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项三 题型四 关系探讨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项三 题型四 关系探讨类

题型四 关系探讨类 1.201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 1)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 x(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 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2019·四川宜宾三模 B 卷·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关羽形象 三国到 隋唐 《三国志》中的关羽:东汉末年名将,勇武、重义,傲慢自大、刚愎自 用。隋唐时期,并未得到统治者及文人士大夫的重视和颂扬,名气也不大。 宋元 统治者对关羽赐庙额、封王;关羽的祠庙在全国各地兴起;南宋文人对 关羽忠义、英勇的形象特质进行了多方渲染;关羽故事在话本、戏曲杂剧中 大量出现,刚勇、忠义、儒雅是关羽形象的主要特征;元明之际,罗贯中将 关羽形象定格在《三国演义》小说中。 明清 统治者先后加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 震天尊、关圣帝君”、“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在民间逐渐成为一个禳灾祈福之 神,受到百姓的顶礼膜拜。 20 世纪初 1917 年钱玄同在写给胡适的信中说道:“明清两代,社会上所景仰之古 人,就是孔丘关羽二位。不但愚夫愚妇信仰‘关老爷’,即文人学士亦崇拜 ‘关夫子’。此等谬见,今后及应扫荡无疑。” ——摘编自郭素媛《三国演义诠释史论》、刘海燕《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演变史论》 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时段,指出关羽形象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 (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3.(2019·四川宜宾二模·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63—1914 年的一个半世纪,欧洲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如图 6: 运用世界近代史的史实,对图 6 进行探讨。(说明:对图 6 中几个要素间形成的关系进 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4.(2019·山东菏泽二模·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没有冲突,就没有政治;没有妥协,政治就只能以暴力冲突收场。民主政治不能 取缔冲突,但是可以化解冲突,变恶性冲突为良性冲突。民主政治正是妥协中炼成的, 以冲突始,以妥协终。其实,民主政治本身就是一个妥协的产物。民主政治是制造妥协 的政体,专制是制造暴力的政体。民主政治极大增加了不妥协的成本。对执政者来说, 在非民主政治下,妥协的成本很高;在民主政治下,不妥协的成本很高,会受到法律, 选民和道德的三重制裁。妥协的制度安排,包括对少数派的保护,都是民主制度的一部 分。 ——摘编自刘军宁《政治是妥协的艺术民主是妥协的制度》 材料反映出政治斗争的若干因素,请运用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进行探讨。(12 分)(说明: 可以就政治斗争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材料观点进行修正、 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5.(2019·山西太原二模·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 要手段。有人据此图示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见图 9)。 ——改编自张福运《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民族复兴的视角》 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说明:可以 针对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 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6.(2019·山东济宁二模·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什么是社会结构?人们常用它来表示社会组织方式。我们则将社会结构规定为某一社会 中由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或称意识形态结构)互相耦合而成的形态稳定的组 织系统。经济结构是指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组织方式,政治结构是指国家和政治组 织形态,而文化结构则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来代表……当一个系统不稳 定时,系统由于其不稳定性会自动调整其内部参数,以使整个耦合系统达到新的稳态。 ——金观涛 刘青峰《兴盛与危机: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据材料提取作者关于社会结构诸要素关系的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分析论 证。(12 分。要求:①观点明确,史论结合②也可提出与作者不同的观点) 7.(2019·湖南湘西自治州二模·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下是某学者参考了北美加拿大和北欧瑞典发展方向绘制的人类发展方向示意图。 材料反 了世界近现代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多种关系,指出其中一种关系,并加以分析。(12 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8.(2019·四川资阳高二第二学期期末·26)(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类技术在总技术中的比较(%) 类 型 朝代 春 秋 战 国 秦 西 汉 东 汉 魏 晋 南 北 朝 隋 唐 北 宋 南 宋 元 明 清 农业 16 26 1 5 4 12 13 1 4 2 7 12 6 2 「大一统」 13 12 59 24 41 12 13 58 32 53 43 28 34 40 手工业 40 43 0 63 47 35 45 27 47 43 39 37 45 46 医药 20 18 0 8 8 41 10 14 16 2 10 3 13 12 其他 11 1 0 0 0 0 19 0 1 0 1 20 2 0 备注:「大一统」指管理地域辽阔的大一统帝国需要仰仗的发达的通讯技术(交通运输 和文化交流、传播工具等)、强大的军事技术、「敬授民时」的历法、土地丈量技术、绘 制地图的技术,乃至体现皇权威严的皇宫建筑技术等等,我们把这些与大一统国家密不 可分的技术专门抽取一项,统称为「大一统」技术。 ——据金观涛《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国家统一的关系。(说明:可以就 表格内某一项科学技术与国家统一的关系进行论述;也可以提炼新观点加以论述,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9.(2019·东北四市教研联合体三模·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罗荣渠认为:“广义的现代化(近代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 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的大趋势;具体来说,这是 以现代化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大转 变,使工业文明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深 刻变化的过程”。近代化可以归纳为如下公式: 近代化=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 性化和科学化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近代化与公式中任意两 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 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0.(2019·山东菏泽二模·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没有冲突,就没有政治;没有妥协,政治就只能以暴力冲突收场。民主政治不能 取缔冲突,但是可以化解冲突,变恶性冲突为良性冲突。民主政治正是妥协中炼成的, 以冲突始,以妥协终。其实,民主政治本身就是一个妥协的产物。民主政治是制造妥协 的政体,专制是制造暴力的政体。民主政治极大增加了不妥协的成本。对执政者来说, 在非民主政治下,妥协的成本很高;在民主政治下,不妥协的成本很高,会受到法律, 选民和道德的三重制裁。妥协的制度安排,包括对少数派的保护,都是民主制度的一部 分。 ——摘编自刘军宁《政治是妥协的艺术民主是妥协的制度》 材料反映出政治斗争的若干因素,请运用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进行探讨。(12 分)(说明: 可以就政治斗争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材料观点进行修正、 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1.(2019·江西新余二模·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结合中外历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海洋的利用与控制探讨‘三角模式’”。(要求:可以 从材料中提取一条信息进行探讨,或提出新的观点加以说明;也可以对材料信息进行修 改,并进行论证、需明确写出观点,解读须有史实依据。) 12.(2019·河南中原名校高三第四次质量考评·26)(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作者大胆地将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余 年与每两三百年爆发一次大动乱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 的假说,并用这一套模式去解释中国社会、文化两千年来的宏观结构变迁及其基本特点。 下图是根据作者的假说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视角对该社会结构图进行简要说明。(要求:观点 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题型四 关系探讨类 1. 【答案】 论证 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 一等 (12~9 分) ①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 阐述明确,逻辑严密。 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②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 史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 二等 (8~5 分) ①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 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 ①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 ②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予以 说明,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 (4~0 分) ①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或不 能够运用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 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 ①有观点,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 够准确,逻辑关系不清。 ②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 2. 【考点】魏晋至隋唐“三教合一”潮流;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全国卷 41 题; 隋唐;宋朝;中古跨朝代非选择题 【解析】材料列举了从三国到 20 世纪初关羽形象的变化。答题时,首先任意选择两个相 邻时段,分析关羽形象的变化,然后结合所学论述造成其形象变化的因素即可。例如分 析从宋元到明清,得出关羽从文学形象变为宗教神灵,首先论述宋元时期造成其文学形 象出现的因素,根据材料“统治者对关羽赐庙额、封王”得出统治的推动,结合所学可 从当时的政治状况思考得出宋民族矛盾突出,关羽身上勇武、忠义的特质契合统治者的 需要和当时反抗异族压迫的社会心理需求;结合“南宋文人对关羽忠义、英勇的形象特 质进行了多方渲染;关羽故事在话本、戏曲杂剧中大量出现,刚勇、忠义、儒雅是关羽 形象的主要特征;元明之际,罗贯中将关羽形象定格在《三国演义》小说中”结合所学 得出,儒学复兴,理学兴起,关羽身上的忠、义,契合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受到极力推 崇;市民文学的兴盛,完成了对关羽形象的重塑。接着论述明清时期造成其形象转变为 宗教神灵形象的因素,结合材料“统治者先后加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三界 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可知统治的推动,是其 宗教神化的原因之一,结合所学得出明清统治者对关羽大加封谥,渲染其“忠义”,以 此训导民众,维护封建统治的秩序;结合材料“在民间逐渐成为一个禳灾祈福之神,受 到百姓的顶礼膜拜”得出下层百姓基于其自身的某种现实需要和避祸得福的生活理想 推动了对关羽的信仰和崇拜;也可结合所学从经济层面得出原因即关羽形象中的“义” 契合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中凝聚众商、以诚取信的社会需求等。 