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8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3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33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同步练习 人教版必修4
第33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最新考纲 核心素养 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科学精神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公共参与 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①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产生:人类社会是②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存在(本质):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③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3.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概念:物质是④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⑤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⑥客观实在性。 (2)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4.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⑦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⑧承担者。 (3)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点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5.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 13 -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⑨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⑩特殊状态。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1.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物质的东西可以离开观念的东西。 2.雾和霾都是唯物主义讲的物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雾和霾都属于具体的物质形态,而不是马克思哲学中讲的物质。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物质是可以被创造、改变和消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物质是永恒的,是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的,可以被创造、改变和消灭的是具体的物质形态。 4.社会劳动集中体现出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5.意识现象的存在否定了世界的物质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意识现象不属于物质,但其存在并没有否定世界的物质性,因为世界的物质性强调的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而不是指世界有什么。 1.世界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原因 自然界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人类 社会 产生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构成要素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 13 - 人的意识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1)物质概念 提醒: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的总和。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2)弄清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 区别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存在状态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有生有灭、暂时存在 联系 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提醒:(1)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概括,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要明确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即客观实在性。 3.把握物质、运动、静止三者之间的关系 (1)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关系 理解 侧重点 错误倾向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即载体和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 13 -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 静止 区别 含义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两种情形: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性质 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联系 ①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提醒:全面理解相对静止 (1)由于相对静止的存在,才能使各种事物区别开来,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2)相对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并非绝对不动。 (3)相对静止时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4)相对静止状态下,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 考点展示 全国卷5年0考 命题揭秘导航 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从具体题型上看,以选择题为主。 从核心素养上看,以科学精神为主。 从考查方式上看,结合人类改造自然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考查世界的物质性;结合成语故事、古诗词等考查运动与物质、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以自然和社会领域的现象或规律为背景,考查世界的客观性 1.(2014·全国卷Ⅱ·21)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上述实验进一步证明( ) 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 - 13 - 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 ③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 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研究人员的新发现为解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题干中的实验进一步证明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人类能够认识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①④符合题意;②中“无条件的、必然的”、③中“同样的表现形式”表述错误。] 2.全球升温将使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严重威胁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全球气候变化越来越受到关注,已经由科学问题变成综合环境、经济、外交等方面的战略问题。这表明( ) ①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必然的 ②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③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中 ④地理环境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D [题中指出全球升温对冰川、海平面、沿海地区的影响,表明联系具有普遍性,①与题意不符,且事物的联系有必然的也有偶然的;题中并未体现自然界的发展,而是表明地理环境因素的变化对人类生存产生的影响,③与题意不符。] 结合名言、诗词或漫画等形式,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3.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 )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B [材料是说法度、事例、风气都是运动变化的,故B符合题意。A错误,是唯心主义观点;C正确但与题干不符;D错误,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区分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4.“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的这句诗不仅道尽千古兴亡,也形象地说明了( ) A.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 13 - C.城市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D.人脑是思想运动的主体 A [题目观点认为洛阳城的兴衰反映社会历史的变迁,这说明物质是运动的载体,故A入选。B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C、D错误。] 依托古诗词或社会变革现象,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5.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与这副对联所含哲理相一致的是( ) ①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②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③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④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A [“舟行洲不行”“鸽飞阁不飞”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①②正确;③否认了相对静止;④否认了绝对运动,都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6.(2019·黄冈调研)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一论断蕴含的哲理是( ) ①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社会发展是在其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主要矛盾变化和基本国情没变体现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新时代下的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①③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变与不变的问题,没有指向矛盾的解决和发展的趋势,故②④与题意不符。] 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①固有的②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 a.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③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b.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a.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④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 13 - 方法论 b.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⑤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c.把尊重客观规律和⑥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点拨:规律是客观的,规律无好坏之分。规律是普遍的,但并非是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1.客观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规律是客观的,但不是不变的。规律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产生不同的效果。 2.人们可以根据条件去改变、创造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 3.人类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等规律进行农业生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太阳东升西落等属于现象,不是本质和规律。现象表现规律,但现象不是规律。 4.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把握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把握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把握规律。 1.规律的含义 2.正确认识规律 规律≠联系 规律是联系,但并非所有的联系都是规律,只有同时满足“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四个条件的联系才是规律 规律≠现象 凡是能够借助感官直接感知的均为现象而非规律,如“苹果落地”属于自然现象,但其中蕴含的“万有引力”则属于规律 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规律混同于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 13 - 规律≠具体规律 考点展示 全国卷5年2考 命题揭秘导航 规律的概念 从具体题型上看,选择题与主观题均有。 从核心素养上看,以科学精神为主。 