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达标: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课时达标(三十四) 探究世界的本质 1.(2016·浙江杭州西湖高中月考)阿法盆地位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东北约350千米。1974年在这里发现了在当时最为古老的人类化石——320万年的南方古猿阿法种“露西”骨架。在此之后,又陆续发现了数种古猿化石、距今100万年的直立人,以及最为古老的晚期智人化石。大量化石和文化遗物证明,人类起源于动物界,人类的进化演变是从古猿、直立人、智人到现代人。这表明( )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互依存 B.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有区别的 D.人类产生前的自然界才具有客观性 解析:材料以人类的产生历史说明了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A、D两项说法均错误;C项材料不表明。 答案:B 2.(2016·甘肃天水一中月考)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 )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②地质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 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A 解析:自然灾害属于自然界的客观现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说法错误。同时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自然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不是一味顺从自然,④错误。 3.(2016·山西四校联考)一直以来,人体干细胞被认为是单向地从不成熟细胞发展为专门的成熟细胞,生长过程不可逆转。然而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成熟的、专门的细胞可以重新编程,成为未成熟的细胞,进而发育成人体的所有组织,这有望为人类提供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上述材料表明( ) ①人们对细胞生长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 ②人们可以认识和改变细胞生长规律,使之造福人类 ③只有认识规律,才能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 ④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医学研究事业成功的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人体干细胞都被认为是单向地从不成熟细胞发展为专门的成熟细胞,生长过程不可逆转。可是最新研究发现可以,故体现了认识的深化与发展,①入选;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或创造规律,故②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取得成功,故③说法正确;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获得成功的前提,④说法错误。该题选B。 4.(2016·豫东、豫北十校联考)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施室利用一种对人类无害的病毒制造“活”的发电机,开发出将机械能转换成电能的技术。据介绍,这种能用来发电的病毒被称为M13噬菌体,它有着很强的自我复制能力,短短几小时内可复制数百万, 因此可以保证稳定的供应。这说明( ) ①物质世界的发展是科研活动的结果 ②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③任何事物都是好与坏的对立统一体 ④人造物质离不开自然物的自身属性 A.②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④ 解析:物质世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①不正确,舍去。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但不能把一分为二等于好与坏,故舍去③。②④符合题意。 答案:B 广东农垦局局长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其实我并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那么神,我只是遵循了市场规律,依靠整个团队,并一步步来做而已。”“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最大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对市场的关注程度不同。没有市场,种出的东西再好,也只能等着烂掉;离开市场,现代农业就无从谈起。”据此完成5~6题。 5.(2016·福建融成中学月考)“天人合一”是太极核心理念,也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强调人与自然密切相连,不可分割。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在于能够引导人们( ) ①承认人与自然的客观联系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规律 ③改造自然,造福人类 ④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 “天人合一”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在于引导人们承认人与自然的客观联系,与自然和谐相处,①④当选。“创造规律”、“征服自然”均为错误观点,②③可排除。 6.(2016·浙江宁波效实中学期中)2015年,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多次出现持续低能见度的雾霾天气,其中天津、郑州、石家庄、唐山、邯郸、保定、济南等城市出现重度污染,部分城市重度污染一次持续时间长达一周。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B.人类社会具有客观性,是物质的 C.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D.规律具有客观性,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惩罚 答案:D 解析:A是规律的含义,不符合题意;B是讲人类社会,而材料主要体现自然界是客观的;C不符合题意;多地持续出现雾霾天气与重度污染有关,与人类违背客观规律的一些做法有关,D正确。 7.(2016·四川成都五校期中联考)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必须因势利导,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使之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这表明( ) 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物质世界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③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互影响、相互决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故②不对;客观规律制约、决定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而不是相互决定,故④不选。 8.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从哲学的角度看,这句话( ) ①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 ②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③是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点 ④否认了事物的运动,属于不可知论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② 解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错误之处在于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①②符合题意,选D项。 答案:D 9(2016·福建福州期中).