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领军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领军考试”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度上期八市重点高中联盟“领军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汉学家字文所安谈及中国古典文学时指出:“古典作家的创作动力,来源于对不朽的期许。”所谓不朽,即是时间消弭的印痕,抹除生与死的界限,借助作品一次次地被翻阅,作家被读者不断地记起并评价。这样,古典作家的身躯虽不复存在,但其精神记忆永不消逝。‎ 其实不单单是文学,任何一种艺术都带有对不朽的渴望。如果说作家书写的记忆是内在的、抽象的,那么,建筑家通过建筑表达出来的记忆则是外在的、具体的。建筑应当是诗意的栖居之地,除了实用之外,更应该有种意义上的指归。这就是说,建筑不单纯是技术的,还包含着人文性和历史性。古建筑和城镇也就是在这种意义上,应当重新被记起和修复。‎ 古建筑作为一种记忆,能提醒我们曾经发生过什么,那些伤痕累累的建筑,控诉着战争的残忍和无情;那些宗教气息浓郁的装饰,表达着先人对宗教的痴迷;那些风格新奇的哥特式建筑,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特性。正如作品《时光之魅一欧洲四国的建筑和城镇保护》中写的那样,“历史建筑受到保护的原因不仅在于其历史价值,也因其固有的美、建筑质量及教育价值。”我们能在古老建筑里看到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它既有外在的建筑形式,又包含着深远的精神含义。‎ 我想,若我们徘徊于某一个陌生国度,能迅速辨认出这是属于哪一国的建筑,那这个国家的建筑记忆便构建起来了。因为这些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和审美,决定了它只能属于这个国家。‎ 保护建筑和城镇并不是一时就可以完成的,它是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事情。古建筑、古城镇因人为或非人为的因素遭到一定程度破坏后,需要做的就是保护原有特色和记忆,但要做到完全意义上的保护显然不太现实,保护本身,就是在改变原有的历史肌理,大多数建筑家就只能在保护和破坏之间寻找平衡点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速度也紧追其上,新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这并不代表可以盲目追求新潮建筑,随意舍弃古建筑和城镇。对一个民族来说,古建筑和城镇才是根本,它不仅拥有自身的美感,更铭刻着一个国家在历史长河中的记忆。我们要建设文化自信,建筑和城镇保护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 梁思成先生一生致力于建筑和城镇保护,他曾对学生说:“古建筑和城镇绝对是宝,而且越往后越能体现出它的宝贵。”梁思成先生深感古代建筑和城镇的伟大,他不遗余力发掘和保护被遗忘或者濒临消失的建筑。他知道,这些都属于中华民族,这些也都属于我们每一个人。像北京城墙、佛光寺、应县塔等,都已不单纯是外在的场所,而是内在心灵的完美展示,是一代代中国人的记忆和内在心灵史。‎ 唯其如此,保护中国建筑和城镇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建筑本身,更在于建筑背后所带有的各种记忆。人是短暂的存在,但借助建筑、哲学、文学等等,我们或许能够超越这种短暂性,去追寻自己和人生的根源,从而获得长足记忆。中国建筑应当回归,应当凸显中国本土的建筑特色;建筑家应当担负起保护的重任,在重视历史肌理的同时,适度融进当代创造性,让建筑和城镇成为一个国家长久的历史记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不朽期许,是古典作家,同时也是建筑家的创作动力,只是他们所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B. 古建筑不仅能控诉战争的残忍无情,而且能表达先人对宗教的痴迷、代表一个时代的特性。‎ C. 古建筑和城镇是一个民族的根本,因此只有对一个城市的建筑加以保护,才能建设文化自信。‎ D. 梁思成先生深深感到,正在消失的建筑属于中华民族,是一代代中国人的记忆和内在心灵史。‎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并未直接提出观点,而是从古典作家的创作动力谈起,继而引申到艺术,提及建筑家。‎ B. 文章围绕“古建筑和城镇应当被记起和修复”这一观点,从为什么、如何做两个角度展开论述。‎ C. 作者引用梁思成先生入文,目的是强调古建筑是中国人的内在心灵史,呼吁保护濒临消失的建筑。‎ D. 文章主要采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了对文章观点的论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建筑既是技艺的体现,又具有人文性和历史性,以此来看,古建筑和城镇应当重新被记起和修复。‎ B. ‎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可以从古建筑里看出,正如那奇特的哥特式建筑,能代表一个时代的特征。‎ C. 文化自信,来自于一个城市的古建筑,因此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我们不能盲目地追求新潮建筑。‎ D. 中国建筑应凸显本土特色,同时适度融进当代创造性,这样建筑和城镇才能成为长久的历,史记忆。‎ ‎【答案】1. A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时一般要认真审题,然后阅读所给选项,并在文中找到每个选项对应的区位,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B项,曲解文意。由原文“那些伤痕累累的建筑,控诉着战争的残忍和无情;那些宗教气息浓郁的装饰,表达着先人对宗教的痴迷;那些风格新奇的哥特式建筑,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特性”可知,原文中三者之间是并列关系而非递进关系。‎ C项,“只有对一个城市的建筑加以保护,才能建设文化自信”错误。原文说的是“我们要建设文化自信,建筑和城镇保护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由此可以看出“建筑和城镇保护只是一个关键环节”,而并非“只有..才”的关系。‎ D项,“正在消失的建筑”错误。由原文“他不遗余力发掘和保护被遗忘或者濒临消失的建筑。他知道,这些……是一代代中国人的记忆和内在心灵史”可知,应为“被遗忘或者濒临消失的建筑”。‎ 故选A项。‎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分析论证方法,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进行认真分析,确定答案。‎ C项,“目的是强调古建筑是中国人的内在心灵史”错误。原文说“像北京城墙、佛光寺、应县塔等,都已不单纯是外在的场所,而是内在心灵的完美展示,是一代代中国人的记忆和内在心灵史”,可见“中国人的内在心灵史”是文中所举的例子北京墙、应县塔等表现出来的,并不是“强调古建筑是中国人的内在心灵史”。