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小题狂练之二十五求索真理的历程
1.(2018年高考天津卷)霍金以其“黑洞理论”闻名于世,但他并未因此获诺贝尔奖。有诺贝尔委员会委员认为,原因在于霍金这一理论还没有得到验证;霍金也承认是因为他的黑洞蒸发还没有被观测或者被实验所证实。这说明( ) 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认识的真理性必须由实践检验 D.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2.(2018年高考江苏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各类新型地图产品层出不穷,从事地图服务的单位也由传统的地图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导航电子地图服务提供商、互联网企业等延伸,迫切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修订。材料告诉我们( )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可以变观念为现实 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3.(2018年高考江苏卷)2017年11月,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了两只猕猴。很多人都以为,这项技术的突破并不大,因为22年前,美国已经诞生了克隆羊。但实际上,当初的克隆羊采用的是胚胎分裂技术,而中国科学家采用的则是更为先进的体细胞克隆技术。由此可见( ) A.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B.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才不会被推翻 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条件的局限 D.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 4.(2018年高考海南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拓展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2017年2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开展研学旅行的认识论依据是( ) ①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有用 ②参与社会实践可以促进知与行的统一 ③直接经验是验证间接经验正确与否的标准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实践与认识相互促进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18年高考海南卷)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上述论断说明的认识论道理有( ) ①认识的真理性依主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②认识的真理性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制约 ③真理性认识能够经受住不断发展着的实践的检验 ④真理性认识只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推动实践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17年高考全国2卷)2016年9月,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项目第二次测产验收在湖南某地进行,攻关品种“广湘24S/R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这一事例反映的认识道理是( )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认识主体对于获得真理性认识没有影响 ③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没有价值 ④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2017年高考全国3卷)恩格斯指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对这种认识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②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 ③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 ④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2017年高考江苏卷)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代驾、陪购师、网络主播等新兴职业。这些新兴职业在给社会带来效率或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规范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刻不容缓。由此可见( )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9.(2016年高考全国1卷)习近平强调,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重视智库建设的认识论依据是( ) ①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 ③不同认识主体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发现真理 ④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2019届河南洛阳一中)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达到新的历史高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①是推翻和超越了已确定的真理 ②是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映 ③是客观形式和主观内容的相统一 ④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1.(2019届云南师大附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我们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大国工匠,他们“执着专注、作风严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推陈出新”的精神令人敬佩。这种工匠精神启示我们( ) ①要立足于社会实践获得真理 ②要敢于面对困难,永远在接近真理的道路上前行 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地追求真理 ④适应实践的需要,真理在不断超越和推翻自身中向前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2018届云南昆明一中)在近期的外事活动中,李克强总理强调:几千年来人类文明史证明,单边主义冲突会破坏人类文明成果,和平发展才是人类文明的大趋势。上述论断的哲学依据是( )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③认识源于人类实践经验 ④规律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3.(2018届湖北黄冈中学)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新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思想指导,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在总体保持我国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宪法保障。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 ①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呈现为波浪式封闭式循环 ②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③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的多次反复 ④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具有无限性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4.(2019届广西桂林中学)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高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坚持与时俱进,把党和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载人宪法,使宪法体现实践发展和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这是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宪法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这表明( ) ①只有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要求的认识才能推动实践向前发展 ②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认识的目的和最终归宿 ③任何认识都源于一定的社会实践并正确反映实践发展要求 ④认识的生命力在于在服务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2019届河南洛阳一中)近日,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原型在中国诞生,量子计算机将进行一系列后续改进实验,可以用来解决密码破译、大数据分析等问题,有助于推动我国科学家在量子科学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帮助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实用化保持和扩大国际领先地位。材料表明( ) ①科学研究的目标支配着科学事业发展的方向 ②随着科技进步人类终将彻底了解宇宙的奥秘 ③实践提供的认识工具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④意识活动的目的性与实践的能动性是统一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6.(2019届云南师大附中)纪录片《辉煌中国》讲述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发展带来的变化让人大开眼界:这五年,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一个个奇迹般的工程,正在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观看影片,我们都会由衷点起不得不服的赞…厉害了我的国!同时也激励我们斗志昂扬,继续前行。这表明( ) ①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只有一个 ②实践并非认识的唯一来源,观看影片也可以获得真理性认识 ③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④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 17.(2018届湖北黄冈中学)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高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坚持与时俱进,把党和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载入宪法,使宪法体现实践发展和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这是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宪法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这表明( ) ①只有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要求的认识才能推动实践向前发展 ②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认识的目的和最终归宿 ③任何认识都源于一定的社会实践并正确反映实践发展要求 ④认识的生命力在于在服务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2019届辽宁重点高中联考)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其安全问题引发关注。2018年8月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极棒2018国际安全极客大赛有两大“重头戏”:一是聚焦人工智能算法安全的CAAD对抗样本攻防赛,另一个是聚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安全的数据追踪挑战赛。大赛围绕人工智能安全展开,有利于( ) ①积极回应和解决人工智能使用中的新问题 ②借助比赛将参赛者的间接经验上升为直接经验 ③通过比赛检验参赛者的理论设想是否正确 ④提高人工智能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9.