, 为“我”锦衾寒的境况担忧,曲折达意,更有动人。③再极写相见之难。“咫尺画堂深似海” 写咫尺天涯,万般无奈,别样滋味。“忆来惟把旧书看”,怀念逝去的幸福时光。曾经相约 “携手入长安”之事,明知不可能,偏再问“几时”成行,表面平淡无痕,背后却饱含极大 的凄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品鉴语言艺术魅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 的表达效果。“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 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 尾、过渡、照应等)。唐圭璋评论此词:“文字全用赋体白描,不着粉泽,而沉哀入骨,宛转 动人。”题干要求结合全词逐层分析,体现韦庄这首词纯用白描的手法。先简单翻译该词: 每个夜晚,我都处在深深的思念之中,一直到夜深人静,漏断更残,凝望着那一轮令人伤心 的明月,我久久地依凭栏杆,想必你也思念着我,感到了锦被的冷,锦被的寒。画堂近在咫 尺,但是像海一样深,要渡过,难;回忆往日,只好把两人以前来往的旧书信翻来看,不知 何时再见,一起携手进入长安。“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杆”是从“我”的角度, - 18 - 写自己辗转难眠,夜不能寐,因为深深地思念着对方。“想君思我锦衾寒”运用的是悬想的 手法,表现友人对自己的牵挂,其实反衬的是客居异乡的自己的孤独惆怅。“咫尺画堂深似 海,忆来惟把旧书看”表达了咫尺天涯的离愁别绪,只好借助以前的书信来慰藉孤独的内心。 而一同携手入长安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这样写进一步表现了那种哀婉缠绵的相思离愁。通 篇就是自陈兴趣,纯用白描手法,表现了词人内心伤感、怅惘的情愫。 【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 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 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 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 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 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6 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从《诗经·氓》最后一章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来看,男女主人公年少时关系 非常融洽。 (2)屈原写自己坚持特立独行的品格,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变心志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表达对人才的 渴慕的。 (4)《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房前屋后遍植花木、景色怡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19 - (5)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 评:________,________。 (6)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月亮圆缺更替、周而复始的辩证 关系。 (7)“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8)其身正,_________;其身不正,_________。 【答案】 (1). 总角之宴 (2). 言笑晏晏 (3).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4). 岂余 心之可惩 (5). 青青子衿 (6). 悠悠我心 (7). 榆柳荫后檐 (8). 桃李罗堂前 (9).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10). 齐彭殇为妄作 (11). 盈虚者如彼 (12). 而卒莫 消长也 (13). 夫夷以近 (14). 则游者众 (15). 不令而行 (16). 虽令不从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 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 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 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 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 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 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宴、晏、兮、惩、 衿、悠、荫、堂、诞、殇、彼、卒、夷、游、令、从。 三、语言文字运用(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教师惩戒权一直______关注。“教育惩戒权”这个词,乍听起来有些______,究其原因, 是在较早以前,人们认为这项权利过于自然,无需讨论;而到了近年,教师很少在实践中运 用这项权利,人们又开始对它感到陌生了。然而称谓的距离感并不能改变它对教育现实的影 响,教育惩戒权到了必须该讨论的时候了。