作者引用梁思成先生入文的主要目的是强调古建筑的宝贵。‎ 故选C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解答时一般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理清文章层次,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再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 C项,“文化自信,来自于这个城市的古建筑”错误,在文中没有依据。文中只提到“我们要建设文化自信,建筑和城镇保护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由此并不能得出选项的结论。‎ 故选C项。‎ ‎【点睛】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类题目,解答时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今年3月,共青团中央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共同发布的《2018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7月31日,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69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7%,明显高于同期全国人口的互联网普及率(57.7%)。一方面,手机、平板电脑等可以联网的新媒体设备伴随着新一代儿童成长,一度成为他们身体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新媒体强大的教育功能与人际沟通用途,也使其成为学习和交流的利器。报告称,这是近年来我国互联网覆盖范围扩大、移动流量资费下降的直接表现,也与未成年人对互联网的兴趣浓、学习能力强、应用需求大密切相关。据统计,一半以上的孩子使用新媒体的时间较长,尤其在周末,几乎一天都超过2个小时。在趋势上,幼儿园已有不少孩子长时间使用新媒体,随着年龄增长使用时间有加长倾向。此外,比起小学生,幼儿园儿童拥有自己的新媒体设备的比例更高,这说明新媒体使用呈现低龄化趋势。‎ ‎(摘编自“中国记协网”《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69亿互联网普及率超九成》‎ 材料二:‎ 儿童使用新媒体用途(单位/次)‎ 父母介入子女新媒体使用策略(单位/人)‎ ‎(选自《中国青年报》《“新媒体儿童”来了家长怎样“见招拆招”》)‎ 材料三:‎ 对于“新媒体儿童”,家长的担忧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怕孩子沉迷游戏;二是担心对视力的危害:三是担心暴力等不当内容造成负面影响。《2018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15.6%的未成年人表示曾遭遇网络暴力,最常见的是网上讽刺或谩骂、自己或亲友在网上被恶意骚扰、个人信息在网上被公开。30.3%的未成年人曾在上网过程中接触到暴力、赌博、吸毒、色情等违法不良信息。针对上述问题,69.1%的未成年人知晓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举报,其中初中、高中和中职络权益维护认知率达到80%左右,小学生也达到59%。但是,曾通过网络进行法律咨询或接受法律服务的未成年人比例只有15%,未成年网民利用互联网进行自我保护的应用水平较低。‎ ‎(摘编自“网安视界”《CNNIC最新统计:1.69亿青少年网民亟需网络安全保护》)‎ 材料四:‎ 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就盛行家长介入子女媒介使用的研究;1990年后,美国政府在家庭政策中强调父母角色,相关研究更加受到关注。研究指出,父母一直以来采取的两种介入方式是“制定规则”和“限制”:而父母的实际行为可分为亲子讨论等正面介入和禁止或限制使用等负向介入,还有父母采取亲子间共同收视的模式。国内相关研究认为,父母对媒介使用的积极干预能提升青少年的学习效果,减少媒介中暴力内容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影响儿童性别角色态度的形成,减少儿童对媒介内容的恐惧反应,并降低儿童可能遭遇的某些网络风险。‎ 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中增设“网络保护”章节,尽快出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在完善行业监管机制、减少不适宜未成年人接触的不良信息、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方面制定有效措施。在现有的网络监管格局内,深化职能部门间的协同联动,健全约谈警示、定期巡查等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对未履行审核义务、放任不良信息传播的企业,依法高限处罚。网络游戏中强化实名验证及身份识别、防沉迷设置、家长守护工具等技术措施。依法对网络侵害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探索建立从业禁止、涉罪嫌疑人信息公开等制度。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家庭和学校共同引导教育络、学会规避风险和预防沉迷,对沉迷网络的未成年人,进行以心理干预为主的教育矫治。‎ ‎(摘编自“法制网”《在未成年入保护法修改时增设“网络保护”章节》)‎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来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高于同期全国人口的互联网普及率。‎ B. 儿童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用途是玩游戏、看视频、完成学校作业,娱乐性的特点较明显。‎ C. 幼儿园儿童拥有自己的新媒体设备比例高于小学生,新媒体儿童呈现出低龄化的特征。‎ D. 未成年人对互联网的兴趣深厚、学习能力强、应用需求大,使用新媒体时间长、收获大。‎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依据材料二可知,父母介入子女新媒体使用策略以时间限制为主,对其内容的限制有所关注,但未放在第一位。‎ B. 家长对“新媒体儿童”的担忧集中在沉迷游戏、伤害视力、负面影响三个方面,而网络暴力是最严重的负面影响。‎ C. 未成年人大多具有网络权益维护意识,但仅有15%通过网络进行法律咨询、接受法律服务,网络自我保护水平低。‎ D. 除了禁止或限制,家长介入子女媒介还可以采用亲子间共同收视、亲子讨论等模式,以降低新媒体的负面影响。‎ ‎6. 如何采用有效措施正确引导与保护未成人使用新媒体?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答案】4. D 5. B ‎ ‎6. ①父母积极干预未成人使用新媒体。