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
高一语文试卷第 1页(共 17页)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命题人: 2020.01 一、现代文阅读(34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过去 100 年来,中国学者关于中国社会的组织方式与“民情”的探讨,一般都是在中 西比较的语境下进行的,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西方人重公德,中国人重私德;西方奉行 普遍主义原则,中国奉行特殊主义原则,等等。梁漱溟对公德和私德做了如下界定:“对于 社会的道德,就是公德,……这人对那人的道德,就是私德。”费孝通也是在中西文化对比 的基础上指出,“差序格局”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组织方式,表现出若干相互矛盾的特 点:(1)各种社会群体以成员间的情感、血缘或者地缘等所谓的“情感取向”,而非价值中 立取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构筑起来,难以形成“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2)虽然这些 情感、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客观存在使得所有社会群体具有某种客观实在性,但同时又是高 度主观的。他可以主观地为情感、血缘或者地缘设置边界,不同人在这个群体中的亲疏远 近关系端由他来确定。因此,以“自己人”和“他人”的区分为基础,人对人的依附是这 种群体的基本构成逻辑。进入该群体的每一个人都附属于这个群体特别是处于圈子中心的 人,没有作为独立个体所应有的人格、尊严和自主性,其人生价值就是为这个群体甚至群 体领袖奉献自己;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以“己”为中心的“自我主义”的盛行。“为自己可以 牺牲家,为家可以牺牲族……”当他牺牲国家为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利时,他也是为公, 为了小团体的公。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这样,费孝通先生就以“差序格 局”构建了以个人为中心、公私不分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组织方式和变动模式。 (摘编自肖瑛《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探索与争鸣》) 材料二: 以差序格局作为对乡土中国社会格局的描述或概括,很难成立。因为差序化,是每个 自然人,无论中外,应对和想象其生活世界的天然且基本的方式。尤其是在传统社会,由 于血缘和地缘关系,人们自然甚至不得不以一种“爱有差等”的方式来理解并组织其主观 高一语文试卷第 2页(共 17页) 世界,并据此同他人交往。 从生物学上看,一个人无论是富有爱心或是缺乏足够爱心,都天然更疼爱自家的孩子, 更多关心自己的亲人。因为所谓爱,这种自然情感的意味,就一定是对人要有所区别。我 们也可以将“一视同仁”定义为一种爱,一种更博大的爱,但那只是文字游戏。因为,老 子早就尖锐地指出,就因为其一视同仁,因此天地对于万物,以及圣人对于百姓,就都是 不仁的,就无所谓仁或不仁。“对常人来说,爱如果不是爱一些人胜过爱其他人的话,就没 有任何意义。” 除了人们的生物本能外,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条件下,“爱有差等”也有突出的地缘根据 在中国这就是“远亲不如近邻”。但在古代社会,任何可能相遇的人都一定是地缘的。 由于交往、交流和互惠是关键,这也就隐含着,所谓地缘关系并不真的是地缘,其隐 含的是人们的交往和交流带来的各种物质或精神上的互惠。地缘对这一点曾有决定性影响。 但这种影响如今却有种种改变,突出表现在交通、通讯日益便利的当今。爱有差等的人的 天性没变,但当年的地理空间距离如今变成了心理情感距离了。 也从来都有努力克服这种可以波纹作比的个人主观心理上的差序格局。在中国,春秋 时期,与认定并坚持“爱有差等”的孔子同时,墨子就倡导“兼爱”“爱无差等”,前面也 提及老子主张“一视同仁”——“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即便孔子,固然看到了人性 无法改变,却也主张“泛爱众而亲仁”,以及弟子子夏主张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因此,即便那些“团体格局”的社会或国家,也会甚至必须建立并实践某些必要的差 序格局,无论对内还是对外。“团体格局”的社会或国家即便规定对公民同等保护,但在特 定条件下,如资源稀缺之际,只要必要且为当时社会和统治者接受为“合理”,不仅有对老 人、妇女、儿童、残疾者的优待,也会坚持基于国籍、年龄、性别的某些区别对待(歧视)。 对外,每个国家也都会,也有理由甚至必须,基于本国的意识形态或经贸或战略利益,选 择同一些国家关系更近甚至结盟,疏离或敌视另一些国家,这同样是差序的格局。 如果理解了差序化的普遍、必要和命中注定,就可以断定,差序一定不是仅出现在乡 土中国人生活中的现象,即便其中某些做法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不合理,是压迫性的,应予 以且必须废除。但这仍表明无法以差序来概括中国社会甚或乡土中国,至少不准确。 (摘编自朱苏力《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年 1 期) 材料三: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成、发展和变化是动态的,是一个不断调适的过程。即使在中国 传统社会,也并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的“社会关系”仅仅局限在血缘关系的范围内,尤其是 高一语文试卷第 3页(共 17页) 随着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包括各种各样的利益、矛盾)的丰富和深化,过分强调“差序格 局”只会背离现实。 然而,许多学者仍然把“差序格局”视为解释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结构 的核心观念,为了证明这一解释的有效性,这些学者除了在经验中寻找证据外,还常常做 出一些非常强硬的却不现实的假定。