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6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青海省2018-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绝密★启用前 青海省2018初中升学毕业考试 毕业学校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 文 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能力展示(共2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意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辐射 一泄千里 枭雄(xiāo) 广袤无垠(mào) B.骷髅 忍俊不禁 阴霾(mái) 亵渎(xiè) C.葱茏 断章取义 藩篱(fān) 面面相觑(qū) D.托辞 乐此不彼 稽首(qǐ) 嶙峋(líng) 2.下面语段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电影《让子弹飞》看过已有一段时间了,电影中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巨大的长方形院落由一座座中西合璧的楼房组成,鳞次栉比的建筑在的背后又验证掩其颓败的迹象,这场景与传奇的故事结合完美,相得益彰。那眼花缭乱的特定镜头,更是将场景的线条和色调表现得极其清晰真切。 A.历历在目 B.鳞次栉比 C.相得益彰 D.眼花缭乱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 A.《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闻名世界的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作品。 B.通过开展“我和青春有个约会”综合实践活动,使同学们的语文能力有了提高。 C.作为一种新媒介,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D.要实现大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中学生的团员们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4.请补出下列各句的空缺部分。(任选10个填空;若全填,则按前10个空计分,10分) (1)春天像小姑娘,_________________,笑着,走着。 (朱自清《春》) (2)不戚戚于贫贱,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3)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 (4)_____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劝导友人不必悲伤,不要存有儿女之态,表现出大丈夫气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温庭筠《望江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了白描、直叙的手法,写出了主人公从希望到失望心理变化的过程与内心的痛苦。 (8)“月”在古代文雅士的诗词中经常出现,请写出古诗词中含有“月”字的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①每个雨天,打起这把伞,我的心里就会不自觉地升起一股子温暖。 ②十二岁的时候,我要步行两公里到另外一个村子去上学。 ③为了方便,母亲卖了麦子后,给我买了一把油布伞。 ④那时天老爱下雨。 ⑤那把油布伞是金黄色的,把子和骨架都是竹子做的,散发着一浓浓的、沁人心脾的油漆味儿。 A.②④③⑤① B.②③④⑤① C.①②④③⑤ D.②①④③⑤ 6.人们说话的口吻通常与其性格相符,作家在塑造人物时,也会借言谈来凸显其性格。下面是某名著中同一女性在不同场合所说的话,依据你对小说人物的认识,选出最有可能的一项是(2分) ( ) 语文试卷 第9页(共124页) 语文试卷 第10页(共124页) ①“别愣着!去,把车放下,赶紧回来,有话跟你说。屋里见。” ②“你当我怕谁是怎着?你打算怎样?你要是不愿意听我的,我正没工夫跟你费唾沫玩!说翻了的话,我会堵着你的宅门骂上三天三夜!你上哪儿我也找得着!我还是不论秧子!” ③“你说话呀!成心逗人家的火是怎么着?你有嘴没有?有嘴没有?” A.孙二娘 B.简·爱 C.虎妞 D.阿廖沙的外婆 二、综合性学习能力展示(共8分) 江源中学八年级准备开展“水资源与你我他”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回答问题。 中新社西宁电 记者从青海省政府官方网站获悉,由中国环境这会和《环境与生活》杂志发起的“寻找中国好水”暨第二届“中国好水”水源地发布会日前在北京举行,会上公布了第二批“中国好水”5个水源地,青海三江源水源入选“中国好水”。 据了解,第二届“寻找中国好水”环保行动启动后,活动组委会评审专家赶赴青海、江西等地调研,依据现场采集水样测得的水质数据,综合评估、严谨审核,最终产生了入选名单。专家指出,“好水”水源地当地政府和民众用切实的行动,守护住了生命之源,为全国水源地保护及环境问题政治做出了良好示范。其中,青海三江源水资源丰富,水源保护力度大。 (2018年3月20日《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7.阅读上面的新闻,并拟定一下标题。(不超过15个字)(2分) 8.右图是环保小组搜集到的节水图标,请观察,解说这个图标包含的意思。 (提示:图中节水标志除白色部分外,其余为绿色)(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近年来,部分户外运动探险者擅自组织人员,随意进入青海省自然保护区,严重破坏了历久弥新的高原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栖息地,而且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近日,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群、青海湖鸟岛、年保玉则景区、三江源国家公园等叫停旅游经营活动或宣布暂时关闭,青海多地相继分布旅游“谢客令”。如果你是江源学校广播站记者,就资源与旅游问题去采访青海省旅游局局长,你将说些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文文阅读能力展示(共17分) (一)阅读王湾《次北固山下》,完成10~11题。(3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0.有人评论颔联中“正”字用得好,试从炼字的角度分析其妙处。(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试卷 第9页(共124页) 语文试卷 第10页(共124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12~17题。(14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孰视之__________________ ②臣之妻私臣________________ ③客之美我者______________ ④期年之后__________________ 13.下列句子中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今齐地文/千里,百二十城 B.其岸势/犬牙差互 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邹忌修八尺有余 重修岳阳楼 B.宋何罪之有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奉命于危难之间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徒以有先生也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16.“群臣吏民”向齐王进谏的方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3分) 17.邹忌善谏,齐王纳谏。请借用《出师表》中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齐王的行为。(1分) 毕业学校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能力展示(共25分) (一)阅读李森祥的《台阶》(节选),完成18~22题。(12分) 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不知怎么回事,我也偏偏在这让人高兴的瞬间发现,父亲老了。糟糕的是,父亲却没真正觉得他自己老,他仍然和我们一起去撬老屋门口那三块青石板,父亲边撬边和泥水匠争论那石板到底多重。泥水匠说大约有三百五十斤吧,父亲说不到三百斤。我亲眼看到父亲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我就不让他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 语文试卷 第9页(共124页) 语文试卷 第10页(共124页) 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但门槛是母亲的位置。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父亲说他的腰闪了,要母亲为他治治。母亲懂土方,用根针放火上烧一烧,在父亲闪腰的部位刺九个洞,每个洞都刺出鲜红的血,然后拿出舀米的竹筒,点个火在筒内过一下,啪一声拍在那九个血孔上。第二天早晨,母亲拔下了那个竹筒,于是,从父亲的腰里流出好大一摊污黑的血。 这以后,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挑水由我包了。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18.文中画波浪线的一句理解句子的含义。(2分) (1)不要你凑热门,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 (2)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农村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为什么文中“父亲明明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请用“尴尬”再造一个句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结合全文,说说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23~27题。(13分) 把字写端正 ①写字,尤其是书写我国的汉字,有重要的意义。从传达和交流思想的角度来说,字是不闻声响的语言,是时刻离开不得的。从由字及人的角度来说,在未见其人的情况下,他的字又是显示他风采的“亮相”。把字写得端正大方,能辨可读,是一件不能小看的事情。__________,要做到这一点也不那么简单。 语文试卷 第9页(共124页) 语文试卷 第10页(共124页) ②有些青年朋友写字潦草出格宛如“天书”,叫人横看竖看,东猜西猜,都吃不准。有些则写得拉杂一团,宛如泼翻豆箩,乱散一地,例如:一个“甥”字,被劈成“生”“男”两字。有些则象一排排打了结的链子,字与字解不开,读不断。有些则是任意创造,不合规范,“丢头”、“缺腿”、“少心肝”,比比皆是。读这类文字的书信或稿件,轻则让读者莫名其妙,不知所云;重则引起误会,延误大事。 ③这些青年人往往认为自己的字总是“写不好”了,也不想练了。 ④细细想来,笔下的字写得马虎潦草,恐怕还是他的态度不端正。诊治这毛病的药剂,当是叫他要静下心来,把写字当桩事来做,全神贯注地一笔一笔、一字一字地写下去,积以时日,培养成一丝不苟的态度,就不难把字写端正。 ⑤__________,态度端正,也还得方法得当。千百年来,书家如林,字帖似海,王羲之、颜真卿等名家高手,为后人留下了难以胜数的精湛书法,借鉴他们的字帖,从中摸索和琢磨技法,是一条简便而有效的途径。中国的方块汉字,前人总结出不少经验,如从汉字的结构字形上讲,“东”的长,“工”的短;“魏”的大,“口”的小;“夕”的斜,“中”的正;“千”的疏,“龚”的密……懂得些一般的布局间架,把不同字的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安置得恰到好处,就会写得端庄美观。__________通篇的文字,形体宜大小一致,横成行,竖成列,清晰整齐。 ⑥要有一手好字,还得勤写苦练。古人曾说过“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古代不少青年人就是这样努力,终成赫赫大家的。如今,用圆珠笔、钢笔写字,同样也得下类似的苦功,持之以恒,会有成效的。 ⑦要而言之,态度端正,方法得当,勤写苦练,那末,在他的腕底笔梢下,一定会出现一手端正的好字。 (选自《豆庐艺术文踪》,有刪改) 23.在第①⑤段横线处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所以 因此 至于 B.而且 当然 于是 C.即使 因此 于是 D.然而 当然 至于 24.文章第②段列举了诸多“写字潦草出格”的例子,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文章④⑤⑥段的位置能不能调换,请简述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联系全文,第⑦节加点的“他”指________,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3分) 27.下面这个事例适合放在第几段里面?为什么?(3分) 唐代书法家虞世南,从小跟智勇和尚学习书法。晚上躺在被窝里还常常练习,一边想着字的气势、结构,一边用手指在被面上“写”。日子久了,竟把被面划破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能力展示(共50分,其中卷面整洁、字体规范美观3分) 28.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要求:(1)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情感真实,语言通顺。(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4)不得抄袭席卷中的材料及他人作品。 题一:请以“那__________依然在”为题,将题目补充完整,可以从“书香、亲情、友谊、味道、青山绿水、谆谆教诲、前行的脚步……”中任选,也可自拟词语。 题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大型综艺节目《朗读者》首期的主题是“遇见”。主持人董卿是这样阐释这个选题的:“世间的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就有了生命。” 语文试卷 第9页(共124页) 语文试卷 第10页(共124页) 请以“遇见”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语文试卷 第9页(共124页) 语文试卷 第10页(共124页) 青海省2018年初中升学考试 语文答案解析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能力展示 1.【答案】B 【解析】A.一泄千里—一泻千里;C.断章取意—断章取义,面面相觑(qù);D.乐此不彼—乐此不疲,嶙(lín)峋。 【考点】汉字的字音、字形。 2.【答案】D 【解析】A.