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文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海南省文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试题 历史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荀子·君道》记载: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这表明荀子 A. 倡导礼法并施 B. 强调君主专制 C. 主张重视人治 D. 具有法治精神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有治人,无治法”“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可见荀子认为法令固然重要,但法令如何施行,效果如何,都有赖君子的品德和才能,不能离开人而独立存在,体现荀子重视人治的思想,C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德辅刑治、礼法并用,故A不符合题意;强调君主专制和法治的是法家学派,故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下表是某学者对汉武帝“独尊儒术”原因的分析。由此可见,“独尊儒术”‎ 序号 原因分析 一 原来的宗法社会并没有被完全破坏,汉初的平民乐于使用昔日贵族的礼教制度。‎ 二 汉完成统一之后,制定各种新制度,离不开儒家学者的帮助,在这方面,其他学派远不能与儒家相比。‎ - 15 -‎ 三 儒家六艺兼容并包,儒家独尊后,其他学说仍可在六艺的大帽子下,改头换面,保持存在。‎ A. 促进了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 B. 适应了贵族政治需要 C. 使诸子百家实现了充分融合 D. 具有深厚的社会土壤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汉初的平民乐于使用昔日贵族的礼教制度”“汉完成统一之后,制定各种新制度,离不开儒家学者的帮助”“儒家独尊后,其他学说仍……保持存在”来看,平民、儒家学者以及其他学派都可以接受“独尊儒术”,表明其具有深厚的的社会土壤。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未体现出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繁荣,排除;B项西汉时,贵族政治已经解体,排除;C项汉代儒学并未把诸子百家充分融合,排除。‎ ‎3.北宋大儒张载说:“朝廷以道学、政术为二事,此正自古可忧者”,他认为“政术”应当吻合或遵从“道学”的普遍原则,这一思想得到当时许多士大夫的认同。这一思想 A. 目的在于加强君主专制 B. 有利于对皇权的制约 C. 推动法家和儒家思想合流 D. 是理学形成的标志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北宋道学中的“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本原和主宰,而且本身就具有伦理道德的属性,是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总和,政术强调的是中国古代帝王之术,他认为“政术”应当吻合或遵从“道学”的普遍原则,反映了理学中的伦理道德对皇权的约束,故B项正确。A项,张载思想旨在利用儒家“道学”限制君权,而非加强君主专制,排除。C项,题干未提及儒法融合,排除。D - 15 -‎ 项,北宋中期的周敦颐、邵雍、张载从不同方面探讨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提出了理学的基本范畴,从而为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题干信息未涉及理学的基本范畴,排除。‎ ‎4.西方学者发现,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已多次出现文化发展的小高潮。他们称之为“小文艺复兴”,其中包括“诺森伯里亚文艺复兴”“卡洛林文艺复兴”“拜占庭文艺复兴”“十二世纪文艺复兴”等。这可以用来说明 A. 历史概念的多样性 B. 历史进程的跨越性 C. 历史解释的随意性 D. 历史发展的延续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已多次出现文化发展的小高潮”来看,说明后来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之前“小文艺复兴”发展的结果,且“文艺复兴”本身表明这些活动属于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因此材料中的现象可以用来说明历史发展的延续性,故答案为D项。材料不能说明历史概念的多样性,排除A项;材料中的现象没有涉及历史进程的跨越性,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历史现象,没有涉及对历史的解释,排除C项。‎ ‎5.16世纪30年代,英王亨利八世宣布独立于罗马教廷之外,自立为英国国教之首。与之前相比,英国国教内部变动不大,大致保留了天主教的教阶礼仪。英王意在 A. 加强专制王权 B. 与意大利争夺殖民霸权 C. 打击教会神权 D. 缓和与罗马教廷的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英王亨利八世宣布独立于罗马教廷之外,自立为英国国教之首,但内部大致保留了天主教的教阶礼仪。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英王此举意在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专制王权,故A项正确;英王此举与意大利争夺殖民霸权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英国国教依然保留了天主教的教阶礼仪,故C项错误;此举激化了与罗马教廷的关系,故D项错误。‎ ‎6.斯宾诺萨(1632—1677年)说道:一个人只要受制于外在的影响,他就是处于奴役的状态,而只要和上帝达成一致,人们就不再受于这种影响,而能获得相对的自由,也因此摆脱恐惧。这一言论 - 15 -‎ A. 体现了社会契约的思想 B. 萌发了人类的自主意识 C. 抨击了天主教会的思想 D. 体现了理性主义的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宾诺萨是西方近代哲学史重要的理性主义者,材料“只要和上帝达成一致,人们就不再受于这种影响,而能获得相对的自由,也因此摆脱恐惧”反映了斯宾诺萨提倡人的自觉精神,反对外在的奴役,体现理性主义的特点,故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契约的思想,故A排除;1632—1677年处于17世纪,并不是人类自主意识的萌发时期,故B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抨击天主教会的思想,故C排除。