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在我们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提法是 A. 分封制 B. 封建制度 C. 君主专制制度 D. 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反映了西周分封制下家天下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封建制度”是指分封制,故A正确;B是一种社会形态,排除;CD出现于秦朝,排除。‎ ‎2.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B.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C ‎【解析】‎ 西周初期分封制,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同、异姓贵族,让他们去建立诸侯国,姬姓诸侯国是主体,题干三例都是姬姓诸侯国。受封到各地建国的贵族会带去官吏、军队和少量的周民,也会把周文化带到各地,所以分封制也起到了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作用,故选C。君主专制是从秦朝开始、直至清朝这一历史阶段政治体制的一个主要特征,西周初期肯定是不存在“君主专制”现象的,无所谓“强化”之说,A不符合史实,排除;周天子对地方是间接控制,在政治上无权废立各国的国君,无权干涉各国内政,在经济上只能收取各诸侯国的职贡,但无权对各国征收税赋,各国税赋均归各国,周天子的财政来自于直接统治和治理的王畿,以及诸侯及四方的纳贡,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B不符合史实,排除;夏商时期的政治也是贵族政治,分封制中固然含有贵族世袭特权的因素,但不是确立,而是延续了过去的做法,所以D不符合史实,排除。‎ ‎3.西周时期一诸侯王死后,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其子女有资格继承诸侯王爵位的是 称谓 大姐(28岁)‎ 大哥(30岁)‎ 二哥(26岁)‎ 三哥(20岁)‎ 母亲 正妻 妾 正妻 正妻 A. 大姐 B. 大哥 C. 二哥 D. 三哥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西周继承原则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即正室所生第一个男性,材料中二哥符合条件,选项C正确;选项A、B、D都不符合嫡长子要求,不具备继承资格,排除。‎ ‎4.近年来,修族谱、立宗祠、祭祖宗、寻亲会祖,甚至宗族械斗在农村蔓延开来,各种家族组织不断涌现。在当前的一些地方,农村社区文化的宗族色彩日益浓厚,利用祭祀祖先、唱族戏、婚丧嫁娶等礼仪、风俗将村民族人联结起来。这表明 A. 宗法制有利于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B. 宗法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C. 封建迷信思想在某些地区愈演愈烈 D. 宗族势力及宗法观念的影响仍存在 ‎【答案】D ‎【解析】“修族谱、立宗祠、祭祖宗、寻亲会祖”与宗法制有关,“利用祭祀祖先、唱族戏、婚丧嫁娶等礼仪、风俗将村民族人联结起来”说明宗族势力的影响依然存在,故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说明宗法制对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作用,故A项错误;B中的“普遍认同”说法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宗法制的影响,并不是封建迷信思想,故C项错误。‎ ‎5.据记载,周天子作为天下的共主,在发布诏令时经常用“朕”作为自称。秦朝统一后,秦始皇也成了天下的共主,自然而然就会延续周天子的自称,不同的是,秦始皇将“朕”做了制度化规定,即只有皇帝才可以将“朕”作为自称。这反映了 A. 秦始皇完全继承了西周的衣钵 B. 秦始皇进一步强化了君主权力 C. 秦始皇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D. 秦始皇试图使权力具有神秘性 ‎【答案】B ‎【解析】‎ ‎“朕”这一自称在西周并不是皇帝专用自称,秦朝规定只有皇帝可以使用,说明秦朝皇权独尊,体现了君主权力的进一步强化,选项B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并未体现秦朝制度与历史发展趋势的耦合,排除C;选项D只是表象,排除。‎ ‎6.秦代丞相统领百僚,为文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但无统兵之权;太尉统兵,为武官之长,但无调兵权,调兵权力控制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掌副丞相”、参与机要、监察百官。秦朝这样安排的根本目的是 A. 使官员相互配合 B. 让官员彼此牵制 C. 保证皇权的独尊 D. 调动官员积极性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丞相、太尉、御史各自的职掌不同,而且相互牵制的特点明显,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保证皇权独尊,选项C正确;三公职掌不同,而且从太尉职能来看,体现不出配合特征,排除A;选项B只是表象,不属于根本目的,排除;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7.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皆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由汉廷定封号。把大的王国分为若干个小侯国,封国越分越小,王侯虽还存在,但只得衣食租税,封土而不治民,封国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汉郡无异。这一做法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使分封制退出历史舞台 C. 引起了诸侯叛乱 D. 消除了中央和地方矛盾 ‎【答案】A ‎【解析】‎ 材料“其余诸子皆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由汉廷定封号。把大的王国分为若干个小侯国,封国越分越小”的措施是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推恩令”,这一举措导致王国的封地越来越少,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显然这一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推恩令并不是废除了分封制,故B项错误。