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全国百强校】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 (150分钟150分) 一、基础知识(2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1)如果我们不从小事做起,防患未然,那些细小的苗头最终可能酿成大祸。 (2)医疗质量是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危的大事,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天职。 (3)在巴基斯坦军队杀死最后一名躲在红色清真寺的伊斯兰武装人员之后,军队周四在毁坏烧焦的废墟里召开新闻发布会,但是他们对有多少平民死亡这个问题闪烁其词。 (4)曲阜尼山砚台,色呈柑黄,有疏密不匀的黑色松花纹,观之钟灵毓秀,触之滑腻温润,制作砚台、下墨利益、发墨好,久用不乏。 (5)领导干部以实名身份开“微博”,就应该从群众的角度出发,深入思考怎样更好地借助网络平台,吸引群众,与群众开诚布公讨论各类难点热点问题,讨论政府有关工作。 (6)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生机勃勃。 A.(1)(2)(5)B.(2)(3)(5)C.(2)(4)(5)D.(1)(3)(6) 【答案】B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比如,比如第一句中应抓住后面的“那 些细小的苗头”;第四句中,是说“曲阜尼山砚台”,对象不当;第六句中,句中是说春天冰雪融化,这属于望文生义。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如果有一天科技发展到人们乘宇宙飞船就像乘飞机一样方便的时候,银河就不再遥远,宇宙也就不再那么神秘了。 B.倭蝗,一种生活在1800万至2000万年前,大小相当于玫瑰花刺,主要以苔藓、藻类和真菌为食,这个物种非常不可思议。 C.自1993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市老龄化速度加快。据统计,我市60周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145.6万,占总人口的17.7%,老龄人口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音乐剧是19世纪末诞生的,它具有极富时代感的艺术形式和强烈的娱乐性,成为很多国家的观众都喜欢的表演艺术。 【答案】D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比如B项,句子的主干应为“倭蝗……的昆虫,以……为食,这个物种……”,前面缺少宾语中心词;C项,“老龄人口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搭配不当。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比如A项,“如果有一天……”和“……的时候”杂糅。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有的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报热门专业, 理由是能学以致用, ① 是一种误解。学以致用的真正含义是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② 不是看什么东西有用才决定去学。摒弃功利性③ 使人抱着乐观的态度去学习;④ 有用才去学习会使人产生心理负担, ⑤ 总要担心以后会不会真的有用。抱着功利之心去挑选专业, 在往会牺牲自己真正的兴趣, ⑥ 毕业后谋到了不错的职位,也不一定就工作得很开心。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其实这 而 要 确定 所以 / B这其实 / 能 认为 因为 即使 c实际上 却 会 / 可能 就是 D这 当然 就是 如果 / 虽然 【答案】B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关联词语的使用,考生应识记一些常见的关联词语,然后依据句间的关系进行判断。(1)并列关系:句子中几个分句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并列的、没有主次之分,各个分句分别说明几种相关的情况,或表示一件事的几个方面。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既……又……”“不是……而是……”“一边……一边……”“一面……一面……”。(2)递进关系: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常用的关联词语有:①不但……而且……②不光……还……③不仅……也……④不仅……而且……⑤不但……还……。(3)选择关系:几个分句分别说出几件事情,需要从中选择一件。常用的关联词有:①是……还是……②或者……或者……③不是……就是……④……还是……⑤要么……要么……。(4)转折关系:前一个分句说了一个意思,后一个分句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来,而是作了一个转折,说出的意思,和前一个分句完全相反或相对。常用的关联词语有:①虽然……但是……②尽管……还……。(5)假设关系:句子前面一部分介绍一种假设情况,后面一部分是假设的情况实现后要产生的结果。①如果……就……②即使……也……③哪怕……也……。(6)条件关系:句子前面提出条件,后面说明在这种条件下会产生的结果。关联词语有:①只要……就……②无论……都……③不管……总……。(7)因果关系:句子的前一部分表示原因或(结果),后一部分表示结果或(原因),常用关联词语有:①因为……所以……②既然……就……③之所以……是因为……。 4.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表文尽管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离不开抒情手法的运用,因此,“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B.“孝廉”是指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从汉武帝开始,令郡县每年经考察而推举孝、廉各一人,晋时仍保留。 C.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勃《滕王阁序》。 D.“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服丧的长短可表明亲属关系的远近。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把握。