在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王健看来,惩戒 是教育天然就具有的功能。他说,汉字甲骨文的“教”字右半边就是一个手持教鞭的形象, 左半边下面是表示小孩子的“子”。( )。 令人遗憾的是,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这样天然的权利,却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由于少 数教师的______造成的不良影响,逐渐被广大教师群体束之高阁。再者,社会的文明累进, 学生和家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权利意识不断提高,但也存在对法律法规“自我解读”的现象。 - 20 - 一种出于教育目的的惩戒,在家长和学生看来或许就是变相体罚,_____被认为是侮辱人格。 这种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解读,在某种意义上反映的是家校之间的观念分歧。 所以,首先需要构建新的教育共识,让家校之间在同一个频道上讨论和交流孩子的教育 问题。或许只有如此,教育惩戒权才会尽早落地。 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备受 晦涩 乱用 乃至 B. 倍受 晦涩 乱用 甚至 C. 备受 生涩 滥用 甚至 D. 倍受 生涩 滥用 乃至 17.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从“教”字的起源就能看出,教育的应有之义,从来就是对学生进行规约、训导、提出刚 性的要求。 B. 教育的应有之义,就是对学生进行规约、训导、提出刚性的要求,这从“教”字的起源就 能看出。 C. 从“教”字的起源就能看出,对学生进行规约、训导、提出刚性的要求,从来就是教育的 应有之义。 D. 教育的应有之义,从“教”字的起源就能看出,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规约、训导、提出刚性 的要求。 18. 文中划线句有语病,以下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 ) A. 社会的文明累进,学生和家长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 B. 随着社会的文明累进,学生和家长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C. 社会的文明累进,学生和家长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D. 随着社会的文明累进,学生和家长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 【答案】16. C 17. C 18. B 【解析】 【分析】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 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备受”是从“范围”角度着眼;“倍受”是从“程度”角度着眼的。此处指受到大范围的 - 21 - 关注,宜用“备受”。晦涩:强调隐晦不易懂。生涩:强调生疏不熟。此处强调人们对教育 惩戒权的陌生感,宜用“生涩”。乱用:指无条理无秩序地用,不该用而用。滥用:着重指 过度地用,不必用而用。此处强调教师过度使用惩戒权,宜用“滥用”。“乃至”表示由于 某件事导致另外一件事的发生,是在意料之中的;“甚至”则有一种出乎意料的意思,没想 到会有某件事的发生可是它却发生了。此处强调超越常理。宜用“甚至”。 故选 C。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衔接,即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句子涉及语法、修辞、逻辑等诸多方面,考查学生 对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根据已有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做这类试题,要能联系所提供的 语言材料的上下文和语体特点等内部语境,以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的对象、场合、目的等外部 语境(即语言交际的情景)作为切入点,运用发散思维进行合理续写。 承上文阐释“教”字的甲骨文形象,排除 BD;“从来就是对学生进行规约、训导、提出刚性 的要求”扣上文手持教鞭教导孩子。“从来就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放在句末,与下文“在中 国延续几千年的这样天然的权利”更为衔接。 故选 C。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 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 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 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进行判断。 “社会的文明累进”前没有介词“随着”会造成中途易辙,排除 AC。“意识”和“提高”不 搭配,排除 AD。 故选 B。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 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 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 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 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 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 22 - 每处不超过 20 个字。 