②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律,加强对相关企业的监督,依法严厉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的网络犯罪行为。③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采用的是选择题形式。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看是选正确还是错误,然后要能够从文本中找到原文,进行比对,最后才能选出答案。‎ D项,“收获大”错误,文中没有依据。材料中只提到“这是近年来我国互联网覆盖范围扩大、移动流量资费下降的直接表现,也与未成年人对互联网的兴趣浓、学习能力强、应用需求大密切相关”,并没有提到“收获大”。‎ 故选D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和解读图表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以及图表中相对应的信息,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及图表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B项,“网络暴力是最严重的负面影响”错误,原文中没有提到“网络暴力是最严重的负面影响”。材料三只提到“三是担心暴力等不当内容造成负面影响。……15.6%的未成年人表示曾遭遇网络暴力……30.3%的未成年人曾在上网过程中接触到暴力、赌博、吸毒、色情等违法不良信息”,据此并不能得出选项中的结论。‎ 故选B项。‎ ‎【6题详解】‎ 本题考核概括中心意思,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再通读材料,根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区间,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概括。如本题要求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如何采用有效措施正确引导与保护未成人使用新媒体”,信息主要集中在材料四。‎ 材料四先谈了外国家长介入子女媒介使用 研究情况,然后说“国内相关研究认为,父母对媒介使用的积极干预能提升青少年的学习效果”,据此可概括出父母积极干预未成人使用新媒体;材料四提到“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中增设‘网络保护’章节,尽快出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制定有效措施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并且要“深化职能部门间的协同联动”,健全监管制度,“对未履行审核义务、放任不良信息传播的企业,依法高限处罚”,还要“依法对网络侵害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等,据此可总结出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律,加强对相关企业的监督,依法严厉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的网络犯罪行为;材料四还提到“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家庭和学校共同引导教育络,学会规避风险,对沉迷网络的未成年人“进行以心理干预为主的教育矫治”,据此可概括出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远山上的崖柏 胡新春 妻子的糖尿病到了晚期,已经走不了路,有时一句话还没说完就睡着了。清醒的时候,她跟海芳说,也别治了,捱到几时算几时吧。海芳就骂她,你走了,我和孩子怎么办!‎ 海芳带着妻子住进省城医院的病房。病房里住滿了病人和陪护家属。靠窗边住的也是一位妇女,跟海芳妻子年龄相仿,她的丈夫蹲在床边角落里,整日不声不响。‎ 海芳下楼给妻子买饭,正要往回走,天上扯下渐淅沥沥的春雨。他拐进旁边的超市,买了把雨伞。刚进病房,那个男人也买饭回来,他没有伞,外套被雨淋湿了一片。男人带回四个馒头,一小份豆腐脑。他将一个馒头掰碎,丢进豆腐脑里,搅匀了,将妻子扶起,一勺一勺喂给她吃。妻子吃完后,男人用秋衣袖子帮她抹了抹嘴,蹲到角落去吃剩下的馒头,依旧是不声不响。只一会儿,三个馒头就被他吃进肚里。‎ 海芳扶妻子躺下后,走过去说,兄弟,吃得饱吗?‎ 男人站起来,黑脸.上露出干净的笑,说,吃得饱,吃得饱。‎ 海芳说,正好我要去吃饭,咱俩一块儿,好做个伴儿。‎ 男人正要推辞,被海芳拉着出了门。‎ 走出病房楼,雨下得更大了,男人帮海芳撑着伞,一起走进雨里。男人把伞整个罩住海芳,自己身子露在外面。‎ 海芳不肯,男人说,没事,大哥,俺山里人身子骨强,这点雨根本不算啥,倒是你,淋了雨怕是会生病。‎ 海芳心里暖暖的,快步走进医院门外的小饭店,坐下来点了四个菜。男人不住地说太多了,会浪费的。‎ 男人说,他叫程永林,家在洛宁县上戈镇。早年妻子在屋里烧炭,煤气中毒,落下了病根,前些日子眼看不行了,这才来省城的医院。两个同病相怜的男人是不缺话题的,越聊越近乎。程永林的妻子每天要测六次血糖,后未程永林不让护士测了。海芳问他为什么,他说光这一项,一天得百十块,他们没钱。‎ 海芳就偷偷替他交了费,安排护士照常测。‎ 程永林的妻子先出的院。程永林收拾好东西,走过来紧紧握住海芳的手,连说谢谢,说你帮着交钱的事我早知道了,人穷志短,现在要走了,才敢把感谢二字说出口。‎ 海芳说,咱们一个屋檐下住了半个月,早成了兄弟,不说客气话。我知道你身上没钱了,这五百块钱你拿着当路费。‎ 回到淮阳,海芳张罗着找朋友为程永林捐钱捐物,把东西打包后寄到一个叫上坡子村的地方。不久,海芳收到程永林的短信。再过些日子,有山核桃一类的东西从上坡子村寄过来。妻子的病情稳定后,海芳决定跟朋友一起去一趟上坡子村。‎ 下了高速,车子一头扎进豫西绵延的大山里,细细的柏油路像风中飘扬的丝带,汽车马达轰鸣,战战兢兢。上坡子村在上戈镇南部浅山丘陵地区,这里山虽浅了些,却又深深陷入高山险岭的包围圈。柏油路到镇上就断了,往上坡子村去的,只有一条泥石混杂的土路。路两边不见庄稼和田地,只有高高低低的侧柏、毛白杨、核桃树或野杏。‎ 程永林和妻子,还有一双儿女,已经在门外等候了。看到海芳,他迎过来,接过海芳带来的大包小包,朋友的儿子把一个熊猫玩具塞到程永林女儿怀里。走进院子,程永林指着低矮的砖屋,说去年政府给了五千块钱,起了这间新屋,他们一家才从屋后的窑洞里搬出来。‎ 走进堂屋,海芳一阵心酸,山里的贫穷现状是他之前无法想象的。‎ 程永林的一双儿女十分乖巧可爱。小女孩已换上了海芳送的花裙子,躲在一边,紧紧抱着怀里的熊猫玩具,大眼睛里波光闪闪。‎ 当阳光直照在挂在窝棚横梁上的鸡窝篮时,海芳起身要走。程永林拉住海芳的手,说什么也不肯。程永林扭头让妻子去捉鸡,海芳一听急了,说这可使不得,你这一家老小还指望着这几只鸡下蛋卖钱。‎ 院子里有一丛灌木,海芳的朋友认出是崖柏,蹲下身子看。‎ 程永林说,一丛草稞子,准备晒干当柴火烧,你们要是不嫌麻烦,就拿走吧。‎ 海芳说,这个可值钱啊。‎ 程永林说,这能值啥钱?山上到处都是。说完,搬起崖柏,放到海芳车子后备箱里。‎ 海芳临上车前,硬塞给程永林两千块钱。这一家人,跟着车,直送到村外的隘口。‎ 回来的路上,朋友的儿子突然说,那个姐姐跟我讲,那棵小树,是她爸爸从很远的山上带回来的。