历历在目:形容景象或事物的面貌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B.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排列着,多形容房屋等密集。C.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D.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这里“眼花缭乱”与后文“清晰真切”相矛盾。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3.【答案】C 【解析】。A.句式杂糅,“作者是……”和“……的作品”句式杂糅,应把“的作品”或“的作者”删去;B.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D.逻辑不当,应把“和团员们”删去。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4.【答案】(1)花枝招展的 (2)不汲汲于富贵 (3)老骥伏枥 (4)东风不与周郎便 (5)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61 / 62 (6)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7)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8)示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芜江水流。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八月湖水平,涌虚混太清。 举杯邀明月,对应成三人。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61 / 62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明月高楼休独倚,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5.【答案】A 【解析】记叙性语段一般首句是介绍时间地点、事件起因、背景的,所以②句“十二岁的时候,我要步行两公里到另外一个村子去上学”应放在第一句;然后再写下雨(④“那时天老爱下雨”),因为下雨才能提到雨伞(③“为了方便,母亲卖了麦子后,给我买了一把油布伞”),再具体说伞的构成(⑤“那把油布伞是金黄色的,把子和骨架都是竹子做的,散发着一股浓浓的、沁人心脾的油漆味儿”),这是一个按照事物的逻辑顺序来写的片段。所以这几句的语序为:②④③⑤①,故选A项。 【考点】语言表达连贯、流畅。 6.【答案】C 【解析】虎妞是老舍先生的作品《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妻子,是车厂厂主刘四爷的女儿。她长得虎头虎脑,性格大胆泼辣,是个办事的好手,有类似男人的爽快和利落。由此,联系三则语言描写,可知该女性为“虎妞”。 61 / 62 【考点】把我名著人物 二.综合性学习能力展示 7.【答案】青海三江源水源入选“中国好水”。 【解析】新闻标题对整篇新闻起着概括作用,形式是“人(物)+事”,拟写时可以结合第一段的导语进行。同时注意“不超过15个字”的字数要求。 【考点】拟写新闻标题。 8.【答案】节水由水滴、人手和地球演变而成。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JS”的变形,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自己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手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 【解析】“徽标类”图形通常由若干基本元素构成(如本题中有水滴、人手和地球的基本元素),解读这样的图形,关键是根据标志的主题(如本题的主题为“节水”)解读出所有构图元素的象征意义。一般答题格式:整个图案……几个部分组成,这几个部分分别象征……图案的颜色……的,表示……呈现类……的形状,寓意是……。 【考点】图文转换。 9.【答案】略 【解析】作答时,首先用语要文明得体,有称呼、有礼貌;内容要具体,要紧紧围绕资源与旅游问题,抓住颁布旅游“谢客令”这一中心,提出采访的问题,问题切人的角度要小,要切合人物的身份;语言要简明。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三.古诗文阅读能展示 (一) 10.【答案】“正”字写出了满面上江和缓,与船的平稳是对应的。 【解析】题目要求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诗词,解答时先明确“正”字的本意,然后分析颔联的意思: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相平了,两岸间距更显宽阔,风正好吹在高高悬挂着的船帆上。可见“正”字描绘出顺风行船恰好把船帆高悬的景象,写出了江面上江风和缓的状态。 61 / 62 【考点】赏析诗句炼字的技巧。 11.【答案】设问;诗人借雁为自己传递家书,表达了诗人浓浓的乡愁(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尾联,前问后答,可判断出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诗人在自问自答中用“归雁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使得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愁绪。 (二) 12.【答案】①通“熟”,仔细 ②偏爱 ③认为……美,以为……美 ④满一年 【解析】解题时要联系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注意一些实词的特殊用法,如“孰”是通假字,“私”和“期年”为古今异义词,“美”是形容词意动用法。 【考点】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3.【答案】A 【解析】“地”指“土地”,“方”指“方圆”故正确的停顿划分应为: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考点】文言文断句。 14.【答案】(邹忌)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 15.【答案】C 【解析】C.均为介词,在;A.身高/修建;B,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结构助词,的;D.介词,用/因为。 【考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16.【答案】面刺 上书 谤讥 【解析】 61 / 62 题干要求用原文回答“群臣吏民”向齐王进谏的方式,依次抓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上书谏寡人者”“能谤讥于市朝”等语句作答即可。 【考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17.【答案】“开张圣听”,“查纳雅言”,“咨诹善道”(答出其中一个四字词语即可) 【解析】要求借用《出师表》中的一个四字成语概括齐王纳谏的行为,联系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选择“广开言路”意相近的四字成语即可作为答案。 【考点】文言文对比理解分析。 四.现代文阅读能力展示 (一) 18.【答案】动作描写 【解析】由西线句中的“挑”“跨”“抬”“踩”“提”等动词,可判断画线句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描写方法。 【考点】人物描写方法。 19.【答案】(1)父亲没真正觉得自己老,强调自己还很有力气。 (2)通过外貌描写,写出父亲真老了。 【解析】两个语句都是对父亲的描写,回答时要从塑造父亲形象的角度思考。第(1)句是对父亲的语言描写,语气强硬,写出了父亲不服老、不服输的性格。第(2)句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对头发进行传神的描写,形象地写出父亲已经头发花白,是真的老了。 【考点】理解语句含意。 20.【答案】(1)好像丢掉(失去)了什么。 (2)有很多人公开场合。 【解析】若有所失: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共场合。了解词语的含意并结合语境分析作答即可。 【考点】分析文中词语的含意。 21.【答案】选新台阶是父亲一生的愿望,愿望将要实现时,因高兴、激动而显得神情不自然,因而露出尴尬的笑。 61 / 62 【解析】理解语句需光要联系上下文:造新台阶是父亲一生的愿望,愿望将警要实现了,他却有点手足无措,所以“露出些尴尬的笑”。用词语造句需要理解词语的意思:“尴尬”指神色、态度不自然。 【考点】理解语句含意及造句。 22.【答案】①他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场所不甘人后,希望受到别人尊重; ②他是一个有着长远生活目标的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③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 ④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 ⑤他量个谦卑的人,有着中国农民所共有的谦卑的特点,当九级台阶选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垒上去。 【解析】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可以结合文本,从作者对父亲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来总结父亲的性格特点。 【考点】分析人物形象。 23.【答案】D 【解析】作答时,要根据上下分句间的关系 以及语境作答。如第①段“是一件不能小看的事情”和“要做到这一点也不那么简单”两个分句从意思上看应为转折关系,可用“然而”“但是”等词语连接。 【考点】正确运用关联词语。 24.【答案】突出写字潦草出格将带来的严重后果,进而论证要把字写端正的重要性。 【解析】首先要明确论证方法是为论证论点服务的。第②段列举了诸多“写字潦草出格”的例子,“轻则让读者莫名其妙,重则引起误会,延误大事”强调了写字潦草出格将带来的严重后果,有力地论证了要把字写端正的重要性。 【考点】理解文意及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25.【答案】第④节承接第③节分析字写得潦草的根本原因是态度不端正,首先要端正写字的态度,然后使用正确的方法练习,在此基础上再写第⑥节的勤写苦练,④⑤⑥三节是层进关系,且三节内容照应了第⑦节“要而言之,态度端正,方法得当,勤写苦练”。 【解析】第④⑤⑥段分别阐述了“要端正写字的态度”“也还得方法得当”“还得勤写苦练”三个层次,而这三层从内容上看,又是逐层递进的关系,且这三层论述顺序又与第⑦段中的“态度端正, 61 / 62 方法得当,勤写苦练”一一对应,故三个段落位置不能调换。 【考点】分析段落内容和结构关系。 26.【答案】青年人 (青年人)要把字写端正 【解析】代词“他”应该代指文章前面的人物。从第②段“有些青年朋友”、第③段“这些青年朋友”、第⑥段“古代不少青年人”可知,“他”的指向很明确,即青年人。本文开篇阐述写字好的重要性,第②段突出写字潦草出格将带来的严重后城果,随后从三个方面分析字写得潦草的原因,最后总结论述。综上分析,本文围绕标题“把字写端正”论述,故本文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考点】理解文章内容。 27.【答案】第⑥段;该事例主要表现虞世南勤学苦练书法,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能有力论证第⑥段“要有一手好字,还得勤写苦练”这一分论点(中心句)。 【解析】阅读所给事例可知,事例主要讲述虞世南勤学苦练书法。此示例正好印证旭:第⑥段的“古代不少青年人就是这样努力,终成书法名家的”故这个事例应放在第⑥段里面。 【考点】分析论据。 28.【写作指导】 (一)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题目中的关键词是“依然”,“依然”一词很有 情味,流露出某种令人难忘的情愫。“依然”是“照常、依旧”的意思,它所强调的应是不会在我们心中消失的“某些东西”如思想、精神、文化、情感等。同时,这个题目有两层含意:其一,过去西是什么样;其二,现在还是什么样。这两层含义不要性求单独分段来描写叙述,但文章的字里行间要写出这两层含义,不然的话就成了描写过去或者现在,而没有写出“依然”。补充题目时,要围绕“依然在”来填写,可选取不因时、地变迁而改变的人、事、物、状态等,可以选择要求中所提供的词语,也可以自主选择词语。 选材与立意: (1)选材:好朋友因为转学、搬家而不得不分隔两地,彼此格外思念从前可在一起的美好时广……但是无论相隔多远友情依然在。 61 / 62 立意:时间的流逝越发见证友情的美好。 (2)选材:从小就十分崇拜那些能在纸上画出栩栩如生的漫画人物的漫画家,于是很小的时候我就决定长大了要成为一个漫画家。面对困难,曾经想到过放弃,但是现在梦想依然在。 立意:坚持梦想永不放弃。 (二)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材料借用董卿的话拓宽了“遇见”的内涵。“遇见”要体现一个过程。遇见,就是用眼睛去注视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味这人世间的美好。比如在路边遇见一朵野花在旅游时遇见美丽的景色,遇见绿荫参天的树,遇见破土而出的草,遇见孕育生命的地,遇见包容万象的海……这仅仅是遇见大自然,还可以遇见诗歌、人、书、话语等,遇见的过程就是文章写作的主体,写作时定要注意细节描写。 选材与立意: (1)选材:翻译界泰斗许渊冲在2007年患上了癌症,却以乐观的心态度过了人生中第96个春秋并再登高峰,获得了国际翻译界的最高荣誉。 立意:用乐观与坚强,诠释生命的意义。 (2)选材: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遇见《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一首首优秀的诗歌无不熏陶着你、感染着你。小时候,可能懵懵懂懂,不识其中味;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淀,我们从优秀诗歌中不断汲取着丰富的营养。 立意:歌颂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61 / 62 2019年青海省中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能力展示(20分) 1.(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触目伤怀 海市蜃楼 佃农(diàn) 黄晕(yùn) B.强词夺理 酣然入梦 斡旋(wò) 震悚(sǒng) C.舍身求法 拈轻怕重 宽宥(yòu) 殉职(xùn) D.浮光掠影 走头无路 翌日(lí) 修葺(qì) 2.(2分)下面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雨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络绎不绝,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 B.鲁迅先生在创作小说时善于寻章摘句,因此具有创造性,能带给读者深刻的体会。 C.他平日一向沉默寡言,想不到在这次辩论会上竟侃侃而谈,令人大吃一惊。 D.