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单元综合提升学案新人教版
高考总复习 单元综合提升 一、近代中国的五种经济形态 经济 形态 产生条件 发展概况 历史影响 小农 经济 封建土地制度;封建政治制度 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被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在近代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外国 资本 主义 经济 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以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为主要表现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消亡 凭借其政治特权和经济实力,长期占据优势地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5 高考总复习 洋务 经济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在甲午中日战争后逐渐覆灭 是清政府的一次自救运动;只学技术,不变制度;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民族 资本 主义 经济 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诱导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发展曲折,1953~1956年间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是中国经济近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和动力 国民党 官僚 资本 主义 经济 1927年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而形成,抗战期间迅速膨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人民政府没收 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严重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相互 关系 自然经济在其他经济发展中不断走向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夹缝中生存,具有革命性,同时又具有依赖性和妥协性;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夺 [针对训练] 1.19世纪90年代,中国的通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八九”。这种状况表明( ) A.家庭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显现 B.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环境恶化 D.民众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解析:选A。题干材料“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八九”,出现这种现象的地域是“中国的通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说明在19世纪90年代,农业与手工业分离的现象比较普遍,故选A项。题干提及了洋布输入中国这一现象,但没有涉及中国商品输入他国现象,不能推论出“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比较密切”,排除B项;题干的主体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排除C项;19世纪90年代,在“中国的通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出现了“衣洋布者十之八九”这一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并非民众生活的提高,排除D项。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1.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5 高考总复习 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中国近代工业化艰难起步。 2.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20世纪初,“实业救国”思潮表达了民族资产阶级希望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的美好愿望,具有爱国的进步性,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4.中华民国成立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中国民族工业获得短暂而迅速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 5.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也导致了官僚资本主义的迅速膨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官僚资本的压榨和国民政府出卖主权的险恶环境下,民族资本主义陷入了发展困境。 [针对训练] 2.1937年国民政府对民营工商业的贷款为14.71亿元,1939年增至25.78亿元。政府还从国外购得五金、化学、电气等器材,以低价供给民营厂矿。国民政府扶持民营工矿业的主要目的是( ) A.抑制民族资本急剧膨胀 B.服务战时形势的需要 C.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采取的措施有利于民营工商业的发展,结合1937年和1939年的时间可知,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主要目的是服务战时形势的需要,故选B项。 三、近代西方工业化与中国工业化的差异 西方工业化 中国工业化 发展 进程 从18世纪以来,世界工业化经历了蒸汽革命、电气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三个主要阶段 鸦片战争后的工业化进程受到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榨和阻碍,进程曲折缓慢 领导 力量 在西方工业化过程中,资产阶级一直扮演着主角,开始是商业资本家,后来是工业资本家和金融寡头 一开始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在其过程中作用很大,民族资产阶级没有真正掌握领导权 资金 来源 来源于资本的原始积累 洋务企业多靠政府投资,民族资本主义缺少资本原始积累,资金严重不足 15 高考总复习 工业化 次序 先从轻工业开始,再发展重工业 一开始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轻工业是辅助,工业结构极不合理 [拓展训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般地说,对外贸易对于一个封闭的社会具有一种积极的刺激作用,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过程和近代化的程度与对外贸易也是分不开的。