她爸爸说,等拿到镇上换了钱,就让她去上幼儿园。‎ 海芳慢慢把车停靠在山路边,摇下车窗,看着耸立在眼前的大山,泪流满面。‎ ‎(选自《天池》,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海芳心地善良、乐于助人,陪护生病的妻子时,发现程永林只吃剩下的三个馒头,就邀请程永林到小饭店吃饭,并偷偷地为他交了医院里的费用。‎ B. 小说两次写到程水林蹲到角落里“不声不响”,这一细节生动地刻画了山区农民憨厚、朴实的形象,突出了程永林不堪重负而悲观、绝望的精神状态。‎ C. 小说描写人物的语言极其简练却传神。如程永林离开医院时与海芳的对话,既表现了程永林的感激与真诚,又突出了海芳对程永林的体贴与关心。‎ D. 小说构思巧妙。先叙写朋友的儿子送玩具给程永林的女儿,再在小说结尾处借朋友儿子之口交代程永林的崖柏的真实用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8. 小说中详细描述到上坡子村的路以及周围的环境有什么作用?‎ ‎9. 小说结尾写到海芳“看着耸立在眼前的大山,泪流满面”,寥寥数语,意蕴丰厚。海芳为什么“泪流满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7. B 8. ①群山连绵,土地贫瘠,说明山民生存环境的恶劣,交代贫穷的原因;②山高路险,衬托不避艰险看望“兄弟”的海芳的高大形象;③场景描写具体、细致,使读者身临其境,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 ‎9. ①愧疚,因带走程永林为女儿上幼儿园筹措学费的崖柏而惭愧。②感佩,为程永林知恩图报、隐瞒真相的真挚情谊所感动。③同情,为深山村民贫穷、落后的生活感到心酸、难过。‎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对小说阅读理解能力,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B项,“悲观、绝望的精神状态”分析错误,原文中“露出干净的笑,说,吃得饱,吃得饱”,表现了程永林的坚强与乐观。‎ 故选B项。‎ ‎【8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环境描写作用和情节作用的能力。本题问的是“小说中详细描述到上坡子村的路以及周围的环境有什么作用”,考生可仔细阅读相关段落,分析上坡子村的路以及周围环境的特点,再结合上下文从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 文中说上坡子村在“绵延的大山”里,“深深陷入高山险岭的包围圈”,虽然有柏油路,但“细细的”“像风中飘扬的丝带”,而且“到镇上就断了,往上坡子村去的,只有一条泥石混杂的土路”,路两边没有庄稼和田地,“只有高高低低的侧柏、毛白杨、核桃树或野杏”,描写出一幅群山连绵、土地贫瘠、山高路险的景象,说明这里的村民生存环境非常恶劣,从故事情节发展来看交代了程永林贫穷的原因;环境恶劣,进村没有柏油路,但海芳依然坚持去看程永林,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这里的环境描写衬托出了海芳的高大形象;这一段对上坡子村的路以及周围的环境描写非常细致、具体,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读者仿佛与海芳一起经历了进村的过程,从表达效果来看,这一段描写起到了增强故事真实感的作用。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9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答出文章结尾海芳“泪流满面”的原因,考生需要仔细阅读文章的结尾,找到海芳“泪流满面”的相关情节,再结合上文,从情节、人物心理等角度分析海芳流泪的原因。‎ 小说结尾写的是“海芳慢慢把车停靠在山路边,摇下车窗,看着耸立在眼前的大山,泪流满面”,结合上文可知,程永林送给了海芳一株崖柏,并说“一丛草稞子,准备晒干当柴火烧”“这能值啥钱?山上到处都是”,可是后来朋友的儿子告诉海芳那株崖柏是程永林从很远的山上带回来的,要“拿到镇上换了钱”,让女儿去上幼儿园,说明程永林知道崖柏的价值,他是为了让海芳收下崖柏才隐瞒了实情,海芳明白了程永林的苦心,知道自己带走的是程永林为女儿上幼儿园筹措学费的崖柏,感到愧疚。另一方面,程永林明知崖柏的价格却心甘情愿地送给海芳,并且隐瞒真相,表明他对海芳心存感激,知恩图报,程永林的这种行为和品质令海芳感动和佩服。上文写海芳走进大山去看望程永林,“走进堂屋,海芳一阵心酸,山里的贫穷现状是他之前无法想象的”,此时海芳“看着耸立在眼前的大山,泪流满面”,还表明海芳为村民的贫穷、落后而心酸难过。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点睛】第2题考查的是环境描写的作用。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找到环境描写的位置,再结合上下文分析其作用。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奠定情感基调;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源贺,西平乐都人。贺伟容貌,善风仪。太武素闻其名。及见,器其机辩,赐爵西平侯。谓曰:“卿与朕同源,因事分姓,今可为源氏。”从击叛胡白龙,又讨吐京胡,皆先登陷阵。以功进号平西将军。太武征凉州,以为乡导,问攻战之计。贺曰:“姑臧外有四部鲜卑,各为之援,然皆臣祖父旧人。臣愿军前宣国威信,必相率请降。”帝曰:“善。”乃遣贺招慰,下三万余人。及围姑臧,由是无外虑,故得专力攻之。凉州平,以功进爵西平公。贺为人雄果,每遇强寇,辄自奋击,帝深诫之。时断狱多滥。贺上书曰:“窃惟先圣制律之意,以不同谋,非绝类之罪,故特垂不死之诏。若年十三已下,家人首恶,计所不及。臣愚以为可原其命,没入官。”帝纳之。出为冀州刺史,改封陇西王。既受除,上书曰:“犯死之罪,难以尽恕。权其轻重,有可矜恤。今强寇游魂于北,狡贼负险于南,其在疆场,犹须戍防。臣愚以为自非大逆、赤手杀人之罪,其坐赃及盗与过误之愆应入死者,皆可原命,谪守边境。是则已断之体,更受生成之恩;徭役之家,渐蒙休息之惠。刑措之化,庶几在兹。”帝喜纳之,已后当死者,皆恕死徙边。久之,帝谓群臣曰:“昔源贺劝朕宥诸死刑徙充北藩诸戍自尔至今一岁所活殊为不少济命之理既多边戍之兵有益苟人人如贺朕临天下复何忧哉!”上书称病乞骸骨,至于再三,乃许之。朝有大议,皆就询访,又给衣药珍羞。太和元年二月,疗疾于温汤。孝文、文明太后遣使屡问消息,太医视疾。患笃,还于京师。三年,薨,谥日宣王。‎ ‎(选自《北史·源贺列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昔源贺劝朕/宥诸死刑/徒充北藩诸戍/自尔至今/一岁所活/殊为不少/济命之理既多/边戍之兵有益/苟人人如贺/朕临天下/‎ B. 昔源贺劝朕/宥诸死刑/徙充北藩诸戍/自尔至今/一岁所活殊为/不少济命之理/既多/边戍之兵有益苟人人如贺/朕临天下/‎ C. 昔源贺劝朕/宥诸死刑/徙充北藩诸戍/自尔至今/一岁所活殊为/不少济命之理/既多边戍之兵/有益/苟人人如贺/联临天下/‎ D. 昔源贺劝朕/宥诸死刑/徙充北藩诸戍/自尔至今/一岁所活/殊为不少/济命之理/既多边戍之兵有益/苟人人如贺/朕临天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用作敬辞,表示对死去的人的尊称。文中“先圣”指已去世的君王。‎ B. 