引起了诸侯叛乱的是汉景帝实行的“削藩”措施,故C项错误;中央和地方矛盾在封建社会始终存在,这一措施并不能消除该矛盾,故D项错误。‎ ‎8.元代腹里行省长官由中书省兼任,其他行政长官一般由亲王或贵戚兼任。他们的官职、俸禄都与中书省相仿。元代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领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由此可见元代行省长官 A. 地位高、职权大 B. 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C. 由皇帝直接任命 D. 由中书省临时派出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长官由中书省兼任,其他行政长官一般由亲王或贵戚兼任”、 “掌国庶务,统郡县,领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可以看出元代行省长官位高权重,选项A正确;“与都省为表里”说明其代表中央管理地方,材料并未体现其独立性,排除B;材料中并未明确行省长官由谁任命,排除C;行省是地方行政单位,不属于临时排派出,排除D。‎ ‎9.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材料反映出唐代 A. 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B. 三省体制有利于科学的决策 C. 给事中负有起草诰敕的职责 D. 门下省权力远远超越中书省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降低征兵年龄不利于国家农业发展。材料“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给事中魏征对唐太宗降低征兵年龄做法的抵制说明三省体制有利于科学决策,选项B正确;选项A与题无关,排除;给事中属于门下省,负责审核封驳,排除C;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权力不分大小,排除D。‎ ‎10.宋敏求在《春明退朝录》中写道:“参知政事薛居正、吕余庆于都堂与宰臣赵普同议公事。是月,又敕中书门下押班、知印及祠祭行香,今后宜令宰臣赵普与参知政事薛居正吕余庆轮知。”这表明参知政事 A. 是为宰相服务的 B. 与宰相轮流执政 C. 分割宰相的权力 D. 导致了冗官局面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明确参知政事与宰相轮流管理政务,说明参知政事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选项C正确;参知政事和宰相不存在隶属关系,排除A;选项B是材料描述的现象,排除;参知政事人数有限,其不会直接导致冗官局面,排除D。‎ ‎11.据史载,万历首辅张居正,任阁职十六年,“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六卿伺色探旨,若六曹吏称次者,亦惕息屏气,而不敢有所异同”,“政事一决居正。居正无所推让,视同列蔑如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此时内阁的权力较大 B. 皇权受到内阁的制约 C. 张居正个人能力出色 D. 内阁地位有制度保障 ‎【答案】A ‎【解析】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权压六部,说明当时内阁权力较大,这主要是皇权加强导致的,选项A正确;内阁是为皇权服务的,排除B;张居正的个人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内阁是咨询机构,其地位和职权不具备制度规定,排除D。‎ ‎12.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答案】B ‎【解析】‎ 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最重要的就是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使教育变成全民的教育,有利于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故B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应排除;科举制不是排除世家子弟入仕而是避免垄断,故C排除;道德水平是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所要考察的,所以科举不具备优势,排除D。‎ ‎13.军机大臣、军机章京完全秉命于皇帝的旨意拟写传达,不能另立意见,其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一切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这说明军机处 A. 是当时最高行政机构 B. 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C. 可参与机密事务决策 D. 完全取代了内阁的职能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军机大臣完全秉承皇帝旨意,任命并无制度保障,说明这一机构的设置是君主专制强化的结果,选项B正确;军机处的设置无制度保障,因此不是最高行政机构,排除A;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选项D表述绝对,排除。‎ ‎14.梁启超曾对古代中国与欧洲各国的国体进行对比,认为中国周代和古代希腊的国体相似之处最多。中国周代和古代希腊在政治上的相似之处应是 A. 分封诸侯、城邦国家 B. 贵族政治、列国分立 C. 小国寡民、等级森严 D.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代和古希腊均为贵族统治,周朝通过分封制,将土地和人口分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封成多个诸侯国;古希腊则分立为多个城邦,二者在政体上有相似之处。故B项正确。分封诸侯仅是周代的特点,城邦国家仅是古希腊的特点。故A项错误。小国寡民,直接民主是古希腊的政治特点,而中国周代在形式上仍是一个大国体制,且不存在民主政治,故C项错误。周代不存在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秦朝才开始形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古希腊是城邦体制,有民主政治的传统。故D项错误。‎ ‎15.“(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实现自由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 A. 