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海林市朝鲜族中学 高一历史期中试题 ‎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1.《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出土于河南安阳,骨版巨大且完整,背面字内填朱,色彩炫丽,可见是吉祥卜。内容涉及商王武丁进行的祭祀活动,商王室成员的伤、病、死以及当时的天象。据此可知 (  )‎ A.商代君主权力实现高度集中 B.殷商时神权与王权密切相关 C.甲骨文是五种主要字体之一 D.该文物是研究殷商唯一史料 ‎2.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对士、庶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说明(  )‎ A.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B.家国同构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 C.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D.周代血缘政治弱化了贵族特权地位 ‎3.秦汉时期,三公九卿虽然各有执掌,分工清晰,但当时职无常守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官吏既可能有职而无权,也可能有实权而未被授予职务。这主要表明,秦汉时(  )                  ‎ A.官员选拔注重实践能力 B.中央官僚体制受到冲击 C.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 D.世袭贵族势力干政严重 ‎4.秦简《语书》中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  )‎ A.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B.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 C.已经确立官僚政治 D.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 ‎5.唐初三省制下,中书省的具体工作为批答奏章和起草诏书,是决策和出令的第一道程序。门下省对诏令的审议封驳成为决策和出令的又一道重要程序。门下省审复的诏令经皇帝“画可”,加盖皇帝印玺后再下达尚书省执行。材料反映的三省运行机制 (  )                  ‎ A.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 B.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 C.削弱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D.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 ‎6.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这些演变 (  )‎ 秦朝 ‎ 三公九卿制 西汉汉武帝 ‎ 中(尚书、常侍等)外(三公九卿)朝制 隋唐 ‎ 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宋 ‎ 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元 ‎ 中书省一省制 A.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 B.体现了制度的传承性 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D.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 ‎7.明初,朱元璋在废除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这一举措 (  )‎ A.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 B.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 C.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 D.缓和了君相之间矛盾 ‎8.清朝初年,沿袭满洲贵族议事的旧制,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康熙帝亲政后,加强皇权,议政王大臣会议权限逐渐被削弱。由此可知 (  )‎ A.清朝初年,君主权力受到较大制约B.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了六部权力 C.议政王大臣会议避免了决策失误D.康熙帝的做法削弱了满洲贵族权力 ‎9.雅典民众法庭的陪审员由公民抽签选举产生,组成十个审判庭。哪个人到哪个庭,由抽签决定;审理哪个案件,也由临时抽签决定。在审判时,先让原告、被告和证人发言,然后陪审员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秘密投票,得票多者胜诉,得票少者败诉。这反映了 (  )‎ A.法律兼顾不同群体利益 B.案件判决结果公平公正 C.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D.法律体系达到完备程度 ‎10.《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规定:没有什么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这表明(  )‎ A.罗马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B.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C.罗马法的规定存在着形式主义 D.罗马法对宗教权力未构成制约 ‎11.公元前413年,雅典远征西西里失败,很多雅典人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而忘记自己那一票的神圣责任和义务,其出尔反尔的做法几近无赖。材料主要反映了雅典(  )‎ A.直接民主存在决策风险 B.公民道德素质严重缺失 C.演说术有助于民主决策 D.民主实质只是流于形式 ‎12.“它遏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这里的“它”是(  )                ‎ A.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B.“光荣革命”的胜利 C.