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对人的促进和影响是与日俱增的。 3.(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人民正在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B.我生长在青海湖边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 C.吴获和李强赛跑,经过激烈地竞争,他终于取得了胜利。 D.不管鸟的翅膀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就永远不能飞到天空。 4.(10分)请补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10个填空;若全填,则按前10个空计分,10分) (1)长大后/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2)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杨花榆荚无才思, 。(韩愈《晚春》) (4) ,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 (5) , 。卖炭得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 (6)成语“秋水伊人”源自《蒹葭》中的诗句“ , 。” 61 / 62 (7)李清照的《渔家傲》词中化用了庄子典故和仙山传说,表达词人有高飞之志、向往理想境界 的句子是“ 。风休住, 。” (8)爱国,是炎黄子孙心中永远的情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请写出古诗词中抒发爱国情怀的连续的两句: , 。 5.(2分)下面句子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②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③文字是一道桥梁。 ④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A.③④①② B.③①④②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6.(2分)下面相关连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史学巨著--司马迁--中国(汉代) B.《红岩》--小说--罗广斌 杨益言--中国(现代) C.《昆虫记》--科普作品--法布尔--法国 D.《红星照耀中国》--小说--埃德加•斯诺--美国 二、综合性学习能力展示(9分) 7.(9分)长江源学校八年级准备开展“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回答问题。 本报讯 为进一步提升青海省海西州天峻县美誉度,让更多文化体育旅游爱好者了解天峻,走进天峻,5月10日,2019徒步中国•全国徒步大会天峻站活动推介发布会在西宁举行。 本次活动是为积极响应“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决策部署举办的大型群众性文体活动。徒步活动围绕“寻找中国最原生景观-探秘神湖之源,朝拜吉祥神山”为主题,这次活动将历时3天,分3个赛段,行程48公里。据悉,来自全国各地,尤其是海西州天峻县内徒步爱好者700余人将齐聚天峻,一展徒步运动风采,与天峻进行一场亲密之旅。 (《西海都市报》2019年5月10日,有删改) (1)阅读上面的文字,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内容。 (2)根据图片,请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写出在学生中开展“低碳生活方式”宣传的意义。 61 / 62 (3)八年级语文教研组准备开展低碳生活方面的知识竞赛,下面的通知在格式和内容方面存在问题,请至少找出两处并改正。 通知 兹定于本周五举行八年级学生“低碳生活知识”竞賽,请各班选派五名学生代表准时参加。 此致 敬礼 八年级语文教研组 2019年5月15日 ① ② ③ (4)端午期间,天气晴朗,气温适宜。假如你和家人准备去附近的湿地公园游玩,大家正在为选择哪种出行方式犹豫时,你说:“ 。”听完你的建议后,大家一致决定徒步出行。 三、古诗文阅读能力展示(16分) 8.(4分)阅读秋瑾的《满江红》,完成下列各题。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四面歌残终破楚”运用了 的典故来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词中“蛾眉”这里借指 。 (2)词作最后以“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作结,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1 / 62 9.(12分)阅读《周亚夫军细柳》,完成下列各题。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 军:驻扎 B.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持:率领 C.居无何,上至 居:经过 D.上自劳军 劳:慰问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B.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C.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D.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3)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将以下骑送迎 出郭相扶将 B.天子且至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已而之细柳军 杜少府之任蜀州 D.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5)文中把文帝在细柳营和霸上、棘门军遇到的不同情况加以对比,刻画了周亚夫的形象。请写出其中两处对比,并作分析。 (6)文中最后一段说“群臣皆惊”,一个“惊”字,含义丰富,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1 / 62 四、现代文阅读能力展示(25分) 10.(12分)阅读《怀疑与学问》,完成下列各题。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的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屐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②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61 / 62 (2)文章开头引用北宋两位哲学家的名言,提出了本文怎样的观点? (3)文中第⑥段画横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⑥段波浪线句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5)文中第⑥段“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句话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什么作用? 11.(13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青海地处祖国西北内陆,这里高寒缺氧,本来是一个不产茶的省份,而从青海穿境而过的茶马古道却使饮茶之风在这里盛行,千年不衰,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茶文化。 ②被誉为“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的青海湟源丹噶尔古城位于日月山下。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结合,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相交,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在这里穿越,众多民族在这里集聚,也成为了茶马古道在青藏线上的重要的茶马交易场所。 ③熬茶,是青海人用茯茶来熬制的茶,深红色,有油脂状感觉,暖融融,还有点咸和花椒味。主料,首先为茶叶,讲究用色泽黄褐,香气纯正,浓醇带涩,茶中闪烁金黄色雪花的紧压茶,也就是热性茶。有两种颇受河湟人的喜爱:一种是松州茶,是四川松藩地区出产的大叶散茶;另一大宗是茯砖茶,其中又以湖南益阳所产的茯茶最受欢迎。其次为盐、鲜奶、大红枣、荆芥、杏仁、核桃仁等。调料有草果、姜皮、花椒等等。 ④此类茶的制作很别致,不像通常的饮茶那样用沸水冲泡,而是先用石臼将茶捣碎,然后将其放入粗陶罐中煮饮,故又称之为“罐罐茶”。罐是用陶土烧制而成,表面黑粗且疙疙瘩瘩,极为土气。茶杯小了,不易散味,能保醇香。明代冯可宾《茶笺》道:茶壶以小为贵,每宾壶一把,任其自酌自饮为得趣。 ⑤熬时先将茯砖茶放入罐中,沏入开水,然后放到旺火上熬成褐红色的茶汁。对于注重茶道和茶艺的人来说,在泡汁而饮的茶中加入食盐或调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这种饮茶方法,却是古色古香的“茶”。 ⑥在熬好的茶里适量加一撮盐。因为茶的味是香的,而盐恰恰起了调味的作用。在茶里加入荆芥,同时加入草果、姜皮、花椒等调料,使香气更浓,这样煮出的茶,广泛应用于日常饮用和待客之中,因其在茶中没有调入牛奶,故又称之为“清茶”,相反如果在熬茶时调入鲜牛奶,则称之为“奶茶”。这种茶,甜中带咸,浓而不膩,是促进食物消化的好饮料。 ⑦从医学角度来说,茯茶还有去油脂油膩、降血压血脂、生津止渴解酒等作用,有降糖和抗衰老等功效。在青海,与当地人一起喝茶时,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这茶就是久负盛名的茯茶。 61 / 62 (1)从全文来看,选文的结构形式是 ;主要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 (2)选文第③段划横线的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①段说“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句中的“之一”能否删去?为什么? (4)选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熬茶文化的? (5)结合选文内容,为本文拟写一个标题: 。 五、写作能力展示(50分,其中卷面整洁、字体规范美观3分),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2.题目:请将题目“我读懂了 ”补充完整,写一篇作文。 要求:(1)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情感真实,语言通顺。(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4)不得抄袭试卷中的材料及他人作品。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汪国真《山高路远》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名言警句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是人们思想智慧的结晶。读了上面这些句子,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自选一个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情感真实,语言通顺。(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4)不得抄袭试卷中的材料及他人作品。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能力展示(20分) 1.(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61 / 62 A.触目伤怀 海市蜃楼 佃农(diàn) 黄晕(yùn) B.强词夺理 酣然入梦 斡旋(wò) 震悚(sǒng) C.舍身求法 拈轻怕重 宽宥(yòu) 殉职(xùn) D.浮光掠影 走头无路 翌日(lí) 修葺(qì) 【知识考点】易误读常见字;常见易错字.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字音与字形的积累。字音字形题的解答,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的语感,正确的书写习惯,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应用。 【解题过程】ABC.正确; D.有误,“翌日”的“翌”读作“yì”,“走头无路”应写作“走投无路”; 故选:D。 【总结归纳】形近字的区分:在平时学习中要观察偏旁,有些可以通过词语的意思来记忆。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区分形近字的偏旁、意义和读音。 2.(2分)下面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雨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络绎不绝,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 B.鲁迅先生在创作小说时善于寻章摘句,因此具有创造性,能带给读者深刻的体会。 C.他平日一向沉默寡言,想不到在这次辩论会上竟侃侃而谈,令人大吃一惊。 D.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对人的促进和影响是与日俱增的。 【知识考点】成语.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解题过程】A.有误,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用来形容“雨”,属用错对象; B.有误,寻章摘句:旧时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在写作时套用。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属不合语境; C.正确; D.有误,与日俱增:用于人的思想感情,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属用错对象; 61 / 62 故选:C。 【总结归纳】成语的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题型。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运用是否恰当。要做好该类题,平时的积累是离不开的。在解题时尤其是词义正确,而感情色彩不合乎题意的更应该注意。 3.(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人民正在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B.我生长在青海湖边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 C.