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卷·2019届海南省文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文)卷·2019届海南省文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7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年级历史(文科)段考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命题人:刘莉 审题人:陈长连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2分。‎ ‎1.孔祥熙在给蒋介石的密电中汇报会议进展:“英、美暗斗颇剧,美对基金必需掌握,英对国际银行颇欲主持”“现正进行商讨中”“弟复告我国久战八年,损失严重,此项摊额有关将来复兴建设”。此次会议(  )‎ A.是二战后大国间争夺世界领导权的产物 B.解决了南京国民政府的通货膨胀问题 C.明确了削减关税和贸易壁垒的基本原则 D.有利于二战后世界经济秩序的体系化 年 份 ‎ ‎1950 ‎ ‎1960 ‎ ‎1972 ‎ 资本主义世界 ‎ ‎100 ‎ ‎100 ‎ ‎100 ‎ 美国 ‎ ‎48.5 ‎ ‎31.2 ‎ ‎7.6 ‎ ‎2.下面是《世界当代史资料所选辑》中记载的美国黄金外汇储备比重变化表(单位:%)据此可知(  ) ‎ A.世界经济呈现多极化格局 ‎ B.美国资本出现严重外流现象 C.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瓦解 D.美国出现了严重的金融危机 ‎3.一个经济组织的建立与运行,体现出“南北共存性”、“一国主导性”、“经济互补性”等特征,该经济组织的标志是(  ) ‎ ‎4.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认为:“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该观点认为(  )‎ A.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历史倒退现象 ‎ B.经济全球化是新殖民扩张与不稳定的因素 C.应该阻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 D.世界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 ‎5.韩非子提出君主要善于用法来管理官吏,还要做到“使法择人,不自举也”。这一主张(  )‎ A.要求君主熟悉法律 B.体现王在法下 C.是对贵族政治的否定 D.突出依法治国 ‎6.汉武帝立卫子夫为皇后的诏书中引《易》《诗》之文,令有司议赏功诏中引孔子言政之事。《后汉书·祭祀志上》记载:“据经依传,庶无咎悔。”这是因为汉代(  )‎ A.独尊儒术的制度环境              B.祭祀与经学关系紧密 C.儒学变得更具诡辩性               D.政治沦为儒学的附庸 ‎7.据《三国志》记载,阮籍“才藻艳逸,而倜傥放荡,行己寡欲,以庄周为模则”。下列选项中能与阮籍的行为理念产生共鸣观点的是(  )‎ A.“存天理,灭人欲” ‎ B.“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C.“越名教而任自然” ‎ D.“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8.韩愈认为儒家的道,“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柯,柯之死不得其传焉。”他还说:“使其道由愈而粗传,遂灭死万万无恨”。这反映出韩愈(  )‎ A.具有继往开来的使命感              B.对古代先贤的赞美 C.贬低孟子在儒家中的地位             D.吸收了道家的本体论 ‎9.朱熹认为“君权”是符合“天理”的,君主应循天之理,按天理的原则治理国家,要完全摒弃一切私意,转为天下之大公。朱熹在此强调的是( ) ‎ A.“君权神授”,肯定君主意志是天理 B.“君为臣纲”,规范君臣秩序 C.“天人感应”,君主承天意教化民众 D.君主亦应“存天理,灭人欲”‎ ‎10.王夫之说“理欲皆自然”“理”与“欲”都存在于人的自然状态之中。即“理”是一种客观的自然属性,而“欲”则为人的主观欲求。由此可知,他(  )‎ A.要求明确工商业合法地位           B.反对宋明理学“禁欲”思想 C.具有民主启蒙的意识导向             D.全面阐述了主客观辩证关系 ‎11.字形歧异,确实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的一个突出问题。一个“马”字,齐有三种写法,楚、燕、三晋各有两种写法。一个“安” 字,齐、燕各有两种写法,三晋竟有四种写法。这反映出(  )‎ A.书写材料发生变化                 B.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C.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D.政治分裂影响文化整合 ‎12.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由此推断(  )‎ A.国家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B.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 C.劳动人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     D.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13.陈衡恪曾评价某类中国画:“不但意趣高尚,而且寓书法于画法,使画中更觉不简单。‎ 非仅画之范图内用功便可了事,尚须从他种方面研究,始能出色……颇占势力,盖其有各种素养、各种学问凑合得来。”下列作品符合其主旨的是(  ) ‎ ‎14.宋代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  )‎ A.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    B.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C.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D.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 ‎15.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是“承古萌新”,下列哪项不能说是其“新”的本质(  )‎ A.