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D.议会制度的改革 ‎13.1832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56个腐败选区被废除,30个较小的选区失掉一个席位。在伦敦和其他新兴城市,新设了40多个选区。这反映出英国 (  )‎ A.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B.长期的腐败问题得以解决 C.工人阶级获得议会选举权 D.工业革命推动了政治变革 ‎14.19世纪晚期的英国,首相和内阁是议会多数党的“党魁”和领导核心。除非多数党自身发生分裂,议会几乎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即使通过了不信任票,内阁还可以“诉诸选民公断”,提请英王解散下院。在新议会选举中,内阁因处于执政党的有利地位,获胜也不成问题。这反映了英国(  )‎ A.责任内阁制开始得到确立 B.议会已不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 C.立法权对行政权制衡削弱 D.内阁权力的膨胀摧毁了宪政制度 ‎15.‎2017年8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无可奈何地签署了一项针对俄罗斯等三国的制裁法案,因为此前美国参众两院几乎全票通过了这一法案。这体现了美国政府权力构建中 (  )‎ A.总统具有立法否决权 B.总统行使最高行政权 C.国会立法权至高无上 D.国会对总统权力的制约 ‎16. 1907年,时任美国纽约州州长的查尔斯·埃文斯·休斯在一次演讲中感叹:“我们生活在宪法之下,但这个宪法是什么意思,却是法官们说了算。”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三权”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 B.最高法院居于宪政体制核心地位 C.地方政府与联邦政府的权力冲突 D.司法解释权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 ‎17.1908年,美国一位杰出的新闻记者评论说:“两党犹如两个瓶子。每个都贴着表明所盛液体的标签,但每个都是空的。”作者旨在强调美国两党制 (  )‎ A.失去民心,徒有其表 B.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C.脱离国情,违背潮流 D.分歧缩小,利益趋同 ‎18.1789年通过的美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宗教或禁止信仰自由;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的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请愿的权利。”这说明此修正案 (  )‎ A.明确了宗教对政治的作用 B.意在削弱国会立法权 C.完善了对国会权力的制衡 D.强化了对人权的保障 ‎19.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有一条极富争议的规定:“总统的每一命令须给部长副署方能有效。”有学者据此判断,总统的职权徒有虚名;但也有学者反对称,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反对者的合理依据应是 (  )                  ‎ A.部长地位过低导致无法与总统抗衡 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依然保留封建残余 C.宪法规定总统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 D.君主派的实力在当时的政坛占上风 ‎20.法国1875年宪法赋予总统的权力在1879年发生了变化,格雷维总统明确了政府对议会负责的原则,议会则由全体男性公民普选产生。这一规定说明 (  )‎ A.法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B.法国成为资本主义代议制国家 C.议会开始成为法国权力的中心 D.法国建立了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21.1879年6月,法国参众两院作出了几项具有象征意义的决定:政府和议会重新迁回巴黎;确定《马赛曲》为国歌;‎7月14日为法兰西国庆节。这些举措最深远的影响是 (  )‎ A.维护了1789年革命成果 B.巩固了1875年宪法地位 C.从根本上防止君主复辟 D.大力弘扬了共和文化传统 ‎22.美国学者帕尔默在其《现代世界史》中认为,1871年建立的德意志帝国“‎ 是一个君主政体的联邦”,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民主的”。下列属于德意志民主成分的是 (  )‎ A.德意志首相对皇帝负责 B.德意志皇帝主宰议会 C.帝国议会代表由选举产生 D.联邦议会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 ‎23.英国汉学家蓝诗玲解释为自己的著作起名为《鸦片战争》是因为“这场战争关键就在鸦片”“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华鸦片贸易依然是英国财政的重中之重”。英国政府之所以重视鸦片贸易,主要在于 (  )‎ A.英国政府急需用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 B.英国政府急需用鸦片贸易扭转贸易逆差 C.鸦片贸易捍卫了英国“自由贸易”原则 D.鸦片贸易对于英国的政治影响力至为重要 ‎24.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在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  )‎ A.“华夷”观念正在转变 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第Ⅱ卷 非选择题部分(共 52 分)‎ ‎25.英国是现代政治制度的发源地,制度创新推动国家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度,这在当时的世界是最为开放的政治制度,其他国家不可望其项背。但国家政权掌握在贵族手中,在选举上存在着议席分配不合理、选举权狭小及选举手段腐败的现象,而工业革命孕育的两个新的阶级(工厂主阶级和工人阶级)却完全没有政治权利,这不能适应变化的社会现实,被当时的人称为“旧制度”。‎ ‎——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材料二 ‎‎1832年6月7日 ‎,经过18个月的激烈斗争,改革法案由国王签署,正式生效,第一次议会改革成功了。从内容上看,第一次议会改革只是一次小小的变动。