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丰台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B卷)试卷 Word版含答案
2020 北京丰台高一(上)期中语文(B 卷) 考试时间:120 分钟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0 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 1—3 题。 梁实秋在他的《清华八年》一文中,曾有过这样的描述:园里谈不到什么景致,不过非常整洁,绿 草如荫,校舍十分 甲 (俭朴/简朴),但是一尘不染。工字厅后面是荷花池,池畔松柏参天,厅后匾额 上的“水木清华”四字确是当之无愧。又有长联一副,颇为精彩: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 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我在这个地方不知 乙 (消磨/消耗)了多少黄 昏。西园榛莽未除,一片芦蒿,登高西望,圆明园的断垣残石历历可见,俯仰苍茫,别饶野趣。 这一带 景色宜人,是同学们常来读书游憩而流连忘返的去处…… 清华园中的荷花池,后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荷塘月色》,更是如雷贯耳,招致莘莘学子的钦羡, 使人 丙(未免/不免)心生神往,希冀也能漫步在这荷花池畔,沐朝霞,送夕阳,书声与清风相应和, 度过一段终生都值得回味的读书时光。 1.文中加点词语的书写或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绿草如荫 B.芦蒿 C.槛(jiàn)外山光 D.应和(hè) 2.依次填入甲、乙、丙三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简朴 消耗 未免 B.简朴 消磨 不免 C.俭朴 消耗 不免 D.俭朴 消磨 未免 3.文中加框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一尘不染 B.流连忘返 C.如雷贯耳 D.莘莘学子 (二)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 4—5 题。 受强热带风暴“飞燕”外围云系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15 时,福建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气温将突破 40℃大关。明天高温天气还将继续扩张,并呈现出明显向北发展的趋势。 4.将下面四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①不过“好景不长”,燕子飞走后,高温又迅速夺回阵地,今天白天,高温天气明显反弹 ②14 时监测资料显示,今日我国高温覆盖面积约 57 万平方公里,较昨日(13 万平方公里)明显扩大 ③昨日,我国南方地区高温天气明显减弱,成为近期最为凉爽的一天 ④安徽东南部、江苏南部等地普遍出现 35℃以上高温,其中安徽局部地区气温将高达 37℃~39℃ A.④①③② B.③①④②C.④①②③D.③①②④ 5.文中画线句有歧义,请修改为无歧义的句子。要求:保留原有信息,不超过 25 个字。(2 分)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6-10 题。(18 分) 材料一 流经中国九省区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滋养的土地创造出了璀璨的黄河文化,铸就了中 华民族的根和魂。 黄河文化作为一种大河文化,是一种具有黄河地理特点的旱地农耕文化,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它 起源早,成熟快。黄河流域拥有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先民们很早就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农业文化。 在距今 7500 年左右的河北磁山和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大量炭化的粟类,家畜、家禽的化石 以及石斧等生产工具。殷商时中国的蚕丝纺织已达到较高水平,卜辞中屡次出现桑、丝、帛等字。河南 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单字数量和笔画工整程度都表明其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系统,因 此汉字的起源应该很早。文字的产生使黄河文化迅速成熟。