题干要求选出“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C项,《滕王阁序》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 5.下列加点字不都属于通假字的一组是(2分) A.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辩乎荣辱之境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德合一君,而征一国 C.此小大之辩也/臣以险衅,夙遭闵凶D.零丁孤苦/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答案】A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当把该字或词的本义、引申义等各种意思代入句中都无法讲通的时候,就应该考虑通假。1.互相借用。2.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严格说,与本无其字的假借不同,但习惯上也通称假借。包括同音通假,如借“公”为“功”,借“骏”为“峻”;双声通假,如借“祝”为“织”,借“果”为“敢”;迭韵通假,如借“崇”为“终”,借“革”为“勒”。古书多用通假字;今简化汉字也常常采用,如借“谷”为“谷”,借“吁”为“吁”。3.古人在使用文字时,不用表示这个词义的本字,而借用一个与它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因为通假是以古音的相同或相近为前提的,所以又叫“古音通假”。在通假中,替用的字叫做通假字,被替用的字叫做本字,又叫做“正字”。如:沛公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中用通假字“蚤”来代替本字“早”。 6.下列加点字活用类型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悦亲戚之情话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B.雄州雾列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C.或棹孤舟 谨拜表以闻 D.宾主尽东南之美 此亦飞之至也 【答案】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中的词类活用现象。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加点字活用类型相同的一组”。B项,两个都属于名词作状语。“雾”,像雾;“犬马”,像犬马。A项,“悦”,意动用法;“上”,名词作动词。C项,“棹”,名词作动词,划船;“闻”,使动用法,使……知道。D项,“美” ,形容词作名词,英雄才俊;“至”动词作名词,最高限度。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解答词类活用题,应先明辨加点词本身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或担当的成分,比如“雾”和“犬马”,这两个都是名词,在句中虽放在动词前面但又不是动作的发出者(主语),故只能做状语。常见文言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2)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3)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4)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2)形容词的活用:①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如“斫其正,养其旁条”、“四美具,二难并”。②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怎么样。)(4)形容词使动用法:“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使――明显);(3)动词的活用:①动词的使动用法:“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②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则其至又加少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7.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2分) A.既窈窕以寻壑B.阮籍猖狂 C.而后乃今将图南D.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答案】C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解答古今异义题,可以把该词的现今意思代入句中,如讲不通则为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几种情况:①词义的缩小。如“五谷”中的“谷”指“谷类”,今专指稻谷。②词义扩大。如“涉江”中的“江”指长江,今泛指江河。③词义的转移。如“牺牲玉帛”中的“牺牲”指祭祀中的牛、羊等祭品,今义指献身。④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句中的“卑鄙”指地位低微鄙俗,今义指品质恶劣。⑤古今同形异义。如“请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指”(指出)和“示”(示意给人看) 8.下列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实迷途其未远 其色正邪 B.门虽设而常关 控蛮荆而引瓯越 C.感吾生之行休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D.彼且奚适也 且臣少仕伪朝 【答案】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C项两个“之”,取独。A项,第一个“其”表推测;第二个“其”,表选择。B项,第一个“而”表转折;第二个“而”表并列。D第一个“且”,副词,将要;第二个“且”,连词,表递进,而且,况且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解答文言虚词应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1)虚实意识:(2)结构意识:(3)句位意识:(4)呼应意识:(5)语气意识。 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不矜名节 矜:怜惜 B.志怪者也 志:记载 C.披绣闼 披:开 D.