尽管整个近代中外贸易结构不平衡,但是这种不平衡的中外贸易仍对中国近代化起了不可否认的刺激和促进作用……对外贸易在近代中国也应该是经济发展的杠杆,可是中国封建王朝和以后的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都没有也不可能利用好这一杠杆。然而,近代中外贸易的发展,客观上还是引起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摘编自朱秀琴、张宏文《略论 近代中外贸易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外历史知识,围绕“对外贸易和社会转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合理、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楚) 【思路点拨】 在作答本类型题目时,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论题要明确、具体;第二,在论证过程中,要选择那些具有高度代表性的史实进行史论结合的论述;第三,在最后,我们还要对论题进一步升华。具体到本题目,主要是要论述“对外贸易和社会转型”的关系,从时间来讲,我们可以论述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结构如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思想结构等方面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还可以论述新时期的中国自改革开放之后,社会面貌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空间来讲,我们可以论述中国的某一个历史时期的“对外贸易和社会转型”的关系,也可以论述其他国家的某一历史时期“对外贸易和社会转型”的关系。 【尝试作答】 答案:示例一 论题:近代中外贸易促进中国社会转型。 阐述:经济——鸦片战争以来,英国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中外贸易急剧增长,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政治——中外贸易的增长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相继登上政治舞台,出现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这些都促进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思想——伴随着中外贸易的发展,西方民主、科学等思想也不断传入,中国新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从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15 高考总复习 到维新派的维新思潮,到革命派的民主共和,再到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各种新思潮层出不穷,促进思想的近代化、理性化、科学化,推动了思想启蒙。总之,中外贸易虽然是列强侵华的体现,但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转型。 示例二 论题:近代中外贸易对中国社会转型产生了消极影响。 阐述:经济——随着中外贸易的发展,中国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国资本主义利用不平等条约特权,对中国进行掠夺性贸易,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为了扩大中外贸易,打开中国的大门,西方列强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导致中国主权不断丧失,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思想——伴随着中外贸易的发展,西方列强利用传教士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和思想侵蚀,从精神上麻醉中国人民,消灭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思想,以配合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侵略,巩固和扩大在华既得利益。总之,近代中外贸易的发展实质上是中国不断沦为资本主义经济附庸的过程,大大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示例三 论题:近代英国的对外贸易推动了英国的社会转型。 阐述:经济——新航路开辟以来,英国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积极参与贸易竞争,并利用殖民扩张不断扩大海外市场,大大推动了资本原始积累,由此引发了工业革命,英国率先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政治——贸易发展带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不断壮大,推动了1640年反对君主专制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在人类历史上率先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并不断发展完善。思想——随着对外贸易的扩大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霍布斯、洛克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并广泛传播,大大推动了思想解放,为社会转型提供了思想基础。 总之,近代英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促进了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壮大,有利于英国的社会转型。 [核心素养] 家国情怀——历史阐释蕴含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判断 1.家国情怀是学科核心价值观,其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家国情怀要求我们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家国情怀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家国情怀要求我们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3.家国情怀要胸怀天下,放眼世界。家国情怀要求我们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5 高考总复习 1.