科学技术,集大成,总结性          B.文学艺术,戏剧小说成主流,平民性 C.思想哲学,反封建启蒙,民主性     D.西学东渐,西方文化传入,新颖性 ‎16.苏格拉底认为,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这表明苏格拉底(  )‎ A.反对智者学派     B.强调客观存在 C.推奉独立思考     D.重视哲学思辨 ‎17.“十五世纪中叶到十六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主要事实便是:教皇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之间的冲突是以容许新人的某种不敬神的精神进入僧侣统治集团为代价而得到避免”这反映了(  )‎ A.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组成部分 ‎ B.文艺复兴动摇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C.此时期资产阶级与教会的矛盾并未激化 ‎ D.人文精神缓和了教会与世俗社会的冲突 ‎18.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当时罗马公教以教皇为首,利用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逐渐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象征,维持着欧洲的统治秩序。而到14、15世纪,欧洲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了民族意识        B.人文主义者大胆揭露教会的腐败 C.科学发展破除了对神学的迷信       D.德国宗教改革冲击了教皇的权威 ‎19.法国思想家孔多塞在《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说:“人们一旦用理性检查了宗教的偏见之后,马上就会把它伸展到政治的偏见上去;人们明白了教皇的篡权之后,终于也要弄明白国王们的篡权。”为此,欧洲的思想家们(  )‎ A.借文学艺术讥讽教会腐败             B.为纯洁信仰改造天主教会 C.用启蒙思想批判专制制度             D.以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 ‎20.“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人类主要的天然禀赋,生命和自由……人人可以享受”:“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上述观点最有可能来自(  )‎ A.薄伽丘 B.伏尔泰 C.孟德斯鸠 D.卢梭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 材料 为了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古代思想家们提出了父慈子孝、夫义妻顺、兄友弟悌等家庭伦理道德规范。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以父慈子孝作为调节父子关系的基本行为规范,从根本上服从于“父为子纲”。它片面强调“子孝”,否定子女的独立人格,维护了传统家庭中的不平等的尊卑制度。夫权逐渐强化,男尊女卑、夫主妻从等伦理也随之被强化。人一出生便被包围在层层的家庭关系中,个人是血缘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上以继宗庙,下以续万世。传统的政治以伦理为本位,伦理以血缘为原型,最终的原理是家庭血缘的情理上升为国家政治的法则。 ‎ ‎——摘编自王苏《试析传统家庭伦理的内容及其特征》 ‎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家庭伦理的主要特征。(6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家庭伦理特征形成的原因。(9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历史时期 ‎ 中国 ‎ 西方国家 ‎ ‎①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 ‎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 古希腊涌现出普罗塔格拉、苏格拉底等人文主义思想家,形成了欧洲历史上的思想解放潮流。 ‎ ‎②公元前3世纪~公元15世纪 ‎ 秦始皇:“焚书坑儒” ‎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明成祖:正式规定《四书大全》《五经大全》和《性理大全》为科举考试的标准内容。 ‎ 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规定:信奉基督教之外的异端为犯罪行为,反对教会就是反对帝国。 ‎ ‎1231年天主教会设立宗教裁判所,对宗教异端进行侦查、审判和裁决。 ‎ ‎③16世纪~18世纪 ‎ 黄宗羲:“‎ 卢梭:“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人,是人民的仆从,人们可以限制、改变或收回委托给官吏的权力。” ‎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三个时期中国和西方思想发展的共同特征。(6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③时期中西方思想主张对社会进程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其原因。(9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 材料一 勒鲁瓦·古尔亨说:“人们可以接受一种比他们以前所用的语言更简单的语言,可以接受一种较不发达的宗教,可是除非由于战争而暂时倒退,他们绝不会从用犁倒退到用锹。”不仅如此,在传播整套思想体系方面,似乎存在着某种“先天的”不可能性,因为思想体系无疑要受到各种独特的种族特征的限制,可是这些思想体系的点滴片段还是有可能传播的。 ‎ 古代地中海区域的欧洲人除了发明瘦腿转磨外,他们贡献出的唯一有价值的机械技术是高转筒车,即后来阿拉伯各地普遍使用的“萨吉雅”。可是中国人的发明就多了,这些发明在公元1世纪到18世纪期间先后传到了欧洲和其他地区。 ‎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 材料二 “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发明的力量、功效和结果,但它们远不如三大发明那么惹人注目:这三大发明古人并不知道,它们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因为这三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面貌和状态。”