大逆:封建时代称危害君父、宗庙、宫阙等严重罪行,是“十恶”之一。‎ C. 乞骸骨: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D. 谧:特指皇帝、大臣死后被朝廷依据生前功绩、品德评定的称号,如“宣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源贺仪表堂堂,声名远扬。源贺相貌伟岸,风度翩翱,太武帝向来听说他的大名,见面后赏识他的机智才干,赐封他为西平候,并且赐姓为源。‎ B. 源贺能征善战,功勋卓著。跟随太武帝征战讨伐,因战功受封赏。攻打姑臧时,源贺招降鲜卑部族三万多人,解除其外援,得以集中兵力攻城。‎ C. 源贺宽厚仁慈,建言献策。源贺上奏请求对罪犯的十三岁以下孩子不予惩罚。请求酌情处理死刑罪犯,免除部分人的死罪,让他们去戍守边境。‎ D. 源贺有威望,受朝廷敬重。源贺退休后,朝廷有重大决策,皇上都派人征询他的意见。生病后,朝廷多次派遣使臣询问病情,命太医给他治疗。‎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贺为人雄果,每遇强寇,辄自奋击,帝深诫之。‎ ‎(2)徭役之家,渐蒙休息之惠。刑措之化,庶几在兹。‎ ‎【答案】10. A 11. D 12. C ‎ ‎13. (1)源贺为人勇敢果断,每次遇到强敌就亲自与敌人奋力搏斗,皇帝常常告诫他不要冒险。‎ ‎(2)服徭役的农家,逐渐享受到了休养生息的恩惠。刑罚措施的改良,希望能由此开始。‎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是哪个句子,然后通读全文,找到句子所在位置,结合上下文粗通大意,再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画线句子的大意为:当年源贺劝谏朕,宽宥死刑犯人,把他们充军到北部边境戍守。从那时起,一年所存活下来的就很不少。不但保存下了许多人的生命,而且使戍守的士兵增多。假若人人都像源贺一样,朕统治天下。‎ 句中“殊为”修饰“不少”,中间不能拆开,据此可排除B、C两项。‎ ‎“益”是“增加”的意思,指的是“边戍之兵”,与“既多”放在一起重复,据此可排除D项。‎ ‎“昔源贺劝朕宥诸死刑徙充北藩诸戍自尔至今一岁所活殊为不少济命之理既多边戍之兵有益苟人人如贺朕临天下复何忧哉!”原文标点为:昔源贺劝朕,宥诸死刑,徙充北籓诸戍。自尔至今,一岁所活,殊为不少。济命之理既多,边戍之兵有益。苟人人如贺,朕临天下,复何忧哉!‎ 故选A项。‎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D项,“特指皇帝、大臣死后被朝廷依据生前功绩、品德评定的称号”错误。“谥”不仅仅由朝廷评定,也有民间私谥;受“谥”的不仅是皇帝、大臣,也有民间有地位、有影响的人。‎ 故选D项。‎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对罪犯的十三岁以下孩子不予惩罚”错误。原文为“若年十三已下,家人首恶,计所不及。臣愚以为可原其命,没入官”,意思是“若孩子在十三岁以下,家人是首犯的,孩子不可能参与同谋。我认为应该饶了他们性命,罚没入官”,“没入官”就是惩罚。‎ 故选C项。‎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1)“雄果”,勇敢果断;“辄”,就;“奋击”,奋力搏斗;“诫”,告诫;“之”,代词,指源贺。‎ ‎(2)“徭役”,用作动词,服徭役;“之”,助词,的;“蒙”,蒙受,享受;“休息”,休养生息;“刑措”,刑罚措施;“庶几”,希望;“兹”,此。‎ ‎【点睛】文言文断句常用的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源贺,是西平乐都人。源贺相貌伟岸,风度翩翩。太武帝向来听说他的大名,等召见后,很赏识他的机智才干,赐他西平侯的爵位。太武帝对他说:“你和我本为同源,后来因为其他原因而改了姓氏,现在卿可改为姓源。”源贺随太武征讨叛贼胡白龙,又征讨吐京胡,他都冲锋陷阵,凭借战功晋封为平西将军。太武帝出征凉州时,让他做向导,向他问攻战的计策。源贺道:“姑臧城外有四个鲜卑部族,都作为凉州外援,但他们都是我祖父的故人,我愿意在交战前宣扬我朝的威信,他们定会相继投降。”太武帝道:“好。”于是派他去招降,争取了三万多人。等围困了姑臧城,由于没有外援的顾虑,所以能集中力量攻城。凉州平定后,源贺因为战功晋爵位西平公。源贺为人勇敢果断,每次遇到强敌都亲自与敌人奋力搏斗,皇帝常常告诫他不要冒险。当时断狱判刑大多定刑过于严酷,源贺上奏道:“我认先王制定此项法律的意义,在于防止同谋,若犯的不是灭族大罪,就要专门下不连坐的诏书。若孩子在十三岁以下,家人是首犯的,孩子不可能参与同谋。我认为应该饶了他们性命,罚没入官。”皇帝接受了他的建议。源贺又出任冀州刺史,改封陇西王。受任命后,他上书道:“犯死罪的,也不能都宽恕。应该衡量罪行轻重,还是有些值得怜悯体恤的。如今北方有强悍的夷寇在游弋骚扰,南面有狡猾的蛮贼据险作乱,在田中耕作的农民,还要服役去戍守边防。我认为除了犯下大逆不道,空手杀人的大罪,那些按照法律应该处死的贪污、盗窃及过失犯罪的罪人,都可以放他们一条生路,让他们戍守边境,这样就使那些本已丢了性命的人,又受了再生的恩德;服徭役的农家,逐渐享受到了休养生息的恩惠。刑罚措施的改良,希望能由此开始。”皇帝对这个建议十分赞赏,并批准执行,从此犯了死罪的人,都被饶了性命去戍边。过了好些年,皇帝对群臣道:“当年源贺劝谏朕,宽宥死刑犯人,把他们充军到北部边境戍守。从那时起,一年所存活下来的就很不少。不但保存下了许多人的生命,而且使戍守的士兵增多。假若人人都像源贺一样,朕统治天下,还有什么可担忧的!”源贺上书称自己有病请求告老还乡,他申请了多次,皇上才批准。每逢朝中有重大决策,皇上都要派人征询他的意见,还赏给他衣服药品和美味佳肴。太和元年二月,源贺到温泉去疗养治病。孝文帝、文明太后多次派使臣询问病情,并派太医给他治疗。病情越来越重,他回到京师。太和三年去世,谥号宣王。‎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竹枝 元稹 深院虎溪竹,远公身自栽。‎ 多惭折君节,扶我出山来。‎ 贵宅安危步,难将混俗材。‎ 还投辋川水,从作老龙回。‎ ‎【作者自注】山竹枝:自化感寺携来,至清源,投之辋川耳。‎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竹枝是远公亲手栽种,生长在深院的虎溪旁。首联交代了竹枝的由来。‎ B. 诗歌叙事中饱含深情,“多惭”表达了对远公扶送诗人出山的愧疚之情。‎ C. 诗歌用“安危步”肯定了山竹的功劳,并且指出山竹与“俗材”不同。‎ D. 诗歌语言晓畅,朴实自然,将“我”与山竹的生活琐事描绘得情趣盎然。‎ ‎15. 诗歌尾联用语平易,却极其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案】14. B 15. 作者投山竹枝于辋川,让它随着流水像老龙一样回去。运用比喻(想象)的手法将竹枝比作老龙,既描绘了竹枝随流水漂流的矫健状,又表达了对其怜爱、赞美、感激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 B项,“表达了对远公扶送诗人出山的愧疚之情”错误。“多惭折君节,扶我出山来”意思是非常惭愧折断你的枝节当作拐杖,扶我走出大山。“君”指的是山竹枝,“多惭”表达的是对折断竹枝作拐杖的愧疚之情。‎ 故选B项。‎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是哪些诗句,再把诗句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从手法和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本题要求赏析诗歌的尾联,可先解释诗句大意,再结合上文进行分析。