现在,有些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遗址、文献 遭到了破坏损毁,黄河文化中的优秀内核也遭到破坏和侵蚀,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刻不容缓。 黄河文化的另一特征是政治色彩鲜明,这与黄河流域旱地农业的特点有关。旱地农业必须以水利设 施为基础。人们共同关心、治理与他们的生存休戚相关的水利问题,从而养成了关心社会问题的文化心 理。另外,治水斗争和水利灌溉事业也需要形成集中的社会权力,从而促成了国家的产生。儒家学说就 是在这种关心政治的文化心理下逐渐形成的。孔子几乎把一切问题都看作是政治问题。在他看来,孝顺 父母、友爱兄弟即是一个政治问题,读书学习也是为了参与政治。政治问题在人们的一切社会生活、精 神生活中占有最重要、最突出的位置。这就是黄河文化、儒家精神最重要的特色,其中熔铸了中华民族 的精神风范、价值理念和民族心理。 黄河文化绵延发展数千年,虽不断遭受外部文化的入侵,但始终保持其道统,显示出强大的同化能 力。黄河文化以它博大的胸怀,吸纳周边多种原始文化,形成了文明国家。中国对外的经济联系、文化 交流、政治外交也主要兴起和发展于黄河流域。早在汉朝,中央政权就曾派遣张骞等人出使西域,开辟 从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建立起中原王朝与西亚和欧洲的 政治、贸易等联系。这条通道也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的主要通道,即丝绸之路。 千年来,丝绸之路上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对外文化交往极为活跃。在交流过程中,黄河文化不仅扩大了 自身影响力,也不断从其他地域和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展示了多元一体、兼容并包的特点,在数千年 的发展进程中历久弥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创新动能和发展活力。 (取材于牛建强等的相关文章) 6.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水利问题与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联系密切。 B.殷商时期纺织业高度发达,促进了甲骨文的成熟。 C.丝绸之路的开通使汉朝成为黄河文化最鼎盛的时期。 D.我国的对外经济、文化、政治交流都发源于黄河流域。 7.根据材料一,下列黄河文化的特征,不属于与旱地农业发展关系密切的一项是(3 分) A.蕴含着儒家精神 B.起源早,成熟快 C.政治色彩鲜明 D.同化能力强大 材料二 黄河在造就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灿烂文化的同时,也曾因频繁改道、泛滥,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 灾难。治理黄河一直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 黄土高原地区总土地面积 64.06 万 km2,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改道频繁, “黄泛区”良田沙化,风沙弥漫,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黄土高原坚持不懈地开展 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使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面积、强度减小,沙尘暴 次数减少,自然生态得到有效修复,构建了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扭转了黄河下游决口改道的历史。 70 年来,黄河岁岁安澜。 黄河治理面临的另一大难题是断流。黄河断流导致了严重的水环境污染、河口湿地萎缩和生物多样 性衰减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自 1999 年我国实施黄河干流水量统一调度等政策以来,黄河下游再没有 发生过断流,沿黄湿地补水需求得以满足,河流湿地面积增加,河道基本生态功能恢复,黄河生命健康 得以维护。 此外,通过强化流域内节能减排、工业污染治理等措施,黄河水质恶化趋势得到遏制,黄河干流兰 州、包头、潼关等重要河段水体水质明显好转,水体功能恢复,为水生生物的繁殖、栖息提供了支撑, 为水生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了保障。 黄河治理还有巨大的社会效益。