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这一论断的重大意义在于:他富有洞察力地选择的三大发明都起源于中国。然而,这三大发明对中国并没什么作用,相反,却在西方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中国的文明根深蒂固,中国的帝国组织渗透甚广,决不想允许这些发明破坏传统的制度于习俗。 ‎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西方科技交流的特点。(6分) ‎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其启示。(9分)‎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 材料一 自由不是无限刹的自由,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自由了。然而,政治自由只有在温和的政体里存在,但是,它并不总是存在于政治上温和的国家里,只有那里的国家权力不被滥用的时候才存在。从对事物的支配来看,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每个国家都有三种权力:立法权、对有关国际事务的执行权和对民法有关事务的执行权。 ‎ 在自由的国家里,每个人都被认为精神上是自由的,不受他人的支配,应该使人民集体拥有立法权。 ——摘编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 材料二 我们不应该夸大仁慈的专制君主贯彻启蒙运动的种种学说所取得的实效,但在1789 年以前,在英国的十三个殖民地已爆发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提供了将新说付诸行动的一个实验性的示范。 ‎ 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在欧洲被广泛地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政体。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孟德斯鸠有关自由和权力的观点。(6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革命如何“将新说付诸行动的一个实验性的示范”。(9分) ‎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年级历史(文科)段考试题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2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D B C A C A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A D A A C D A C D 解析:‎ ‎1.【考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解析】根据材料中描述的时间“我国久战八年”可知指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且根据材料中英美的关系可知是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不是大国争夺世界领导权,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解决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故B项错误;C项是关贸总协定的内容,与题目不符,故C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推动二战后的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故D项正确。‎ ‎2.【考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解析】单纯根据美国黄金外汇储备比重变化并不能得出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更不能得出“世界经济呈现多极化格局”的结论,故A项错误;黄金外汇储备比重降低并不代表美国资本外流现象严重,故B项错误;美国黄金外汇储备比重领先世界,这是二战后美国得以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最重要的经济和物质前提,这一基础条件的丧失就表明该体系面临着瓦解的风险,故C项正确,由材料中信息不能得出美国出现了严重的金融危机,故D项错误。‎ ‎3.【考点】美洲与亚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解析】A项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关贸总协定,没有体现出“南北共存性”“经济互补性”,故A项错误;亚太经合组织是环太平洋地区国家的合作论坛,没有体现出“一国主导性”,故B项错误;C项是欧洲一体化组织欧盟,没有体现出“一国主导性”,故C项错误;D项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美国主导的,发展中国家墨西哥和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经济合作,体现出“南北共存性”“经济互补性”,故D项正确。‎ ‎4.【考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解析】“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故A项错误;“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可见全球化对落后国家的挑战更加明显,而对落后地区的环境破坏严重,故B项正确;“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无法体现出阻止其发展的想法,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全球化的核心的概念,故D项错误。‎ ‎5.【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先秦 ‎【解析】材料并未涉及君主对法律的熟悉,故A项错误;材料中是要求君主要善于用法来管理官吏,不是强调王与法律的关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使法择人,不自举也”说明对世袭贵族统治的否定,故C项正确;材料中只是通过法律加强对官吏的管理,是君主维护统治的手段,不是依法治国,故D项错误。