有人说“物质是永恒的”,也有人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这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与“事物”是( ) 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②客观和客体的关系 ③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物质是永恒的”,这里的物质是指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里的事物指的是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和“事物”是抽象与具体、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并非整体和部分、客观和客体的关系,①③正确。 答案:B 10.(2016·黑龙江双鸭山一中月考).针对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雷同”现象,新华社撰文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因地制宜,区分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群众的承受能力科学制定规划。上述观点的哲学依据是( )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 B.农村的生产力比较落后 C.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并形成了社会关系 D.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 解析: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群众的承受能力科学制定规划,原因在于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A项符合题意。B项不是哲学依据,C、D两项与题目指向不符。 答案:A 11.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资源需求将持续大幅度增加,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为此必须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这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我国政府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 联系材料,运用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分析, 应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解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是热点问题,复习时要多留心,各种题型都要训练。本题主要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上来考查。 答案:(1)规律具有客观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尊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要倡导节约环保理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公共环境,保护生态平衡,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切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2.位于丹麦中部的萨姆索岛(Samso)是丹麦应对气候变化的“示范岛”。岛上居民生活简单朴素,仍以农业为生。岛上耸立的风力发电机全面实现了供电的自给自足;秸秆供热工厂,满足了岛上200多户家庭的供热需要。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的观点分析,萨姆索岛居民是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解析:本题考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措施,可以调动哲学中尊重客观规律、联系的观点等知识来阐明。 答案:(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其产生和发展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萨姆索岛居民的生活尊重了自然界固有的规律,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人类活动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萨姆索岛居民在生活中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该地居民坚持了联系、发展的观点,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课时达标(三十五) 把握思维的奥妙 1.(2016·江苏赣榆高中期末)有人凝目一朵浪花,想象大海的浩淼;有人凝望一轮明月,想象夜空的宁静;有人凝视一颗露珠,想象黎明的清新。这表明(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C.科学的世界观决定着科学的方法论 D.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解析:面对客观事物作出不同的想象,体现意识的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D 2.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经济发展形势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运行存在下行压力,生态环境恶化、食品药品质量堪忧、社会治安状况不佳等突出问题仍没有缓解。对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的这一判断( ) ①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②表明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③做到了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说明思维是对存在的如实反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中央对经济形势,既分析了向好的一面,又分析了突出问题,体现了①。对经济形势的正确分析和判断,说明了②。③不正确,主观符合客观。④没有正确理解意识的内涵。 答案:A 3(2016·福建德化一中月考).医学临床实践表明,人的思维活动的灵活多变性与其大脑的“扣带前回”区域相关联,有人喜欢“钻牛角尖”往往与该区域的“换档装置”出现故障有关。这进一步佐证了( ) ①意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由人脑决定的 ②意识是人脑加工改造的产物,其本质是大脑的机能 ③人脑是意识形成的生理基础 ④人脑是思维活动的生理基础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人脑的不同区域与人的不同思维活动的形成有关联,体现了人脑是意识形成的生理基础,是思维活动的生理基础,故③④的观点符合题意;意识活动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故①的观点错误;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故②的观点错误。 答案:D 4.(2016·辽宁沈阳二中月考)华裔科学家何大一,凭借“艾滋病鸡尾酒疗法”当选美国《时代》杂志年度风云人物。如今,已经与艾滋病病毒博弈了20多年的何大一尝试开发一种新疫苗,这种疫苗能为人体装配上一套现成的抗体武器,这就免除了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前期工作,疫苗一进入体内,就能动员免疫系统立刻投入战斗。不久的将来,人类将摆脱艾滋病这个恶魔。这表明( ) A.人们的意识活动只要具有计划性就能达到目的 B.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 C.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D.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解析:A项夸大了意识活动的作用,属于唯心主义。B项与题意不符。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故D项不选。 答案:C 5.(2016·江苏盱眙中学月考) “低地之国”荷兰以围海造地著称,眼下却开始考虑“退耕还海”部分土地,主要是为了挽救不断恶化的生态系统。这一变化给我们的启示是( ) A.改造客观世界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C.只有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只有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解析:由“围海造地”到“退耕还海”的变化体现了人们对规律认识的深化,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不符。 答案:D 6.(2016·河南天一大联考)1898年上映的科幻影片《回到未来2》中,主人公乘坐光汽车从1985穿越到2015年的预言——可穿戴技术、3D电影、视频通话——这些都已实现,但磁悬浮滑板、飞行汽车未能真正成为现实。