然而,当这些假设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出现“差序格 局”有效性的匮乏以及基于此而形成的解释失灵。因为“差序格局”对人的预设是“血缘 人”,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缩减为血缘关系,所以该概念还存在很多无法回应和解决的问题。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远比“差序格局”想象的要复杂、丰富得多,人不仅具有血缘关系还有 情感、利益关系,同时还有可能置身于各种各样的共同体中。因此,这种浓描血缘而淡化 人之社会性的“差序格局”,不仅对中国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长、建构和维系理解 得不准确,而且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及其结构的变迁和发展趋势缺乏现实感、敏锐性、弹性 和适用性。 (摘编自樊凡 刘娟《“差序格局”抑或“关系情理化”:对一个经典概念的反思》《华中 科技大学学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差序格局以“情感取向”作为解释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组织方式的依据,就无法构筑 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 B 差序格局中的成员个体可以主观地为情感、血缘或者地缘设置边界来确定这个群体中 的亲疏远近关系。 C.材料二只是从理论上反驳材料一中的现象,并指出差序化地应对和想象世界是人的 本能和必然。 D.材料三认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是动态的,是一个不断调适的过程。这与材料中 的部分观点有一致性。 答案:C【解析】材料二不只是从理论上反驳材料一的观点,也从历史和实践中寻求证 据证明了把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模式确定为差序格局的不合理性,例如在材料二第二段中 就提到墨子就倡导“兼爱”“爱无差等”,老子主张“一视同仁”“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等论据。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费孝通先生看重情感、血缘或者地缘等所谓的情感价值,但他也认识到这种以“自 我”为中心的结构关系是可变的。 高一语文试卷第 4页(共 17页) B.差序化的普遍、必要和命中注定,既有源自先天注定的血缘关系,还有因交通不便 不得已而形成的地缘关系。 C.由于地缘对人们的交往和交流带来的各种物质和精神上的互惠一直有决定性的影响, 所以地缘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D.材料二认为“差序格局”一定不是仅出现在乡土中国人生活中的现象,即便那些“团 体格局”的社会或国家也会建立和实践。 答案:C【解析】“一直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地缘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错。原文 是“地缘对这一点曾有决定性影响”,是说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地缘是决定性因素,而 交通极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地缘已不再有决定性影响了。 3.下列做法或说法中,可以用差序格局来解释的一项是(3 分)( ) A.美国政府签署限制没有医疗保险的移民入境的法令。 B.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 C.中国在世界上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当今社会商品交易中屡见不鲜的“杀熟”现象。 答案:A【解析】美国的做法明显是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的体现。它把移民分为三六 九等按差序对待处理,这种行为完全符合差序格局的概念要求。其他三项中,B 项“距离 虽近,情感却远”这与情感和距离的差序分布明显违背。C 项中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 同体”理念,是基于国家不分大小远近强弱一律平等的理念,所以不符合差序格局的要求。 D 项,当前社会上屡见不鲜的“杀熟”现象是六亲不认的表现,明显与差序格局背道而驰。 4.材料二是如何展开论证的?请简要说明。(4 分) 答:(示例)本文在论证上主要采用驳论论证法,开篇点出错误论点,接着给出自己的 正面观点。然后作者围绕“每个自然人”“无论中外”和“天然且基本的方式”等方面论证 差序化的普遍性、必要性和先天性,对错误论点进行批驳。最后得出结论。 5.如何辩证看待现代生活中的差序格局,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6 分) 答:(示例)(1)在全球化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远比“差序格局”想象的要复杂、丰富得 多。(2)“差序格局”不仅对中国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长、建构和维系理解得不准 确,而且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及其结构的变迁和发展趋势缺乏现实感、敏锐性、弹性和适用 性。(3)差序化的普遍、必要和先天性,注定了这种格局并不会完全退出历史的舞台。 高一语文试卷第 5页(共 17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一天的等待 [美国]厄内斯特·海明威 他走进我们房间关窗户的时候,我们还未起床。我见他一副病容,全身哆嗦,脸色苍 白,步履缓慢,好像一动就会引起疼痛。 “怎么啦,宝贝?” “我头痛。” “你先上床。我穿好衣服就来看你。” 可是当我来到楼下时,他已穿好衣服,坐在火炉旁,一看就是个病得不轻、可怜巴巴 的九岁男孩。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知道他发烧了。 “你上楼去睡吧,”我说,“你病了。” 医生来后,量了孩子的体温。 “多少度?”我问医生。 “一百零二度,” 下楼后,医生留下用不同颜色胶囊包装的三种药,并嘱咐如何服用。并说,如果高烧 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用不着担心。这是轻度流感,要是不引起肺炎,就没有危险。 我回到房里,记下了孩子的体温,并对各种胶囊的服用时间作了记录。 “想让我读点书给你听吗?” “好的,如果你想读的话。”孩子说。他脸色苍白,眼窝下方有黑晕。他躺在床上一动 不动,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无动于衷。 我朗读霍华德·派尔的《海盗故事》,但我看得出他并没在听我读书。 “你感觉怎么样,宝贝?”我问他。 “到目前为止,还是老样子。”他说。 高一语文试卷第 6页(共 17页) 我坐在床脚边自个儿看书,等着到时间再给他服一粒胶囊。按理,他本该睡着了,然 而,当我抬头看时,他却双眼盯着床脚,神情异常。 “你为什么不试着睡觉呢?到吃药时,我会叫醒你的。” “我宁愿醒着。” 过了一会儿,他对我说:“你不必呆在这里陪我,爸爸,要是你嫌麻烦的话。” “不嫌麻烦。” “不,我是说,要是你过一会儿嫌麻烦的话,你就不必呆在这里。” 我想,或许他有点儿神志不清了。十一点钟,照规定给他服药后,我便出去了一会儿。 那是个晴朗而又寒冷的日子,地上覆盖着一层已结成冰的冻雨。我带着我那条爱尔兰 红毛小猎犬,沿着大路和一条冰冻的小溪散步,但在这玻璃般光滑的地面上站立和行走是 很困难的。那条红毛狗一路上连跌带滑,我自己也重重摔了两跤。 高高的土堤上长着倒垂下来的灌木丛,我们从那下面撵起了一群鹌鹑,我击落了两只。 有几只鹌鹑停落在树上,但大部分飞进了一堆堆的柴垛中。动身返回时,我感到很高 兴,因为我在离房子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群鹌鹑,而且还剩下许多,改日可再去搜寻猎取。 回到屋里,他们说孩子不让任何人进入他的房间。 “你们不能进来,”他说,“你们千万不要传染上我的病。” 我来到他身边,发现他仍像我离开时那样躺着。他脸色苍白,但两颊上部烧得发红, 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 我量了他的体温。 “多少?” “大约一百。”我说。实际上是一百零二度四分。 “原先是一百零二度。”他说。 “谁说的?” “医生。” “你的体温没问题,”我说“用不着担心。” 高一语文试卷第 7页(共 17页) “我不担心,”他说,“但是我不能不想。” “不要想,”我说,“放心好了。” “我很放心。”他说着,眼睛直盯着前方。显然,他有什么心事,但在尽力控制着自己。 “将这个用水服下。” “你看这有用吗?” “当然有用。” 我坐下来,打开了《海盗故事》,开始读给他听,但我看得出来他不在听,于是我停了 下来。 “你看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他问道。 “什么?” “我大概还有多少时间就要死了?” “你不会死。你怎么啦?” “啊,不,我会死的。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 “人不会因为得了一百零二度的高烧而死去的。你是在说傻话。” “我知道会的。在法国上学时,同学告诉我说,发烧到四十四度就不能活了。我已经 一百零二度了。” 原来自上午九点起,整整一天他都在等死。 “你这可怜的宝贝,”我说,“你不会死的。那种温度计不一样。在那种温度上,三十 七度是正常的。在这种温度上,正常体温是九十八度。” “你肯定?” “绝对没错,”我说,“这跟英里和公里的区别一样。你知道,就像我们车速开到七十 英里该折合成多少公里一样。” “噢。”他说。 他那凝视着床脚的目光松弛了。他的紧张状态也终于缓解了。第二天,越发轻松了。 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他会动辄哭起来。 高一语文试卷第 8页(共 17页) 6.下列对这部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男孩的反常动作、神态暗示了他等待的是死亡,如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对周围的一切无 动于衷,不肯吃药,不肯让人接近等等。 B.九岁男孩因为不懂得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区别,误以为自己将要死去而等待一天,备 受精神折磨。小说借此说明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C.男孩在等待死亡的一天中没有哭泣,可当他知道自己不会死去以后却“为了一点无关紧 要的小事”“动辄哭起来”。这样写男孩的性格显得不够统一。 D.尽管 9 岁的小男孩面对死亡表现得异常镇静,但仍掩盖不了消极等待、无能为力的悲观 情绪,贯穿全篇的是一种忧郁痛苦的基调,使人读后感到压抑无奈。 7.小说的标题“一天的等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8.小说中的男孩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6、A 解析: B 项“小说借此说明科学知识的重要性”错;C 项“这样写男孩的性格显得不 够统一”只是一种观点,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样写男孩的性格才真实可信”;D 项对文章“基 调”的理解有误。 7、①标题没有明确等待的究竟是什么,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②小说情节围绕“一天的 等待”展开,标题贯穿全文,是小说的行文线索。 ③“一天的等待”中,男孩直面死亡、 坚强勇敢的精神得以彰显,突出了人物性格,揭示了小说主旨。 8、①善良、体谅他人。不想让父母被冻病,在已经浑身发抖、面色苍白、走路困难的情况 下还要为父母关窗;不愿给父亲带来麻烦,示意他可以离开;怕自己的病传染给他人,拒 绝他人进入房间。 ②恐惧死亡却能坚强、勇敢地面对。恐惧死亡:男孩苍白的脸色、异样的神情、死盯着床 脚的眼睛、对听故事漠然,以及对吃药表示怀疑都表现了对死亡的恐惧感。坚强、勇敢: 虽然病痛难忍却坚持说“我没事”;面临死亡时没有哭闹,也没有将内心的恐惧透露给父亲; 不让父亲陪伴,独自躺着,安静地等待死亡的降临。③天真而又脆弱。“天真”表现在男孩 因不懂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区别,误以为自己将要死去而等待了一天;“脆弱”表现在男 孩得知自己不会死亡、精神松弛下来后“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他会动辄哭起来”。 