黄河决口历史的扭转,避免了大量的人民群众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 失,避免了道路、生产生活设施以及引黄灌溉系统等遭受破坏,为黄河流域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保障。 黄河作为我国重要的供水水源,为山西、鄂尔多斯等国家重点能源基地提供水源保障,为保障国家能源 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减少了入黄泥沙,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增加了区 域内耕地面积,促进了当地脱贫致富。引黄灌溉、引洪放淤等措施还有效利用了黄河水含沙量大的特点, 放淤改土数十万公顷,形成了良田,为粮食连年增产提供了重要保障,不仅满足了流域内的需求,还供 给流域外其他省区,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民治理黄河 70 年取得了巨大而辉煌的成就。为谋求黄河长治久安,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支撑流域 及相关地区可持续发展,今后还需要继续加大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力度,让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 (取材于李文学的文章) 8.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新中国治理黄河的成效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杜绝了泥沙入黄的现象,维护了黄河的健康生命。 B.流域内大量水土流失和沙尘暴,都得到有效治理。 C.阻止了黄河决口改道,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D.解决了黄河下游断流问题,增加了沿黄湿地面积。 9.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认为治理黄河水患、开发黄河水利促进了黄河文化形成。 B.材料二认为要改善黄河的水体水质,必须抑制流域内工业发展。 C.两则材料都列举了黄河流域的考古发现和客观数据,令人信服。 D.两则材料关于农业生产对黄河文化发展的作用,看法是相反的。 10.以上两则材料能为“谋求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让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提供哪些方面的借鉴?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阐释。(6 分)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1—13 题。 渔家傲 苏轼 临水纵横回晚鞚【1】,归来转觉情怀动。梅笛烟中闻几弄。秋阴重,西山雪淡云凝冻。 美酒一杯谁与共,尊前舞雪狂歌送。腰跨金鱼【2】旌旆拥。将何用,只堪妆点浮生梦。 注:【1】鞚,有嚼口的马笼头。【2】金鱼,宋代高级官员的一种佩饰。 1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临水纵横回晚鞚”,词人骑马奔驰于水滨,很晚才踏上归程。此句凸显了词人豪迈英武的气势。 B.“归来转……闻几弄”,骑马归来,耳闻暮霭中传来笛奏的乐曲,词人情绪发生转变,若有所悟。 C.“秋阴重……云凝冻”,秋天阴暗沉重,西山云雾笼罩,天寒雪淡。景物反衬出词人内心的郁闷。 D.“美酒……旌旆拥”,饮酒话别,席前歌舞狂欢;词人腰挎金鱼佩饰,护卫前呼后拥,场面壮观。 12.“尊前舞雪狂歌送”一句中,“舞雪”形容舞姿回旋如雪花飞舞。这里把人比作物去写,给人一种别样的美 感。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写人的一项是(3 分) A.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B.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赵嘏《江楼感旧》) C.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D.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 13.苏轼常以“梦”感叹人生。此词结语“将何用,只堪妆点浮生梦”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结语“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分别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6 分) 14.