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三政治一轮总复习:必修3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Word版(教师备课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高三政治一轮总复习:必修3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Word版(教师备课版)

www.ks5u.com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                ‎ 核心素养 术语必背 ‎1.政治认同: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充满自豪,增强对祖国的热爱,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2.科学精神: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科学理性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3.公共参与:树立文化自信,积极投身到振兴中华文化的实践中去。‎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3.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知识体系 ‎                ‎ 考点 灿烂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汉字 史书典籍 作用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续表)‎ 汉字 史书典籍 意义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特点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表现 独特性 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区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民族性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世界,是中华文化独特性的重要体现。‎ ‎(2)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①关系: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②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1.中华文化两大基本特征比较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区 别 角度 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上讲的 从中华文化的成就和魅力上讲的 侧重点 侧重于历史悠久,相对于其他文明的衰落、消亡而言 侧重于丰富厚重,表现为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关注 历程、动态、纵向 内涵、静态、横向 见证 汉字、史书典籍 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地域文化、民族文化 联系 都是中华文化的特征;因为源远流长,所以中华文化才有时间丰富和发展自己,才有可能博大精深;因为博大精深,所以中华文化才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才有可能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如何区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和民族性?‎ 二者侧重点不同,区域性侧重于地域色彩,民族性侧重于文化的民族差异。中华大地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程度千差万别,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如滇黔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三秦文化等。中华民族是多民族共同体,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语言文字和生活习俗,故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文化的区域性和民族性并非完全无关联,有时二者经常结合在一起,一些地域文化又是民族文化。‎ 求同存异 兼收并蓄 内涵 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这也适应了文化发展多样性的客观要求 能在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即能做到博采众长,所以中华文化能在不断创新中永续向前发展 表现 ‎①中国古代思想家虽各有所尊,但又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种包容会通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②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这种融合力使得中华民族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吸收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③即使是对外域文化,中华文化以其博大的胸怀,吸收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成果 意义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地位 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 ‎1.在分析具体材料是否能够体现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特点时,可以从“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两个角度来思考。‎ ‎2.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3.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非是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 ‎4.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完美结合、融入、借鉴等。‎ ‎5.包容性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 ‎●命题角度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典例1】 (2019·全国卷Ⅲ)商务部先后认定两批中华老字号共1‎ ‎ 128家,平均有160多年的历史。北京全聚德、上海老凤祥、天津狗不理……这些品牌耳熟能详,在老百姓中间有良好口碑和广泛影响力。这表明(  )‎ ‎①中华老字号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 ‎②中华老字号的文化传承取决于品牌的认定 ‎③中华老字号的文化价值不受社会历史变迁影响 ‎④中华老字号的影响力得益于其包含的民族文化基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先后认定的中华老字号,来自不同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其影响力得益于其包含的民族文化的基因,①④正确切题。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中华老字号的文化传承取决于社会实践,而非品牌的认定,②说法错误;中华老字号的文化价值会受到社会历史变迁的影响,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答案】 B ‎【典例2】 (2019·北京卷)一碗妈妈做的炸酱面,是挥之不去的儿时记忆;一碗豆花,融溢着对外婆的深深思念;一碗羊肉泡馍,沉淀着浓浓的乡愁……食物温暖了胃,也温暖了心;味蕾会恋上食物,心会记起那个人。这说明(  )‎ A.食物所承载的文化是不断发展的 B.情感与思念是饮食文化发展的源泉 C.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相互交流,不断融合 D.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食物承载着家的温暖和故乡情怀 ‎【解析】 此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等相关知识。“一碗妈妈做的炸酱面,是挥之不去的儿时记忆;一碗豆花,融溢着对外婆的深深思念;一碗羊肉泡馍,沉淀着浓浓的乡愁”,这表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食物温暖了胃,也温暖了心;味蕾会恋上食物,心会记起那个人。”‎ 这说明食物承载着家的温暖和故乡情怀,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饮食文化发展的相关内容,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源泉,B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的相关内容,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D。‎ ‎【答案】 D ‎【典例3】 (2017·天津卷)静止的时候,凝固着威严和庄重;走动的时候,流露出飘逸和洒脱。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交领右衽、系带宽袖,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从黄帝到明末清初,一直保持着相对一致的风格和形制,被誉为“穿在身上的诗书礼乐”。透过汉服文化可以感悟到(  )‎ ‎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 ‎②一个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③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等知识点。“汉服交领右衽、系带宽袖,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这体现了汉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②正确切题。“从黄帝到明末清初,一直保持着相对一致的风格和形制”,这体现了④。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地域性,而材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故不符合题意。③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与材料主旨不符。‎ ‎【答案】 B ‎【典例4】 (2019·浙江选考)由于掌握传统版本的说唱艺人越来越少,世界上最长的活形态史诗《格萨尔》的经典资源渐渐消失。为了抢救整理这部史诗,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团队遍访说唱艺人,收集资料,对流传于藏族、蒙族、土族、裕固族等民族的《格萨尔》分别进行整理研究。经过三代学者的接续努力,为编撰《格萨尔文库》打下坚实基础。2010年研究团队开始了最后冲刺,2018年《格萨尔文库》终于付梓。《格萨尔》的传承与研究重燃希望,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再放光彩。‎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中的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角度,指出抢救整理《格萨尔》的意义。‎ ‎【解析】 本题要求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角度,指出抢救整理《格萨尔》的意义,属于意义类试题。解答本题,首先注意的是答题的范围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角度,其次需要结合材料进行回答。材料中,《格萨尔》的经典资源属于世界上最长的活形态史诗,说明了这部史诗具有多方面的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抢救整理《格萨尔》史诗,有利于传承辉煌悠久的中华文学艺术,展示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繁荣中华文化。‎ ‎【答案】 《格萨尔》具有多方面的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抢救整理这部史诗有利于传承辉煌悠久的中华文学艺术,展示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繁荣中华文化。‎ ‎【考向点评】‎ 本考点从知识的考查看:试题立足于中华文化这一主线,重点考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试题以选择题为主,主要立足文化发展,具体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等。‎ ‎【方法与规律】‎ 快速区分文化基本特征 在做有关中华文化基本特征的试题时,凡是看到材料中有“几千年”“古老”等体现时间久远的信息,都可以断定为“源远流长”;凡是看到材料中有“精彩”“独到”等体现内容丰富的信息,都可以断定为“博大精深”。‎ ‎●命题角度2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典例5】 ‎ ‎(2014·天津卷)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文化发展的途径等知识,旨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外来的佛教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互融合,说明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点,①当选;“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表明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③当选;不同文化的融合并没有使文化差异性消失,排除②;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立足社会实践,排除④。故正确选项为C项。