高一语文试卷第 9页(共 17页) 二、古代诗文阅读(46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31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5 题。 (一)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 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 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 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 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 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 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 道书》) (二)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 寒,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 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三 )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 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 见 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 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 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有删 改) 高一语文试卷第 10页(共 17页)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B.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C.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D.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答案:A 原句标点: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 前所闻者。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赋,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如苏轼的 《赤壁赋》。 B.先达,对前辈的尊称。“先达”中的“先”字与“先哲”“先贤”中的“先”字意 思一样。 C.字,古代对一个人的称呼,可与名的意义一致,也可相关,甚至相反。如韩愈,字退之, 名与字意义相反。 D.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分三等,称三甲。考中一甲者称“进士及第”, 前三 名 为状元、榜眼、探花。 答案:(B “先达”指有德行有学问的前辈。“先哲”“先贤”指已经去世的有才 德的人。其中的“先”均意为“已经去世的”。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韩愈不畏时俗,敢为人师。他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 宣 扬从师之道。 B.柳宗元痛恨流俗,心存顾虑。他对为人师者遭受谩骂而深感不满,又担心自己和韦中立 被人诟骂而生病。 C.宋濂现身说法,勉励后学。他在给马生的文章中,用自己早年勤苦学习和虚心求教的经 历勉励他潜心向学。 高一语文试卷第 11页(共 17页) D.杨时求学心诚,尊师重道。他曾特意到颍昌向程颢学习,四十岁拜见程颐时,久立雪中, 以免打扰他休息。 答案:B 对“病”的理解有误。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属于“客悲”原因的一组是(3 分)( ) ①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②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④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⑤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⑥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A.①③④⑤ B.②③⑤⑥ C.②④⑤⑥ D.①③⑤⑥ 解析:选 D ②是写曹操英雄表现,不是“客悲”的原因;正是因为曹操的表现,所以才发 出了①“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悲叹;③⑤“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 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对比,是短暂与永恒的对比,说明人的渺小,这是人生苦短 之悲;⑥是无可奈何的心情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是壮志难 酬之悲。 13.下列对各句中加点的“师”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则耻师.焉 ⑤孔子师.郯子 ⑥吾师.道也 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⑧不耻相师. ⑨或师.焉,或不焉 A.①②③④/⑤⑥⑨/⑦⑧ B.