吴获和李强赛跑,经过激烈地竞争,他终于取得了胜利。 D.不管鸟的翅膀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就永远不能飞到天空。 【知识考点】病句辨析与修改. 【思路分析】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题过程】A.有误,缺少宾语中心语,句末加“而努力”; B.有误,偷换主语,改为“我生长在青海湖边,青海湖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 C.有误,产生歧义,“他”改为“吴获”; D.正确。 故选:D。 【总结归纳】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 1.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 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 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 4.聚焦法。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4.(10分)请补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10个填空;若全填,则按前10个空计分,10分) (1)长大后/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61 / 62 (2)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杨花榆荚无才思, 。(韩愈《晚春》) (4) ,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 (5) , 。卖炭得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 (6)成语“秋水伊人”源自《蒹葭》中的诗句“ , 。” (7)李清照的《渔家傲》词中化用了庄子典故和仙山传说,表达词人有高飞之志、向往理想境界 的句子是“ 。风休住, 。” (8)爱国,是炎黄子孙心中永远的情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请写出古诗词中抒发爱国情怀的连续的两句: , 。 【知识考点】名篇名句默写.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题过程】答案: (1)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注意“窄”的写法); (2)枯藤老树昏鸦(注意“戟”“藤”的书写) (3)惟解漫天作雪飞(注意“惟”的书写) (4)相顾无相识(注意“顾”的书写) (5)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注意“鬓”的书写) (6)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注意“伊”的书写) (7)九万里风鹏正举,蓬舟吹取三山去(注意“鹏、蓬”的写法)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注意“汗”的书写) 【总结归纳】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61 / 62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5.(2分)下面句子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②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③文字是一道桥梁。 ④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A.③④①② B.③①④②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知识考点】排列句子顺序. 【思路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解题过程】本瓖段讲了“文字”的作用,③引领了话题,是第一句;结合①中的“这边”及句意理解,此句为第二句;上两句提到“桥梁”③讲到了“桥梁”的作用,④为第三句; 结合上句的“会面”理解,②为第四句;由上分析,可排序为:③①④② 故选:B。 【总结归纳】此题可结合句意理解,抓重点词,依据逻辑顺序排列。 6.(2分)下面相关连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史学巨著--司马迁--中国(汉代) B.《红岩》--小说--罗广斌 杨益言--中国(现代) C.《昆虫记》--科普作品--法布尔--法国 D.《红星照耀中国》--小说--埃德加•斯诺--美国 【知识考点】文学常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文体常识要注意各种文体的特点。 【解题过程】ABD.正确; 61 / 62 D.有误,《红星照耀中国》是纪实文学。 故选:D。 【总结归纳】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朝代、国籍等必须熟记。 二、综合性学习能力展示(9分) 7.(9分)长江源学校八年级准备开展“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回答问题。 本报讯 为进一步提升青海省海西州天峻县美誉度,让更多文化体育旅游爱好者了解天峻,走进天峻,5月10日,2019徒步中国•全国徒步大会天峻站活动推介发布会在西宁举行。 本次活动是为积极响应“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决策部署举办的大型群众性文体活动。徒步活动围绕“寻找中国最原生景观-探秘神湖之源,朝拜吉祥神山”为主题,这次活动将历时3天,分3个赛段,行程48公里。据悉,来自全国各地,尤其是海西州天峻县内徒步爱好者700余人将齐聚天峻,一展徒步运动风采,与天峻进行一场亲密之旅。 (《西海都市报》2019年5月10日,有删改) (1)阅读上面的文字,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内容。 (2)根据图片,请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写出在学生中开展“低碳生活方式”宣传的意义。 (3)八年级语文教研组准备开展低碳生活方面的知识竞赛,下面的通知在格式和内容方面存在问题,请至少找出两处并改正。 通知 兹定于本周五举行八年级学生“低碳生活知识”竞賽,请各班选派五名学生代表准时参加。 此致 敬礼 八年级语文教研组 2019年5月15日 61 / 62 ① ② ③ (4)端午期间,天气晴朗,气温适宜。假如你和家人准备去附近的湿地公园游玩,大家正在为选择哪种出行方式犹豫时,你说:“ 。”听完你的建议后,大家一致决定徒步出行。 【知识考点】综合读写. 【思路分析】(1)本题考查概括新闻主要内容。概括的格式一般是谁的什么事或谁怎么样。一般可从新闻的导语中提炼关键信息作答。根据导语段中的“2019徒步中国•全国徒步大会天峻站活动推介发布会在西宁举行”可作答本题。 (2)本题考查从表格中得出结论。观察表格,比较图中出现的各个数据可知,大部分学生对“低碳生活方式”不太了解,所以就要在学生当中开展“低碳生活方式”宣传。 (3)本题考查应用文写作。从格式上来看,通知不用写“此致”和“敬礼”,从内容上来看,正文当中没有准确的时间和具体的地点。 (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开放类试题。根据“大家一致决定徒步出行”可知“你”提出的出行方式一定是步行。事由可以是低碳环保,同时还能锻炼身体。 【解题过程】答案:(1)2019徒步中国•全国徒步大会天峻站活动推介发布会在西宁举行。 (2)因为大部分学生对“低碳生活方式”不太了解,所以要在学生当中展开“低碳生活方式”宣传。 (3)①不需要写此致和敬礼。 ②通知正文没有出现举行的准确时间。 ③通知正文没有出现举行的具体地点。 (4)我们还是步行去吧,这样既低碳环保,还能锻炼身体。 【总结归纳】语言的运用是我们日常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能够简明、连贯、得体地表达我们的见解,不仅是中招考试的要求,更是我们交往能力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这方面的训练。 三、古诗文阅读能力展示(16分) 8.(4分)阅读秋瑾的《满江红》,完成下列各题。 61 / 62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四面歌残终破楚”运用了 的典故来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词中“蛾眉”这里借指 。 (2)词作最后以“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作结,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识考点】诗歌阅读综合. 【思路分析】这首词是秋瑾的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 【解题过程】(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四面歌残终破楚”意思是: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这里引用了“四面楚歌”的典故,表现了当时国家四面受敌的困境,也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之情。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感情。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诗句意思。这句诗的意思是: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从中表达了词人向往革命却不被世俗所了解的孤独、悲伤之情。 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总结归纳】如何赏析诗句: 1、解读内涵:结合诗句的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 2、抓住特点:抓住诗句写法或内容上突出的一点简析 3、点出情境: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4、整合答案:按照要求整合答案,然后细心检查。 9.(12分)阅读《周亚夫军细柳》,完成下列各题。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61 / 62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 军:驻扎 B.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持:率领 C.居无何,上至 居:经过 D.上自劳军 劳:慰问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B.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C.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D.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3)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将以下骑送迎 出郭相扶将 B.天子且至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已而之细柳军 杜少府之任蜀州 D.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5)文中把文帝在细柳营和霸上、棘门军遇到的不同情况加以对比,刻画了周亚夫的形象。请写出其中两处对比,并作分析。 (6)文中最后一段说“群臣皆惊”,一个“惊”字,含义丰富,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知识考点】课内文言文阅读. 【思路分析】译文: 61 / 62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驱驰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解题过程】(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BD.正确; C.有误,居:等。 故选:C。 (2)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A句意: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节奏划分正确。 B句意: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应在主谓处划分,不能将“从属”从中间划分开。故节奏划分不正确。 C句意: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由句意知不能将“军礼”从中间划分开。故节奏划分不正确。 D句意: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由句意知不能将“先驱”从中间划分开。 故划分正确的是:A。 (3)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61 / 62 A.句意为:主将及其属官都骑着马迎接和送行。将:主将;/句意为:相互搀扶着出城迎接女儿。将:助词,不译; B.句意为:天子将要到了。且:将要;/句意为:况且在哪里安放土和石头。且:况且; C.句意为:不一会到了细柳军营。之:动词,到;/句意为:送杜少府到蜀州上任。之:动词,到; D.句意为:那里的将军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的。固:完全;/句意为:你的思想太顽固了,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固:顽固; 故选:C。 (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重点词语:谓,对某人说。不得,不能。句意:把守军营门的官兵对跟随天子的车队说:“将军有令,在军营中不能赶着马车奔跑。” (5)本题考查对比手法及作用。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运用对比的地方,然后分析作用。对比的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结合内容,从“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中可知,把文帝到前两处军营时畅通无阻和在细柳营却两次不得入作对比,这突出了细柳军军纪严明;把文帝在前两个军营“直驰入”和在细柳营却“不得驱驰”只能“按辔徐行”作对比,这表现了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把天子到前两处军营时“将以下骑送迎”和周亚夫却“介胄之士不拜”“以军礼见”作对比,这突出了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 (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内容,可从周亚夫和皇帝两人的作为上考虑“惊”的丰富内涵:为周亚夫治军之严而“惊”;为周亚夫怠慢皇帝有损天子之威而“惊”;为文帝的深明大义,礼仪周至而“惊”;为周亚夫过分拘泥于军纪而“惊”。 