【答案】评分说明:指出变化(2 分)+论述说明(10 分)。 其中,“论述说明”进行分层评价,包括:论述(8 分)+总结(2 分)。 具体分层评价的等级如下: 等级 说明 一等(10—8 分) 准确、充分运用史实:说理充分,逻辑严密 二等(7—4 分) 能够运用相关史实;说理较充分,逻辑关系较消楚 二等(3—0 分) 运用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说理不充分或 没有说理,逻辑混乱 答案示例:变化:从宋元到明清,关羽从文学形象变为宗教神灵。(2 分) 论述:两宋民族矛盾突出,关羽身上勇武、忠义的特质契合统治者的需要和当时反抗异 族压迫的社会心理需求;儒学复兴,理学兴起,关羽身上的忠、义,契合了儒家的伦理 道德,受到极力推崇;市民文学的兴盛,完成了对关羽形象的重塑。(任答两点,每点 2 分) 明清统治者对关羽大加封谥,渲染其“忠义”,以此训导民众,维护封建统治的秩序; 关羽形象中的“义”契合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中凝聚众商、以诚取信的社会需求; 下 层百姓基于其自身的某种现实需要和避祸得福的生活理想推动了对关羽的信仰和崇拜。 (任答两点,每点 2 分) 综上,关羽崇拜及关羽形象的演变,是受时代特征影响而不断变化的结果;寄寓了社会 不同阶层的种种观念、向往和祈愿,承载了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2 分) 3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的确 立;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全国卷 41 题 【解析】从图 6 可看出工业革命、政治革命、科学革命三者之间关系是相互的,即对彼 此的发展有推动作用,但三者又共同作用于欧洲的霸权地位,故能够得出基本观点:欧 洲三大革命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欧洲确立对世界的霸权。接下来分别论述三大革命的 推动作用,且列举基本史实:在科技革命方面,可从科技革命对人们的思想解放作用方 面论述推动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工业革命的开展论述,列举牛顿力学近代自然科技、电磁 感应分别推动民主政治和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作用;在政治革命方面,可从近 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为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提供政治前提论述;在工业革命方 面,可从经济发展要素市场、原料等强调对欧洲霸权地位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对科技、 政治的反作用——要求政治更加民主、科技更加发达为经济服务,简单列举英国代议制 的完善、法德代议制的确立的基本史实。最后得出结论:发生在文化、经济、政治领域 的三大革命,即科学革命、两次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互相依赖、互相促进, 共同促成了欧洲称霸世界局面的形成。 【答案】评分标准:(一)观点:三个层次(0 分、1 分、3 分) ①写出“欧洲三大革命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欧洲确立对世界的霸权”得 2 分。②写出 “欧洲三大革命推动了欧洲确立对世界的霸权”或写出“欧洲对外扩张确立了对世界的 霸权”得 1 分③没有以上观点词语给 0 分。 (二)论证:三个层次(史实、逻辑表述) ①7~9 分:①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代史史实;②对图 6 中几个要素间形成的关系阐 述明确,逻辑严密。 ②4~7 分:①能够运用世界近代史史实;②对图 6 中几个要素间形成的关系有一定认 识,逻辑关系较清楚。 ③0~3 分:①运用世界近代史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②对图 6 中几个要素 间形成的关系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 示例:观点:欧洲三大革命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欧洲确立对世界的霸权(2 分) 论证:科学革命为欧洲近代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和科学理论支持,从而间接地支持了 欧洲称霸于世界。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启蒙运动提供了理论启迪和思 想方法,进而推动了英美法等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及工业革命的开展;以电磁感应现 象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的进步,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3 分) 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欧洲的力量,为其确立世 界霸权提供了必要性(对原料、市场的需求等)和可能性(坚船利炮、交通通讯等)。同时, 经济的发展需要科技进一步创新并推动代议制的确立和进一步完善。如英国通过三次议 会改革,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化运行机制;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法 国最终确立了共和制;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3 分) 欧洲各主要国家代议制民主制度的确立为科学发展和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保障,为政府 的正确、合理决策奠定基础,进而使得欧洲在称霸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2 分) 综上, 发生在文化、经济、政治领域的三大革命,即科学革命、两次工业革命和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互相依赖、互相促进,共同促成了欧洲称霸世界局面的形成。(2 分) 4.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全国卷 41 题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对政治斗争中影响暴力斗争与妥协的因素。首先 要结合材料概括归纳观点,如根据材料可得出政治斗争是暴力冲突与妥协等多重因素相 互作用的结果,然后结合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说明在民主与专制的斗争中各派政治 力量的较量、斗争及妥协,其中近代英国和法国体现的最为明显,在叙述过程中,结合 不同派别的斗争及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分析说明即可。 