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 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 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高一语文试卷第 12页(共 17页) (1)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4 分) 译文: (2)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4 分) 译文: (3)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2 分) 答案:14.(1)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饭都来不及煮熟,又匆 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要点:“以是”“暇”“挈挈”) (2)杨时被选调官职却不赴任,以学生拜见老师的礼仪在颍昌谒见程颢,师生相处很是快 乐。到他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时说:“我的主张现在向南传播了。”(要点:被动句, 师、目、道) (3)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世上的人都称它们为天门。(要点:定语后置) 15. 三则短文都涉及了对学习的态度,请简析各自的侧重点? (6 分) 答: 第一篇:不尊师从师,对敢为人师者、从师学习者妄加非议的社会风气 第二篇:克服各种困难学习,勤奋好学。 第三篇:虚心请教,对老师的尊重。 【参考译文】 (一)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给别人当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 当今时代,没听说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 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 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 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饭都来不及煮熟,又 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蜀的南 高一语文试卷第 13页(共 17页) 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 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恰好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 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 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 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责备吗?不仅我会被责备,人们也会因此责备您。然而雪和太阳难 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 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 怒呢? (二)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 录, 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 录。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 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 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 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 难,询问道理, 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 不敢答复一句话; 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 益。 (三) 杨时,字中立,南剑州将乐县人。幼年时特别聪明,能写文章。稍长大以后,潜心于 经典史书。熙宁九年,考中进士。河南人程颢与弟弟程颐讲授孔子、孟子绝学于熙宁、元 丰一带,河、洛两地的读书人都集结在那里拜他们为师。杨时被选调官职却不赴任,以学 生拜见老师的礼仪在颍昌谒见程颢,师生相处很是快乐。到他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时 说:“我的主张现在向南传播了。”四年以后程颢去世,杨时知道后,就在寝门设灵位哭祭, 又用书信转告与他一起跟随程颢学习的人。到这时,又到洛阳拜见程颐,杨时大概已有四 十岁了。有一天去见程颐,程颐偶然闭着眼睛坐着休息,杨时侍立门外一直没有离开,程 颐醒来后, 发现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陶渊明的诗,完成 16-17 题。 琴歌 李颀 高一语文试卷第 14页(共 17页)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句写友人饯别宴,“欢”字写出了宾主推杯换盏、其乐融融的热闹气氛。 B.诗中写琴歌效果和白居易《琵琶行》写琵琶女演奏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C.第五句写铜炉熏染,华烛闪烁生辉,扣合首句,表明酒宴已经进入高潮。 D.诗人离京还乡,别宴上缕缕琴音使他想到千里外的清淮,暗自潸然泪下。 17.这首诗采用衬托的手法写琴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16.答案:D; 17.①三、四句营造凄冷肃杀意境,衬托之后的琴歌之美;②七、八句从听者反应的角度渲 染气氛,衬托演奏者的高超技巧;③末尾两句写诗人由听琴联想到以后离别的悲伤,衬托 琴声的感染力强。 解析:1).“诗人离京还乡”错误,由“清淮奉使千余里”可知诗人是奉命出使清淮,不是 离京还乡。“暗自潸然泪下”无中生有。 2).解答本题,先要审清题干要求,把握诗歌整体内容,再结合相关手法的特点加以分析。 