全国各地端午节有习俗差异,但价值取向同一。端午节一大主题是避疫祈福。仲夏之月,万 物方盛,百虫滋生,疾疫易起,______。这种习俗是在现代医疗卫生健康体系下,______, 一方面对指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进行继承,以此完成端午节习俗现代文化调适。 _______。虽然还有纪念伍子胥、介子推以及曹娥的说法,但无一例外的是这些人都象征着中 国传统文化中高尚的精神品格,对他们的纪念则指向了中国人对文化的态度,对价值观的涵 育,对生活方式的选择。 【答案】 (1). 自然而然产生了送瘟除毒的习俗 (2). 一方面对不合时宜的民间风俗 禁忌进行淡化 (3). 端午节另一大主题是纪念屈原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 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①承接上文“端午节一大主题是避疫祈福。仲夏之月,万物方盛,百虫滋生,疾疫易起”可 知,此空关键词应是 “端午节”“避疫祈福”,此空可填:自然而然产生了送瘟除毒的习俗; ②由下文“一方面对指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进行继承”推断可知,此处的关键点在于 必须交代和这一方面不同的另一方面,还有就是侧重于“和谐共生的观念进行继承” 相反的 方面,此空可填:一方面对不合时宜的民间风俗禁忌进行淡化; ③由上文“端午节一大主题是避疫祈福”可推断句式,由下文“虽然还有纪念伍子胥、介子 推以及曹娥的说法”可推断内容,此句的关键点在于必须写出另一方面的主题,还有就是必 须是纪念一个人,此空可填:端午节另一大主题是纪念屈原。 【点睛】应对此类题目要注前后文在语意和结构上的照应。一般可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 文段脉络,理清句子关系。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找出前后文的关键词,注意合理推导。 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字数合规。 20.阅读下面两则材料,为钟南山院士写一副对联表达敬意。(不少于 14 字) 面对突如其来的 SARS 疫情,他冷静、无畏,他以医者的妙手仁心挽救生命,以科学家实 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应对灾难。他说:“在我们这个岗位上,做好防治疾病的工作,就是最大 的政治。”这掷地有声的话语,表现出他的人生准则和职业操守。他以令人景仰的学术勇气、 高尚的医德和深入的科学探索给予了人们战胜疫情的力量。 ——2003 感动中国人物钟南山院士颁奖词 2020 年 1 月,武汉新型冠状病毒席卷全国,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再次临危受命, - 23 - 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84 岁的钟南山义无反顾披甲上阵,再战防疫最前线。老 当益壮的钟南山,就像一道永不过期的“救命符”,在病毒中逆行,为所有人拼命。他是无 双国士,更是定海神针。 【答案】参考示例:无惧非典医者妙手仁心领军战灾难 不畏肺炎国士忠肝义胆逆行防疫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对对联的能力。所谓对联,是指结构形式上由上下两句构成,字数相等, 内容相关,讲究对偶的一种联语。 因为这是通过材料来写对联,所以首先概括材料主要内容,材料一的主要内容为:歌颂了 2003 年 SARS 面前,2020 年钟老的人生准则和职业操守,在疫情面前的医者仁心;材料二的主要侧 重点是:武汉新型冠状病毒面前钟老的临危受命,再战防疫最前线。所以就内容而言,必须 抓住以上的时间,事件,品质等关键点;其次,上下句必须字数相等,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 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中间的断句也要一致。如果这一点不符合那也就不算是一 幅对联了。 【点睛】对对子,俗称“对课”,是汉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贯古通今,应用范围最广泛,生命 力最强,最精炼也是最经济适用的文学艺术。也叫“对联”,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富 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是语言艺术,书法艺术和装饰艺术的完美结合。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生命的色彩”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或散文)。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必须要有适当的景物描写;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生活是多彩的 生命的颜色是多姿多彩的,因为生活时刻在变化,生命时刻在延续。我们也时刻会面对 不同的事情,展现在我们身边的颜色也会不同。 生命的颜色是黄色的,黄色象征着太阳,也就是说象征着我们,我们像太阳一样有活力, 青春飞扬,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为祖国的繁荣而发奋读书,为自己有限的生命,去做 一些有意义的事,来不悔光阴,为自己未来更幸福的生活去不断创新,为成功的道路去奠定 基础。生命是黄色的。 生命的颜色是红色的。红色象征着激情,一个人如果没有激情,就没有动力,就对自己 的生活没有信心,生活在一个虚无的世界里,每天只会干同一件事情,不懂得创新,当你醒 - 24 - 来时,你会发现自己是那么飘渺,那么……所以生命中需要激情,生命是红色的。