‎ ‎7.《东京梦华录》是北宋灭亡后,跟随大批臣民逃亡南方的孟元老撰写的一部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在书中,作者用了大量的开封方言来叙述。这 A. 凸显了民族矛盾的尖锐 B. 反映了南北文化的差异 C. 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D. 激发了读者的家国情怀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题意可知北宋灭亡后,作者逃亡南方,仍用大量的开封方言来叙述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意在唤起南宋读者的爱国情怀,故选D项。民族矛盾的尖锐题干并未涉及,排除A。B、C两项并未表明作者使用开封方言描写城市风俗人情的用意,故BC错误。‎ ‎8.《亚威农少女》由毕加索创作于1907年,是第一张被认为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画家把五个少女的身体分解,以夸张的二维几何形体重新组织、交错叠放,创造出一个多维空间的绘画特色。下列和这种绘画风格的产生最相关的可能是 A. 文艺复兴 B.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C. 启蒙运动 D. 普朗克的量子假说 ‎【答案】B - 15 -‎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理论,爱因斯坦提出“四维时空”等全新的概念,根据材料“家把五个少女的身体分解,以夸张的二维几何形体重新组织、交错叠放,创造出一个多维空间的绘画特色”可知,这种绘画风格的产生最可能与相对论有关,故B项正确;文艺复兴强调人的价值,以人性反对神性,反对神学迷信,故A项排除;启蒙运动高举“理性主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提出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等未来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故C项排除;普朗克的量子假说是针对微观世界的,故D项排除。‎ ‎【点睛】“家把五个少女的身体分解,以夸张的二维几何形体重新组织、交错叠放,创造出一个多维空间的绘画特色”是关键信息。‎ ‎9.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 A. 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B. 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 C. 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 D. “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可知体现的是近代前期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故选A。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排除。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托古改制的思想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弱小的表现,D排除。‎ ‎10.1898年,落第举人王某见京师大学堂有生活津贴,于是报名参加。不料,有人写对联嘲讽他,“孝悌忠信礼义廉,一二三四五六七”,意为“无耻”、“忘(王)八”。王某懊悔“失节”,竟在京师大学堂开学前夜悬梁自尽。王某的悲剧从侧面反映了 A. 传统文化良莠并存 B. “中体西用”思想盛行 C. 维新变法阻力较大 D. 民主革命即将到来 ‎【答案】C - 15 -‎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根据材料“有人写对联嘲讽他,“孝悌忠信礼义廉,一二三四五六七”,意为“无耻”、“忘(王)八”。王某懊悔“失节”,竟在京师大学堂开学前夜悬梁自尽。”可知当时民众并不接受西方事物,有抵触情绪,C选项符合题意;传统文化良莠共存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中体西用”强调是用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B选项排除;题干中未提及民主革命,D选项排除。‎ ‎11.李大钊指出:“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实为世界进步之二大机轴,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而此二大精神之自身,又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胡适则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主张“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上述观点 A. 丰富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 B. 论证了西方文化的合理性 C. 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两面性 D. 全面颠覆了国人道德观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李大钊认为,西方文明和东方传统缺一不可,同时要不断实现东西方文明的调和融会。胡适实际上也主张,只有在外来的学理和本土的传统实现紧密结合,才会创造出新的文明。这些观点和主张拓展了新文化运动思想的宽度,对于思想内涵也是极大的丰富,选项A正确;材料中主张中西文化的合流融会,并没有单独论证西方文化的合理性,也没有颠覆国人传统的道德观念,选项B和D错误;主张东西方文明的结合,不等于知识分子的两面性,C选项亦错误。‎ ‎【点睛】历史选择题的作答,尤其要重视概念的准确性;如果能够确定选项中存在偷换概念的嫌疑,一般而言,要予以排除。‎ ‎12.从兴中会、同盟会开始,国民党始终是一个以少数知识精英为主的集合体,不是会党,就是海外华侨;直到1924年以后,国民党才发展为一个开放的、具有广泛政治动员能力的现代型政党。这一变化主要是基于 A. “三大政策”的推动 B. 军阀割据政治环境较为宽松 C. 中国政党政治的成熟 - 15 -‎ D. 孙中山加强了革命领导核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将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体现其开放性。