明确家国情怀高考考查的基本要求 (1)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 (2)认识到分辨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 (3)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上,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的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 2.认识家国情怀从家到国,中国人特有的价值观 (1)“家国情怀”是传统文化中最宝贵也是最活跃的精神资源。在近两个世纪驱逐外侮、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它发挥了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今天,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家国情怀”也有了新的发展。 (2)中国社会以家庭为中心的文化衍生出了自己的一整套思维和生活方式——“家国情怀”,包括“舍己为家”和“保家卫国”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传统,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把个人追求与社会目标统一起来的儒家信念。由个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由国家而天下,是中国人特有的社会价值逻辑。 3.家国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 (1)爱岗敬业是“家国情怀”:为共和国大厦添砖加瓦。要把对理想执着的追求,落实在爱岗敬业、争创一流业绩上。要讲道德,知荣辱,讲诚信,重责任,有作为。 (2)奉献牺牲是“家国情怀”:为中华民族前仆后继、无怨无悔地付出、拼搏和牺牲,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3)恪守道德是“家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坚持正义,追求真理,磊落坦荡。能够超越个人私利而关注国家、社会和民生,才能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优秀分子和重要力量。 4.家国情怀与德育教育目标相一致 (1)目前高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而在德育教育中也十分注重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让学生在面对大是大非的事情的时候能够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帮助学生成长为一个有志向的青年。 (2)在“家国情怀”的浸润之下,当每一个公民都能感受到这个国家给予他的福祉,感受到自己和国家息息相关之后,“我的传奇”才可能成为这个国家的传奇,“我”才可能和这个国家共同成长。 5.家国情怀与正确的历史观相一致:在中国,说不完道不尽的,正是家国情怀。史书万卷,字里行间都是“家国”二字。学习历史重要的是通过历史上的事件来促进自己情感的提升。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考虑,才能够对当时的人和事有比较客观的评价和理解。 6.追寻主流价值观、例析家国情怀 15 高考总复习 (1)弘扬爱国主义,传承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于自己祖国挚爱的深厚情感。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的领土、主权和国家统一。维护祖国统一,是国家的最高利益所在。 (2)追求公平正义、捍卫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倡导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人文精神的基本含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社会生活视角下高考命题的新视角 【史界观点】 观点一 社会变革下民众观念的嬗变 由于近代西方思想传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国家政策改变、国内社会运动的影响,导致了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的近代化。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人们的家庭、婚姻和伦理观念都发生重大嬗变。断发易服、废除缠足、改变婚姻制度和社交礼仪等均是高考命题重点。 观点二 社会转型时期问题的凸显 每逢社会转型时期,都有新思潮萌发,同时也滋生一些新的社会问题。以英国工业革命为例,工业革命一方面促进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另一方面,圈地运动中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涌入城市,带来严重的城市问题。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无产阶级相对贫困、人口暴增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凸显。生态环境整治以及转型时期道德重塑均是高考命题重点。 观点三 社会动荡引发的社会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社会动荡或战乱时期都是形成社会问题的多发期,如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20世纪30年代中国日占区的“奴化统治”;20世纪40年代末国统区的社会崩溃;中共20世纪50年代末“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如何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关系到政权的稳固和社会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实施改革开放,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都是解决严重社会问题的成功举措。 观点四 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生活方式的变迁轨迹 衣、食、住、行作为社会生活的载体,展现了时代特有的文化特征,是浓缩和鲜活的历史。伴随着西方列强侵略,西方工业文明成果传入中国,在促进中国人生活方式转变的同时也勾勒出近现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的变迁轨迹。服装、住宅和娱乐活动变化以及交通、通讯事业变迁成为命题的重点。 观点五 下层民众对社会大变革的认识 一般的社会变革伴随着社会民众的思潮反应。