当你看到 五星红旗在学校中迎风飘扬的时候,当你看到战士们洒热血的时候,你会感叹到:“红色是 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颜色!”同样红色也代表着为人类解放而奋斗和永远不灭的伟大的理想。 我们要让红色在我们的心中永存下去,因为它让我们学会了怎样朝着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并 且让我们想起战士们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而牺牲了自己伟大而又年轻的生命。 生命的颜色是蓝色的,蓝色象征宽广无际的大海,就像我们的胸襟一样,海纳百川,有 容乃大,对他人都有一棵包容的心,尊重他人,就会赢得他人对你的包容和尊重,会发现原 来云是那白,天空是那么蓝,空气是那么清新……所有的东西和人都会变得奇妙而难以置信 的。生命需要蓝色,生命的颜色是蓝色的。 生命的颜色是白色的,白色象征纯洁,就像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那样,世界上还是好人多 坏人少,是爱让我们互相走到了一起,是纯洁的心灵让我们没有勾心斗角,是看见大地被白 色的雪花所覆盖,让我们好像走进了彼此的心灵,才会相亲相爱。生命需要纯洁,生命是白 色的。 生命的颜色是黑色的,黑色象征夜晚,给人一种害怕的感觉,但是如果我们能抗拒这种 感觉,勇敢的向前冲,就会发现另一个天空是那样广阔,爱拼才会赢,只有拼搏向上,才能 奋发有为,生命需要拼搏,生命是黑色的。 生命的颜色是多姿多彩的,生命是可贵的,所以我们要学会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自己 的生命,让我们没有白来一趟,让自己的生命,焕发出绚丽多彩的颜色。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本题是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是一种用一段导引材料启发思考,激发想象,用话题限 定写作范围的作文题型。“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 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 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话题”作文其实只是提供了一个话题, 即规定了 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 本题的话题是“生命的颜色”,我们说,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 来点染的,他们不仅带给我们五彩缤纷的视觉享受,而且还带给我们很多科学意义上的启迪 和帮助,色彩所具有的令人惊讶的特性,是它有“重量”,生命亦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可以 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你想要的 “颜色”,这些颜色就是你生活的“重量”,即你人生的价值。 我们可以把生命编制成红色,永远朝气蓬勃,就如朝阳一般;我们还可以把生命编织成绿色, - 25 - 生机勃勃,勇往直前……所以在写作思路上应该是比较宽泛的。另外还有要注意文体特征, 记叙文(或散文),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景物描写。 立意: 生命是多彩的 生命不只有黑色,还有红色和绿色 生命如朝阳,缤纷而绚烂 素材: 1 孩童时期的生命是最纯洁、天真的。在孩童的生命里,快乐与天真是生命的全部,眼里没有 世俗的竞争与矛盾,清澈得就像海水一样平静,一样的博大。这段时期的生命,是值得记忆 和留念的光阴,生命在这片纯真的天空,一样被诠释成与天空同样的颜色——蓝色。 2 当我与家人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观赏时,我认为我的生命是绿色的,当我与家人在海中游 玩时,我认为生命的颜色是蓝色的,当我和家长在一起时,我感到了温暖,生命的颜色就是 红色的。当我的家人面临灾难与危险时,我的生命也许会变黑了。 3 早春寂寞的田野里,油菜花一旦成了主角。整个天地间便滋长出一派轻松与欢快,一份明朗 与恬淡。这个时候,最好有耕夫、有铁犁,有牧童、有家犬,有篱笆、有炊烟。这些布景与 配角应该是不二的选择。而今,也许是我太在意了它的那份朴实与纯净,每次面对它,我都 会产生一种满足后的遗憾。因为我知道,这份美会消逝得很快。一次美的邂逅就意味一次伤 痛的决绝。我的情感太脆弱,我经受不了这反复的逝去的痛。所以,我愿意将油菜花这份明 快透亮的黄珍藏在心里。 4 生命是白色的。“人活七十古来稀”。这时的生命已经快要终结,多了一份安详,心底沉静 的就像是无风时,湖面的水,没有了纯真,没有了青春的活力,更多的是安详。 层次结构: 文章是一篇散文,首先明确生命的颜色是多姿多彩,确定立意,紧扣标题;接下来,分别把 生命编织成不同的颜色,生命的颜色是黄色的,告诉我们不悔光阴,为自己未来更幸福的生 活去不断创新;是红色的,告诉我们生命中需要激情;是蓝色的,告诉我们,海纳百川,有 容乃大,对他人都有一棵包容的心;是白色的,告诉我们世界上还是好人多坏人少,是爱让 我们互相走到了一起。通俗的语言蕴含深刻的哲理,语言优美,条理清晰,形散神聚。 【点睛】“话题”作文其实只是提供了一个话题, 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 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 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更大。 - 26 - - 2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