‎ ‎【答案】 C ‎【考向点评】‎ 最常见考法是提供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国家文化、不同区域文化、不同文化形式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的素材,设置体现类、说明类试题,考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即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或者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文化多样性、文化创新等知识点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 ‎                ‎ 序号 问题 具体内容 一 一个重要原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二 二个见证 汉字与史书典籍 二个基本特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三 三个特性 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1.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 )‎ 提示: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2.拥有3 000多年历史的甲骨文正式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 )‎ 提示: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3.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 )‎ 提示: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4.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体现。( × )‎ 提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体现。‎ ‎5.南方人偏爱咸粽子,北方人青睐甜粽子,这从侧面反映出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 × )‎ 提示:南北方人端午习俗的不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特点,表明了南北地区文化的差异。‎ ‎6.中华文化是中华各地域民族文化的总和。( × )‎ 提示: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各地域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不能认为是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 ‎7.中华文化中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而日趋同一。( × )‎ 提示: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8.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在于汉字和史书典籍。( × )‎ 提示: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9.文化的包容性是指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 )‎ 提示:文化的包容性是指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既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又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10.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增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 × )‎ 提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1.中华文化的力量 表 现 对外 始终显示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对内 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原因 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特征 措 施 方向 保证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 传承 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续表)‎ 措 施 文化 交流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文化 创新 立足于社会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民族 精神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2.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 与区域文化 从外部看,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从内部看,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呈现文化的“多元”化 中华文化 与民族文化 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从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 区域文化 与民族文化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3.如何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1)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推动文化创新。‎ ‎(4)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 ‎(5)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6)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                ‎ ‎●考向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例如为世人所称道的苏州园林,“虽为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这印证了( A )‎ ‎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 ‎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我国园林艺术的巨大成就印证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苏州园林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表明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故①②符合题意,应选A。文化的传承不仅仅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故③④观点错误。‎ ‎2.岭南一年四季多湿热,气温较高,人们用凉水冲淋以消暑爽身,粤语一般称之为“冲凉”,冲凉房在民宅中不可或缺;北方天气多寒冷干燥,人们喜用热水浸泡以去垢爽身,北方话多称之为“洗澡”,盆浴、池浴盛行,澡堂子随处可见。这说明( C )‎ A.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的特性 B.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和冲突 C.方言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 D.洗浴文化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差异性和区域性、文化的发展等知识。“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的特性”的观点错误,A项不选;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但并不冲突,B项错误;南方“冲凉”和北方“洗澡”的不同叫法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C项正确;题干材料侧重于横向比较,“洗浴文化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强调的是纵向比较,D项不选。‎ ‎3.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上述文字( B )‎ 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 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 D.彰显了中华五千年文化自强不息的品格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内容体现了我国自古以来北方文化与江南文化各有特点,突出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A、C、D三项都与材料无关,因此答案选B项。‎ ‎4.大型原生态歌舞表演《云南印象》,源自于纯正的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弥漫着自然、原始、清新的味道,它表现的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一种向往。这说明( C )‎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④特定的文化环境产生特色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排除③。《云南印象》源自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弥漫着自然、原始、清新的味道,说明②④。①与题意不符。‎ ‎5.贴窗花,写春联,辞旧迎新;年夜饭,压岁钱,阖家团圆;发微信,拜大年,走亲访友;花各异,韵相同,岁岁年年。中国式过年魅力无穷,在于它( A )‎ A.涌动着人们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 B.引领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潮流 C.汇集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大全 D.展现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图景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民族性。年文化随着社会发展,其形式在变化,但是对过年的民族情感是不变的,说明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科技发展的问题,B项与题意不符;C项错误,年文化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D项各民族团结和睦的场景不是通过年文化来体现,而是通过民族文化的交流来体现。‎ ‎6.《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 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 A )‎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②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③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 ‎④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同一的重要体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台湾风物图卷》描绘了台湾的风土民情,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故选①。在“破冰之旅”时,用图卷的缩小版促进两岸交流,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故选②。材料中未体现《台湾风物图卷》与《清明上河图》具有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排除③。中华文化是中华各地文化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故④错误。‎ ‎●考向二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7.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C )‎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文化发展的途径等知识,旨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外来的佛教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互融合,说明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点,①当选;“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表明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③当选;不同文化的融合并没有使文化差异性消失,排除②;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立足实践,排除④。故正确选项为C项。‎ ‎8.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材料表明( A )‎ ‎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③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排除③。不同文化要相互借鉴、交流、融合,不能趋同,舍去④。旗袍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说明了①②,故选A项。‎ ‎9.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黄河、长江流域孕育的中华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作用?‎ 答案: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解析:‎ 审设问可知,本题考查《文化生活》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内涵和作用。切入知识点很具体,要充分挖掘,准确表述。本题材料可用信息不多,关键在于对包容性知识的全面、准确把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