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转 15 高考总复习 型时期的里程碑式事件,它不仅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还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辛亥革命前后人们观念的变化是高考命题重点。 【争鸣感悟】 人们研究历史时可以从社会的视角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碎片”,分析研究正史之外的“小历史”,就是平时所说的“边缘史”。有关社会生活视角下的高考考查视角除了上述内容以外,还可以从商人史、教育史、人口史、瘟疫史、抗震救灾史、福利保障史和社会公平道德重塑等方面切入。 单元质量检测(七)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湖南株洲二模)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的关税固定为4%,但外商在广州卸货需给官员打点,大概会占到英商进出口货物的10%~40%。《南京条约》英方关于关税的约定是:“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税,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这主要体现了( ) A.英商对华进行商品倾销 B.英国要求清政府明定关税 C.中英两国走向正常贸易 D.外商反感清政府税制腐败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可知鸦片战争之前,外国人来中国贸易交纳少额关税,但需要花大额金钱给官员打点,这样便提高了商品贸易的成本,因而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中英国要求清政府将关税“颁发晓示”,即明定关税,故选B项。 2.(2020·江苏盐城三模)1855年10月6日,上海福利洋行在《北华捷报》登载广告,“大量出售高品质加利福尼亚面粉,每袋五十磅,极便家用,每袋四元。另有最高品质火腿和奶酪,高档饼干、咖喱粉以及酱料,切条芒果酱,大量鞋、靴,大小灯罩和烟囱,以及其他各式商品”。材料表明( ) A.西洋商品较多涌入上海市场 B.民族资本涉业范围十分广泛 C.近代广告业由此开始并发展 D.国人饮食习惯发生深刻改变 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中“登载广告”“大量出售高品质加利福尼亚面粉……另有……其他各式商品”信息可知,西洋商品较多涌入上海市场,故选A项。“民族资本”与材料中“上海福利洋行”不符,排除B项;“登载广告”不能说明由此开始,排除C项;上海福利洋行在《北华捷报》登载广告只能反映上海市场的变化,“1855 15 高考总复习 年”不可能发生国人饮食习惯的深刻改变,排除D项。 3.阅读下表,表中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 晚清政府进出口贸易额(单位:两白银) 年份 进口 出口 1885 88 200 018 65 005 711 1895 171 696 715 143 293 211 1905 447 100 082 227 888 197 1911 471 503 943 377 338 166 A.晚清政府面临贸易逆差困境 B.中国进出口贸易额普遍增加 C.中国沦为西方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D.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很大改变 解析:选C。贸易逆差是结果而非“数据变化的原因”,故A项错误;中国进出口贸易额普遍增加是表格反映的现象而非“数据变化的原因”,故B项错误;“晚清”即鸦片战争后,闭关锁国结束,材料中“政府进出口贸易额”不断上升表明中国沦为西方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传统的经济结构,故D项错误。 4.下面为1895年“汉阳铁厂洋员职位设置示意图”,该图反映出汉阳铁厂( ) A.采用了官督商办的运作模式 B.受到了外国资本的多级操纵 C.重视引进西方工厂管理经验 D.植入了工业文明的先进因素 解析:选D。从材料看不出商办,只能得出官员控制企业,总办是清政府派遣的官员,下面的洋员主要负责技术,故排除A项。洋员分等级不等于洋员操纵企业,更不等于外国资本操纵,故排除B项。从材料看不出引进西方工厂管理经验,洋员负责的是技术,故排除C项。图中是工厂制的部分架构,还引进西方技术,这都属于西方工业文明的先进因素,故选D项。 5.下表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表中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15 高考总复习 时间 商办 官办和官 商合办设厂数 外商企业 设厂数 资本 (千元) 设厂数 资本 (千元) 设厂数 资本 (千元) 1872~ 1894年 53 4 697 19 16 196 103 28 000 1895~ 1913年 463 90 801 86 28 469 136 103 153 A.清政府政策的放宽与实业救国的影响 B.外商在中国商品销售和劳动力市场缩小 C.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已占主导地位 D.西方列强矛盾加剧减少了对华资本输出 解析:选A。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甲午战后商办企业的设厂数和资本数都在增加,这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与实业救国的影响有关,故选A项;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外商企业的设厂数和资本也有增加,排除B项;近代中国自然经济一直居主导地位,排除C项;“西方列强矛盾加剧减少了对华资本输出”是在一战期间,排除D项。 6.(2020·百校联盟联考)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临时约法》给予国民财产占有和人身安全的自由权利,解除之前强加给民族工业的各种限制;设立实业部,并通电各省都督设立实业公司,规定“实业为民国将来生存命脉”,各地应“切实经营”。这些举措( ) A.改善了近代经济的发展环境 B.促进了民族工业持续发展 C.奠定了国家统一的物质基础 D.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解析:选A。题干主要叙述的是辛亥革命之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鼓励“实业”发展,这就为近代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故选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道路艰难曲折,不是持续发展,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1916年袁世凯去世之后,北洋军阀陷入相互混战时期,国家统一只是形式上的统一,排除C项;清末新政之后,实业救国思潮兴起,而并非辛亥革命之后,排除D项。 7.1920年,全国华商纱厂拥有的纱锭总数共842 894枚,其中上海、武汉、南通、无锡、天津五大城市的纱锭总数有601 186枚。由此可推知( ) A.民族工业企业分布的集中度较高 B.民族工业获得了自由发展的空间 C.民族工业布局失衡现象得到扭转 15 高考总复习 D.列强受战争影响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五大城市的纱锭总数占全国的70%以上,由此可推测民族工业企业分布的集中度较高,故选A项。 