材料“国民党才发展为一个开放的、具有广泛政治动员能力的现代型政党”正是三大政策的推动的体现,故选A;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尚处于晚清政府统治时期,故B错误;中国政党政治尚处于发展阶段,故C错误;题目中末体现孙中山加强了革命领导核心,故D错误。‎ ‎13.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材料出自 ( )‎ A.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 《论持久战》‎ C. 《新民主主义论》 D. 《论联合政府》‎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可知,所述是对中国革命发展阶段的阐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经历从资产阶级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由此可知,该材料出自《新民主主义论》,故C正确;《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主要涉及农民和农村革命问题,故A不正确;《论持久战》是对抗战形式的分析,故B不正确;《论联合政府》是对抗战胜利后中国政治走向的预期,故D不正确。‎ ‎14.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1956年、1958年、1960年先后形成了四次扫盲运动的高潮。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这些扫盲运动 A. 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B. 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 C. 促进高科技水平的提高 D. 奠定高校院系调整的基础 ‎【答案】B ‎【解析】‎ - 15 -‎ ‎【详解】新中国前期的四次扫盲运动有利于提高普通民众的识字率,扫盲运动并非一般意义的文化教育,而是着眼于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塑造,是希望由此塑造农民对新国家的政治认同,故选B项;义务教育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高科技水平需要大学科研人员的钻研,扫盲运动不可能促进高科技水平的提高,排除C项;奠定高校院系调整的基础需要国家政策支持和经费的支撑,并非扫盲运动,排除D项。‎ ‎15.《马拉之死》的作者雅克-路易·大卫(1748—1825)说:“艺术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他还说:“绘画不是技巧,技巧不能构成画家。”下列作品中与上述名言不符的是 A. 《自由引导人民》‎ B.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C. 《日出·印象》‎ D. 《格尔尼卡》‎ ‎【答案】C ‎【解析】‎ ‎【详解】A项是浪漫主义美术代表,是用技巧来勾画自由思想,故A排除;B项是现实主义绘画代表,也是用技巧来批判社会现实,故B排除;C项是印象画派特别注重的是光和色在阳光下的变化,突出强调技巧,不符合材料特点,故C正确;D项是现代主义美术,是用凌乱的线条和立体模块,表达画家的愤慨之情,故D排除。‎ ‎16. 在梭伦上台前,雅典全邦分成不同派别。山区的人多主张采行极端民主制;平原地区的人多主张极端寡头制;海滨的人多主张“中间性的混合制”。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 平民与贵族政治对立不可调和 B. 工商业者的政治要求最为激进 C. 公民的经济生活影响政治意愿 D. 公民的政治诉求未能充分表达 ‎【答案】C ‎【解析】‎ 古代雅典,生活在山区的主要是农民,从事农业,所受压迫最严重,政治主张最激进。平原地区生活的是贵族,主张维护贵族政治。生活在海滨地区的主要是工商业者,从事商业为主,财富多,政治主张较为温和。这说明了不同阶层因其经济地位不同,政治诉求也不尽相同,故选C。题干材料表明的是不同阶层不同的政治主张,并没有强调他们之间的对立,排除A。政治要求最为激进的是农民,而不是工商业者,排除B。D项与题意无关。‎ ‎【考点定位】雅典民主政治 - 15 -‎ ‎17.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我写下法律,同为高贵者与低微者,为每个人调谐公平的正义”;在《致城邦》体现了“分配性正义”,指责城邦公民“他们毫不尊重圣洁的或者公共的财产”。据此可知,梭伦 A. 批判专制制度 B. 维护公共利益 C. 抨击社会不公 D. 主张权利平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为每个人调谐公平的正义”、“公共的财产”可知,梭伦维护的是公共利益,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当时雅典实行民主政治,材料中并未涉及批判专制制度;依据材料可知梭伦并不只是强调每个人的公平正义,还强调公共财产至上,因此C选项表述不够全面,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梭伦并不只是强调每个人的公平正义、权利平等,还强调公共财产至上,因此D选项表述也不够全面,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8.《商君书》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 A. 管理百姓方式由地域转向亲缘 B. 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 C. 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 D. 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通过清查和登记全国人口,有利于国家加强对人口的控制和管理,并削弱贵族势力,故B项符合题意;编户齐民制度是按照地域管理百姓的方式,不是向亲缘的转变,A项不符合题意;编户齐民制度有利于政府了解基层人口变化,不利于新兴地主隐匿人口,C项不符合题意;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不会因户籍管理制度的推行而变化,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9.《洛阳伽蓝记》成书于6世纪初,书中对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有详细记载。其中说道:“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主要反映了 A. 魏晋时期战乱没有波及到洛阳城 B. 北朝经济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 C. 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繁荣 D. 