商业平等是政治平等的前提 B. 商业贸易中存在不平等的现象 C. 海外殖民推动了平等观念形成 D. 商业上自由平等影响了政治理念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说明古希腊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自由和平等的理念,是民主政治制度的经济基础。故选D。材料论述的是商业平等影响了民主政治,不是说明商业平等是政治平等的前提,A错误;商业贸易中存在不平等的现象不是材料中体现出的主旨思想,B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商业发展影响了政治理念,不是说明海外殖民推动了平等观念形成,C错误。‎ ‎16.伯利克里说:“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最坏的是没有 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冒失开始行动。”这表明雅典民主特别注重 A. 民主的广泛性 B. 程序的复杂性 C. 公民集体参政 D. 决策的科学性 ‎【答案】D ‎【解析】‎ 由题干中“最坏的是没有适 当地讨论其后果,就贸然开始行动”可以推出当时雅典特别强调理性,强调论证一件事的合理性,即决策的科学性,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民主的广泛性和程序的复杂性,故AB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决策的科学性,没有体现出集体参政,故C项排除。‎ ‎17. 伯利克里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根据这项规定,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这表明 A. 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B. 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 C. 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 D. 伯利克里排斥“持不同见解者”‎ ‎【答案】C ‎【解析】A项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材料中没有体现相关内容,而且假如这个正确,那么也不会出现材料中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这样的事件发生了。因此排除A项。B项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这个材料中没有体现而且说法过于决定,错误不选。D项,从题干信息“一项法律规定”可知,雅典民主制的弊端是其制度本身的局限性所致,而非伯利克里个人行为,排除D项;C项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雅典民主制的弊端,是一种多数人的暴政,个人的声音和思想会被抹杀。‎ ‎18.《十二铜表法》规定:“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该规定反映了 A. 罗马法对贵族利益的维护 B. 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 古罗马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D. 古罗马严格限制商品交换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法律内容相当广泛,条文比较明晰。分析本题材料,“即使卖方已将出卖物交付给买方,在价款付清之前,他仍保留该物品的所有权”。这一规定反映了法律对私有财产进行严格的保护。A、C、D 三项说法与材料无直接的联系。‎ ‎19.梭伦、克里斯提尼和伯利克里三位政治家的改革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他们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 扩大平民权利,推动民主进程 B. 破除贵族世袭,制约公民权利 C. 废除债务奴隶,促进经济发展 D. 划分公民等级,明确权利义务 ‎【答案】A ‎【解析】从梭伦开始的改革就是为了解决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梭伦扩大了平民的权利,但并没有取消贵族的特权;克利斯提尼改革时,则进一步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来削弱贵族特权;伯利克里时期则达到了民主进程的黄金时代,故A正确。“制约公民权利”明显不是雅典三位政治家改革的核心,故B错误。 梭伦改革废除了债务奴隶,其余两位并未涉及,故C错误。 伯利克里改革在政治权利分配上并未划分公民等级,故D错误。‎ ‎20.在遥远的古代,雅典和中国都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关于这两种文明在伯利克里和秦始皇时期治国方略上的不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民主法制与君主专制 B. 贵族制与分封制 C. 公民大会与三公九卿 D. 政事共商与皇权至上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再认再现的能力。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故B项的表述错误,与设问要求“不正确的是”相符,本题应选B项;其他三项的表述均与伯利克里和秦始皇时期相符,故与设问要求“不正确的是”不符。‎ ‎21.《十二铜表法》规定:“以文字诽谤他人,或公然歌唱侮辱他人的歌词的,处死刑。”这说明,古代罗马 A. 推行严酷刑罚 B. 限制言论自由 C. 维护人身名誉 D. 保护私有财产 ‎【答案】C ‎【解析】材料“公然歌唱侮辱他人”“诽谤他人”表明古罗马法重视保护人身名誉权,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人身名誉的保护,而没有体现出刑罚的严酷、限制言论和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ABD项排除。‎ ‎22.公元前4世纪时,罗马的某法官接了一个案件,“一个仁慈的贵族罗莫洛,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洛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莫洛的遗嘱。”法官最后判定罗莫洛的家人胜诉。法官依据的是 A. 未成文的习惯法 B. 《十二铜表法》C. 《查士丁尼新政》 D.