(2019届广西桂林中学)2018年8月22日,青岛传来喜讯,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团队试种的包括“海水稻”在内的80多个水稻品种分批成熟。经测产,这些品种都超出了全世界水稻4.539吨/公顷的平均产量。“海水稻”试验种植取得的阶段性成功( ) ①表明真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②佐证了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的事物 ③说明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够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④证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0.(2018届云南昆明一中)2018年10月7日,美国太空探索公司SpaceX宣布成功发射载着一辆跑车的人类最强现役运载火箭——猎鹰重型。这平息了此前人们对猎鹰重型火箭安全性的质疑,由于它的结构太过复杂,引擎数量太多,难免让人想起苏联发生多次爆炸的N1火箭。这表明( ) ①真理与谬误总是相伴而行,有真理自然就会有谬误 ②受实践主、客体因素的影响,人的认识会有反复性 ③人能改变创造条件,建立符合自身需要的具体联系 ④人能超越复杂客观条件的限制,成功改造外在世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霍金以其“黑洞理论”闻名于世,但他并未因此获诺贝尔奖,原因在于霍金这一理论还没有得到验证,这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正确且符合题意;A、B、D均与材料主旨不符,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答案】C 2.【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从事地图服务的单位也由传统的地图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导航电子地图服务提供商、互联网企业等延伸,迫切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修订,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CD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答案为B。 【答案】B 3.【解析】本题考查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22年前,美国用胚胎分裂技术克隆羊,22年后,中国科学家采用更为先进的体细胞克隆技术成功克隆了两只猕猴,这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ABD不符合题意。答案为C。 【答案】C 4.【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不能比较哪个更有用。①③说法错误,排除,答案选C。 【答案】C 5.【解析】本题考查真理的相关知识。真理基本属性是客观性,①说法错误,不能说真理依据主体变化而变化;②说法错误,真理是客观的,也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排除①②,答案选D。 【答案】D 6.【解析】“广湘24S/R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这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正确;认识主体的实践水平、价值观等也会对获得真理性认识产生影响,不是没有影响,②错误;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也是有价值的,③错误;此次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说明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B。 【答案】B 7.【解析】恩格斯认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说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①项正确;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认识虽然有局限性,但只要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是可以认识和发现真理,②项错误;真理与谬误作为一对矛盾,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但这并不等于说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③项错误;认识对象是无限变化发展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④项正确。正确选项为B。 【答案】B 8.【解析】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A、B项不选;新兴职业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这说明实践推动着认识的发展,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不是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故C项不选,D正确。 【答案】D 9.【解析】试题分析: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①说法是错误的;新型智库建设说明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要与时俱进,检验和发展真理,②③适合题意;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C。 【答案】C 10.【解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对新时代的国内国际形势以及现代化建设做出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表明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映,正确的社会意识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故②④符合题意;①错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能是推翻已确定的真理;③错误,真理是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相统一。故本题答案为B。 【答案】B 11.【解析】材料强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展现了工匠精神,这表明要立足于社会实践获得真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地追求真理,故①③符合题意;②错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能说接近真理;④错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是推翻自身,而是超越自身。故本题答案为A。 【答案】A 12.【解析】①符合题意,通过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获得了认识,体现了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具有同一性。②符合题意,正是几千年的人类实践,才是获得该认识的基础。故选A。③表述错误,不能源于经验。④表述错误,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不是认识。 【答案】A 13.【解析】本题考查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新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思想指导,说明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具有无限性,④项符合题意;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适应了新的发展形势,指导新的实践,体现了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②项符合题意;认识不是圆圈似的循环运动,而是波浪式的前进或者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①项观点错误;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③项观点错误。答案选C。 【答案】C 14.【解析】此题考查认识的相关知识。把党和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载人宪法,使宪法体现实践发展和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这表明认识的生命力在于在服务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只有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要求的认识才能推动实践向前发展,①④正确;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②说法错误;任何认识都源于实践,但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正确反映实践发展要求,③ 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答案】B 15.【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意识活动的特点、实践活动的特点。量子计算机将进行一系列后续改进实验,可以用来解决密码破译、大数据分析等问题,表明实践提供的认识工具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有助于推动我国科学家在量子科学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帮助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实用化保持和扩大国际领先地位,表明意识活动的目的性与实践的能动性是统一的,④正确且符合题意;科学研究的目标影响但不能支配科学事业发展的方向,①说法错误;②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答案】D 16.【解析】材料表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将一个个梦想变成了现实。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纪录片《辉煌中国》同时也激励我们斗志昂扬,继续前行,③④项符合题意;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可以有许多个,但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①项说法错误;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观看影片是获得认识的途径而非来源,②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答案】B 17.【解析】坚持与时俱进,把党和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载入宪法,使宪法体现实践发展和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这是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宪法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这表明真理性的认识能推动实践向前发展,认识在不断的丰富发展,①④适合题意;认识的目的和最终归宿是指导实践,②错误;任何认识都源于一定的社会实践,但不一定正确反映实践发展要求,③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答案】B 18.【解析】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其安全问题引发关注,在此背景下开展的国际安全极客大赛围绕人工智能安全展开,有利于积极回应和解决人工智能使用中的新问题,并且通过比赛检验参赛者的理论设想是否正确,故①③符合题意;②错误,借助比赛,参赛者可获得直接经验;④错误,人工智能不是人,不能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故本题答案为C。 【答案】C 19.【解析】①表述错误,真理没有反复性。②符合题意,海水稻的试种成功体现了我们对海水条件下水稻生长规律的认识,体现了人能够正确认识世界。③表述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④符合题意,材料中提到“经测产”是成功的,证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选B。 【答案】B 20.【解析】美国探索公司成功发射载着跑车的运载火箭,这是人能改变或创造条件,建立符合自身需要的具体联系的过程,③正确;以前人们对火箭的安全性存在质疑,这是认识主体影响人的认识的体现,同时也是因为该类型火箭太过复杂等,导致人们产生怀疑,这体现了实践的客体对人们认识的影响,表明受主客体因素的影响,对事物的认识会有反复性,②正确。“有真理自然会有谬误”表述过于绝对,①不选;④中“摆脱复杂客观条件”表述不妥,客观条件人们不能摆脱,但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克服其限制。故本题选C。 【答案】C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