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 - 15 -‎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迁到洛阳,并积极学习汉文化,使洛阳重新繁华起来,故C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迁到洛阳,无法体现南方士族北迁,排除B;北魏暂时统一了北方,并没有统一全国,D错误。‎ ‎20.有学者指出:900多年之前,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梁启超更是指出,在这个“金融管制的办法”中,其中的一些办法“如同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这里所说如同银行的办法有 A. 青苗法方田均税法 B. 均输法市易法 C. 青苗法市易法 D. 免役法均输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指的是王安石变法推行的青苗法市易法,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使政府承担了今天银行的职能。市易法,指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并允许商贾贷款或赊货,按规定收取息金。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故选C。方田均税法,“方田”就是每年九月由县令负责丈量土地,“均税”就是以“方田”的结果为依据均定税数,这个法令是针对豪强隐漏田税、为增加政府的田赋收入而发布的,无法体现银行的职能,排除A;均输法,要求发运使必须清楚东南六路的生产情况和北宋宫廷的需求情况,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必须在路程较近的生产地采购,节省货款和转运费,无法体现银行的职能,排除B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本卷共4题,其中21题15分,22题15分,23题15分,24题15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15 -‎ 材料一:皖南徽州地处偏僻,民风淳朴而廉劲,学风坚实而条理。梁启超曰:“皖南,故朱子产地也,自昔多学者。清初有歙县黄扶孟治文字学,专从发音上研究训诂;康熙中叶,宣城梅勿庵崛起,为历算学第一大师;雍正间,集其成者为江慎修,蜕变而光大之者则戴东原。”乾隆立朝之初,强调“学问必有根柢,方为实学。治一经必深一经之蕴,以此发为文辞,自然醇正典雅。”随着四库馆的开设及《四库全书》的辑成,汉学考据之风渐甄极盛。而此时江南地区的乡野学术,也正上行下效,尊经复古,崇尚经术。可以说,“皖派”学术既是儒学本身内在发展的结果,更多的还是与朝廷的意识初步契合的结果。‎ ‎——摘编自徐道彬《“皖派”:乾嘉汉学的主力》‎ 材料二:百科全书派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学术团体之一,其法律思想不但促进了科学发展,而且对神学和宗教意识进行了有力批判,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武器。他们以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为奋斗目标,以理性为革命旗帜,以无神论为理论武器,对封建国家的制度、伦理道德以及宗教神学进行了严厉批判和彻底否定。宪政、自然法、平等和自由等观念是百科全书派实行法治为中心的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主张人们享有同等权利、承担同等义务,公正是法律的核心,要树立法律的权威性,在制定法律时必须着眼于人民的利益。‎ ‎——摘编自田喜清《百科全书派的法律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中期“皖派”学术产生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百科全书派法律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答案】(1)因素:儒学自身的发展;清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推行文化专制;皖派学术与清廷的意识契合;康乾盛世时期,统治者重视学术,图书出版行业不断发展;明清皖南地域文化的积淀;微商经济的繁荣。‎ ‎(2)特点:反封建较彻底;思想核心是公正;具有科学精神;体现理性主义;强调法律的权威性。‎ 原因: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迅速;法国封建专制强化;启蒙运动兴起和发展;科学与知识的进步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故朱子产地也,自昔多学者…乾隆立朝之初,强调“学问必有根柢,方为实学…而此时江南地区的乡野学术,也正上行下效…更多的还是与朝廷的意识初步契合的结果。”从儒家自身发展、清朝政治形势、统治政策及传统文化积淀、经济繁荣进行分析。‎ - 15 -‎ ‎(2)一问根据材料二“对神学和宗教意识进行了有力批判…以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为奋斗目标,以理性为革命旗帜…宪政、自然法、平等和自由等观念是百科全书派实行法治为中心的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人们享有同等权利、承担同等义务,公正是法律的核心”从反封建性、思想核心、科学精神、理性主义、法律权威进行分析;二问结合所学从法国经济、政治及思想文化角度进行分析。‎ ‎22.材料 晚清国门洞开,随之而来的除了大炮巨舰还有西方的思想文化,而文言的语言特点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特别是文化推广的要求。就思想文化的新旧嬗递而言,戊戌前后是一个新雷茁长的时期。无锡人裘廷梁创《白话报》提出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的主张,并“一言以蔽之曰:文言兴而后实学废,白话行而后实学兴”。梁启超“笔端常带感情”的新文字风靡一时,其传布之广泛实在是超迈前人的。在新思想突破旧思想的时候,新文体也突破了旧文体。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意见。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要求文学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进行一次革命。《新青年》从四卷一期起改用白话文,采用新式标点符号。