然而,有第一次改革就会有第二次改革,第一次改革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表明制度变革是可以进行的,而且不可阻挡,适时的变革最为明智;改革之路可以走得通。其必要的前提是:人民持久的斗争,统治者适时的让步。从改革的最终成果看,得益最大的是中等阶级,但其他阶级并非有所失,在日后的历史进程中反而有所得。‎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中被“当时的人”所称为的“旧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概括这一时期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成功的原因及其成效。(8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从英国议会改革中获取怎样的启示?(5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某一制度之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消失……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之后影,渐渐地在变质。‎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2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年份 法定节假日天数 节假日 ‎1950‎ ‎1995‎ ‎2000‎ ‎2008‎ 元旦 ‎1‎ ‎1‎ ‎1‎ ‎1‎ 春节 ‎3‎ ‎3‎ ‎3‎ ‎3‎ 劳动节 ‎1‎ ‎1‎ ‎1‎ ‎1‎ 国庆节 ‎2‎ ‎2‎ ‎3‎ ‎3‎ 星期日 ‎1‎ ‎1‎ ‎1‎ ‎1‎ 星期六 ‎——‎ ‎1‎ ‎1‎ ‎1‎ 清明节 ‎——‎ ‎——‎ ‎——‎ ‎1‎ 端午节 ‎——‎ ‎——‎ ‎——‎ ‎1‎ 中秋节 ‎——‎ ‎——‎ ‎——‎ ‎1‎ 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海林市朝鲜族中学 高一历史期中试题 班 姓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 ‎25.英国是现代政治制度的发源地,制度创新推动国家发展。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中被“当时的人”所称为的“旧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概括这一时期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成功的原因及其成效。(8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从英国议会改革中获取怎样的启示?(5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2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 答 案 ‎1.B [解析] 根据材料“是吉祥卜。内容涉及……进行的祭祀活动,商王室成员的伤、病、死以及当时的天象”可知,商王通过神权来强化王权,故选B。中国古代早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项错误;材料主旨是甲骨文的内容,非文字本身,C项错误;D项“唯一”表述过于绝对,错误。‎ ‎2.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在分封制的推行过程中,造成士、庶阶层“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从而增强了地方离心力,威胁了国家统治,即隐含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选C。材料未涉及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A项错误;根据材料“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得出分封制下,统治者和下层人民对家国的认识出现差别,一定程度导致地方离心力增强,不利于周天子的统治,B项错误;周代血缘政治保证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强化了贵族特权地位,D项错误。‎ ‎3.C [解析] 材料中讲到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度,职无常守,出现有些官员有职务而无实权,有些官员有实权而无职务,这体现了是否授予实权全在于皇帝的信任,反映了君主的集权使得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和强化,故选C。材料中讲述的是三公九卿之下的官员有可能有职无权,也有可能有实权而无职位,这并未反映官员的选拔注重实践能力,A项错误;材料只是讲述了三公九卿会出现职无常守的现象,但这不能说明中央官僚体制受到了冲击,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反映世袭贵族势力干政,D项错误。‎ ‎4.C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当时官员会因为“不胜任”而被免职。根据所学知识,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命,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这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表现,故选C。由题干材料可推测当时存在吏民“犯法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反映社会秩序比较稳定,A项错误;据材料中秦简《语书》的一项处罚规定,无法确定失职现象严重,B项错误;地方官员负责地方治理,需要负责地方经济、治安、行政等各个方面,不仅是负责维护社会稳定,D项错误。‎ ‎5.D [解析] 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官僚机构,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与材料中“唐初三省制”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封驳,故B项错误;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削弱”与材料中“经皇帝‘画可’,加盖皇帝印玺后再下达尚书省执行”不符,故C项错误;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相权被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可减少政令失误,有利于决策合理化,故D项正确。