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8 分) 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学习欣赏时应当重点关注,细加品味。 比如曹操《短歌行》“_____,_____。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引前人诗句表达心志。李白《梦游天姥吟 留别》“_____,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_____,仙之人兮列如麻”,用瑰丽的想象表现梦境。杜甫《登高》 “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用自然之秋表现人生之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 古》“雄姿英发,羽扇纶巾,_____,_____”用赤壁一战中的非凡气度与功业来赞美周瑜。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5-20 题。(22 分) 木质的村庄 王芸 ①溯流而上,大致可以发现,木质的多寡,是判断村庄古老程度的一种标尺,也决定着一座村庄由 内而外散发的气质。 ②南方的传统村庄,多木。木是结构房屋的主体,构造实用的部分,也镶嵌于修饰的部分。木的包容、 温和质感,渗透于宅屋的角角落落。我喜欢这样的村庄,除了天然的草本木本植物四处见缝生长,数人 才能合抱的大树栖息在村头村尾、桥边河沿,还有一座座进去就能感觉清凉与妥帖的老宅。 ③这样的老宅经过时光的沉淀,墙体泛出斑驳之色,复杂得难以用颜料描述。木质的部分也无预期地残 损了,有人为的破坏,也有岁月随性的手笔。但它安详,如同村头的老树,似乎可以承受一切,布满疮 疤,依然无损它的安详。我固执地以为,这些老宅,可以安妥地、舒展地放置身心。 ④村中那些老树,巨枝虬结在半空中,如巨大的手掌托住了流转不定的时光。树下,总有一群群不知疲 累的孩子玩耍着,捉迷藏、抓蚯蚓、滚泥球、抓沙包……他们一茬接一茬地长大,老去,最终销匿了身 影。而树还在那里,成为村庄不离不弃的陪伴。 ⑤有了这些树,再寡静人稀的村庄,也有了安慰。在江西宜丰采风时,去过一个叫坪上的古村。绕村半 壁的石垒古墙上,散布着数十棵八百至千岁的古树,大多为樟树,看起来三四人方可伸臂合围,还有生 长极缓慢的石楠和罗汉松,腰身紧致。它们与村庄的年岁相仿,一路绵延成环抱的姿态,护卫着这个村 庄。村民出门抬头便见它们的身影,一年四季被它们荫庇。它们仿佛一条隐秘的时光通道,连接着村庄 的源头。 ⑥盛夏,慕名至婺源,随古村落立档调查人员走访古村。这里古村密集,因被群山抱持而得以保持本真 生态。同行的当地女子有个男儿气的名字,显峰。她家在一个尚未被旅游开发的古村,村内老宅不少。 她家的宅子建于十九世纪后半叶。在这些上百年的老宅里,每一年都有木质的部件在悄悄地裂变、腐烂、 风化,在眼睛看不见的地方,直到坍塌碎裂才被惊觉。 ⑦木质的物件,有自身的寿限。这样的老宅牵系着久远的祖先的脉息,在岁月的起承转合中不断存储着 生活的细节、时光的重量。即使有人居住其中,整日小心翼翼地维护,还是有人力难及之处。而且,真 实的生活,有着凸凹粗糙的质感,哪里可以做到周全无遗的呵护? ⑧老宅里,愈是繁复的细部,那些镂空或雕花的雀替、柱础、窗框、飞梁、翘檐,有着目光和手指难以 触及的细微转折和深部空间,却可以被粉尘、虫豸、风雨、阳光轻易抵达。这些来自自然的物事,在漫 长的时光中,随性出入,耐心地对这些部件进行二次雕琢,直到它面目全非。 ⑨每走进一处老宅,当我们留意着那些难以复制的精美细节时,显峰却专注于询问房主如何保全, 如何维修,如何保持品质地仿旧。她与古宅是一体的,即使她已经搬进县城,住进水泥楼房多年,只在 年假时偶尔回一趟老宅,但她与老宅有过相同的呼吸节奏,生活习惯也延续着对老宅的迁就与贴合。无 论离开多久,她对老宅始终怀有亲人般的牵挂和担忧。与我们说起老宅,她的语气里有些许骄傲,也似 连缀着无声的叹息。 ⑩在虹关村,詹姓老人正在翻修老宅。三米长的横梁是精挑细选的好木,此时,它安卧在老宅正中, 比周遭的木色都新,都亮,有一股安妥的气息。似乎有它稳稳地坐镇一方,这满屋的狼藉躁动之气,都 不足为训了。梁的下方,几位木匠师傅正在赶活儿。木屑散布在老人稀疏的头发、圆眼镜片和脸颊、鼻 端。他端举着一张被木屑粉尘“装饰”的脸,好奇地探出头来打量我们。 ⑪在上海工作退休的詹老,对这座老宅念念不忘,对这座古村也是。街头巷尾的粉墙上,都能看到墨色 涂写的巷名,这都是他的作为。他乐之不疲地将时间打发在这些事情上,全然出于自觉自愿,似乎想在 老年一气偿还远离古村的那些时光。 ⑫也是在虹关村,我们路过一处只剩支离骨架的老宅,颓败的脏腑隐没在半人高的草木中。野草恣肆地 横逸斜出,疯狂滋长,改变了老宅原本封闭自洁的空间。已经没有门扉的木框上,悬有一枚蓝色簇新的 门牌:“浙源乡虹关村 100”。新与旧,如此突兀地组配在一起,颇为触目惊心 。不知这老宅是无人 居住而自行毁败的,还是主人主动地放弃,在他处修建了新宅。 ⑬在古村,你会不断地与呈现颓态的老宅相遇。颓而不倒的它们,支撑着骨架,挺立在同样古老的 街巷与树影中。你也会不断地与形态如旧但质地簇新的新屋相遇。人们改善生活品质的渴望,是无法阻 挡的。老宅的好,老宅的亲,老宅的贵,老宅的不可复得,只能在懂得、体恤、珍惜它的人那里,才能 得以保全并延续。 ⑭也有老宅被移植。人挪活,树挪死,那么老宅呢?它们被从埋入土中的基础上挖掘而出,远离了 自己植根多年的村庄,整体标记后迁至新地,再按标记组装起来。移植者,多是承包了某一村落旅游业 的投资者。他们出于打造景区的目的,将一座古村的村民迁空后,再填置进一些移植来的老宅。看起来 整个村落的古宅生态更加丰美,可被抽空的村庄,还能葆有多少本真的活泼泼的生气? ⑮那些老宅在被移植的过程中,也被修复。朽败的骨架,用水泥框架支撑。门头檐角,借用日益高端的 修旧如旧的技术,老的与新的、真的与假的,混淆一体,看起来面目无异,可气息不对。那种走进老宅 可以闻见的,从老宅骨子里、木缝中散发出的天然木香,被生硬粗暴的水泥气取代。 ⑯我静静地望着这些被拆骨又接骨的老宅,不知它会否在夜深人静时发出压抑的呻吟,又会否在体内留 下反复发作的伤痛。这些,都只有老宅来默默地承受了。 ⑰颓败的老宅与簇新的门牌,存留在相机里,那一点亮蓝和一片深暗的木色之上,有挺立的生气勃 勃的草茎。在按下快门的一刻,我记得有风吹过,轻轻摇动它们。这一切构成了某一时刻的记忆,留于 感觉,留于影像,留于文字。但,这不是完结。 15.文中黑体字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 小心翼翼 B. 面目全非 C. 不足为训 D. 触目惊心 16.作者对老宅的整体印象,下列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 古旧 B.妥帖 C.压抑 D.安详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题目强调的“木质”,既包括建造村庄房屋的木材,也包括四处见缝生长的草木,还包括村 头村尾、桥边河沿栖息的大树。 B.作者只抓住“木质”这一南方传统村庄的构成元素细加品味,便道出了村庄的特点和其蕴含的古风 古韵,展现了独特的写作视角。 C.显峰和老詹作为文中描述的人物,他们拥有对木质村庄眷恋不舍的共同情怀,跟江南传统的古 村老宅一起成了作者的审美对象。 D.文末提到“有挺立的生气勃勃的草茎”被风摇动,寓意这座老宅有望如作者所期参照商业模式得 以复建,这是暗示之法,耐人寻味。 18.文章第④段有两处画线句,任选一句,进行赏析。(4 分) 村中那些老树,巨枝虬结在半空中,如巨大的手掌托住了流转不定的时光。树下,总有一群群不知 疲累的孩子玩耍着,捉迷藏、抓蚯蚓、滚泥球、抓沙包……他们一茬接一茬地长大,老去,最终销匿了 身影。而树还在那里,成为村庄不离不弃的陪伴。 19.请分条概括文中老宅的几种命运及各自背后的原因。(6 分) 20.文末“但,这不是完结”体现了作者对古村未来的思考。作家冯骥才也说:“近 10 年间,我们失去 了 90 万个村落。村庄在崩溃,大批人往城里走。村落问题,越来越让人心疼。” 你怎么看待古村逐渐 消失这种趋势?请谈谈你的看法。(5 分) 五、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50 分。 21.微写作(10 分) ①《论语》蕴藏着孔子思想的精髓。请从“仁”“孝”“信”“学”中选择一个方面,谈谈它对你成长的 启示。要求:解说准确,条理清晰。150-200 字。 ②参照小说《哦,香雪》的表现方法,依据《乡土中国》的论述,想象并描写一个你心目中的具 有典型“乡土气”的乡村。 要求:①出现人物。②要有细节描写。③聚焦一个场景,突出一个特征。150-200 字。 ③每个人的青春,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和声音,请你以“青春”为主题,写一段抒情文字或诗歌, 表达你的青春感受。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150-200 字。 22.作文(40 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不少于 700 字。 ①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两位前 贤说的名言警句能给你什么启发?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②请以《都是为了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020 北京丰台高一(上)期中语文(B 卷)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0 分。 1. A(2 分) 应该为“绿草如茵”。绿草如茵:形容草十分茂盛,绿油油的,像绿毯一般柔软,好像铺在地上的被 褥。茵:铺垫的东西,垫子、褥子、毯子的通称。故选 A。 