‎ ‎6.【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朝 ‎【解析】根据“诏书中引《易》《诗》之文”、“据经依传,庶无咎悔”可知儒家经典地位很高,可作为依据,这和汉代独尊儒术的制度环境是分不开的,故A项正确;祭祀以经学为依据,反映了经学地位崇高,而不是祭祀与经学关系紧密,故B项错误;以儒家经典为依据,不能说明儒学的诡辩性,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儒学为政治服务,沦为政治的附庸,故D项错误。‎ ‎7,【考点】魏晋至隋唐“三教合一”潮流;三国两晋南北朝 ‎【解析】根据“以庄周为模则”可知阮籍崇尚道家思想。“存天理,灭人欲”是南宋理学家的观点,故A项错误;“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体现了儒家的历史担当和社会责任感,故B项错误;“越名教而任自然”体现了超越儒家伦理纲常、返回自然本真的精神,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故C项正确;“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体现了孟子的天命观,故D项错误。‎ ‎8.【考点】魏晋至隋唐“三教合一”潮流;隋唐 ‎【解析】韩愈恢复原典,复兴传统儒学,故A项正确;韩愈赞美古代先贤和儒家初始阶段的儒学家,期望学习和恢复早期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韩愈赞赏孟子在儒家中的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提及韩愈思想与道家思想的关系,故D项错误。‎ ‎10.【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朝 ‎【解析】材料说的“理”与“欲”,没有关于工商业地位的任何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理欲皆自然’‘理’与‘欲’都存在于人的自然状态之中。即‘理’是一种客观的自然属性,而‘欲’则为人的主观欲求”可知王夫之反对宋明理学“禁欲”思想,故B项正确;王夫之有民主启蒙思想,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理”与“欲”的存在和表现,没有阐述了主客观辩证关系,故D项错误。‎ ‎11.【考点】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法的发展;先秦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过程中字形歧异的问题,没有提到书写材料的变化,并且战国时期的书写材料仍以竹木简牍为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过程中字形歧异的问题,并不是说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故B项错误;百家争鸣现象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材料中的时间是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中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之所以会出现字形歧异的问题,汉字出现多种写法,其原因正是由于战国时期政治分裂影响文字统一,故D项正确。‎ ‎12.【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元朝 ‎【解析】据材料“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可以得出国家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证明元政府重视天文学发展,不能说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故B项错误;据题干材料,国家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没有关于劳动人民推动科技发展的信息,故C项错误;据题干材料,国家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没有关于专制统治强化的信息,故D项错误。‎ ‎13.【考点】古代中国的绘画艺术;元朝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的主旨是这类中国画不仅讲求意趣而且融诗、书、 画于一体,此类绘画应属文人山水画,《洛神赋图》属于人物画,故A项错误;《步辇图》属于人物画,故B项错误;《清明上河图》属于风俗画,故C项错误;《墨兰图》属于文人山水画,故D项正确。‎ ‎14.【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宋朝 ‎【解析】根据材料中描述的“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都属于世俗文学,这主要是因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故A项正确;B项本身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通俗文学兴起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说明市民文学的兴起,并未涉及文言文体的发展,故D项错误。‎ ‎15.【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明朝;清朝 ‎【解析】明清时期的科技进入了总结阶段,仍属于传统科技,同一时期的西方已经出现近代科技,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集大成,总结性,但体现不出“新”的本质,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戏剧小说成主流,平民性,体现出“新”的本质,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思想文化领域的思想哲学,反封建启蒙,民主性体现出“新”的本质,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时期西学东渐,西方文化传入,新颖性体现出“新”的本质,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6.