【答案】示例:观点:政治斗争是暴力冲突与妥协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3 分) 探讨:英国通过暴力冲突,把查理一世推上断头台,此后,统治者争权夺利,英国政局 动荡,斯图亚特王朝乘机复辟,复辟势力对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进行反攻倒算,竭力恢复 旧的统治秩序,这引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极大不满,他们发动宫廷政变,与旧贵族妥协, 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确立,避免了政局的剧烈动荡。(9 分) (12 分,示例答案仅作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 5. 【考点】辛亥革命;全国卷 41 题 【解析】从材料中不难看出,改良和革命之间相互促进,最终都会推动民族复兴或者可 以理解为改良和革命是推动民族复兴的手段;解答本题的关键还在于:可以进行补充、 修改、否定或者提出新的观点:一方面是推动民族复兴的多元化,从客观而言,民族危 机(列强的侵华)会推动民族复兴,那么材料只是设计改良和革命是不足的;另一方面,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是否能起到推动民族复兴的作用。只要观点明确,围绕观点 充分论述即可。 【答案】评分说明: 论证 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看法 一等 (12~9 分) ①对民族复兴的含义和三者间的关 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 ②准确、充分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 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②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中国近代史史 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 二等 (8~5 分) ①对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 关系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 ②能够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 ①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 ②诣够运用中国近代宾史实予以说 明,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 (4~0 分) ①对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 关系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 不清。 ②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不够准确或 不能够运用史实。 ①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 ②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不够准确,逻 辑关系不清。 示例 1:赞同材料中的观点:民族复兴是指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中国近代史上的革 命与改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推进了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论述略) 示例 2:对材料观点进行修改补充:推动民族复兴大业的并非只有革命与改良,其中还 应有列强不断侵略,民族危机不断被激化的因素,这些因素互相作用,从不同层面、不 同程度推进了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论述略) 示例 3:不赞同材料中的观点。像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这样的“革命”,更多的 是破坏,甚至是反现代化的,从长远看,对民族复兴大业是不利的。(论述略) 6. 【考点】辛亥革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 展;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全国卷 41 题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关键是明白图表中社会结构各因素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明 确指出观点,如“社会结构中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结构互相耦合,整体互动”,第二 步是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论证观点,要做到史实准确,论证中史论结合;同时也 可提出新的观点进行论证。 【答案】评分说明: 作者观点的论证 新观点的论证 一等 (12~8 分) ①对社会结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阐述明 确,逻辑严密。 例:社会结构中经济、政治、意识形态 结构互相耦合,整体互动。 ②准确、充分运用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 例: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 增强,宣扬暴力革命、民主共和的革命 思想广泛传播,……;以三民主义为思 想指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 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 念深入人心;中华民国建立为民族工业 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政府颁布一系列 奖励实业的法令,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为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奠定基础。 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 文化),政治、文化对经济基础具 有反作用。 ②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 史史实。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 增强,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封建 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 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但由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不够充 分,导致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妥协性,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 果实,未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二等 (7 - 4 分) ①对社会结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有一定 认识。 