答案:(1)C(2)A(3)C (4)把守军营门的官兵对跟随天子的车队说:“将军有令,在军营中不能赶着马车奔跑。” (5)一是文帝到前两处军营时畅通无阻,而在细柳营却两次不得入,突出了细柳军军纪严明;二是文帝在前两个军营“直驰入”,而在细柳营却“不得驱驰”,只能“按辔徐行”,表现了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三是天子到前两处军营时,“将以下骑送迎”,而周亚夫却“介胄之士不拜”“以军礼见”,突出了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 61 / 62 (6)为周亚夫治军之严而“惊”;为周亚夫怠慢皇帝有损天子之威而“惊”;为文帝的深明大义、礼仪周至而“惊”;为周亚夫过分拘泥于军纪而“惊”。 【总结归纳】为: 1、成为,变成(此何遽不为福乎) 2、做(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作为,当作(子墨子解带为城) 4、是(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5、以为,认为(孰为汝多知乎) 6、被(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7、指心理活动(或异二者之为) 8、给,替(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四、现代文阅读能力展示(25分) 10.(12分)阅读《怀疑与学问》,完成下列各题。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的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 61 / 62 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屐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②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2)文章开头引用北宋两位哲学家的名言,提出了本文怎样的观点? (3)文中第⑥段画横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⑥段波浪线句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5)文中第⑥段“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句话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什么作用? 【知识考点】议论文阅读综合. 【思路分析】本文先通过引用名言而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接下来论述对于传说和书都应该保持怀疑的态度。最后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怀疑精神的重要性。 【解题过程】(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本身含义的理解,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积累和联系文意进行作答。 (2)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概括和总结。通过“学者先要会疑”和“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都出现“学”和“疑”,再结合题目,可以总结出本文的观点: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 (3)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通过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的例子,可以判断出是举例论证。举例论证的作用答题格式:举……的例子,具体准确地论述了…….这里即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发问的的例子,论证了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屐起来,进而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 (4)本题考查议论文中各语句能否调换的问题。因为第五段提出: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所以首先要抱有怀疑的态度,然后再思索辨别,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只有评判完学说之后才可以修正。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 61 / 62 (5)本题考查段落中首句的作用,学生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由于在一个自然段中的开头,所以首先考虑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引起下文论述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答案:(1)①无需攻击,自己就会破灭。 ②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2)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 (3)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发问的的例子,论证了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屐起来,进而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 (4)因为第五段提出: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所以首先要抱有怀疑的态度,然后再思索辨别,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只有评判完学说之后才可以修正。 (5)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引起下文论述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总结归纳】在回答能否调换位置的题时,要看看是否和上文内容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11.(13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青海地处祖国西北内陆,这里高寒缺氧,本来是一个不产茶的省份,而从青海穿境而过的茶马古道却使饮茶之风在这里盛行,千年不衰,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茶文化。 ②被誉为“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的青海湟源丹噶尔古城位于日月山下。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结合,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相交,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在这里穿越,众多民族在这里集聚,也成为了茶马古道在青藏线上的重要的茶马交易场所。 ③熬茶,是青海人用茯茶来熬制的茶,深红色,有油脂状感觉,暖融融,还有点咸和花椒味。主料,首先为茶叶,讲究用色泽黄褐,香气纯正,浓醇带涩,茶中闪烁金黄色雪花的紧压茶,也就是热性茶。有两种颇受河湟人的喜爱:一种是松州茶,是四川松藩地区出产的大叶散茶;另一大宗是茯砖茶,其中又以湖南益阳所产的茯茶最受欢迎。其次为盐、鲜奶、大红枣、荆芥、杏仁、核桃仁等。调料有草果、姜皮、花椒等等。 ④此类茶的制作很别致,不像通常的饮茶那样用沸水冲泡,而是先用石臼将茶捣碎,然后将其放入粗陶罐中煮饮,故又称之为“罐罐茶”。罐是用陶土烧制而成,表面黑粗且疙疙瘩瘩,极为土气。茶杯小了,不易散味,能保醇香。明代冯可宾《茶笺》道:茶壶以小为贵,每宾壶一把,任其自酌自饮为得趣。 61 / 62 ⑤熬时先将茯砖茶放入罐中,沏入开水,然后放到旺火上熬成褐红色的茶汁。对于注重茶道和茶艺的人来说,在泡汁而饮的茶中加入食盐或调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这种饮茶方法,却是古色古香的“茶”。 ⑥在熬好的茶里适量加一撮盐。因为茶的味是香的,而盐恰恰起了调味的作用。在茶里加入荆芥,同时加入草果、姜皮、花椒等调料,使香气更浓,这样煮出的茶,广泛应用于日常饮用和待客之中,因其在茶中没有调入牛奶,故又称之为“清茶”,相反如果在熬茶时调入鲜牛奶,则称之为“奶茶”。这种茶,甜中带咸,浓而不膩,是促进食物消化的好饮料。 ⑦从医学角度来说,茯茶还有去油脂油膩、降血压血脂、生津止渴解酒等作用,有降糖和抗衰老等功效。在青海,与当地人一起喝茶时,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这茶就是久负盛名的茯茶。 (1)从全文来看,选文的结构形式是 ;主要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 (2)选文第③段划横线的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①段说“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句中的“之一”能否删去?为什么? (4)选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熬茶文化的? (5)结合选文内容,为本文拟写一个标题: 。 【知识考点】说明文阅读综合. 【思路分析】本篇说明文介绍了茶马古道中独特的茶文化,主要介绍了青海人用茯茶熬制的茶,介绍了它的性状、味道、用料、制作方法、医学功效等,展现了青海独特的茶文化风貌,也反映出了茶马古道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解题过程】(1)本题考查说明文结构以及说明顺序。本篇说明文首段中“茶马古道却使饮茶之风在这里盛行,千年不衰,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茶文化。”总起全文,文章③④⑤⑥段按照相关逻辑分别介绍了茯茶的味道、用料、制作方法、医学功效等,第七段最后一句话“这茶就是久负盛名的茯茶。”总结全文,由此可见,文章的结构形式为总分总,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根据文章中“一种是”、“另一大宗是”可判断横线部分说明方法为分类别,分类别的作用是条理清楚的说明对象的特点,画线句说明的是受河潢人喜爱的茶的种类,可由此作答。 (3)本题考查说明语言及其作用。“之一”作为一个修饰限制性词语,一旦去掉,会使整句话变得过于绝对,意为“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就是茶马古道”,这与事实不符,所以可根据这个角度进行作答。 61 / 62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文章第三段介绍了茯茶的性状、味道以及用料;第四段首句“此类茶的制作很别致”说明了四五六段介绍的是茯茶的制作方法;第七段首句“从医学角度来说”可以看出本段说明的是茯茶的医学功效。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篇说明文主要介绍了茶马古道下的青海的茯茶文化,介绍了茯茶的性状、味道、用料、制作方法、医学功效等,因此,在拟写标题时,可把两者结合起来,综合运用。 答案:(1)总分总;逻辑顺序 (2)分类别。条理清楚的说明了受河潢人喜爱的茯茶的种类,使说明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3)不能。“之一”的意思是其中的一个,起修饰限制作用,文章中指的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中,其中的一个是茶马古道。一旦去掉“之一”则变成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就是茶马古道,这样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之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4)性状、味道、用料、制作方法、医学功效 (5)茶马古道的茯茶 【总结归纳】分类别的作用是条理清楚的说明对象的特点,使说明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五、写作能力展示(50分,其中卷面整洁、字体规范美观3分),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2.题目:请将题目“我读懂了 ”补充完整,写一篇作文。 要求:(1)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情感真实,语言通顺。(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4)不得抄袭试卷中的材料及他人作品。 【知识考点】半命题作文. 【思路分析】写作时应紧扣“读懂”这个关键词,通过叙述自己品读某一事物或人物的经过,表达自己认识的提高和思想的成熟,尤其是“读懂”的内容不能流于肤浅,要有深刻的体悟和理解。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想素养;其次,要善于挖掘那些司空见惯的素材中的深层意蕴;另外,从细微的事物、平凡的人物入手,揭示他人不易发现的品格或精神。在写作的过程中,只要准确把握住“读”的过程和“懂”的内涵,注意语言表达的隽永和深刻,就能写出一篇很好的文章。 这篇文章可以从多角度立意,比如:生活中,我读懂了金钱的价值与意义;生活中,我读懂了父母对我的爱或者父母之间的爱;生活中,我读懂了尊重他人的重要性;生活中,我读懂了友谊的真谛;生活中,我读懂了老师的辛苦;生活中,我读懂了生存的艰难与意义;生活中,我读懂了什么叫患难之交;生活中,我读懂了“雷锋精神”的真谛;生活中,我读懂了“英雄”的含义;生活中,我读懂了“美”的真谛;生活中,我读懂了“健康”的丰富含义等。总之,文章中一定要表现出作者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解题过程】例文: 我读懂了父爱 61 / 62 进入初三,学业紧张,我与父亲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我开始觉得父亲没有以前那么爱我了。 一天,我因为留校值日,很晚才回家。天色已暗,天空中开始飘起雪花。我在岔路口犹豫着是否要走一条距离短但少有人行的小路。平日里,父亲工作忙,不怎么接我放学。我在路口纠结了很久,最终毅然决定走那条灯光昏暗的小路。我抓紧衣角,咬紧牙关,走进了巷口。忽明忽暗的灯光映得树影恍若鬼魅,风也呼呼作响,搅得我心神不宁。我壮着胆子大踏步向前走去,却觉得连自己的影子都诡异得吓人。那一刻,我忽然想起了父亲。 一阵脚步声传来,我抬头一看,愣住了---竟然是父亲。只见他匆匆走来,看见我,就站在路灯下微笑着冲我招手。我揪着的心一下子落了地。借着忽明忽暗的灯光,我仔细观察起父亲来。他的两鬓已有些斑白,皱纹悄悄爬上了他的额头,他的身影也没有我记忆中那般高大了。我忽然沮丧地意识到,他不再是我记忆中的那个父亲了。我快步走上前,很乖地跟在他身后。