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20届高三第八次调研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20届高三第八次调研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郑州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三调研考试(8)‎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50分钟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人类文明史上,汉字显得十分独特:这一套书写系统的基本结构原则自商朝以来就未曾改变。当甲骨文在19世纪末被重新发现时,中国的学者几乎立刻就能够辨识,他们通过甲骨文与金文、篆文互证的方式成功释读了大约600多个甲骨文字。如图是甲骨文、金文与篆文的“日”字,这说明甲骨文 A. 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字雏形 B. 对后世的造字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C. 阻断了后世文字的创新发展 D. 是研究先秦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甲骨文与后来的汉字之间的传承性和连续性,可知材料体现的是甲骨文对中国汉字的影响,故选B;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汉字的书写系统基本沿袭了甲骨文,排除C;甲骨文主要是商朝时期的文字,西周流行的金文和东周时期的篆字都是在甲骨文基础上的演进,故甲骨文不能作为研究整个先秦时期的主要的文字载体,排除D。故选B。‎ ‎2.汉武帝统治时期,既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又任用酷吏开边兴利,还借助“深酷用法者”摧毁太子的守文集团。面对民众的反抗运动,汉武帝晚年悔过,下轮台罪已诏,改弦更张、与民休息,避免“亡秦之祸”。据此可知 A. 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已经融合 B. 汉代以法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 C. 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 D. 汉武帝采用多种思想维护统治 ‎【答案】D ‎【解析】‎ - 12 -‎ ‎【详解】据材料可知,汉武帝利用了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来解决不同的社会问题,故体现出汉武帝利用多种的思想维护统治,故选D项;A项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汉代儒法并用,并非用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排除B;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3.宋代茶馆大多招雇“茶博士”主持日常营业管理。“茶博士”精通烹茶技艺,是城市中职业化、专业化的技术雇工,为市民阶层中有特色的人群之一这表明宋代 A. 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B. 茶市民生活中占主导 C. 雇工制发展和商业繁荣 D. 市民生活观念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茶博士”是由招雇而来,并且体现了市民阶层的特色发展,反映了宋朝出现雇工制度而且商业经济的发达。C正确;A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中后期,排除;B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C。‎ ‎4.明朝设立了五军都督府,都督由皇帝亲选,官居正一品。各都督府负责某一部分军队的管理、操练等事务。都督府有兵但无调谴权,兵部有调遣权但无兵,而且调兵必须有皇帝的命令方可。这反映了明朝 A. 废除了宰相制度 B. 君主权力强化 C. 边患的日益严重 D. 军权的分化制衡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各都督府负责某一部分军队的管理、操练等事务”“都督府有兵但无调谴权,兵部有调遣权但无兵,而且调兵必须有皇帝的命令方可”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通过把军队的统领权和调遣权分离,并且必须有皇帝命令才能调兵的方式加强皇帝对军权的掌控,体现了君主权力的进一步加强,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朱元璋以胡维庸案为借口废除了宰相制度,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废除宰相制度的相关内容,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明朝皇帝加强对军权的掌控,反映了君权的强化,没有体现边患的日益严重,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通过都督府和兵部之间的相互制约来加强皇权的现象,“军权的分化制衡”不是材料内容反映的本质问题,故D选项错误。‎ - 12 -‎ ‎5.1876年李圭作为中国工商界的代表,到美国费城参加世界博览会,环行地球一周后写了《环游地球新录》,李鸿章还为之作了篇序,士大夫争相购买,坊间也相率翻版。这一现象说明 A. 国人认识世界有了新的途径 B. 向西方学习思潮蔚然成风 C. 洋务运动推动了出版业发展 D. 李鸿章的社会影响力强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到美国费城参加世界博览会,环行地球一周后写了《环游地球新录》”“士大夫争相购买,坊间也相率翻版”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后期,人们通过翻阅商人撰写的环球记录来认识世界,说明这时期商人环球记录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新途径,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当时人们可以通过翻阅商人撰写的书籍来认识世界,没有体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当时人们可以通过翻阅商人撰写的书籍来认识世界,没有体现洋务运动相关的内容,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李鸿章还为之作了篇序”可知,仅凭这一句无法得出李鸿章的社会影响力强大,体现了李圭写的《环游地球新录》有一定的影响,故D选项错误。