审容膝之易安 审:明白 【答案】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A项,“矜”,矜持爱惜;“不矜名节”意思是“并不顾惜名声节操”。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对称词语和句子中处于对称位置的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反。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比如本题,可以借助句子中的小语境以及该词在句中的位置(从语法的角度)来辨析异同。 10.下列句子句式相同的一组是(2分) A.而莫之夭阏者 急于星火 B.遂见用于小邑 而刘夙婴疾病【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C.都督阎公之雅望 今臣亡国贱俘D.乐夫天命复奚疑 翱翔蓬蒿之间 【答案】B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应先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类型;然后分析句子中的标志。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二)被动句:(1)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3)“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兵挫地削。(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如:“永 (五)定语后置:(1)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2)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 二、古文阅读(2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6分,每小题2分) 元行冲,河南人。博学多通,尤善音律及诂训之书。举进士,累转通事舍人,狄仁杰甚重之。行冲性不阿顺,多进规诫,尝谓仁杰曰:“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膜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仁杰笑而谓人曰:“此吾药笼中物,何可一日无也!”行冲以本族出于后魏,而未有编年之史,乃撰《魏典》三十卷,事详文简,为学者所称。初魏明帝时,河西柳谷瑞石有牛继马后之象,魏收旧史以为晋元帝是牛氏之子,冒姓司马,以应石文。行冲推寻事迹,以后魏昭成帝名犍,继晋受命,考校谣谶,特著论以明之。开元初,自太子詹事出为岐州刺史,又充关内道按察使。行冲自以书生不堪搏击【注】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俄复入为右散骑常侍、东都副留守。时嗣彭王志昧庶兄志谦被人诬告谋反,考讯自诬,系狱待报,连坐十数人,行冲察其冤滥,并奏原之。四迁大理卿。时扬州长史李杰为侍御史王旭所陷,诏下大理结罪。行冲以杰历政清贞,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先是,秘书监马怀素集学者续王俭《今书七志》,左散骑常侍褚无量于丽正殿校写四部书,事未就而怀素、无量卒,诏行冲总代其职。于是行冲表请通撰古今书目,名为《群书四录》,命学士毋煲等分部修检,岁余书成,奏上,上嘉之。又特令行冲撰御注《孝经》疏义,列于学官。行冲俄又累表请致仕,制许之。十七年卒,赠礼部尚书,谥曰献。 (节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注】搏击:督察举发。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腰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B.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朕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C.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朕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D.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朕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出”和“入”都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出”一般指官员调离任职之地。 B.“庶”旧指宗族中嫡亲以外的支属,与“嫡”相对,如“庶子”指非正妻所生的儿子。 C.“大理寺”是我国古代的官署名,掌管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 D.“致仕”指交还官职、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表示官员退休。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元行冲博学多识,性格耿直。他知识广博,尤其通晓音律和诂训之学;他做人从不阿谀奉承,在通事舍人任上多次对狄仁杰迸言劝诫,很受器重。 B.元行冲不从旧说,另立新论。魏收认为“牛继马后”指的是晋元帝改姓司马以应合瑞石上的图文;而元行冲通过考证推究,给出了对“牛继马后”的新解。 C.元行冲秉持正义,断案公正。当时嗣彭王的庶兄被人诬告谋反,在审讯中被逼迫认罪,元行冲查出断案冤枉失实,一并上奏宽免了这些人。 D.元行冲著述丰富,成就显著。他所著《魏典》事详文简,受到学者称赞;通撰的《群书四录》经学士毋燹等审核后,受到皇上赞赏;为御注《孝经》撰写的疏义被列入学校课程。 【答案】 11.C 12.A 13.D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须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12.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A项,“出”一般是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 13.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选项D只要找到对应的内容即可发现问题。 文言文参考译文: 元行冲,河南人。元行冲博学多识,尤其擅长音律及诂训之学。考中进士,几次改任后做了通事舍人,狄仁杰很器重他。元行冲品性不阿谀奉承,多次进言劝诫,他曾经对狄仁杰说:“下人侍奉上人,(对上人来说)也就像积蓄物资以备自己使用。