父亲愉快地笑着,说:“我就猜到你会走这条僻静的小路,你是个坚强的孩子,我特地从这条路赶来接你!”父亲的及时迎接和温柔的话语像一缕春风,轻轻吹过,让我心中洒满阳光。这个瞬间,我理解了父亲对我深沉的爱,顿悟了亲情的温暖。 在這条小路上,我和父亲静静地走着。父亲的背影有些佝偻,似乎要缩成一个小小的句号。在昏黄的灯光的映照下,父亲显得更苍老了。我鼻子一酸,泪水悄悄模糊了我的视线。小时候,我爬上父亲宽大的脊背就像爬上一座山,那座山把我托得很高很高,可以在喧闹的人群中望向很远的地方。后来,父亲的背又撑起了整个家。我记得他在夜晚默默加班工作的身影,记得他早早起床给我准备早饭的身影,也记得他因我的进步而露出骄傲的神情。在我眼里,这座山虽不及往日高大,却在我心目中仍旧伟岸。那一刻,我读懂了父亲。 走在父亲身后的我希望路更长些,希望长大的自己能够多陪在父亲身边,陪他走过更长的时光! 【总结归纳】小时候,小作者眼中的父亲是一座“高山”;青春岁月里,父亲已经由一座高山弯曲成了“句号”,但不变的是父亲那深沉又伟大的爱。文章对父亲的描写细腻生动,通过语言、外貌等描写,刻画了一位为家庭生活而奔波劳碌的父亲形象,抒发了对父亲的感激敬爱之情,读来让人感同身受!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汪国真《山高路远》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名言警句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是人们思想智慧的结晶。读了上面这些句子,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自选一个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情感真实,语言通顺。(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4)不得抄袭试卷中的材料及他人作品。 61 / 62 【知识考点】材料作文. 【思路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解答的关键是细读题目中给出的材料,然后从中提炼出作文需要表现的主旨来。题目中给出的材料是三则名言。从中可以提炼出如下几种观点: 一、既要立定志向,还要有所行动,立志重要,行动更加重要。 二、在前行的路上,难免会遇到困难与挫折,但需牢记: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只需心志坚定,有所行动。 三、谁也不能断定一种理想能不能最终得到实现,关键在于有没有人去追求,有人去追求,有更多的人去追求,就有希望,哪怕前方没有道路,我们也能开创出一条道路。 四、无论在何时,都不可丧失对前路的希望。当困难来临,只需坚持,坚定志向,坚定前行,也许在前方的某处就会迎来转折与光明。 创作本文时,可以写人记事,以生活中自己经历过的真实事件,自然引出以上四种主旨中的任意一个。也可以议论说理,以某一主旨为中心论点,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解题过程】例文: 坚持的力量 河蚌忍受了沙粒的磨砺,坚持不懈,终于孕育绝美的珍珠;铁剑忍受了烈火的赤炼,坚持不懈,终于炼就成锋利的宝剑。一切豪言与壮语皆是虚幻,惟有坚持才是踏向成功的基石。 发明大王爱迪生在研制白炽灯时,尝试了上千种材料,均告失败。有人嘲笑他说:“你永远不会成功。”爱迪生不为所动,不抛弃不放弃,坚持废寝忘食进行研究。终于,他成功研制出世界第一枚电灯,带给了世界光明。他一生坚持研究,发明了一系列使后人获益匪浅的发明,把他的名字熠熠生辉地烙在了史册上,经岁月流洗而不褪色,盛名流传至今。是坚持,让他一生光彩。 翻开奥林匹克的百年长卷,亦可发现坚持的亮点,早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为中国夺的了首枚奥运金牌时,24岁的王义夫就站在了领奖台上。此后,国家队的成员更换了一批又一批,可王义夫始终坚持在赛场上,他誓要夺下一枚奥运金牌。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王义夫如愿已偿,夺得十米汽手枪金牌。32岁,他本应功成身退,但质疑声使他留在了赛场上--他要证明自己。终于,在经历了96、00年的两次失利后,王义夫圆梦雅典,用实际行动使舆论哗然。此时,他已44岁,是坚持,让他受挫折而不辍,终于成功。 历史如沉沙折戟,自将磨洗;是坚持,让刘禹锡历经了“二十三年弃置身”的悲苦后,终成出淤泥而不染的清莲;是坚持,让苏子瞻身陷“乌台诗案”而坚持写出“老夫聊发少年狂”;是坚持。让柳永全然不顾衣带渐宽,而流下了千古佳话。曹雪芹举家食粥坚持写下了不朽的红楼梦;欧阳修年幼丧父笃学成材;匡衡家境贫寒坚持凿壁借光,终成大学。圣贤们正用亲身经历向我们诉一个真理:坚持,是通向成功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试问:不能忍受磨炼,有几人能成功? 61 / 62 纵有千古,横有八方,前途似海,来日方长。朋友,从今天起,学会坚持。你才有机会独掌苍茫大地,傲问谁主沉浮。 【总结归纳】这是一篇议论文,观点明确,论述有力。立意浅显而耐人寻味,富有丰富的意蕴。论证层次清晰,结构明朗,论证手法丰富,论据新颖、典型。有说服力。唯一有瑕疵的地方就是语言的表达略显不当,稍加雕琢,自是一篇佳作。 61 / 62 2020年青海省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能力展示(2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伦之乐 恹恹欲睡 摇曳(yè) 箴言(zhēn) B.苛捐杂税 行将就木 舵手(duò) 悄然( qiǎo) C.言不及义 无可耐何 潺潺( chán) 殷红(yīn) D.大相径庭 簞食壶浆 累赘(zhui) 寒噤(jìn)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解答】ABD.正确; C.有误,“无可耐何”的“耐”应为“奈”,“殷红”的“殷”读作yān。 故选:C。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2.下面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历史事件的背后都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故事影响了历史的发展。 B.在世界已进入电子货币时代的当下,电子货币对传统铸币税的冲击是不可理喻的。 C.《傅雷家书》是经典的教子之作,有人模仿这种书信体,写出的文章却味同嚼蜡。 D.曹雪芹对诗词典故的运用信手拈来,天衣无缝,主要在于他有记诵经典的“童子功”。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平时要积累大量的成语,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61 / 62 【解答】ACD.正确; B.有误,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这里应该用“不言而喻”;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中国对洋垃圾实施进口禁令,使西方国家陷入集体焦虑。 B.在青海,尕面片可是生活中不可不缺少的一道美食。 C.格库铁路开通后,从格尔木到库尔勒将由原来的26小时缩短至大约12小时左右。 D.7月的门源,一片片金黄色的油菜花尽情绽放,一阵阵沁人心脾的芳香随风飘散。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有误,成分残缺,将“随着”或“使”删去; B.有误,否定不当,将“不可不”改为“不可”; C.有误,表意重复,将“大约”或“左右”删去; D.正确。 故选:D。 【点评】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 1.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 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 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 61 / 62 4.聚焦法。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4.(10分)请补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10个填空;若全填,则按前10个空计分) (1)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 。(弗朗西斯•培根《谈读书》) (2)“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肺腑之言;“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是杜牧唱响的“奢靡”之音;“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誓死报国之声……这些声音无不体现着一个人的节操,一个民族的气节。 (3)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 。(欧阳修《采桑子》) (4)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所发表的演讲中引用“ 长风破浪会有时 , 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其一)》)来寄语中俄关系将继续破浪前行。 (5)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写梅花纵使凋落于地,马踏车碾成为尘埃,仍是香气不改,精神犹在的句子是“ 零落成泥碾作尘 , 只有香如故 。” (6)友情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请你写出古诗词中表现友情的连续的两句: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 【分析】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内容,以及平时的积累与巩固。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解答】答案: (1)读诗使人灵秀 (2)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商女不知亡国恨 留取丹心照汗青(注意“汗”的书写) (3)隐隐笙歌处处随(注意“笙”的书写) (4)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注意“沧”的书写) (5)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6)示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1 / 62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5.下面句子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马路的尽头,被洗刷得一片水绿的草地所拥抱,青海湖安静地向地平线延伸着。 ②它就像是一行诗﹣﹣在名为青海湖的诗篇腹地,又有这样一串诗行镌刻于此。 ③沿着被雨水清洗干净的柏油马路行走,清透的空气里,马路上黄色的标志线和路边蓝色的指示牌,也显得更加鲜亮明艳。 ④而在青海湖和我们刚刚走出的会场之间,是青海湖国际诗歌广场,五十余米长的诗歌墙在广场上写意地延展着,《青海湖诗歌宣言》与二十余位古今中外著名诗人的肖像镌刻其上。 ⑤闹过一场小脾气后的青海湖,显得青春、灵动又带着点俏皮。 A.⑤③①②④ B.③①⑤④② C.⑤①④②③ D.③②①④⑤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解答】通读五个句子,可知是按照空间顺序展开的。首先是③,先写沿着马路行走。然后是①,走到了马路的尽头,青海湖安静地向地平线延伸着。接着是⑤,写接着是雨后的青海湖,显得青春、灵动又带着点俏皮。紧接着是④,写在青海湖和我们刚刚走出的会场之间是青海湖上的诗歌墙。最后是②,表明诗歌墙的象征意义,它就像是一行诗。综合排序为:③①⑤④②。 故选:B。 61 / 62 【点评】排列句子顺序技巧:1、中心句法:一段话,往往要围绕一个话题、一个中心。找对了中心句,不仅有利于把握和理解文意,也有利于调整语序。中心句常常在段首,有时在段尾,极少在中间。2、层次词法:善于捕捉并分析那些提示层次的词语的信息,对语序调整有很大帮助。3、关系疏密法:句与句的关系。也有疏密之分。要阐明一个观点,往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同一方面的几句话之间来得“密”,几方面之间相对来说就来得“疏”。 6.从下列四幅画中选择合适的一幅画,作为小说《骆驼祥子》的封面,并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阐释理由。 选 B ,理由: 因为B画面上有古城楼,暗示了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画面还有车夫和人力车,表明故事的主人公的身份。 。 【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课本推荐名著的掌握程度,结合积累作答。 【解答】本题考查对名著《骆驼祥子》的熟知度。题目要求从所示三幅图片中选择一幅,给《骆驼祥子》一书配封面。可以从图片的画面展示的信息作出正确的选择;陈述选择理由时,一定要对画面有所描述,在描述的过程中一定要联系小说的内容,且能与《骆驼祥子》的故事情节、主旨联系起来。A明显不合适画面是一个战士在吹冲锋号是有关战争题材的。B画面上有古城楼,暗示了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画面还有车夫和人力车,表明故事的主人公的身份。C画面一个年轻人在山前精神面貌比较好,也不适合主旨。D画面上有一匹高大的骆驼和一个低垂着头的人,与小说的相关情节有关,祥子因它而得名。人低垂着头,暗示祥子不堪生活重负。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二、综合性学习能力展示(9分) 7.给下列新闻拟写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 61 / 62 青海新闻网2020 年书香青海•助力脱贫攻坚﹣﹣4 月23日,世界读书日暨“书香青海”阅读季活动启动,旨在推进全民阅读活动广泛开展,助力全民阅读活动品牌建设。活动当天,各地开展了线上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爱国卫生知识问答、线下赠书等活动。活动以抒发全民战“疫”情怀、弘扬地域文化、文化走笔、书香之家评选等11项全民阅读活动为内容,通过研讨会、征文、展览、经典诵读等多种载体形式开展。 近年来,全省各市州图书馆以全民阅读活动为推手,引导、培育、成立了阅读推广人联合会,发挥了图书馆与读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更好地参与、监督、服务全民阅读活动,带动全社会参与到全民阅读活动中来。下一步,各图书馆将继续加大数字阅读资源的制作和线上推广的力度,能够让群众通过手机等方便快捷的方式,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有删改) A.世界读书日暨“书香青海”阅读季活动启动 B.全省各市州学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C.4月24日读书日享受阅读的乐趣 D.全社会参与全民健身活动 【分析】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新闻采取的是倒金字塔结构,最重要的内容在最前面,所以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第一句话拟写标题,即世界读书日暨“书香青海”阅读季活动启动; 【解答】故选:A。 