人们对未来世界的预言( ) ①来源于人脑的主观想象 ②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 ③如实地反映了社会发展 ④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本质。任何意识都源于客观存在,①说预言来源于人脑的主观想象表述错误。意识具有能动性,对未来世界的预言,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但预言不一定正确,不能说如实反映,③排除。因此选②④,答案D。 7.(2016·江苏南京调研) “研表究明,汉字的序顺并不定一能影阅响读,比如当你看完这句话后,才发现这里的字全是乱的。”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由人脑的“阅读惯性”导致。眼睛看到的东西传达到大脑后,会被大脑依据语言习惯进行重组,从而具有连贯的意义。这表明 ( ) A.意识对事物的反映是能动的 B.谬误依据条件都会转化为真理 C.意识对事物的反映是客观的 D.结构变化不会改变事物的性质 解析: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机械的,而是能动的。“眼睛能看到的东西会被大脑依据语言习惯进行重组”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选A项。B项错误,虽然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但还是有严格界限的。C项错误,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D项错误,结构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答案:A 8.(2016·山东泰安期末)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公布后,社会对语文分数增加、英语分值减少反响强烈,多数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表示赞同,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表示反对。这说明( ) ①强烈的社会反响是对社会客观实际的主观映象 ②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体决定的 ③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而有选择的 ④人们的认识活动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本质、意识的特点等知识。语文老师和外语老师对高考改革的不同反响,是对社会客观实际的主观映象,故题肢①正确。认识的结果是由实践水平决定的,题肢②说法错误。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③正确;④无关。答案选A。 9.(2016·江西南大附中月考)作家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学者周国平则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从哲学角度看,两个观点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A.意识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B.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C.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决定的 D.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认识过程 解析:“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和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是人生的两大悲剧还是两大快乐,在于自身对它的认识和选择,说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B项与题意不符。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决定的,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人们的不同认识,不是追求真理,D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A 10.(2016·河南洛阳统考)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要( ) ①锐意改革、不断创新,顺从规律、恪守常规 ②调查研究、求真务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③把高昂的发展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相结合 ④发挥意识直接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规律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我们要认识和利用规律,而不是顺从规律、恪守常规,①错误。意识没有直接现实性,不能直接推动事物发展,因此排除④。面对新常态,我们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高昂的发展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相结合,选②③。答案选 C。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意义重大。下面是近十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战略构想的发展。 战略构想 提出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十六大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建设和谐文化 十六届六 中全会 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十七大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十八大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材料二:某市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坚持实干精神与科学态度相结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制定了有效的发展策略,多措并举做强做大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成为推动该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产业。 (1)依据材料一,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构想是怎样发展的。 (2)依据材料二,从辩证唯物论角度,谈谈该市的做法是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解析:第(1)问指向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因此应先调动此知识点下包括的内容,即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再对材料进行筛选分析。第(2)问实际上是考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或者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反对唯意志主义和无所作为的思想。要紧密结合材料看这三个方面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1)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国根据文化建设实际,解放思想,不断实现文化建设构想的发展。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我国在文化建设实践中不断深入认识和把握文化建设规律, 从而推动文化建设构想的发展。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不同时期文化建设有不同特点,从而形成了相应的指导思想,推动了文化建设战略构想的发展。④认识具有无限性、前进性和上升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实践的基础上追求和发展真理,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我国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思路,实现了文化建设构想的发展。从十六大到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是逐步积累发展的过程。 (2)①尊重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该市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该市制定有效的发展策略,多措并举做大做强文化产业。③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该市坚持把实干精神与科学态度相结合,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12.国家发改委课题组对12个省区的调查显示,平均每个地级市要建约1.5个新城新区,144个地级城市竟然要建200余个新城新区。“20年站前列,50年不落后,100年不遗憾”,在这样的口号下,一些地方总想一口吃成胖子,城市建设的虚火太旺。或不顾自身条件贪大求快,或不计成本人为提高建设标准,或无视群众利益蛮干硬干,吹大了一个又一个“城市泡沫”。 然而,事实一再证明,那些“拍脑袋”拍出来、“一支笔”批出来的新城新区,那些荒草萋萋的烂尾工程、“空城”“鬼城”,其实是缺乏经济社会效益的重复建设、无效投资,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让地方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更让单纯依靠投资拉动的粗放型“发展病”越来越重。 (1)从辩证唯物论角度分析,哪些原因导致我国城市建设中的粗放型“发展病”? (2)运用有关《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各级政府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如何克服“发展病”。 解析: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的能动作用、按客观规律办事、政府科学决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对人民负责原则和依法行政等知识。第(1)问,要针对材料指出的“拍脑袋”决策、不顾自身条件贪大求快、一口吃成胖子等,从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树立正确意识等的要求方面,说明我国城市建设的病因。第(2)问,要针对材料列举的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决策、监督和执行三个环节来说明解决问题的要求。 答案:(1)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制定政策规划的前提。城市建设中的粗放型“发展病”,是脱离了本地具体实际,不顾客观条件,“拍脑袋”决策的结果;②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城市建设中的粗放型“发展病”是一领导认识错误,用错误的政绩观和发展观指导城市建设的结果;③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城市建设中的粗放型“发展病”是违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律急于求成的结果。 (2)①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减少决策失误;②提高城市建设的透明度,自觉接受人民群众、人民代表大会、党组织等对城市规划和投入的监督,加强对城市建设的失误问责力度;③在履行城市建设和管理职能的过程中,各级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依法行政,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课时达标(三十六) 求索真理的历程 1.(2016·江苏镇江期末调研)由于工业革命以及大量力学问题的出现,需要对运动特别是变速运动做更精细的研究,促使了微积分应运而生;二十世纪以来近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数学进入一个空前繁荣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计算数学、信息论、控制论等许多新的数学分支。以上事实佐证了( ) A.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答案:B 解析:“由于工业革命以及大量力学问题的出现,需要对运动特别是变速运动做更精细的研究”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故B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故A错误;C、D与材料无关。 2.(2016·浙江效实中学期中)当人们为公开PM2.5数据而振奋时,对科学家们而言,现实的困难正横亘在眼前——最显而易见的问题是,目前人们还找不到一种能够实时准确测量PM2.5质量浓度的技术方法和仪器设备,进而得到准确且被广泛认可的观测数据。这进一步佐证了( ) ①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往往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②就个人而言,认识的每一次实现是有限的 ③由于立场不同,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会有差异 ④实践的发展是认识发展的来源与动力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解析:目前人们还找不到一种能够实时准确测量PM2.5质量浓度的技术方法和仪器设备,进而得到准确且被广泛认可的观测数据。说明就个人而言,认识的每一次实现是有限的。现实的困难正横亘在眼前——最显而易见的问题推动了认识的发展。故本题选B项。①③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答案:B 3.(2016·福建漳州八校联考)浙江义乌华溪小学开展“识农时、尝农味、知农艰”的“耕田育人”活动,组织学生跟着农民一起收割稻谷,让孩子们真正懂得“粒粒皆辛苦”,促使小学生在农事实践中健康成长。其哲学依据在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认识受实践能力制约 D.认识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答案:A 解析:“开展‘识农时、尝农味、知农艰’的‘耕田育人’活动,组织学生跟着农民一起收割稻谷,让孩子们真正懂得‘粒粒皆辛苦’,促使小学生在农事实践中健康成长,”其哲学依据在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应选A;B、C、D的说法均不符合材料主旨。 4.(2016·广东中山期末).高速路首次免费带来实惠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拥堵。有人认为应该取消免费,更有专家指出,高速路应该利用价格杠杆调控车流量,平时降低费用或者实行免费,假期反倒可以收费。这样既可让利于民,又能缓解重大节假日的拥堵局面。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②真理总是在认识发展中不断被否定 ③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④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的否定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高速路免费还是收费,有待于在实践中检验和深化认识,故选出①。高速路首次免费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拥堵,体现了③。真理总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故②错误。④与题意无关。 答案:B 5.(2016·江苏无锡期末)诺贝尔奖的获奖成就很多都是多年前的科学发现,坚持将奖项颁给取得了让人们心服口服的成就的人。诺贝尔奖对科学发现不急于颁奖的理由是( ) A.真理是客观的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答案:C 解析:“坚持将奖项颁给取得了让人们心服口服的成就的人”说明理论要得到实践的检验,故C符合题意;A、B、D的说法均与材料无关。 6.(2016·广东广州一模)埃博拉病毒是一种人兽共患病毒,通过接触病人的血液、分泌物等传播,患者致死率达50%以上,目前尚无有效疗法,但疫苗研制已进入人体试验阶段。人们对埃博拉病毒的认识( ) ①证实了不可知论的合理性 ②受到了错误技术方法的干扰 ③符合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④体现了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B 解析:埃博拉病毒本身很复杂,人们的认识受到主体条件制约,需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故选③;“疫苗研制已进入人体试验阶段”体现了④;①中“不可知论”是错误的;②与材料无关。 7.马克思说:“劳动终结时取得的结果,已经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这主要体现了实践具有 ( ) A.主观能动性 B.主动创造性 C.客观物质性 D.社会历史性 解析:马克思的话表明劳动者的劳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自觉、积极的活动,A项正确。B项主动创造性则是意识能动认识世界的一个特点。