好比富贵人家储备积蓄,用各种肉类以供佳肴,用各种药物来防疾病。我私下想您的门下宾客,可以充当美味的已经很多了,希望您能把我备作一剂药物。”狄仁杰笑着对人说:“他就是我药笼中的药物,怎可一日没有呢!”元行冲因本族出于后魏,而后魏没有编年史,便撰写《魏典》三十卷,记事详细文笔简练,为学者称道。当初在魏明帝时,河西柳谷的瑞石上有牛跟在马后面的图象,魏收的旧史认为晋元帝本是牛氏之子,后改姓司马,来应合瑞石上的图文。元行冲推究探寻晋魏更替的来龙去脉,认为后魏昭成帝名犍,继晋朝而受命,考察校验歌谣谶语,特意著述来说明这点。开元初年,元行冲由太子詹事出任歧州刺史,又充任关内道按察使。元行冲自认为书生不能胜任督察举发的重任,坚决辞去按察使,(皇上)便让宁州刺史崔琬替代了他。不久又被召入任右散骑常侍、东都副留守。当时嗣彭王李志暕的庶兄李志谦被人诬告谋反,在审讯中被逼迫认罪,关在狱中等待判决,受牵连获罪的有十多人,元行冲查出断案冤枉失实,一并上奏宽免了这些人。元行冲四次升迁后任大理寺卿。当时扬州长史李杰被侍御史王旭诬陷,皇上下诏将此案交付大理寺定罪。元行冲认为李杰治理政务廉洁正直,不应无辜被谗佞奸邪的人陷害,又上奏请求从轻发落,当时虽然没有被皇上听从,却深为当时的舆论所赞美。这之前,秘书监马怀素召集学者续修王俭的《今书七志》,左散骑常侍褚无量在丽正殿校写四部书籍,事情没有完成而马怀素、褚无量去世,(皇上)下诏元行冲总代他们的职务。于是元行冲上表请求通撰古今书目,名叫《群书四录》,命学士毋煚等分部编撰考订,一年多完成,献上此书,皇上很赞赏。皇上又特令元行冲为御注《孝经》撰写疏义,列入学校课程。行冲不久又几次上表请求退休,(皇上)下诏同意了他的请求。开元十七年去世,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叫献。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选择题每小题2分,翻译16分,共22分)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特匹夫,君德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帝称善。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愈至。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至相讥诋。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节选)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尝造同郡刘焯 造:到 B.非特匹夫,君德亦然 特:只是 C.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爵:封爵 D.帝知数争太子失 争:争论,争辩 1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是(2分) A.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B.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C.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D.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 中虽实/容若虚/【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孔颖达,八岁就从师学习,博学多才,在与国子秘书学士辩论中,他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 B.孔颖达在回答太宗的询问时,首先概括了孔子那句话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具体解释了各句的意思,接着进一步把道理引入执政治国的事情中。 C.孔颖达奉皇太子命撰著《孝经章句》,他借著书来尽力讽谏。太宗知道他多次直言批评太子过失,下诏褒扬他,并拜他为祭酒,在东宫充任侍讲。 D.孔颖达等人撰著《五经》义训的百余篇文章,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中不可能没有谬误,博士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6分) (1)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 (5分) (2)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5分)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3分) (4)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3分) 【答案】 14.D 15.C 16.C 17.(1)有资历博学的学者儒士耻于在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杀他,他躲藏在杨玄感家中得以幸免。(大意2分。“老师宿儒”“阴”“匿”三处各1分) (2)如果那人凭借至尊的地位,炫耀聪明,依仗才能而肆意行事,那就会上下不能通达,君臣之道互相背离。(大意2分。“据”“恃”“乖”三处各1分) (3)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苍苍1分,其……其……的句式1分,大意1分。 (4)所以说胸怀才智聪慧可以出仕做官的人、良好的品行闻名乡里的人、德行使统治者满意的人、有能力治理一国的人他们自视也就像这样吧!比、而、征各1分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对称词语和句子中处于对称位置的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反。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比如本题,可以借助句子中的小语境以及该词在句中的位置(从语法的角度)来辨析异同。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此类题可以通过结构分析法推断。古人为文往往追求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大多在意义上呈现出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情况。可以据此推断,如,“己虽能,仍就……,己虽多,仍就……”“内…… 外……”“中……容……”(“仍就”是连词不能断开)。【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须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C项,下诏褒扬是帝幸太学观释菜一事中孔颖达上《释奠颂》后的事。