‎ 尾联“还投辋川水,从作老龙回”,大意为:还是把山竹枝投到辋川水中,让它随着流水像老龙一样回去。从手法上来看,“从作老龙回”发挥想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山竹枝,喻体是老龙,二者的相似性在于投到水中的山竹枝和老龙都能够顺水漂流,把山竹枝比作老龙,就写出了山竹枝顺水漂流时矫健形态。结合上文来看,首联交代了山竹枝的来历,颔联写诗人用山竹枝做拐杖,颈联肯定了山竹枝的功劳,尾联承接上文,将山竹枝投入水中送回去,并把山竹枝比作“老龙”,表达出诗人对山竹枝的怜爱、赞美、感激之情。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点睛】第1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仔细阅读所给注释,再通读全诗,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由“风”的角度从反面论述大鹏飞起需“上者九万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用反问句“_____________”表示“吾师道”“无长无少”的观点,用“_____________”指出择师教子而其身耻师的错误的本质。‎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月亮圆缺增减的辩证关系为例,形象地揭示了世间万物变化的一般规律。‎ ‎【答案】 (1). 风之积也不厚 (2).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3).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 小学而大遗 (5). 盈虚者如彼 (6). 而卒莫消长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词的正确写法:厚、翼、庸、遗、盈、卒。‎ ‎【点睛】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所考的名句,有一定的迷惑性,而且现在重点考核“理解性默写”,因此提倡考生备考中首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然后要立足于“写”,避免会背不会写的情况。‎ 三、语言文字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13年6月22日,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遗产保护,成为以民族命名、以农耕稻作文明作为主题的唯一的世界活态文化遗产。在申请世界遗产的理由中,哈尼梯田的意义被这样__________;千百年来农业文明在极为有限的自然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极致与巅峰,其展现的世界观在今天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在1000多年的历史中,哈尼族始终与自然和谐共处,形成了森林在上、村寨在中、梯田在下、水系_________其中的生活环境,呈现出特有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生态系统。这种“四素同构”的循环农业生态系统,较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彰显了“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哈尼梯田__________,( )这是一种传统农业耕作“道法自然”的生产方式。哈尼族生活观念中“敬畏自然、感恩自然”的生态文化,使梯田的绿水青山_____________,被世界所认可。‎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表述 贯穿 因地制宜 一脉相通 B. 表述 贯串 因势利导 一脉相承 C. 表达 贯串 因势利导 一脉相通.‎ D. 表达 贯穿 因地制宜 一脉相承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山下坑塘截污减灾,山顶种树涵养水源,山坡梯田种养结合 B. 山顶种树涵养水源,山下坑塘截污减灾,山坡梯田种养结合 C. 山坡梯田种养结合,山顶种树涵养水源,山下坑塘截污减灾 D. 山项种树涵养水源,山坡梯田种养结合,山下坑塘截污减灾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遗产保护,成为唯一的以民族命名、以农耕稻作文明作为主题的世界活态文化遗产。‎ B. 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遗产保护,成为以民族命名、以农耕稻作文明为主题的唯一的世界活态文化遗产。‎ C. 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唯一以民族命名、以农耕稻作文明为主题的世界活态文化遗产。‎ D.‎ ‎ 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以民族命名、以农耕稻作文明作为主题的唯一的世界活态文化遗产。‎ ‎【答案】17. A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词语(包括熟语)的基本意思、感情色彩、适用对象、习惯搭配等,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①表述:说明叙述。‎ 表达:表示思想、感情。‎ 第一个空下文是对哈尼梯田的意义的说明叙述,故应选“表述”。‎ ‎②贯穿:穿过,连通。‎ 贯串: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 第二个空的主语为“水系”,选“贯穿”更恰当。‎ ‎③因势利导: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向有利于实现目的的方向加以引导。‎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 第三个空,此处说的是哈尼梯田是根据山顶、山坡、山下不同的位置合理安排,应选“因地制宜”。‎ ‎④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 一脉相通:指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犹如一条脉络贯穿下来可以互通。‎ 第四个空,此处语境为青山与绿水之间相互关联,应选“一脉相通”。‎ 故选A项。‎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和各个选项,从话题统一、内容前后勾连、事理相承、意境协调、句式一致等角度分析比对,得出答案。‎ 根据上文“形成了森林在上、村寨在中、梯田在下、水系……的生活环境”一句,可确定森林、梯田、水之间的先后顺序,故应先说“山项种树涵养水源”,再说“山坡梯田种养结合”,最后是“山下坑塘截污减灾”。据此排除ABC项。‎ 故选D项。