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答案】B ‎【解析】‎ 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提议下,先后编订了十二个法表,陈列于罗马广场,这就是著名的《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故选B。A项错误,习惯法有很大的随意性,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公元前4世纪属于罗马共和国时期,依据的法律应该是《十二铜表法》的相关内容;C、D项是罗马帝国时期出现的法律,与材料时间不符。‎ ‎23.在公元116年的一天,定居小亚细亚的商人艾哈迈德遭到当地一群无赖的哄抢。艾哈迈德立即投诉法庭,法庭很快开庭审理了此案,无赖们受到严惩。当时法官判决的依据应是 A. 习惯法 B. 公民法 C. 万民法 D. 自然法 ‎【答案】C ‎【解析】从材料看,自由民商人艾哈迈德受到了罗马法律的保护,结合所学可知,万民法适合于罗马境内的一切自由民,商人艾哈迈德虽然不是罗马的公民,但是是罗马的自由民,其此时是罗马帝国时期,因此受万民法的保护,故C项正确。A项明显不符合题意,应排除。公民法只适合于罗马公民,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自然法是一种法律观念,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24.恩格斯说:“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人那里,如果认为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人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人、罗马的公民和罗马的臣民(指广义而言),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么这在古代人看来必定是发了疯。”这反映出当时的公民社会是 A. 等级社会 B. 民主社会 C. 平等社会 D. 专制社会 ‎【答案】A ‎【解析】古希腊古罗马是典型的奴隶主阶级专政,参与政治的只能是有产者,所谓平等是建立在阶级不平等的基础上,并以阶级不平等为其根本特征的,说明当时的社会为等级社会,故排除C,选A;材料的主旨不是反映当时的公民社会是民主社会,排除B;古希腊雅典实行民主政治,排除D。‎ ‎25.18世纪,西欧出现了学习罗马法的热潮;19世纪初,出现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这说明罗马法 A. 是欧洲近代历史上比较完备的法典 B. 为欧洲资本主义提供了立法的范本 C. 成为推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武器 D. 保障西欧社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答案】B ‎【解析】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很大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说明罗马法为欧洲资本主义提供了立法的范本。故答案为B项。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排除A项;罗马法是奴隶社会的法律,不可能成为推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武器,也不能保障西欧社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排除C、D项。‎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中国古代已形成一套完备的文官制度,在用人方面,各个朝代的选官制度趋于完善,不仅对自身统治乃至对世界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 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简称则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吏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考试。这种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这一制度)所体现的许多价值的观念,……特别是公平竞争、广泛参与、唯才是举的思想,不但在封建社会是进步的,还超越时空、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西方在其选举政治领袖之外,还得参酌采用中国的考试制度来建立他们的所谓文官任用法。‎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选官制度的标准并概括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这便大错”所指的选官制度的名称。据材料二,指出该制度的弊端。较之于这一制度,隋唐实行了什么选官制度?有哪些进步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答案】(1)标准:贤良、孝廉。影响:有利于下层人才参政;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维护国家统一;选官标准趋于客观正。‎ ‎(2)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门阀士族垄断官场。隋唐选官制度:科举制;意义: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 ‎(3)认识:选拔人才标准趋向公正;选官方式由举荐到考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分析。‎ ‎【解析】(1)从材料我们明显可以看出,汉朝实行的是察举制度,其重要的选官标准是贤良方正,孝子廉吏。影响:选官制度有利于下层的人才参与政治,也有利于平衡各方的利益,维护国家的统一,这是选官标准趋向客观公正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这便大错了”可以联系当时的选官制度被称为九品中正制。弊端:答出当时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即可。是门阀士族垄断官场的重要手段,不利于统治集团的团结和国家政治的发展。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打破了大家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同时也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还加强了国家中央集权,同时对西方近代的文官制度产生影响。