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选项C中,事件的时间错位。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隋朝大业初年,考中明经高等,授任河内郡博士。隋炀帝把天下儒官召集到东都,下诏国子秘书学士参与议论,孔颖达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老师及有修养的儒士耻于在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杀他,他躲藏在杨玄感家中得以幸免。补任太学助教。隋朝末动乱,他到虎牢去避难。 太宗平定洛阳,授任他为文学馆学士,升任为国子博士。贞观初年,封曲阜县男,转任给事中。当时太宗刚刚即位,孔颖达几次进献忠言。太宗问他:“孔子称许的‘有才能的人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多的人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才能却像没有才能一样,知识渊博却像知识贫乏一样’,说?的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圣人教导人们谦虚而已。自己虽然有才能,仍能向没有才能的人去请教自己所不能的事情;自己虽然知识很多,仍能从知识少的人那里获取自己所不懂的知识。内心有道,外表好像没有一样;里面虽然充实,表面就像空虚一样。不只是平民应该如此,国君的品德也是这样。所以《易经》上说‘在蒙昧中默养正道’,‘隐蔽聪明来治理百姓’。如果凭借至尊的地位,炫耀聪明,依仗才能而肆意行事,那就会上下不能通达,君臣之道互相背离。自古以来,没有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灭亡的。”太宗称赞他讲得好。授国子司业,过了一年多,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孔颖达和诸儒一起商议历法和明堂礼仪之事,大多采用他的意见。因为议论撰著有功,加授散骑常侍,赐予子爵。 皇太子命令孔颖达撰著《孝经章句》,他借著书来尽力讽谏。太宗知道他多次直言批评太子的过失,赐给他黄金一斤、绢一百匹。过了很久,拜祭酒,在东宫充任侍讲。太宗亲临太学参观学生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典礼,命令孔颖达讲经,讲经结束进献《释奠颂》,太宗下诏表扬他。后来太子稍有不遵法度的行为,孔颖达就直言批评不止,乳夫人说:“太子已经长大了,不应该屡次当面批评他。”他回答说:“我蒙受国家厚恩,即使死了也不遗憾。”还是常来恳切规劝。后来退休了。去世后,陪葬昭陵,追赠太常卿,谥号为宪。 当初,孔颖达和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奉召著《五经》义训共百余篇,号为《义赞》,皇帝下诏改为《正义》。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中不可能没有谬误,博士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皇帝下诏又命令裁定此书,事情没有完成。永徽二年,高宗下诏令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博士考核订正此书,这时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最终加以增删,此书才颁行天下。 三、名句填空。 18.古诗文默写(18分,每空1分) (1)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 ”两句,把云和鸟都人格化了,作者将情感寄托在物上,达到了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由“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我们可以联想到意思相近的诗句,如:《归去来兮辞》“ , ”,《滕王阁序》中的“东隅已逝,桑榆未晚”。 (3)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 , ”着力描写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4)《逍遥游》中描写宋荣子看淡荣辱,不会因外界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更加沮丧的句子是“ , ”。 (5)《逍遥游》中与李白的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6)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 ”。 (7)《陈情表》中描写自己孤苦无依的句子是“ , , , ”。 (8)《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为喻,来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 【答案】(1)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2)悟己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3)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6)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7)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8)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四、小说作品阅读(34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17分) 林家铺子(节选)茅盾 天又索索地下起冻雨来了。一条街上冷清清地简直没有人行。自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萧索的腊尾岁尽。朔风吹着那些招牌,嚓嚓地响。渐渐地冻雨又变成雪花的模样。沿街店铺里的伙计们靠在柜台上仰起了脸发怔。 林先生和那位收账客人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谈着。林小姐忽然走出蝴蝶门来站在街边看那索索的冻雨。从蝴蝶门后送来的林大娘的呃呃的声音又渐渐儿加勤。林先生嘴里应酬着,一边看看女儿,又听听老婆的打呃,心里一阵一阵酸上来,想起他的一生简直毫没幸福,然而又不知道坑害他到这地步的,究竟是谁。那位上海客人似乎气平了一些了,忽然很恳切地说:“林老板,你是个好人。一点嗜好都没有,做生意很巴结认真。放在二十年前,你怕不发财么?