‎ ‎【19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答题时应先分析原句,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审主干再查附加成分,找出语病,并加以修改,再仔细比对选项所给出的修改方案,找出答案。‎ 原句语病有三:搭配不当,“列入”与“保护”不能搭配,改“保护”为“名录”;“以农耕稻作文明作为主题”成分赘余,将“以……作为”改为“以……为”;语序不当,“唯一的”应放到“以民族命名”前面。‎ A项,搭配不当,“列入”与“保护”不能搭配,改“保护”为“名录”;“以农耕稻作文明作为主题”成分赘余,将“以……作为”改为“以……为”。‎ B项,搭配不当,“列入”与“保护”不能搭配,改“保护”为“名录”;语序不当,“唯一的”应放到“以民族命名”前面。‎ C项,修改正确。‎ D项,以农耕稻作文明作为主题”成分赘余,将“以……作为”改为“以……为”;语序不当,“唯一的”应放到“以民族命名”前面。‎ 故选C项。‎ ‎【点睛】所谓近义词语,是指语义相同或相近,但感情色彩、词义轻重、适用对象等有所不同的词语。这类题目测试重点是:感情色彩的误用,望文生义,适用对象弄错,语境或逻辑错误。本题以选词填空的形式考查词语的使用能力,解答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 ‎20.按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1)请按照相关提示,在所示的九个词语中选择最合适的词语,将下面的对联补写完整。(只填写序号)上联:枫叶四弦秋_____A迁谪恨 下联:_____B勾留江上_____C ‎①诗史数千言 ②浔阳千尺水 ③别离情 ④翩飞山中 ⑤野老心 ⑥先生骨 ‎⑦枨触天涯 ⑧飘零水面 ⑨草堂三五里 ‎(2)请依据王勃《滕王阁序》的内容组织合适的语句,将下面的对联补写完整。(平仄不作要求)‎ 上联:兴废总关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答案】 (1). ⑦ (2). ② (3). ③ (4).‎ ‎ 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本题要求补写对联,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了解对联的一般写作要求,然后仔细阅读题干要求,明确对联的内容,再仔细阅读给出的上联或下联,掌握要写出的对联的结构形式,最后按要求写出上联或下联。对联写作上要做到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对仗工整,音韵协调;内容相关,意境完美;上联结尾字要求仄声,下联结尾字要求平声。‎ ‎(1)本题要求在所示的九个词语中选择最合适的词语,将对联补写完整。对联的内容是依据课文《琵琶行》拟写的,因此考生要依据白居易的《琵琶行》填写,“诗史”“野老”“草堂”都与杜甫有关,据此可排除①、⑤、⑨。根据下联“勾留江上”,可确定A处应填“⑦枨触天涯”,再根据上联的“枫叶四弦秋”,可确定B处应填“②浔阳千尺水”;最后根据上联“迁谪恨”,可确定C处应填“③别离情”。‎ ‎(2)本题要求依据王勃《滕王阁序》的内容补写对联,也就是说所写对联在内容上要体现王勃的《滕王阁序》的内容,可引用原文中的词句,也可以从原文中概括。从所给下联来看,补写内容在形式上应与“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构成对偶,其中“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是并列的短语,是“问”的对象,而“比当年风景如何”则是“问”的具体内容,考生补写内容的结构也应如此。考生答案符合上述要求即可。‎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字。‎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于2019年5月15日在北京开幕,5月22日完美收官。大会共分开幕式、平行分论坛、亚洲文化嘉年华、亚洲文明周四大板块,共有110多项精彩活动,充分展示亚洲文明的多彩魅力和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体现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的交流交融。亚洲47个国家以及域外国家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各界代表共计2000余人齐聚北京,共襄盛举。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5日出席大会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 ‎【答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于2019年5月在北京举行;分四大板块;两千多名代表参会;习近平出席在开幕式上发表演讲。‎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压缩语段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所给文段,明确有几句话,可分为几层,每层大意是什么,各层次之间是什么关系,然后筛选重点句子(或词语),归纳主要意思,最后根据字数限制组织语言答题。‎ 本题所给这段新闻报道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第一句话,说的是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和结束的时间,关键信息是“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于2019年5月15日在北京开幕”;第二层说的是大会的内容、活动、与会国家及人员情况,关键信息是“大会共分开幕式、平行分论坛、亚洲文化嘉年华、亚洲文明周四大板块”“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各界代表共计2000余人齐聚北京”;第三层是最后一句话,说的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综合上述分析,可压缩出这段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注意语言简洁流畅,还要注意字数要求。‎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但在学业压力下,体育课改成文化课、自习课的现象时而发生害怕学生受伤而减少体育课的情况也时有耳闻。前段时间热播的某电视剧里有这样一幕:体育课开始了,来上课的学生字寥无几,大家都窝在教室里学习,理由是“快考试了,多看一会儿书”。这类现象在生活中数见不鲜。‎ 对上述内容你有什么样的思考与见解?请结合材料内容,以“体育课之我见”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强国从体育课开始 ‎——体育课之我见 无论社会如何发展,身体健康都是第一位的,体育锻炼也是第一位的,而锻炼意识的培养、锻炼方式的训练,都离不开体育课的熏染。因此,体育课不应该只是虚设。‎ 新学期,广大学生迎来自己的第一堂课。