8.(2020·广东惠州调研)下图为1912~1932年中国海关棉花、棉纱、棉织物进口数据统计图(单位:10万两)。据此可知当时( ) A.棉纺织业得到比较快的发展 B.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C.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优势明显 D.民族棉纺织技术实现突破 解析:选A。据题干中的统计图可知,在民国前期,棉花进口量不断增加,到20世纪20年代以后,棉纱的进口量不断减少,表明民国前期棉纺织业得到比较快的发展,尤其是棉纱生产,故A项正确。 9.(2020·江淮十校联考)张謇在担任民国农商总长(1913年10月至1915年9月)期间,先后颁行了20多个法规条例,如《商会法》《证券交易所法》《公司条例》《矿业条例》等,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施行细则,涉及农、林、工、渔、牧、副等方面。这些法规条例的颁行( ) A.有效抵制了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 B.有利于促进近代民族企业的发展 C.改变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经济结构 D.清除了旧势力对近代企业的干扰 解析:选B。题干中“先后颁行了20多个法规条例”——涉及企业方面、“与之相配套的施行细则,涉及农、林、工、渔、牧、副等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原料,说明张謇所颁布的“20多个法规条例”“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施行细则”有利于近代民族企业的发展,故选B项。 10.据1937年的一份调查显示,贵州省各县主要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差最高达到25倍。最低也有3倍,平均为7~15倍。这种悬殊的农产品价格差主要体现了( ) A.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 B.工业原料的强劲需求 15 高考总复习 C.传统自然经济的特点 D.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 解析:选C。题干材料中1937年贵州省各县农产品价格差较大,这是由各县生产农产品的差异性决定的,也说明各县农产品大多只在本县流通,体现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故选C项;A、B、D三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 11.下图为1935~1937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指数 据此推知(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初步发展 B.国民政府经济建设运动取得成效 C.中国的对外贸易由入超转为出超 D.西方国家经济陷入经济危机泥潭 解析:选B。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甲午战后,故A项错误;根据表中数据可知,1935~1937年,中国对外出口贸易发展较好,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国民政府经济建设运动取得成效,故B项正确;对外贸易进出口指数体现不出由入超转为出超,故C项错误;1935~1937年西方国家已经逐渐摆脱大危机,故D项错误。 12.194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规定:双方领土一律向对方开放,双方的商船有驶往对方国家所有开放口岸、地方和领水的自由,双方商品在对方国家行销,税收与当地商品相同。国民政府签署这一条约旨在( ) A.实现经济上的互惠互利 B.使中国融入世界市场 C.获得美国对内战的支持 D.加入布雷顿森林体系 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并结合1946年的时间信息可知,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目的在于获得美国对内战的支持,故选C项。 13.下表是1943年陕甘宁边区土布生产统计表,表中数据综合说明当时( ) 布厂(家) 织机(架) 年产 布(匹) 占总产 量(%) 公营 23 185 22 832 20.7 合作 37 179 22 000 20.0 15 高考总复习 社营 私营 50 150 12 000 10.9 民间 织户 20 000 53 334 48.4 合计 20 514 110 116 100 A.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 B.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启动 C.个体生产的效率仍较高 D.官僚资本挤压私人资本 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1943年陕甘宁边区土布生产统计表”可看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不仅有公营经济还有私营经济,这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模式下经济成分的多元性及其发展状况,故选A项;社会主义改造始于1953年,而材料是1943年,排除B项;从表中我们能得出个体生产的总产量占比高,但效率低,排除C项;陕甘宁边区不存在官僚资本,排除D项。 14.(2020·中原名校质量考评)从1840年到1949年,中华民族效仿西方试图走工业化道路,曾有过三次尝试:第一次是洋务运动,第二次是民国初年的工业化浪潮,第三次是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改革。但三次努力均告失败。对失败原因反思最深刻的是( ) A.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阻碍 B.市场未获得真正的培育发展 C.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D.经济社会体制发展尚未成熟 解析:选D。据题干叙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几次工业化努力的失败,究其根源还是中国没有具备得以推行工业化的经济社会体制,没有一个独立的、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5.商会作为一种为振兴资本主义而奋斗的资产阶级社团,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曾起过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904年,清政府颁布《简明商会章程》,开始劝办商会,此后商会数量不断增加。在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引导下,商会是被动充当现代化动力的。1914年全国各商会代表在上海召开大会,宣告全国商联会成立,资产阶级走到了国家政府的前面。在辛亥革命后的15年中,特别是袁世凯政权垮台后10年中,国家政府和各党派无心和无力领导中国的现代化,资产阶级本能地担起了被国家所放弃的现代化大业。