‎ ‎6.“中国自秦以降,革命者多崛起民间,于平民革命较近之”,而“中等社会”革命则“岀于国民”,“革命之后,宣布自由,设立共和,其幸福较之未革命之前,增进万倍”。“五四”以后,“下等社会”力量得到真正的发挥。可见,“中等社会”领导的革命 A. 取消了列强在华特权 B. 发挥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C. 真正实现了改朝换代 D. 与“下等社会”严重脱节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 “中等社会”革命指的是辛亥革命,题干强调辛亥革命其上承“平民革命”,下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体现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承上启下作用,故B项正确;A项,辛亥革命中并未触及列强根本利益,排除;C项,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彻底铲除封建势力,故未实现真正的改朝换代,排除。D项,题干强调辛亥革命为“下等社会”的革命运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排除。‎ ‎7.1935年毛泽东把一切拥护中国革命和建设,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纳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将其定义为人民。这 A. 有利于构建民族命运共同体 B. 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方向 - 12 -‎ C. 标志着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 D. 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纳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将其定义为人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日本侵华的深入,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毛泽东争取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纳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范围内,有利于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当前构建民族命运共同体,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在1935年之前已经明确,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标志着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是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故C选项错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1935年遵义会议,故D选项错误。‎ ‎8.如图是1957年的一幅漫画《给工人叔叔阿姨去庆祝》(画中字:“庆功队”“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该漫画反映了 A. 功劳只是工人阶级努力的结果 B. 群众改变落后而貌的愿望强烈 C. 庆功队中出现了急躁冒进思想 D. 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已宣告完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群众敲锣打鼓送锦旗,反映了他们迫切希望依靠工业改变落后的经济面貌,B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一五计划未产生急躁冒进思想,排除;D项一五计划只是为工业化奠定基础,排除。故选B。‎ ‎9.《十二铜表法》规定;凡主张缔结“现金借贷”或“要式买卖”契约的,负举证之责;缔结上述契约后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罚金。这主要表明罗马法 A. 体现人人平等 B. 注重契约精神 C. 追求形式主义 D. 强调轻罪重罚 ‎【答案】B - 12 -‎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缔结上述契约后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罚金”等信息可知,体现了对违反契约行为的处罚,说明《十二铜表法》注重契约精神,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注重契约,对违反契约的行为处以双倍罚金,没有体现人人平等的内容,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十二铜表法》注重契约,没有体现其形式主义,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十二铜表法》注重契约精神,没有强调轻罪重罚,故D选项错误。‎ ‎10.1850年法国铁路总里程从原先的3000多公里增加到16000公里。法兰西第二帝国时代,政府把承建公司对铁路享有的专利权限延长至99年,并对40多家铁路公司进行干预融合,合并为6家大的铁路公司。这些措施 A. 促进了近代交通运输的发展 B.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C. 巩固了法国共和政体的稳定 D. 