在央视《开学第一课》节目中,3名中学生在30秒交互跳绳中,以143个的成绩打破了由他们两年前创造的世界纪录,充分展现了体育的速度之美。在他们的家乡上海,今年推出了一项新规定:跳绳将成为中考体育的可选项目。同样是在这个开学季,重庆某校的学生与老师约定了“班规”,其中一条就是:请老师不要占用体育课。改变正在发生,过去常被其他科目挤占的体育课,如今越发得到重视。‎ 体育课的意义不容忽视。增强青少年体质,开齐开足体育课是硬性要求,也是有效途径。过去,在学业压力下,体育课改成文化课、自习课的现象时而发生,害怕学生受伤而减少体育课的情况也时有耳闻。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里有这样一幕:体育课开始了,来上课的学生寥寥无几,大家都窝在教室里学习,理由是“快考试了,多看一会儿书”。体育课课时不足的直接后果,就是青少年体质的下降。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超重肥胖率则为16%。“小眼镜”“小胖墩”数量庞大,想要改变这一现象,一个重要办法就是开齐开足体育课,让体育运动陪伴青少年成长。‎ 伏尔泰说,生命在于运动。遗憾的是,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更加关注智育,加之学校害怕承担意外风险,体育课也就被忽视了。但我们应该知道成长也总是伴随着风险的,师长们更应该秉持“体育抓不好会出废品”的理念,让青少年们认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积极锻炼身体,接受各种挑战与风险,培养勇敢之心。当然,任何锻炼也都应该谨慎对待,要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安全。‎ 体育课并非只是强身健体,体育课还能激发人的潜能。朱婷在体育课上被发掘出体育天赋,并通过不断拼搏努力,最终而成为奥运冠军,为国争光。孙杨还上小时学就爱上了游泳,每一次游泳课都是他尽情享受成长快乐的时间。中小学生肥胖、近视等健康问题高发,便是忽视体育课、忽视体育运动的后果之一。此外,我们还应当在体育课中发扬体育竞技中“更高、更快、更强”的拼搏精神,以此作为我们的精神源泉,进而将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使我们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少年强则国强,强国从体育课开始。不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学生个人,都应该足够重视体育课,学校应该积极开设高效科学的体育课,学生也应当积极参与,记住,强国从体育课开始!‎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命题作文的方式呈现,带有任务驱动作文的特点。题目由材料和副标题组成,考生需认真解读副标题,结合所给材料确定立意。‎ ‎【审题】本题要求以“体育课之我见”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也就是说考生还需要拟出正标题,一般情况下,正标题是文章中心或主旨,副标题有对正标题加以解释说明的作用,能够明确并且完善作者想表达的内容。本题给出的副标题是“体育课之我见”,也就是要求考生写出自己对体育课的看法,暗示文体应为议论文。“我见”要求认识个性化、有深度,“体育课”是议论的对象,所给材料的内容是辨析、倡导的依据,是议论的凭借,当然,还应联系相关现实生活。‎ 结合所给材料来看,材料首先强调了体育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当下学校体育课的现状,学校不重视体育课:“在学业压力下,体育课改成文化课、自习课”“害怕学生受伤而减少体育课”。很多学生也不重视体育课:“某电视剧里有这样一幕,体育课开始了,来上课的学生寥寥无几,大家都窝在教室里学习,理由是‘快考试了,多看一会儿书’。”但是,体育课又非常重要,因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综合材料分析,命题者着重让考生思考“体育课”本身的价值——强健体魄,促进身心健康,使国家强盛,使民族振兴。学生求学生涯一般有十几年,良好的身体素质非常重要,本作文看似是让考生讨论体育课,实则是让考生通过学校、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来认识强健体魄对个人发展、国家命运的重要性。‎ 考生写作中可以强调体育的重要性,分析体育课对学生个人,对社会和民族的重要意义;也可以分析体育课不受重视的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还可以寻找解决办法,谈一谈面对当下体育课不受重视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总之,必须围绕“体育课”来谈。注意主题积极向上,传播正能量。‎ ‎【立意角度参考】‎ ‎(1)体育课能够健身强志,利于个人和民族发展;(2)呼吁重视体育课,重视体育锻炼;(3)合理处理体育锻炼与文化课学习的时间矛盾;(4)大力推广学校体育活动;(5)批评轻视体育课、体育锻炼的思想、行为;等等。‎ ‎【结构】写议论文可采用对比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论述。如此题可围绕“体育课能够健身强志,利于个人和民族发展”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先列举正面事例,引用毛泽东等人的名言论证中心论点;然后再列举反面事例进行分析,指出学校和学生不重视体育课,只顾埋头学习,学生身体素质下降,长此以往,必将影响民族发展,前后形成对比,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注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素材】(1)被誉为“清华体育教父”的马约翰教授曾说:“体育的功效,最重要的是培养人格,补充教育的不足。”‎ ‎(2)相关机构的研究表明,近年中国学生的运动频率与身体素质逐年下降。同时不少学校长期存在温柔体育课的现象:无强度、无难度、无对抗,不出汗、不喘气、不脏衣、不摔跤、不擦皮、不扭伤、不奔跑。‎ ‎(3)清华大学一向有注重体育锻炼的传统。五六十年前清华人就提出了“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口号,而如今“无体育,不清华”已成清华人的响亮宣言。‎ ‎(4)毛泽东说:“体育之效,在于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 ‎ ‎(5)蔡元培:“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或曰,非困苦其身体,则精神不能自由。然所谓困苦者,乃锻炼之谓,非使之柔弱以自苦也。”‎ ‎【点睛】这类作文审题时需要注意: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第三步,审读副标题,了解副标题与正标题的关系。正标题是文章中心或主旨,副标题有对正标题加以解释说明的作用,能够明确并且完善作者想表达的内容,题目中给出了副标题,也就确定了写作的话题,明确了写作的任务,考生要在副标题限制的范围内确定立意。‎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