‎ ‎6.B [解析] 汉武帝时期实行中外朝制,表明汉承秦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对汉武帝时期中朝官职设置的传承,宋代的二府三司制则是传承了隋唐时期分割相权的原则,元朝的中书省则是对隋唐和宋代中书省这一官制的传承,故选B。材料与监督皇权无关,A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项错误;这些制度演变某种程度上与皇帝的喜好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为了加强皇权,D项错误。‎ ‎7.C [解析] 据材料“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 得出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选C。材料中是削弱相权,权分六部,并不能保证皇帝决策的正确性,A项错误;材料中仅仅说明六部可参与大政大狱的研究,并未扩大其权力范围,B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君相之间矛盾的缓和,D项错误。‎ ‎8.A [解析] 材料中“清朝初年……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说明皇权受到制约,故选A。材料并未体现出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了六部权力,B项错误;材料主要说明议政王大臣会议和皇权的关系,且议政王大臣会议并不能避免决策失误,C项错误;康熙帝是为了加强皇权,并不是削弱满洲贵族的权力,D项错误。‎ ‎9.C [解析] 审理的过程由抽签产生陪审员以及决定审理哪个案件,最后少数服从多数,这体现了司法过程的民主,故选C。题干中并未出现对不同群体利益的相关叙述,A项错误;陪审员由抽签产生,审理哪个案件由抽签决定,得票多者胜诉,这样一种审理程序并不能保证结果公平公正,B项错误;题干只是涉及司法程序,并没有涉及法律体系是否完备,D项错误。‎ ‎10.A [解析] 材料中强调“没有什么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这体现了罗马法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故选A。材料讲述的是奴隶和隶农要无条件地服从主人,并未体现民主,B项错误;材料只讲述了罗马法具体规定,并未体现其实施过程,不能反映是否存在形式主义,C项错误;材料只强调了皇帝陛下的神圣和服从皇帝敕令,并未体现宗教权力,D项错误。‎ ‎11.A [解析] 题干中雅典公民由赞成远征,到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说明了雅典直接民主的非理性特征,故选A。题干涉及的是公民的前后不一的投票行为,主要不是论述道德素质问题,B项错误;题干侧重反映公民前后不一的投票行为,并非侧重演说术的作用,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故错误。‎ ‎12.B [解析] 据材料“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并结合所学可知,“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保留了国王,故选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是在1640年,期间出现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与材料“遏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不符,A项错误;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在“光荣革命”之后,主要是行政权从国王转移到内阁,C项错误;议会制度的改革是指1832年的议会改革,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错误。‎ ‎13.D [解析] 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成为社会的重要力量,从而推动了议会改革,故选D。议会改革为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进入政权提供了机会,但不能说明其已经掌权,A项错误;“腐败选区”‎ 是指人口减少,不是政治腐败,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没有使工人阶级获得议会选举权,C项错误。‎ ‎14.C [解析] 英国内阁掌握行政权,对下院负责,议会可以通过不信任案制约内阁,一旦议会通过不信任案,内阁要么宣布集体辞职,要么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结合所学,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不信任案作为议会制衡内阁的手段,其实际作用有限,故选C。材料所给定时间为19世纪晚期,根据所学,责任内阁制确立时间为1721年,与题目时间不符,A项错误;根据材料“议会几乎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得出议会很少而不是不投不信任票,B项错误;根据材料仅能得出英国内阁权力提升,这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内部的发展完善,英国的民主制度和君主立宪政体并没有出现变化,D项错误。‎ ‎15.C [解析] 从材料“美国总统特朗普无可奈何地签署了一项针对俄罗斯等三国的制裁法案,因为此前美国参众两院几乎全票通过了这一法案”可知,如果国会中大多数认同某一法案,总统无法行使立法否决权,故选C。从材料“美国总统特朗普无可奈何地签署了一项针对俄罗斯等三国的制裁法案”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美国总统必须签署国会“几乎全票通过”的法案,没有体现总统具有立法否决权,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美国总统与国会的关系,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立法权归国会,总统需要对国会通过的法案签字,国会对总统权力的制约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16.D [解析] 据材料“我们生活在宪法之下,但这个宪法是什么意思,却是法官们说了算”得出,司法解释权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故选D。