例如:经济与政治结构的变动互相影响。 ②能够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 ①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 ②能够运用中国近现代史史实予 以说明,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 (3 - 0 分) ①对社会结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不 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 ②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 够运用史实。 ①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 ②论证史实不够准确,与所述观点 逻辑关系不清。 7. 【考点】现代信息技术;全国卷 41 题 【解析】此题属开放性试题。只要指出从材料所反映的多种关系中的一种关系,观点明 确,并在分析时能准确结合史实,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关系:生产力的进步推动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4 分) 分析: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社会主要是由封建地主和农民阶级组成,社会生产较为单 一,进入工业社会后,生产力有了明显的进步。社会阶层发生了分化,这在欧洲主要表 现在英国的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它使一部分农民阶级转变为工人和中小生产者以及资 产阶级,由于新兴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爆发,新的社会组织结构(资 木主义社会)逐渐形成。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工人阶级的整体认知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生成组织规模迅速扩大,跨国生成已经非常普遍,全球性生产与合作日益加强。(8 分) 8.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中古跨朝代非选择题;科学技术主题;全国卷 41 题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大一统技术在古代中国科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比重,故可围绕大 一统技术与国家的关系上进行论述,也可从古代大一统科技和向近代科技转型的角度上 进行分析;也可从古代科技的其他方面进行论述,如农业技术在分裂时期发展较快,再 分别展开论述。 【答案】观点一:中国古代「大一统」技术发达既是国家“大一统”的产物,又巩固了 国家“大一统”局面。 材料中与大一统社会结构相联系的技术成果所占总技术的百分比在 30%以上,表明中国 古代与大一统王朝密切相关的「大一统」技术十分发达,如中国古代科技的象征指南针, 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如此众多「大一统」技术的存在有利于中国人在广阔地域上组 成强大、统一的国家机构和思想文化交流,有助于皇权的巩固。同时,大一统国家强大 的组织能力克服了科学向技术转移的缺陷,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材料同时表明当国家处 于长期分裂,如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一统」技术明显低于大一统王朝时期, 只占 12—13%左右。 因此,中国发达的「大一统」技术不仅有利于巩固皇权和“大一统”局面,同时,“大 一统”局面的稳定又为中国古代科技特别是「大一统」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 境。 观点二:「大一统」型技术不可能向近代科学体系转化。 政治分裂时期科学技术发明少,而大一统时期,科技发明均在 30%以上,因此一个王 朝的技术增长与中央集权程度密切相关,这表明古代科技一旦失去了发展的制度依托, 便没有了生存土壤。 中国古代科技发达,但主要是技术发达。生产技术与它所生产的具体产品不可分离,很 难上升为理论成果,造成科学与技术难以结合。 传统儒家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注重的是人文问题而不是对 自然的探究和技术的总结,忽视了抽象科学。因此,中国古代特有的「大一统」型技术 不可能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近代科学转化。 观点三: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与国家能否实现大一统关系不大。论证略。 观点四:在中国社会大分裂大变革时期,农业技术迅速发展。论证略。 观点五:「大一统」技术与手工业在中国古代科技中占绝对优势。论证略。 (观点 2 分,论述 10 分) 9. 【考点】全国卷 41 题 【解析】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分别从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或思想文化领域三个 领域任选两个,论述其中包含的两个要素之间关系即可。 【答案】(1)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逐步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地主阶级洋务派领 导了洋务运动,成为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端;③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获得了缓慢发展(6 分) (2)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推翻了封建君主 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力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①资 产阶级上层维新派领导了戊戌维新运动,这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②清政 府进行了预备立宪;③资产阶级中下层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6 分。答对 其中三点即可) (3)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①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的学习历程,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②在“西学东渐”过程中, 中国出现了新式教育和新的学制, 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③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 的变革提供了学科理论和强有力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和具体国情相 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6 分) 考生对公式进行补充,言之有理亦可,如补充: (4)社会生活的文明化、西方化。