从考查方式上看,通常是以名言、漫画、现实中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事例、科研成就等为背景,设置选择题或非选择题来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等。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2016·全国卷Ⅱ·22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2017·全国卷Ⅰ·23 以名言、诗词等为素材,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 [题干的意思是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就停止冬天的到来,地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就缩小它的面积,这说明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D符合题意。A、B两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干的主旨;C项错误,客观事物本身没有意志,只有人才有意志。] 2.“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下列选项中与此诗句蕴含的哲学寓意相近的是( ) ①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③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 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B [该句诗“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喻指事物有其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①④强调事物发展有客观规律,故入选;②体现了事物是不断发展的,③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故排除。] - 13 - 运用规律的知识分析问题时,注意区分规律知识的三个不同指向性:一是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二是事物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违背规律;三是事物发展规律是可以认识、把握和利用的。解答题目,要明确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上述三个方向中的哪一个。 结合人类具体实践活动,考查认识和利用规律 3.(2016·全国卷Ⅱ·22)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本题的题眼是“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说明他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①③当选;军事行动的出发点是客观存在的实际,而非真理性认识,故②错误;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不起决定性作用,故④错误。] 4.(2015·北京卷·24) 这说明在我国古代,人们( ) ①认识到了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客观联系 ②将节气智慧融入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③顺应自然节律,实现了对自然的征服 ④在实践中获得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完整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本题的题眼是“三候”“谷雨节气……适合农作物生长,农业生产进入繁忙时期”。节气表体现了人们能够认识自然规律,并利用自然规律,因此①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人们把这种认识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②当选;③错误,人们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人的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④错误,在实践中人们并没有获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完整认识,因为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 13 - 结合典型实例,以主观题形式考查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思维建模) 类型 设问方式 答题要素 原因类 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某某事件解决取得成功的原因 (1)原理 ①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 ②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规律、运用规律的条件。 (2)方法论要求 ①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②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③必须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将革命热情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 运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解决某一问题 5.[2014·山东卷·42(1)]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把握并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对象国资源,充分考虑其文化传统、消费习惯、审美标准,推出了越来越多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精品。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 解析:本题考查生活与哲学模块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要求学生通过审读材料、对应知识点作答。把握并顺应必然趋势,对应尊重客观规律;充分考虑文化传统、消费习惯等,对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出越来越多的文化精品,对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答案: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表现;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对象国的资源和条件,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推出了越来越多的文化精品。 真题验收| 感悟高考 淬炼考能 1.(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拔高题)(2017·江苏卷·26)风筝在我国已经有2 000多年的历史,最初用于军事,到了唐代中期逐渐转向娱乐。后来,人们又将神话故事、吉祥寓意等表现在风筝上,使风筝成为了一门艺术。现在,风筝艺术在我国仍然很受欢迎, - 13 - 并形成了以山东潍坊风筝、北京风筝、江苏南通风筝等为代表的风筝流派。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①事物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②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③事物变化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④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以潍坊风筝、北京风筝、江苏南通风筝等为代表的风筝流派是风筝流派的特殊性,风筝艺术是普遍性,①符合题意。风筝艺术的发展历史表明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④符合题意。②③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拔高题)(2015·天津卷·7)中国经济发展正在步入新常态。新常态,就是中国经济将在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结构上体现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哲学上看,新常态体现了( ) ①事物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③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本题的题眼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优化升级”。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体现了①;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体现了②;新常态没有体现出曲折性的问题,排除③;④说法错误,排除。] 3.(按规律办事·拔高题)(2017·海南卷·21)污染严重是造纸业饱受诟病的主要原因。某省根据当地造纸业发展状况,制定并执行严格的造纸业地方环保标准。在环保高标准的倒逼下,该省制造业摆脱了脏、乱、差的局面,实现了“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兼顾、环保与经济转型升级的双赢。这说明( ) ①重视意识的能动性,就能推动事物发展 ②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获得实践的成功 ③事物能否发展,取决于意识能否反映客观存在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按客观规律办事相结合是成功之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重视意识的能动性不一定就能推动事物的发展,故①错误;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但它不能决定事物的发展,故③错误;根据当地发展现状而制定环保标准,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故②正确;题干中实现环保与经济转型升级的双赢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的结果,故④正确。] 4.(实事求是,尊重规律)(2014·天津卷·5)漫画《如此创新》启示我们,在创新活动中要( ) - 13 - 如此创新 A.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B.批判继承,自我否定 C.挑战传统,标新立异 D.实事求是,尊重规律 D [本题属于漫画启示类试题,漫画蕴含的意思是我们在创新中应该怎么做。《如此创新》给我们的启示不是要标新立异,而是要从实际出发,A、C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漫画是讽刺“如此创新”,启示我们在创新中不能脱离实际,故B项不符合题意。] 5.(认识和利用规律)(2014·江苏卷·28)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发现表明,生物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像一个工厂,会生产和输出许多物质,这些物质被包裹在囊泡内运输到细胞周围和细胞外。细胞内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发现,特别适用于解释一些疾病发生的原理,并研发药物以用于治疗。这说明( ) A.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A [本题考查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的知识。细胞内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发现和应用,表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A项符合题意。B项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错误;C、D两项与题意无关。] 热点聚焦| 保护生态环境 造福人民群众 [热点材料] 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结合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的具体实践,①再次修改了党章,把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修改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此相适应,②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内容写进党章。 材料二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指出,③ - 13 - 保护好祁连山的生态环境,对保护国家生态安全、对推动甘肃和河西走廊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④只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可以成为金山银山。要正确处理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积极发展生态环保、可持续的产业,保护好宝贵的草场资源,让祁连山绿水青山常在,永远造福草原各族群众。 [思维流程] 信息提取 调动知识 ①再次修改了党章,把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修改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③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保护好祁连山的生态环境 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 ④只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可以成为金山银山 要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实战运用]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规律的知识,说明我们是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 (2)请为建设生态文明写两条宣传标语。 解析:本题第(1)问知识限定为规律的知识,题型属于措施类题目,可按照原理+结合材料的方式组织答案,即先答出规律的相关原理再结合材料进行具体分析。第(2)问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确定,只要围绕主题,朗朗上口,符合标语要求即可。 答案:(1)①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党中央、全国人大认真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及时修改党章和宪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我国及时调整发展布局,优化生态环境,造福人类。③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向纵深发展。 (2)示例:创生态文明,护自然之美,享天地人和;守护绿水青山,共建生态家园;生态同梦,文明随行。 - 1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