实现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政府把承建公司对铁路享有的专利权限延长至99年”“对40多家铁路公司进行干预融合,合并为6家大的铁路公司”等信息可知,19世纪中期,法国政府干预铁路公司进行调整,有利于铁路事业的有序发展,推动法国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通过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巩固法国共和政体的稳定是通过1875年宪法,并且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法国铁路运输业方面的调整,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法国政府对铁路运输业方面的调整,没有涉及生产组织方面的变革,故D选项错误。‎ ‎11.1947年2月,英国政府给美国国务院发了一份电报,声称:“从4月起,英国不能再承受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负担。”这实际上等于向美国说,英国正准备撤离地中海,如果他们不去填补这个缺口,它就要被俄国人填补。据此可知 A. 英国挑唆是美苏关系破裂的根源 B. 英国撤离地中海维护了地区和平 C. 美国政府被迫接受了英国的请求 D. 希土危机推动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答案】D ‎【解析】‎ - 12 -‎ ‎【详解】“实际上等于向美国说,英国正准备撤离地中海,如果他们不去填补这个缺口,它就要被俄国人填补”说明美国的介入导致了两极的直接对峙。由此可知,希土危机推动了两极格局的形成,故D项正确;美苏关系破裂的根源是国家利益,故A错误;英国撤离地中海维护了地区和平不符合材料信息和史实,故B项错误;“被迫接受”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项错误。‎ ‎12.1999年2月15日的德国《明镜》周刊的一篇报道中说:“自工业时代开始以来,职工和所有者之间,从未像现在这样陌生。现代的金融市场正在使两个重要的生产因素一资本和劳动一彻底隔离”报道中所谈到的现象( )‎ A. 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产物 B. 反映了资本的社会化趋势 C. 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D. 说明阶级矛盾己大为缓和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现代金融市场推动职工和所有者、资本和劳动分离,反映了资本的社会化趋势不断加强,B选项符合题意;国家干预经济与现代的金融市场发挥作用不符,A选项错误;现代金融制度和市场体系推动资本和劳动的分离,并不能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也不能说明阶级矛盾得到了缓和,CD两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传”本指疾病从人体的一个部位转移至另一部位。“染”本指人际交往的影响,与疾病无关。魏晋时期,“传”或“染”开始具有疫病传播的意义。人们相信,生病是因为“自作不仁”,所以病人死后,疾病还会转移至家人甚至后代。宋代学会使用药物、咒语处理死者的用品,以防传染。朱熹认为,个人的心术正与不正决定得病与否,而照顾患病的亲人不会得病。明清时期,传染成为说明疫情传播的主要用语。医生认为兵灾之后,大量死尸产生的疫气导致人们生病。民间助葬组织大量出现,地方士绅和政府出资安葬弃尸以减少疫气。‎ ‎——梁其姿《“传染”概念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 12 -‎ 古罗马灭亡后,欧洲文明大都不关注公共卫生问题。19世纪末期,传染病在世界肆虐了12年之久,霍乱连续18年侵袭美国。欧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公共卫生问题,努力控制疾病传播。这些措施包括建立地方区域实验室、公共教育项目以及大学和其它机构的研究,法律强制公民接种疫苗。白喉、痢疾、猩红热和伤寒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日益降低,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减少传染病的发生。1977年随着索马里治愈了最后一例天花病人,人类消除了第一种恶性传染病。‎ ‎——(美)丽贝卡·弗格森《影响人们生活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人对“传染”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传染病肆虐的原因及人类战胜天花的条件。‎ ‎【答案】(1)认识:人们发现传染现象较晚;受到宗教影响;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有一定科学道理,或者科学性与迷信交织);受道德影响明显 影响:迷信使人们长期以来无法科学认识传染现象;一定程度上推动人们采用防疫措施;增强了道德的约束力;推动了早期公益事业的产生 ‎(2)原因:政府没有及时关注公共卫生事业;世界市场的形成(或世界日益连为一个整体);城市化加深,人类居住密集。‎ 条件:政府的关注和支持;现代科技的进步;教育的普及;人们卫生观念的加强;世界性卫生协调组织的成立。‎ ‎【解析】‎ ‎(1)第一小问认识,据材料一“魏晋时期,‘传’或‘染’开始具有疫病传播的意义”可答出发现传染现象较晚,据材料一“生病是因为‘自作不仁’”可以答出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据材料一“朱熹认为,个人的心术正与不正决定得病与否”可以答出受到道德影响;第二小问影响,从材料一看出具有一定的迷信色彩,说明迷信会使人们长期无法科学认识传染现象,据材料一“使用药物、咒语处理死者的用品”可以答出采取一定的防御措施,据材料一“照顾患病的亲人不会得病”可以答出增强了道德约束力,据材料一“民间助葬组织大量出现”可答出推动了早期公益事业的产生。