‎ ‎(3)从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出,选官的标准越来越趋向公正方式逐渐的趋向是考试,在作用上也能够加强中央集权。‎ ‎27.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于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2) 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3) 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 ‎【答案】(1)图一所示政治制度开创于秦朝,图三所示政治制度开创于元朝。图二所示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三省六部制。‎ ‎(2)秦始皇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郡县制。积极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对于巩固国家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 ‎(3)共同反映了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消极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的社会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从秦朝确立、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明清时期加强专制主义等方面来分析。‎ ‎(1)根据示意图可知图一反映唐代的中央机构设置、图三反映元代的中央机构设置。图二指唐代三省六部制,特点是三省分工明确,互相牵制。‎ ‎(2)从材料中“(秦朝初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判断出“上”是指秦始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第三小问:积极:①对秦朝:疆域初步奠定;巩固统一,中华民族逐步形成。②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3)从材料“(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为强化君权,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从材料“雍正年间”、“军机处”可以判断出:清雍正年间,为强化皇权,设置军机处。从消极方面来分析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8.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材料二 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 ‎——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 材料三 公元前3世纪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到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古希腊多葛学派进一步提出自然法体现人的理性的观点。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和后来的法学家们继承并系统论述、论证自然法学说。‎ ‎——沈宗灵《略论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 ‎(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立法理念、经济主张等方面有何不同?‎ ‎(3)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说:“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试以古罗马法的演变为例,阐释该观点.‎ ‎【答案】(1)相似:政府垄断立法;立法形式多样化;保护私有财产。‎ ‎(2)保护对象:中国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罗马保护公民。‎ 立法理念:中国注重等级观念(礼仪或以儒入法);罗马注重理性、平等(自然法)理念。‎ 经济主张:中国重农抑商;罗马保护商业。‎ ‎(3)法律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随着平民反对贵族斗争、领土扩张、工商业经济发展,罗马法逐渐由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的内容分析其相似点为政府垄断立法;根据材料中“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的内容分析其相似点为立法形式多样化;根据材料一中“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的内容分析其相似点为保护私有财产。‎ ‎(2)保护对象:根据材料二中“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的内容可分析出中国法律的保护对象是地主阶级;根据材料三中“公元前3世纪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可分析出罗马法律的保护对象是公民。立法理念:根据材料二中“刑不上大夫”,“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的内容可分析中国法律注重等级观念;根据材料三中“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的内容可分析出罗马法律注重平等理念。经济主张:根据材料二中“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的内容可分析出中国法律重农抑商;根据材料三中“罗马法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的内容可以分析出罗马法保护商业。‎ ‎(3)由“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可知黑格尔认为法律也是因时而变的。法律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结合罗马由共和国发展到帝国时期,各种社会状况的变化等方面分析阐述得出法律的变化。随着平民反对贵族斗争、领土扩张、工商业经济发展,罗马法逐渐由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