C项,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强调实践的主体、客体、手段、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与题意无关。D项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强调实践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的社会性活动,不符合题意。 答案:A 8.(2016·江西丰城二中月考)多国天文学家在观测了3颗绕着类似太阳的恒星运转的遥远行星后,虽然确实找到了水,但贫乏程度“令人相当吃惊”。根据现有的行星形成理论,行星大气的氧应该大体上以水蒸气的形式存在。这一发现对现有行星形成理论提出严重挑战。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 ①世界是复杂的和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②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具有重复性 ③认识具有创新性,认识的进步会推翻已有理论 ④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个过程,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终极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认识具有上升性,“重复性”说法错误;创新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推翻已有理论的说法错误,故排除②③;“这一发现对现有行星形成理论提出严重挑战”说明世界是复杂的和不断运动变化的,也说明复杂事物的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个过程,故选①④。 9.(2016·宁夏银川九中一模)上世纪70年代,美国科学家乘坐深海潜水器在海底发现了一个温度高达350℃的热泉口,泉口附近浮游着大得出奇的红蛤、海蟹等生物。在没有阳光、超过沸点、高压的深海环境下还有生命,成为“无法解答的复杂谜题”。经过近20年的研究,科学家破译了这种特殊生物的基因图谱,确定自然界还有第三种生命形式。上述一系列活动证明了( ) ①探测工具扩展了人类的认识能力和认识的来源 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认识的深化发展 ③通过科技设备获取的第一手资料是认识的基础 ④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是推动人们探索和研究的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探索工具的扩展进步推动了人的认识的发展,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①探测工具扩展了人类认识的来源,说法错误。科学家确定自然界还有第三种生命形式是运用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得到的认识,②正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③第一手资料是人们的认识,说法错误。在没有阳光、超过沸点、高压的深海环境下还有生命,这个新问题的出现,成为推动人们探索和研究的动力,④正确。 答案:C 10.(2016·山东临沂一中期中).以前人们认为,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这两种属性不可兼得。但某工程团队利用“电纺”技术,开发出细小的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并通过小喷嘴喷射出去,做成的材料既轻又薄,不仅更坚固,而且更具韧性。该团队之所以成功,是因为 ( ) A.深化了理论认识,推动事物质变 B.立足于实践探索,改变实践手段 C.发挥了意识的目的性,突破条件创造联系 D.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 解析:根据题意,本题强调获得正确认识的原因,而不是结果,故排除A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题中的正确认识正是通过实践获得,故B项入选。C项观点错误,本题发挥的是意识的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而不是目的性,故排除。D项观点错误,本题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没有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故排除。 答案:B 11.PDCA 循环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是能使任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特别是在质量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按照PDCA 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每转动一周,质量就提高一步,未解决的问题会进入下一个循环……从而实现质量阶梯式的提升。 结合材料,从实践与认识关系的角度,说明PDCA 循环为什么能够实现质量阶梯式提升。 解析:本题设问要求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知识分析,注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四个层次分层分析。 答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计划是在收集分析资料的实践中形成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通过执行环节使计划得到落实;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通过对实施情况的结果进行检查,使原计划得以检验和完善;正确的认识可以推动实践的发展,通过PDCA 循环不断完善的计划,有助于指导人们实现质量阶梯式提升。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依法治国。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 材料二:回望历史,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推进依法治国的轨迹清晰可见: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十六大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十七大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八大阐释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要思想,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启了推进法治国建设的新阶段。道路漫漫而曲折,每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都是通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艰辛求索。十八届五中全会将依法治国作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党的有关知识,阐述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推进依法治国的轨迹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解析:本题有两小问。第(1)问注意中国共产党的主干知识的梳理,并结合依法治国演绎分析。第(2)问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推进依法治国的轨迹,体现了认识的过程。 答案:(1)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引领中国改革发展、化解当下社会复杂矛盾,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依法治国之路。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义重大,关乎改革全局、人民福祉、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前途命运。③ 中国共产党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坚持依法执政。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大力建设法治中国,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担当的时代使命。 (2)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依法治国的认识。②认识具有反复性。中国共产党探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艰辛而曲折。③认识具有无限性。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它的认识和理解。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