【点评】做题时要仔细阅读句子,抓住每一句的关键字,品味句子的语气,综合各种因素作答。 8.如图是江源中学国学经典阅读现状调查数据饼状图,请仔细观察,写出你得出的结论。 61 / 62 【分析】本题考查图表的理解与信息概括能力。解答此题注意抓住图中的数据。将图中对国学经典“泛泛了解”“从未阅读”“完整阅读”的三类数据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江源中学国学生对国学经典只是泛泛了解的占绝大多数,还有一部分从未阅读过国学经典,只有极少数人能完整阅读。将这些比较的结果用一句话简洁的表述出来即可。 【解答】答案: 江源中学绝大多数学生对国家经典只是泛泛了解,有部分学生对国家经典从未阅读,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完整阅读。(意对即可) 【点评】图文转化应注意: ①注重整体阅读。对这类考题,应当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②注意图的细节。图中一些细节不能忽视,它往往起提示作用。如图画中的字、图下的“注”等。③把握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同时题目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这样,比较分析有关内容,就可准确回答问题。 9.请仿照例句,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句子。 青春是一团火,她点燃了我们沸腾的热血; 青春是一首歌 , 她拨动着我们年轻的心弦 ; 青春是一支笔 , 她勾画着我们人生的蓝图 ;青春是一首诗,她浸润了我们干涸的心灵。 【分析】本题考查补写语句。补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考点,一般涉及到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连贯、修辞运用等多个方面,并兼及知识积累、生活体验等语文素养的广义范畴,是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具体的体现 【解答】根据前文“青春是一团火,她点燃了我们沸腾的热血”的内容和句式特点,用“青春是××,她××”来补写即可,要注意补写语句在内容上的照应关系。 答案: 示例:青春是一首歌,她拨动着我们年轻的心弦;青春是一支笔,她勾画着我们人生的蓝图。 【点评】做此题一定要把握仿写句子的基本要求: 1.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后呼应; 2.句式要统一; 3.修辞要相同; 4.字数要相等或大致相等。 61 / 62 10.(3分)在处理读国学经典和流行作品的关系上,海青同学认为流行作品读起来轻松、有趣、通俗易懂,没必要读国学经典,你应该怎样劝说他呢? 【分析】本题考查口语交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以下两方面要求:第一要在准确了解事情前因后果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吐露心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文明得体;第二要符合语体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使用口语还是使用书面语。 【解答】仔细阅读题干我们可以发现本题劝说海青同学多读国学经典应该找到合理的理由,这里理由可以从国学经典的优势去讲,比如国学经典成为经典的原因以及对后人的影响。劝说内容要注意有称呼、劝说的内容得体、语气委婉(你说呢、你觉得呢、好吗、行吗等),劝说的内容合理,修辞使用恰当,语言通顺。 【点评】语言表达应注意: ①文明得体。应根据特定的情景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 ②有内容。要摒除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语言,力求清楚、明白。 ③说话有合理的顺序。要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 ④语言简明。要满足试题的要求,简明作答,字数适中,标点恰当。 三、古诗文阅读能力展示(16分) 11.(4分)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画线句表达了作者 思念家乡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 的情感。 61 / 62 (2)同样是写塞外风光,这首词与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写的塞外风光有何不同?试简要分析。 【分析】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解答】(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胸怀。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这个典故委婉地表达了将士们的矛盾心理。一杯浊酒难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但久戍边关功业未成,归家遥遥无期。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复杂情感。 (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此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并用流畅的语言把描绘的画面表达出来。“四面边声连角起”写出边塞战马嘶呜、朔风狂吹树木的尖啸和军营号角的凄厉;“长烟落日”本有塞外苍茫的意境,但与“孤城闭”连接之后又含有了肃杀之气。“羌管悠悠霜满地”借悠悠的笛声和满地的秋霜渲染出“塞下”悲凉而哀伤的气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作者选取“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61 / 62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诗句中的“泪”一词集中表现了作者的感情。 12.(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跑 ②尝趋百里外 奔赴 ③左佩刀,右备容臭 香袋子 ④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穿 (2)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B A.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战于长勺 B.之:当余之从师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而:足肤皲裂而不知/起坐而喧哗者 61 / 62 D.以:以衾拥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余/幼时/即嗜学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C.余因/得遍/观群书 D.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奢华生活? (6)作者的求学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选择感触最深的两点谈谈你的感受。 【分析】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跑着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仆人拿着热水(为我)浇洗,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61 / 62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走:跑 ②句意为: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趋:奔赴 ③句意为: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容臭:香袋子 ④句意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缊:穿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及用法。 A.于:介词,表动作的对象,向/于:介词,在。 B.之:两句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C.而:表转折,却/而:表顺承。 D.以,介词,用/以,动词,认为。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节奏。解答此题要先解析句意,再划分朗读节奏,注意应符合古人朗读习惯。 ABD.正确; C.有误,句意为: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根据句意节奏应为:余/因得/遍观群书 故选:C。 (4)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重点词有:以,因为。足,足以。不若,比不上。句意为: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5)本题考查理解对比手法。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结合内容可知,文中用同舍生豪华的生活与自己节衣缩食的艰苦生活作对比,从而表现作者专心致志、以苦为乐的学习态度。 61 / 62 (6)本题考查感悟启示。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结合内容,从作者少时无法得到书,只能借书并抄书来阅读,我们可以看出学习要不怕吃苦,只有勤奋才能有所得;从作者“执经叩问”的过程描述,可以看出,学习要多问,要虚心求教;据此来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①跑 ②奔赴 ③香袋子 ④穿 (2)B (3)C (4)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5)突出“我”从读书中获得巨大快乐(或突出“我“求学的艰辛)。 (6)示例:①学习要勤奋刻苦;②对老师要有礼貌,要虚心求教;③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克服困难;做到有恒心,有毅力。 【点评】文言知识积累: “之”用法: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助词,的。 3.名之者谁。代词,指醉翁亭。 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 5.山水之乐。助词,的。 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代“山水之乐”。 7.山间之朝暮也。助词,的。 8.宴酣之乐。助词,的。 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61 / 62 四、现代文阅读能力展示(25分) 13.(12分)阅读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②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祥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得快乐,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1)解释第①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敬业乐群: 指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②断章取义: 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2)选文第②段中,作者针对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3)选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61 / 62 (4)说说第②段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5)结合文段内容和自己的体验,谈谈一个人如何才能做到乐业。 【分析】这篇文章首先点明中心论点“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第二段点明分论点“要乐业”,接着用生活小事引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然后论证如何做到乐业,并用孔子的话进行总结。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做题时结合选文内容进行理解即可。 ①敬业乐群:敬业,专心于学业;乐群,乐于与好朋友相处。指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②断章取义: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2)本题考查论点的判断以及论点提出的方法,根据“‘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可以看出针对的现象是人们认为做工苦的现象,而论点就在开头“第二要乐业”,所以观点就是“要乐业”。 (3)本题考查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根据文章中有事例,可以判断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应用了孔子的话,是道理论证,将不同的看法进行对比,是对比论证,然后找出句子,具体分析,用论证方法的答题模式解答即可。 (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根据开头是对话,可以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并且由故事引出论证的观点;表达上,可以看出对话特别通俗和生活化,所以通俗易懂而且贴近生活,非常自然。 (5)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根据文章内容,如“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等等进行分析,概括解答,意思对即可。 答案: (1)①指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②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61 / 62 (2)针对“做工苦”提出“要乐业”的观点。 (3)第一问: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对比论证。 第二问示例:①举例论证:举两等苦人的例子,论述“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的道理。