【考点】苏格拉底 ‎【解析】智者学派也具有理性精神,故A项错误;苏格拉底强调的是人应具有理性精神,而不是客观存在,故B项错误;理性是指看待社会和自然现象的一种科学态度,这就是实事求是独立思考,追求真理,谦虚务实,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苏格拉底推奉独立思考,故C项正确;苏格拉底强调的是人应具有理性精神,而不是哲学思辨,故D项错误。‎ ‎17.【考点】文艺复兴 ‎【解析】宗教改革爆发于1517年,这与材料中给定的时间点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动摇天主教会权威的是宗教改革而非文艺复兴,故B项错误;在材料中的时间段,虽然资产阶级与教会的矛盾没有激化,但很明显并不是材料所要强调的内容,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十五世纪中叶到十六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主要事实便是:教皇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之间的冲突是以容许新人的某种不敬神的精神进入僧侣统治集团为代价而得到避免”可知,这一时期的人文精神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缓和了教会与世俗社会的冲突,故D项正确。‎ ‎18.【考点】宗教改革 ‎【解析】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材料中“利用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逐渐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象征”是宗教标准,“英、法、西班牙等国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是民族的标准,故A项正确;文艺复兴揭露教会的腐败,但材料中是“把教皇看作外国人”,外国人不等于腐败,故B项错误;材料中“把教皇看作外国人”不等于不要宗教,故C项错误;1517年,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兴起,与材料中“14、15世纪”不符,故D项错误。‎ ‎19.【考点】启蒙运动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欧洲的思想家们主张用理性反对天主教会和专制君主,这些思想家具有启蒙思想,借文学艺术讥讽教会腐败和文艺复兴有关,故A项错误;为纯洁信仰改造天主教会和宗教改革有关,故B项错误;用启蒙思想批判专制制度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以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20.【考点】启蒙运动 ‎【解析】材料强调了“人人平等、天赋人权、反对私有制”等内容,薄伽丘是人文主义思想家,其思想中无此内容,故A项错误;伏尔泰强调人人平等,天赋人权,但没有反对私有制内容,故B项错误;孟德斯鸠强调三权分立,但没有反对私有制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中内容与卢梭思想相吻合,故D项正确。‎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21.【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解析】(1)第一小问特征,据材料 “为了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古代思想家们提出了父慈子孝、夫义妻顺、兄友弟悌等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强调家庭成员间的和谐相处以及等级秩序;据材料 “它片面强调‘子孝’,否定子女的独立人格,维护了传统家庭中的不平等的尊卑制度。夫权逐渐强化,男尊女卑、夫主妻从等伦理也随之被强化。人一出生便被包围在层层的家庭关系中,个人是血缘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上以继宗庙,下以续万世”得出注重家庭本位(将家庭视为核心,个人利益服从家庭利益);据材料 “传统的政治以伦理为本位,伦理以血缘为原型,最终的原理是家庭血缘的情理上升为国家政治的法则”得出家国一体(家是国的基础,家国的利益根本一致,不可分割; ‎ ‎(2) 第二小问成因,可以从经济(自然经济条件下,家庭是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政治(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思想(宗法观念与传统儒学的影响)等角度回答。 ‎ ‎【答案】‎ ‎(1)特征:强调家庭成员间的和谐相处以及等级秩序;注重家庭本位(将家庭视为核心,个人利益服从家庭利益);家国一体(家是国的基础,家国的利益根本一致,不可分割)。(6分) ‎ ‎(2)成因:自然经济条件下,家庭是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宗法观念与传统儒学的影响。(9分) ‎ ‎22.【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解析】(1)根据表格内容可以分别得出三个时期中国和西方思想发展的共同特征:①形成了思想解放运动。②实行了思想(文化)专制政策。③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或民主思想)。 (2)第一小问影响,应该从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明清之际的早期民主思想和以卢梭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所倡导启蒙运动是否推动了中西社会转型的角度来回答;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当时中西的政治、经济状况的角度回答。‎ ‎【答案】‎ ‎(1)特征:①形成了思想解放运动。②实行了思想(文化)专制政策。③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或民主思想)。(6分) ‎ ‎(2)影响: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明清之际的早期民主思想未实现社会转型;以卢梭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所倡导启蒙运动则推动了西方社会向近代的转型。