‎ ‎(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大都不关注公共卫生问题”可以答出政府没有及时关注公共卫生事业,据材料二“19 世纪末期”可答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城市化城市化加深,人类居住密集;第二小问条件,据材料二“欧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公共卫生”“建立地方区域实验室、公共教育项目以及大学和其它机构的研究”可以答出政府的关注、人们观念,教育的影响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 12 -‎ ‎ 我们将欧亚大陆作为考察对象可以划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包括日本和西欧,是文明高度发展的地区;其他即第二区域,主要指中国、东南亚各国、印度、苏联、伊斯兰诸国、东欧各国等。虽然第二区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但目前都未发展至高度文明,而第一区域地处中纬度地区,气候温和,雨量适度,土地肥沃,但在早期历史中,由于被森林所覆盖,难以产生出高度的文明。所以,第一区域是作为野蛮落后的民族开始自己的历程的,从第二区域引进文明。不过,第二区域由于气候干燥,有巨大的干旱地带,常常受到来自沙漠地带游牧民族的侵袭,所以这一区域的历史大致就是征服与破坏的历史,建设与破坏无休止的往复交替,造成了第二区域的落后,相比之下,第一区域地处欧亚大陆的边缘,中亚的暴力大致未能波及这里,当暴力来临时,它已经积蓄了抵抗这种暴力的实力。随着技术力量增强到一定程度,第一区域凭借其社会条件尤其是优越的生态条件迅速成长为较高程度的文明。于是,两个区域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历史道路,至今大部分第二区域仍然落后于第一区域。‎ ‎——摘编自梅棹忠《文明的生态史观》‎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人类社会演进历程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题示例:第一种:赞同作者的认识。观点:自然环境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论证:第二种:质疑作者的认识。观点: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有限。论证:第三种:增加部分自己的认识。观点:第二区域近代落后与第一区域的殖民掠夺有关论证:观点: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论证:‎ ‎【解析】‎ ‎【详解】综合材料信息可知,作者认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两地文明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决定性作用。对于该观点既可以持赞同态度,也可以持反对态度。持赞同态度则从西欧和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领先于中国、东南亚、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角度进行论述;持反对态度则可以从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有限的角度进行论述。或者结合所学从其他角度提出论点,如造成第二区域长期落后的因素有第一区域的殖民掠夺等。言之有理即可。‎ ‎15.材料 ‎ - 12 -‎ ‎ 开中制是明初的一项盐政制度,即国家利用手中的食盐专卖特权,吸引商人将粮食从内地运到官方指定的边远地区以换取盐引。明中期,政治日益腐败,政府颁发的盐引数大大超过了盐产量数额,增加了商人支兑盐引的难度。灶户(设灶煎盐的盐户)不堪重负,大量道逃,使盐课受损缺额。许多商人不愿“报中”(以输票凭证申报配领盐引),边境的粮食得不到充足供应。北方边患严重,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弘治五年,户部尚书叶淇提出商人可以激纳数倍的银两至银运司,向政府换取盐引,由太仓统一向边境运输粮食。叶淇变法提高了商人“报中”的积极性,一时太仓银累至百余万;导致地方盐商势力重新洗牌,徽州盐商依靠地利迅速发展壮大;标志着以粮换盐到以银换盐的转变。‎ ‎——摘编自李幸《破旧与立新:叶淇变法话难背后的明代盐业经济》‎ ‎(1)根据材料,概括明代叶淇变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叶淇变法在经济方面的作用。‎ ‎【答案】(1)原因:政治日益腐败,边患严重;政府超发盐引加剧了原有盐政制度的弊端;国家财政困难。‎ ‎(2)作用:提高盐商积极性,促进盐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推动徽商的发展壮大;确立以银换盐的新制度,进一步推动明朝白银货币化。‎ ‎【解析】‎ ‎【详解】(1)原因:由材料“明中期,政治日益腐败,政府颁发的盐引数大大超过了盐产量数额……灶户(设灶煎盐的盐户)不堪重负,大量道逃,使盐课受损缺额……北方边患严重,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可知,变法的原因是明中期政治日益腐败,政府超发盐引加剧了原有盐政制度的弊端,同时当时还面临边患严重、国家财政困难的问题。‎ ‎(2)作用:由材料“叶淇变法提高了商人‘报中’的积极性,一时太仓银累至百余万”可知,变法提高了盐商积极性,促进了盐业发展,从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由材料“导致地方盐商势力重新洗牌,徽州盐商依靠地利迅速发展壮大”可知,变法推动了徽商的发展壮大;由材料“标志着以粮换盐到以银换盐的转变”可知,变法确立了以银换盐的新制度,进一步推动明朝白银货币化。‎ ‎16.材料 ‎ - 12 -‎ ‎ “联合国组织”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得胜利的同盟国于1945年建立的国际组织,其目标是做其前身“国际联盟”没有做到的事:保证国际和平。与国联不同,联合国有一个具有强大执行力的“安全理事会”机构,安全理事会具有广泛的权威,包括采取抵御侵略的海、陆、空军行动的权力。“联合国大会”只能辩论问题,并向安理会建议采取行动。全世界所有国家在联合国大会上有平等投票权,这实际上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非军事方面拥有更大的声音,例如在劳工、文化事务、公共卫生方面,分别有“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过去50年间,这些机构在世界事务中起着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联合国在政治、军事领域的表现还很令人失望。