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引用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话,论证“乐业的重要性”。 ③对比论证:先从反面论述心境不好,什么事都苦;再从正面阐述什么职业都有乐趣。 (4)采用对话方式亲切平易,如话家常,便于交流,容易产生共鸣。 (5)不畏劳苦;要善于在劳苦中寻找快乐;要全身心投入到职业中,在奋斗中增加快乐的分量;干一行爱一行,以此为乐等。 【点评】解答论证方法的作用的题目,需要熟练掌握每一种论证方法的具体作用和答题模式。 举例论证:举了……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引用了……的名言、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具有权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比喻论证: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 对比论证: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加深刻,观点更加鲜明。 14.(1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青海酸奶 ①酸奶作为一种饮品对于青海就如同烤鸭于北京、泡馍于西安一样,成了外地人到青海必品尝的一道“小吃”,不能不说这是青海酸奶的独特魅力所在。 ② 61 / 62 青海酸奶体现着游牧文化,凝聚着高原群族历史,其体现不仅仅是味道独特,更为重要的是在青海民族饮食历史上,酸奶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641年,文成公主经过青海湖畔的日月山、倒淌河等地进藏的民间故事中,就有关于酸奶的记述。在可称之为古代藏族社会百科全书的史诗《格萨尔》中,也有许多关于酸奶的记载。可见,酸奶在青海问世至少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③青海酸奶的魅力体现在当地独有的味道、饮尝、包装上。行走在青海的各个大城小镇的街头巷尾,你会时而发现坐在低矮的板凳或马扎上的大妈、大爷面前摆放着两个篮子,上面盖着纱布,层间玻璃隔开,一边放着一摞空的白瓷碗,配上一罐白砂糖。这也就是当地最常见的卖酸奶的小摊,两到三元一碗,完全是地道人家自制。浓度大到凝结在碗里,上面形成一层厚厚的奶皮,点滴金黄的菜籽油,必须用勺子之类舀起送入口中。这就是被称为最地道的青海酸奶,所以,青海人不说喝酸奶,而说“吃”酸奶。但品尝起来酸味有点大。从口感上讲,倒是成品卖的青海老酸奶的味道更适合外地人﹣﹣一样的浓滑如丝,入口即化,醇香四溢,但少了酸味,却保留了独特的香气!到了青海你会发现当地人对酸奶的偏爱,作为在其他地方的普通饮品,在这里却成为了节日礼品的首选之一。在当地的街头,你会看到许多人手提礼品盒包装的酸奶走亲戚。 ④据业内专家介绍,酸奶的营养价值远远超过新鲜牛(羊)奶。它含有多种乳酸、乳糖、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酶等。有胃病的人喝了它,可促进胃酸分泌,食后非但不胀气、腹泻,反而通气、消食。青海老酸奶不只是简单的酸奶,它代表的是青海三江源地区自然无污染的纯生态绿色食品,酿造过程都不使用任何人工添加剂,属真正的绿色营养食品。 ⑤一碗老酸奶,化解千般思。到青海记得品尝酸奶,感受大自然赐予的美味,体会高原人的浓浓情怀。 (1)文中第④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可见,酸奶在青海问世至少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3)阅读全文,说说青海酸奶独特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4)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5)请为“青海酸奶”拟写一条广告词。 【分析】本文第①段写青海酸奶是外地人到青海必品尝的一道“小吃”;第②至④段介绍了青海酸奶悠久的历史,在味道、饮尝、包装等方面的独特魅力,纯生态绿色食品等特点;第⑤段总结全文,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61 / 62 【解答】(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有胃病的人喝了它”是举有胃病的人喝酸奶为例,说明酸奶对人的益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例子使说明具体、有说服力,说明的是本段中心句“酸奶的营养价值远远超过新鲜牛(羊)奶”的内容。可据此回答。 (2)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此题要紧扣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作答。“至少”是最少的意思,说明酸奶在青海问世的时间肯定要超过一千年,强调了青海酸奶历史悠久的特点。回答时,说出词语的本义、语境义、删掉后的影响,最后强调其体现了说明文准确严密的特点。 (3)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此题可提取关键语句适当加工作答。由“成了外地人到青海必品尝的一道‘小吃’,不能不说这是青海酸奶的独特魅力所在”“青海酸奶体现着游牧文化,凝聚着高原群族历史,其体现不仅仅是味道独特,更为重要的是在青海民族饮食历史上,酸奶也有着悠久的历史”“青海酸奶的魅力体现在当地独有的味道、饮尝、包装上”“青海老酸奶不只是简单的酸奶,它代表的是青海三江源地区自然无污染的纯生态绿色食品,酿造过程都不使用任何人工添加剂,属真正的绿色营养食品”等内容可概括作答。 (4)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此题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考虑。“一碗老酸奶,化解千般思。到青海记得品尝酸奶”在结构上照应标题,总结全文。“感受大自然赐予的美味,体会高原人的浓浓情怀”评价青海酸奶是“大自然赐予的美味”,流露着对青海酸奶的喜爱之情。可据此回答。 (5)本题考查拟写广告词的能力。广告词要言简意赅,吸引读者。内容上,或突出青海酸奶的特点,或吸引大家前来品尝。答案不唯一,符合广告词的特点即可。 答案: (1)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酸奶的营养价值远远超过新鲜牛(羊)奶,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2)“至少”表示最小的限度,说明酸奶在青海问世的时间肯定要超过一千年,强调了青海酸奶历史悠久的特点;如果删去,强调意味不足;“至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3)①是外地人到青海必品尝的一道“小吃”;②体现着游牧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③体现在当地独有的味道、饮尝、包装上;④代表的是青海三江源地区自然无污染的纯生态绿色食品。 (4)结构上,照应标题,总结全文;内容上,对青海酸奶给予了高度评价,表达了对青海酸奶的喜爱之情。 (5)示例:青海酸奶,吃一口,念一生。 61 / 62 【点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假设等。 五、写作能力展示(50分,其中卷面整洁、字体规范美观3分),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5.(50分)每到学年期末,很多同学都要回顾这一学年的过往和成绩。“感恩、担当、拼搏、坚持、宽容、陪伴、友情……”这些词语时常闪现在脑海中。盘点过去的一年,你会用哪个关键词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呢? 请把题目“_______,我的年度关键词”补充完整,写一篇作文。 要求:(1)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情感真实,语言通顺。(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4)不得抄袭试卷中的材料及他人作品。 【分析】本题是半命题作文。写作的时候要准确细致理解材料的内容,特别是要细致领会命题人的核心意图,这道题目要求学生以“_______,我的年度关键词”为题写文章。写作的时候,要重点把握“关键词”的内容,你这一年的关键词是什么,你在这一关键词上有何体现,写出自己的历程,可以是奋斗历程,可以是旅游梦想,也可以说阅读体验,无论是从什么角度描绘都可以。可以选择材料中的“感恩、担当、拼搏、坚持、宽容、陪伴、友情……”作为自己的年度关键词。注意语言表达要流畅,内容要完整,思想要深邃。 【解答】 坚持,我的年度关键词 每个人生活的某个阶段都可以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我的用来形容它的关键词就是坚持! 61 / 62 在以前,英语是我学习的一个短板,长时间地在95﹣98分之间徘徊,几乎没有达到过一百分的时候。我和爸爸一起分析了我们的英语试卷,发现分数大部分都是扣在基础部分和阅读理解部分。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然后就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啦。我就和爸爸制定计划,决定把这两只拦路虎消灭掉!每天晚上爸爸和我一起做教辅书里的阅读理解,一起分析句子的语法,把复杂的句子拆成简单的主语、谓语、宾语,再难的句子也能迎刃而解。然后一起大声朗读,把文章读熟读透,这样不管多难得文章都被我消化掉啦!坚持在电脑上刷单词,每日刷30个单词,其中包括27个复习单词,和3个新单词,妈妈也出动帮我每天默写一个单元得知识点卷,错了的单词订正五遍。通过这样得方法,我的英语成绩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期末考试考了一百分,我看到了坚持的力量!一 我不仅在英语方面坚持下功夫,语文、数学和其他副科方面也是花了许多精力和时间。有段时间我的语文有所松懈,默写成绩不太理想,妈妈发现我这个问题,每天晚上睡前帮我复习前一课词语,坚持了一段时间,很快我的默写本上就出现了连续十个100分了。 每个星期我都坚持打羽毛球,有时候甚至是一对一的魔鬼训练,实在太苦太累了,我有点抵触情绪,不想再继续下去了,但是在爸爸妈妈的开导下,我咬咬牙,坚持了下来。这样长期的体育锻炼,不仅让我的体质增强了,不怎么生病了,而且让我期末400米测评拿到了全班第一的好成绩。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坚持美术学习,坚持练习排笛,坚持认真记科学笔记……坚持做的每一件事情让我的生活变得充实,一点一滴提高了我各方面的素质,更是让我学会了这种精神﹣﹣坚持,永不言弃! 俗话说:“坚持才能成功!”这句名言一直激励着我。每次遇到困难,想要放弃的时候,它就会督促着我不断前行! 【点评】文章开篇点名写作的中心内容“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我的用来形容它的关键词就是坚持”,然后阐述我是怎样体现的。我不仅在英语方面坚持下功夫,语文、数学和其他副科以及体育方面也是花了许多精力和时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文围绕“坚持”体现了我的努力。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①《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英雄”的解释之一如下: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敬的人。 ②有一首诗这样写道:“他们默默无闻/却让我们屹立世界/他们走进历史/却让我们拥抱未来/他们失去生命/却让我们生生不息/英雄/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英雄/是平常日子鞠躬尽瘁/英雄/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崇敬的英雄,他或许名垂千古,或许默默无闻,或许伟大,或许平凡。请以“英雄”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1)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情感真实,语言通顺。(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4)不得抄袭试卷中的材料及他人作品。 61 / 62 【分析】这是一道话题作文。要想写好英雄,先要明确什么是英雄。广义地说,英雄是指在普通人中间有超出常人能力的人,他们能够带领人们做出巨大意义的事情,或者他们自己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可这些“高、大、上”的人物与大家的生活离得太远,让人可望而不可即。大家不妨重新定义“英雄”概念,将目光聚焦至我们身边熟悉的普通人,这些朝夕相处的人 物或许没有立过赫赫战功,也没有过人的胆识与技能,但他们同样拥有令人敬佩的品质,这样想来,他们不也是“英雄”么?以身边这些熟悉的人物作为文章的主角,去诉说他们的故事,去抒写他们的品格,能让你的文章更真实感人,更接地气。 应该本文适合写作记叙文或记叙散文。 【解答】 我心目中的英雄 我的心目中,埋藏着许多英雄,但让我最敬佩的那就是﹣﹣一位女清洁工! 她今年大约二十几岁,穿着一件黄色的工作服,头上戴着用帆布做的帽子。她眉清目秀,五官端正,身材苗条。她专管灯光球场那条马路的清扫工作。我经常见到她,却不知道她的名字。最使我感动的还是去年冬天发生的一件事。 有一天早晨,我到广场去玩。刚出门,一股凛冽的寒风就向我袭来,脸和手疼得像刀割一样。我连忙戴好手套,缩了缩脖子,向前走去。当走到球场前面时,我看见一条阴沟被阻塞了,路上一大片地方都积了脏水,行人都捂住鼻子,从边上绕过,却不屑停下来想想怎么办,更谈不上动手挖通阴沟。我不禁摇了摇头,继续向前走去。当我正在犯愁时,看到那条阴沟旁有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在蹲着,不知干些什么,走近一看,原来是那位阿姨在扒堆在阴沟及周围的垃圾,什么烂苹果,烂菜叶……别人见了这些都要远远躲开,她却不怕脏,不怕臭,还把盖子掀起来。阴沟让太阳一晒,阵阵臭气直往上冲,我一连倒退几步,再看看阿姨呢?她立即找来一根铁条,使劲地捅,手破了,而且出了血,她也不顾。就这样,她坚持不懈地捅呀,捅呀……渐渐地,她的头上冒出了汗,汗水顺着脸颊流了下来,和脸上的泥水混和在一起,使她变成了大花脸。过了不久,阴沟终于畅通了,阿姨也松了一口气。四周的人都用敬佩的目光望着她。而她却毫不在意地笑了笑,把盖子盖上,又挥舞着大扫把,“刷刷刷“地清扫马路了。这声音我不知听过多少次,习以为常了,惟独今天特别中听,好像是一支富有节奏的乐曲,一直在我耳边回响…… 61 / 62 又一阵寒风迎面扑来,我把脖子缩了缩,心里默默地说:“清洁工呀!你们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总是在为人民创造美的环境而辛勤工作着,那把扫把奏出的“刷刷刷”乐曲的后面,留下的是条条整洁的大街小巷。那满是灰尘的工作服也遮不住你那最干净,最美好的心灵。你们是城市的美容师;我要用最美好的语言来赞美你们﹣﹣平凡而伟大的清洁工人! 【点评】本文作者详细描写了清洁工工作时的细节,从细微处见伟大,深情讴歌了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城市劳动者。在外人看似单调重复的工作中,街头的清洁工却做到了默默无闻,他们为我们带来舒适的生活、整洁的环境、美丽的城市。当我们读到这样精美、细致的文字的时候,我们心中一定会涌起无限敬慕的心情。 61 / 62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