(3分) ‎ 原因:① ‎ 政治:中国封建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而西欧已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 ‎ ‎② 经济: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而欧洲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 ‎ ‎③ 文化: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欧洲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6分)‎ ‎23.【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中古跨朝代非选择题;科学技术主题 ‎【解析】(1)根据材料一“在传播整套思想体系方面,似乎存在着某种‘先天的’不可能性……可是这些思想体系的点滴片段还是有可能传播的”得出交流传播片断化,缺少科学理论和思想体系传播;根据材料一“古代地中海区域的欧洲人除了……他们贡献出的唯一有价值的机械技术是高转筒车……可是中国人的发明就多了,这些发明在公元1世纪到18世纪期间先后传到了欧洲和其他地区”得出交流具有双向性,以中国科技西传为主;东西文化交流的使者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阿拉伯人。 ‎ ‎(2)第一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中二“中国的文明根深蒂固,中国的帝国组织渗透甚广,决不想允许这些发明破坏传统的制度于习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成为传播统治思想和巩固统治的工具。得出:中国未能破坏传统制度与习俗,没有引发社会转型,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根据材料二中“西方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得出西方:促进民族国家的建立,促发社会转型;促进欧洲思想解放(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推动以欧洲 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新航路开辟)。第二小问启示,加强文化交流,科技作用的发挥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科技能够加速社会发展,也有可能阻碍社会进步。‎ ‎【答案】‎ ‎(1)特点:交流传播片段化,缺少科学理论和思想体系传播;交流具有双向性,以中国科技西传为主;缺乏直接交流,阿拉伯人起了中介的作用。(6分) ‎ ‎(2)影响:中国:未能破坏传统制度与习俗,没有引发社会转型,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3分)西方:促进民族国家的建立,促发社会转型;促进欧洲思想解放(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推动以欧洲 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新航路开辟)。(3分) ‎ 启示:科技作用的发挥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科技能够加速社会发展,也有可能阻碍社会进步。(3分)‎ ‎24.【考点】启蒙运动;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1)根据材料一“自由不是无限刹的自由,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可知,孟德斯鸠认为自由的享有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之内;根据材料一“然而,政治自由只有在温和的政体里存在,但是,它并不总是存在于政治上温和的国家里,只有那里的国家权力不被滥用的时候才存在”可知,孟德斯鸠认为政治自由只有在温和的政体之内才能存在;根据材料一“‎ 从对事物的支配来看,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每个国家都有三种权力:立法权、对有关国际事务的执行权和对民法有关事务的执行权”可知,孟德斯鸠认为分权制衡是政治自由的前提和保证;根据材料一“在自由的国家里,每个人都被认为精神上是自由的,不受他人的支配,应该使人民集体拥有立法权”,孟德斯鸠强调人民集体应享有立法权。 ‎ ‎(2)根据材料二“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可知,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实现了国家与民族的独立与自由;而1787年宪法更是近代世界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根据材料二“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政体”可知,美国创立的联邦制共和国,确立了民主政体,成为其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典范,而其宪法所确立的三权分立的原则,则将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原则第一次付诸实施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1787年宪法》之下,国家总统和议会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体现了启蒙思想中人民主权原则和民主原则。‎ ‎【答案】‎ ‎(1)观点:自由在法律的允许范围内;政治自由存在于权力不被滥用的温和政体内;主张三权分立;权力的制约平衡是政治自由的前提;强调人民集体拥有立法权。(任答3点6分) ‎ ‎(2)说明:美国通过独立战争,赢得了民族的独立、自由;颁行了1787年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美国创立了联邦制(或总统制)共和国,确立了民主政体,树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新典范;实行三权分立,实现权力的制约平衡,第一次将启蒙思想的理论付诸实施,并产生了深远影响;国家总统和议会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体现了启蒙思想中人民主权原则和民主原则。(9分,答出三点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