可是现今时势不同,捐税重,开销大,生意又清,混得过也还是你的本事。” 林先生叹一口气苦笑着,算是谦逊。 上海客人顿了一顿,又接着说下去: “贵镇上的市面今年又比上年差些,是不是?内地全靠乡庄生意,乡下人太穷,真是没有法子——呀,九点钟了!怎么你们的收账伙计还没来呢?这个人靠得住么?” 林先生心里一跳,暂时回答不出来。虽然是七八年的老伙计,一向没有出过岔子,但谁能保到底呢!而况又是过期不见回来。上海客人看着林先生那迟疑的神气,就笑;那笑声有几分异样。忽然那边林小姐转脸对林先生急促地叫道: “爸爸,寿生回来了!一身泥!” 显然林小姐的叫声也是异样的。林先生跳起来,又惊又喜,着急地想跑到柜台前去看,可是心慌了,两腿发软。这时寿生已经跑了进来,当真是一身泥,气喘喘地坐下了,说不出话来。林先生估量那情形不对,吓得没有主意,也不开口。上海客人在旁边皱眉头。过了一会儿,寿生方才喘着气说: “好险呀!差一些儿被他们抓住了。”【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到底是强盗抢了快班船么?” 林先生惊极,心一横,倒逼出话来了。 “不是强盗。是兵队拉夫呀!昨天下午赶不上趁快班。今天一早趁航船,哪里知道航船听得这里要捉船,就停在东栅外了。我上岸走不到半里路,就碰到拉夫。西面宝祥衣庄的阿毛被他们拉去了。我跑得快,抄小路逃了回来。他妈的,性命交关!” 寿生一面说,一面撩起衣服,从肚兜里掏出一个手巾包来递给了林先生,又说道: “都在这里了。栗市的那家黄茂记很可恶,这种户头,我们明年要留心!——我去洗一个脸,换件衣服再来。” 林先生接了那手巾包,捏一把,脸上有些笑容了。他到账台里打开那手巾包来。先看一看那张“清单”,打了一会儿算盘,然后点检银钱数目:是大洋十一元,小洋二百角,钞票四百二十元,这全部付给上海客人,照账算也还差一百多元。林先生凝神想了半晌,斜眼偷看了坐在那里吸烟的上海客人几次,方才叹一口气,割肉似的捧到上海客人跟前,又说了许多好话,方才得到上海客人点一下头,叹口气:“再加一点吧,我也熬不过这个年关呀。” 林先生几乎想哭出来,没有话回答,只是叹气。除了央求那上海客人再通融,还有什么别的办法?林先生忍痛又把这几天内卖得的现款凑成了五十元,这才把那位叫人头痛的上海收账客人送走了。 此时已有十一点了,天还是飘飘扬扬落着雪。买客没有半个。林先生纳闷了一会儿,和寿生商量本街的账头怎样去收讨。两个人的眉头都皱紧了,都觉得本镇的六百多元账头收起来真没有把握。寿生挨着林先生的耳朵悄悄地说道: “听说南栅的聚隆,西栅的和源,都不稳呢!这两处欠我们的,就有三百光景,这两笔倒账要预先防着,吃下了,可不是玩的!” 林先生脸色变了,嘴唇有点抖。 “不过,师傅,随他们去造谣罢,你不要发急。荒年传乱话,听说是镇上的店铺十家有九家没法过年关。时势不好,市面清得不成话。素来硬朗的铺子今年都打饥荒,也不是我们一家困难!天塌压大家,商会里总得议个办法出来;总不能大家一齐拖倒,弄得市面更加不像市面。” 看见林先生急苦了,寿生姑且安慰着,忍不住也叹了一口气。 雪是愈下愈密了,街上已经见白。偶尔有一条狗垂着尾巴走过,抖一抖身体,摇落了厚积在毛上的那些雪,就又悄悄地夹着尾巴走了。自从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冷落凄凉的年关!此时,远在上海,日本军的重炮正在发狂地轰毁那边繁盛的市廛。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讲述了年关发生的“收账”的故事,描写的人物不多,却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示了众多的时代场景,能够让读者窥见广阔的社会生活。 B.上海客人先是“很恳切地”赞扬林先生是好人,有本事,后来面对林先生的哀求却又要求“再加一点吧”,这些细节表现了他世故、伪善的性格特点。 C.林小姐百无聊赖地“站在街边”看“冻雨”,这引发了林先生酸楚的情绪;“转脸对林先生急促地叫道”使情节突起波澜,制造悬念,推动故事情节。 D.寿生骂黄茂记“很可恶”,提醒林先生预防南栅聚隆和西栅和源的欠款,相信“商会里总得议个办法出来”,可见寿生虽然自私,但遇事自信,有主见,有办法。 E.本文结尾写到日本军重炮轰毁上海市廛这一情节,暗示日军侵华是林家铺子面临倒闭的直接原因,与第二段“然而又不知道坑害他到这地步的,究竟是谁”形成呼应。 (2)文中有多处关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3)选文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6分) 【答案】 (1)AC(选A给3分,选C给2分,选E给1分) (2)渲染一种冷落萧索、凄清的氛围,增强故事的悲剧意味;为人物出场作铺垫,烘托人物无助、凄凉的内心世界;“雪”从无到有、由少到多,暗示林家铺子逐渐恶化的悲剧命运。 (3)线索:(1)上海客人生意艰难,来找林先生收账,林先生等寿生收账回来,好还上海客人的钱;(3)寿生到乡镇收账,途中遇险。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可从小说人物形象、文章结构、小说主题等角度分析作答。B项“这些细节表现了他世故、伪善的性格特点”错误,小说中上海客人的话是真实的社会现实的反映。D项“可见寿生虽然自私,但遇事自信,有主见,有办法”错误,通过文中寿生的语言并不能将他的性格特征总结成自私、有主见、有办法。E项“暗示日军侵华是林家铺子面临倒闭的直接原因”错误,原文并没有展现出林家铺子倒闭的“直接原因”。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 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本题中,BD两项考查人物形象,E项考查情节结构。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景物(场景)描写的常见作用:1渲染(衬托)气氛(宁静、秀美、阴冷、荒凉、喧闹、明快„„)。2烘托人物形象(思想、性格、心理、情感、身份、预示命运……)。3在文章结构内容上的作用(奠定基调,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铺垫,前后文对比,前后呼应,为文章蓄势,是全文的线索,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答题思路:1贴近段落,分析景物的特点。包括以下方面:(1)指出描写了什么景物(人、物、景)。(2)指出描写的角度:形、声、色等。(3)指出景物描写的方法:动静结合、白描与细描的结合、由远及近(由近及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4)指出景物具有的特征。2联系上下文,把握景物和人的关系,分析景物描写表达了怎样的形象(作者或所描写的主人公的情感、心理、性格……)。(1)指出描写的对象。(2)指出景物对所描写对象产生的效果。(3)“景、物、人合一”进行分析。3.统读全文,指出景物描写在文章形式、结构、内容上的作用。比如本题,应先找出文中所写的“雪”的内容,然后再考虑从哪些方面作答。