在整个冷战时代,只有当两大集团都一致认为某个冲突是其危害性的(例如何以冲突),联合国的干涉才能奏效,否则就有一方面选择抵制决策程序,例如,20世纪50年代联合国出兵南朝鲜等 ‎——摘编自(美)菲利普J阿德勒兰德尔波韦尔斯《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联合国与国联的异同。‎ ‎(2)根据材料片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联合国的作用。‎ ‎【答案】(1)异同:同:都是世界大战的产物;都反映了战后世界要求和平的共同愿望;都是普遍性的国际组织;都具有大国强权色彩;其宗旨都宣称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异:原则不同:国联强调大会一致原则,联合国强调大国一致原则。普遍性不同联合国较之国联更具有普遍性,不仅会员国多于国联,尤其是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 ‎(2)作用:积极作用:有利于缓解国际冲突、打击恐怖主义,遏制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提升国际地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加强国际治理能力,对国际劳工、教育和卫生、环境等方面改进发挥了积极作用。消极作用:存在着大国霸权主义行径,存在维护强权利益而丧失监护作用的一面 ‎【解析】‎ ‎【详解】(1)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国联产生于一战后,联合国产生于二战后,它们都是世界大战的产物,建立的目的都是意图维护世界和平,都属于国际性组织,但国联受到英法的操控,联合国成立初期受到美国操控,都带有大国强权色彩。不同之处在于国联秉承大会一致原则,联合国秉承大国一致原则,会员国上联合国数量更多,且兼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 ‎(2)根据“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非军事方面拥有更大的声音”、“联合国在政治、军事领域的表现还很令人失望”等信息可知,对联合国的评价应该从积极、消极两方面进行评价。积极一面体现在联合国在缓解国际冲突、维护世界和平、提升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和对国际劳工、教育、卫生、环境等方面的改善上;消极作用则主要表现在大国主义霸权行径的存在和维护强权利益上。‎ ‎17.材料 ‎ - 12 -‎ ‎ 于漪,女,汉族,1929年2月生,江苏镇江人,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59年的教育生涯,无私奉献,执着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着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注重培养青年教师,做好传帮带。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她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书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主张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撰写数百万字教育著述,许多重要观点被教育部门采纳,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等称号。‎ ‎——据《2019共和国勋章获奖人物事迹简介大全》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于漪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于漪身卜体现的时代精神。‎ ‎【答案】(1)贡献:坚持在中学从事教学工作;主张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撰写教育著作;丰富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理论,将“人文性”运用到教育实践;在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2)精神:热爱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执着追求;理论与实践结合;勇于创新。‎ ‎【解析】‎ ‎【详解】(1)贡献:据材料“59年的教育生涯,无私奉献,执着探索……”可知,坚持在中学从事教学工作;据材料“她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书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主张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可知,主张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撰写教育著作;据材料“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许多重要观点被教育部门采纳,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可知,丰富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理论,将“人文性”运用到教育实践;在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2)精神: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热爱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执着追求;理论与实践结合;勇于创新等方面回答。‎ ‎ ‎ - 12 -‎ ‎ ‎ - 1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