在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下,中国民众的物质生 活、社会习俗、交通方式 、通讯手段等方面都发生深刻的变化。(6 分) 得分等级 论证 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 一等 (12—9 分) 准确、充分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 对公式中阐述明确,逻辑严密 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中国近代史 史实 二等 (8—5 分) 能够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 对公式中要素与近代化之间的关系有一 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 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 能够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予以 说明,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 (4—0 分) 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 运用史实 对公式中要素与近代化之间的关系认识 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 有观点,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不 够准确,逻辑关系不清 观点不正确,缺少论证。 (考生可以就近代化与公式中任意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言之有理即可。答两 个以上的要素按两要素给分,总分不得超过 12 分) 10.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全国卷 41 题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对政治斗争中影响暴力斗争与妥协的因素。首先 要结合材料概括归纳观点,如根据材料可得出政治斗争是暴力冲突与妥协等多重因素相 互作用的结果,然后结合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说明在民主与专制的斗争中各派政治 力量的较量、斗争及妥协,其中近代英国和法国体现的最为明显,在叙述过程中,结合 不同派别的斗争及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分析说明即可。 【答案】示例:观点:政治斗争是暴力冲突与妥协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3 分) 探讨:英国通过暴力冲突,把查理一世推上断头台,此后,统治者争权夺利,英国政局 动荡,斯图亚特王朝乘机复辟,复辟势力对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进行反攻倒算,竭力恢复 旧的统治秩序,这引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极大不满,他们发动宫廷政变,与旧贵族妥协, 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确立,避免了政局的剧烈动荡。(9 分) (12 分,示例答案仅作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 11. 【考点】海权意识主题;全国卷 41 题 【解析】根据材料中三角模式,分别是外交功能、警察功能、海洋的利用和控制功能和 军事功能。近现代的军事是海陆空三军立体作战,强大的海军,会发挥其功能,起着重 要的作用。 【答案】示例: 观点:近现代世界体系中,海军的强大有利于提高国家地位和维护国家主权。(3 分) 探讨:鸦片战争中,英国以其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大门,自此,中国沦为西方殖民者的 掠夺场所,各种主权日益丧失;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凭借其海战的胜利迅速成为与西 方比肩的殖民国家;二战后,美国海军以其“无处不在”的作风称霸世界;近年来,中 国加快海军建设,进一步巩固了海权,国家地位得到了大大提高。因此,建立强大的海 军有利于提高国家地位和维护国家主权。(9 分) 评分参考 分值 要求 10~12 所提观点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能够引用 1~2 个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 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7~9 所提观点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能够围绕所定论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举史实与论题基本能构成逻辑关系; 论述较完整、清晰、文字通顺。 4~6 所提观点符合要求,指向较明确。 所举史实对论题支撑不足,或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性不强;论述不够严谨,文 字较通顺。 0~3 所提观点不符合要求,或指向不明确。 论述文字与论题关系不清,或无关系;结论错误,没有逻辑性,文字不通顺。 12.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全国 卷 41 题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由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三部分组成。 国是家的放大形态,家是国的微缩形态,二者具有一致性,因此选择中国古代社会“家 国同构”的特征进行论述,论证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对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 稳定性的影响。 【答案】示例 视角: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2 分) 说明: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由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三部分组成。地主经济为 官僚政治提供财税基础;儒家思想为官僚政治提供意识形态及文官来源。与之相应,中 国古代的家族结构由族田、族谱和祠堂三部分组成。族田为祠堂权力的行使提供经济基 础;族谱则以祖先崇拜的方式维持祠堂的宗法权威。国是家的放大形态,家是国的微缩 形态,二者具有同构性。(10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