按照美国1787年宪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材料只说了司法权,没有涉及行政权和立法权,A项错误;B项本身说法错误;材料中没有地方政府与联邦政府权力冲突的信息,C项错误。‎ ‎17.D [解析] “两党犹如两个瓶子……每个都是空的”,说明两党的分歧缩小了,其共同的利益也趋同了,故选D。题干材料没有提及民心问题,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行政效率问题,B项错误;题干没有论述美国的两党制是否脱离了其国情,C项错误。‎ ‎18.D [解析] 由材料“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宗教或禁止信仰自由;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的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请愿的权利”‎ 可知,此修正案旨在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故D项正确、A项错误;国会是美国的最高立法机关,材料强调的是人民的民主权利而非国会立法权,B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总统和最高法院与国会形成制衡,材料强调的是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C项错误。‎ ‎19.C [解析] 依据材料“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再结合法国1875年宪法的相关信息可知,反对者认为部长副署对总统不能起到限制作用,原因在于总统掌握行政权,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部长是由总统任免的,故选C。根据所学可知,“部长地位过低导致无法与总统抗衡”的表述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依然保留封建残余”的表述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题干没有谈及君主派和共和派之争,D项错误。‎ ‎20.C [解析] 材料“总统明确了政府对议会负责的原则,议会则由全体男性公民普选产生”体现了政府对议会负责,议会开始成为法国权力的中心,故选C。根据所学,标志法国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是1875年宪法而非1879年的变化,A项错误;根据所学,法国较为稳固地成为资本主义代议制国家的标志也是1875年宪法的颁布,而非1879年的变化,B项错误;根据所学,法国实行的是议会制民主共和制,并非典型的三权分立政体,D项错误。‎ ‎21.D [解析] “政府和议会重新迁回巴黎;确定《马赛曲》为国歌;‎7月14日为法兰西国庆节”表明是维护共和体制,弘扬共和传统,故选D。“政府和议会重新迁回巴黎;确定《马赛曲》为国歌;‎7月14日为法兰西国庆节”表明是维护共和体制,不是维护1789年革命成果,也不是巩固1875年宪法地位,更无法从根本上防止君主复辟,A、B、C三项错误。‎ ‎22.C [解析] 帝国议会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是民主成分的体现,故选C。德意志首相对皇帝负责体现出皇帝控制行政权,与设问不符,A项错误;德意志皇帝主宰议会体现出皇帝控制立法权,与设问不符,B项错误;联邦议会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体现不出民主成分,D项错误。‎ ‎23.B [解析] 英国商品在中国没有取得巨大收益,故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以扭转贸易逆差,故选B。英国走私鸦片是由于英国在与中国正当的商品贸易中处于逆差,A项错误;鸦片贸易是非法的走私活动,不能起到捍卫英国“自由贸易”原则的作用,C项错误;鸦片贸易是英国在中国获得经济利益的主要手段,不能体现出其对英国政治影响力至为重要,D项错误。‎ ‎24.B [解析] 材料未体现中国人的“华夷”‎ 观念正在改变,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部分官员希望以全免关税的方式,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在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说明他们没有认识到关税自主是国家主权的一部分,进而说明清朝部分官员的近代主权意识缺失,故B项正确;题干主要论述清朝官员以全免关税的方式来解决中外冲突,说明他们并不了解国际法,更不具有国际法的意识,故C项错误;清朝官员主张全免关税的目的在于制止中外冲突,不是求自强,故D项错误。‎ ‎25.(1)问题:贵族掌握政权;议席分配不合理;选举权狭小;选举方式腐败。特点:议会权力至上;国王“统而不治”;实行责任内阁制。‎ ‎(2)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人民的斗争;统治者的让步与妥协。成效: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选举权;有利于其他阶级参与政权;推动了代议制的发展。‎ ‎(3)启示:注重制度创新;改革应适时、适度;掌握妥协的智慧;和平渐进的政治制度变革。‎ ‎26.示例一:‎ 论题: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论述:秦朝建立之初,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置政务,但也埋下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隐患。汉代中外朝制度、唐代三省六部制均是为分散相权而作出的制度设计,但相权仍对皇权构成一定的威胁。明太祖朱元璋为彻底消除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废除了宰相制度。可见,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君主专制不断发展的结果。‎ 示例二:‎ ‎27.评分说明:‎ 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 示例: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5分)‎ 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10分)‎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