本诗三、四句“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用“乌飞”“霜凄”“风冷”写出了当 时环境的凄凉,以此衬托后文琴歌之美;七、八句“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通过“一声”演奏后万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星稀少衬托琴音之美妙,演奏者技艺之高超; 最后两句“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写诗人由听琴联想到以后离别的悲伤,衬 托琴声的感染力强。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8.不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高一语文试卷第 15页(共 17页) (1)文中“_____,________”两句,作者不言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进而说苍山上 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答案】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 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和“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答案】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 (3)当今,人们经常引用苏轼《赤壁赋》中的“ _______,_____”表达不取不义之财的意 思,倡导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清官作风。 【答案】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三、语言文字运用(10 分) 19.阅读下述材料,给“差序格局”下定义。(6 分) 材料一: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 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材料二: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 材料三: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 薛宝琴,邢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 小团。 材料四: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 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 【答案】差序格局是一种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的(特点一),以己为 中心(特点二),有差等次序(特点三)且能伸缩自如的(特点四)社会结构。 【解析】1.“同心圆”、“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 ——以己为中心。 2.“势力一变,缩成一小团” ——伸缩性。 3.“一圈圈推出去” ——亲疏关系。 4.“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如此” ——发生范围。 20.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写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 分) 高一语文试卷第 16页(共 17页) ①目前,美国累计确诊人数和累计死亡人数都双双位居全球首位。②美国各州都进入 “重大灾难状态”。③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特朗普及其团队仍不时“甩锅”,④但终究 不得不正视“抗疫是一场艰难持久战”,⑤要将更多精力放在应对这件攸关亿万人性命的 大事。⑥集中精力认真防疫,淡化“甩锅意识”和摒弃侥幸心理,⑦才可以遏制在较大程 度上疫情蔓延,减少伤亡和损失,⑧并为最终找到彻底战胜疫情的方法,争取更多的宝贵 时间。 【答案】示例:(1)语句:①;修改为:“美国累计确诊人数和累计死亡人数双双位居全 球首位”;(2)语句:④;修改为:“但终究不得不正视‘抗疫是一场艰难持久战’的现 实”;(3)语句:⑤;修改为:“要将更多精力放在应对疫情这件攸关亿万人性命的大事 上”;(4)语句:⑦;修改为:“可以在较大程度上遏制疫情蔓延”。 【详解】 ①“都双双”成分赘余,“都”“双双”保留一个。④“正视‘抗疫是一场艰难持久战’” 成分残缺,缺宾语,句末加“的现实”。 ⑤“放在应对这件攸关亿万人性命的大事”成分 残缺,句末加“上”。⑦“遏制在较大程度上疫情蔓延”语序不当,“在较大程度上”与 “遏制”对调。 四、写作(60 分) 2019 年,90 高龄的徐怀中凭借《牵风记》获得茅盾文学奖,在座谈中,他说到,早在 1962 年,我就请长假写《牵风记》这部长篇小说,写了 20 余万字。不久,又接受其他任务, 《牵风记》创作被搁置下来。多年后,书稿被我忍痛付之一炬。过后想想,倒也并不觉得 多么可惜:如果当时匆匆忙忙把书出了,也就不会重改一次。现在《牵凤记》只有 10 多万 字,我对壁耗费 5 年,所以称自己“爬行者”。我先将整段文字默背下来,输入电脑后又改 来改去,哪里还说得上什么进度。明知这种习惯效率不高,但是改不过来。徐怀中的谈话 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青年一代的人生有很大的启示。 阅读材料后,想一想,哪一点使你感受最深?并就此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要 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解析:①辩证思考快与慢; ②在不断地否定旧我中超越自我; ③对事业要执着,要精益求精; ④好习惯成就人生高度; ⑤潜心沉淀,精品需要慢工打磨; 高一语文试卷第 17页(共 17页) 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⑦“匠心”和工匠精神的可贵…… 如果写“坚持”“毅力”“奋斗”等属于对材料的片面理解。(优秀作文可以参考上次高三关于博 士选择当辅警作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