他们不仅大力从事最基本的经济活动——工商实业活动,而且积极参与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改革活动。因此,这一时期便成了中国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 ——摘编自虞和平《商会与中国早期近代化》 完成下列要求: 15 高考总复习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商会兴起的国内有利条件。 (2)据材料比较商联会成立前后资产阶级作为“现代化动力”的不同状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导致状态变化的国内外政治局势。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商会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解析:第(1)问从政府政策、经济思想、经济发展等方面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从地位变化的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从民国建立、军阀割据、一战爆发等方面回答。第(3)问从革命进程、经济发展等方面回答。 答案:(1)有利条件:清政府的倡导;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2)不同状态:成立前,被动充当;成立后,主导和领先。国内外政治局势:民国建立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军阀割据严重,中央政权衰落;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中国的控制。 (3)作用:推动民主革命进程;促进民族工业发展;加速资产阶级本身现代化。 16.(2020·湖南永州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是1905年由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创办于香港,当时资本为10万港元。由于缺乏技术,并受到英美烟草公司的竞争,于1908年亏损停业。1911年起,公司转亏为盈。1918年改组为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向北洋政府注册,并将企业中心由香港移至上海。公司于1919年向社会招股,资本扩大为1 500万港元,简氏家族以占总股份的60%而控制企业。在此期间,公司最大的竞争者英美烟草公司曾3次企图吞并它而未果。 1927年以后,国民政府实行有利于外商的不平等税收政策,使南洋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1937年4月,官僚资本低价收买公司股票,由宋子文任董事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总厂毁于“八一三”炮火。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厂恢复生产。1949年6月人民政府对公司实行监督,1951年2月实行公私合营。 材料提供了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一个案例,蕴含了近代化的诸多启示。请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解析:解答时首先分析材料信息,确定选题角度,如社会环境,资金、技术,国家政策等方面。其次,根据论题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如缺乏技术,并受到英美烟草公司的竞争,国民政府实行有利于外商的不平等税收政策,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表述成文。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 启示一:民族独立是工业现代化的前提。 说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但旧中国民族不独立, 15 高考总复习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严重阻碍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至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但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又陷入萧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民族工业遭受日美帝国主义和国内官僚资本主义的双重打击,陷入绝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合理调整,实行公私合营,民族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由此可知,旧中国民族不独立,工业现代化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阻碍;新中国民族独立,工业现代化快速发展。 启示二:资金、技术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说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不足、技术薄弱,制约其发展。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初期因资金不足、技术薄弱难以与英美烟草公司竞争,导致亏损停业。后来改组公司,向社会招股,扩大资本,抵制了英美烟草公司的吞并。国民政府的税收政策,官僚资本低价收买公司股票,使其处于不利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公私合营,扩大了资金来源,使其快速发展。 由此可知,只有解决了资金、技术问题,工业现代化才能腾飞。 启示三:国家政策的调整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说明: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实行奖励发展实业的政策,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向北洋政府注册,获得发展的机遇,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有利于外商的税收政策,使南洋公司处于不利地位;后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公私合营,民族工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后,逐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工业化腾飞。 由此可知,国家政策的调整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1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