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选文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该题,首先要结合小说节选内容将故事情节梳理出来,可以从三方面来梳理,也就是上海客人收账、寿生收账、林先生收账还钱这三方面。第二问分析作用,可以按照情节线索、人物形象、小说主旨等方面作答,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出来安排的能力。线索的安排:1.结构全文的线索:人物、事物、事件、情感、时间、空间。2.分析线索的特点:单线结构、双线结构。A.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双线必须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B.寻找途径:抓小说标题、抓小说中的中心词。比如本题,可以从林先生和寿生的角度分析线索。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17分) 长生不死的祖父 渡边浩二【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祖父是一位巨富,他仅靠一代的奋斗便构筑起现在数亿万日元的家业。可是他在刚过花甲之年,打算将家业传给他的儿子,也就是我父亲的时候,被查出患了癌症。 由于内脏的癌肿摘除手术十分成功,所以虽然还会有复发的可能,但是医生说,只要依靠药物抑制就无大碍。 可是祖父似乎并不满足这一点,继而提出一项有些出人意料的要求,那就是用别的健康人的内脏来替换自己所有的器官。但不能是死人,而必须是活人的内脏! 于是,他开始四处寻找植物人,然而几乎是空手而归——植物人的家属拒绝拆除维持亲人生命的医疗器械。 为此,祖父想方设法,经过多次协商,终于以高额的补偿金换回了一个植物人的身体。 就在这时,政府却出面干涉了。国家法律认为,植物人虽说处于死亡状态,但仍是活着的人。因此,夺取他们的脏器,无异于杀人害命。所以,祖父的行为可以说是购买人体,甚至也可能构成杀人罪! 祖父并不因此而断念,他有自己的主张——植物人的躯体,即使不卖给我,也是必死无疑。那么,趁活着的时候将肉体提供给需要的一方,结果不都是一样吗? 而政府告诉祖父,只有在拆除医疗器械之后,才能摘除脏器。但祖父不同意这一做法,将政府告上了法庭。 判决在传媒界引起很大的争论。焦点集中在“若脑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那么,何种状态才可称为死”这一问题上。祖父仍然固执己见,认为靠机器维持生命的植物人可以认定为死人。 祖父对此事所持有的热情令全家都感到吃惊。他已经上了年纪,即使接受了那种手术,恐怕也不会延寿多少年。并且,已决定稳居静养的他,无论如何也不像对“生”有着如此强烈的愿望。 判决花费相当长的时候,最终以祖父败诉而告终。 司法界的结论,仍是依据常识,认为靠医疗器械“维持生命的植物人并非死人”。 虽说是依靠医疗器械维持生命,但只要有一个细胞还有存活的可能性,便可认为生命依旧存在。只有在拆除维持生命的医疗器械、所有细胞都死亡时,才可以称其死亡并允许进行脏器移植……这就是判决书上写着的最终结论。 审判刚刚结束,祖父便去世了。或许是让人担心的癌细胞扩散所致,但祖父也的确到了寿终正寝的年纪。 可在这之后,却引发了小小的骚动。祖父的律师开始采取行动。律师们拿出祖父临终时托付的文件,对给祖父下死亡定论的医师提出死亡证明无效的起诉。 令人费解的是,祖父在生前,将手术中摘除的一部分癌肿寄放在某研究所的仪器中了。那是具有特殊作用的仪器,其功能就是维持细胞的生命力!众所周知,癌细胞不同于一般细胞,只要不断汲取养分和氧气,它就会无限地分裂下去。也就是说,它是长生不死的细胞! 我去看过那些细胞,在玻璃容器中,仿若一片牛肉。然而,那却正是“长生不死的祖父”的形象。 律师们提出,只要有一部分细胞还存活,祖父就没有死亡。 司法当局一定不知如何是好。 按常理,祖父的确已经去世,但政府当初正是以“虽说是依靠医疗器械维持生命,但只要有一个细胞还有存活的可能性,便可认为生命依旧存在”来答复祖父的。因此,政府不得不承认,祖父仍旧活着。 只要不拆除医疗器械,祖父……祖父的癌细胞就会永远活着。并且,祖父生前已嘱托家人不能拆除医疗器械。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奉养祖父直到永永远远! 那么,祖父为何要这样做呢? 读到这里,不知有人能否破解这个谜。我也是看了祖父的遗书(不,因为他并没有死,所以正确来讲不应称之为遗书),才恍然大悟的。 祖父并不是对“生”留恋不舍,而是为我们子孙后代设计了一步很巧妙的棋。试想一下祖父打下的江山和积累的巨额资产,就会晓得由于他的死,我们将缴纳多么大的数额的继承遗产税。但只要祖父一直这样活下去,我们家族就再也不必缴继承遗产税。 我们一家的巨额财富,将永远这样得到保障,不必缴一分一厘的继承遗产税! (选自《外国小小说》)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虽然癌肿摘除手术十分成功,但祖父仍然没有满足,想要用别人的器官替换自己所有的器官,这说明祖父对“生”有着强烈的渴望。 B.植物人家属的拒绝,政府的反对,法庭的判决,说明无论从当时的一般人情还是从政府、法律的认知来看,摘除脑死亡者的器官都是不能接受的。 C.祖父坚持认为“靠机器维持生命的植物人可以认定为死人”,这种固执的看法引发了人们对究竟何种状态才可称为“死”这一问题的争论。 D.败诉对祖父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也许最终导致了癌细胞扩散,再加上年纪的确较大,所以审判刚刚结束,祖父就去世了。 E.开头交代了祖父巨富的身份和将家业传给儿子的打算,结尾揭示了祖父为子孙后代所设计的妙棋,首尾照应,结构严密,构思巧妙。 (2)在“遗书”揭示真相这个情节之前,祖父的真实意图其实早有暗示,请把这些“暗示”找出来。(6分) (3)小说情节看起来有些荒诞,但反映了社会现实,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这一特点。(提示:可以从叙述角度、人物形象、主题思想、情节结构等角度加以分析)(6分) 【答案】 (1)(5分)E3分,B2分,D1分() (2)(6分) ①祖父打算将家业传给儿子,暗示祖父在遗产问题上已有思考。 ②祖父想要替换器官的要求出人意料,其对此事的热情令全家吃惊,暗示祖父的要求不合常理。 ③决定隐居静养的祖父,不像对‚生‛有强烈愿望,暗示他这样做不是出于延寿。④临终托付律师打官司证明自己尚未死亡这个不合常理的行为,暗示这场官司将带来巨大利益。 ⑤祖父生前已嘱托家人不能拆除医疗器械,暗示祖父已为后事做好安排。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3)①从叙事角度上看,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写,仿佛亲历亲见,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 ②从人物形象上看,祖父对财富攫取的不择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现实中一部分唯利是图者的恶性。 ③从思想情感上看,政府的认知和法律的判决,反映出司法荒谬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这 种不合理的社会的嘲讽和批判。④从艺术结构上看,小说多处设伏笔,使情节更为合理。 (以上每点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可从小说人物形象、文章结构、小说主题等角度分析作答。A项,原文有‚并不是对‘生’留恋不舍;C引发争论的是判决;D败诉对祖父来说是打击并导致癌细胞扩散没有依据。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本题中,前几个选项主要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最后一个选项是对文章情节结构的分析。 等。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文学创作中描写、叙述的一种手法,指作者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①伏笔能使文章结构严谨。《红楼梦》前八十四回有无数的伏笔,对后四十回的续写提出了很多的限制。人们不满高鹗的续文,原因之一就是其情节的安排、人物命运的安排,没有照应前八十四回预埋的伏笔。可见伏笔能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严谨。②伏笔还能营造一种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正是《项链》前文的三处伏笔,使其结局在出人意料之后,读者细细咀嚼,发现这个结局又在情理之中,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增添了小说情节的起伏波澜,使情节发展峰回路转、跌宕多姿,又能引人深思,深化小说的主题。解答本题的时候,考生只要到上文找到与“遗书”真相相关的内容即可。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小说的真实性是建构小说的核心所在,关乎小说是否成功的关键。一般来说,是细节真实与对人物心理逼真的虚拟构成了传统小说的真实性 。其实小说真实性的建构并不在其内部,而是一个叙述者与读者的道德、心理立场的契合问题,双方共同的道德、心理认促成了小说逼真性的呈现。而本题的题干中已经提示了答题的角度:叙述角度、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以及情节结构,考生只需结合文本从这几个角度作答即可。 五、写作(作文50分,其中书写5分) 上海市嘉定中光高级中学高一学生于晓和朋友开了一家微店,专做韩国日用化妆品生意。由于经营有方,每月能赚到的纯利润一般在五六千元,有时竟能赚上万元。为了创业赚钱,他屡屡旷课。他的行为引起师生的争议:有的认为,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学习的重要阶段,应该劝其关闭微店,专心学习;有的认为,既然不学习也能赚到钱,可以让其退学,专心开微店;有的认为,可以为其量身定制一张课程表,由该学生来选择自己希望获得的知识,以完成高中的学业。 对以上的说法,你怎么看? 要求: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在这熙熙攘攘的世界,独自站在人生的路口,拥挤于人潮之中,很多人会迷茫,不知道 何去何从。好比说那个高中生于晓,到底该继续上学,还是该退学开微店,便是一个充满矛盾的问题。其实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只要内心明确方向,任何一条道路都可以是坦途。 适合自己,才能展示自身的魅力。比尔·盖茨因为对计算机充满兴趣而选择离开 了几乎让所有年轻人都向往的哈佛,在互联网领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 自己的价值。Faceh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同 样带着对互联网的痴迷,从哈佛退学,经过几年的打拼,成为全世界最年轻的超级富豪。恰当的放弃,是为 了更好地选择,他们的选 择,成就了他们生命的辉煌。然而,现实中,很多人在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时,并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不管适不适合自己,只一味 地攀 高求大,最终让自己在理想中迷失。 有方向,在哪里都能像金子一样绽放光芒;没有目标,再好的环境也不会看到希望。北 大毕业的陈生,放弃了让人羡慕的公务员职务,毅然跳选商海里翻腾, 倒腾过白酒,搞过房地产,卖过苹果醋……最终, 他竟然卖起了猪肉,而且将自己卖成了千万富翁。他没有走寻常路,而是打破了传统的意识,给自己一个更加广阔 的生命出口。他一 步步取得了成功,用自己的智慧取得了在别人看来不可能得到的成就。同样是高材生,清华毕业生戚柯的命运却大不相同。他毕业后就 职于中科院 高能物理研究所,但半年后便因工作能力不足而被迫离开,没有方向的他,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而患上抑都症, 最终成为一个无法自食其力的社会遗弃者。 最充实的人生,便是发现了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并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一只知更鸟落到 了哈佛大学教室的窗台上,桑塔亚那教授欣喜若狂,于是,他放弃了哈 佛优厚的待遇,跟随那只美丽的知更鸟离开了美国,西班牙、巴黎、伦敦、罗马,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他自由的身影,也留下了一部部传世的作品。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一种勇气,更需要一份执着。或许,留在哈佛,他也能收获生命中的成功与喜悦。但是,被束缚了翅膀的他,便不能感受到自由的快乐。感谢那只鸟,让教授在追寻自由的路上,捕捉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感谢桑塔亚那教授,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才是充满智慧的选择。 【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生活,是一种智慧。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总是能够带着喜悦的心情踏上最适合自己的路 ,做最好的自己。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可以针对材料中的三种看法进行立意。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