“五四”运动前后,从北京推向全国的这场划时代的文体改革运动,并不仅仅是一场反对文言文的文化运动,而且还是一场深刻的双重意义上的语言革命,它同整个思维观念的革新及国家现代化运动紧密联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白话文运动”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民初“白话文运动”的积极作用。‎ ‎【答案】(1)背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文化推广的必然要求);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白话文体的突破性发展;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2)作用:促进了大众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推动了新的思想理论广泛传播(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革新了国民的思维观念,提高了国民素质。‎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晚清国门洞开,随之而来的除了大炮巨舰还有西方的思想文化,而文言的语言特点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特别是文化推广的要求”“ 在新思想突破旧思想的时候,新文体也突破了旧文体”“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意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不断传入,文化推广的要求,白话文体自身有了突破性发展,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之下清末民初产生了“白话文运动”。‎ - 15 -‎ ‎(2)依据材料“不仅仅是一场反对文言文的文化运动,而且还是一场深刻的双重意义上的语言革命,它同整个思维观念的革新及国家现代化运动紧密联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民初“白话文运动”促进了大众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推动了新的思想理论广泛传播,革新了国民的思维观念,提高了国民素质。‎ ‎23.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的本质就是利益再分配的过程,这决定了改革的历程必定是曲折艰难,充满斗争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掌权后通过一系列措施让“人民”获得自由,此外他制定了被称为“解负令”的法律,这些举措都对民主社会“人民”的产生和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而他“唯财是举”对世袭的贵族政体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为“人民”地位的上升搭好了阶梯。‎ ‎——程志敏《从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看雅典民主的诞生》‎ 材料二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 ‎——苏辙《栾城三集》‎ ‎(1)根据材料一,谈谈你对梭伦上述改革措施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专以此为事”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扩大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阶级基础;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2)表现: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影响: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激烈反对,导致变法失败。‎ ‎【解析】‎ ‎(1)根据材料一“让人民获得自由……对民主社会人民的产生和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对世袭的贵族政体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为人民地位的上升搭好了阶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阶级基础、贵族特权、政治民主化等方面回答。‎ ‎(2)根据材料二“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指出“专以此为事”的表现。从积极作用和局限性两个方面分析其影响。‎ ‎24.【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 - 15 -‎ ‎ 北魏统治者进入中原以前,没有成文的法典,如遇案件,“皆临时决遣”。从太祖起,诏令汉族士大夫主持修律成为常例。世祖时,规定各州国死刑案须奏请皇帝裁决,在实践中也仿行汉代“春秋决狱”之例,疑案皆交由中书“以经义量决”。迁都洛阳后,孝文帝鉴于“律令不具,奸吏用法,致有轻重”,多次参与修订《太和律》,加重了不孝罪的处刑,首创了独子犯死罪可存留养亲的办法。同时经常躬自断狱,并设立司直官对适用法律和审判程序进行监督。到宣武帝时完成《正始律》二十篇,其中有十八篇可在汉、魏、晋律中找到相同的篇名。至此,北魏律基本定型。‎ ‎——摘编自张晋藩《中华法制文明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司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司法改革的影响。‎ ‎【答案】(1)特点:借鉴前代司法制度;司法制度儒家化增强;注重司法监督建设;中央对司法活动干预较强。‎ ‎(2)影响:完善了北魏政权的司法体系;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打击了司法不公行为;为后世司法建设提供借鉴。‎ ‎【解析】‎ ‎【详解】第(1)问的特点,依据材料“在实践中也仿行汉代“春秋决狱”之例,疑案皆交由中书“以经义量决”、“加重了不孝罪的处刑,首创了独子犯死罪可存留养亲的办法。同时经常躬自断狱,并设立司直官对适用法律和审判程序进行监督”、“到宣武帝时期完成《正始律》二十篇,其中有十八篇可在汉、魏、晋律中找到相同的篇名”等信息概括即可。‎ 第(2)问的影响,依据材料,结合第一问的特点和所学从完善司法体系、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强化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打击司法不公行为以及对后世影响等角度分析。‎ - 15 -‎ ‎ ‎ - 1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