2. B(2 分) 甲处:“简朴”着重指简单朴素,运用范围较广泛,可用于语言文字方面,也可用于生活作风方面, 还可用于设备条件方面。“俭朴”着重指节俭朴素,运用范围较小,多用于个人生活方面。 乙处:“消耗”(精神、东西、力量等)因使用或受损失而逐渐减少。“消磨”①使意志、精力等逐渐 消失。②度过(时间、多指虚度)。 丙处:“不免”①副词。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不能避免某种消极的结果:病一时好不了,心里 不免焦急/不免客套几句。②不能免去:君子死而冠不免。“未免”①不免,免不了。②犹言不能不说 是。表示不以为然。故选 C。 3.C(2 分) “如雷贯耳”贯:贯穿,进入。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也形容声音巨大。故选 C。 4.D(2 分) 5. 答案:福建全省和浙江的部分地区气温将突破 40℃大关 或:福建和浙江两省的部分地区气温将突破 40℃大关(2 分) 二、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6.(3 分)A 7.(3 分)D 8.(3 分)A 9.(3 分)A 10.(6 分)参考答案: ①要进一步保护和开发黄河:关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或:生态效益:退耕还林还草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断流恢复生态;节能减排、治理工业污染。 社会效益:引黄灌溉、引进放淤为粮食连年增产提供了重要保障。) ②要进一步保护和开发黄河文化: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深入研究和发扬黄河文化的精神价值,创 新、发展地继承黄河文化。 (或:①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②深入研究黄河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范、价值理念和民 族心理;③从其他地域和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保持创新动能和发展活力。) 【评分参考】①3 分,②3 分。意思对即可。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0 分。 11. C(3 分) 12. B(3 分) 13.答案示例: “将何用,只堪妆点浮生梦”:这些威严和排场又有什么用呢?不过是如梦人生中的一点装饰罢了; (1 分)表达了词人对权势、名利的轻蔑及 “浮生若梦”的思想。(1 分)词人不为外物所惑,始终 保有对人生清醒的认识和精神追求。(1 分)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如梦,只好以一杯清酒祭奠江月。(1 分)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 苦闷以及对年岁将老、生命短暂的感伤;(1 分)词人寄情江月,化解惆怅,也表现出词人乐观洒脱 的旷达情怀。(1 分) (6 分。每首诗翻译句子 1 分,情感分析 2 分,意思对即可。) 14.默写(8 分) ①呦呦鹿鸣 ②食野之苹 ③霓为衣兮风为马 ④虎鼓瑟兮鸾回车 ⑤风急天高猿啸哀 ⑥无边落木萧萧下 ⑦谈笑间 ⑧樯橹灰飞烟灭 四、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2 分。 15.C(2 分) 16.C(2 分) 17.D(3 分) 18.答案示例: 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1 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村中的老树以它空中盘结的巨大枝条记载 了流逝的时光和历经的岁月(2 分)。(或:老树古老沧桑的特点,也显示出村庄的悠久历史。), 表达了作者的惊叹和赞美之情。(1 分) 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1 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古老沧桑的树木与村庄相伴而生,共生共存,一 样古老,密不可分的特点。(2 分)流露出作者对古树安稳不动,生生不息护佑村庄的赞赏之情。(1 分) (4 分。手法,1 分;表达效果,2 分;情感,1 分。) 19.答案要点 ①空置。搬到他处居住。 ②翻新。珍惜老宅。 ③废弃。无人居住而自行毁败;主人主动地放弃。 ④移植修复。出于商业目的。 (6 分。共四点:每点中命运和原因,各 1 分;答出三点即给满分。) 20.答案略 (5 分。观点 1 分,阐释分析 3 分,语言表达 1 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